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绒藏戏――一个民族的永世图腾

合集下载

总结藏戏的中心思想

总结藏戏的中心思想

总结藏戏的中心思想藏戏,是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一种,起源于西藏地区,是藏族人民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

藏戏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表达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

它不仅仅是舞台上的一种表演形式,更是藏族人民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宣泄。

藏戏的中心思想在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传统,体现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平衡,并通过这种方式传达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首先,藏戏的核心思想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传统。

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语言、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

藏戏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戏剧形式将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呈现给观众。

藏戏中的服饰、舞蹈、音乐等元素,都展示了藏族人民的传统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

藏戏通过传承古老的剧本和表演形式,承载了藏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使这些宝贵的传统得到传承和保存。

其次,藏戏通过艺术形式,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藏戏的剧本内容多与佛教、神话传说、历史传统等相关,其中融入了对人类道德伦理的思考和探讨。

在藏戏中,一方面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对自然界万物的尊敬和敬畏之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友情和亲情。

通过舞台上的表演,藏戏传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使观众感受到一种文化心灵的共鸣。

最后,藏戏通过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传达了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

在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对人生和心灵的思考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表达方式。

藏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情节设计,深刻地诠释了人的生命追求、自我认知和生死观。

在藏戏的舞台上,观众可以看到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入揭示。

它常常通过戏剧冲突和人物命运的塑造,引发观众对人生的思考,唤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藏戏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传统,体现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平衡,传达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藏戏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表演形式,更是藏族人民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通过藏戏的表演和传播,我们能够更加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艺术表达方式,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

丹巴县嘉绒藏族民俗文化

丹巴县嘉绒藏族民俗文化

丹巴县嘉绒藏族民俗文化西藏百科;http:丹巴地区古称嘉莫查瓦绒,简称嘉绒”意为藏区四大峡谷之一的东女国气候温和河谷农区的人,习称嘉绒娃,是藏族重要的组成部分。

丹巴县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古朴动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嘉绒藏族,独具特色的嘉绒藏寨民居、形式多样的丹巴锅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嘉绒服饰以及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婚嫁习俗、传统节日、礼仪、丧葬习俗等民俗文化,构成了丹巴县丰富多彩、特色突出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这里也是开展嘉绒藏族民俗风情旅游的最佳去处。

一、嘉绒藏寨民居丹巴县的嘉绒藏寨民居多少年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尤其以甲居、布料、中路、梭坡、巴底等地最为集中,特色也最为明显。

从远处看去,一个有几十户甚至百余户人家的村寨,外形美观、风格一致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田野和绿树掩映之中,与周围茂密的森林、清澈的小溪以及银白色的雪山一起构成一幅神秘醉人的自然风景画。

藏寨四季景色各不相同,特别是当麦子成熟时,那金蓼色的田野、翡翠般的绿草树木相嵌合,加上那密林深处的藏寨民居,真是美不可言喻。

嘉绒藏寨在《后汉书》中即有记载,称之为“众依山居址,累石为室”。

嘉绒藏寨民居的建筑风格采用的古老的片石砌墙技术,这种奇特的建筑技术和各种装饰,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很高的科考价值和观赏价值。

房屋建筑(亦称碉楼式寨房),为石木结构,系以家碉为脊修筑而成,一般为三层,也有四层、五层的。

房屋底层为畜圈,二层为厨房、锅庄室和储藏室,也有的设客厅;三、四层为厢房、经堂及客厅;二、三楼分别有天井和露台。

楼梯也多采用颇具特色的圆木式梯,上下楼梯时特别讲究技巧。

二楼客厅内有用石料精心雕琢而成的三脚锅庄,其中一只脚的脊背上有一突起的小石窝,是人们用来祭祀的地方。

室内家具和内、外板墙上都绘有五颜六色的花卉与鸟兽图案,多数藏家在客厅地板上铺有藏式藏毯,让人感觉到华丽温馨和浓烈的民族文化氛围。

民居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美观适用、宗教崇拜以及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态居所特色。

丹巴县嘉绒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丹巴县嘉绒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丹巴县嘉绒藏族的历史与文化丹巴地区古称嘉莫·查瓦绒,简称“嘉绒”,意为藏区四大峡谷之一的东女国气候温和河谷农区的人,习称嘉绒娃,是藏族重要的组成部分。

