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起搏器植入并发症

• 通常情况下,拔出穿刺诊即可,之后再重新穿刺。 • 一旦误入锁骨下动脉并送入了动脉扩张鞘管,这时的处理
应十分谨慎。 A.原则上应保留鞘管急请外科会诊,直视下修补血管。 B. 在保留导丝的前提下,逐渐更换更小直径鞘管加局 部压迫。 C. 现在市场上有用于穿刺动脉的血管闭合装置,必要 时可以用,但价格较高。
穿刺中可能发生气胸
• 负压进针过程中有空气吸入现象,有此现
象发生时应高度警提此后发生气胸的可能; • 病人出现胸痛,不敢深呼吸; • 患者出现无法解释的低血压; • 出现呼吸窘迫。 • 出现上述情况,应高度重视。
确诊气胸
• 胸部查体:患侧呼吸音减低、语颤减弱,甚至出
• • •
现气管向对侧移位。 胸部X线检查可以发现肺压缩。 气胸早期出气量少时,平卧位检查可能不易发现, 必要时采取坐位或站位检查才容易发现。 穿刺引起气胸的发生时间多呈亚急性,出现症状 往往在数小时至十几个小时以上,因此应引起注 意。
预防误穿锁骨下动脉
• 可在患者的背部垫高,两肩后展下穿刺; • 穿刺时需在持续负压下进针,穿刺回抽出血后,根据出血
• •
颜色暗红、压力低初步判断已进入锁骨下静脉。 少数心力衰竭病人,因静脉压过高,操作中也可出现血流 向外喷射的情况,需结合病史等加以鉴别。 沿穿刺针送导丝一定要顺利,最好将导丝送到下腔静脉, 因为这可以很明确排除导丝进入动脉系统、心包和纵隔; 如导引钢丝走行位于脊柱左侧,应注意与左上腔畸形引流 鉴别。 如送鞘时病人疼痛明显,需格外小心。
起搏器植入后近期并发症
• 囊袋出血 • 感染 • 肌电干扰 • 电极导线脱位 • 脑梗死 • 静脉血栓或静脉狭窄
囊袋出血
• 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局部淤血,无论面积
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2)

13.起搏器综合征 是起搏器植入后由于血流动力学、电生理学
方面的异常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VVI起搏方式。
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低心排血量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常伴有:
❖ (1)头晕; ❖ (2)低血压; ❖ (3)呼吸困难; ❖ (4)水肿; ❖ (5)颈静脉怒张; ❖ (6)肺部罗音; ❖ (7)起搏时出现反流杂音: ❖ (8)心音强弱不等、节律升i规则 ❖ (9)脉搏不规则; ❖ (10)肝脏搏动。
。术前30分钟及术后应用抗生素,同
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切口愈合情况
,一旦发现体温升高、切口红肿、发
热、疼痛,应及时处理,定时换药,
密切观察。
8.皮肤粘连和皮肤磨损
▪ 脉冲发生器与皮肤粘连强烈提示感染 ▪ 如果皮肤几乎磨破,应当紧急处理,一旦溃破则感染难以避免
9.皮肤溃蚀:并不常见
可见于以下情况: • 起搏器囊袋无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感染 • 手术时囊袋制作过小 • 埋置过于表浅,尤其是儿童 和瘦小成年人,这些人缺乏 皮下脂肪组织 • 埋置过于靠近腋窝侧 • 起搏器置换术后
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及时处理,必要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并密切观 察起搏心律,如有起搏不良,要慎用抗心律失常药,以防发生意外。
5.脉冲发生器囊袋血肿:
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局部淤血, 无论面积大小,如果不继续扩大,可只观察。
