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术后并发症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作者:黄平袁曙光宋中菊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第32期【关键词】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并发症;护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对治疗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治疗因“窦房结病变”或“房室结病变”引起的重症缓慢心律失常,方法有效、肯定,近年来应用于心力衰竭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部分取得了效果。
据统计,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2%~17.4%[1]。
2010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共102例,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植入均成功。
102例患者中8例出现并发症,经过相关治疗和精心护理,并发症消失。
现将其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02例,男71例,女31例;年龄46~95岁,平均(71.4±6.8)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3例,Ⅱ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54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3例,心肌病合并频发室早1例,合并短阵室速1例;起搏器类型:单腔起搏器(VVI)21例,双腔起搏器(DDD)76例,三腔起搏器(CRT)3例,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起搏器(ICD)2例。
102例患者中,8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切口血肿4例,电极移位1例,起搏器综合征1例,膈肌肌肉跳动1例,起搏阈值升高1例,未见其他并发症。
2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2.1囊袋血肿囊袋血肿是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原因可能与患者术前使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术中止血不彻底、术后沙袋压迫位置不善或患肢过早活动有关。
该并发症4例均发生在老年患者,可能与患者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减退、皮下肌肉松弛以及凝血机制异常有关。
4例患者均给予沙袋压迫48~72 h,换药1次/d,并给予静脉抗感染等处理,1例给予大黄芒硝局部湿敷,至1周切口血肿逐渐消退,温度恢复正常。
因此术前必须检查有无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了解出凝血时间有无异常,术后常规给予局部切口沙袋压迫24 h,患肢制动48~72 h,防止沙袋脱位[2]。
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多并发症及处理一例

连接临时起搏器保护 , 频率 5 次/ , 5 分 自主心室率 6 分。起 07 欠/
搏脉冲发生器给予戊二醛 、 呋反 复擦 洗 ( 碘 特别 是对螺丝 孔 冲洗 ) 并送入熏箱给予福尔 马林 +高锰 酸钾熏 1h , 。同时在
左侧胸壁另行制作起搏 器囊 袋 , 置稍高 于原囊袋 。检查见 位
1 病 例 资 料
