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2)

合集下载

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多并发症及处理一例

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多并发症及处理一例
电极导线已被 肉芽组织包埋 , 未见感染 征象 。分离 出 电极导 线, 并给予戊 二醛 、 呋反复擦洗 , 碘 碘呋纱布包裹消毒 3 i。 0mn 原囊袋给予双氧水 、 新洁尔灭 、 甲硝唑反复冲洗 后 , 手术 医护 人员更换无菌手套 , 更换 手术器械包后继续手术 。电极 导线 通过皮下 隧道导入新 囊袋 。切 除原囊 袋切 口疤痕并 搔刮 囊 袋 内壁 肉芽组织形成新鲜创 面后在囊袋底 部放置皮片引流 , 缝 合囊袋切 口。灭菌后将 起搏 脉冲发 生器与 电极联 接后 置 入新 囊袋 , 起搏器工 作正 常。逐层缝 合新囊 袋切 口, 酒精 消 毒, 无菌纱 布覆 盖 , 布 固定 , 胶 局部 压迫 止 血 。术 后 给予 抗 炎、 营养支 持治疗 。三天后 引流 片干燥 , 拔除 引流 片。七 天 后新 囊袋愈合好 , 以拆 线。十天后原囊袋切 口愈合 , 予 拆线 。
连接临时起搏器保护 , 频率 5 次/ , 5 分 自主心室率 6 分。起 07 欠/
搏脉冲发生器给予戊二醛 、 呋反 复擦 洗 ( 碘 特别 是对螺丝 孔 冲洗 ) 并送入熏箱给予福尔 马林 +高锰 酸钾熏 1h , 。同时在
左侧胸壁另行制作起搏 器囊 袋 , 置稍高 于原囊袋 。检查见 位
1 病 例 资 料
患者男性 ,3 , “ 8 岁 因 头晕 、 闷、 胸 双下 肢浮 肿半 月余 , 加 重 1天” 20 于 06年 l 0月 1 9日入院。入 院诊断“ Ⅲ度房室传导 阻滞 , 交界性逸搏 心律 ” 心室率 4】 4 , (~ 3次/ 分。入院后 立 即 行临时起搏器置入术治疗 , 术后 症状缓解 。次 日在局麻 下经 左锁骨下静脉置入 Bor i A i i o k x sD型 D D式 永久起搏 器 , tn o D 术 中顺利 , 心房起搏 阈值 :. 感知 :. V, 0 4V, 18m 阻抗 :0 50 Q; 心室起搏 阈值 :. 感知 : 1mV, 0 4V, 1 阻抗 :4 80n。术后患 者 症状 消失 , 精神 、 食好 转 , 饮 7天拆 线 。1 0天后 心 电图提示 : 频发房性早搏 , 心房感知 , 心室起搏心律 。第 1 1天出院。 出院后于 1 1月 1 日患 者复诊 , 在家期 间仍 问断出现 7 诉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摘要】目的:提高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自我防护,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5年390例永久起搏器植入病例,总结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结果:通过对患者预见性的护理和术后随访,有效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论: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后细致的预见性护理和详细的随访是十分重要的,可减少并发症及其危害。

【关键词】永久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症;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7-0307-02目前心脏病发病人数众多,且发病种类繁多,其中以心律失常尤为多见,而心律失常则分为快速型与缓慢型两类。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患者逐渐增多,病人一旦装上永久心脏起搏器,即需要长期使用,如何注重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后的护理是护理工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由于术后护理专业性较强,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等必须有充分认识,现对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掌握的相关的知识总结如下。

1.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1.1 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安置起搏器的任何时期,特别在早期。

由于电极移位、心内膜感染、起搏器故障及性能不同等原因,包括房性与室性心律失常[1]。

1.2疼痛常发生于术后早期,痛阈很低的患者尤为明显;当术侧肢体过度伸展活动时也会发生;再者就是剧烈咳嗽的患者或者局部伤口感染的患者,应及时对症治疗。

1.3 电极移位及脱落电极移位及脱落是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90%发生在安装术后1周内,尤以24小时内发生率最高[2],故术后患者应该卧床制动。

