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手术常见并发症

合集下载

起搏器植入并发症

起搏器植入并发症
Βιβλιοθήκη •穿刺动脉后的处理
• 通常情况下,拔出穿刺诊即可,之后再重新穿刺。 • 一旦误入锁骨下动脉并送入了动脉扩张鞘管,这时的处理
应十分谨慎。 A.原则上应保留鞘管急请外科会诊,直视下修补血管。 B. 在保留导丝的前提下,逐渐更换更小直径鞘管加局 部压迫。 C. 现在市场上有用于穿刺动脉的血管闭合装置,必要 时可以用,但价格较高。
穿刺中可能发生气胸
• 负压进针过程中有空气吸入现象,有此现
象发生时应高度警提此后发生气胸的可能; • 病人出现胸痛,不敢深呼吸; • 患者出现无法解释的低血压; • 出现呼吸窘迫。 • 出现上述情况,应高度重视。
确诊气胸
• 胸部查体:患侧呼吸音减低、语颤减弱,甚至出
• • •
现气管向对侧移位。 胸部X线检查可以发现肺压缩。 气胸早期出气量少时,平卧位检查可能不易发现, 必要时采取坐位或站位检查才容易发现。 穿刺引起气胸的发生时间多呈亚急性,出现症状 往往在数小时至十几个小时以上,因此应引起注 意。
预防误穿锁骨下动脉
• 可在患者的背部垫高,两肩后展下穿刺; • 穿刺时需在持续负压下进针,穿刺回抽出血后,根据出血
• •
颜色暗红、压力低初步判断已进入锁骨下静脉。 少数心力衰竭病人,因静脉压过高,操作中也可出现血流 向外喷射的情况,需结合病史等加以鉴别。 沿穿刺针送导丝一定要顺利,最好将导丝送到下腔静脉, 因为这可以很明确排除导丝进入动脉系统、心包和纵隔; 如导引钢丝走行位于脊柱左侧,应注意与左上腔畸形引流 鉴别。 如送鞘时病人疼痛明显,需格外小心。
起搏器植入后近期并发症
• 囊袋出血 • 感染 • 肌电干扰 • 电极导线脱位 • 脑梗死 • 静脉血栓或静脉狭窄
囊袋出血
• 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局部淤血,无论面积

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2)

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2)

13.起搏器综合征 是起搏器植入后由于血流动力学、电生理学
方面的异常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VVI起搏方式。
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低心排血量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常伴有:
❖ (1)头晕; ❖ (2)低血压; ❖ (3)呼吸困难; ❖ (4)水肿; ❖ (5)颈静脉怒张; ❖ (6)肺部罗音; ❖ (7)起搏时出现反流杂音: ❖ (8)心音强弱不等、节律升i规则 ❖ (9)脉搏不规则; ❖ (10)肝脏搏动。
。术前30分钟及术后应用抗生素,同
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切口愈合情况
,一旦发现体温升高、切口红肿、发
热、疼痛,应及时处理,定时换药,
密切观察。
8.皮肤粘连和皮肤磨损
▪ 脉冲发生器与皮肤粘连强烈提示感染 ▪ 如果皮肤几乎磨破,应当紧急处理,一旦溃破则感染难以避免
9.皮肤溃蚀:并不常见
可见于以下情况: • 起搏器囊袋无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感染 • 手术时囊袋制作过小 • 埋置过于表浅,尤其是儿童 和瘦小成年人,这些人缺乏 皮下脂肪组织 • 埋置过于靠近腋窝侧 • 起搏器置换术后
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及时处理,必要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并密切观 察起搏心律,如有起搏不良,要慎用抗心律失常药,以防发生意外。
5.脉冲发生器囊袋血肿:
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局部淤血, 无论面积大小,如果不继续扩大,可只观察。
▪ 阿斯匹林等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是常常忽视的引起血肿的药物 ▪ 不要试图抽吸血肿,因为血肿常常是无菌的,即使注意无菌技
9.皮肤溃蚀 ○ 处理方法:
○ 手术处理囊袋:唯一选择 ○ 如果与感染有关,则整个起搏系统
包括脉冲发生器和导线必须取出, 另选清洁部位重新植入新的起搏系 统 ○ 若没有感染,可以对原部位进行改 造,扩大囊袋