患者男性 ,3 , “ 8 岁 因 头晕 、 闷、 胸 双下 肢浮 肿半 月余 , 加 重 1天” 20 于 06年 l 0月 1 9日入院。入 院诊断“ Ⅲ度房室传导 阻滞 , 交界性逸搏 心律 ” 心室率 4】 4 , (~ 3次/ 分。入院后 立 即 行临时起搏器置入术治疗 , 术后 症状缓解 。次 日在局麻 下经 左锁骨下静脉置入 Bor i A i i o k x sD型 D D式 永久起搏 器 , tn o D 术 中顺利 , 心房起搏 阈值 :. 感知 :. V, 0 4V, 18m 阻抗 :0 50 Q; 心室起搏 阈值 :. 感知 : 1mV, 0 4V, 1 阻抗 :4 80n。术后患 者 症状 消失 , 精神 、 食好 转 , 饮 7天拆 线 。1 0天后 心 电图提示 : 频发房性早搏 , 心房感知 , 心室起搏心律 。第 1 1天出院。 出院后于 1 1月 1 日患 者复诊 , 在家期 间仍 问断出现 7 诉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分析

的, 其在临床 中主要的表现是起 搏的频率存在 呃逆或者是腹肌 的跳动 。 针对这种 情况 , 需要采 取的干预方式 主要包括 : 在 手术结束 之后对 3 讨 论 植入永久 心脏起搏器手 术在临床 当中是对缓慢性 心律失 常非 常有 效 的一种治疗方式 , 也是唯一的治疗方式 。 它 能够很好地提升患者 的生 活质量 , 不过其并发症是不容忽视 的, 在本文 的研究讨论 当中 , 其发生率 是2 0 %, 主要包括 肌肉组织跳动 8 例、 囊袋 出现血肿 1 1 例, 出现电极脱 位1 1 例。 3 . 1 出现囊袋血肿的分析以及护理 出现囊袋血肿在接受植入手术之后是非 常常见的 , 大多会在手术之 后一个星期之 内出现 , 其主要原 因是手术前没有及 时停止使用抗凝类药 物 手术 中没有彻底止血或者患者本身 的凝 血功能相对较弱等有关联 。 在 临床 当中主要 的体 现是肢体局 部有痛感 、 有 明显肿胀 , 甚 至在出血量 比较大 的时候 , 触诊存在一定的波动感。 针对 这种情况 , 需 要采取 的干预 方式主要包括 : 护理人员 在手术之 前及时配合 医师对患者展开辅助性检查 , 尤其 是凝血时间 以及肝 肾功能 等; 在 正式展 开手术之前需要 叮嘱医生 对患者使用适量抗凝剂 以及抗血 小板 的药物等 , 保证手术 中的止血操作能够 彻底 ; 在手术 之后的一 天内 保证患者充分休息 ; 对患者术后伤 口适 当进行 盐袋压迫 , 力度均匀 ; 随时
今 日健康
・
2 0 1 5年 9月
第 1 4卷 第 9期
1 3 4・
J I N RI J I AN KANG
Se p t e mb e r 2 01 5 Vo 1 . 1 4 No . 9
永久心脏 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 的原 因分析及 护理对策分析
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临床医学C l i ni cal M edi ci ne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徐文吕立友高中度(上海同仁医院心内科)【摘要】目的为提高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43例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者,对手术后产生的并发症及处理进行总结.结果243例中有8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l例(0.41,1)电极微脱位,2例(0.92%)囊袋出血与感染,I n(0.41%)闽值增高,2例(0.82%)诱发急性心肌梗死,1例(0.41%)急性心包填塞和1例(0.41%)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术后可出现并发症,应加强术前准备,细心操作和术后严密观察.【关键词】起搏器;并发症[A bst ra ct]O bj e ct i ve To enhance t her apeut i c ef f i ci ency of t he i m pl ant ed pe r m a n e nc y c a rdi a c pa ce m a ker.M et bo da The r ec ords of243pa t i ent S r e ce i v i ng a per m ane ncy pac e m a k e r w er e r evi ew ed,a nd c om pl i ca t i on s a ft e r operat i on of pat i ent s a nd t he i r t r e at m ent S w e r e SU I]岫l ar i zed.R es ul t s Th e r e w e r e8c as es f or c o m pl i ca t i ons a ft e r t he per m ane n t c ar di a c pac e m a k e r i m pl ant at i on,1cas e(0.41%)of l e a d m i l dl Y di S10cat i on。