▪ 阿斯匹林等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是常常忽视的引起血肿的药物 ▪ 不要试图抽吸血肿,因为血肿常常是无菌的,即使注意无菌技
9.皮肤溃蚀 ○ 处理方法:
○ 手术处理囊袋:唯一选择 ○ 如果与感染有关,则整个起搏系统
包括脉冲发生器和导线必须取出, 另选清洁部位重新植入新的起搏系 统 ○ 若没有感染,可以对原部位进行改 造,扩大囊袋
起搏器植入术中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

越来 越多 。但是 , 随着 手术 数量 的增 多 , 出现 的问题 并未 明显 减少 ,国内文献 报道起 搏器植 入 术 的并 发 症发 生率 82 ~ 74 1 并发症 分 为术 中 、 .% 1 . 】 %t。 近期 及远 期 。术 中并发 症如气 胸 、 心包压 塞 、 重室 性心 律失 严 常等 ; 近期 并 发症 如 电极 脱 位 、 袋血 肿 感染 、 搏 囊 起
脏 及肌 肉内大量小 血管 强烈反 射性 扩张 ,引起血 压
21 0 0年 5月一 2 1 年 l 01 O月 ,共有 1 6例 患者 9 植 入起 搏器 , 9 男 7例 , 9 女 9例 , 龄 3 ~ 2岁 。其 年 59 中病 态窦 房结综 合征 8 8例 , Ⅱ度 及 以上房 室传 导 阻 滞 9 例, 1 其他 心肌病 1 7例 。起 搏器类 型 : 单腔 起搏 器7 7例 , 双腔起 搏器 8 7例 , 腔起搏 器 3 三 2例 。 16 9 例 患者植 入起搏 器 术 中有 7例 并发 症 : 气胸 1例 . 迷
准备 胸腔 穿刺包 , 系呼 吸科会 诊 。 吸科 医生认 为 联 呼 根 据肺压 缩 范 围小 可 自行 吸 收 ,暂 不考 虑胸 腔穿 刺 及 闭式 引 流 。2 i 患 者气 急 好 转 , 0m n后 改从 头 静 脉 切 开 , 利完 成手术 。 顺 21 护理启 示 .. 3 文献报 道锁 骨下静 脉 穿刺 气胸 发 生率 2 %左 右【 为 防 止 此类 并 发 症 , 医生 选 择 好 , 除 穿 刺点 , 止进针 过深 , 防 刺人 肺尖 ; 同时 , 士穿 刺前 护
21 0 2年 3月 第1 9卷 第 3 B期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常见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

2 4 孕妇 生活的护理 .
孕妇 应注 意休息 , 眠要充 足 , 室环 2 6 出院指导 睡 病 .
境 要安静 。保持 空气流通 , 阳光充足 , 当摆放 鲜花 , 适 播放 轻音 不要紧张 , 注意休息 , 睡眠充足 , 进清 淡 、 易消化 、 富含营养 的食 乐, 使孕妇放松及转移注 意力 , 减少 呕 吐的诱 因 , 加孕妇 舒适 物 , 增 并告诉家属对其要加倍关心和照顾。
2 5 转移孕妇 注意力 与孕 妇讨论其感 兴趣 的话题 或找一 些 使孕妇顺利地渡过早孕 反应期 , . 更主要 的是 对 胎儿 的正常 发育 孕 妇喜爱 的书籍 ; 引导孕妇参 观母婴 同室病房 , 观看新生儿 的沐 及 妊娠期心身疾病 的预 防有着重要 的意义 。
浴和新生儿 的喂养 , 以便让其 感受 到做母 亲的伟 大 ; 指导孕 妇听 健康发育 的作用 。
刘 婷
( 山东省新汶矿业集团中心医院
[ 关键词 ] 心脏疾病 起搏 器植入 并发症 护理
山东新泰
2 13 ) 7 2 3
3 护 理 对 策 Fra bibliotek[ 中图分类号 ] R4 3 5 [ 7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10 0 8—6 3 ( 00 0 7 2—0 6 3 2 1 ) 5— 1 1
・
72・ 1
华北煤炭 医学 院学报
21 0 0年月第 1 2卷第 5期
JN r h aC a M dcl nvri 0 0Sp,2 5 o hC i ol eia U ie t 2 1 et1 ( ) t n sy 告 诉孕妇 回家后要 保持 心情愉 快 , 不要顾 虑 ,
3 1 严密观察 病情变化 .
