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取代基效应
合集下载
高级有机化学总结1

烯醇式
讨论:将葡萄糖用稀碱处理,结果生成三种产物的混 合物,Why?
O H HO H H C H OH (1)
-
HO
H C
O C HO HO H H
H H H OH OH CH 2OH
OH H OH OH CH2 OH
OH HO H H OH H OH CH 2OH
(2)
D- 葡萄糖
烯二醇中间体
(3) CH 2OH O HO H H H OH OH CH 2OH
pKa = 7.16
pKa = 8.24
对硝基苯酚的p轨道离域
二、 溶剂效应
溶剂效应:溶剂对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及 反应机理的影响。
1、室温下常见溶剂的介电常数
质子溶剂
水 甲醇 乙醇 丙醇 液氨 甲酸 乙酸 三氯乙酸 叔丁醇 辛醇 苯酚
e
78.39 32.70 24.55 20.33 22 58.8 6.15 8.6 12.5 12.34 9.78
HOOC
H 3.03
H
COOH 1.92
pKa1
(5) 化合物的酸碱性
O C OH CH3 C CH3 CH3
pKa1 < pKa2
R
O C OH
O C O H
当t-Butyl 在邻位时, 把羧基挤出了与 苯环所在平面,苯环的 +C效应消失。
(6) 化合物的酸碱性
OH H3C CH3 H3C NO2 NO2 CH3 OH
D-甘露糖
D-果糖
3、Walden 转化 如R-2-溴辛烷在碱性条件下的Sn2亲核取代反应:
CH3 C H C 6H 13 R S Br
-HO
H3C OH+
1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

乙基自由基σ-p超共轭体系
烷基碳自由基形成的σ-p超共轭体系:
H H H H C H C C. C H H H H
H H H H C H C C H . H
H . H C CH H
碳自由基的稳定性: .〉2 R.〉1 R 〉 .CH . 3°R 3 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3°R+〉2°R+〉1°R+〉+CH3
Br
O CH2 C O
H
•取代基的给电子效应和吸电子效应判断
a. 以醋酸为标准判断取代基的电子性能 以醋酸分子甲基上的氢为参考标准,取代基X取代H原 子以后,X←CH2COOH中的X产生吸电子的诱导效应(-I效 应)时,醋酸的pKa变小,称X为吸电子基,吸电子基又称 拉电子基。取代基Y取代H原子后,Y→CH2COOH产生推电 子的诱导效应(+I效应)时,醋酸pKa变大,称Y为推电子 基,又称给电子基或供电子基。
共轭效应:电子离域,能量降低,分子趋于稳定,键长 平均化等现象称做共轭效应,也称做C效应。 结构特点:共轭体系的特征是各σ键在同一平面内,参 加共轭的p轨道轴互相平行,且垂直于σ键在的平面,相 邻p轨道间从倒面重叠发生键离域。
1.π-π共轭体系
双键、单键相间的共轭体系称做π-π共轭体系。例如:
C C C C C C C C C C C O C C C N
H
域用
CH2 CH C
表示。 H
H
丙烯分子的σ-π超共轭体系
乙烯氢化热ΔH=-137 kJ· -1,丙烯的氢化热 mol ΔH=-126 kJ· -1,丙烯π-σ超共轭能:137-126=11 mol kJ· -1,1,3-戊二烯 mol (氢化热226
KJ· -1)比1,3-丁二烯 mol σ超共轭作用。
《有机化学》第一章 绪论

Sp3杂化
2P
2S 6C
2P 跃迁 2S
杂化
Sp3杂化轨道
Sp2杂化
2P 2S 6C
2P 跃迁 2S
杂化
Sp2杂化轨道
Sp2和sp3杂化轨道的形状大体相似,只是由于s成分的 逐渐增多,形状较胖,电负性较大。
Sp杂化
2P 2S 6C
2P 跃迁 2S
杂化
Sp杂化轨道
判断杂化类型的方法(第2和3章重点讲)
第一节 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发展概况
Organic一词的意思是有机的、有生命的 , 因此,有机化合物的最初定义是指来源于 动、植物体的物质 。
甘蔗------制取蔗糖; 大米或果汁----酿制酒精 植物油和草木灰共融--------制成肥皂 米醋------乙酸等称为有机物,形成“生命力论”
共价键 C--C C=C C—O C—N C--Br
