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口语和书面语的概念
《口语和书面语》 知识清单

《口语和书面语》知识清单一、口语和书面语的定义口语,通常指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它具有即时性、随意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我们与朋友聊天、家庭聚会中的交流、日常工作中的简单沟通等,所运用的大多是口语。
书面语,则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语言,往往经过了更多的思考、组织和修饰,具有规范性、准确性和稳定性。
比如书籍、论文、公文等所使用的语言就是书面语。
二、口语和书面语的特点1、词汇运用口语中,会更多地使用常见的、通俗易懂的词汇,甚至包括一些方言、俚语和口头禅。
例如:“咱们”“咋整”“甭提了”等。
书面语则倾向于使用更正式、准确和专业化的词汇。
像“我们”“如何处理”“不必提及”等。
2、语法结构口语的语法结构相对较为松散和灵活,有时会出现省略、倒装等情况。
比如说:“吃了吗,你?”“这事儿啊,我知道。
”书面语的语法结构则更严谨、规范,遵循严格的语法规则。
像“你吃了吗?”“这件事,我是知道的。
”3、表达方式口语的表达方式比较直接、生动、形象,常借助语气词、感叹词和肢体语言来增强表达效果。
像“哇塞!”“哎呀!”“那可太棒啦!”书面语则更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往往通过复杂的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进行阐述。
例如:“这种情况的出现,无疑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4、语言风格口语的语言风格较为亲切、自然、随意,充满了生活气息。
书面语的语言风格则显得庄重、严肃、正式。
三、口语和书面语的应用场景1、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如与家人、朋友交流,去市场买菜,邻里之间的闲聊等,使用的都是口语。
2、教育领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知识时会使用较为规范的书面语,但在与学生互动、解答问题时可能会切换到口语,以使交流更顺畅。
3、工作场合一般的工作交流可以使用口语,但在撰写工作报告、商务合同等重要文件时,必须使用书面语。
4、文学创作小说中的人物对话通常采用口语,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场景;而对环境、情节的描述则多运用书面语,增强作品的文学性。
口语词和书面语词属于词的

口语词和书面语词属于词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词汇可以分为口语词和书面语词。
这两种词汇类型有着各自的特征和用途,掌握它们对于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口语词与书面语词的定义和特点1.口语词:口语词是指在日常生活、交谈中所使用的词汇。
它们通常较为简单、通俗,符合口头表达的习惯。
口语词的表达方式直接、简洁,容易理解。
2.书面语词:书面语词是指在书面材料、文章、书籍等方面所使用的词汇。
它们通常较为复杂、正规,符合书面表达的要求。
书面语词的表达方式严谨、细腻,注重修辞和语法。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口语词和书面语词在表达方式、词汇难度、语法规范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口语词注重直接传达信息,而书面语词则更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2.联系:无论是口语词还是书面语词,它们都是语言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掌握这两种词汇类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三、如何提高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1.增加词汇量:多读书、报纸、杂志等,积累更多的高级词汇和表达方式。
2.注重语法练习: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使自己的表达更加规范。
3.模仿优秀范文:学习优秀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多交流:多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5.反思与总结: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口语和书面表达是否存在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总结口语词和书面语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语言表达形式。