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和故障处理

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和故障处理
VVI/60
起搏不良(无夺获)
某病人因病窦伴房室传导阻滞植入了SDR303三个月,最近来程控 随访时主诉有时有心慌的感觉,而且经常搭脉有小于70跳的情况, 为此医生照例做了起搏心电图检查,发现了问题,起搏器设置如下: DDD 70/120ppm, SAV/PAV 160/200ms, PVARP 300ms
移位:起搏和感知阈值改变,X线见位移 穿孔:血压改变,心包填塞,呼吸困难,膈肌刺
激等,超声可确诊
电极脱位
常见表现
–间歇性失夺获、间歇性感知不良 –不感知VT/VF/SVT误治疗
电极脱位
X-ray:RV电极脱落入心房
电极脱位
避免脱位
确保电极在心腔内有适当的张力 使用固定袖套缝线固定 植入中检查电极头端(Tip)是否稳定
电极断裂
第一肋骨和锁骨之间部位碾压 (电极断裂)
电极断裂
第一肋骨与锁骨夹角处受压断裂
电极断裂
电极断裂
感知不稳定 间歇性失夺获 阻抗升高
绝缘层破裂
内轴 绝缘破裂
常见现象
电极阻抗
下降 可能呈间歇性
夺获阈值
突然升高或失夺获 可能呈间歇性
感知
过感知或感知不良 可能呈间歇性
五、起搏系统故障
起搏故障的心电图表现
心脏的除极存在于起搏器的不应期外,而未被起搏器所“看见”
VVI/60 VRP=330ms
过感知
心房起搏良好,间歇性过感知现象。 AAI/90 ARP=250ms
过感知
非心脏除极的电信号被起搏器所“看见”
VVI/70
2. 起搏功能障碍
起搏不良(无夺获)
在心脏不应期外的起搏脉冲刺激不能夺获心脏的现象
电极穿孔
电极穿孔

起博器术后气胸的护理措施

起博器术后气胸的护理措施

一、概述气胸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由于手术操作过程中刺破肺部引起。

气胸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还可能影响起搏器的正常工作,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起博器术后气胸的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起博器术后气胸的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1. 观察病情(1)术后3小时内,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及时发现心脏穿孔、气胸、栓塞、感染、出血、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2)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保持呼吸道通畅(1)指导患者咳嗽、深呼吸,促进肺部气体排出。

(2)协助患者采取半坐位,减少肺部受压,有利于气体排出。

(3)给予氧气吸入,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3. 疼痛管理(1)观察患者疼痛程度,及时给予镇痛药物。

(2)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减轻疼痛。

4. 预防感染(1)保持患者床单、衣物清洁,减少感染机会。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术后感染。

(3)观察患者体温、血象等指标,及时发现感染迹象。

5. 饮食与营养(1)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

(2)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新陈代谢。

6. 心理护理(1)了解患者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

(2)指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保持乐观心态。

7. 起搏器护理(1)观察起搏器工作状态,确保起搏器正常工作。

(2)定期检查起搏器电极位置,防止电极移位。

8. 活动与休息(1)根据患者病情,指导患者进行适当活动,促进肺部功能恢复。

(2)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9. 出院指导(1)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如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受凉等。

(2)指导患者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三、总结起博器术后气胸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治疗气胸,确保患者顺利康复。

同时,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有助于降低气胸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起搏器术后并发症

