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莲说》有感 《爱莲说》读后感
《爱莲说》读后感(通用14篇)

《爱莲说》读后感《爱莲说》读后感(通用14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莲说》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莲说》读后感篇1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
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
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
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
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
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
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
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回味。
《爱莲说》读后感篇2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爱莲说》?这是宋代的哲学家周敦颐的作品,他的这个作品可以说是赞美的莲花中的佼佼者了。
里面更是有着千古绝句,予唯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句话,仔细看上去只是有些古风韵味,可细细读来,思绪万千,深意更是颇多。
读《爱莲说》心得体会读《爱莲说》心得体会

读《爱莲说》心得体会读《爱莲说》心得体会众所周知,周敦颐任南康知军期间,在星子开凿爱莲池,并写下传世名篇《爱莲说》。
《爱莲说》是周敦颐濂溪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深刻的廉政内涵受到广泛传承,学习《爱莲说》对于推进当代反腐倡廉教育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读《爱莲说》,品味文章内涵《爱莲说》全文119字,文字精练,文词优美,意蕴深刻,读后令人心净神爽,回味无穷。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在浩浩无垠的大千世界里,百花齐放,斗艳争奇,各引人爱。
爱什么花?这就要看各人的品性和志趣。
周敦颐用衬托的手法,先写“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众人甚爱牡丹”,为正面写莲花作了展垫。
接着,别开门路,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予独爱莲”这一独特见解,然后引进正题。
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呢?由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里明写莲,暗喻人。
实写莲花的生态品性,暗喻君子不为世俗所染;实写莲花经净水濯洗,洁净如玉,毫无媚态,暗喻君子不邀宠、不媚世,卓然于天地间。
这是一种什么花呢?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画出她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形象。
下文紧扣题旨,承接上文,仍以菊和牡丹陪衬,作出比较。
对三种花分别品评,提示其象征意义。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菊象征隐逸,在封建社会里,不少有骨气的文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以菊自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牡丹象征富贵,诗人刘禹锡诗云“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就形象地反映了众人喜爱牡丹已发展到如醉如狂的地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结尾作者以深沉笔调感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市侩多。
特别是末后一句,字里行间,婉而多讽,意味深长。
二、析《爱莲说》,把握思想精华精读《爱莲说》,重在分析其思想内涵,继续其文化精华。
《爱莲说》的核心是莲花的“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不可亵玩”的特征,这是守廉修身思想的真情流露。
爱莲说读后感400字

爱莲说读后感400字爱莲说读后感。
《爱莲说》是唐代诗人周邦彦创作的一首诗歌,以其婉约清新的风格和含蓄深沉的意境而著称。
这首诗以描写莲花为主题,通过对莲花的赞美和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的追求。
读完这首诗,我深受感动,不禁对诗人的才华和对生活的热爱感到由衷的敬佩。
《爱莲说》以莲花为主题,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所描述的莲花“千姿百态,皆不凡”、“娇羞欲语,媚态盈盈”,展现了莲花的婉约清新之美,令人感叹不已。
诗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这种情感深深触动了我。
在这首诗中,诗人对莲花的描写是如此细腻而深刻,使人不禁为之动容。
莲花的形态、气质、品格都被诗人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
莲花的高洁、清雅、娇艳之美,不仅令人赞叹不已,更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正是诗人所追求的境界,也是我所向往的生活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琐事所困扰,忙碌的生活使我们很难停下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好。
而《爱莲说》正是在告诉我们,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一切。
正如诗中所写的“莲之爱者,宜乎众矣”,我们应该像莲花一样,用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用平常心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读完《爱莲说》,我深受感动。
这首诗以其婉约清新的风格和含蓄深沉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对莲花的描写如此细腻而深刻,使人不禁为之动容。
通过这首诗,我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更加坚定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愿我们都能像诗中的莲花一样,用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用平常心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周敦颐爱莲说读后感