掌握这两种词汇类型,提高我们的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沟通能力,还能展现我们的语言修养和素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汉语口语和书面语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汉语口语和书面语法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口语和书面语是其两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口语和书面语的定义、特点、规范以及学习方法等多个方面,全面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的重要性和规范。
口语的定义与特点口语的定义口语是指人们交流时通过口腔发音来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一种语言形式。
口语强调语速快、语调生动、语言简洁明了,注重直接的交流和实用性。
口语的特点1.实用性强:口语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手段,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更适合在日常场合中使用。
2.语速较快:口语交流通常需要较短的时间来表达清晰的意思,因此语速较快是口语的特点之一。
3.语调生动:通过语调的变化,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语气,使交流更加生动有趣。
书面语的定义与特点书面语的定义书面语是指以书写形式表达的语言。
它守规范、遵循文字的准确性和语法的规范性,注重书面表达的精准和条理。
书面语的特点1.准确性:书面语追求文字的准确性,避免模棱两可的表达,语法和词汇使用更规范严谨。
2.严谨性:书面语更注重逻辑清晰、结构完整,以及条理分明。
3.规范性:书面语遵循一定的语法规范和表达方式,避免使用口语中常见的口头禅、俚语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汉语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汉语是一种既包含口语又包含书面语的综合语言形式。
在标准汉语中,口语和书面语的规范有一定的差异。
口语规范1.语速适中:口语交流时要注意语速适中,既不要过快以致含糊不清,也不要过慢以致沉闷乏味。
2.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口语有一定的地域特色,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3.礼貌用语:口语交流中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尊重对方,注重交际礼仪。
书面语规范1.语法准确:书面语要求语法准确无误,避免语法错误和表达不清的现象。
2.词汇丰富:书面语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要善于使用各类词汇,避免重复和单调。
3.结构完整:书面语注重篇章结构的完整和条理性,具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和逻辑。
口语教案:书面语与口语的差异与应用

口语教案:书面语与口语的差异与应用书面语与口语的差异与应用一、引言最近几十年里,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交流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时代,书面语和口语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本文将讨论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差异,并探究如何正确应用这些差异。
二、一级标题:书面语与口语的定义和特点1. 什么是书面语?书面语是指以文字形式进行交流和表达的方式。
它通常使用规范化、严谨和正式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标准语法规则,并遵循固定格式。
书面语主要用于官方文件、学术论文、报告等正式场合。
2. 什么是口语?口语是指通过口头交流进行信息传递和沟通的方式。
它更加随意和灵活,可以包含非正式词汇、省略词或者习惯用法。
而且,口头表达往往伴随着各种肢体语言和声调变化,更能够传递情感和意义。
三、一级标题:书面语与口述行话之间存在的差异1. 词汇选择书面语通常使用正式的词汇和短语,避免使用俚语或口头禁忌。
而在口述行话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使用简洁有力的词汇,甚至包含一些地方性俚语。
2. 语法和句式结构书面语更注重语法准确性和句子结构的完整性。
句子通常比较长且复杂,使用被动语态、定语从句等复杂结构。
而口述行话则更加自由流畅,可能会存在省略、碎句和简化的情况。
3. 对待时间和空间的描述书面表达通常注重详细描述,并且按照时间顺序或者逻辑顺序安排信息。
而在口述行话中,人们善于使用直截了当和简洁的方式表达想法,不太注重细节和顺序。
四、一级标题:正确应用书面语与口述行话的技巧1. 应用场景与目标受众在写作正式文件、商务邮件或学术论文时,我们应该采用书面语风格以保持专业性和严谨度。
但在社交媒体上与朋友交流、参加轻松会话时,则可以运用口述行话,以活泼和亲近的方式与人沟通。
2. 适量使用非正式语言在书面语中恰当地加入一些非正式用法和习惯语可以使文本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可以使用感叹句、俚语或者流行语来增加文章的吸引力。
3. 注意口头表达的细节在口述行话中,除了注意谈话内容外,还要关注声音的韵律节奏、情感表达和肢体语言。
书面语和口头语——语言的使用形式分类