起搏器术后并发症
9、固定导线的螺丝松动
10、VVI起搏导线张力对三尖瓣关闭的影响
导线在心腔内张力较大会牵拉三尖瓣,对三尖瓣造成机械性压迫,使三尖瓣关闭不全而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
导线张力过大引起的心衰与起搏器综合症的鉴别:起搏器综合症是房室不同步以及电生理异常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紊乱,而导线张力过大则由于导线对三尖瓣的牵拉致使三尖瓣无法正常关闭而影响血流动力学。后者通过X线检查可显示导线跨三尖瓣处在心脏收缩时没有明显压迹(提示导线张力过高),超声可提示三尖瓣反流明显。
⑷迷走神经损伤
4、术中心律失常
⑴室性心律失常
在导线送入心室的过程中,由于导线对心室壁的机械性刺激,特别是刺激右室流出道易出现室性心动过速。一般经调整导线位置后室速即可纠正。如室速发生频繁,导线难以定位,可经静脉给予利多卡因50mg。
心室纤颤在导线植入过程中发生率较低,但危险性较大。发生原因可能与患者过度紧张,电解质紊乱、心脏过分激惹或导线过多刺激心室壁有关。预防办法:①术前向患者讲明植入起搏器的必要性,不过分渲染术中的危险性,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②术前纠正电解质紊乱;③术前或术中可用少量镇静剂,如地西泮10mg肌注或静注;④术中动作轻柔,一旦发生室颤应立即会撤导线,予心前区拳击或电复律。
近几年使用激素导线后,此种起搏阈值升高的现象极少见到。
4、膈神经刺激或腹肌刺激性收缩
膈神经刺激多见于心房起搏,其临床表现随起搏频率出现呃逆或腹肌抽搐,原因是导线位置靠近膈神经所致。防治方法是术中进行电压升高刺激试验,将分析仪电压升高到10V,如有上述情况则调整导线位置,如无上述情况则术后一般不会出现膈肌抽搐。如术后出现则只有降低输出能量的方法解决。
⑷心肌穿孔
穿孔原因多与导线质地较硬,心肌梗死后心肌较薄及术中操作不当有关。回撤导线入心腔内,穿孔心肌多可自行闭合。撤回导线后应仔细观察有无心包填塞,必要时行心包引流。

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ppt课件

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ppt课件
30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 皮肤溃蚀 ○ 处理方法: • 手术处理囊袋:唯一选择 • 如果与感染有关,则整个 起搏系统包括脉冲发生器 和导线必须取出,另选清 洁部位重新植入新的起搏 系统 • 若没有感染,可以对原部 位进行改造,扩大囊袋, 修复皮肤使之满意覆盖
但对于受累严重的血栓形成患者,需要其他的介入 治疗。
23
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静脉血栓
Breuls & Res Pace 2006;29:1170
24
上腔静脉阻塞
治疗前
治疗后
Chee et al Nat Clin Pract Cardiovasc Med 2007;4:226
25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导线引起心肌穿孔
• 诊断金标准:B超和CT。
• 处理方法:
如果患者有轻度症状或体征,但不能确定是否有持续 性心肌穿孔,可以严密观察。
若症状和体征在24-48h内减轻,则不必调整导线位 置
如果临床表现和超声心动图都提示心包填塞,则应在 超声引导下行心包穿刺术。
心外科保护下 导线再定位。
起搏器植入常见并 发症及处理
1
起搏器植入术中和术后并发 症
●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 重新出现起搏器植入前的症状
2
与导线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9. 接口松动
1. 导线脱位
10. 导线损伤
2. 气胸或血气胸
11. 皮肤粘连 12. 皮肤溃破
3. 导线引起的心肌穿孔13. 感染
4. 心律失常
14. 残留的废弃导线
• 处理方法:
如果肺压缩<10%,可以严密观察而不必行胸腔穿 刺

起搏器术后并发症

起搏器术后并发症

起搏器术后并发症一、术中并发症1、麻醉过敏或利多卡因过量个别患者因利多卡因使用过量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与头晕。

2、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有血气胸、神经损伤与误入锁骨下动脉等。

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发症以预防为主,一旦出现并发症处理较为困难,有得并发症时致命得。