键能 347.3 611 359.8 305. 4 284.5
3、键角(bond angle) 有机分子中二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称为键角。
4、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当两个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形成共价键时,由 于其电负性相同,因此成键电子云对称地分布 在两个原子周围,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重合, 这种键称为非极性共价键。
=dq 偶极矩的单位为德拜(Debye, Debye.Peter 荷兰物理学家), 简写为D。1D=10-8cm 10-10静电单位。
双原子分子的极性就是其键的极性,多原子分子 的极性是各个价键极性的矢量和。偶极矩是矢量,方向 从正电荷中心指向负电荷中心,可书写如下:
δ+
H
-
Cl
偶极矩 u=q•d
由于青霉素的发现和大量生产,拯救了千百万 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及时 抢救了许多的伤病员。青霉素的出现,当时曾轰 动世界。为了表彰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弗莱明、 钱恩、弗罗里于194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 理学奖。
沈阳药科大学高等有机化学课件胡春版——第一章绪论

• 分子轨道即分子中价电子的运动状态,可用波函数ψ来描述。 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1)分子轨道是由原子轨道通过线性组合而成; (2)组合前后的轨道数守恒:即有几个原子轨道就可以组合 成几个分子轨道。
(3)原子轨道组合成分子轨道遵守最大重叠原则,能量近似 原则,对称性匹配原则。
(4)电子在分子轨道中的排布与原子中电子在核外排布类似。
(1915) • 1912, F. Pregl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方法(1923) • 1901-1903, A Windaus甾体化合物的结构和与维生素D的关系
(1928) • 1924-1940, R. Robinson生物碱、青霉素结构 (1947) • 1948-1956, D. C. Hodgkin维生素B12结构(1964) • 1953, F. Sanger蛋白质结构(1958) • 1953, J. D. Watson和 F. H. C. 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1962)
高等有机化学电子教案1胡春高等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2有机立体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高等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第1章概论第2章立体化学第3章第3章有机反应总论有机反应总论3第4章饱和碳原子的亲核取代反应第5章烯烃的加成反应第6章消除反应第7章芳香性高等有机化学第8章芳香亲电取代反应第9章羰基的加成反应及相关反应第10章第0章分子重排反应分子重排反应4第11章协同反应第12章自由基反应第13章有机光化学第一章概论511有机化学发展概况一有机化学的研究范畴1
学
12
§1-2 现代共价键理论
一、原子轨道和化学键
1.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 • 共价键由成键电子所在原子轨道重叠形成。 • 原子轨道(φ):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运动状态函数。 • 电子云(φ2) :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出现的几率密度。 • s轨道围绕原子核呈球形对称,p轨道呈哑铃形。 • 原子轨道图中“+”、“-”表示波函数位相,并不代表 电荷。 • 原子轨道中电子排布遵守Pauli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 理,Hund规则。
