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数学课堂作业本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堂作业本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堂作业本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2位置与方向(二)》优质课教案_1

位置与方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东偏北(南)、西偏南(北)等方向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描述物体位置的“数学化”过程,初步感知数学知识建构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观察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在情境中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难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刻度尺、直尺、量角器。 学具:刻度尺、量角器、铅笔。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观看龟兔赛跑图片,导入课题。 小兔为什么又会输?这是因为小兔跑错方向了。怎样才能走到终点呢?由哪几个要素决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于:终点在起点什么方向上?终点和起点相距多远? 请学生回答。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每年我国的沿海地区都会受到台风的侵扰。瞧,这是某年的一个强台风位置图,请测算一下。 (一)教学例1 1. 现在台风中心的位置。(课件出示) 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台风大约多少个小时后到达A市? 2.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如果只有这个条件,能否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3.如果这样预告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样预告会更加的准确? 4.还要预告什么?(距离) (距离600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5.小结:预告台风时既要说方向又要说距离。

数学作业本初三上答案2020

数学作业本初三上答案2020 一、选择题 1.A 2.D 3.D 4.D 5.C 6.B 7.A 8.B 9.B 10.D 二、填空题 11.3 12. 13.-1 14.= 三、15.解: ==. 16.解: 四、17.方程另一根为,的值为4。 18.因为a+b=2++2-=4,a-b=2+-(2-)=2, ab=(2+)(2-)=1 所以= 五、19.解:设我省每年产出的农作物秸杆总量为a,合理利用量的增长率是x,由题意得: 30%a(1+x)2=60%a,即(1+x)2=2 ∴x1≈0.41,x2≈-2.41(不合题意舍去)。 ∴x≈0.41。 即我省每年秸秆合理利用量的增长率约为41%。 20.解:(1)∵方程有实数根∴Δ=22-4(k+1)≥0 解得k≤0,k的取值范围是k≤0(5分)

(2)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1+x2=-2, x1x2=k+1 x1+x2-x1x2=-2 + k+1 由已知,得 -2+ k+1-2 又由(1)k≤0 ∴ -2 ∵ k为整数∴k的值为-1和0. (5分) 六、21. (1)由题意,得解得 ∴ (3分) 又A点在函数上,所以,解得所以 解方程组得 所以点B的坐标为(1, 2) (8分) (2)当02时,y1 当1y2; 当x=1或x=2时,y1=y2. (12分) 七、22.解:(1)设宽为x米,则:x(33-2x+2)=150, 解得:x1=10,x2= 7.5 当x=10时,33-2x+2=1518,不合题意,舍去 ∴鸡场的长为15米,宽为10米。(5分)(2)设宽为x米,则:x(33-2x+2)=200, 即x2-35x+200=0 Δ=(-35)2-4×2×200=1225-1600<0 方程没有实数解,所以鸡场面积不可能达到200平方米。(9分) (3)当0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利息问题》优质课教案附教学反思

利息问题教案 章俐峰 一、教学内容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四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等概念。 2、掌握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3、了解主要的存款方式,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使学生明白储蓄的意义,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利用公式准确进行利息计算。 四、教学准备 储蓄相关知识,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一幅喜庆的图片:看了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讲讲过年,及过年时有趣的事,过渡到压岁钱。) 2、去年过年,你收到了多少压岁钱?回想一下,想好后,把你收到的钱具体数字写到卡片上。(指导学生填卡片上的压岁钱数,并叫学生在年数上随意填上1、 3、5年中的一个。) 3、你的这些压岁钱都是怎么用的?(学生自己发言,等学生讲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要合理用好自己的钱,特别指出不好的地方。) 4、借着学生的回答(存起来)为什么你们喜欢把钱存在银行呢?、 预设:会越存越多,不会乱花 为什么会多起来? 因为存在银行会有利息。 师:把钱存进银行不仅有利息,还保险,同时能支援国家建设,看来你们以后都是理财小能手。 5、师: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利息问题,好吗? (二)预习检测