配合医生完善各项辅助检 查 , 特别是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并发症分析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并发症分析摘要】目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分析。
方法分析350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
结果发生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有囊袋血肿8例,囊袋反复破溃感染1例,电极导线脱位3例,起搏器综合征3例,心脏穿孔1例,导线断裂1例,感知功能障碍5例,起搏功能障碍4例。
结论充分认识植入起搏器的相关并发症,做好术前准备、术后随访,进行起搏器植入后知识健康教育,均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心脏永久起搏器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用有效的手段,因该类技术属有创性技术,故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相关的并发症,可一旦出现并发症,则会给患者健康甚至生命造成新的威胁。
本文旨在分析并发症的原因,并加以总结预防。
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01年-2011年我院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350例,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70例;年龄37-83岁,平均(62.33±8.27)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240例,Ⅱ-Ⅲ房室传导阻滞20例,心房颤动伴R-R长间歇30例,窦房结合并房室结病变50例,起搏器电池耗竭更换10例。
起搏电极:被动电极330例,主动电极20例。
起搏方式:单腔起搏器150例,双腔起搏器200例。
途径:均采用锁骨下静脉途径。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2003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年会植入性器械指南中的Ⅰ类和Ⅱ类适应症。
基础心脏病包括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
1.2方法对350例患者进行术后程控及随访,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进行各项参数检测,包括起搏器的感知、起搏阈值、阻抗、起搏器切口和囊袋情况,1年后每年随访1次。
2 结果350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并发症共有26例,囊袋血肿8例,囊袋反复破溃感染1例,电极导线脱位3例,起搏器综合征3例,心脏穿孔1例,导线断裂1例,感知功能障碍5例,起搏功能障碍4例。
3 讨论心脏永久起搏器的出现挽救了许多心动过缓患者的生命,但该项技术属有创性的治疗技术,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相关的并发症。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问题阐述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问题阐述发布时间:2021-01-08T11:09:13.463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月15期作者:陈荣[导读]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通过心脏起搏器改善患者心脏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其能辅助患者进行心肌收缩,实现不可逆的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疾病的有效治疗。
陈荣肥东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邮编:231608摘要: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通过心脏起搏器改善患者心脏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其能辅助患者进行心肌收缩,实现不可逆的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疾病的有效治疗。
本文在阐述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作用原理的基础上,就术后患者的护理的问题展开综述分析,期望能进一步提升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生命时长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护理;问题;综述步入新时期以来,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疾病对于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在现代医疗体系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是治疗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疾病的重要方式,其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特征,提升疾病治疗效果。