(1)分子轨道是由原子轨道通过线性组合而成; (2)组合前后的轨道数守恒:即有几个原子轨道就可以组合 成几个分子轨道。
(3)原子轨道组合成分子轨道遵守最大重叠原则,能量近似 原则,对称性匹配原则。
(4)电子在分子轨道中的排布与原子中电子在核外排布类似。
(1915) • 1912, F. Pregl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方法(1923) • 1901-1903, A Windaus甾体化合物的结构和与维生素D的关系
(1928) • 1924-1940, R. Robinson生物碱、青霉素结构 (1947) • 1948-1956, D. C. Hodgkin维生素B12结构(1964) • 1953, F. Sanger蛋白质结构(1958) • 1953, J. D. Watson和 F. H. C. 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1962)
高等有机化学电子教案1胡春高等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2有机立体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高等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第1章概论第2章立体化学第3章第3章有机反应总论有机反应总论3第4章饱和碳原子的亲核取代反应第5章烯烃的加成反应第6章消除反应第7章芳香性高等有机化学第8章芳香亲电取代反应第9章羰基的加成反应及相关反应第10章第0章分子重排反应分子重排反应4第11章协同反应第12章自由基反应第13章有机光化学第一章概论511有机化学发展概况一有机化学的研究范畴1
学
12
§1-2 现代共价键理论
一、原子轨道和化学键
1.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 • 共价键由成键电子所在原子轨道重叠形成。 • 原子轨道(φ):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运动状态函数。 • 电子云(φ2) :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出现的几率密度。 • s轨道围绕原子核呈球形对称,p轨道呈哑铃形。 • 原子轨道图中“+”、“-”表示波函数位相,并不代表 电荷。 • 原子轨道中电子排布遵守Pauli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 理,Hund规则。
第一章 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

《高等有机化学》
键的极性大小主要取于成键两原子的电负性值之差。 例如,H-O 极性大于H-N 键的极性。
《高等有机化学》
碳、氮在不同杂化状态下的电负性值
《高等有机化学》
共价键的极性主要决定于: 1 、成键原子的相对电负性大小。电负性 差别越大,键的极性越大。 2、还受相邻键和不相邻原子或基团的影 响。
《高等有机化学》
常以碳氢化合物中的氢原子为标准
R3C←Y +I 效应 R3C—H 比较标准 R3C→X -I效应
箭头表示电子云的 偏移方向
吸引电子能力(电负性较大)比氢原子强的原子或原子团 (如—X、—OH、—NO2、—CN等)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负的 诱导效应),用-I表示,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偏向取代基。 吸引电子的能力比氢原子弱的原子或原子团(如烷基)具 有给电子的诱导效应(正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整个分 子的电子云偏离取代基。
《高等有机化学》
诱导效应沿键链的传递是以静电诱导的方式进 行的,只涉及电子云分布状况改变和键的极性的 改变,一般不引起整个电荷的转移、价态的变化。
O Cl CH2 C O H
在键链中通过静电诱导传递的诱导效应受屏蔽 效应的影响是明显的,诱导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加, 变化非常迅速。一般隔三个化学键影响就很小了。