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2)

13.起搏器综合征 是起搏器植入后由于血流动力学、电生理学
方面的异常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VVI起搏方式。
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低心排血量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常伴有:
❖ (1)头晕; ❖ (2)低血压; ❖ (3)呼吸困难; ❖ (4)水肿; ❖ (5)颈静脉怒张; ❖ (6)肺部罗音; ❖ (7)起搏时出现反流杂音: ❖ (8)心音强弱不等、节律升i规则 ❖ (9)脉搏不规则; ❖ (10)肝脏搏动。
。术前30分钟及术后应用抗生素,同
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切口愈合情况
,一旦发现体温升高、切口红肿、发
热、疼痛,应及时处理,定时换药,
密切观察。
8.皮肤粘连和皮肤磨损
▪ 脉冲发生器与皮肤粘连强烈提示感染 ▪ 如果皮肤几乎磨破,应当紧急处理,一旦溃破则感染难以避免
9.皮肤溃蚀:并不常见
可见于以下情况: • 起搏器囊袋无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感染 • 手术时囊袋制作过小 • 埋置过于表浅,尤其是儿童 和瘦小成年人,这些人缺乏 皮下脂肪组织 • 埋置过于靠近腋窝侧 • 起搏器置换术后
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及时处理,必要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并密切观 察起搏心律,如有起搏不良,要慎用抗心律失常药,以防发生意外。
5.脉冲发生器囊袋血肿:
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局部淤血, 无论面积大小,如果不继续扩大,可只观察。
▪ 阿斯匹林等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是常常忽视的引起血肿的药物 ▪ 不要试图抽吸血肿,因为血肿常常是无菌的,即使注意无菌技
9.皮肤溃蚀 ○ 处理方法:
○ 手术处理囊袋:唯一选择 ○ 如果与感染有关,则整个起搏系统
包括脉冲发生器和导线必须取出, 另选清洁部位重新植入新的起搏系 统 ○ 若没有感染,可以对原部位进行改 造,扩大囊袋
永久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护理现状

位 、 肌穿 孔 、 心 电极导 线损坏 等 。 1 与脉 冲发 生器 有关 的并发 症发 生率 1 .%t有 . 3 04 l 起搏 器 综 合征 、 搏 器 感 知 障碍 、 搏 器 介 导 的 心 起 起 动过速 、 埋藏 处 肌 肉跳 动 等。 1 其他 并发症 发生率 4 %, 术后快速 房颤 、 口 . 4 . 有 7 伤 附近紫癜 、 霉菌性心 内膜炎、 持续性 呃逆等 。并发症 的 发生与性别 、 年龄及 起搏器 的类 型等因素均无 明显差 异翻 。 永 久起搏器术后 并发症 。 如囊袋血肿 、 袋感染 、 囊 起搏器综合 症等的护理 。已有很多报道 。现就近 2 3 ~ 年除此之外并发症发生 的原 因进行分析及护理。 2 几 种 常见并 发症 发生 原 因、 现及 护理 表 21 起搏 器介 入性 心律 失 常 . 211 原 因 心 律失 常极 为 常见 , .. 可发 生 于安 装 起 搏器 任 何 时期 。 袁 岩 翻 4 6例 永 久 心 脏 起 搏 器 据 对 5 植入 术 中研 究 . 现致 命 性 心律 失常 发生 率 为 3 发 %。 术 中 出现心 律失 常多 为暂 时性 , 主要 以室 性 心律 失 常为主, 常见 的有 室 早 、 室速 , 重 者 可发 生 室 扑 、 严 室颤 。 也有 报道 嗍 V I 搏 器植 入 3天后 , 。V 起 电极 微 脱位 可致严 重 心律失 常发 生 。 21 表 现 病 人 可表 现 为头 晕 、胸 闷 、心 慌 、 .. 2 乏 力、 黑朦 等 症状 。 病人 感 觉脉 搏过 快或 过 慢 , 于起 小 搏频 率 6次 以上 。ID( 入 心脏 复律 除颤器 ) 入 C 植 置 者 可 出现 一 过 性 心 前 区撞 击 感 , 体 微 震 , 有 一 身 伴 过性 胸 闷、 胸痛 。 21 .. 护理 持 续 心 电监 测 ,及 时 发 现 心 律 失 常 3 术后 患 者 回监 护 病 房并立 即做床边 E G, 疗 各 种 原 因 引 起 的 不 可 逆 的心脏 起搏 和 传 导功 能 障碍 性疾 病 的 主要 方法 。 本文 就 起 搏器 并 发 症 的类 型 、 因 、 现 及 预 防 护 原 表 理对策 综述 如下 。