近来由于电极结构的改进(螺旋电极),其发生率已降至2%,但由于术中电极固定不牢固、安装位置不当,或患者术后大声咳嗽、用力排便、术侧上肢运动幅度过大,均可导致起搏电极移位及脱落,从而导致起搏无效。

1.4 阈值升高永久心脏起搏器术植入后阈值升高,多见于起搏电极移位、电极与心内膜接触不佳或心肌炎症水肿,故建议术后定期随访,调整阈值参数。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常见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常见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

2 4 孕妇 生活的护理 .
孕妇 应注 意休息 , 眠要充 足 , 室环 2 6 出院指导 睡 病 .
境 要安静 。保持 空气流通 , 阳光充足 , 当摆放 鲜花 , 适 播放 轻音 不要紧张 , 注意休息 , 睡眠充足 , 进清 淡 、 易消化 、 富含营养 的食 乐, 使孕妇放松及转移注 意力 , 减少 呕 吐的诱 因 , 加孕妇 舒适 物 , 增 并告诉家属对其要加倍关心和照顾。
2 5 转移孕妇 注意力 与孕 妇讨论其感 兴趣 的话题 或找一 些 使孕妇顺利地渡过早孕 反应期 , . 更主要 的是 对 胎儿 的正常 发育 孕 妇喜爱 的书籍 ; 引导孕妇参 观母婴 同室病房 , 观看新生儿 的沐 及 妊娠期心身疾病 的预 防有着重要 的意义 。
浴和新生儿 的喂养 , 以便让其 感受 到做母 亲的伟 大 ; 指导孕 妇听 健康发育 的作用 。
刘 婷
( 山东省新汶矿业集团中心医院
[ 关键词 ] 心脏疾病 起搏 器植入 并发症 护理
山东新泰
2 13 ) 7 2 3
3 护 理 对 策 Fra bibliotek[ 中图分类号 ] R4 3 5 [ 7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10 0 8—6 3 ( 00 0 7 2—0 6 3 2 1 ) 5— 1 1

72・ 1
华北煤炭 医学 院学报
21 0 0年月第 1 2卷第 5期
JN r h aC a M dcl nvri 0 0Sp,2 5 o hC i ol eia U ie t 2 1 et1 ( ) t n sy 告 诉孕妇 回家后要 保持 心情愉 快 , 不要顾 虑 ,
3 1 严密观察 病情变化 .
配合医生完善各项辅助检 查 , 特别是

起搏器术后并发症及预防

起搏器术后并发症及预防

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症护理及预防1.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1)气胸由于穿刺误入胸腔刺破肺脏引起,原因气胸发生在消瘦、患有肺气肿的老年患者,经卧床、吸氧等处理1周后气胸可完全吸收。

要求了解锁骨下静脉的解剖特点,熟练掌握穿刺方法,牢记负压进针、确认导丝入下腔静脉后再进静脉鞘,嘱患者穿刺操作中应避免剧烈咳嗽,可明显降低穿刺并发症。

一旦出现应立即行胸部透视明确诊断,少量气胸不必特殊处理,张力性气胸应作紧急处理,如行胸腔闭式引流。

(2)心律失常* 多在电极定位过程中发生,是由于电极导线对心肌的机械刺激产生,可表现为频发室早、室速,甚至室颤。

因此,应注意术前尽量少用增加心肌兴奋性的药物,如异丙肾上腺素;术中操作要熟练、轻柔,术中应专人严密心电监护,备好除颤设备,发现心律失常时及时停止操作,必要时迅速除颤;术后密切观察,发现严重心律失常及时予以相应处理。