-N+R3的-I效应, 间位定位,致钝
《高等有机化学》
4.对反应机理的影响(路径)
在一些反应中,由于诱导效应等因素可能改变其反应机理。 如溴代烷的水解反应,伯溴代烷如CH3-Br主要按 SN2历程进行, 而叔溴代烷如(CH3)3C-Br则主要遵从SN1历程进行。
H H H Br HO H H H Br HO H H H + Br-
键的极性大小主要取于成键两原子的电负性值之差。 例如,H-O 极性大于H-N 键的极性。
《高等有机化学》
碳、氮在不同杂化状态下的电负性值
《高等有机化学》
共价键的极性主要决定于: 1 、成键原子的相对电负性大小。电负性 差别越大,键的极性越大。 2、还受相邻键和不相邻原子或基团的影 响。
《高等有机化学》
常以碳氢化合物中的氢原子为标准
R3C←Y +I 效应 R3C—H 比较标准 R3C→X -I效应
箭头表示电子云的 偏移方向
吸引电子能力(电负性较大)比氢原子强的原子或原子团 (如—X、—OH、—NO2、—CN等)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负的 诱导效应),用-I表示,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偏向取代基。 吸引电子的能力比氢原子弱的原子或原子团(如烷基)具 有给电子的诱导效应(正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整个分 子的电子云偏离取代基。
《高等有机化学》
诱导效应沿键链的传递是以静电诱导的方式进 行的,只涉及电子云分布状况改变和键的极性的 改变,一般不引起整个电荷的转移、价态的变化。
O Cl CH2 C O H
在键链中通过静电诱导传递的诱导效应受屏蔽 效应的影响是明显的,诱导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加, 变化非常迅速。一般隔三个化学键影响就很小了。
-N+R3的-I效应, 间位定位,致钝
《高等有机化学》
4.对反应机理的影响(路径)
在一些反应中,由于诱导效应等因素可能改变其反应机理。 如溴代烷的水解反应,伯溴代烷如CH3-Br主要按 SN2历程进行, 而叔溴代烷如(CH3)3C-Br则主要遵从SN1历程进行。
H H H Br HO H H H Br HO H H H + Br-
第1章 取代基效应 (2)

烷基的电负性
H 电负性: 2.1 -CH3 2.2 -CH2CH3 -CH(CH3)2 -C(CH3)3 2.21 2.24 2.26
2.当烷基连在不饱和碳原子或带正电荷的氮或氧 原子上,表现为给电子基。 Eg. CH3→CH=CH2 ; ; CH3 CH3→C≡CH 在多数情况下,烷基可看作给电子基。 (有人认为这是超共轭效应引起的)
场效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距离越远,作用越 小。
8-氯-1-蒽酸分子中,C-Cl键偶极负的一端靠近 羧基质子的一端,使质子离解困难。 或者说,离解质子后的负电荷因排斥稳定性较 低。
丙二酸的pKa1值明显小于乙酸的pKa;而pKa2 值大于pKa1,后者可能是诱导效应和场效应的 综合影响结果。
又如: 顺丁烯二酸
CO O H
酸性:
PKa
F
CO O H
<
Cl
4.14
3.97 (+C效应:-F>-Cl)
关于-C效应:
C.同周期的取代基,中心原子的原子序数↗,-C↗. -C=O > C=NR >C =CR2 (电负性↗,对电子吸引力↗) D. 同族的取代基,中心原子的原子序数↗,-C↘ =O > =S
同周期比:主要考虑电负性;同族比:主要考虑半径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动态诱导起主导作用。 如RX发生SN反应的活性次序为: RI>RBr>RCl
π键比σ活泼
五、诱导效应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1、对反应方向的影响:
Cl3C HC CH2 + HBr Cl3C H2C CH2B r 反马氏加成
又如:+N(CH3)3具有强烈的-I效应,是一很强的间 位定位基。 2、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如亲核加成反应活性:
第一章 卤化反应4