师: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关于储蓄的资料,现在请你们来说一说,你都找到哪些关于储蓄的知识? 学生自由说,教师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的概念,(要解释清楚利息、本金和利率的含义)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利率由银行决定的,国家调控的) 同学们找的资料很齐全,我也找了一个资料,我把利率表给找出来了 (适时出示最新的银行利率表)请学生说一说年利率的实际意义。 请学生在卡片上填出相应的年利率。 (三)基础练习 1、从实例中找理解相关概念。 王老师打算把自己两个月节省下来的3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为三年,三年的年利率是4.25%,储蓄到期时,王老师领取本金和利息一共是3382.5元。 让学生从上面的实例中分别找出本金、利率、时间、利息各是多少。师引导出(3382.5利息加本金可以简称为本息) 2、强化利息计算公式 我们应该怎么来计算利息呢?(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四)运用计算。 1、笑笑将3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一年,年利率为3.25%,笑笑存款一年得到的利息是多少?(要求大部分人会运用公式列式计算) 2、王阿姨把2000元存入银行,定期五年,年利率是3.06%,到期后,王阿姨有多少利息?(基础练习强化训练) 3、李叔叔购买了五年期的国家建设债券20000元,年利率是3.81%。到期时,李叔叔的本息共有多少元?(师介绍国家建设债券的含义,购买国家建设债券到期时,国家要支付一定的利息) (五)拓展提高 1.李老师把节省下来的一部分钱存入某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4.14%到期时,李老师取回本息一共2414元,你能求出李老师存了多少钱吗? 2.2009年张大爷把多年节省下来的10000元钱整存整取三年存入银行,年利率是4.25%,2012年到期后,张大爷还用不到这笔钱,于是到银行办理了续存

九年级数学长江作业本

九年级数学长江作业本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九年级数学长江作业本 一、选择题(本题共32分,每小题4分) 下面各题均有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分别是() A. B. C. D. 2.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3.点关于原点对称点的坐标是() A. B. C. D. 4.用配方法解方程,下列配方正确的是() A. B. C. D. 5.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A. B. C. D. 6.已知扇形的半径为3,圆心角为,则这个扇形的面积为(). 7.在△中,,,,于D,以点C为圆心,2.5长为半径画圆,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A在上 B.点A在内 C.点D在上 D.点D在内 8.如图,AB是直径,弦CD交AB于E, ,.设,. 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是的() A. B. C. D. 二、填空题(本题共16分,每小题4分) 9.若实数、满足,则的值为__________. 10.若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为1,则的值为__________. 11.小明用一把残缺的量角器测量三角形玻璃中的大小.他将玻璃板按如图所示的方法旋转在量角器上,使点A在圆弧上,AB,AC分别与圆弧交于点D,E,它们对应的刻度分别为,,则的度数为__________. 12.按照图示的方式可以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拆成一个环保纸袋(如图所示).,则折成后纸袋的边和HI的长分别为__________、_____ _____.三、解答题(本题共30分,每小题5分) 13.解方程:. 16.已知,如图,的半径为5,AB为直径,CD为弦, 于E,若. 求CD的长. 17.已知,求代数式的值. 18.已知,如图,在△中,,点D在AB边上, 点E在AC边的延长线上,且,连接DE交BC于F. 求证:. 四、解答题(本题共20分,每小题5分) 19.我国网络零售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据统计,2010年我国网购交易总额达到5000亿元.若2012年网购总额达12800亿元,求网购交易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 20.已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总复习》 优质课教案_1

特殊平行四边形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借助折纸、画图、测量等活动直观的探索过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等性质和判定,本章教材主要是对这些结论进行理论的证明,而前面的探索过程和方法又为本章证明提供了铺垫,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定理证明思路。本章前几节课中,学生又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这些都为探究“中点四边形”做了铺垫,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该命题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并初步体会了获得猜想后还应予以证明的意义,感受到了合情推理与论证推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辨证关系,并且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推理证明的能力。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对特殊平行四边形认识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理解中点四边形形状取决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但这仅仅是这堂课外显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或者说是一个近期目标。数学教学由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渐次梯进的课堂组成,因而具体的课堂教学也应满足于整个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或者说,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应该与具体的课堂教学任务产生实质性联系。本课《特殊平行四边形(3)》内容从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学习领域中的“图形与证明”,因而务必服务于推理与论证教学的远期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体会证明的必要性,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再次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发现决定中点四边形形状的因素,熟练运用学过的各种特殊四边形的识别及性质对中点四边形进行识别,并能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证明,进一步发展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 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以及计算与证明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③通过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任意四边形等凸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的探求过程,以及引申至凹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的探求过程,引导学生体会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方法、类比的思想方法、转化的思想方法等,培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推陈出新的创新能力。