丹巴县历史悠久,嘉绒藏族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民俗风情古朴动人。

众多的文物古迹,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嘉绒藏族,独具特色的嘉绒藏寨民居,形式多样的丹巴县锅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嘉绒服饰以及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婚嫁习俗、传统节日、礼仪、丧葬习俗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特色突出的丹巴嘉绒藏族文化。

一、县情简介1、历史背景丹巴一带隋朝为嘉良夷地,唐属吐蕃,元为土司制,清设章谷屯,民国十五年(1926年)始设丹巴县。

中路古文化遗址及石棺葬墓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存在,说明大约在5000年以前已有藏族先民们在这一带定居。

历经频繁的战争,今丹巴县境及周邻众多部落居民与吐蕃士兵、移民,因长期的交往而同化、融合,最终形成具有地域和语言特点的嘉绒藏族。

丹巴是嘉绒十八土司辖地最典型的嘉绒藏族文化的代表区,是嘉绒藏族文化的中心和发祥地之一。

2、区位条件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州的东大门,属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成都平原以西的邛崃山脉西坡。

地处大、小金川河下游,大渡河上游。

县境位于东经101°17′—102°13′,北纬30°23′—31°29′之间,总面积达5649km2。

丹巴县公路交通网络较为发达,317国道经卧龙、小金四姑娘山、丹巴县再向西于道孚县八美接川藏线。

丹巴县城到成都345KM,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姑娘山(日隆关)距丹巴县城114KM。

瓦(斯沟)——丹(巴)路沿大渡河向南可达泸定县,刷(金寺)——丹(巴)路则沿着大金川河通向金川县和马尔康。

丹巴县境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除分别沿着县境内三条水系延伸的五条主干公路外,尚有通往各林区、矿山和乡、部分村寨的支线公路3、地质条件丹巴县堪称“地质学天然博物馆”,地层出露比较齐全,地层总厚度达16000余米,境内不同时代和成分的脉岩多达数万条,其中举世闻名的丹巴白云母矿,就产在伟晶岩脉中。

藏戏简介

藏戏简介

藏戏简介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 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 藏戏在历史上多伴随节庆、庙会、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动, 主要在拉萨、日喀则、山南和康区的集镇、乡村或庄园演出, 其形式和风格带有强烈鲜明的藏民族特点和浓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
作为一种广场艺术形式, 贴近观众、易于被接受, 是藏戏最大的特点和优势. 演出时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 是开场白;第二部分称为“雄”, 是正戏;第三部分称为“扎西”, 意为祝福迎祥. 藏剧的服装, 从头到尾只有一套, 没有化妆, 主要是面具. 藏剧传统剧目共有十三大本, 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曲结诺桑》《朗萨姑娘》《苏格尼玛》《白玛文巴》等剧目, 多含有佛教内容. 西藏民间藏戏剧团是十分普遍的. 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农村的广场上, 或搭大帐篷, 或扯大帆布, 藏戏班子就地演出, 周围方圆十里的群众都会来观看, 常常是围得水泄不通.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藏戏藏戏的面具藏戏的始祖唐东杰布
藏戏中的伴唱藏戏中国王的服装藏戏中王后的服装
1。

藏戏课件ppt图文

藏戏课件ppt图文

宗教与民俗
藏戏中融入了许多宗教和 民俗元素,反映了藏族人 民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习俗 。
国际影响
藏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代表,在国际上享 有很高的声誉,为世界文 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02
藏戏表演艺术
角色与演员
角色类型
藏戏中有多种角色类型,如英雄 、丑角、神仙等,每个角色都有
独特的表演特点和性格特征。
舞台灯光与音效
藏戏的舞台灯光和音效也是非常 重要的,通过灯光和音效的配合 ,能够营造出更加浓郁的氛围和
情感效果。
03
藏戏剧目介绍
《文成公主》
总结词
历史剧目的经典之作
01
总结词
情感表达丰富
03
总结词
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05
02
详细描述
讲述了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的 传奇故事,是藏戏的传统经典剧目之一。
总结词
音乐与舞蹈元素丰富
详细描述
该剧目中融入了大量的音乐和舞蹈元素,使表演更 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具有宗教哲学内涵
总结词
详细描述
通过诺桑王子的故事,传达了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的宗 教哲学思想。
《朗萨雯波》
总结词
反映社会现实
详细描述
以19世纪西藏社会的现实为背景, 讲述了朗萨雯波一家人的命运和遭 遇。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藏戏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吸收和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丰 富了自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
对其他戏剧形式的借鉴意义
独特的表演风格
01
藏戏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艺,如面具、舞蹈、唱腔等,为其他
戏剧形式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丰富的剧目内容
02
藏戏拥有众多传统剧目,涵盖了历史、神话、民间故事等多个

