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常见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制措施

合集下载

鸡群常见免疫抑制病的特征与防控

鸡群常见免疫抑制病的特征与防控

畜牧兽医XUMUSHOUYI鸡群常见免疫抑制病的特征与防控袁 航免疫抑制病主要指能够造成机体免疫抑制的疾病。

但有些病原侵入机体后,在免疫器官中大量繁殖,虽然会导致免疫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但可在短时间内修复,这一类疾病不属于免疫抑制病。

1 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主要症状表现鸡群生产性能差,淘汰率、死亡率高,生长发育不一致、上市体重轻,羽毛发育差,饲料转换率差。

出现部分“僵鸡”,幼雏表现最明显。

21~24日龄病鸡胸腺、法氏囊、脾脏大小与鸡体比例失常,表现萎缩。

免疫应答水平低下,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较弱,导致接种疫苗后呼吸道反应强烈,且迁延时间长,不易清除。

同时容易引发其他疾病,比如支原体并大肠杆菌并球虫病,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2 造成免疫抑制的因素免疫抑制性病原体;曲霉菌及黄曲霉毒素、青霉菌及棕曲霉菌素、镰刀菌及单端孢子菌真菌毒素等真菌霉素;饲料污染、营养不良、环境恶劣、密度太大;以及气候变化、疾病发生、重要生产阶段的应激反应等等,都会形成免疫抑制病发生。

3 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的危害免疫抑制性病毒感染的危害主要使机体抗细菌感染的能力、抗病毒感染的能力、抗真菌感染的能力和抗寄生虫感染的能力严重下降。

直接的致病作用:MDV、ALV、REV的致肿瘤作用,生长发育迟缓,生产性能降低,死亡;IBDV使雏鸡发生法氏囊肿胀、坏死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免疫抑制性病毒多重感染造成了鸡群中“不完全免疫状态”的个体,从而构成了高致病性病毒常期存在的传染源,如新城疫(NDV)。

4 几种常见的鸡免疫抑制疾病在我国流行情况及免疫问题4.1 马立克氏病(MD)马立克氏病病毒属于α-疱疹病毒,具有嗜淋巴特性,呈高度细胞结合性。

在鸡体发育成熟后(2~3周),存在于感染鸡脱落的皮屑、髓羽根部,能在自然的环境中广泛传播,孵化室、育雏室内的门窗、顶棚、蛛网、墙缝中存在的病毒在常温下可存活8个月,此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经气源传播,但不发生垂直传播。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鸡免疫抑制是指鸡在免疫系统失去平衡的情况下,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各种病原微生物,甚至出现疫情的现象。

而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来保障鸡的免疫健康。

一、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1. 环境因素:如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等环境条件不利于鸡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发挥。

2. 病原微生物: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会导致免疫系统失去平衡,从而引起免疫抑制。

3. 饲料不良:饲料中缺乏充足的营养成分,或者饲料中存在有害物质,都会对鸡的免疫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4. 鸡体应激:运输、捕捉、集中饲养等过程都会给鸡带来应激,影响免疫功能。

5. 其他因素:如鸡自身遗传因素、生长发育期的变化等也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工作。

二、鸡免疫抑制的临床症状1. 消瘦:免疫功能下降的鸡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生长缓慢,体重下降。

2. 羽毛不整齐:免疫抑制的鸡往往羽毛蓬松、色泽不亮。

3. 病死率增加: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后,鸡群易感染各种疾病,病死率明显增加。

4. 颜色异常:鸡脚、鸡冠等部位的颜色异常,如灰白色、紫红色等,都可能是免疫抑制的表现。

5. 其他症状:如呼吸困难、腹泻、精神萎靡、瞳孔放大等症状。

三、鸡免疫抑制的防控措施1. 环境改善:保持鸡舍干燥、通风良好,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 饲料营养:合理配制饲料,确保饲料中含有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增强鸡的免疫功能。

3. 疫苗免疫:根据鸡的不同生长阶段和养殖环境,科学地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提高鸡的免疫力。

4. 饲水管理:保证饮水的清洁卫生,定时更换饮水,避免给鸡群带来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5. 鸡群管理:避免过度密集饲养,严格控制鸡群的数量,减少鸡体应激。