穿刺针误入胸腔时最早得表现就是可抽出气体,或患者有咳嗽。

一旦怀疑有气胸时,应立即拔除穿刺针,必要时摄直立位得X线片以确诊。

小量气胸不须特殊处理,气体可自行吸收。

少数患者为张力性气胸,则应行胸腔引流。

如果导入器误入动脉不要急于拔出扩张器,应在备有体外循环情况下拔出导入器较为安全、⑴血胸穿刺时如血管破损且有流入到胸腔得通道则可引起血胸。

单纯血胸较为少见,常为血气胸。

一般刺破锁骨下动静脉而未伤及胸膜时,则不会引起血气胸。

⑵锁骨下动静脉瘘发生动静脉瘘得患者不一定有任何症状,但听诊时在锁骨下方可听到连续得“隆隆”样杂音,类似动脉导管未闭。

⑶喉返神经损伤可引起一侧声带永久性麻痹。

⑷插入导线时持续出血这种少见得并发症可发生于右心衰或静脉高压者。

导线入径处持续出血可导致囊袋积血。

可用缝线在导线周围组织作荷包缝合,两个线头穿过导管而勒紧,可防止持续出血、⑸空气栓塞常发生于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插入导线者。

当患者深吸气或咳嗽时,胸腔成为负压,如不慎易从静脉穿刺口吸入空气而致气栓。

肺动脉气栓后得首发症状就是咳嗽,可有少许气急、气体不多时,多数患者无症状,多于5—10min后即被吸收。

如心室内空气较多,可紧急插入普通心导管将气体吸出、重者还可形成急性肺栓塞。

⑹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极少发生,但可能发生于高凝状态得患者。

如术后发现手臂肿胀,应作静脉造影,及早发现并及早应用抗凝剂治疗、⑺其她并发症较为少见得并发症如胸导线损伤、皮下气肿、臂丛神经损伤等。

3、颈内静脉穿刺并发症⑴气胸⑵刺破颈动脉致气管压迫⑶胸导管损伤左侧颈内静脉穿刺时,可能会损伤胸导管、⑷迷走神经损伤4、术中心律失常⑴室性心律失常在导线送入心室得过程中,由于导线对心室壁得机械性刺激,特别就是刺激右室流出道易出现室性心动过速、一般经调整导线位置后室速即可纠正、如室速发生频繁,导线难以定位,可经静脉给予利多卡因50mg。

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并发症及防治

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并发症及防治

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并发症及防治一、术中并发症(一)与血管穿刺或切开有关的并发症1.气胸和血气胸预防措施包括:①尽可能选用头静脉切开术;②提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成功率;③穿刺成功后,引入扩张鞘管前,一定要确认指引导丝能经右房到达下腔静脉处,以证实指引导丝确实在静脉系统内;④如果有胸部畸形或穿刺标志异常患者,应先行外周静脉造影,使锁骨下静脉显影并指导穿刺。

2.误穿锁骨下动脉一定要确认指引导丝在静脉系统内才能引入扩张鞘管。

3.气体栓塞锁骨下静脉穿刺主要是在拨出静脉鞘管内芯置换电极导线时发生。

此时应嘱病人屏气、或术者以手指堵闭静脉鞘尾端时可防止其发生。

4.动静脉瘘穿刺针尾端所接注射器应尽量处于排空状态,一旦进入锁骨下动脉或静脉时,可根据未被稀释的血液颜色来判断是否误入锁骨下动脉。

5.臂丛神经损伤与胸导管损伤两者均罕见,多因穿刺方法不当所引起,胸导管损伤可引起乳糜胸。

(二)与电极定位与置放有关的并发症1.心律失常在置放电极导线时动作必须尽可能轻柔,必须密切观察心电图改变,并将备好一条静脉通道以利抢救。

对起搏依赖患者,最好术中开始时,即应放入一临时心内膜起搏电极。

2.心肌穿孔心肌穿孔可经过心电图、X光胸片、心脏超声加以确诊。

确诊后应立即拨出电极导线。

导线拨出后,一般不会产生心包积血和心包填塞的后果。

因此术后置放电极时应尽可能动作轻柔。

3.电极导线损坏置入术中电极导线外绝缘层的破裂可即刻进行修补。

确定破损的部分后,将特殊粘合胶抹在破损处,外套一段塑料套管然后结扎两端。

对破损严重无法修复者,只有更换新的电极导线。

二、术后并发症(一)与囊袋有关的并发症1.囊袋出血或血肿经探查仅有暗红色的陈旧性血液或凝血块时,可用较大的注射针头抽吸或用手轻轻挤压囊袋,将积血从切口处挤出,然后行加压包扎。