起搏器术后并发症及预防

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并发症护理及预防1.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1)气胸由于穿刺误入胸腔刺破肺脏引起,原因气胸发生在消瘦、患有肺气肿的老年患者,经卧床、吸氧等处理1周后气胸可完全吸收。
要求了解锁骨下静脉的解剖特点,熟练掌握穿刺方法,牢记负压进针、确认导丝入下腔静脉后再进静脉鞘,嘱患者穿刺操作中应避免剧烈咳嗽,可明显降低穿刺并发症。
一旦出现应立即行胸部透视明确诊断,少量气胸不必特殊处理,张力性气胸应作紧急处理,如行胸腔闭式引流。
(2)心律失常* 多在电极定位过程中发生,是由于电极导线对心肌的机械刺激产生,可表现为频发室早、室速,甚至室颤。
因此,应注意术前尽量少用增加心肌兴奋性的药物,如异丙肾上腺素;术中操作要熟练、轻柔,术中应专人严密心电监护,备好除颤设备,发现心律失常时及时停止操作,必要时迅速除颤;术后密切观察,发现严重心律失常及时予以相应处理。
(3)囊袋血肿是安置起搏器最常见的并发症* 血肿形成主要原因是* 制作囊袋时,伤及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引起出血、渗血* 锁骨下静脉穿刺处出血* 囊袋周围组织损伤严重* 术前未停用阿司匹林及抗凝药物等* 预防措施* 配合医生完善各项辅助检查,特别是术前凝血机制的检查* 提醒医生术前停用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3天,术中操作必须止血彻底* 术后皮囊部位予0.5KG砂袋4-6小时,用砂袋压迫时要注意确保砂袋准确置于切口下方囊袋上,而不是在皮肤切口缝合处,以便于囊袋内有积血时及时从切口处渗出,注意压力应均匀,放置要稳固,防止滑脱* 适当延长砂袋压迫时间* 严密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严格交接班(4)囊袋感染是起搏器置入的严重并发症* 感染发生原因* 手术时无菌操作不严格,切口或起博系统污染* 手术时间过长* 脉冲发生器过大、囊袋过小或起搏器导线过于表浅,造成局部皮肤受压、缺血坏死* 囊袋内血肿可成为细菌繁殖的条件。
* 预防措施* 术前认真备皮,严格消毒* 术中严格无菌操作* 术后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注意观察切口及时换药* 术后3天内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常规使用抗生素7天。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并发症分析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并发症分析摘要】目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分析。
方法分析350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
结果发生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有囊袋血肿8例,囊袋反复破溃感染1例,电极导线脱位3例,起搏器综合征3例,心脏穿孔1例,导线断裂1例,感知功能障碍5例,起搏功能障碍4例。
结论充分认识植入起搏器的相关并发症,做好术前准备、术后随访,进行起搏器植入后知识健康教育,均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心脏永久起搏器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用有效的手段,因该类技术属有创性技术,故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相关的并发症,可一旦出现并发症,则会给患者健康甚至生命造成新的威胁。
本文旨在分析并发症的原因,并加以总结预防。