6. 定期监测:定期检测鸡群的免疫指标,及时发现免疫抑制的征兆,采取相应措施。

7. 使用抗生素、免疫调节剂等药物治疗:一旦发现鸡群出现免疫抑制的症状,及时使用抗生素、免疫调节剂等药物治疗。

鸡群中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

鸡群中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

染f 以玉米 、花 生为主) ,原粮 含水量大 ,低质原粮 充当饲
料 ,饲 料 保 管 不 良等 。 1 - 大量 的 应 激 反 应 引 起 免 疫 抑 制 在 日常 工 作 中 ,如 3 疫 苗 、 过 冷 、 过 热 、抓 捕 、 转 群 、 断 喙 、 换 料 等 措 施 会
免 疫 抑 制 的 病 毒 直 接 损 害 了法 氏囊 、 胸 腺 、脾 等 重 要 的 免 疫 器 官 而 使 得 整 个 机 体 参 与 免 疫 应 答 的 器 官 、 组 织 和 细 胞 均 受 到 破 坏 , 除 非 在 感 染 初 期 病 毒 被 及 时 清 除 ,否 则免疫功能将可能遭受 不可逆的损害 。
细 胞 和 免 疫 相 关 分 子 受 到 损 害 而 导 致 的 暂 时 性 或 永 久 性 免 疫 应 答 功 能 不 全 的现 象 。 其 特 征 有 : 抗 体 应 答 低 于 正 常 或 预 料 水 平 , 使 疫 苗 接 种 不 能 达 到 预 期 免 疫 效 果 ;其 它 病 原 的 并 发 或 继 发 感 染 的 发 病 率 增 加 , 从 而 引起 鸡 群 的 生 产 能 力 下 降 , 甚 至 死 亡 。 近 年 来 , 由 于 免 疫 抑 制 的 存 在 ,尽管 广泛应 用各 种疫 苗 免疫 接种对 鸡 的重要 传染 病 进 行 防 制 , 但 是 生产 实践 中仍 然 时 常 有 各种 疾 病 发 生 ,导 致 大 批 鸡 只 死 亡 或 淘 汰 , 给 养 鸡 业 带 来 了严 重 损
1 用 药不 当或免疫接 种 不正确 造 成免疫 抑制或 免疫 . 4 失效药物 中毒会 引起 免疫器 官发 生炎 症反 应或 出血反 应
而 致 使 免 疫 被 抑 制 或 低 效 表 达 , 并 且 每 一 种 疫 苗 的 免 疫

鸡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及解决措施

鸡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及解决措施

5 ・ 6
《 海 畜 牧 兽 医通 讯 》 2 1 上 0 0年 第 4期
鸡 的 免 疫 抑 制 性 疾 病 及 解 决 措 施
文正 常 蔡 一 呜 (贵, 省 畜牧兽 医研究 所 k i ・ l
鸡 传 染 性 贫 血 ( I V) 网 状 内皮 细 胞 增 生 ( E 、 巴 CA 、 R V) 淋 性 白血病 ( L A v—JA v —A 亚 型 )法 氏 囊 (B V) 马 立 克 L 、 ID 、
授 为代 表 的 禽 病 学 者 对 鸡 免 疫 抑 制 性 疾 病 展 开 了 较 为 深 入
50பைடு நூலகம் 5 0 5)
( H )E S I 的免 疫 抗 体 水 平 呈 负相 关 。 动物 试 验 研 究 H 、。、D 、 B
表 明 【 : E 的 早 期 感 染 可 显 著 抑 制 N V、 V —H5 1・ R V , D AI 、 AI V—H 9等 疫 苗 的抗 体 反 应 , 且 这 种 免 疫 抑 制 可 持 续 2 而 ~ 3个 月 , E 与 A v —J MD 和 C R V L 、 V Av 的共 同感 染 又进 一 步
1 4 R V、 L C A 等 均 能 导 致 鸡 体 发 生 免 疫 器 官 受 . E A v、 I V 损 , 器 组 织 严 重 肿 瘤 病 变 , 中 [ R V、 L L — 脏 其 6 E A V A V J均 为 1 禽 C型 反 转 录病 毒 , 染 时 与细 胞 基 因组 发 生 瞬 间 结 合 及 垂 感 直 传 播 为 特 征 , 除 病 毒 非 常 困难 , 清 目前 尚无 疫 苗 预 防 , 防 其
合 病 症 的 发病 率 和 死 亡 率 。 在 防 控 高 致 病 性 禽 流 感 的 全 球 运 动 中 , 们 必 须认 真 考 虑 这些 不 同 免 疫 抑 制 性 病 毒 的 预 防 我 和控制。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鸡免疫抑制是指鸡的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或受抑制,导致鸡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

