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外拓展阅读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腊八粥》拓展阅读——《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径上,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不老泉》课外阅读分享会——《匆匆》拓展阅读

《不老泉》阅读分享课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兴贤小学李惠琼【教材分析】《不老泉》是不老泉文库丛书中的第一本。
本小说讲述了温妮发现了塔克一家因喝了温妮家林子里的一棵白腊树下的泉水而长生不老的秘密,一个神秘黄衣人也知道了。
神秘黄衣人的贪婪和阴险让她明白,一旦更多人知道泉水的秘密,这个世界就毁了。
最终温妮没有喝下泉水,而是把泉水给了路边的蟾蜍,并且阻止了贩卖泉水的行动,最后温妮平淡地而死去了。
本书是一部探讨生命意义、极富哲思性的儿童文学作品。
书中充满了诡秘的环境色彩、情节跌宕,角色性格特点鲜明,充满了想象。
本书用了轻松的语言触碰了严肃的题旨,故事感人而富有哲理,引发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根据本书特点,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表达,再提供多维度素材,引导学生有更深度、更广度的阅读体验,并让学生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学情分析】1、课外阅读能力:六年级的学生对小说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乐于跟人交流阅读感受,具有一定的课外阅读经验。
但在分享时只关注故事情节,对于小说的三要素没有全面赏析的关注点与能力,没有对经典小说写法的思考,对小说的内涵也没有深入的思考感悟。
因此在教学时培养学生能够对小说阅读进行全面感悟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表达,培养学生阅读的评判思维能力,提高阅读素养。
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能熟练使用QQ、微信等工具进行互动交流,通过教师公众号观看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围绕学习任务在微论坛上发帖及点评。
学生能在网络上互动学习,关注他人并进行简单的交流,但交流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3、自主学习能力基础:学生能自主阅读整本书,大部分能够乐于通过微课,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自主学习,有自己的阅读感悟,并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教学理念】1、技术推动,实现个性化学习。
实施“微学教策略”,以家家户户已经普及的手机为移动学习媒介,通过教师的微信公众号,发布微课、各种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微论坛进行多维互动,互相学习和点评,教师收集并分析学情数据,让学与教变得更便捷、及时、高效、有据!课堂上引进直播技术,把课堂延伸到课堂之外,学校之外,家长或其他老师的关注与点评,让学生获得更多面的引导与鼓励。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4文言文二则课外拓展阅读+说课稿+作者简介 新人教版

课外拓展阅读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译)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放弃鱼而选择熊掌。
生是我想要的,义气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放弃生而选择义气。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译):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爱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
3、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译):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历史任务交给这个人,一定要首先磨难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络骨骼,饥饿他的肉体皮肤,空匮疲乏他的身体,所作所为总是被干扰搅乱,借以撼动他的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坚韧,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 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备注: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今山东曲阜fù)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录整理。
列子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由春秋战国时期著名道家思想家列子(御寇)所著经典。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阅读拓展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阅读拓展训练班级:姓名:建议时间:30分钟一、课内语段阅读。
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
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现在,我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一点儿焉知非福的想法,我不再远眺大海,一心想看到船的踪影了。
我着手调整我的生活方式,尽我可能把一切安排得舒舒服服。
1.选文出自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英国的______________。
