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蜜》教案

合集下载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1.1 背景介绍1.1.1 《荔枝蜜》是一篇描写中国南方乡村生活的短篇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杨绛。

1.1.2 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阿蜜与荔枝的故事,展现了乡村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1.3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南方乡村的生活风貌,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知识点讲解2.1 故事情节理解2.1.1 学生需要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包括主人公阿蜜的生活环境、劳动过程以及与荔枝的关系。

2.1.2 学生通过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阿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

2.1.3 学生通过讨论,探讨小说情节中的象征意义,如荔枝蜜的代表意义。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阅读与理解3.1.1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1.2 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阿蜜的形象描写和对乡村环境的描绘。

3.1.3 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情感表达,培养对自然和劳动的热爱。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4.1.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象征意义。

4.1.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创作自己的短篇故事。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和把握。

5.1.2 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感悟和理解。

5.1.3 学生对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技巧的掌握。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课件6.1.1 制作包含课文内容、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的教学课件。

6.1.2 课件中插入相关的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6.1.3 课件中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6.2.1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重要内容和自己的思考。

6.2.2 学生准备课文文本,用于阅读和参考。

6.2.3 学生准备自己的短篇故事草稿,用于课堂练习和分享。

语文教案-荔枝蜜

语文教案-荔枝蜜

语文教案-荔枝蜜教学目标:1. 了解荔枝蜜的特点和产地,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2. 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4. 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导入1. 引入课题:介绍荔枝蜜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检查预习:检查学生对荔枝蜜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第二章:阅读理解1.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荔枝蜜》,理解课文内容。

2. 问题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荔枝蜜的产地、特点等。

第三章:文学分析1. 文学欣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写作练习1. 写作指导:教师给出写作题目,如“我心中的荔枝蜜”,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写作。

2. 学生写作: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章:课堂总结1. 总结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和所学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加深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热爱。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荔枝蜜》2. 多媒体课件:荔枝蜜的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3. 写作纸张和文具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阅读理解:通过问题讨论和回答,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质量和表达能力。

4. 课堂总结:通过学生的课堂总结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六章:小组讨论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2.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享能力。

第七章:作品展示1. 学生展示:学生选择荔枝蜜相关的话题,通过图片、手工艺品等形式进行展示。

2. 评价与反馈: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荔枝蜜》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荔枝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通过仿写、续写等实践活动,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荔枝蜜》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荔枝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对荔枝蜜的深层含义。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内容进行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荔枝蜜》,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解决生字词,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总结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4. 分析与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对荔枝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实践活动:(1)让学生进行仿写、续写等实践活动,提高写作能力。

(2)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荔枝蜜教案

荔枝蜜教案

荔枝蜜教案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荔枝蜜的起源、特点和功效。

2. 学习制作荔枝蜜的方法。

3. 引导学生体验荔枝蜜的口感和香气。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黑板。

2. 荔枝蜜的样品和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工具/材料时长导入介绍荔枝蜜是一种受欢迎的甜点,然后向学生展示荔枝蜜的样品。

感兴趣地观察和讨论荔枝蜜的样品。

荔枝蜜样品5分钟知识传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荔枝蜜的起源、特点和功效。

认真听讲并记笔记。

PPT或黑板 15分钟制作荔枝蜜演示制作荔枝蜜的步骤,并提供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按照教师的指导制作荔枝蜜。

荔枝、砂糖、水、锅、搅拌勺 30分钟品尝体验最后,品尝制作好的荔枝蜜,并讨论口感和香气。

享受荔枝蜜的美味,并讨论感受。

制作好的荔枝蜜 10分钟总结总结学习到的荔枝蜜的知识和制作方法。

参与讨论。

PPT或黑板 10分钟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荔枝蜜的短文,描述其起源、特点和功效,并分享自己的体验。

认真听取作业要求。

书面作业 5分钟拓展活动: 邀请学生制作其他水果蜜,如苹果蜜、柠檬蜜等,并且进行品尝比较。

评估与反馈: 教师评估学生对荔枝蜜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制作荔枝蜜的技能。

并给予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黑板设计:荔枝蜜教学学习目标:1. 了解荔枝蜜的起源、特点和功效。