2.醛的α-卤取代反应 在酸或碱催化下,醛基碳原子和α-碳原子都能被卤 素取代,为得到α-卤代醇,将醛转化为烯醇酯
Ac2O/AcOK 1)Br2/CCl4 2)MeOH
CH3(CH2)5CHO
CH3(CH2)4CH=CHOAc
CH3(CH2)4CHCH(OCH3)2 Br
HCl/HCl
CH3(CH2)4CHCHO Br
第二节 烃类的卤取代反应
(4)应用特点
制备烯丙位或苄位的卤化物,NBS(或NCS)因具有较高 的选择性和较少的副产物,而应用广泛。
第四节 羰基化合物的卤取代反应
一、醛和酮的α-卤取代反应 1.酮的α-卤取代反应: (1)反应通式
第四节 羰基化合物的卤取代反应
1.酮的α-卤取代反应: (2)亲电取代机理。
子团成为自由基。R·
第二节 烃类的卤取代反应
(3)影响因素
卤素活性越大反应选择性越差: F2>Cl2>Br2>I2 碳自由基稳定性: 叔C-H>仲C-H >伯C-H
(4)反应特点
用于活性较大的氢的卤代
F NO+BF4-, 6h PPHF/CH2Cl2 (95%)
第二节 烃类的卤取代反应
2、不饱和烃的卤取代反应 (1)反应通式
(1)反应通式
第二节 烃类的卤取代反应
3、烯丙位和苄位的碳原子上的卤代反应
(3)影响因素 取代基因素:吸电子取代基不利于反应,给电子取代基利 于反应
CH3
CuBr2/t-BnOOBn AcOH/Ac2O
CH2Br
Br
Br
烯键α位亚甲基一般比α位甲基容易卤代
CH3(CH2)3CH=CH-CH3 NBS/(PhCO)2O2 CH (CH )CHCH=C-CH 3 2 3 CCl4/△ ,2h Br
Ac2O/AcOK 1)Br2/CCl4 2)MeOH
CH3(CH2)5CHO
CH3(CH2)4CH=CHOAc
CH3(CH2)4CHCH(OCH3)2 Br
HCl/HCl
CH3(CH2)4CHCHO Br
第二节 烃类的卤取代反应
(4)应用特点
制备烯丙位或苄位的卤化物,NBS(或NCS)因具有较高 的选择性和较少的副产物,而应用广泛。
第四节 羰基化合物的卤取代反应
一、醛和酮的α-卤取代反应 1.酮的α-卤取代反应: (1)反应通式
第四节 羰基化合物的卤取代反应
1.酮的α-卤取代反应: (2)亲电取代机理。
子团成为自由基。R·
第二节 烃类的卤取代反应
(3)影响因素
卤素活性越大反应选择性越差: F2>Cl2>Br2>I2 碳自由基稳定性: 叔C-H>仲C-H >伯C-H
(4)反应特点
用于活性较大的氢的卤代
F NO+BF4-, 6h PPHF/CH2Cl2 (95%)
第二节 烃类的卤取代反应
2、不饱和烃的卤取代反应 (1)反应通式
(1)反应通式
第二节 烃类的卤取代反应
3、烯丙位和苄位的碳原子上的卤代反应
(3)影响因素 取代基因素:吸电子取代基不利于反应,给电子取代基利 于反应
CH3
CuBr2/t-BnOOBn AcOH/Ac2O
CH2Br
Br
Br
烯键α位亚甲基一般比α位甲基容易卤代
CH3(CH2)3CH=CH-CH3 NBS/(PhCO)2O2 CH (CH )CHCH=C-CH 3 2 3 CCl4/△ ,2h Br
1第一章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10

2021/7/9
13
4、取代基诱导效应的相对强度测定方法: • 由取代酸碱的解离常数确定 • 比较分子的偶极矩 • 比较核磁共振(NMR)的化学位移 • 比较诱导效应指数
2021/7/9
14
5、取代基诱导效应的应用
2021/7/9
15
2021/7/9
16
三、 共轭效应 (Conjugative Effect)
H CH3 H
2021/7/9
9
二、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 1、概念:由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使整个分子的电子云沿着碳链向某
一方向移动的现象。
2、性质: 1)静态诱导效应是由键的极性和分子结构决定的一种永久性效应。 2)诱导效应是一种短程效应,沿原子链由近而远依次传递,并愈来
4.08
4.09
4.20
③ 邻位取代芳香酸的酸性都较苯甲酸的酸性强。
COOH
COOH
C(CH3)3 >
2021/7/9
C(CH3)3
40
COOH NO2
pKa 2.17
COOH NO2
3.42
COOH
NO2
3.45
④ 如果邻位基团能与羧基形成氢键,使酸性增强。
COOH a.
COOH b.