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感染病原体:鸡感染一些致病微生物,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会引起免疫系统的应答和免疫反应,长期感染会导致机体抗原负荷过大,抑制免疫系统功能。

2. 不良饲养环境:饲养环境不良会导致鸡的免疫力下降,如饲养密度过高、空气质量差、粪便清理不及时等,容易滋生病原菌,引起鸡的免疫抑制。

3. 营养不良:饲料中缺乏营养物质,或者饲料质量差,不符合鸡的营养需求,会导致鸡体质量差,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病原体的风险。

4. 接种免疫程序不当:接种疫苗是预防鸡免疫抑制的重要手段,但如果接种程序不正确,接种剂量不足或者免疫程序间隔时间过短等,都可能导致免疫抑制的发生。

鸡免疫抑制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全身性症状:鸡整体状态差,食欲减退,发育不良,生长缓慢。

2. 耐力下降:体力下降,容易疲劳,活动力降低。

3. 呼吸系统症状:鸡感染呼吸道病原体较容易导致免疫抑制,出现喘息、咳嗽、鼻炎等症状。

4. 消化系统症状:消化道疾病如 Coccidiosis、气囊病等常伴随免疫抑制,鸡出现消化不良、腹泻、便血等症状。

5. 羽毛异常:免疫抑制会导致鸡羽毛脱落、色泽失去光泽,造成羽毛异常。

针对以上的症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1. 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保持饲养场的清洁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理鸡舍,控制饲养密度,确保饲养环境的良好。

2. 提供合理的饲料和营养:确保饲料质量符合标准,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满足鸡的生长发育和免疫需求。

3. 合理接种疫苗:选择适当的疫苗接种方案,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接种间隔时间进行接种,提高鸡的免疫力。

4. 加强病原监测和预防控制:定期进行养殖场病原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原菌感染,采取防控措施,包括合理使用药物、疫苗和生物安全措施等。

鸡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治

鸡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治

鸡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治鸡免疫抑制性疾病是由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免疫系统受损,免疫功能降低所引起的疾病的总称。

发生该病的鸡群,对特定疫苗的免疫反应下降或消失,不仅给疾病的诊断治疗增加了困难,而且容易感染其他一些传染病。

鸡免疫抑制性疾病通常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等疾病的病毒引发的。

这些病毒可长期存在于鸡生活的环境中,病鸡可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传播,而且传播迅速,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危害严重。

下面对这两种疾病做较详细介绍。

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法氏囊是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在免疫功能上发挥重要作用,雏鸡法氏囊最发达,到青年鸡和成年鸡就逐渐消失了。

因此该病主要危害雏鸡,由于病鸡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不仅使一些雏鸡死亡,而且增加了鸡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是一种病程短、死亡率高的传染病。

(一)病原该病的病原是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主要存在于病鸡的法氏囊和肾脏器官中。

该病毒的抵抗力较强、耐热,对紫外线和日光有较强的耐受力,被污染的鸡舍长期保持着有传染性的病毒。

对多种消毒药剂有抗药性,存活期长,感染力强。

(二)流行特点法氏囊病的传染源是病鸡和隐性感染鸡。

传播方式可通过鸡之间的接触传染,也可通过饲料、垫料、工具、尘埃、种蛋、工作人员的衣物等媒介物间接传染。

甚至老鼠、昆虫等都可以传染该病。

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而且各品种的鸡都可传染。

雏鸡1日龄即能感染,2-5周龄的鸡最易感染。

本病发病突然、传播迅速,一旦发现病鸡常常在一周内就能波及到整个鸡舍,发病率为40%-60%。

(三)病症法氏囊病在易感鸡群中潜伏期短,往往2-3天即出现病症,病程5-7天。

被感染的鸡群,早期有啄肛症状,接着出现羽毛松乱、畏寒厌食、沉郁嗜眠。

排出的粪呈白色或淡绿色,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病鸡身体震颤,脱水,最后因极度衰竭而死亡。