2. 学习制作荔枝蜜的方法。

荔枝蜜起源:xxx特点:xxx功效:xxx制作荔枝蜜的步骤:1. xxx2. xxx3. xxx4. xxx书面作业:写一篇关于荔枝蜜的短文,描述其起源、特点和功效,并分享自己的体验。

荔枝蜜语文教案设计

荔枝蜜语文教案设计

荔枝蜜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荔枝蜜》;(2)了解荔枝蜜的产地、特点以及制作过程;(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3)学会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感恩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荔枝蜜》;(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3)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荔枝蜜的制作过程;(2)如何引导学生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荔枝蜜的产地、特点及营养价值;(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荔枝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自然美景,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2)学生分享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抒发热爱之情。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荔枝蜜》;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向往美好生活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荔枝蜜》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如“蜇”“啖”等。

(2)学习作者通过对蜜蜂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蜜蜂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的主旨。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作者感情的变化,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

(2)品味文章含蓄、隽永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蜜蜂采蜜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蜜蜂的辛勤劳动。

(2)提问学生:看到蜜蜂采蜜,你们想到了什么?(3)引出课题《荔枝蜜》。

2、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生字词。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精读课文(1)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如“我总不大喜欢”“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我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等。

(3)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变化?(4)教师点拨:作者一开始不喜欢蜜蜂,是因为被蜜蜂蜇过;后来看到蜜蜂的辛勤劳动,被蜜蜂的精神所感动,从而喜欢上了蜜蜂。

(5)提问:文章是怎样描写蜜蜂的?找出相关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荔枝蜜》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荔枝蜜》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荔枝蜜》教案一、教案目标1. 能够理解和熟练运用《荔枝蜜》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能够理解并准确运用《荔枝蜜》课文中的语法结构。

3. 能够通过理解《荔枝蜜》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能够通过《荔枝蜜》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词汇和短语的理解与运用。

2. 语法结构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课本和练习册。

3. 板书工具。

四、教学过程Step 1: 情境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荔枝的视频或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接触到荔枝的外观和味道。

引导学生开启对荔枝蜜的好奇之心。

Step 2: 课文阅读1. 教师提前阅读课文《荔枝蜜》,理清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教师带领学生跟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

3.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进行小组活动,发挥创造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情节。

Step 3: 词汇学习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注重词汇的拼写和发音,并引导学生跟读。

2. 教师设计多个例句以及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这些词汇和短语。

Step 4: 语法讲解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讲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如现在进行时和情态动词等。

通过例句的呈现和多次练习,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

Step 5: 阅读理解1. 教师出示一些课文中的问题,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理解和思考。

2. 学生分组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阅读理解题目,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行答案解析。

Step 6: 团队合作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团队合作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熟练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掌握并灵活运用课文中的语法结构。

通过阅读理解和团队合作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荔枝蜜》,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荔枝蜜》,使学生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荔枝蜜》是人教版必修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对荔枝蜜的描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3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对荔枝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荔枝蜜》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3.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4.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4.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荔枝蜜》5.2 相关资料:荔枝的生长过程、蜂蜜的制作过程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荔枝和蜂蜜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荔枝蜜》的兴趣。

6.2 引导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3 培养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荔枝蜜》教学设计中文5121:陈昭学号:201241549【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方面: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文章的选材特点以及思路脉络;学习和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构思技巧;理解文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习文中“蜜蜂”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注重感悟,领会作者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联想揭示文章主旨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借物抒情的表现方法;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富于哲理的思考,并以生动的画面烘托跌宕的情思,从而表现出歌颂新生活及其创造者的中心思想。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非常出色的散文。

文章通过采访从化温泉蜂场的记叙,借赞美荔枝蜜的甜香和蜜蜂的勤劳,饱含激情地沉歌了社会主义新生活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

本文寓于诗情画意,文字优美。

教学重点宜放在引导学生朗读上,在朗读中注重感悟,领会作者从"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联想,揭示文章主旨的写作特点。