“嘉绒”文化浅说

“嘉绒”文化浅说

嘉绒与氐羌、吐谷浑、吐蕃、汉、蒙、满、回的多次民族融合,加之该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嘉绒人在适应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农耕文化
所谓“嘉穆谷”、“温暖的河谷”、“东方的杂谷”,是指西藏高原东缘自雅砻江东至岷江两岸的高山峪谷。这里的“杂”主要是指生产上的多样性,民族杂居融合性及地貌的错落性而言的。大渡河上游有一段一百多公里的低平河谷,气候呈垂直型变化,河谷温湿宜农,半山草丰宜牧,高山林茂宜猎,山顶终年积雪,有繁多的珍禽异兽。这种地理环境造成了一种农耕、畜牧、狩猎三位一体的农业文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嘉绒地区的农耕富饶,人民开化。1935——36年红军长征时在此建立苏区根据地和藏族人民革命政府,嘉绒人民为红军提供的物资和人力支援,对保存中国革命力量立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碉文化
以石碉为主的建筑文化,是嘉绒文化的重要内容。建筑既是生产又是艺术,既是民族生产的物质基础,又是民族精神的造型。至今我们在嘉绒地区还能随处见到那高达十几层饱览了历史沧桑的石碉或石碉群,诸如松岗双碉、金川勒鸟——马尔邦线碉、丹巴中龙村群碉。这些碉是哪个年代留下来的?无人认真考究了。
பைடு நூலகம்
锅庄文化
史书记载了嘉绒人能歌善舞。锅庄是一种集音乐和舞蹈为一体的艺术,它和建筑一样是嘉绒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以“达尔尕”为代表的大小锅庄,宗教舞蹈“羌姆”(跳神),及嘉绒藏戏中,有许多情节舞蹈是以飞禽走兽命名的,象鹿舞,孔雀舞,还有虎、牛、羊、马等面具舞,都表明嘉绒先民是山间林区部落。而“在原始部落中,戏剧、舞蹈、音乐形成了一种协调的综合艺术,它一般就来是与宗教仪式有关”(马克思。德莱)。嘉绒锅庄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这是嘉绒人从狩猎到农耕文化中形成的对自然神的祈祷,祈求消灾灭祸,风调雨顺,年丰畜旺的活动。并且,这一活动与原始宗教的咒仪巫术相联系,通过巫术的舞蹈形式表达对狩猎能手和复仇战神的敬奉,沟通人与神鬼、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求和谐康乐。他们的世界观就在这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与此相适应,“他们的艺术主题也一概取自动物界。可以说,他们异常丰富的全部艺术都根源于狩猎生活”(冯、登、施泰因)。这也正好是嘉绒人的艺术与他们真实生活之间密切关系的形象概括。但是,农牧猎是三位一体毕竟才是嘉绒人生活的完整内容。因此,在歌舞艺术中也有表现农牧业方面的内容。

急需保护的我国之国粹国宝----藏戏艺术

急需保护的我国之国粹国宝----藏戏艺术

急需保护的我国之国粹国宝----藏戏艺术发布时间:2009-12-31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

”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当成熟的民族,她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风韵神奇独特、传统悠久丰厚、技艺瑰丽绚烂,不仅印证了世界智者的论点,而且还印证了它是藏民族文化和中国少数民族戏曲(戏剧)的杰出代表,以及它所具有的人文各个学科和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突出价值。