病愈的雏鸡,免疫力低下,贫血消瘦、生长缓慢。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鸡免疫抑制是指鸡的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导致鸡在面对病原微生物或疫苗时无法正常产生免疫应答。

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有很多,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原因以及对应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1. 病毒感染:鸡体内某些病毒感染,如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IAV)、鸡轮状病毒(Avian Rotavirus)等,会导致鸡免疫抑制。

这些病毒可以直接侵害鸡的淋巴细胞和造血干细胞,抑制免疫反应的产生。

临床症状:鸡体羽毛蓬松,行动迟缓,食欲下降,生长发育受阻,易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

防控措施:加强鸡舍的卫生管理,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定期清理禽舍环境;对于需饲养的鸡群,可以根据病情投放相应的疫苗进行预防。

2. 抗生素使用不当:长期滥用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破坏鸡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降低鸡体抵抗力,导致免疫抑制。

临床症状:鸡体出现频繁的消化道问题,如腹泻、食欲不振等;易受到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防控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守兽药使用规范,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在饲养过程中加强对饲料和饮水的消毒处理,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

3. 坏死性肠炎病原体感染:如禽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等肠道病原菌感染,会引起肠道炎症,并释放出毒素,抑制鸡的免疫系统功能。

临床症状:鸡体进食减少,腹泻,体重下降,甚至死亡。

防控措施: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饲料的卫生,避免饲料受到细菌污染;对病情较严重的鸡群可进行抗生素治疗。

4. 疫苗应用不当:疫苗的质量不合格、接种程序不正确等因素,会导致免疫抑制。

临床症状:接种疫苗后无免疫效果,鸡体易受感染。

防控措施: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确保疫苗的质量安全;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进行正确的接种操作;定期检查疫苗免疫效果。

鸡免疫抑制对鸡的养殖和养殖业产业化发展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养殖户在饲养管理中要严格遵循兽药使用规范,注意饲养环境的整洁和维护,以保持鸡群的健康和免疫力。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鸡免疫抑制的发生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鸡免疫抑制是指鸡的免疫系统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无法对外来病原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

免疫抑制不仅会影响鸡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还可能导致鸡群疾病大爆发,严重危害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市场上的鸡免疫抑制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加强研究和预防鸡免疫抑制已成为鸡养殖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1.外界环境因素。

大量的尘埃、废气、细菌等物质污染空气、水源等,导致鸡接触到大量的病原体和细菌,从而引起免疫系统失调。

2.饮水中氯气含量过高。

氯气可以抑制鸡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抵抗力下降。

3.饮水或饲料中暴露在太阳下。

在太阳暴晒下,水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会被破坏,鸡摄入的营养成分较差,使其免疫力下降。

4.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鸡免疫系统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元素,缺乏这些元素容易导致免疫系统失调。

1.生长缓慢。

免疫抑制使鸡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食欲也会减少,导致生长速度变慢。

2.感染力增强。

免疫抑制使鸡的免疫力下降,易受多种病原体感染,严重时可能导致大量死亡。

3.病程加长。

免疫抑制会延长鸡的病程,导致疾病不易治愈。

4.药物疗效下降。

免疫抑制也会使鸡对药物治疗的反应降低,使治疗难度加大。

1.减少环境污染。

定期清洁饲养环境,保持养殖场通风干燥,提高养殖密度管理水平,降低养殖场内细菌、病毒、真菌等污染物的浓度。

2.合理饮水管理。

控制饮水中氯气的含量,饮水中加入各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保证鸡摄取足够的养分,提高其免疫力。