周敦颐爱莲说读后感《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一篇散文,文中以爱莲比喻修身养性,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清雅高洁的向往。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感悟良多。
首先,文章中对爱莲的描述让我对爱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者以自然界的莲花为比喻,表达了对清雅高洁的向往。
他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莲花在污泥中生长,却能保持自身的纯洁和高雅,深受启发。
这种品质让我感到敬佩和向往。
正如作者所言,“芙蓉出水,娇艳欲滴;清芬袭人,衣冠楚楚。
”这种清雅高洁的品质,不仅让人感到赏心悦目,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美。
其次,文章中对修身养性的追求让我深受感动。
作者在文中提到,“盖闻乎上古有真人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往往被物质所迷惑,追求名利和享乐,而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
而作者却以爱莲为比喻,表达了对清雅高洁的向往。
他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莲花在污泥中生长,却能保持自身的纯洁和高雅,深受启发。
这种品质让我感到敬佩和向往。
正如作者所言,“芙蓉出水,娇艳欲滴;清芬袭人,衣冠楚楚。
”这种清雅高洁的品质,不仅让人感到赏心悦目,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美。
最后,文章中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让我深受感动。
作者在文中提到,“盖闻乎上古有真人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往往被物质所迷惑,追求名利和享乐,而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
而作者却以爱莲为比喻,表达了对清雅高洁的向往。
他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莲花在污泥中生长,却能保持自身的纯洁和高雅,深受启发。
这种品质让我感到敬佩和向往。
正如作者所言,“芙蓉出水,娇艳欲滴;清芬袭人,衣冠楚楚。
”这种清雅高洁的品质,不仅让人感到赏心悦目,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美。
总之,《爱莲说》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爱莲说》读后感

《爱莲说》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爱莲说》读后感1《爱莲说》的作者是宋代大哲学家周敦颐,它描写了荷花虽然身处污浊的环境,但是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令人尊敬的品格。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喜爱之情,来赞美那些在污浊环境中都能够坚定不移,保持自己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的人物。
文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这句写出了莲花的不同寻常的可贵之处,是全文的精华之处。
我们看到开放的莲花总是朵朵清香,含苞欲放,楚楚动人。
它是生长在污浊的淤泥中,却清清白白,静雅宜人,令人肃然起敬,却又心生爱慕。
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染”,我们做人也要一样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我们的人生,也应该学习莲花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精神。
大千世界,万千变幻,我们所处的环境总是变化多端。
学习莲花精神,就是在利益冲突面前,遇到追名逐利的时候,能够独善其身,保持清醒冷静的态度,始终坚守自己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原则。
莲花是生长在凡尘俗世的花朵,又是那么超凡脱俗,独具一格。
它不象牡丹艳丽富贵,它不似菊花消极隐逸,永远亭亭玉立,清香淡雅,不浮华不喧嚣,保持独立。
读完《爱莲说》,我想,在我们的人生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的时候,特别需要这样一朵静怡宜人的莲花,时时提醒我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爱莲说》读后感2今天,我看了《读点经典》里的一篇文章,名叫《爱莲说》。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宋代的周敦颐。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的周敦颐对莲花的喜爱。
周敦颐先写晋代的陶渊明独爱菊,因为菊花是花之隐逸者也;再写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因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而周敦颐独爱莲,因为莲花是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爱莲说的读后感(精选3篇)