诚然,藏戏堪称为我国之国粹国宝,但是它在今天社会变革中逐渐面临真正意义上的失传而有消失的危险,因此它急需保护。

一、藏戏是藏族悠久、灿烂文化和我国少数民族戏曲(戏剧)剧种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也是全人类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藏族发祥时期藏戏开始起源,8世纪初步产生白面具藏戏,14、15世纪成熟成型于蓝面具藏戏,17世纪藏戏随着藏文化的鼎盛而达致繁荣兴旺。

藏戏是汲取凝聚了数千年藏族人民文化智慧的结晶。

藏戏传统剧本,有作家的文学创作,也有民间藏戏团体很有艺术造诣的戏师和艺人反复编演创作而成的作品。

尤其是经过文人编创的剧本,既通俗易懂,又优美规范,因此它涵含着极深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国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象征。

藏戏在流传中,与各地藏区的不仅相同的文化艺术传统结合,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不同剧种,如西藏的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昌都藏戏,青海的黄南藏戏、华锐藏戏、果洛格萨尔藏戏,四川的康巴藏戏、阿坝藏戏、嘉绒藏戏、德格藏戏,甘肃的南木特藏戏等。

同时在大的藏戏剧种中,又形成不同流派,如蓝面具藏戏中的觉木隆派、江嘎尔派、香巴派、迥巴派,白面具藏戏中的宾顿巴派、扎西雪巴派、尼木派,青、甘、川三省交界处的安多藏戏中的黄南派、阿坝派、甘南派、华锐派,康巴藏戏中的巴塘派、理塘派、道郛派、甘孜派等。

这些不同的剧种和流派,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故而可以说在中国戏曲的大体系中有着一个比较庞大的藏戏剧种和流派系统。

增强藏族文化创造力 丰富人民精神境界

增强藏族文化创造力 丰富人民精神境界

增强藏族文化创造力丰富人民精神境界作者:唐莉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2期摘要:中国是一个民族大国,民族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和血脉。

藏族是56个民族中的一员,嘉绒藏族是藏族里面的一个只支系,它有着自己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包括了服饰文化。

嘉绒藏族服饰中的花边艺术文化博大精深,它记录了嘉绒藏族人的文明和历史发展。

它推动了嘉绒藏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增强了嘉绒藏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了文化产业全面快速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民的精神力量。

在新旧社会大变革、民族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把视线投向嘉绒藏族花边艺术的历史发展与嘉绒藏族花边未来的创新设计,这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嘉绒藏族;藏族服饰;花边;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是中华56个民族中的一员,嘉绒藏族是藏族里面的一个只支系,因为嘉绒藏族所在地区独特的人文历史和地理环境,造就了它有自己别具特色的嘉绒藏族服饰,嘉绒藏族服饰中的花边艺术文化博大精深,它记录了嘉绒藏族人的文明和历史发展。

其服饰的绚丽多姿的花边艺术便算得上嘉绒藏族服饰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嘉绒藏族服饰典型花边的历史发展史了解其花边的由来背景和寓意内涵,总结出嘉绒藏族服饰花边的变现手法、色彩构成、视觉传达和嘉绒藏族人们的审美情趣。

在民族文化全球化,服饰设计现代话的背景下,传统的嘉绒藏族文化正在受现代设计的巨大冲击,使传统的服饰艺术正被现代外来设计慢慢同化。

想要保护好传统的服饰文化,就必须要透彻的研究嘉绒藏族的服饰花边文化,增强嘉绒藏族花边文化的创造力,提高嘉绒藏族服饰花边文化的软实力,让嘉绒藏族服饰花边艺术在未来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不断增强文化的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尽一份力。

嘉绒藏族图腾是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的具体体现,更集中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古代的人们把这些美丽的又神秘的图腾完美的运用到服饰的花边中,为嘉绒藏族服饰文化画了点睛之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嘉绒藏戏――一个民族的永世图腾
在美丽的川西北大渡河上游沿岸及岷江源头一带,丰沛的江水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沿河地带,梯田层层,村寨密布,而在牧草丰美的山岗上,蓝天白云下是成群的牛羊,牧歌悠远而嘹亮――就是这片中国西部典型的半农半牧的富饶之地,是嘉绒藏族世居的家园。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生活的产物。

嘉绒藏族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戏剧传统,回溯其戏剧的历史,距今已有1200 年之久。