(3)囊袋血肿是安置起搏器最常见的并发症* 血肿形成主要原因是* 制作囊袋时,伤及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引起出血、渗血* 锁骨下静脉穿刺处出血* 囊袋周围组织损伤严重* 术前未停用阿司匹林及抗凝药物等* 预防措施* 配合医生完善各项辅助检查,特别是术前凝血机制的检查* 提醒医生术前停用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3天,术中操作必须止血彻底* 术后皮囊部位予0.5KG砂袋4-6小时,用砂袋压迫时要注意确保砂袋准确置于切口下方囊袋上,而不是在皮肤切口缝合处,以便于囊袋内有积血时及时从切口处渗出,注意压力应均匀,放置要稳固,防止滑脱* 适当延长砂袋压迫时间* 严密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严格交接班(4)囊袋感染是起搏器置入的严重并发症* 感染发生原因* 手术时无菌操作不严格,切口或起博系统污染* 手术时间过长* 脉冲发生器过大、囊袋过小或起搏器导线过于表浅,造成局部皮肤受压、缺血坏死* 囊袋内血肿可成为细菌繁殖的条件。

* 预防措施* 术前认真备皮,严格消毒* 术中严格无菌操作* 术后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注意观察切口及时换药* 术后3天内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常规使用抗生素7天。

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ppt课件

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ppt课件
30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 皮肤溃蚀 ○ 处理方法: • 手术处理囊袋:唯一选择 • 如果与感染有关,则整个 起搏系统包括脉冲发生器 和导线必须取出,另选清 洁部位重新植入新的起搏 系统 • 若没有感染,可以对原部 位进行改造,扩大囊袋, 修复皮肤使之满意覆盖
但对于受累严重的血栓形成患者,需要其他的介入 治疗。
23
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静脉血栓
Breuls & Res Pace 2006;29:1170
24
上腔静脉阻塞
治疗前
治疗后
Chee et al Nat Clin Pract Cardiovasc Med 2007;4:226
25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导线引起心肌穿孔
• 诊断金标准:B超和CT。
• 处理方法:
如果患者有轻度症状或体征,但不能确定是否有持续 性心肌穿孔,可以严密观察。
若症状和体征在24-48h内减轻,则不必调整导线位 置
如果临床表现和超声心动图都提示心包填塞,则应在 超声引导下行心包穿刺术。
心外科保护下 导线再定位。
起搏器植入常见并 发症及处理
1
起搏器植入术中和术后并发 症
●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 重新出现起搏器植入前的症状
2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9. 接口松动
1. 导线脱位
10. 导线损伤
2. 气胸或血气胸
11. 皮肤粘连 12. 皮肤溃破
3. 导线引起的心肌穿孔13. 感染
4. 心律失常
14. 残留的废弃导线
• 处理方法:
如果肺压缩<10%,可以严密观察而不必行胸腔穿 刺

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防治

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防治

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防治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安装起搏器的84例术中、术后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术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例(6%);气胸1例(1.2%);发生长间歇4例(4.8%),其中晕厥2例。

术后并发囊袋血肿4例(4.8%);电极导线脱位2例(2.4%);感染1例(1.2%);起搏器综合征2例(2.4%);导线断裂1例(1.2%);嚢袋脂肪液化1例(1.2%);起搏器电重设2例(2.4%);起搏器阈值升高1例(1.2%)。

结论加深对起搏器置入术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了解,重视术前预防,术中规范操作,早期发现并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可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心脏起搏器;并发症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作为一项有创性治疗技术,难以完全避免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随着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广泛应用,起搏器置入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84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临床资料,旨在总结经验,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0~2009年笔者所在医院置入心脏起搏器84例,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器及电生理分会指南进行起搏器置入术[1]。

其中男54例,女30例;年龄28~92岁,平均(61.6±19.5)岁。

本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31例,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 VB)28例,顽固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2例,房颤17例,病窦合并阵发性室速伴阿斯综合征1例,5例为更换起搏器。

起搏方式:单腔起搏器47例,双腔起搏器32例,三腔起搏器1例,抗房颤起搏器3例,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起搏器(ICD)1例,CRT-D1例。

置入途径:均为锁骨下静脉穿刺脉途径。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安装起搏器的84例术中、术后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并发症的原因、发生情况、处理方法及转归进行分析、总结。

起搏器植入术后会有哪些并发症?如何进行处理?