囊袋积血不易消除时,可用中药芝硝外敷疗法,其方法为中药芝硝50~200g平铺于两层纱布上,然后贴于肿胀的皮肤上,每日更换一次,直至肿胀消退,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为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搏导线损伤、断裂或绝缘层破损
● 绝缘层破损
谢谢大家!
囊袋出血
• 脉冲发生器囊袋血肿: 5% 最常见并发症 • 原因:出血疾病或倾向、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结 扎止血不彻底 • 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疼痛、有波动感、局部抽出不凝 血液 • 预防: -术前检查凝血功能(INR<1.5) -围手术期避免使用抗凝药物 -术中止血彻底 -预测血肿形成可能性大的患者术中放置引流条(但增 加感染的危险,24小时内拔除),创面使用凝血酶
程控参数 模式……………………………………VVI 基本频率………………………………70 ppm 心室感知配置…………………………单极 心室感知灵敏度…………….………..2.0 mV
电极脱位
● 导线脱位 ○ 发生率:心室导线脱位率低于1%,心房电极导线低于2 %。 ○ 发生时间:植入的早期或后期 ○ 导线脱位分脱位和微脱位 ○ 原因:①植入术中电极导线未真正到位 ②电极导线预留过少或过多 ③电极导线固定不良 ○ 导线脱位与术者的经验有关,主动固定的脱位率稍低于 被动固定,尤其是一些脱位高危人群。
锁骨下静脉穿刺引起的并发症
气胸: -发生率:1.97% -原因:肺气肿、消瘦、解剖结构变异、操作不熟练 -临床表现:可以在术中或术后48小时出现症状。 穿刺时抽到气体 不能解释的低血压 胸痛 呼吸困难。 -减少发生的措施:细心操作、静脉造影、穿刺血管点不 宜太靠内、X-线透视指导、穿刺针平行在锁骨下进针、腋 静脉穿刺
囊袋出血
• 处理: – 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局部淤血,无论面积大小,如果 不继续扩大,可只观察,加压包扎,沙袋压迫 -不要试图抽吸血肿,因为血肿常常是无菌的,即使注意 无菌技术,还会增加感染的危险。 -出血量多,囊袋张力过大,必须穿刺或切开引流者,一 定要在严格的消毒下完成
囊袋疼痛
● 疼痛 ○ 一般会逐渐减轻,可对症 处理 ○ 但应与以下情况鉴别: • 感染 • 起搏器埋置过于表浅 • 起搏器埋置太靠外侧 • 起搏器引起变态反应
皮肤破溃
● 皮肤破溃 ● 原因: -皮下组织较少,埋置表浅,尤 其是儿童和瘦小成年人 -囊袋制作过小,皮肤张力过大 ,使局部血液循环差,导致皮 肤坏死、破溃 -起搏导线在局部未安要求盘旋 在起搏器的下方
皮肤破溃
● 皮肤破溃 ○ 处理方法: • 手术处理囊袋:唯一选择 • 如果与感染有关,则整个 起搏系统包括脉冲发生器 和导线必须取出,另选清 洁部位重新植入新的起搏 系统 • 若没有感染,可以对原部 位进行改造,扩大囊袋, 修复皮肤使之满意覆盖
起搏器工作不正常
• 接口松动
起搏器工作不正常
• 起搏器出厂默认起搏电极为双极,而实际植入的是单 极导线,也会导致起搏器不工作
• 处理:将起搏器的电极模式程控为单极模式
起搏器植入后近期并发症及处理
• • • • • • • • 囊袋出血 疼痛 感染 起搏器综合征 肌电干扰 电极导线脱位 脑梗死 静脉血栓或静脉狭窄