1200年来,嘉绒藏戏在娱乐一方百姓的同时,依然鲜活地保持着其最初原始戏剧的傩戏特征,为此而被戏剧专家评价为探源戏剧文化的“活化石”。

然而,我们一直都对它鲜有所闻,虽然,它也曾一度为清朝皇帝所垂青。

由是不无猜想:是山高谷深以及独特的文化习俗、方言限制,让它千百年来一直都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独自芬芳?还是因为一个民族于世代传承的地方精神中,在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精神领地的永世图腾?
《郭东特青》戴盔甲的武士戏
挥刀而舞, 表现了嘉绒藏族的尚武习俗。

夏日的梭磨河谷,草木葱郁,百花竞放。

河谷地带和半山坡地上随风摇曳的成片小麦、青稞和玉米林,在高原热烈的阳光照耀下,正一天天的展示出成熟的色彩。

而就在此庄稼播种之后至收割前的五月至七月间,正是嘉绒藏区比之藏历年还要热闹的“看花节”。

嘉绒语称“看花节”为“若木尼”,意为“野外去聚会享受大自然景色”的意思。

所以,看花节基本上是个寻求快乐的节日,除亲朋好友相聚一起喝酒、唱歌、跳锅庄舞外,还能观看到他们一年来盼望已久的藏戏演出。

我是寻着一阵鼓钹之声,来到著名的卓克基官寨背后一块搭满帐篷的草地上的,那时,一场别开生面的藏戏正在观众的喝彩声中热烈排演。

只见一群戴盔穿甲的演员们正在“基、尼、颂”的粗犷吼叫声中,或舞剑挥弓,或奔走跳跃。

他们头盔上插着的长长野鸡翎和下穿的百褶裙,更是随舞飘扬,好不威风。

这正是嘉绒藏戏《郭东特青》的一个战争戏片段。

这个片段,当地人又称为《武士舞》。

而嘉绒藏戏和西藏藏戏一样,为吸引观众,在一出戏剧的演出过程中,往往穿插一些与剧情无关的“杂耍”。

所以,在演出现场,我也不时看到演员们进行一些诸如摔跤、骑道具毛驴的搞笑表演。

于是,剧情精彩处,大家屏气凝神,而
开怀处,则欢声一片。

挂在墙上的藏戏面具。

因为不懂藏语,我实在无法进入到演员们所排演的剧情中去,但在外行人看热闹的眼中,那威武的舞蹈动作,那抑扬顿挫的说辞,加之五彩缤纷、瑰奇神异的面具服饰,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在鼓钹丝乐的伴奏下,恍惚中,演员们飞舞的衣裙可是天降神兵的霓裳飘飘,更有“狮子”、“老虎”、“神牛”不时地在你的眼前闪现又隐去,尤其是它又在蓝天白云下的草地上进行,更使人臆想到在遥远的过去,这片土地上所演绎过的种种英雄故事、流传过的神话传说、原始崇拜和宗教信仰。

清宫历史中记载的嘉绒藏戏
其实是阿米郭东的英雄传说成就了嘉绒藏戏的最终成型的。

传说中的阿米郭东是吐蕃藏王布德贡杰时期的一个将领,其时,由于倡导杀生祭祀的原始苯教给嘉绒人民带来的巨大损失和痛苦,已很不得人心,阿米郭东便率军到嘉绒地区摧毁原始苯教残余和嘉绒旧势力,他英勇善战,保护人民,深受百姓爱戴。

随着他的英雄故事的广泛流传,阿米郭东逐渐由英雄成为嘉绒人民心中的战神和先祖偶像。

所以,在公
元755 年,当这一地区的一个部落首领为了举行新宫殿的落成大典的时候,他特地从部落和寺庙中精选能歌善舞的僧侣、艺人,组建了嘉绒历史上第一个有历史记载的戏班,在原始歌舞、傩戏的基础上,根据阿米郭东的故事改编成了一出叫《郭东特青》的剧目,并在部落举行的施法会和宫殿的竣工典礼上演出。

如此算起来,嘉绒藏戏的历史距今有1200 年之久。

在50 年后,这种演出形式又得到了著名藏族语言文学、编译大师毗卢遮那的传授推广,从此,嘉绒藏戏开始在这一地域广泛流传,并逐渐排演出《泽让兰芝》、《将士威》、《老夫与少妇》、《猎人与猩猩》等经典的传统剧目。

