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汉语语法

合集下载

汉语基本知识 语法篇pdf

汉语基本知识 语法篇pdf

汉语基本知识语法篇:一、词类1.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的词。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

3.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

4.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程度、时间等的词。

5.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位置等的词。

6.连词: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转折、因果等。

7.助词:表示时态、语气、结构等辅助意义的词。

8.代词:代替名词或句子的词。

二、句子成分1.主语: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

2.谓语: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

3.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4.定语:修饰名词,限定名词的范围。

5.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限定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方式、程度等。

6.补语:补充说明动词或形容词的结果、程度等。

7.中心语:被修饰或补充的词,是句子的核心。

三、句型1.主谓句:由主语和谓语组成的句子,是汉语中最基本的句型。

2.谓宾句:由谓语和宾语组成的句子,表示动作行为和对象的关系。

3.主谓定状补句:在主谓句的基础上,通过添加定语、状语和补语,进一步明确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方式、程度等。

4.并列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表示相关或相对的意思。

四、句式1.陈述句:表示陈述事实的句子,语调平缓。

2.疑问句:表示疑问或询问的句子,语调上扬。

3.祈使句:表示请求、命令或禁止的句子,语调短促有力。

4.感叹句:表示感叹、赞叹或惊奇的句子,语调有抑扬顿挫。

五、复句1.并列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表示相关或相对的意思。

2.转折复句:由两个分句组成,前一分句表示一个意思,后一分句表示与前一分句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3.条件复句:由两个分句组成,前一分句表示条件,后一分句表示在该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

4.递进复句:由两个分句组成,后一分句的意思比前一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

5.选择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表示选择关系,即只能选择其中之一的意思。

六、修辞手法1.比喻:用具体的、浅显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深奥的事物,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完整版)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完整版)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汉语(Hànyǔ)语法基础知识词类(cílèi)和词性(一)知识(zhī shi)概述词类是指词在语法上的分类,也就是把汉语里的所有(suǒyǒu)词,根据它们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特点进行分类,这样得出的结果就是词类。

现代汉语教学系统把词分为十二类:实词(shící)可以分为: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1)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2)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3)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4)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5)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6)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1) 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 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 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 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 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 判断:是、就是、正是(7) 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3、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1)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2)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3)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1)基数(确数)一、二、千、万、亿(2)序数:第一、三叔、三年级、六楼、初五、老三。

(3)分数:三分之一、九成(4)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5)概数:十几概数、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5、量词:表示事物单位或行为、动作单位的词叫量词。

汉语语法知识

汉语语法知识

汉语语法知识一、词类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专用名词:表示专用名称的词。

如:美国、上海、长城、李白。

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

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方位名词:表示方位的名词。

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后、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

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1、表示动作行为的,如:说、笑、写、走、 休息、学习;
2、表示发展变化的,如:增加、扩大、提高、 发生、出现;
3、表示心理活动的,如:爱、恨、喜 欢、想念、重视、佩服;
4、表示可能、意愿的,也叫能愿动词,如: 能、会、敢、可、应、愿意;(能愿动词常 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
5、表示趋向的,也叫趋向动词,如:上、下、 去、来、进、出、到、过、上来、起来;
二、句子的主干
(一)句子成分分析
句子结构图(六大成分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大体):
• [句首状语],(定语)主语中心语‖ [状语]谓语中 心语<补语>(定语)宾语中心语。 如:
1、[今天下午] ,(我们的)班主任‖[又]表扬了<一番>(做
好事的)同学。
2、我们‖ [必须在天亮以前] 到达(上级指定的)地点。
爱好文学
写文章
庆祝回归
修铁路
安排工作
盖房子
说明:动宾短语可以回答 “干什么”等问题。
(4)后补短语
• 后补短语是由动词、形容词和在它们后边起补充说明作 用的成分一起组成的短语。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 语(有些补语前头要用结构助词“得”)。如:
盛<满>
好<极>了
吓<跑>
热<死>了
牵<回去>
大得<多>
• “地”主要用在动词前头。 • “得”主要用在动词之后,表示补充或说
明,如: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热得很、 吃得好。
十一.叹词
•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叫做叹词。
如:“啊、喂、哟、嗨、哼、哦、哎呀”。
叹词一般单用,独立成句。如: 1、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表示感叹) 2、喂,你听见没有?(表示呼唤)