3.合理饲料管理。

科学配合饲料,保证饲料中营养成分充足,加入适量的抗氧化剂,降低饲料中的自由基生成和免疫系统的损伤。

4.预防针接种。

根据鸡群免疫力监测情况,做好各种疫苗的接种工作,使鸡群保持免疫力稳定。

综上所述,鸡免疫抑制是鸡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对鸡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预防和控制鸡免疫抑制,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提高养殖的卫生环境,合理饮食管理和药物防治,保证鸡群免疫力的稳定和免疫能力的提高,从而确保鸡的健康和生产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常见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制措施内容介绍>>目前,鸡免疫抑制性疾病有14种之多,比较常见的有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鸡白血病和鸡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这些病破坏鸡的免疫系统,会引起鸡的免疫抑制,接种疫苗后不能有效地产生免疫应答反应,当外界有病毒(细菌)存在时,鸡接触后就会感染,使鸡对多种传染病的感染性增加,导致鸡出现多种疾病的并发、继发或混合感染。

对鸡病的诊断、治疗带来诸多难度,同时也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养鸡场或养鸡户,都要认真做好鸡免疫抑制病的防制工作。

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也是对生产威胁极大的免疫抑制性疾病,且发病迅速,病情较重。

近些年来,流行出现了新特点,变异毒株不断出现,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必须加强对其的防制。

(一)流行特点鸡最易感,一般20~40日龄鸡发病率最高,随日龄增长易感性降低。

病毒有很强的抵抗力,所以在发过病的鸡舍环境中能存活很长时间,造成对下批雏鸡的威胁。

其次是免疫不合理导致免疫失败而造成多批次的雏鸡发病。

鸡群感染率可达100%。

此病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二)临床症状常突然发病,迅速蔓延,病鸡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不食,昏睡,羽毛松乱,喜卧,震颤,下痢,排白色或黄色水样稀便,病后1~2日死亡。

(三)病理变化病死鸡胸肌、大腿肌可见点状、条状出血;法氏囊外观肿大、充血或质地较硬,苍白,切开后可见黏膜出血、坏死,囊内有灰白色或血色分泌物,初期法氏囊肿大,水肿,呈紫红色,如紫葡萄样,后期萎缩;肾脏常为苍白肿大,有白色尿酸盐沉积;有的病例腺胃黏膜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肠黏膜有条纹状出血。

(四)防制措施1.预防措施:搞好饲养管理,严格消毒,注意环境卫生,保证鸡的营养水平。

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肉鸡免疫程序:14日龄用法氏囊多价苗+新必妥,1000羽/组饮水,28日龄用法氏囊多价苗+新必妥,1000羽/组饮水,或用信得吉康2000只/瓶饮水。

蛋鸡免疫程序:14日龄用法氏囊活苗BJ836或法氏囊多价苗1羽份,滴口或饮水,28日龄用上述苗再免疫1次。

2.防控措施:鸡群发病后,早期应用蛋黄抗体肌肉注射,1毫升/只,可迅速控制疫情;用禽干扰素(四川世红产)1000只/瓶,1次/日,连饮3天。

在饲料中拌入0.4%鸡康灵微粉,连用5~7天。

脱水者可用口服补液盐,也可饮用肾宝或多维葡萄糖及0.1%的盐水,可防止脱水和增强机体的抗病力。

在用药的同时,提高舍内温度3~5℃(尤其冬春季),可减少死亡,并要减少各种应激刺激。

二、鸡马立克氏病鸡马立克氏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以淋巴细胞增生为特征的肿瘤性疾病。

其特征是神经、性腺、虹膜、内脏器官、肌肉等部位的单核淋巴细胞浸润和形成肿瘤病灶,也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

本病多发于2月龄以上的鸡,由于该病传播的广,对未经免疫或免疫失败的鸡群发病后,使鸡出现免疫抑制和死亡,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流行特点鸡的易感性最强,雏鸡感染后几个月才表现出临床症状,引起死亡。

因此,该病发生时间在鸡2~5月龄之间,有的在100日龄后才发病。

鸡群发病后每天都有死亡,一般死亡率在10%~30%。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是通过呼吸道感染。