全品作业本九年级数学答案

全品作业本九年级数学答案 1、用配方法解方程x2+4x+1=0,配方后的方程是() A、(x+2)2=3 B、(x-2)2=3 C、(x-2)2=5 D、(x+2)2=5 2、如图,CD是⊙O的直径,AB是弦(不是直径),AB⊥CD于点E,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AE>BE B、AD=BC C、∠D= ∠AEC D、∠ADC=∠ABC 3、下列图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 4、从标号分别为1,2,3,4,5的5张卡中,随机抽出一张,下列事件中,必然事件是 A、标号小于6 B、标号大于6 C、标号是奇数 D、标号是3 5、已知实数x、y满足=0,则xy等于() A 、-2 B、C、-D、2 6、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B=AC=8,O为BC的中心,以O为圆心作半圆,使它与AB,AC都相切,切点分别为D,E,则⊙O的半径为() A、8 B、6 C、5 D、4 7、⊙O的半径为5,点P是⊙O外一点,OP=8cm,以P为圆心作一个圆与⊙O相切,这个圆的半径为() A、3 B、13 C、3或13 D、10 8、关于x的方程x2-2x+k=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A、k<1 B、k>1 C、k<-1 D、k>-1 9、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6 B、-2 C、a2 D、 1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P的圆心是(2, a),( a>2)半径为2,函数y=x的图象被⊙P所截得的弦AB的长为2 ,则a的值为() A、2 B、2+ C、2 D、2+ 二、填空题(24分) 11、计算(-3)0+ = . 12、如图,A、B、C是⊙O上的三点,∠CAO=25°,∠BCO=35° 则∠AOB= ° 13、如图,在1×2的正方形网格格点上放三枚棋子,按图所示的位置已放置了两枚棋子,若第三枚棋子随机放在其他格点上,则以这三枚棋子所在的格点为顶点的 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概率为. 14、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三个点O(0,0)A(-2,2)B(-2,0)将△ABO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35°,则点A的对应点A′的坐标是. 15、如图,两个同心圆,大圆半径为5cm,小圆半径为3cm,若大圆的弦AB与小圆相交,则弦AB的取值范围是. 16、如果一个扇形的弧长等于它的半径,那么此扇形称为“等边扇形”,则半径为2的“等边扇形”的面积为. 17、如图,在一块长22m,宽17m的矩形地面上,要修建同样宽的两条互相垂直的道路(两

新审定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集

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内容:P2~3 位置 教学目标: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数对确定位置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我们在前几年的课程中多次学习了位置与方向,说一说我们以前是怎样确定位置的。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置,看一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确定位置。 2、教学例1。 (1)出示P2例1,观察主题图。 (2)问:教师是怎么知道确定张亮的位置的? (3)介绍操作台的情况。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第几行是从前往后数。这是一种约定。(4)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 (5)说一说其他同学的位置。

(6)张亮的位置可以用(2,3)表示出来。 张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 (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7)小结:可以用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8)试一试:用数对表示出其他同学的位置。 (9)张亮的位置用(3,2)表示可以吗? 注意: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P3例2 (1)观察动物园示意图,这幅图和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①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 ②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 ③方格纸的竖线(横线)从左到右(右到左)依次标注了0,1,2……。 (2)找一找动物园大门的位置,可以用数对怎样表示出大门的位置? (3)说出熊猫馆、大象馆、海洋馆、猴山的位置。 (4)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数对,第2个数都是4,说明什么? 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 (5)在图中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营养配餐优质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营养配餐》优质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数学与体育》第3节教学内容。教材通过呈现我国运动员积极备战XX年奥运会的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材引入营养配餐的活动,并提供一些营养成分的小资料,让学生掌握营养配餐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活中与健康相关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将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健康意识、合理均衡的饮食习惯产生积极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一、已有的学习经验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学习方式上学生已初步形成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