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01年-2011年我院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350例,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70例;年龄37-83岁,平均(62.33±8.27)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240例,Ⅱ-Ⅲ房室传导阻滞20例,心房颤动伴R-R长间歇30例,窦房结合并房室结病变50例,起搏器电池耗竭更换10例。
起搏电极:被动电极330例,主动电极20例。
起搏方式:单腔起搏器150例,双腔起搏器200例。
途径:均采用锁骨下静脉途径。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2003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年会植入性器械指南中的Ⅰ类和Ⅱ类适应症。
基础心脏病包括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
1.2方法对350例患者进行术后程控及随访,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进行各项参数检测,包括起搏器的感知、起搏阈值、阻抗、起搏器切口和囊袋情况,1年后每年随访1次。
2 结果350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并发症共有26例,囊袋血肿8例,囊袋反复破溃感染1例,电极导线脱位3例,起搏器综合征3例,心脏穿孔1例,导线断裂1例,感知功能障碍5例,起搏功能障碍4例。
3 讨论心脏永久起搏器的出现挽救了许多心动过缓患者的生命,但该项技术属有创性的治疗技术,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相关的并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搏器术后并发症一、术中并发症1、麻醉过敏或利多卡因过量个别患者因利多卡因使用过量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和头晕。
2、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有血气胸、神经损伤和误入锁骨下动脉等。
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发症以预防为主,一旦出现并发症处理较为困难,有的并发症时致命的。
穿刺针误入胸腔时最早的表现是可抽出气体,或患者有咳嗽。
一旦怀疑有气胸时,应立即拔除穿刺针,必要时摄直立位的X 线片以确诊。
小量气胸不须特殊处理,气体可自行吸收。
少数患者为张力性气胸,则应行胸腔引流。
如果导入器误入动脉不要急于拔出扩张器,应在备有体外循环情况下拔出导入器较为安全。
⑴血胸穿刺时如血管破损且有流入到胸腔的通道则可引起血胸。
单纯血胸较为少见,常为血气胸。
一般刺破锁骨下动静脉而未伤及胸膜时,则不会引起血气胸。
⑵锁骨下动静脉瘘发生动静脉瘘的患者不一定有任何症状,但听诊时在锁骨下方可听到连续的“隆隆”样杂音,类似动脉导管未闭。
⑶喉返神经损伤可引起一侧声带永久性麻痹。
⑷插入导线时持续出血这种少见的并发症可发生于右心衰或静脉高压者。
导线入径处持续出血可导致囊袋积血。
可用缝线在导线周围组织作荷包缝合,两个线头穿过导管而勒紧,可防止持续出血。
⑸空气栓塞常发生于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插入导线者。
当患者深吸气或咳嗽时,胸腔成为负压,如不慎易从静脉穿刺口吸入空气而致气栓。
肺动脉气栓后的首发症状是咳嗽,可有少许气急。
气体不多时,多数患者无症状,多于5-10min后即被吸收。
如心室内空气较多,可紧急插入普通心导管将气体吸出。
重者还可形成急性肺栓塞。
⑹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极少发生,但可能发生于高凝状态的患者。
如术后发现手臂肿胀,应作静脉造影,及早发现并及早应用抗凝剂治疗。
⑺其他并发症较为少见的并发症如胸导线损伤、皮下气肿、臂丛神经损伤等。
3、颈内静脉穿刺并发症⑴气胸⑵刺破颈动脉致气管压迫⑶胸导管损伤左侧颈内静脉穿刺时,可能会损伤胸导管。
⑷迷走神经损伤4、术中心律失常⑴室性心律失常在导线送入心室的过程中,由于导线对心室壁的机械性刺激,特别是刺激右室流出道易出现室性心动过速。
一般经调整导线位置后室速即可纠正。