OH
COOH
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4. 《高等有机化学》,[美]J.马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7/9
2
2021/7/9
3
引言
高等有机化学又名物理有机和理论有机化学,是一门论 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机理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科 学,对整个有机化学起着理论指导作用。
研究对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以及有机化合物在反应过 程中结构的变化,研究有机分子的结构和反应条件对有 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化学反应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氏加成
反马氏加成
Cl3C←CH=CH2 CH3C→CH=CH2 三氯甲基强烈的-I效应的结果。
N N
more active
-N+R3的-I效 应,间位定 位,致钝
2、 对反应机理的影响(路径)
在一些反应中,由于诱导效应等因素可能改变 其反应机理。 如溴代烷的水解反应,伯溴代烷如CH3-Br主要 按 SN2历程进行,而叔溴代烷如(CH3)3C-Br则主 要遵从SN1历程进行。
(3)由核磁共振化学位移粗略比较
X-CH3中甲基的δ值: X δ -NO2 4.28 -F 4.26 -OH 3.47 -Cl 3.05 -Br 2.68 -SH 2.44 C6H5 2.30 X -N(CH3)2 -I -COCH3 -COOH -CN -CH3 H δ 2.20 2.16 2.10 2.07 2.00 0.90 0.23
H H O Cl Cl Cl O H
1. 2 共轭效应
1. 2. 1电子离域与共轭效应 在1,3-丁二烯CH2=CH—CH=CH2 中的键长不是 简单的单键和双键的键长,存在着平均化的 趋势。
0.154
C
nm
C C C C
0.137 nm 0.147 nm
C
more stable C C C
0.134 nm
OR2 >
+
NR3
+
+I效应:
NR >
-
O
-
同主族 -I效应: -F > -C l > -Br > I -I
- OR > -SR > SeR
O R2 >
+ +
;
S R2 >
S eR2
+
+I 在有机化合物中,非金属元素的+I效应 情形较少,同族非金属元素一般不会比 较其+I效应。
PR3 >
N R3 >
1.1.4动态诱导效应
当某个外来的极性核心接近分子时,能够改变共价 键电子云的分布。由于外来因素的影响引起分子中 电子云分布状态的暂时改变,称为动态诱导效应, 用Id,D是dynamic(动态)一字的缩写。
A
:
[X]+ 的作用 B 去[X]+ 的作用
A
:
B [X]
+
正常状态(静态) 对试剂动态表现 动态诱导效应是一种暂时的极化现象,故又称可极 化性。它依赖于外来因素的影响,外来因素的影响 一旦消失,这种动态诱导效应也不复存在,分子的 电子云状态又回复到基态。
+ C H 3C O O + H 3O
C lC H 2 C O O H + H 2 O
C lC H 2 C O O + H 3 O
-
+
必然有K2 > K1。 乙醛的水合(K2 > K1 ):
O + H2O H3C O Cl3 C H + H2O H
K1
OH OH
H3C
H
K2
OH Cl3 C OH H
(CH3)3C-OH > (CH3)2CH-OH > CH3CH2OH > CH3OH > H2O (CH3)3C-NH2 > (CH3)2CH-NH2- >CH3CH2NH2 > CH3NH2 >NH3 这些都表明,烷基有吸电子诱导效应
辩证看待烷基的诱导效应(双重性,P5):
受强吸电子诱导基团影响,+I(配角) 在以烷基为主要取代基的体系中可表现出弱 的-I(主角) 受物态影响,可逆转符号(+/-)(环境) 与π体系(苯环、C=C)直接相连,供电(超共 轭?)
+
+
+
A sR 3
(2) 带电状况不同的情形比较
-I效应:中心原子 带正电荷的原子(团)>不带电荷的同类原子团
+ N R3 > N R2
+I效应:中心原子 带有负电荷的原子(团)>同类不带电荷的基团 - O- > -OR
Hale Waihona Puke (3) 中心原子相同而不饱和程度不同 不饱和程度增大,-I效应增强:
=O > -OR ;
(4)根据诱导效应指数比较(量化) 利用元素电负性及原子共价半径,按照定义 由分子结构推算出来的,在一定的基准原子 或键的基础上,任何结构确定的基团的诱导 效应是以统一的指数来表示的。 如:
C-NO2 > C-C=O > C-F > C-CN > C-Cl > C-Br I103 450.4 273.23 163.67 87.84 51.65 29.63 小结: 理论总试图高度概括各种实际现象,却总是力不从心。 理论非无能,亦非万能;大趋势与小波动。
动态诱导效应与周期律