(2分)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鲁滨逊怎样的心态?(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 在不幸的处境中,想到曾经美好的事物,可以安慰自己失落的心。
B. 坏事更能磨炼人的意志,更能使人坚强。
C. 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能使自己理智地面对现实,在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从而得到内心的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4.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时间都去哪儿了?1.上图是六年级二班的李红同学做的“流逝的一天”统计图。
一天中,她所用时间最多的是(),占一天的()分之();()所用时间占一天的四分之一,()所用时间排第四,()所用时间最少。
(5分)2.请你也画一画自己目前的时间分配统计图,或者设计一份日后的时间分配统计图。
(3分)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格列佛游记之小人国梗概书中讲了一个英国水手的冒险经历,故事很有趣。
六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拓展35篇

六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拓展35篇第1篇爱之链⑴一天傍晚,他驾车回家。
在这个中西部的小社区里,要找一份工作是那样的难,但他一直没有放弃。
冬天迫近,寒冷终于撞击家门了。
⑵一路上冷冷清清。
除非离开这里,一般人们不走这条路。
他的朋友们大多已经远走他乡,他们要养家糊口,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然而,他留下来了。
这儿毕竟是他父母埋葬的地方,他生于斯,长XXX,熟悉这儿的一草一木。
⑶天开始黑下来,还飘起了XXX,他得抓紧赶路。
⑷他知道,他差点错过那个在路边搁浅的老太太。
他看得出老太太需要帮助。
于是,他将车开到老太太的“奔驰”前,停下来。
⑸虽然他面带微笑,但她还是有些担心。
一个多小时了,也没有人停下来帮她。
他会伤害她吗?他看上去穷困潦倒,饥肠辘辘,不那么让人放心。
她站在寒风中一动不动。
他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只有寒冷和害怕才会让人那样。
“我是来帮助你的,老妈妈。
你为什么不到车里暖和暖和呢?顺便告诉你,我叫XXX。
”他说。
⑹她碰到的贫苦不过是车胎瘪了,XXX爬到车上面,找了个地方安上千斤顶,又趴下去一两次。
结果,他弄得满身脏兮兮的,还伤了手。
当他拧紧最后一个螺母时,她摇下车窗,开始和他聊天。
她说,她从XXX来,只是路过这儿,对他的帮助感谢不尽。
XXX只是笑了笑,帮她翻开后备箱。
⑺她问该付他几何钱,出几何钱她都愿意。
XXX却没有想到钱。
这对他来说只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知道过去在他需要帮助时有几何人曾帮助他呀。
他说,如果她真想报答他,就请她下次碰到需要帮助的人,也给予帮助,并且“想起我”。
⑻他看着老太太发动汽车上路了。
天气寒冷且令人抑郁,但他在回家的路上却很高兴,开着车消失在暮色中。
⑼沿着这条路行了几英里,老太太看到一家小咖啡馆。
她想进去吃点东西,驱驱寒气,再继续赶路回家。
⑽侍者走过来,给她一条干净的毛巾擦干她湿漉漉的头发。
她面带着微笑,是那种虽然站了一天却也抹不去的微笑,老太太注意到女侍者已有近8个月身孕,但她的服务态度没有因为过度的劳累和疼痛而有所改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课内课外阅读拓展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课内+课外阅读拓展训练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成绩: .一、阅读课内选段,完成练习。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1.阅读选段,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分)2.关于作者描写燕子、杨柳和桃花的用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A.用一组排比句描绘春景的画面,为后文的转折作铺垫。
B.燕子、杨柳、桃花的循环往复,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对比。
C.突出了时间的宝贵。
D.目的是真实地描写大自然的自然现象。
3.仿照第一句话写句子。
(3分)____________,有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有________的时候;___ _____,有________的时候。
4.选段中画“”的句子与画“”的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请简要分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语段阅读。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过,从我脚边()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过了。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民风民俗”拓展阅读7篇

[拓展阅读]《北京的春节》(舒乙)北京有很热闹的地方,也有很幽静的地方,它动中有静,很像太极拳;它有很刺激的地方,也有很温和的地方,它劲中有柔,很像香片茶。
北京的田园风光还表现在她严格照节气在生活。
节气对农业至关重要。
到什么节气一定得播种,晚一天都不成,几千年来中国人世世代代对大自然的规律竟掌握到如此精确的程度,也就为自己的生活模式定了一个准确的日程表。
北京人是按这个日程表生活的典范。
一年里节气有二十四个。
于是,北京人天经地义地有了二十四个节日,年复一年地轮流着过,过得有滋有味。
虽然,原本农业上的真实含意已不多了,仿佛只剩下一种躯壳,一种借口,一种象征,一种传统,故意地让生活变得更有变化起伏和情趣,成了十足的文化。
北京人过这二十四个节日的讲究就多了,够写一本书的,噢,不,单单一个春节就够写一本的了。
想一想,接近春节的那一个多星期,由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开始,是按天行动的,地道的统一行动,全城的人,头一天一起打扫卫生,第二天一起蒸馒头,第三天一起杀鸡宰鸭,等等等等,何等气派和有趣。
这种年节序幕,由腊月初八起,就都带有文化色彩,说轻松一点,带有很大的游戏性。
腊八这天,要煮粥喝粥,叫做腊八粥。
本来年底一切庄稼都收获了,好像要刻意展览一下全年收成的丰富多彩,便发明了这么一种腊八粥。