如室速发生频繁,导线难以定位,可经静脉给予利多卡因50mg。
心室纤颤在导线植入过程中发生率较低,但危险性较大。
发生原因可能与患者过度紧张,电解质紊乱、心脏过分激惹或导线过多刺激心室壁有关。
预防办法:①术前向患者讲明植入起搏器的必要性,不过分渲染术中的危险性,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②术前纠正电解质紊乱;③术前或术中可用少量镇静剂,如地西泮10mg肌注或静注;④术中动作轻柔,一旦发生室颤应立即会撤导线,予心前区拳击或电复律。
⑵房性心律失常在心房导线植入过程中,由于导线反复刺激右房壁可导致心房扑动或心房纤颤。
房颤会给心房导线植入带来困难,无法测定心房电参数,不易观察导线在心房中的摆动情况。
只有根据经验来判断导线位置是否固定良好。
⑶心脏停搏停搏原因多与导线刺激心脏或在心房调搏过程中突然停止起搏,窦房结或异位节律点未能及时发出冲动有关。
为防止术中心脏停搏,在向心腔内送入导线时动作应轻柔,在停止起搏前应先减慢起搏频率,给窦房结一苏醒机会,必要时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静滴以提高自身心率,但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对阿托品无反应,只有用异丙肾上腺素才能提高心率。
⑷心肌穿孔穿孔原因多与导线质地较硬,心肌梗死后心肌较薄及术中操作不当有关。
回撤导线入心腔内,穿孔心肌多可自行闭合。
撤回导线后应仔细观察有无心包填塞,必要时行心包引流。
5、出血术后并发症有切口出血、囊袋积血及感染。
术后压迫沙袋6-8小时,经常观察出血情况,如切口有出血者,可输新鲜血浆或血小板。
囊袋积血时,如出血量少可自行吸收,如中等量积血,可采用抽吸方法清除囊内积血。
经严格消毒和局麻后,于囊袋上方用较粗针头(18F)进行抽血。
量多者或反复抽吸后仍有积血,应尽早进行清创和止血。
6、导线插入处固定不良引起移位现在所用导线均有固定外套,可用丝线将外套固定于肌膜上扎紧即可,连续固定2-3次,固定后在导线远端向外试拉导线是否有松动,可避免此并发症。
二、术后并发症1、导线移位现在所用导线的移位率较低,心房约5%,心室约1%,90%发生在术后一周内,10%在一周后。
移位原因:⑴导线植入位置不当,入径处固定不牢;⑵心内膜结构光滑;⑶过早下床活动;⑷起搏器在囊袋内发生游走,严重下移;⑸双极导线移位率高于单极导线,可能因双极导线柔韧性差有关。
导线移位分亚脱位和完全脱位,前者在X光下不被发现,仅ECG发现起搏及感知不良,后者在X线下即可见导线脱离原位置,ECG可见不起搏及不感知。
导线移位的唯一办法是二次手术重新复位。
2、皮囊出血多出现在术后当天,也有出现在术后一周者。
临床表现为局部剧烈疼痛,肿胀隆起,触诊可有波动感。
短时间较大量出血多为小动脉出血,应立即清创处理,结扎出血小动脉,逐层缝合,千万勿放置引流条。
慢性出血多发生在术后5-6天之内,可用12号穿刺针于囊袋上方进针抽吸,在压迫沙袋4-6小时,并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必要时可连续抽吸2-3次。
3、术后阈值升高术后阈值升高是指术后1-3周导线和心脏接触面水肿造成电流传抵心肌受阻。
水肿期一般4-6周达最高峰,而后逐渐恢复到慢性阈值水平。
水肿期的阈值高于慢性起搏阈值3倍以上,有的可能达10倍,临床上可能出现间断起搏或不起搏。
如提高电压或脉宽后能起搏则表明起搏阈值升高,否则应行X线检查以确定是否导线脱位。
阈值升高的处理办法可予地塞米松10mg,氯化钾1g,生理盐水500ml静滴,每日一次,连用3天,一般可降低起搏阈值。
近几年使用激素导线后,此种起搏阈值升高的现象极少见到。
4、膈神经刺激或腹肌刺激性收缩膈神经刺激多见于心房起搏,其临床表现随起搏频率出现呃逆或腹肌抽搐,原因是导线位置靠近膈神经所致。
防治方法是术中进行电压升高刺激试验,将分析仪电压升高到10V,如有上述情况则调整导线位置,如无上述情况则术后一般不会出现膈肌抽搐。
如术后出现则只有降低输出能量的方法解决。
5、皮囊感染感染是起搏器术后不多见但最重要的并发症。
感染后处理较为困难,药物治疗常难奏效。
感染原因:⑴无菌操作不够;⑵物品消毒不彻底;⑶手术时间过长;⑷囊袋过小,起搏器压迫致局部皮肤血运不畅而愈合不好(起搏器放入囊袋后应距切口边缘1cm为好);⑸囊袋积血为细菌繁殖制造条件。
感染分急性和慢性感染。
急性感染一般在术后3日至2周,少数在三个月后。
感染可能是局部的,也可能是全身性的。
局部感染最常发生于埋藏脉冲发生器的部位(囊袋?),感染后局部肿胀变硬,有触痛,缝线处发红,继而有波动感。
发生在术后的急性感染可能和术中切口或所用器械污染有关。