1、同族元素的原子(团) (1)相同电荷数的原子(团) 在同一族元素,由上到下原子序数增加, 半径增加,电子受核的约束减小,电负 性减小,电子的可极化性增加,动态诱 导效应增强。如: Id:-I > -Br > -Cl > F; - TeR > -SeR > -SR > -OR
2、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及其所形成的基团 在同一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 元素的电负性增大,对电子的约束性增 大,因此极化性变小,故动态诱导效应 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降低。
Id:- CR3 > -NR2 > -OR > -F
1.1.5诱导效应对反应的影响
1、对反应方向的影响
H 3C + HCl Cl3C H2 Cl3C C CH 2 H H 3C C CH 3 Cl H 3 C C CH 3 H H 2 Cl Cl3 C C CH 2
酯RCOOR’的水解反应,当在R中引入电负性大 的原子或基团时,反应加速;若在R中引入 供电子的原子或基团时,则反应速率降低。
在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中,其活性顺序有: R-I > R-Br > R-Cl 这是动态诱导效应带来的结果。
4、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酸的离解
C H 3C O O H + H 2O K1 K2
(b)同一元素电荷不同的影响 如果同一元素原子或基团带有电荷,带 正电荷的原子或基团比相应的中性原子 或基团对电子的约束性大,而带负电荷 的原子或基团则相反,所以Id 效应随着 负电荷的递增而增强。如: Id:-O- > -OR > +OR2; -NR2 > -+NR3 ; - NH2 > -+NH3
比较具有不同分支程度的烷基的氯代烷及溴 代烷的偶极矩,发现烷基分支愈多,偶极矩 愈大,即+I效应越大。
化合物
CH3CH2CH2CH2 Cl
μ/D
化合物
CH3CH2CH2CH2
H 3C H 3C
μ/D
Br
1.97
1.96 2.09 2.15
1.97
1.97 2.12 2.21
H 3C H 3C
CHCH2 Cl
动态诱导效应是由于外界极化电场引起的, 电子转移的方向符合反应的要求,即电子向 有利于反应进行的方向转移,所以动态诱导 效应总是对反应起促进或致活作用,而不会 起阻碍作用。 静态诱导效应是分子的内在性质,并不一定 向有利于反应的方向转移,其结果对化学反 应也不一定有促进作用。当两种作用冲突时, 动态因素起决定性影响。 C-X键按静态诱导效应,其大小顺序为: C-F > C-Cl > C-Br >C-I 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的实际相对活性为: R-I > R-Br > R-Cl(恰恰相反!)
≡N > =NR > -NR2
2、通过理化参数比较诱导效应
(1)根据酸碱的强度比较 选取适当的酸或碱,以不同的原子或基团取代其中 某一个氢原子,测定取代酸碱的离解常数,可以估 算出这些原子或基团的诱导效应次序。 各种取代乙酸的离解常数,可以得出下列基团诱导 效应的强度次序: -I效应:-NO2 > -N+(CH3)3> -CN > -F > -Cl > -Br > -I > - OH > - OCH3 > - C6H5 > - CH=CH2> -H > CH3 > -CH2CH3 >- C(CH3)3 +I效应的方向与此相反
静态诱导效应(Is):存在于未发生反应的分 子中的诱导效应(电负性决定) 诱导效应的传导沿分子链迅速减弱,经过三 个原子之后,诱导效应已很微弱,超过五个 原子便可忽略。 Ka×104 α-氯代丁酸 14.0 β-氯代丁酸 0.89 γ-氯代丁酸 0.26 丁酸 0.155
CO2H Cl Cl CO2H Cl CO2H CO2H
H H H Br HO H H H Br H HO H H + Br-
SN2
OH
CH 3 H 3 C C CH 3 Br H 3C
CH 3 CH 3 OH -
CH 3 H 3C C CH 3 OH
SN1
3、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快慢)
下列羰基化合物发生亲核加成的活性顺序为:
Cl3C-CHO > Cl2CHCHO > ClCH2CHO > CH3CHO
高等有机化学 第一章
高等有机化学
通过对一般典型有机结构的性质及典 型反应历程的研究,使有机合成化学 家有可能运用这些理性认识来预测未 知有机物及其在反应中的内在联系, 从而有利于设计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化 合物,考虑合成中的最好原料和最理 想的合成路线等。
第一章 取代基效应
(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
电子效应:包括场效应和诱导效应、共轭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