学习习惯。 二、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已经具备了百分数的计算能力和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可能的学习困难 本班学生的计算准确率不太高,可能在计算中花费的时间较多,且算得不准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经历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营养配餐的过程,能进行有关营养成分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探究食谱中营养成分的合理性,体会用正确的数学思想分析解决营养搭配中的问题,并进行有关营养成分的简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营养配餐活动,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进行有关营养成分的简单计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食谱的合理性。

难点:能联系实际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 基本信息 课题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营养配餐》 作者及工作单位容县石头镇务底中心小学梁英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数学与体育》第3节教学内容。教材通过呈现我国运动员积极备战XX年奥运会的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材引入营养配餐的活动,并提供一些营养成分的小资料,让学生掌握营养配餐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活中与健康相关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将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健康意识、合理均衡的饮食习惯产生积极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一、已有的学习经验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公开课优质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82-8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会解释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培养学生抽象、归纳、比较、分析的能力。 3. 使学生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学情分析: 百分数在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并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交流搜集的素材,提出探究的问题。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

下你找到的百分数? 师根据情况指三至五名学生回答并试着读出找到的百分数。 师:同学们找到的可真不少。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读一读。 (课件展示),学生读出课件中的百分数。 师:在这么多地方都找到了百分数,看来,百分数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应用广泛!同学们已经会读百分数了,对于百分数你还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 生1:什么是百分数?(板书:意义) 生2:百分数有什么用处?(板书:作用) 生3: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板书:区别) ……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深入研究百分数。(板书:百分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生活引出百分数。一开始让学生展示搜集的百分数素材并进行试读,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入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然后让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探索交流, 学习新知 1.感受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喜欢打篮球吗?老师班里的同学也很喜欢。我们班有三个投篮高手,看他们来了(老师课件出示三个同学)。这三个同学互相不服气,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书练习册的答案作业本答案课本习题答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书练习册的答案作业本答案课本习题答案 《新课程课堂同步练习册?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参考答案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21.1二次根式(一) 一、1. C 2. D 3. D 二、1. ,9 2. , 3. 4. 1 三、1.50m 2.(1)(2)>-1 (3)(4) §21.1二次根式(二) 一、1. C 2.B 3.D 4. D 二、1. ,2.13.; 三、1. 或-3 2.(1);(2)5;(3);(4);(5);(6); 3.原式=

§21.2二次根式的乘除(一) 一、1.C 2. D 3.B 二、1.<2. (为整数)3.12s 4. 三、1.(1)(2)(3)(4)–108 2.10cm23、cm §21.2二次根式的乘除(二) 一、1.C 2.C 3.D 二、1. >3 2. 3.(1) ; (2) ; 4.6 三、1.(1) (2) (3)5 2.(1)(2)(3) 3. ,因此是倍. §21.2二次根式的乘除(三) 一、1.D 2.A 3.B 二、1.2. , , 3.1 4. 三、1.(1)(2)10 2. 3.( ,0) (0, ); §21.3二次根式的加减(一) 一、1.C 2.A 3.C

二、1.(答案不唯一,如:、)2. <<3.1 三、1.(1)(2)(3)2 (4)2. §21.3二次根式的加减(二) 一、1.A 2.A 3.B 4.A 二、1.1 2. , 3. 三、1.(1)(2)(3)4 (4)2 2.因为>45 所以王师傅的钢材不够用. 《新课程课堂同步练习册?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参考答案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21.1二次根式(一) 一、1. C 2. D 3. D 二、1. ,9 2. , 3. 4. 1

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作业本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作业本答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1.4二次函数的应用(1)作业本2答案 1、36 2、当x=2时y=3 3、图略。值是13,最小值是5

