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醚在妇科静吸复合全麻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七氟醚与异氟醚分别复合氧化亚氮全程吸入麻醉的临床应用

七氟醚与异氟醚分别复合氧化亚氮全程吸入麻醉的临床应用

上部抬起 或用旋转 法使晶状 体核进 入前房 , 扩大切 口, 晶状 体核下 方注入黏弹剂 , 品状 体圈匙取 出品状体核 , 用 注吸 出晶状 体皮质 , 植 入后房 型人 工 晶状 体于囊 袋 内 , 交换 出黏 弹剂 , 恢复 眼压 , 口 自 切
但小切 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 晶状体植入术同样可出现一些 并
小切 口白内障囊外摘 除人工 晶状 体植入 术 , 较之 白内障超声乳 化吸 出术 , 也具有一定优点 , 不需特殊设备 , 操作 简便 , 于掌握 , 易 学 习周期短 , 两者术后 远期视力 的恢复 几乎相 同 , 因而适 合基层 医院 开展 f内障手术 , _ 1 目前小切 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 j 晶状体植 入术 已 二 经在基层 医院普及 ,并广泛应用 于规模化 白内障复明手术 活动中 ,
. %) 均发生于注 吸晶状 体皮质 的 40 4 ,
闭, 无需缝 合l 】 I 结膜下 注射妥 布霉素 、 地寒米松 , 使切 口处结 膜 自动
将巩膜切 口覆盖。
2 结 果
过程 中, 特别是在清除 1 点方位皮质时 , 2 最易发生吸破后囊 , 中尽 术
可能保持瞳孔散大状态及保持好前房深度可大大减低后囊破裂发生 率, 本组 中 1 6眼后囊破 损面积不大 , 术中一期植入后房 型人工 晶 均 状体 , 随访中无晶状体移位发生。 本组术后并发症 主要是 角膜水 肿 、 前房炎症 反应 、 后发 障等 , 角 膜水肿 的原 因主要是术 中晶状体核的机械性 损伤 , 特别是过 大的晶 状体核取出过程中对角膜 内皮的摩擦伤 , 直径过大 的晶状体核 , 取出 时切 口可适当扩大, 晶状体核 表面可 注入一些黏弹剂 , 使出核过程顺 利完成。本组角膜水肿程度均较轻 , 经过 药物治疗一周 内均可恢复 , 无角膜失代偿发生 。术 后前 房炎症反应 2 6眼( . %)主要原 因是 65 7 , 术中对虹膜的刺激造成 的, 与患 者个体合并症如糖尿病 、 旧性葡 也 陈 萄膜炎等有关 , 还可能和人工 晶状体材料有关 , 本组术后前房炎症反 应均不严重 , 用药治疗一周 内消退 。随访过程 中部分病例发生 了后 发障 , 本组 5 2眼 (31%)其中 3 1.3 , 1眼后囊混浊轻微 , 不影响术后视 力, 未作处理 , 2 眼后囊混浊 明显 , 另 1 影响术后视力 , Y G激光后 行 A 囊切 开处理 , 效果 良好 。 本组 中无视 网膜脱离 、 角膜失代偿 、 人工晶状体脱 位等严重并发

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在临床中的应用

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在临床中的应用

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组( P组 ) 观察 两组 患者麻醉诱导前 、 , 切皮 时, 术毕及 拔管 时的心率 、 平均动脉压 , 录术毕 记 患者睁眼时 间和拔管时间。结果 ①切 皮时 s 平均 动脉压与心率均 比 P纽低 , 纽 在其余 时间 两组无 明显不 同。② P组与 s组在 睁眼 时间、 管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 拔 P<0 0 ) s组有显著优 势。结论 .1 ,

8・
中国实用医刊 2 1 0 1年 1 2月第 3 8卷第 2 4期
C ieeJ u n l f rc cl dcn e . hn s o r a P at a Me i eD c o i i
o. 1

时 ,D E D已经减低 , 提示内皮功能的损伤早于动脉硬化 血管结构改变, 符合先功能、 后形态的病变程序 。 J 此外 , 高血压病 、 高血脂、 冠心病等其他合并症 的 存在加剧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率 , 它们相互影 响, 相互作用 , 加剧动脉粥样硬化 的进程。本组显示伴 有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 E D较单纯糖尿病患者明显 D 减低, 说明多种危险因素更 能加速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的发生。提示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 、 脂代谢紊乱 、 高血压等均为糖尿病动脉硬化 的危险因素 , 因此在严 格控制血糖的同时必须采取纠正脂代谢紊乱 , 控制血 压等综合治疗。
ca ss h d l d fro e ain.w r a d ml ii e n o s v  ̄ rn —rmi n a i i ta e u n a a l s c e ue o p r t o e e r n o y d vd d i t e o u a e e f tn l n r v mo s i h l— e