书面语和口头语——语言的使用形式分类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它既可以以书面形式表达,也可以以口头形式传递。
书面语和口头语是语言的两种主要使用形式,它们在不同场合和目的下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定义、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书面语的定义和特点书面语是指以书面形式表达的语言,主要用于书信、报告、文章、公告等正式场合。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正式性:书面语通常用于正式场合,要求使用规范的语法、词汇和句式。
相比口头语,书面语更注重准确、严谨的表达,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固定性:书面语有一定的规范和固定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书面语中使用的敬语、礼貌用语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容随意变动。
3. 持久性:书面语的表达方式可以长期保存,方便读者多次阅读和理解。
它具有较高的信息传递效率,可以准确地传递信息和观点。
4. 可参考性:书面语通常有明确的参考资料和引用来源,方便读者查证和参考。
它更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传递,有助于学术研究和知识的传承。
二、口头语的定义和特点口头语是指以口头形式传递的语言,主要用于日常交流和非正式场合。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非正式性:口头语通常用于非正式场合,如日常对话、朋友间的交流等。
它更注重表达的自然、流畅和生动,不受严格的语法和规范限制。
2. 灵活性:口头语的表达方式较为灵活,可以根据交流环境和对话对象的关系进行调整。
它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3. 即时性:口头语的传递方式是即时的,能够迅速传递信息和观点。
它更注重交流的实时性和即时反馈。
4. 口语化:口头语中常使用口语化的词汇、俚语和表达方式,更贴近日常生活,增强交流的亲切感和互动性。
三、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应用书面语和口头语在不同场合和目的下有着不同的应用。
下面以几个常见场景为例进行说明:1. 学术交流:在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中,通常使用书面语表达研究成果、学术观点等。
这样可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学术交流的规范性。
应用文语言- 1、口头语和书面语

04
口头语和书面语的转换 技巧
语言风格的转换
口语化风格
在口头语中,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式,以方便听众理解。
书面化风格
在书面语中,使用规范、严谨的语言,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以符合正式的场合 和阅读习惯。Βιβλιοθήκη 表达方式的转换直接表达
在口头语中,使用直接、明确的表达方 式,避免含糊不清或歧义。
书面语语言风格相对固定
书面语的语言风格相对固定,通常采用较为客观、冷静的语言风格,以符合书面表达的需求。
03
口头语和书面语在应用 文中的应用
口头语在应用文中的应用
01
口头语在应用文中主要用于表达简洁、直接的信息, 例如通知、公告等。
02
口头语的特点是语言简练、表达直接,能够快速传 达信息,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内容。
03
在应用文中使用口头语时,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和规范性,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
书面语在应用文中的应用
01
书面语在应用文中主要用于表达正式、严谨的信息,例如 合同、协议等。
02
书面语的特点是语言规范、表达严谨,能够准确传达信息, 使读者能够全面理解内容。
03
在应用文中使用书面语时,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同时,还需要注意语言的礼貌性和得体
伴随着语气、语调、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变化。
用途
03
口头语主要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对话、演讲、辩论等场合,
是人们最常用的语言形式之一。
书面语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书面语是指以文字形式呈现的语 言形式,是经过加工、规范化的 语言表达方式。
特点
书面语通常比较严谨、规范、正 式,表达方式较为固定,常常需 要符合语法、句法、修辞等方面 的规范要求。
《语言学纲要》第六章第五节-书面语