4、y=-½x²+20x,0 5、(1)S=3x²+24x,11/3≤x (2)当x=3s时,S最小=27cm² 1.4二次函数的应用(2)作业本1答案 1、2,小,2 2、(1)¼,-1/8 (2)-1/8≤S≤0 3、(1)当0≤x≤13时,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提高;当13≤x≤30时,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 (2)第13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 4、(1)y=(40-x)(20+2x)=-2x²+60x+800 (2)考虑到尽快减少库存的因素,所以降价20元时,每天盈利1200元 (3)每套书降价15元时,可获利润,利润为1250元

5、设两人出发x(h)后相距y(km), 所以当x=2/5(h)=24(min)时,y最小值==6(km) 6、(1)y=-1/3(x-3)²+3 (2)当x=2时,y=8/3,这些木板可堆放到距离水面8/3m处 1.4二次函数的应用(3)作业本2答案 1、两,-1,0,1,2 2、(1)6,8 (2)-1≤x≤0或2≤x≤3 3、有两个解:x1≈2.4,x2≈-0.9 4、(1)y=-3/25x²+6 (2)当x=3时,y=-3/25x²+6=4.92>4.5,能通过

5、(1)s=½(t-2)²-2 (2)当t=8时,s=16(万元) (3)令½(t-2)²-2=30,得t1=10,t2=6(舍去).所以截止10月末,公司累积利润达30万元 *6、(1)y=(x-m)(x-m-1),方程(x-m)(x-m-1)=0有两个不相等的根x1=m,x2=m+1 (2)m=2,n=-¼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预案 月塘坂尾小学黄胜豪年级六(1)班科目数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执教黄胜豪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能够正确地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推导化简比的方法,正确化简比。教学难点:化简比。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复习商不变的性质。 (1)谁能很快地直接说出41÷25的商?(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41÷25=(41×4)÷(25×4)=164÷100=16.4) (3)你这样做根据的是什么? (商不变的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 2.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我们进行约分和通分根据的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它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 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练习: (1)求比值的练习。 8∶4= 48∶12= 16∶8= 24∶18= 40∶16= 15∶5= 二、合理猜测得出结论,自主验证 用PPT课件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在已学知识的氛围中,逐步过渡到新学内容。这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阶段,激发学生情趣。教师通过动画创设情境来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及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复述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的过程中提取相关信息

1、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这两个性质想一想: 在比中又有什么规律可循?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 2 、概括比的基本性质。 (1)创设情境。2∶4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可以写成2∶4=2÷4,再想想,2∶4等于4∶8吗?你是怎么想的?(2∶4=2 ÷4=(2×2)∶(4×2)=4÷ 8=4∶8) (2)概括比的基本性质。强调“同时”、“相同”、“0除外”这几个重点的关键词语。 (3)出示课题,这就是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3.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1)引出比的基本性质的作用。出示例题请同学回答 (2) (2)解释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3)(3)化简比 (4) (4)区别化简比和求比值。 1、小组讨论:看看上面的两个例子,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2、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 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3、讨论: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人 数的比是写成45∶40好呢,还是写成9∶8好?(写成9∶8能使数 量间的关系更加简明。) 学生回答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4、讨论概括:怎 样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一般先把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两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转化为整数比,再化简成最简单 的整数比)。5、小结;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第一步都化成整数比,接 着再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同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使比的前、后项成为互质数。) 讨论:由于化简比的方法和求比值的方 三、实践运用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用投影仪集体订正 1.完成第57页的“做一做”。2.完成第59页第6题。 四、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学生自由讨论并说说自己的收获 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巩固。拓展空间,置学生于探索者、发现者、合作者的角色,在探索研讨过程中了解比各部分的动态变化,掌握比的前项、后项的本质属性。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诱发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主探索、尝试,从而主动获取知识。数学学习是一种过程,是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 回应课前提出问题,加以解决,促使知识的迁移应用,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相信学生的调查与探索将会异彩纷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章 旋转 数学活动》优质课教案_10