• 导线损伤 • 原因: – 术中(钳夹、刀切、钢丝、结扎) – 术后:锁骨挤压综合征、弄摆综合征 • 临床表现:阈值升高或不能起搏、间歇起搏、感 知异常、透视见导线连续性中断、勒痕,阻抗异 常升高 • 处理:双极程控为单极有时可暂时解决问题,但 也需更换导线
起搏导线损伤、断裂或绝缘层破损
• 导线断裂
心脏穿孔
-诊断金标准:心超和CT。 -处理方法:
• 急性心包填塞表现,紧急心包穿刺引流或开胸处理 • 心外科保护下导线再定位 • 开胸手术
胸部X线诊断穿孔
开胸手术修复穿孔
心包
覆盖心外膜 的脂肪层
Courtesy – H. Rahn – October 2004
起搏导线误入左室?误入CS?
重新放置后
心脏穿孔
• 导线引起心肌穿孔
– 在PASE试验中,随机统计407位患者,发生心肌 穿孔4例,占0.98%, – 急性心肌穿孔:心包填塞等循环症状。 – 慢性心肌穿孔:可没有症状,或导致起搏阈值升 高。 – 其他征象:心包摩擦音、心包炎、心包积液和心 包填塞、起搏图形呈右束支阻滞、膈肌收缩。 –穿孔高危人群:MI,心肌病,老年女性,抗凝剂 等。 –穿孔高危部位:右房游离壁,右室心尖部。
出于美观考虑,起搏器植入太靠近腋窝
起搏器植入 后患者出现 慢性疼痛和 上肢活动受 限
感染
感染 并发症之最! • 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 发生率:1%—2% • 病原菌:早期—金黄色葡萄 球菌;晚期 —表皮葡萄球菌 • 高危因素: 血肿、更换、 CRT/ICD肿、热、痛,皮肤粘连、溃蚀 -全身:发热、WBC升高、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 • 预防:术中严格无菌操作至关重要,术前术中预防应 用抗生素 • 处理:取出感染的起搏系统(尤其是急性或亚急性感 染性心内膜炎者),根据培养和药敏试验应用抗生素 控制感染,何时重新植入新的起搏系统尚有争议,多 数主张在临时起搏器支持下感染控制后再植入永久起 搏器
锁骨下静脉穿刺-穿刺鞘误入动脉
退出穿刺鞘后15min
术后3h
锁骨下静脉穿刺引起的并发症
静脉空气栓塞 • 原因:血容量不足的患者 • 临床表现: -少量气体影响不大 -大量气体可能出现呼吸窘迫、晕厥、低血压、心脏骤 停等 • 预防:嘱病人平稳呼吸、穿刺时去枕、头低脚高位、 对脱水和静脉压过低的患者加强静脉补液、经鞘管送 入电极导线动作迅速、鞘管的直径不宜过大。
锁骨下静脉穿刺引起的并发症
• 气胸
– 处理方法:
• 如果肺压缩<30%,可以严密观察,一般不必处理 • 如果肺压缩>30%,且患者有持续性呼吸困难或出现 血气胸,则应考虑行胸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
植入新导线时发生气胸
锁骨下静脉穿刺引起的并发症
误穿锁骨下动脉
• 原因:穿刺不熟练、解剖结构变异、穿刺点太靠外 • 临床表现 – 穿刺时抽出血液鲜红色、压力高 • 处理 – 穿刺时仔细辨别血液颜色、压力,误穿动脉后不要 送入鞘管,局部压迫数分钟。送入鞘管后透视观察 导丝走行,如发现在动脉不要拔除鞘管,可以带鞘 管手术修补,也有报道逐渐换细鞘管观察,但必需 保留鞘管芯或钢丝。
电极脱位
• 处理: -术中让患者做深呼吸和咳嗽等动作,观察起搏的稳定 性和电极导线的预留长度 -一旦发生导线脱位,可先通过改变起搏器程控参数 -若不能解决,应尽早重新进行电极复位
2011年3月植入DDD起搏器
心房J型导线脱位
心房主动固定导线脱位
脑梗死