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用投影仪放映出唐诗《过华清宫》绝句的字幕及画面,学生齐读)“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作,它辛辣地鞭挞了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

荔枝是极难保鲜的,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惜让人快马加鞭,从千里之外的广东进贡荔枝,以致马都累死了。

由此可见荔枝的美妙可口。

而著名作家杨朔不但感受到荔枝的美妙可口,更感受到荔枝蜜的美妙可口。

(板书课题、作者。

)2、介绍作者。

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山东蓬莱人。

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6年以后,从事外事工作,同时写了大量散文。

重要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等。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序号,并划出难字生词。

2.解决字词障碍。

释义并注音:轻易出众中看提防黑黝黝疙疙瘩瘩嘤嘤嗡嗡沸沸扬扬3.思考一: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和第19自然段,学生思考,这两个自然段所包含的感情是什么?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点拨:这两节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第1自然写我从小不大喜欢蜜蜂,第19自然写我变成小蜜蜂,体现赞美之情。

这样写,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结构,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使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本文就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结合课后练习一,不难把握感情变化的过程: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小蜜蜂。

思考二: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点拨:文章的题目叫“荔枝蜜”,但是,荔枝蜜并不是本文着重描写的对象。

作者从此生发开来,立意在赞颂酿造这荔枝蜜的蜜蜂,进而自然联系社会生活,道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分段时要考虑到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

依据作者感情的变化,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作者过去对蜜蜂怀有成见,感情隔膜。

第二部分(2-4段),写荔枝的茂盛、荔枝的鲜美和荔枝蜜的甜香。

第三部分(5-18段),写蜜蜂采花酿蜜的情景以及对蜜蜂的赞美。

第四部分(第19段),产生联想,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注:划分段落时,学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三、表情朗读,研习课文。

要在学生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感情,初步读出文章之味。

朗读时,可以根据需要,采用默读、诵读、点读、齐读、指名朗读等多种形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第一部分中体现“我”对蜜蜂感情的词句有哪些?为什么“我”总不大喜欢蜜蜂?课文以“不大喜欢”蜜蜂开头,引出后文对蜜蜂感情变化的记叙,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答:表示感情的词语有“总不大喜欢”“疙疙瘩瘩”“总不大舒服”等,因为小时候上树掐花,被蜜蜂蜇痛了,所以“总不大喜欢”。

(注意“总不大喜欢”“总不大舒服”中的两个“总”字,说明“我”是一直没有好感。

)这样的开头,欲扬先抑,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且起笔舒徐,不觉突然。

2、从“总不大喜欢”变为“不觉动了情”的原因是什么?答:直接原因是喝了甜香的荔枝蜜,吃蜜想蜂,才“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

(这里是理解上的难点,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各个自然段的重点,进行讨论。

)3、速读“我”与老梁的对话,画出表现蜜蜂特性的词句,思考这些词句表现出蜜蜂的什么精神?答:在“我”与老梁的三问三答中,写蜜蜂的主要词句有“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最多活六个月”等。

这些词句概括了蜜蜂辛勤创造的好习性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4、作者是如何由蜜蜂联想到人的?这种联想是否合理呢?答:①作者通过视点转移的办法来完成两个事物的衔接。

当作者为蜜蜂的可贵精神激动不已时,他又把视线“望”向远方,看到了“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的农民,这样自然地由蜂写到了人。

②这种联想是非常合理的。

因为人和蜂之间具有共同的特点,即辛勤劳动,无私奉献,“为自己,为别人”,酿造生活的蜜,他们都具有相同的崇高美好的品德。

四、布置作业,练习巩固。

1.整理课文中的难字生词,并将“中看、出众、提防、疙疙瘩瘩”连词造句,写成一段话。

2.背诵第1段和苏轼的《惠州一绝》。

3.熟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衔接导读。

让学生拼读、解释一些词语:沸沸扬扬、嘤嘤嗡嗡、疙疙瘩瘩、蠕蠕、中看。

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

二、跳读课文,品味文彩。

在第一、二步阅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基本的内容有了较好的把握。

第三步通过跳读品味,理解文章深层的精要之处。

阅读过程中,主要采用跳读、点读的方法,择其精要之处朗读。

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是自相矛盾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答:作者开头对蜜蜂不大喜欢,喝了荔枝蜜,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后,就情愿做一只小蜜蜂,可见甜美的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创造者有多么强大的感染力。