爱莲说的读后感《爱莲说》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以莲花为主题,表达出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阅读这首诗,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经在香港旅游时所看到的莲花池。
那里的莲花池几乎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大的莲花池了,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
当时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种类、颜色各异的莲花,真的感到非常震撼。
这些莲花有些娇艳欲滴,有些质朴端庄;有些分明几乎是艺术品,有些则奕奕生辉。
那一刻,我真的理解了白居易在诗歌里所表达的“可爱深情”的情感。
读完这首诗,我深深地被它所表达的情感所感染。
在我看来,这首诗并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莲花之美的诗歌,更是明清诗歌中排名前十的名诗之一。
这首诗不仅表达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还蕴含着他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存的勇气的讴歌。
这首诗中最令人惊叹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其描述莲花的生命力和美丽品格,而在于它所引发的人们对于生命本身的思考。
正如白居易在诗歌之中所表达的那样,即便生于恶劣的环境之中,我们依然应该勇往直前、积极向上。
这便是人生哲理。
此外,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审美时代的历史,以及对于自然之美的崇尚。
通过白居易诗歌的写作风格和织就的凄怆情境,我们也可以对唐朝的文学艺术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可以说,这首诗对于我们了解历史,进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我认为,诗歌创作并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情感,同时也可以给我们许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像白居易这样的大师,他所创作的诗歌,不仅具有极强的美学价值,更是可以给我们人生追求、自我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鼓励,甚至可以为我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启示。
因此,我非常推荐大家阅读这首《爱莲说》。
在阅读完之后,你会感到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同时,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界之美,以及对于生命的热爱。
爱莲说的读后感作为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诗歌,林徽因的《爱莲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使得后来的读者们也备受启迪。
这首诗让人体悟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共荣关系,也表达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爱莲说》心得体会7篇

《爱莲说》心得体会7篇《爱莲说》心得体会篇1漫步荷田之畔,但见荷花各式各样,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似娇似羞,惹人遐思;盛开的花儿,似笑似舞,让人驻足;还有的迫不及待蜕去外边的几瓣,中间的莲蓬,让人想起母亲,想起孕育,想起希望。
微风吹来,荷花左右摇摆,翩翩起舞。
荷叶托着荷花,有节奏地跳舞。
荷叶衬着荷花,美丽极了。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莲花别样红。
”看着眼前的荷花,我不由地想起杨万里的诗。
荷花的颜色是淡淡的粉红,花瓣上略带点白,给人一种纯洁的感觉。
荷花没有牡丹高贵,也没有竹子的坚毅,但它却有着一种清纯超俗的美。
虽然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很纯洁,并不显得妖媚。
亭亭玉立的荷田中是那么引人注目。
淡淡的清香在空气中飘荡着,在闷热的空气中添加了新的滋味,能让人心旷神怡。
立于荷田之侧,世俗之心淡了,你会拥有一种旷达的境界,一种超然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
与荷相比,人只能算是一棵更高大的树,但那棵树的叶子上多少粘上了飞扬的尘土,他的枝干上难免有伤痕累累。
一棵孤独的大树可以撑出一片孤独苍凉的景色,但是田田的莲花荷叶,给人的是恬静、旷远、雍容,虽贵而不华,虽傲而不形单影只。
她有一颗悲苦的心,已经过千疮百孔的沧桑,却用生命的绿叶,擎起朵朵如火的花朵,脱下衣裳,把最美的肉身奉献给人类——这是一种怎样让人敬仰的品格!爱莲,还源于对故乡的记忆。
很小的时候,家乡很穷。
茅檐青苔,牛耕人种,鸡犬之声相闻;青柳碧水,袅袅炊烟,农人荷锄而归。
如今想起,那是诗歌的意境。
但是这穷,并非那时的感觉,更多是现在对比之后的心情。
那时候,吃什么,穿什么,似乎并不重要,那种感觉已经淡忘了,遥远了。
但是,每一次在荷田边等待三叔隔半天才会抛来的老莲蓬,那种心情是多么的富贵。
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因为穷,哪怕是老莲蓬也是舍不得吃的。
也许是我的羸弱多病而最让三叔疼爱罢,他总是能够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满足一下我满口清香的需要。
他经常调皮憨厚的朝我眨眼睛,我便会灿烂一笑。
爱莲说读后感200字