起搏器植入术后会有哪些并发症?如何进行处理?

起搏器植入术后会有哪些并发症?如何进行处理?起搏器是一种植入患者体内的电子治疗设备,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电脉,并经导线电极传导来对相应的心肌产生刺激,进而使心脏产生激动以及收缩,使得因心律失常所致的各种心功能障碍得以恢复。

自上世纪50年代第一台起搏器在临床应用以来,使得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新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起搏器的制造技术以及制作工艺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功能也越来越完善。

除了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以外,起搏器也逐渐应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或是非心电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来。

但是,作为一种有创治疗方案,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有可能并发一系列并发症,对手术疗效造成不良影响。

通常情况下,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呢?又该如何对这些并发症进行处理呢?接下来笔者将为大家进行讲解。

目前,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几种:1、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出血或血肿,此并发症是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术后7天以内,尤其是术后1-3天是此并发症的高发期。

导致此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术中止血不彻底或是术前没有预防性使用抗凝剂,术后压迫方法不当或是压迫时间不足也可导致此种现象发生。

若出现此种情况时,可以通过局部压迫治疗(比如使用沙袋压迫)来改善此种情况。

若出血或血肿比较严重时则需要将缝合线拆开将血块取出并进行缝合、压迫止血。

2、起搏器导线移位,起搏器导线移位是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移位后的主要表现是起搏阀值不断上升或出现间断的情况,甚至可出现完全中断的情况。

而患者的主要表现症状即是头晕以及心悸气短、乏力等。

此时需要在X线透视的辅助下对导管的位置进行重新调整以使起搏器功能恢复。

此外,在术后72小时,要叮嘱患者采取平卧位或是略向左倾斜的左侧卧位,避免术侧上肢进行外展或外旋、上举等运动,此外,患者也不可进行剧烈的咳嗽或是深呼吸,若伴有咳嗽的患者应尽早为其使用镇咳药物进行干预,以此来降低导线移位的风险。

3、起搏器导线损坏,由于特殊情况导致起搏器导线弯曲、折叠后即可使导线损坏,导线损坏后会出现导电功能丧失或是导电功能不良的情况。

心脏起搏器常见并发症临床分析及防治措施(全文)

心脏起搏器常见并发症临床分析及防治措施(全文)

心脏起搏器常见并发症临床分析及防治措施(全文)1819年意大利学者Aldini首先发现用电刺激停跳的心脏可引起心脏的跳动。

1929年Conld等用电脉冲刺激心脏,发现可使心脏产生随电刺激频率跳动的现象。

1932年Hyman等首次制造出了重达7.2公斤的人工起搏器,当时由于正值二次大战,其产品未用于临床。

1952年Zoll将经胸壁起搏应用于临床。

人工心脏起搏是采用微电子技术,用低能量电脉冲暂时或长期的刺激心脏使之发生激动和传导功能,帮助心脏恢复跳动称为人工心脏起搏。

自1958年10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植入人类第一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以来,5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永久起搏器技术也迅速发展,日新月异,起搏器功能日趋完善,在临床工作中发挥出更大潜能,开拓了广泛应用前景[1]。

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全世界约有90万人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我国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应用于临床[2]。

1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现状1.1原理心肌对任何形式的电流刺激都可以产生收缩反应,这是人工心脏起搏的生理基础。

通过起搏器发放一个短时限(0.5~1.5ms)、低强度(5V)的脉冲电流,经导线和电极传递到达心肌,刺激心肌而使其产生兴奋,传导和收缩,完成一次有效的心脏跳动,其有效的刺激使心脏按一定的起搏频率搏动,它犹如一个人工的异位兴奋灶。