然而在实际治疗中,该治疗手段容易产生多种并发症,病害做好患者后期的有效护理。
本文就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问题展开综述分析。
1、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工作原理作为当前心功能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主要采用心脏起搏器设备来模拟心脏功能,该设备能定时的发出脉冲信号,并对患者产生信号刺激作用,由此存患者心肌收缩,使得患者心脏有节律的进行跳动。
需注意的是,这种方式虽然改善患者心肌功能,然在后期生活中,患者有较多的并发症风险。
对此在手术后,应积极地开展患者术后护理。
黄慧[1]等人研究指出:对患者实施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后,积极开展康复操锻炼,能减少患者关节疼痛问题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治疗效果。
张舒慧[2]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提升护理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起搏器电极移位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背景起搏器电极移位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之一,如未得到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起搏器失效,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为提高对起搏器电极移位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目标1. 确保患者生命安全,防止病情恶化。
2. 快速识别并处理起搏器电极移位。
3.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救治效率。
4.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三、应急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由医院院长担任总指挥,负责应急工作的全面协调和指挥。
2. 医疗救治组:由心内科、急诊科、ICU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患者的救治工作。
3. 护理支持组:由护士长及护士组成,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
4. 后勤保障组:由后勤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应急物资的调配和保障。
5. 信息联络组:由信息科负责人组成,负责应急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报。
四、应急预案流程1. 患者发现: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患者起搏器电极移位症状,立即报告应急指挥部。
2. 启动应急预案: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展开救治。
3. 紧急救治:医疗救治组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包括心电图监测、药物治疗、必要时进行体外除颤等。
4. 影像学检查: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确认电极移位情况。
5. 手术准备: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准备手术器械和药品,安排手术。
6. 手术实施:由心内科医生在手术室进行电极移位手术。
7. 术后观察:对患者进行术后观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防止并发症发生。
8. 信息上报:将救治情况及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应急预案措施1.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起搏器电极移位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完善应急预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3. 储备应急物资:提前储备必要的手术器械、药品等应急物资,确保应急时能够迅速投入使用。
4. 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应急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畅通,提高应急响应速度。
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ppt课件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脉冲发生器囊袋血肿: 5% 最常见并发症 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局部淤血,无论面积大小,如果不继续扩大,可只观察 阿斯匹林、抵克力得和其他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是常常忽视的引起血肿的药物 术中彻底止血,应坚持凝血酶原时间接近正常时才做手术(INR<2.0) 不要试图抽吸血肿,因为血肿常常是无菌的,即使注意无菌技术,还会增加感染的危险 晚期可出现皮肤损蚀和脉冲发生器移位,常常是手术所做囊袋不合适引起 如果起搏器置入术中操作仔细,囊袋合适,则可减少此类并发症