三、书面语的规范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经常产生一些新的成分和新 的用法。其中有些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有些不 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语言规范的任务,就是要 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 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 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使之 广泛地为人们的交际服务;而对于那些不符合语 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应该根据规范的要求, 妥善地加以处理。
一、口语和书面语
1.概念: 口语:文字出现以前,语言凭口、耳进行交际的 口头形式 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供“看”的语言,它在 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 “看”的语言符号系统。 注意:文字是书面语的书写工具,是体现书面语 的一种物质形式,但文字本身不是书面语。
2.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
区别 表达 媒介 口语 用词 句子结构 其他
书面语在口 语的基础上 产生,是口 语的加工形 式,两者的 基本系统是 一致的。它 们是同一种 语言的不同 的风格变异。
联系
听(说) 范围比较 比较短、比 可以有重复、 窄 较简单 脱节、颠倒、 补说,也有起 填空作用的 “呃, 呃”“这个, 那个”之类的 废话
语言规范化的对象主要是书面语。“约定俗成” 本身就是规范化的一个原则和标准。至于那些不 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在群众中又不是广泛使用的 新成分、新用法,例如一些生造的词语,在它们 刚出现的时候就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 以保证语言运用的纯洁和健康。 语言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应该随着语言的发 展不断地进行调整。
书面 语
看 范围较大 比较复杂 (写)
尽量排除废话, 讲究篇章结构、 连贯照应等
注: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是由表达媒介的不同决定的
3.汉字的特点给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带来一些不 同于其他语言的特点 (1)汉语词语的读音虽然古今有别,但文字的写 法却是一样的,这在客观上便于沟通古今。 (2)汉字不与统一的读音相联系,汉语书面语就 不容易把共同语的语音形式推广到方言区。汉语 的书面语的词语不是通过“读”的方式,而是直 接通过“看”的方式进入不同的方言区,与当地 的方音挂钩,它的读音在不同的地区可以各不相 同。碰到不认识的字,方言区的人只要知道它读 如某字,就用自己方言里那个字的音去读它。
口语与书面语

一、口语和书面语是现代汉语的两种不同形式。书面语是写(印)出来的语言,口语是说出来的语言;书面语的物质载体是文字,口语的物质载体是语音。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主要在风格方面。口语的特点是亲切自然,句子简短,常有省略。书面语的特点是用词精审,结构谨严,逻辑性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至今还有许多民族只有口语而没有书面语。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语比口语规范、连贯,因为写出来的话可以有时间斟酌、加工,乃至反复修改。对书面语进一步加工规范,就形成标准语(又称“文学语言”)。
书面语与口语相互影响。书面语的成分不断进入口语,从而使口语向着规范的方向发展;口语成分也不断被吸收进书面语,从而使书面语不断丰富生动。书面语往往受到口语的制约,它虽然有自己的特点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同口语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能距离太远。如果书面语同口语脱节太严重,人们就会对书面语进行改革。“五四”前后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运动,就是因为文言文这种书法,词汇,句子结构,内容等方面都不同
口语 通常是短句,条理性不强,多用表达感情,发表意见,拟声词拟态词多用,有专用语汇
书面语 要求有很强的条理性,和清晰的脉络,而且常常会出现比较长的句子,多用描写,说明,阐述性文字,有专用语汇
有时口语可用于书面,如书信,引用等
书面语源于口语的观点,被很多学者认可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口语和书面语的概念、区别及其特点一、口语和书面语的概念——凡从口(嘴)里传达出的思想信息都叫口语。
说话、谈话、讲话、对话、喊话、发言、聊天、耳语、私语等,统称为口语,或曰口头语、口头语体;凡用书写工具(毛笔、钢笔、铅笔、圆珠笔、签字笔。
)作用于可以承载文字介质的思想信息叫书面语,或称书面语体。
我们通常挂在嘴边上的“语文”两个字怎么理解?“语”即口语,“文”即书面语;“说话”即口头语,“写文章”(写作)即书面语。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 (「清」陈澧:《东塾读书记》)那么,什么是文字呢?什么是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