这样写并不矛盾,而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而且使感情变化更加鲜明突出,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2.作者先后写了荔枝林、荔枝、荔枝蜜,这些和写蜜蜂有什么关系呢?答: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酿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的鲜美,是为写荔枝蜜的甜香作渲染,果是那样鲜美,酿成的蜜必定甜香;而甜香的荔枝蜜才使作者动了情,从而引出了下文。

3.如何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答:“渺小”是就蜜蜂的形体而言的,“高尚”是就它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品德而言的。

因而,它们看似矛盾,实则有机统一,在反差强烈的对比中,赞美了蜜蜂的美德。

4.第18自然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答:删去后虽然语意仍然连贯,但文章意境大不一样。

因为这一节中作者巧妙地由蜜蜂联想到人,感情由赞美蜜蜂转到赞颂像蜜蜂一样辛勤创造、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起到画龙点睛,开阔意境,深化主题的作用。

行文至此,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意图已很明显。

如果删去第18自然段,则仅仅为赞扬蜜蜂的一般散文了。

5.文章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中心?答:本文通过对荔枝蜜的香甜和蜜蜂辛勤创造、无私奉献的赞美,热情赞颂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强烈抒发了作者愿意投入到劳动人民的行列中的感情。

为了表达这一中心,作者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层层推进,由荔枝蜜的甜美联想到荔枝蜜的酿造者——蜜蜂,由蜜蜂联想到劳动人民,最后写到自己也愿意变成一只蜜蜂。

这样,作者借助联想,托物言志,由物及人,借物喻人,水到渠成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三、精读课文,情趣赏析。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2.配乐朗诵有关段落(或组织朗读比赛),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时,教师注意巡堂,解决个别疑难问题。

四、课文总结,教学回顾。

1、杨朔是当代一位享有盛誉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善于从生活中选取材料,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

他的作品构思别具一格,常采用借景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寓深厚于平淡之中,语言精美、含蓄、精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2、“蜜蜂是画家的爱物”,咏赞蜜蜂的文学作品也很不少。

今天我们学习的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却赋予蜜蜂本能的活动以人生重要的哲理,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本篇的精髓,也是作者高尚的心灵独白,学习时请同学们加强领会,认真体味文章中诗的意境,感情变化的描写和富有情趣的语言,以及浅中有深、淡中有味的风格。

3、观察事物是写作的基本功。

“看、听、问、想”是观察的基本方法。

如作者在参观养蜂场的过程中:看到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的沸沸扬扬的情景,想到“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新生活呢”;又如,文中几次写“我就问道”,“我又问道”,“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我不禁一颤”(想到)等等。

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并通过对平常事物的体察,引发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五、布置作业,强化读写。

1、诵读全文,背诵第17、18、19自然段。

2、思考完成“练习三、四”。

3、对周围某一事物认真观察后,借鉴课文的写作技法,写一篇随笔,注意反复思考,引发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题目目拟,字数500字左右。

【板书设计】荔枝蜜杨朔不大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叹→梦中变作蜜蜂(感情变化)→线索林茂蜜甜→蜜蜂勤劳→农民忘我↓↓↓歌颂新生活→歌颂创造者→愿做创造者(借物抒情)——中心(勤劳、无私奉献)蜜蜂→农民(联想)第一课时(一)(二)(三)(四)被蜇后喝蜜后参观蜂场后看农民劳动后不太喜欢想去看看由衷赞美决心学习对蜜蜂的感情变化第二课时被蜇蜜蜂不大喜欢酿蜜酿造生活喝蜜想去看看(相似点)参观由衷赞美梦见蜜蜂决心学习勤劳无私奉献借物抒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