处理方法:清除淤血并细菌培养,有脓肿时低位切开引流,反复冲洗囊袋,局部及全身使用抗生素,取出起搏器并改为体外佩带式临时起搏,感染痊愈后改道至对侧埋藏。
取出的起搏器经消毒后可再用。
细菌培养如为金葡菌(常见),更应及早切开,改道埋藏。
如为表皮葡萄球菌,则毒力不强,生长缓慢,甚至可能在术后一年才出现明显感染。
如术后发热达38.5℃以上,白细胞明显升高,又排除其他原因者,应考虑全身性感染。
须积极使用抗生素治疗,以避免形成感染性心内膜炎。
若有菌血症,通常至少使用抗生素4-6周左右。
必要时需拔除导线,否则感染无法控制。
慢性感染多发生在术后数年,起搏器囊袋处可无肿胀,无发热,全身症状不明显,当囊袋皮肤破溃后有脓性分泌物流出,脓液培养多无细菌生长。
一旦感染经内科治疗多无效果,感染处理方法多按“清除异物”的原则进行清创。
必须取出起搏器,将感染导线消毒后剪断,再消毒,将导线断端密封,固定于伤口内,在囊袋下方置入引流条,每天换药和更换引流条,根据伤口情况,逐渐将引流条外撤,待伤口自行愈合时可用全身抗生素治疗。
6、感染性心内膜炎随着起搏器囊袋的感染,细菌可能经导线入侵到易损伤的心内膜,产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较为困难,因此必须着重于预防。
一旦发生SBE,应及早多次血培养并用大剂量抗生素,退热后再持续使用4-6周抗生素。
若无效,则必须拔除导线,改用药物维持心率,同时突击性地使用大量抗生素治疗。
在初步控制感染后,如果患者不能离开起搏器,则用创伤性较小的方法。
7、血栓形成一般认为,血栓形成常是晚期并发症(术后1个月以上),而栓塞可发生在起搏器植入术后任何时间。
原因有多种,如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高凝状态,起搏导线长期留置导致静脉不完全或完全阻塞也是原因之一。
有报道其发生率可达39%,大多数无临床症状而未被发现,部分患者可有静脉侧支循环形成。
由于血栓形成缓慢,足以建立充分的侧支循环,使大多数慢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无症状,而上肢深静脉或中心静脉出现有症状的静脉血栓,常常表明是急性静脉血栓形成或是原有的局部血栓延展使静脉侧支完全阻塞。
8、皮肤压迫坏死指覆盖在起搏器表面的皮肤坏死、溃破。
60%由不明显的感染引起,20%由放置起搏器的技术性缺点所致,20%为皮肤过敏。
局部坏死的危险性在于感染可沿导线上升而致全身性感染或引起SBE,处理原则与囊袋感染相同。
如有局部皮肤营养不良,可作局部热敷以改善血循环。
倘若无效,最好在尚未溃破之前,及早在无菌条件下切开皮肤,将导线改道。
术后使用抗生素。
9、固定导线的螺丝松动10、VVI起搏导线张力对三尖瓣关闭的影响导线在心腔内张力较大会牵拉三尖瓣,对三尖瓣造成机械性压迫,使三尖瓣关闭不全而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
导线张力过大引起的心衰与起搏器综合症的鉴别:起搏器综合症是房室不同步以及电生理异常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紊乱,而导线张力过大则由于导线对三尖瓣的牵拉致使三尖瓣无法正常关闭而影响血流动力学。
后者通过X线检查可显示导线跨三尖瓣处在心脏收缩时没有明显压迹(提示导线张力过高),超声可提示三尖瓣反流明显。
在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时,应保证导线在心腔内有一定弯曲度,不可使导线张力过高。
三、与起搏方式有关的并发症1、心室起搏引起的并发症⑴心房纤颤:房室非同步收缩,心房收缩可能发生于房室瓣关闭之际,心房压力增大,心房扩大,心房肌纤维化及电生理异常,形成折返机制;⑵脑梗塞:房室收缩不同步,心房内血液不能全部注入心室,血液在心房内滞留,增加血栓形成机会,房内血栓脱落经体循环进入脑血管而产生脑梗塞。
为防止血栓形成,建议尽量不用VVI起搏。
若不得不用时(如合并房颤),术后常规服用抗血小板制剂或抗凝剂(有房颤时)。
⑶起搏器综合症与心室起搏后充血性心衰VVI起搏可产生血流动力学紊乱,经血流动力学检查可见:①动脉压呈持续性降低超过30mmHg;②动脉压呈波动性变化,忽高忽低,波动范围较大;③肺楔压升高,呈“大炮”样变化;④心房压升高。
这4种情况可单独或合并存在。
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晕厥及胸闷、气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及肺水肿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