病毒的抵抗力较强,污染环境并在外界环境中生存数月,甚至数年。

(二)临床症状本病依据临床症状表现不同分为四型,即神经型、内脏型、皮肤型和眼型。

神经型:由于病毒侵害神经,造成该神经所支配部位的不全麻痹或完全麻痹,出现劈*姿势,翅膀下垂,吃不到食、饮不到水,最后饿死或脱水衰竭而死;内脏型:病鸡表现颜面苍白,鸡冠发育不良,极度消瘦,出现腹泻;精神不振、喜卧,不愿走动;眼型和皮肤型均比较少见,病鸡视力减退或失明。

(三)病理变化神经型:可见腰荐神经、坐骨神经增粗、水肿,神经纹理不清或消失;内脏型:多数内脏器官出现肿瘤,多呈结节性,为圆形或近似圆形,数量不一,大小不一,略突出脏器表面,灰白色,切面呈脂肪样。

肝脏肿大5~6倍,表面粗糙;眼型的为虹膜褪色,瞳孔边缘不整齐;皮肤型:颈部、躯干和腿部毛囊肿大,呈结节状,大小如黄豆到姆指大。

(四)防制措施1.预防措施:加强对鸡群的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减少应激因素对鸡群的影响。

目前,预防鸡马立克氏病最有效地的方法是接种疫苗,可用火鸡疮疹病毒(HVT)苗,用于雏鸡1日龄(出壳24小时以内),用专用稀释液稀释后皮下注射0.2毫升,稀释后的疫苗要在2小时内用完,接种后10~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5年。

也可用CVI988苗,但保存、运输必须在液氮罐中放置,使用起来不方便,故应用不普遍。

2.防控措施: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可用抗病毒药物(黄芪多糖、板蓝根等)和抗生素药物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用黄芪灵芝精(含黄芪多糖、灵芝多糖、干扰素、电解多维)饮水,50g加水400升,连用3~5天,全天药量集中1次饮完。

也可用禽毒快克拌料,120g拌料200kg,连用3~5天。

也可在饮水中添加氨基酸、电解多维和维生素C,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三、鸡传染性贫血鸡传染性贫血又称蓝翅病、出血综合症或出血性皮炎综合症,是由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主要侵害雏鸡骨髓、胸腺、法氏囊,并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免疫抑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

本病新发现不久,养鸡者对其造成的危害缺乏了解和重视。

(一)流行特点仅发生于幼龄的肉鸡和蛋鸡,1~7日龄最易感染。

鸡贫血症抗体在鸡群广泛存在,常与其他疾病如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混合感染。

一旦感染就会造成免疫失败。

(二)临床症状精神沉郁、虚弱,行动迟缓,消瘦,羽毛松乱无光泽,有的肉髯、面部皮肤和可视黏膜苍白,大部分病死鸡翅膀皮下出血,严重的皮肤溃烂呈紫黑色。

粪便为白色、稀便。

(三)病理变化病死鸡贫血、胸肌和腿肌苍白并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血液稀薄如水,呈浅红色,凝血时间延长;骨髓颜色变浅,呈黄白色或粉红色;腺胃黏膜点状出血并萎缩,呈深红褐色;法氏囊萎缩,呈半透明状;肝肿大,褪色。

(四)防制措施本病尚无特异治疗方法,应及时淘汰弱、残鸡;可试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黄芪多糖等,同时投给抗菌药物和维生素等,提高鸡群抵抗力,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措施。

四、鸡白血病鸡白血病是一种病型很复杂的慢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淋巴细胞瘤化,呈现异常增殖,在全身很多器官中产生肿瘤性病灶,死亡率很高。

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免疫抑制性疾病。

此病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国内也时有发生,对养鸡业危害极大。

(一)流行特点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

只有鸡易感。

母鸡对淋巴白血病的易感性比公鸡高,日龄愈小对白血病的易感性也愈高,一般在4~10月龄以内的鸡发病率最高。

由带毒种蛋孵出的雏鸡也带有病毒,并可终生从粪便和唾液中大量排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二)临床症状淋巴白血病:是一种最常见的,自然发病的鸡都在14周龄以上,到性成熟期发病率最高。