若心肌已无兴奋、传导和收缩功能,电刺激则不能激起电极周围的心肌兴奋,即使局部心肌能兴奋,但不能扩散传播,亦不能引起心脏整体的有效收缩。

当病人自身的心率慢于所设定的起搏器频率时,起搏器发放阈上脉冲刺激,引起心脏搏动而维持稳定的心率;当病人出现心动过速时,起搏器按设定形式,发放高于心动过速频率的阈上脉冲刺激,该脉冲刺激一旦夺获心肌,导致原心动过速兴奋灶的输出阻滞;或者发放适当的1个、2个或一串期前刺激打断心动过速的折返途径,从而终止心动过速的发作。

[3]1.2分类NASPE/BPEG(北美心脏起搏和电生理学会/英国心脏起搏和电生理组织)推出了一套起搏器编码系统,编码的五位字母分别代表起搏器不同种类的功能(表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起搏器综合征 是起搏器植入后由于血流动力学、电生理学
方面的异常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VVI起搏方式。
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低心排血量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常伴有:
❖ (1)头晕; ❖ (2)低血压; ❖ (3)呼吸困难; ❖ (4)水肿; ❖ (5)颈静脉怒张; ❖ (6)肺部罗音; ❖ (7)起搏时出现反流杂音: ❖ (8)心音强弱不等、节律升i规则 ❖ (9)脉搏不规则; ❖ (10)肝脏搏动。
。术前30分钟及术后应用抗生素,同
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切口愈合情况
,一旦发现体温升高、切口红肿、发
热、疼痛,应及时处理,定时换药,
密切观察。
8.皮肤粘连和皮肤磨损
▪ 脉冲发生器与皮肤粘连强烈提示感染 ▪ 如果皮肤几乎磨破,应当紧急处理,一旦溃破则感染难以避免
9.皮肤溃蚀:并不常见
可见于以下情况: • 起搏器囊袋无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感染 • 手术时囊袋制作过小 • 埋置过于表浅,尤其是儿童 和瘦小成年人,这些人缺乏 皮下脂肪组织 • 埋置过于靠近腋窝侧 • 起搏器置换术后
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及时处理,必要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并密切观 察起搏心律,如有起搏不良,要慎用抗心律失常药,以防发生意外。
5.脉冲发生器囊袋血肿:
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局部淤血, 无论面积大小,如果不继续扩大,可只观察。
▪ 阿斯匹林等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是常常忽视的引起血肿的药物 ▪ 不要试图抽吸血肿,因为血肿常常是无菌的,即使注意无菌技
9.皮肤溃蚀 ○ 处理方法:
○ 手术处理囊袋:唯一选择 ○ 如果与感染有关,则整个起搏系统
包括脉冲发生器和导线必须取出, 另选清洁部位重新植入新的起搏系 统 ○ 若没有感染,可以对原部位进行改 造,扩大囊袋
10.血栓形成
▪ 静脉血栓最常见的表现是上肢轻度水肿、疼痛和沉重感 ▪ 处理方法:
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抬高上肢、静脉注射肝素等 ,华法林 口服3-6月。但对于受累严重的血栓形成患者,需要其他的介入 治疗。
处理方法: 术中电极定位要牢固,术后一般平卧24h,以后可取左侧位、半 卧位、严禁右侧卧位,切勿剧烈改变体位。有咳嗽症状者及时给镇咳 药,做好生活护理。
2.气胸:
○ 据统计气胸发生率为1.97% ○ 如果发生气胸,可在起搏器植入术中或术后48h出现以下临床症状:
• 锁骨下穿刺抽到气体 • 不能解释的低血压 • 胸痛 • 呼吸困难
❖ 14.摆弄综合征(twiddler‘s syndrome)
▪ 起搏器患者有意或无意地触弄脉冲发生器,可致起搏器转位、导 线扭曲,最终断裂或脱位