常用汉语语法项目分级表

常用汉语语法项目分级表
跑进来、走出去
走回来、寄回去
跳过来、跳过去
站起来
关上窗户
脱下大衣
笑起来、做起来
说下去
进得来、进不来
拿得起来、拿不起来
5.程度补语
5.1程度补语
5.2动词受事在程度补语旳位置
动词+得+程度副词+形容词
施事+动词+受事+动词+得+形容词
施事+受事+动词+得+形容词
受事+施事+动词+得+形容词
玛丽跑得很快。
这是我旳书。
他Hale Waihona Puke 我弟弟。7.方位词7.1简朴方位词
7.2合成方位词
7.3方位词组
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中
简朴方位词+面/边
处所名词+简朴方位词+(面/边)
上面、上边、东面、东边、西面、西边
桌子上、窗外、银行前边、学校西边
8.用疑问代词旳特殊疑问句
什么、谁、哪、哪儿、几、多少、多大、什么时候
2.人民币、钱数
3.状语、定语旳基本构造和功能
4.特殊疑问句
5.表达存在旳方式
6.表达意愿旳方式
语法项目
构造形式
例句
内容
1.时间名词
1.1年、月、日旳体现
1.2星期旳体现
1.3时点旳体现
_年_月_日
星期_
_点_分
2023年12月5日
星期一~星期天
8点、8点10分
差5分8点
差1刻10点
2.人民币钱数旳体现
你先写作业,一会儿再看电视。
由于……,因此……

汉语语法知识汇总

汉语语法知识汇总

汉语语法知识汇总语素定义:汉语言中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分类:(1)单音节语素:如:山、水、灯(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2)双音节语素:一种是古代遗留下来的连绵词,如:蜻蜓、琵琶、(拆开就不表达完整的意思);另一种是音译外来词,如:坦克、沙发、吉普(拆开也不表达完整的意思,或者说表达的意思与词语本身要表达的意思不一致)(3)多音节语素:如,马铃薯;多是音译外来词,如:阿莫西林,君士坦丁堡练习:思考: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吗?举例说明思考:两个汉字肯定是两个语素吗?举例说明汉字定义: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

是书写基本单元,传说是仓颉所创造的。

汉字的演变:其使用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魏碑、宋体、仿宋、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狂草、行楷、行草等诸般书体变化。

汉字的分类:汉字根据其构成方式可分为六种,即六书。

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

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

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

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现在的造型。

瓜是一个象形字。

“瓜”字中,两撇表示藤,中间竖钩表示瓜,捺表示叶。

“葫芦科植物的统称”就是“瓜”的本义。

“形状像瓜”,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像瓜形的,比如,“瓜皮帽”是帽子的一种;“瓜皮船”是船的一种。

“像切瓜一样”,瓜的命运是要被切分的,由此引申出此义。

人们用“瓜分”表示分割或分配。

又指若干强国联合起来分割弱小或不发达国家的土地。

“傻瓜”,表示不聪明,这一词来自古代的“瓜子族”,春秋时期生活在瓜州(甘肃敦煌一带)姜姓人被称为“瓜子族”,他们十分勤劳,受人雇佣时总是一刻不停地干活,可是有些人把他们这种老实的习俗看作“傻”,于是就有了“傻瓜”了。

汉语语法

汉语语法

(定)主+[状]谓<补>+(定)宾=======||——————~~~~~~汉语中的主,谓,宾,定,状,补,中心的具体概念1、主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1)常作主语的词、短语、结构及例句①名词作主语例如:现在是北京时间七点整(时间名词作主语)在花园的东南角矗立着一尊雕塑。

(方位名词作主语)②代词作主语例如:她觉得大家的意见有可取之处。

这是科研工作者潜心研究的结果。

③动作作主语例如:调查已经结束了。

笑比哭好。

④形容词作主语例如:优雅是一种风度。

虚心使人进步。

⑤数词作主语例如:八是四的两倍。

十五是阳历的九号⑥短语作主语例如:抗击非典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动宾短语)2、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

(1)常作谓语的词、短语、结构及例句动词和形容词作谓语动词和形容词经常作谓语。

动词和形容词单独作谓语的时候,一般需要在后面加上语气词、动态助词等成分。

例如:那座年久失修的木桥塌了。

(动词)果园里的樱桃熟了。

(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作谓语时常含有对照或比较的意思,一般出现在复句中。

例如:你不去,我去。

(动词)款式新颖,面料舒适。

(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在对话中常常单独作谓语。

例如:你听(瞧/看/说/来/坐)!——这儿离西单近还是离公主坟近?——公主坟近。

动词的重叠形式可以单独作谓语。

例如:咱俩说说。

领导研究研究。

②名词作谓语例如:今天星期一。

明天护士节。

③代词作谓语例如:你的考试成绩怎么样?我说的就这些。

④数量词作谓语例如:火红的枫叶一大片。

一打铅笔十二只。

⑤短语作谓语例如:他成绩斐然。

(主谓短语)他在图书馆查资料。

(动宾短语)她走熟悉的林荫路上。

(动补短语)人们称他是“活雷锋”。

(兼语短语)全班讨论并通过了班长人选。

(并列短语)(2)合成谓语的类型①判断词“是”通常和它后面所带的词语组成合成谓语。

例如:雷锋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判断词“是”和名词“战士”组成合成谓语)②动词前面加能愿动词组成合成谓语。