教学目标:认识正比例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学会画正比例函 数图像,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在观察、研究中自主发现正比例 函数的性质。 通过性质的探索、研究、发现,使学生感受、领悟数形结合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探索,研究过程中 体验数学的成功。 教学重点:函数图像与性质 教学难点:正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及其性质的发现。 教学设计说明 一、关于教材 正比例函数图像位于第二十一章第四节,是学好正比例函数解析 式的后续内容,这一节内容是函数与直角坐标平面第一次完美的结合,在这节课中如果学生能够很好的感悟和内化数形结合的思想,将为研 究更为复杂的反比例函数图像、二次函数图像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节 内容在初中数学里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感悟数形结合思想同 时也适合对学生分析、对比、归纳等能力的培养。 二、关于学生 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知道坐标平面内的 点与有序实数是一一对应的,并且在平时的教学中已经渗透了象限的 概念。学生已经会利用几何画板画简单的几何图形,对几何画板软件 功能有了大致了解。 三、关于教学目标

本节课并不是以单纯掌握正比例函数画法与正比例函数图像性质 为目标,而是希望借助整个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感悟数形结合 的思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才是真正的目标。 四、关于教学过程与教法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老师环环紧扣的引导使学生发现图像的性质和规律。整个教学过程 中突破了一贯的老师台上操作,学生台下被动接受的方式,学生的动 手操作都在计算机上进行,一方面降低了画函数图像的难度,另一方 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函数图像的性质。相对教材内容有两个方面进行了再设计。 1、教材介绍正比例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是由二元一次方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引入的。可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二元一次方程的图 像是一条直线”这一节内容是“*”内容,理解不透彻,印象不深刻。所以我的设计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画图像,亲身去体验函数图像 是一条直线,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再辅以多媒体手段来说明。 2、教材正比例函数图像性质的教学是放在第二课时来上的,由于我的设计是由画K值不同的函数图像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再次利用 几何画板动态演示,降低了知识接受上的难度,并且增强了两个知识 点之间的紧密性,所以把两个知识点安排在一节课里讲授。在接下来 的第二课时,再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画函数图像(在纸上)的练习,进 一步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贯穿这一个又一个“探索——研究——发现”的学生活动,“探索——研究——发现”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普遍过程,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一次探索之旅,是我们课题组在课堂改革中所进行 的尝试。同时在每一个细节的设计上,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三、练一练的设计。希望通以上设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 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数学的思想,提高数学能力。这节课是我们课

人教版2021九年级下册数学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2021九年级下册数学作业本答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1、④⑤⑥ 2、-3 3、t=1200/v 4、0

5、1/5 6、-2 7、y=135/x 8、解:(1)设y=k/x(k≠0), 把x=-1,y=2代入y=k/x中, 得2=k/-1, ∴k=-2,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x 9、解:(1)s=50t,s是t的正比例函数,自变量t≥0, (2)y=84/x,y是x的反比例函数,自变量x>0 10、解:由题意得m2-2=-1,解得m=±1,

又m+1≠0,所以m≠-1, 所以m的值为1 第二十六章26.1.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答案 1、y=-2/x 2、二、四;增大 3、k>1/2 4、略 5、y₂ 6、①②④ 7、一、三、四 8、y=3/x 9、V≥4/5

10、(1)将P(-2,a),代入y=2x,得a=-2×(-2)=4 (2)∵a=4,∴点P的坐标为(-2,4),∴点P′的坐标为(2,4) (3)将P′(2,4)代入y=k/x得4=k/2,解得k=8,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8/x 第二十六章26.1.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答案 1、k>2021 2、-9 3、=; 6、解:(1)当2x+1=k/x时,即方程2x2+x-k=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1+8k=0,解得k=-1/8 (2)当k=-1/8时,方程2x2+x-k=0的解为x=-1/4

把x=-1/4代入y=2x+1中,解得y=1/2, ∴这个交点的坐标为(-1/4,1/5) 第二十六章26.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一)答案 1、-3 2、y=1500/x 3、y=200/x 4、(1,1) 5、y=-6/x 6、x>3或-2 7、解:(1)根据题意得Vt=2400,t=2400/v (2)因为v=20×6=120, 把v=120代入t=2400/v得t=2400/120=20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认识优质课评选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详尽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欢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长方形。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1)周长和面积(2)长比宽多几米?(3)宽比长短几米?(4)长是宽的几倍?(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 (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 (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