爱莲说读后感200字
《爱莲说》是唐代诗人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达了对纯洁、高尚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这首诗以其清新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读完《爱莲说》,我深受启发。
诗中所描绘的莲花,被赞美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种高洁的品质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莲花虽然生长在淤泥之中,却能保持清新的容颜,不受外界的污染。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内心充满了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就能像莲花一样,保持清新高贵的品质,不被外界所影响。
另外,诗中还提到了“芙蓉”和“芰荷”,与莲花相比,它们虽然也生长在水中,但却没有莲花那样的高洁品质。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高尚的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养去培养和提升的。
正如诗中所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和提升,才能达到莲花那样的高尚境界。
通过《爱莲说》,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
情趣和高尚品格。
他们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追求内心
的高尚和纯洁。
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对高尚品质的追求,正是中国古
代文人的精神内核,也是我们当代人所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总之,通过阅读《爱莲说》,我深受启发。
诗中所表达的对纯洁、高尚品质的赞美和追求,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美好的向往和
追求,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和提升,才能达到莲花那样的高尚境界。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莲花一样,
保持内心的高洁和纯净,不被外界所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爱莲说》有感《爱莲说》读后感
读《爱莲说》有感
《爱莲说》这篇作品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求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
在周敦颐之前,人们常用”岁寒四友”、”花中四君子”等来比喻君子,那么周敦颐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爱莲说》,为什么要用莲花来做比喻,用莲花来比喻君子以往的比喻手法有哪些不同呢?一般来说,比如说竹子,它以”直而有节”来比喻君子的性格;松柏用它的”长青”,特别是冬天”不畏霜雪”这个特点来比喻,都是比较直接的;而《爱莲说》用莲花来比喻君子它就多了一层意思,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多了这一层就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加进去了。
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你生存的环境或者你生长的环境都不是很好,但是你自己的人格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你可以是很高尚的。
这一点是《爱莲说》的一个特点。
那么,周敦颐为什么会用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从而来说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呢?我想这是由当时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决定的。
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
再加上周敦颐自己很强调人的人格修养,理学的核心就是强调人要把自己的心性通过自己的修养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上,特别是对于真理、对于道德,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由于他把这种哲学的、思想的观点和历史的传统相融合,写了《爱莲说》,而且形成了一个很独特的比喻,所以才使这篇美文得以广泛地传播。
《爱莲说》不但是一篇美文,从中幅射出来的思想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更有耐人寻味的启迪:
周敦颐在《爱莲说》把几种花加以比较:说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说到菊花,”花之隐逸者也”,最后他落到了莲花上,我想这是几种不同的人格、几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比较。
比如说”富贵”,你追求一种世俗的名利;比如隐逸,你对社会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淡化。
他强调莲花,我想可能是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上强调你和环境的关系。
人周边的环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环境里面总有不如意的地方,甚至于在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甚至于可能是恶浊的,这都是有可能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想它是有启发的。
另外就是价值取向。
《爱莲说》通过几种花的比较,说明作为一个人,首先你要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在人格上,你要立得住,他把这个价值取向放在首位。
我想
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同样是适用的,甚至可以说它表达了一种处世的原则。
人生一世,你不能够完全地被物欲所遮蔽,总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上的净土、精神上的家园。
我想《爱莲说》在今天的意义首先应该在这里吧。
我们今天读《爱莲说》,更要从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去赏析这其中的韵味,去体味这其中所主张的积极入世,又不受尘世污染的观念。
去领略和体会这从中表达出来的无欲诚心的思想,”无欲”是人的认知修养的最高境界。
无欲并不是说情和欲就是万恶之源,不是要教化我们出家脱离尘世,而是教给我们在纷繁、斑澜的社会生活主流中,我们应该如何来把握自己,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做到主静、无欲、顺理,把物质生活欲望降到最低限度。
我们既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能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任何时候都要永远保持自己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德不孤,必有邻”,道德高尚的人必受他人欢迎。
法官以自己的美德承载着法律,书写着人生,如同艳丽的莲花优雅地妆扮着平静的水面,相映成趣。
周敦颐所作《爱莲说》中的”君子”幅射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大概指的就是这样厚德的法官吧。
文以载道,洁身自好,心忧天下,是自古以来文人的传统。
崇尚知识,崇尚文学,崇尚高洁的人品,应成为每一个真正读书人的自觉修养。
因此,《爱莲说》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篇重要的古文,更是一种人生的参照。
周敦颐美好的笔调,不仅令我对这篇古文爱不释手,它所蕴含的做人之道,也一直左右着我的人生,直到今天。
王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