• 原因: (1)高龄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脑血管病 (2)为避免术后囊袋出血,术前突然停用抗凝抗血小板 药物 (3)术后病人需短期卧床,使血流更为缓慢诱发脑梗死 (4)颈静脉植入起搏器患者常处于高凝状态 • 预防:缩短或取消患者的卧床期,尽量不限制患者的 术后活动
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顾宇英 2012.03.04
起搏器系统
导线
起搏器
程控仪
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
● 植入术中并发症 ● 近期并发症 ● 远期并发症
起搏器植入术中并发症及处理
锁骨下静脉穿刺引起的并发症
• • • • 气胸 误穿锁骨下动脉 静脉空气栓塞 臂丛神经损伤
心脏穿孔 起搏导线误植入心室 心律失常 起搏器工作不正常
上腔静脉阻塞
治疗前
Chee et al Nat Clin Pract Cardiovasc Med 2007;4:226
治疗后
起搏器植入术后远期并发症及处理
• • • • 电池提前耗竭 皮肤破溃 旋弄者综合征 起搏导线断裂或绝缘层失效
电池提前耗竭
• 判定起搏器电池耗竭的主要指标: -基础起搏频率或磁频减慢10%以上 -脉宽增加 -起搏模式自行发生改变 -程控参数不能改变或起搏参数不能调出
起搏器综合征
• 发生率:VVI—7%-8% • 概念:起搏系统功能正常,但相反地却出现 血流动力学障碍,病人出现明显症状或限制 病人获得最佳生活状态。 • 原因:房室不同步、 • 处理:改为房室顺序起搏 • 注:也有人认为双腔起搏器也可以发生起搏 器综合征
肌电干扰
● 过度感知 ○ 心室肌电干扰导致起搏抑制
起搏的QRS波群为RBBB图形, 说明导线位于左室
心律失常
– 由导线对心肌的机械刺激诱发,包括快速性心律失常和 缓慢性心律失常 – 通常是一过性的,调整导线位置即可消失,很少持续 – 对于某些LBBB患者,导线损伤右束支可引起房室传导 阻滞 –除颤贴片和临时起搏器
起搏器工作不正常
导线连接故障 导线没有 完全插入
– 发生于术后数月至数年,胸部X线可发现断 裂处 – 通常部位
• 肋骨/锁骨挤压 • 缝合部位
起搏导线损伤、断裂或绝缘层破损
● 导线断裂 ○ 诊断 • 起搏阻抗非常高 • 胸部X线检查 ○ 处理方法 • 程控为单极(如 果为双极导线) • 更换导线
起搏导线损伤、断裂或绝缘层破损
● 绝缘层破损 ○ 诊断 • 导线阻抗显著下降 • 胸部X线见导线残缺 ○ 处理方法 • 单极配置(临时) • 更换导线
旋弄者综合征
• 旋弄综合征(twiddler's syndrome)
– 起搏器患者有意或无意地触弄脉冲发生器,可 致起搏器转位、导线扭曲,最终断裂或脱位 – 脉冲发生器通常不受损害 – 当起搏器放置于过于松弛的囊袋内时,常常发 生摆弄综合征
胸部X线下显示摆弄综合征
摆弄综合征
起搏导线损伤、断裂或绝缘层破损
静脉血栓或静脉狭窄
• 静脉血栓形成
– 早期最常见的表现是上肢轻度水肿、疼痛和沉 重感 – 晚期,由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可无任何症状
– 处理方法:
• 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抬高上肢、静脉注射肝素 等 ,华法林口服3-6月。 • 但对于受累严重的血栓形成患者,需要其他的介入 治疗。
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静脉血栓
锁骨下静脉穿刺引起的并发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