然而,嘉绒藏戏的表演最终被外界所知,已经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

清乾隆四十二年,金川战争结束后,清王朝的大臣们发现金川一带的歌舞很美,便称把它带进北京,乾隆皇帝看后,甚为垂爱,并把它们作为宫廷演出的保留节目。

《清宫史续编》记载,“太和殿筵宴之礼,……万寿圣节正庆及元旦、国庆……内务府官引朝鲜俳、回部、金川艺童等呈百戏。

”而《清史稿• 乐志》所描述的金川舞者“戴舞盔,插野鸡翎,背缚藤牌,带系腰刀,左执弓,右执剑壶,盛箭五支,相对而舞”的情形,实在是与我们现在所见的《郭东特青》片段无二了。

嘉绒藏戏虽然进入了堂皇的宫廷,但它终究没有把触角
深入中原,也没能在广袤的藏区造成足够的影响。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为奇,正如其他所有的戏剧一样,它们实在离不开本民族和本地域文化的肥沃土壤。

这或许就是戏剧作为最具民族精神象征意义的魅力和力量所在。

演员互相整理装戴。

《木绒》,原始戏剧舞蹈的遗存
嘉绒藏戏主要以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和民风民俗为表演内容,譬如《老夫与少妇》,说的是一位山村老头娶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为妻。

年轻的妻子找了一个青年男子为劳动帮手,结果日久生情,老头知道后开始对妻子的不忠表示不满,最后老头意识到了自己的年老体衰,最终成全了这对年轻人的故事。

这种幽默而达观的表达方式,一直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不过作为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在其各种活动中都会贯穿一些祈神拜佛的内容,所以嘉绒藏戏也就始终都保持着服务于这些内容表现原始崇拜和宗教信仰的傩戏特征。

为此,嘉绒藏戏在开始的时候一般都会出演一则名叫《木绒》的段戏,之后才上演内容多为英雄降服妖魔、光明战胜邪恶和取材于佛经故事、劝人行善积德,或反映当地的生产,生活习俗的正戏,最后,主持人向观众抛撒糌粑,以示吉祥祝福。

木绒,嘉绒藏语意为神牛。

在远古时候,牛是嘉绒先民依赖很强的一个物种,劳作离不开牛之驮载,饮食离不开牛肉和牛奶,衣着离不开牛皮牛毛,牛自然成了他们信仰和崇拜的图腾,因而在藏戏的演出活动中,也理所当然的要先穿上神牛的道具表演《木绒》。

在表演时,还要说唱祭词,词句内容大体是说神牛给人类带来了生机和幸福,它吃的是草,给人们的却是鲜奶、肉类和皮毛。

今天我们祭祀你,愿畜群更加兴旺,村寨更加安宁等。

之后,佛教传入藏区,受其影响,嘉绒藏戏的《木绒》中又增加了《桑格》和《孔》。

据说,狮子象征着释迦佛宝座前的八个神狮,以舞狮来表示对佛的崇仰。

而他们祭祀老虎等猛兽,则是希望少受猛兽侵害,一方人畜平安。

这就是我们在观看嘉绒藏戏表演时,为何首先就是“神牛”、“雄狮”、“猛虎”等大舞一通的原因了。

而其作为原始戏剧舞蹈在今天的鲜活遗存,这也着实让不少戏剧专家大为感叹。

嘉绒藏戏中的历史文化
我曾经远到西藏采访过西藏藏戏,相比之下,嘉绒藏戏显得精粹简练,一场剧目的演出也就二三个小时,不像西藏藏戏,一出剧目的完整演出甚至要三四天、一个星期的时间。

另外,嘉绒藏戏有更多的表现战争的武戏,如《武士舞》和《棒棒舞》等。

如果说,嘉绒藏戏精粹简练是因为生活在高山河谷地带的嘉绒人民,因农耕的劳动强度大,农闲时间少,不可能像牧区的藏民那样有较长的时间进行娱乐活动的话,那么其颂唱英雄、战神的戏剧,则反映了这一地域曾经动荡和不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