无明显症状,鸡冠和肉髯可变苍白、皱缩、偶尔变青紫色。

食欲不振,全身衰弱,以致不能站立。

病鸡下痢,母鸡产蛋停止。

病鸡多因衰竭而死亡;成红细胞白血病:有增生与贫血两种类型,增生型特征是血液中出现许多幼稚的成红细胞。

贫血型特征是在血液只驻有较少的未成熟细胞。

全身衰弱,嗜睡,鸡冠稍变苍白或青紫色。

病情严重时贫血型鸡冠淡黄色甚至白色;增生型鸡冠苍白或青紫色。

病鸡消瘦,下痢,多个毛囊发生出血。

病程从几天到几个月,贫血型的病程一般较短。

成髓细胞型白血病症状与成红细胞性白血病相似;骨髓细胞瘤病:一般常见于骨髓细胞增生形成的肿瘤,头部出现异常突起,胸部和跗骨部有时也有这种肿瘤突起。

病程一般很长;脆性骨质硬化型白血病(骨化石病):两腿发生不正常的肿大和畸形,走路不协调或瘸腿,发育不良,皮肤苍白,贫血。

(三)病理变化淋巴性白血病:在肝、脾和腔上囊可见肿瘤,法氏囊极度肿大。

肿瘤的外观平滑有光泽,质地柔软,呈灰白色或淡黄色。

肝脏比正常肿大数倍,重量也增加,变成灰白色,质地常变脆,肝呈大理石外观。

成红细胞性白血病:全身性贫血,肌肉、皮下组织和内脏器官常有出血点。

增生型肝和脾弥漫性增大,肾肿大的较轻,呈缨红色,质地变脆和柔软。

骨髓增生,呈血红色,并见有出血。

贫血型内脏器官发生萎缩,骨髓苍白和呈胶冻样,骨髓间隙大部分被疏松骨质所代替。

成髓细胞性白血病:血液中的成髓细胞大量增加;骨髓细胞瘤病:骨骼肿瘤肋骨和肋软骨连接部、后胸骨、下颌骨和鼻软骨等部更常发生,骨髓细胞瘤呈淡黄色,质地柔软,呈干酪样。

脆性骨质硬化性白血病:小腿骨的骨干部出现病变,很快发生在骨盆骨、肩胛骨和肋骨等部位,但趾骨不发生。

(四)防制措施此病无治疗价值,应做好预防工作。

鸡群中的病鸡和可疑病鸡,必须彻底淘汰。

每隔1~3个月应检查1次,发现病鸡应随时隔离淘汰,以兔广大传染。

孵化用的种蛋和留种用鸡,必须从无病鸡场购入,孵化用具要彻底消毒。

雏鸡应与成鸡分群饲养,防止互相接触。

平时要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搞好清洁卫生。

白血病毒是通过病鸡的粪便排出,所以饲料、饮水和用具应防止被粪便污染,鸡舍的粪便要彻底清除,运往远离鸡舍的下风头(500米以外),集中堆积发酵,做无害化处理。

死亡鸡的尸体要焚烧或深埋。

五、鸡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鸡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是一种以网状内皮组织增殖为特征的肿瘤性疾病。

由一种T—病毒引起。

此病潜伏期短,死亡率高,病鸡肝和脾显著增大。

也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

(一)流行特点鸡的感染是由火鸡和水禽的传播而引起,也可使用被该病污染的疫苗所致,本病可通过水平传播,鸡和火鸡也可垂直传播,但传播率很低。

(二)临床症状无明显的特征性症状,一般不引起急性死亡,可见到雏鸡发育不良,羽毛生长异常,贫血。

由于末稍神经受损,有时可见到腿软、腿麻痹等运动失调。

(三)病理变化病死鸡肝、脾增大,有针尖大弥散性浸润病变。

脾常见有结节,增大可导致破裂。

肝浅黄褐色,最急性的特征是胆囊肿大。

内脏也可见到结节,较大的结节中央坏死。

外周神经变粗。

(四)防制措施目前,该病尚无有效地防治方法。

一旦发病,对整个鸡群进行淘汰,以防扩大蔓延。

平时注意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消毒,引进种蛋、种鸡时要慎重,以防疾病的传入。

由弘一网童保存,尚未注册。

注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