往粥里放大米、小米、菱角米、薏仁米、高粱米、玉米,各种豆,包括红豆、绿豆、黄豆、花豆、芸豆,各种果仁,有核桃、栗子、榛子、松子、瓜子、花生,还有葡萄干、桂元、大红枣,各种果脯。
这么一锅粥,还得了吗!香啊,多彩啊,好玩啊,闻着看着便令人垂涎三尺。
腊八粥是家家都要熬的,一熬就熬个通宵,全家都帮着剥皮,包括花生仁皮和那费事的核桃仁皮。
小孩子一边剥一边吃,吃得多剥得少,其乐无穷。
粥熬得了,按老年间的规矩,要分送给朋友们,间或还有比赛显示的意思。
其实,原本佛教早有腊八熬粥供佛的规矩,用大锅熬,装数石米,供佛之后施舍给远近的穷人。
皇帝还有赐粥百官的习惯。
六年级下册语文典型题练习 专题六 课外阅读拓展(含答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典型题练习专题六课外阅读拓展一、课外拓展阅读理解。
家乡的春节①按照湖北宜昌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冬至就开始了。
②冬至前后,人们便把鸡、鸭和鹅用笼子关起来,以减少它们的活动量,每天用充足的食物喂养。
到了过年时,家禽就长得又大又肥。
③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传统的“小年”。
这天,人们要把灶台打扫干净,杀鸡宰鸭来祭“灶神”。
④腊月二十五日前后,人们选择吉日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干干净净迎新年。
这时,千家万户都忙碌起来,包粽子、爆“米花”、炸“油鼓”……⑤除夕可真是热闹非凡啊!家家户户赶做年饭,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春联。
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在门口挂上两个大红灯笼。
除此之外,大家还在房间门口贴上“利市”。
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日夜不绝。
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来,吃团圆饭,祭祖。
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和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⑥大年初一是春节的最高潮。
这天,人们不许杀生。
早上,要互相讲吉利话祝福,给小孩和老人们压岁钱。
从初一到十五,人们都不许讲不吉利的话。
吃完早饭,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上街头。
同时,各种庆祝活动也相继举行,舞狮、篮球赛、唱歌、跳舞、下棋、射击……内容可丰富了。
街上人山人海,有的三五成群在逛街,有的围在庆典活动旁边观看,耳边不时响起如雷鸣般的掌声、喝彩声。
⑦正月初二这天开始,人们便要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拜年。
初三,大家一大早就起床,开门扫地,把扫成堆的鞭炮纸烧掉。
“人日”“人胜节”和“七元日”都指这天——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女娲造人的日子。
⑧汤圆一上市,春节便接近了尾声。
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
这天晚上,有张灯结彩、猜谜踏歌的活动,突出了一个“闹”字,人们还要吃汤圆,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过了这天,春节也就过完了。
农民们开始准备春耕,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有删改)1.选文第⑤段采用()的结构形式。
A.分—总B.总—分—总C.总—分2.“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日夜不绝”中“日夜不绝”的意思是_13.选文第⑤段采用()的结构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实秋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
炕桌上呼卢喝雉,没有孩子的份。
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
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曰:“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
“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
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
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桃脯、蜜枣沾上的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
大年初几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
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
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
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比较地受欢迎。
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
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斯妤
我于是猛地想起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记忆中这个日子在老外婆手里是从凌晨三点开始的。
凌晨三点外婆就赤着脚下床,然后开始佝偻着腰紧张而麻利地忙着。
今天是腊月廿九。
是围炉的日子,迎新送旧的日子。
在闽南老家,这一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
要擦桌擦床擦门洗地板,要蒸桌面那样大的白糖年糕、红糖年糕、咸味年糕,要炸成缸的“炸枣”,做整盆的五香肠,还要换上新浆洗的窗帘床单铺上雪白的台布。
然后,要开始热气腾腾地忙围炉的年饭……
夜幕降临时,大家便团团围坐在圆桌前。
外婆开始祷告,舅舅们开始祝酒,小孩子们开始整段整段地往嘴里塞五香肠。
妈妈和老外公开始悠悠扬扬地哼起乡剧来。
于是,除夕噼哩啪啦大笑着走来,又噼哩啪啦大笑着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