一、文字的作用在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二、通过书面语更好地记录人类的文化活动,三、促进思维的发展。
人类“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文字的创造和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区别1、为什么口头语和书面语存在差异?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分别是由口头语和书面语的语言风格所决定的,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口语是书面语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口语是第一性的,是书面语的基础,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
同时口语又是书面语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口语不断为书面语提供鲜活的材料促使书面语向前发展,不致于与口语差距太大,从而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
书面语具有保守的一面,其发展变化总是要落后于口语,书面语的发展要服从口语的发展。
口语具有简短明快、通俗自然的特点,书面语具有语句雅正、结构严密的特点。
有些词语由于长时间期使用场合上的分工,在风格色彩上也逐渐有了差别,尽管这些词语在意义内涵上没有任何区别,但却有比较严格的使用界限,不能混用。
:2、为什么书面语不同于口语?日常说话,听音就行了,但谈话时,稍微深奥一点的,就常常听不明白了,要问“什么?哪两个字,噢!”,很多人不明白口语与书面语是有区别的。
口语有语言环境,有上下文,看见提着篮子的就知道人家在说菜。
而不是说别的。
语言功力,并非只是“语言”的功力,它包括运用语言所必须的功底,如语言积淀、语言素质、语言环境、语言机制等。
它还需要运用语言所涵盖的能力,如观察力、辨析力、捕捉力、感受力、表现力、调控力等。
被狭义理解的语言功力,只不过是表层语言的操作技术,并非切实的语言功力。
但语言是为表达而存在的,总要进入“由己达人”的程序,各种能力必定凝结、落实、体现在语言(包括副语言)上。
世界上思维精细而语言粗疏的人很多,只有思维精细而语言精到的人才有条件进入语言传播。
而思维的活跃,往往造成其多向性、复杂性、模糊性、个体性等问题,只有语言功力才能使其走上选优性、简约性、明晰性、畅达性的传播之路。
那种认为思维有什么语言必然显露什么,因而只管思维的新颖独特而不论语言表达得是否准确,把语言需要的表达自觉降为语言本体的表述自在,是对语言功能的弱化,对语言功力的漠视。
思维的满足同语言的萎缩制造了崇尚口语的幻觉,其目的在于把接受主体的的注意力引向某种修辞方法,把接收主体的听觉局限于隐喻解读,用貌似高深的句式转换、出奇制胜的词语拼合,力图解构遣词造句的常规,颠覆深入浅出的质朴,从而使口语失去存在的价值。
如果有一定的语言功力,便不致于在有声语言中以固定语势、加快语速去有意凸现思维的态势,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走向反面:掩盖了思想的光芒,稀释了感情的浓度,堵塞了美感的通道,屏蔽了个性的魅力。
有时竟怀疑:语言主体的作用究竟是为了口头的表达,还是为了写作的文采?有时更怀疑:与其听这一席话,还不如去看这一篇文。
听说话,稍纵即逝,如不明白,就不容易捉模;看文章,历历在目,如不理解,反复阅读或求教于人,仍能连续下去。
“怎么想就怎么说”是不行的,大众传播要求的是为大众着想,更要对大众说话。
只有学会正确的表述,准确的表达,才能被大众感知、被大众理解。
写作是如此,有声语言更是如此。
而这,从思维活动的起点就要把握住,并延续到表达的终点。
广播电视传播,必须善于聚集全人类的精华,必须善于把它们传播给期待着的大众。
任何个人的思维都不过是狭小的领域,单枪匹马打天下,行之不远便会夭折的。
因此,企图用思维的满足营造口语至上的氛围,无法推托使语言萎缩的责任。
20世纪的语言哲学正以不可抗拒的排山倒海之势,从思维阶段转向语言阶段,从说(写)什么转向怎样说(写),并将迎来美学的新世纪!3、如何看待口语中的书面语和书面语中的口语?口语是用来说的,书面语是用来写的。
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两种表现形态。
两者在语言特点上是有差异的。
1)比起书面语来,口语有以下特点:①、口语比较直接、感性,往往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不经过心的过滤和斟酌,更接近心理真实;②、口语比起书面语,更具有情景性、动作性,更讲究语速和语调的变化;口语比起书面语,③、用词范围比较狭窄,可以重复、脱节、颠倒、补说,可以有大量的语气词和“这个”、“那个”之类的带有个性特征的习惯性的废话。
口语中的书面语,又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积极的口头书面语,比如在正规、庄重的公众场合所说的语言,如新闻广播、演讲、领导讲话、报告等;一种是消极的口头书面语,也就是咱们平时说的有些人说话“学生腔”、“打官腔”、“酸文假醋、娘娘腔”等。
2)书面语中的口语,比如通俗读物中的口语、剧本小说里的人物语言、法庭上的供词、证言记录等。
书面语比起口语要正规、理性、整齐、文雅,更符合生活中的正规、公众场合的语境,所以公众角色在一定的合适的语境里,说书面语完全是应该的。
试想,国家主席主持仪式欢迎外国总统访华,上来一句不是:“总统阁下,欢迎您来中国访问”,而是“哥们,吃了么?”岂不笑话?在书写中加入口语,要根据表达的需要。
小说中口语的运用是为了塑造人物性格,使作品更真实,更具有生活气息。