Markewitz & Hemmer, Manual of Pacemaker Therapy
胸部X线下显示摆弄综合征
Courtesy of Dr. F. Venditti, Lahey Clinic, MA
摆弄综合征
重新出现起搏器植入前的症状
起搏电流环路受损 导线断裂 绝缘层破损 传出阻滞 起搏器失夺获 过度感知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残留的废弃导线 目前,对废弃且无感染的导线是否拔除仍存有争议 如已有感染则必须拔除 下述情况也应考虑拔除导线: 如多条导线引起三尖瓣返流 有症状的血栓形成 妨碍新导线的植入 干扰ICD导线 小儿患者的导线,需要多次更换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摆弄综合征(twiddler‘s syndrome) 起搏器患者有意或无意地触弄脉冲发生器,可致起搏器转位、导线扭曲,最终断裂或脱位 脉冲发生器通常不受损害 当起搏器放置于过于松弛的囊袋内时,常常发生摆弄综合征
Furman, A Practice of Cardiac Pacing, Futura, 1990 (3rd Ed)
Courtesy - Dr. Mark Myer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新出现起搏器植入前的症状
● 导线断裂 ○ 诊断 • 起搏阻抗非常高 • 胸部X线检查 ○ 处理方法 • 程控为单极(如 果为双极导线) • 更换导线
重新出现起搏器植入前的症状
● 导线断裂病例 ○ 双极导线阻抗 1650Ω ○ 心室夺获阈值6.5V ○ 胸部X线:心室导 线断裂(肋骨-锁 骨挤压)
摆弄综合征
Courtesy of Dr. F. Venditti, Lahey Clinic, MA
重新出现起搏器植入前的症状
● ● ● ● ● ● 起搏电流环路受损 导线断裂 绝缘层破损 传出阻滞 起搏器失夺获 过度感知
重新出现起搏器植入前的症状
● 导线断裂 ○ 发生于术后数月至数年 ○ 如果发生于术后数小时或数天:固定螺丝没有拧紧 ○ 胸部X线可发现断裂处,但可能需要多种角度 ○ 通常与较大应力和/或反复弯曲的区域有关 • 肋骨/锁骨挤压 • 缝合部位
心房J型导线脱位
心房主动固定导线脱位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 气胸: ○ 在PASE试验中,气胸发生率为1.97% ○ 如果发生气胸,可在起搏器植入术中或术后48h出现 以下临床症状: • 锁骨下穿刺抽到气体 • 不能解释的低血压 • 胸痛 • 呼吸困难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 气胸 ○ 处理方法: • 如果肺压缩<10%,可以严密观察而不必行胸腔穿刺 • 如果肺压缩>10%,且患者有持续性呼吸困难或出现 血气胸,则应考虑行胸腔穿刺
外线圈 (阳极) 外绝缘层 内绝缘层 内线圈 (阴极 )
重新出现起搏器植入前的症状
● 绝缘层破损 ○ 诊断 • 导线阻抗显著下降 • 可能需要激惹动作 来揭示该问题 • 胸部X线见导线残缺 ○ 处理方法 • 单极配置(临时) • 更换导线
重新出现起搏器植入前的症状
● 绝缘层破损
重新出现起搏器植入前的症状
● 摆弄综合征(twiddler‘s syndrome) ○ 起搏器患者有意或无意地触弄脉冲发生器,可致起搏器 转位、导线扭曲,最终断裂或脱位 ○ 脉冲发生器通常不受损害 ○ 当起搏器放置于过于松弛的囊袋内时,常常发生摆弄综 合征
胸部X线下显示摆弄综合征
Markewitz & Hemmer, Manual of Pacemaker Therapy
植入新导线时发生气胸
锁骨下静脉穿刺引发血气胸
起搏导线穿破肺尖
锁骨下静脉穿刺-穿刺鞘误入动脉
退出穿刺鞘后15min
术后3h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 导线引起心肌穿孔
○ 在PASE试验中,随机统计407位患者,发生心肌穿孔 4例,占0.98%, ○ 急性心肌穿孔:心包填塞等循环症状。 ○ 慢性心肌穿孔:可没有症状,或导致起搏阈值升高。 ○ 其他征象:起搏图形呈右束支阻滞、膈肌收缩、心包 摩擦音、心包炎、心包积液和心包填塞。 ○ 穿孔高危人群:MI,心肌病,老年女性,抗凝剂等。 ○ 穿孔高危部位:右房游离壁,右室心尖部。
重新出现起搏器植入前的症状
● 过度感知 ○ 心室肌电干扰导致起搏抑制
程控参数 模式……………………………………VVI 基本频率………………………………70 ppm 心室感知配置…………………………单极 心室感知灵敏度…………….………..2.0 mV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 导线引起心肌穿孔 ○ 诊断金标准:B超和CT。 ○ 处理方法: • 如果患者有轻度症状或体征,但不能确定是否有持续 性心肌穿孔,可以严密观察。 • 若症状和体征在24-48h内减轻,则不必调整导线位置 • 如果临床表现和超声心动图都提示心包填塞,则应在 超声引导下行心包穿刺术。 • 心外科保护下 导线再定位。 • 开胸手术。
● 心律失常 ○ 通常是一过性的,调整导线位置即可消失,很少持续。 ○ 在植入术后早期,由于导线-心肌接触面的刺激,可能 出现室性期前收缩,通常与心室起搏图形相同,植入术 后24h内消失,极少需要处理。 ○ 对于某些LBBB患者,导线损伤右束支可引起房室传导 阻滞。 ○ 对于心脏停搏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高危患者,需要 考虑事先放置临时起搏器。 ○ 除颤贴片和临时起搏器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 疼痛 ○ 一般会逐渐减轻,可对症 处理 ○ 但应与以下情况鉴别: • 感染 • 起搏器埋置过于表浅 • 起搏器埋置太靠外侧 • 起搏器引起变态反应
出于美观考虑,起搏器植入太靠近腋窝
起搏器植入 后患者出现 慢性疼痛和 上肢活动受 限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 起搏导线误入左室?误入CS? 重新放置后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 感染 并发症之最! ○ 感染发生率应在2%以下 ○ 认真注意手术中每一细节 和无菌操作对于避免感染 至关重要 ○ 多数研究表明,预防性使 用和未用抗生素的患者相 比,感染发生率无差别 ○ 术中用抗生素溶液冲洗囊 袋有助于预防感染