汉语中常用的语法手段

汉语中常用的语法手段

汉语中常用的语法手段
汉语是一种以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其语法结构相对简单,但也有一些常用的语法手段:
一、词序变化
汉语中词序的变化较为灵活,通常可以通过改变词语的顺序来表达不同的意思,例如:“我爱你”、“你爱我”,虽然词语相同,但是由于词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二、语气助词
汉语中有很多语气助词,例如“吗”、“呢”、“啊”、“嘛”等等,这些助词可以帮助语言表达更加准确的意思,例如:“你吃了吗”中的“吗”就是疑问语气助词。

三、量词
汉语中使用量词来表示数量,例如:“一本书”、“两个苹果”,量词通常放在名词之后,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计量单位。

四、动词短语
汉语中动词短语常用来表达不同的动作和状态,例如:“看电影”、“吃饭”、“跳舞”等等。

五、连词
汉语中有很多连词,例如“和”、“或”、“但是”、“因为”等等,这些连词可以帮助语言表达更加复杂的意思,用来表达不同的语言关系。

总之,以上是汉语中常用的语法手段,它们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汉语的基本语序主语+ 谓语+ 宾语
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
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
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
4.正反疑问句
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
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
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
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
(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
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
他是汉语老师。

|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
他是我爸爸。

|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形容词前)
(1)副词作状语:
我常常去商店。

|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
我在中国学习。

| 我从美国来。

|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
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
你快走!
(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
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
形式:动词+ 动词/ 形容词
(1)动词+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
我听懂了。

| 我看见他了。

| 作业做完了。

|车停在门口。

(2)动词+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你说对了。

| 饭做好了。

|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
动词+ 上、下、进、出、回、过、起/ 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去”的情况: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处所词语+ 来/ 去
明天他回北京来。

|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
表示完成:动词+ 来/ 去+ 事物词语
我借来一本书。

|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事物词语+ 来/ 去
你快倒茶来!
10.复合趋向补语
动词+ 上来/ 上去、下来/ 下去、进来/ 进去、出来/ 出去、回来/ 回去、过来/ 过去、起来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来/ 去”在句末
他走进教室来。

| 他跑回家去。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形式:
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有数量词的两种形式:
他拿出来一本书。

| 他拿出一本书来。

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没有数量词:
他拿出书来。

表示要求,事物宾语在“来/ 去”前:
你拿出书来!
11.程度补语
形式:形容词+ 极了/ 得+不得了/ 死了/ 坏了/ 得很/ 多了他高兴极了。

| 我累得不得了。

| 我饿死了。

12.可能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能力或可能性)
形式:动词+ 得/ 不+ 结果补语| 趋向补语
表示能力:这本书我看得懂,他看不懂。

表示可能:他明天回得来,我明天回不来。

13.情态补语
形式:动词+ 得+ 非常/ 很/ 比较+ 形容词
(1)动词后没有宾语的形式:
他跑得很快。

(2)动词后带有宾语的形式:
他学汉语学得很好。

(重复动词)
汉语他学得很好。

(宾语提前)
他汉语学得很好。

(宾语提前)
14.时量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持续多长时间)
(1)持续性动词的三种形式:
我学汉语学了一年。

(重复动词)
我学了一年(的)汉语。

(动词+时间+宾语)
汉语我学了一年。

(宾语提前)
(2)非持续性动词的形式:
他离开中国一年了。

(动词+宾语+时间)
(3)宾语是人称代词的形式:
我等他等了十分钟。

(重复动词)
我等了他十分钟。

(动词+人称代词+时间)
(4)副词或能愿动词,要放在重复动词前边:
我学汉语只学一年。

/ 我学汉语要学一年。

15.动量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数量)
形式:动词+ 动量词(主要是“次、遍、下”)
(1)动词+ 动量词+ 事物宾语:
我看了一次电影。

| 他看了一遍课文。

|
(2)动词+ 人称代词宾语+ 动量词:
昨天,我找了他三次。

16.存现句
形式:处所词语+ 动词+ 名词
(1)表示存在:墙上有一幅画。

(2)表示出现:前边来了一个人。

(3)表示消失:停车场上开走了一辆车。

17.动态助词“了”
形式:动词+ 了
说明:“了”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与时间无关):
昨天我吃了早饭就去学校了。

明天我吃了早饭去学校。

平时我吃了早饭就去学校。

18.语气助词“了1”
形式:“了”在句尾。

说明:表示事情已经发生:
现在他去书店买书了。

| 昨天你去书店了没有?(正反问)19.语气助词“了2”
形式:“了”在句尾说明:表示变化:
春天了,天气暖和了。

他是大学生了,可以独立生活了。

20.动态助词“了”+ 数量词+ 语气助词“了”
说明:表示动作可能继续,或不再继续:
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我还要学习一年。

(还要继续)
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以后不学了。

(不再继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