完成试一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 (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 三、教学例2 (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呈现例2) 1、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时间。)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二)、理解比的意义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觉得比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两个数的比两个数相除)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1、例2还是练习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

新审定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数对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并能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 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引入,认识数对 1、明确列、行排列规则 (1)学生按座位卡找座位。 位置卡:第* 列,第* 排 学生可能出现: A、找不到座位。 B、两人找到了同一个座位。 (2)请同学说说找座位的方法,明确排与列的数法。 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生按列报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生按行报数。 (3)重新找自己的座位。

(4)班长坐在第几列第几行?(同时板书)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教学例1 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班级座位图 (1)说一说: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李刚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李刚的位置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 (4)讨论 同样都是李刚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却各有不同。虽然所有的方法都有道理,但是总让人感到太麻烦。你有什么好建议,可以用一种统一的既清楚又简便的方法来表示? (5)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A、明确说明:李刚在第6列,第3行可以用(6,3)这样的一组数来表示。 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李芳、李小冬、赵强、王宏伟的位置。 要求: 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据表示; b、根据数据再说一说在第几列第几行。

人教版2018九年级下册数学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2018九年级下册数学作业本答案 第二十六章26.1.1反比例函数答案 1、④⑤⑥ 2、-3 3、t=1200/v 4、0 5、1/5 6、-2 7、y=135/x 8、解:(1)设y=k/x(k≠0), 把x=-1,y=2代入y=k/x中, 得2=k/-1, ∴k=-2,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x 9、解:(1)s=50t,s是t的正比例函数,自变量t≥0, (2)y=84/x,y是x的反比例函数,自变量x>0 10、解:由题意得m2-2=-1,解得m=±1, 又m+1≠0,所以m≠-1, 所以m的值为1 第二十六章26.1.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答案

1、y=-2/x 2、二、四;增大 3、k>1/2 4、略 5、y?2015 2、-9 3、=;< 4、1.5 5、解:(1)把A(-4,2)代入y?=k?/x, 解得k?=-8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8/x 把B(n,-4)代入y?=-8/x,解得n=2, ∴B(2,-4) 把A(-4,2),B(2,-4)分别代入y?=k?x+b, 解得k?=-1,b=-2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2 (2)03或-2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公开课教案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设计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能力目标:知道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3.情感目标:引导大家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个事物。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 ? 使学生弄清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这些分数你们见过吗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 34 52 9 7 43:把单位“1”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三份。分数单位是4 1。 52:把单位“1”平均分成五份,取其中的二份。分数单位是5 1,它有2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

97:把单位“1”平均分成九份,取其中的七份。分数单位是9 1,它有7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分数 二、新课 1、出示图片 ①这些数你们见过吗(课本97的图片) ②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数 ③你能给图片上这些数取个名字吗 学生回答:百分数 ' 教师:对!像18%、49%、%98%......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2、①你知道这些百分数所代表的意义吗(图片上的百分数) 18%:小学生近视人数是小学生总人数的18%。 49%:初中生近视人数是初中生总人数的49%。 %:高中生近视人数是高中生总人数的%。 60%: ...... ②你能说出刚才那些百分数的共同点吗 : 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③百分数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吗后项是多少 60% 100 60 后项是100

35% 100 35 后项是100 …… 所以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3、百分数的读法 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那么百分数的读法你知道吗 ) 教师: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学生练习读) 教师:百分数的读法与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再读分子。 学生总结出:先读分母再读分子 ②注意:读百分数的分母时,不能读成“一百分之”,只能读成“百分之” ③练习,读出你看到的分数。 4、百分数的写法 ①你们自己先试着写写百分数,看看百分数应该怎么写(学生自由练习) ②教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 ( 学生:先写分子再写百分号。 ③练习 5、下面的正方形表示“1”,涂色部分先用分数表示,再用百分数表示。 6、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下面我们来看看百分数与我们学过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①学生自己先思考,百分数与普通分数有什么不一样 ②总结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 A.百分数的分母是100,分数的分母可以是一切不为0的自然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