▪ 脉冲发生器通常不受损害 ▪ 当起搏器放置于过于松弛的囊袋内时,常常发生摆弄综合征
起 ●1 搏 器 术后 患 ●2 者 的 健 康 教 ●3 育
● 嘱患者日常需随身携带起搏器植入卡,卡上有 患者的姓名、年龄、起搏器生产厂家、型号、 何时安装、短期寿命及各种参数,以便就医时 供医生参考。
❖ 11.接口松动
导线连接故障
导线没有 完全插入
12.导线损伤
▪ 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导线损伤比实际认识的更常见 导线很容易被剪刀或手术刀割破,修复困难, 导线损伤在起搏器更换时易发生。
钢丝也可能损伤导线,即过度用力可使钢丝打折而穿破导体 和包裹的绝缘层,如果操作中出现这种情况,应当拔出导线 弃掉,另换一根。
处理方法: • 如果肺压缩<10%,可以严密观察而不必行胸腔穿刺 • 如果肺压缩>10%,且患者有持续性呼吸困难或出现血气胸,则应考
虑行胸腔穿刺
3.导线引起心肌穿孔
急性心肌穿孔:心包填塞等循环症状。 慢性心肌穿孔:可没有症状,或导致起搏阈值升高。 穿孔高危人群:MI,心肌病,老年女性,抗凝剂等。 穿孔高危部位:右房游离壁,右室心尖部。
起搏器植入围术期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郑东院区 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戴可可
起搏器的概念
起搏器代替心脏起搏点发放微 弱的脉冲电流,通过电极导管刺 激心脏中仍具有兴奋、传导和收 缩功能的心肌,引起心房和心室 相应的收缩,维持心脏的泵血功 能,称为人工心脏起搏器。
● 脉冲发生器
起搏器的构成
● 电池
● 电极导线
起搏器植入术中和术后并发症
1.电极脱位 2.气胸或血气胸 3.导线引起的心肌穿孔
8.皮肤粘连 9.皮肤溃破 10.血栓形成
4.心律失常 5.脉冲发生器囊袋血肿 6.疼痛 7.感染
11.接口松动 12.导线损伤 13.起搏器综合征 14.摆弄综合征
起搏器系统
程控仪
导线 起搏器
1.电极脱位 多发生在术后1周内,而大部分患者发生在术后24h内。
● 起搏器术后1周逐渐增加活动量,起搏器一侧 上肢可练习手指“爬墙”运动及摸对侧耳垂; 术后3月内避免做剧烈运动,术侧避免提重物。
●积极鼓励患者独立生活,告诉其家属、子女为 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以利身体康复,提高 生活质量。定期到医院复诊或接受随访。
THANK YOU
3.导线引起心肌穿孔
诊断金标准:B超和CT。 处理方法:
如果患者有轻度症状或体征,但不能确定是否有持续性心肌穿孔, 可以严密观察。
若症状和体征在24-48h内减轻,则不必调整导线位置;如果临床表 现和超声心动图都提示心包填塞,则应在超声引导下行心包穿刺术。
4.心律失常
▪ 通常是一过性的,调整导线位置即可消失,很少持续。 ▪ 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术中明显下降,但也应严密观察,术后持续心
● 注意保持心脏起搏器植入部位皮肤清洁干燥, 衣着宽松,减少摩擦,避免撞击。
●教会患者测定、记录脉搏的方法,每日早、晚 各测1次脉搏,若比原心率少5次/min以上,感到 胸闷、心悸、头晕等要马上到医院就诊。
起搏器卡片
起 ●4 搏 器 术后 患 ●5 者 的 健 康 教 ●6 育
● 凡植入起搏器的患者禁止进入强磁和高压电区, 如核磁共振,禁做热透疗法、电针灸刺激、电 按摩器、电吹风、牙科电钻等,防止引起脉冲 停止。一般家用电器的使用不受限制,手机应 在对侧手臂接听,不能放在同侧上衣口袋内。
术,还会增加感染的危险
6.疼痛
一般会逐渐减轻,可对症处理 常发生于术后早期,痛阈很低的患者尤为明显,当术侧肢体过度伸 展活动时也会发生,再者就是剧烈咳嗽的患者或者局部伤口感染的患者, 应及时对症治疗。
❖ 7.感染 多发生在术后2~4d。
❖ 处理措施:

为预防术后感染,术后应更换
被服,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切口清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