试想,《高山下的花环里》雷军长骂娘那一段,不是“奶奶个熊,谁敢把后门开到战场上,我就让谁的儿子去炸碉堡”,而是“我们要坚决杜绝不正之风,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艺术魅力岂不大打折扣?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和台词,都是口语,只不过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而已,但同日常口语还是有区别的。
一句话,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表达的目的、表达的对象而定,要符合具体的语境。
4、口语与方言的关系,方言是否能拓展口语的宽度口语是从语言使用的方式来划分的,与它对应的是书面语。
方言是按照使用语言的地域范围来划分的,与它对应的是共同语。
(从说的角度来看,也就是普通话)。
口语和方言是两组划分标准不一的概念。
有书面语的方言,也有口语的方言;有普通话口语,也有方言口语。
方言的特点是地域性,口语的特点是日常性。
两者都有个性,都鲜活,都富有人性气息和生命感。
我是赞成在写作中加入方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方言加大了口语的宽度。
他不但使文本更具有地方色彩,有地域文化特色,而且能使读者了解某个地域的人群的精神状态、生活状态和文化状态。
但使用方言和使用口语一样,也需要有个“度”的问题,否则容易造成阅读障碍。
三、口语和书面语的特点1、口语的特点——通俗、明白、形象、生动、风趣(幽默);2、书面语的特点——准确、含蓄、庄重、典雅、诙谐(幽默);古人强调“修辞立其诚”。
“修辞”能“立诚”,这对人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对人的群体来说有治国安邦之用。
“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国风,以察兴亡。
是知文之用,远矣大矣!”(刘知几《史通》]孔子也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会有“一言而兴邦或丧邦”的情况。
西汉代学者刘向在《说苑》中更是从“尊君重身,安国全性”的效用上来认识修辞:子贡曰:“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
”《诗》云:“辞之绎矣,民之莫矣。
”夫辞者,人之所以自通也。
主父偃曰:“人而无辞,安所用之。
”昔子产修其辞而赵武致其敬,王孙满明其言而楚庄以惭,苏秦行其说而六国以安,蒯通陈其说而身得以全。
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
故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
就是说,郑国的政治家、外交家子产能言善辩,精于治国,为晋国的政治家、外交家赵武所钦佩,楚庄王曾想推翻周室,却被能言善辩的东周大夫王孙满折服,苏秦、张仪合纵连横使得六国安定,蒯通善于外交辞令而使得刘邦脱险,所以说会说话不仅能够树立君王的威信,提高自身的价值,而且可以安邦治国。
因此说言辞必须认真的学习,游说的话语一定要说得恰到好处。
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一样话,百样说”,不同的说法产生不同的效果。
例如,某市高中语文试卷出了这样一道题——妻子晚餐还多做了两个丈夫爱吃的菜。
这句话从语法的角度说没有任何问题,但在理解上发生了歧义:1、妻子晚餐做的菜,两个丈夫都喜欢吃;(并没有两个丈夫,只有一个。
)2、妻子晚餐多作了两个菜,丈夫很喜欢吃。
此话之所以发生歧义,就是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致使人发生了误解。
举例一、表达年龄的词语很多——年纪、年岁、年龄、年事、妙龄几何;岁数、多大、几岁等,前者是书面语,后者是口头语。
比如,记者采访一位运动员,下面是他们的一段对话:记者:听说你要退役,是真的吗?运动员:是想退役。
记者:为什么?运动员:我现在年纪已经太大了。
记者:可你才17岁啊!运动员:不,我已经19岁了。
这里,“年纪”一词用词不当。
一般说来,从事体操运动的年龄不宜过大,但不到20岁的人就用“年纪”一词不妥,改用“年龄”就比较合适。
因为“年龄”是书面语,没有附加意义,常作为没有年龄限制的标志,在一般的履历表中有一栏是“年龄”,但不能写成“年纪”、“年岁”、“年事”、“妙龄”、“岁数”,因为这些词语要么用于表示具有实际年龄标志的情况,要么用于口语。
举例二、开除、辞退、炒鱿鱼——举例三、“未名湖默然于轻松翠柏之中,湖畔垂柳青青,绿杨依依,洁白地银杏,映衬着湖中微微荡漾的蓝天白云,前年的古柏呵护着岸边凛凛肃穆的绿阁红楼,轻风拂来,明净的湖面堆起丝丝笑靥,惹得四周心旌摇曳,漫步湖畔的莘莘学子,也因她的明媚,不知会荡起多少青春的梦漪。
”这里——湖畔——湖的岸边湖边青青——青荡漾——晃动笑靥——酒窝摇曳——摇动梦漪——梦想之所以不用口语词,而用书面语,就是因为书面语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引起读者对未名湖的美感体验。
另外,“湖畔”多用于散文、诗歌等要求高雅的交际领域中。
比如,我国20世纪上半叶涌现出的“湖畔诗人”,写成“湖边”诗人,显得乏味,不如“湖畔诗人”富有诗意,引人浮想联翩。
举例四、再比如,一些有修养的人称呼对方的孩子,女性为“令爱”“千金”;男性为“令郎”“公子”,而不称“女儿”“丫头片子”或“小子”“带把的”当然,有时为了交际需要,也会出现“雅”和“俗”的相互转换——举例五、比如:中南海避暑山庄——听起来很雅致,给人以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