○ 高危因素 血肿、更换、CRT/ICD、 年老体弱、小中心。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 残留的废弃导线 ○ 目前,对废弃且无感染的导线是否拔除仍存有争议 ○ 如已有感染则必须拔除 ○ 下述情况也应考虑拔除导线: • 如多条导线引起三尖瓣返流 • 有症状的血栓形成 • 妨碍新导线的植入 • 干扰ICD导线 • 小儿患者的导线,需要多次更换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 起搏器失夺获 ○ 原因 • 导线脱位 • 导线成熟 • 绝缘层破损 • 导体断裂 • 穿孔 • 代谢/组织因素 • “太低”的输出 • 电池耗竭
重新出现起搏器植入前的症状
● 起搏器失夺获 ○ 导线成熟 • 使用激素洗脱导线较少见,但仍有发生 • 在使用激素洗脱导线之前较常见,于植入后数周 至数月发生 • 现在通常发生较晚,与药物和自身疾病有关 ◦ 起搏的ECG无改变 ◦ 稳定的导线X线影像位置 ◦ 正常起搏阻抗
程控参数 模式………………………………………VVI 基本频率………………………………....60 ppm 心室感知灵敏度……………………........2.0 mV 心室感知配置……………………………双极
重新出现起搏器植入前的症状
● 绝缘层破损 ○ 造成电流的回路改变,导致到达心脏的能量为阈下 刺激 ○ 主要出现在双极同轴导线,发生于术后数月至数年 ○ 通常与以下情况有关 • 缝合套管太紧 • 肋骨/锁骨挤压
起搏器系统
导线
起 导线脱位 ○ 可接受的导线脱位率尚无统一标准, 国际报道约1%。 ○ 对于心室导线,因各种原因而需再次复位的比例应低于 2%,心房导线应低于3%。 ○ 导线脱位分脱位和微脱位,前者有明显的放射学特征, 而后者则不明显。 ○ 导线脱位与术者的经验有关,而与导线的固定方式关系 较小,主动固定的脱位率稍低于被动固定,尤其是一些 脱位高危人群。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 皮肤溃蚀 ○ 并不常见 ○ 可见于以下情况: • 起搏器囊袋无痛性感染 • 手术时囊袋制作过小 • 埋置过于表浅,尤其是 儿童和瘦小成年人,这 些人缺乏皮下脂肪组织 • 埋置过于靠近腋窝侧 • 起搏器置换术后。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 皮肤溃蚀 ○ 处理方法: • 手术处理囊袋:唯一选择 • 如果与感染有关,则整个 起搏系统包括脉冲发生器 和导线必须取出,另选清 洁部位重新植入新的起搏 系统 • 若没有感染,可以对原部 位进行改造,扩大囊袋, 修复皮肤使之满意覆盖
胸部X线诊断穿孔
Furman, A Practice of Cardiac Pacing, Futura, 1990 (3rd Ed)
Courtesy - Dr. Mark Myers
开胸手术修复穿孔
心包
覆盖心外膜 的脂肪层
Courtesy – H. Rahn – October 2004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Breuls & Res Pace 2006;29:1170
上腔静脉阻塞
治疗前
Chee et al Nat Clin Pract Cardiovasc Med 2007;4:226
治疗后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 接口松动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导线连接故障 导线没有 完全插入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 脉冲发生器囊袋血肿: 5% 最常见并发症 ○ 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局部淤血,无论面积大小,如果 不继续扩大,可只观察 ○ 阿斯匹林、抵克力得和其他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是常 常忽视的引起血肿的药物 ○ 术中彻底止血,应坚持凝血酶原时间接近正常时才做 手术(INR<2.0) ○ 不要试图抽吸血肿,因为血肿常常是无菌的,即使注 意无菌技术,还会增加感染的危险 ○ 晚期可出现皮肤损蚀和脉冲发生器移位,常常是手术 所做囊袋不合适引起 ○ 如果起搏器置入术中操作仔细,囊袋合适,则可减少 此类并发症
● 导线损伤 ○ 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导线损伤比实际认识的更常见 • 导线很容易被剪刀或手术刀割破,修复困难, • 导线损伤在起搏器更换时易发生。 • 钢丝也可能损伤导线,即过度用力可使钢丝打折而 穿破导体和包裹的绝缘层,如果操作中出现这种情 况,应当拔出导线弃掉,另换一根。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 皮肤粘连和皮肤磨损 ○ 脉冲发生器与皮肤粘连强烈提示感染 ○ 如果皮肤几乎磨破,应当紧急处理,一旦溃破则感染难 以避免
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起搏器植入术中和术后并发症
●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 重新出现起搏器植入前的症状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1. 2. 3. 4. 5. 6. 7. 8. 导线脱位 气胸或血气胸 导线引起的心肌穿孔 心律失常 脉冲发生器囊袋血肿 疼痛 起搏导线误植入心室 血栓形成 9. 10. 11. 12. 13. 14. 15. 接口松动 导线损伤 皮肤粘连 皮肤溃破 感染 残留的废弃导线 摆弄综合征(twiddler‘s syndrome)
重新出现起搏器植入前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