探讨七氟醚在静脉复合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七氟醚在静脉复合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0 . 0 5) 。
1 . 4 统计学分析
计 量 资料 用 ( ± ) 表示 ,组 间 比较采 用 f 检验 ,计 数 资 料 以率 ( % )表示 ,组 间 比较 采 用检 验 ,尸<0 . 0 5为差 异 有 统计学 意义 。
1 . 2 麻醉方法
两 组患 者 术前 常规 禁 食 6 h ,禁饮 4 h ,术 前 3 0 mi n肌 注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 般 资 料
选择 2 0 1 0年 8月 至 2 0 1 2年 8月 间在 我 院 就 诊 的 1 0 0 例需行 择期 手术治 疗的患 者为研 究对象 ,其 中腹 腔镜胆 囊手 术3 2例 ,乳 腺手 术 2 8例 , 胃肠 手术 1 6例 ,其 他妇 科 子宫 手术 2 4例 。患者 中男性 3 2例 , 女性 6 8例 , 年龄 2 0 6 0岁 , 体重 5 0 ~ 8 0 k g ,患 者 A S A分级 I一Ⅱ级 ,将 所 有 患 者 随机 分为 两组各 5 0例 ,两组 患者 一般资料 比较 ( 在性 别 、年龄 、
1 8 4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 0 1 3 年第 1 3 卷第 1 2 期

药 物 与临 床 ・
探讨七氟 醚在 静脉 复合麻醉 中的应用效果
( 山东省安丘市人 民医院 麻醉科 ,山东 安丘 2 6 2 1 0 0 )
徐 德 玲 ,张 兴 花
摘要 :目的 探讨七 氟醚在静脉复合全麻 中的应 用效果 。方法 将 1 0 0 例 纳入 观察的患者随机分为 两组 ,每组各 5 0例。 观察组采 用七氟醚静吸复合全麻 ,对照组应 用靶控输 注 丙泊酚复合 全麻 ,分别观察记 录两组 患者术 中血流动 力学变化 情况 、患者术毕 苏醒 时间、清醒 时间及发生不 良反应发生 率等情况 ,对 两组 患者的麻 醉效果进行 比较 分析。结果 观察 组 的麻 醉效果在血流动 力学变化 、术毕 患者 苏醒时 间、清醒 时间及发 生不 良反 应发 生率等 方面均优 于对照组 ,两组比 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 义 ( P<0 . 0 5)。结论 七氟醚复合静 脉全麻血 流动力学更加 平稳 ,术毕 苏醒迅速 ,不 良反应 少 ,是 种 安 全 有 效 的 麻 醉 方法 。 关键词 :七 氟醚 ;复合全麻 ;丙泊酚 ;麻醉 效果 中图分类号 : R6 1 4 文献标识码 :B D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3 1 4 1 . 2 0 1 3 . 1 2 . 1 3 8

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

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

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发布时间:2021-11-30T08:46:43.392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8月15期作者:张世龙通信作者郭海燕杨蓉杨文芳谢文娟张莎[导读]张世龙通信作者郭海燕杨蓉杨文芳谢文娟张莎(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麻醉科;甘肃武威733000)[摘要] 目的:探讨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腹部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n=45),实验组(n=45)。

对实验组患者实施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患者实施静吸复合麻醉。

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麻醉方式下的临床麻醉效果(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恶心、呕吐、躁动、神经瘙痒)。

结果:在对实验组患者实施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后,实验组患者苏醒时间(2.25±1.04)min,明显快于对照组(6.55±2.56)min,(P<0.05);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55±0.32)h,明显低于对照组(2.36±1.32)h,明显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与腹部手术中,能够有效缩短患者麻醉后恢复时间,同时手术患者不良反应减少,有较好的麻醉效果。

[关键词]静吸复合麻醉;硬膜外麻醉;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手术前对患者进行麻醉,目的是消除疼痛,减轻应激反应。

全身麻醉可以抑制患者中枢神经,使患者处于麻醉状态,神志和疼痛感消失,手术可以顺利进行。

硬膜外麻醉可以使患者手术部位疼痛消失,牵拉反应减弱。

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麻醉方式,也可以多种麻醉方式组合使用。

麻醉方式的不同,麻醉达到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1]。

研究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作为研究时间段,选取在研究时间段内自愿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七氟醚在全麻中的应用

七氟醚在全麻中的应用

七氟醚在全麻中的应用董梅珍(浙江省桐庐县中医院,浙江桐庐311500)[关键词] 七氟醚;麻醉;应用[中图分类号] R6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7)26-3839-01 七氟醚作为一种新型的吸入麻醉剂,由Regan在1968年合成,1981年日本D、A、HOLA Y首次推导七氟醚用于人, 1990年我国开始在少数几家医院试用。

我科于2005年4月正式将七氟醚替代安氟醚用于全麻患者,现将临床使用情况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1 一般资料 2005年4月—2006年12月,我院共施行了全麻528例,ASA分级为Ⅰ~Ⅲ级,男320例,女208例;年龄61~78岁84例,90岁以上5例;普外170例,骨科206例,脑外科92例,妇科58例,严重复发伤2例。

同时伴有心、脑、肺、血液、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者22例,7例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昏迷。

112 麻醉方法11211 麻醉诱导 全部病例采用力蒙欣、芬太尼、阿曲库铵静脉快速诱导,剂量根据不同患者情况选择,其中246例诱导时加用咪唑安定3~5mg。

插管后接S/5Aespire7100麻醉机控制呼吸。

立即吸入七氟醚1.5%~2.5%。

11212 麻醉维持 除七氟醚吸入外,其他辅助用药为:芬太尼0.05~0.1mg/次必要时增加,力蒙欣泵维持,肌肉松弛剂视情况而加,术毕前3~5min停止吸入七氟醚,待自主呼吸恢复后拔管。

113 观察项目 用药量、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循环指标变化、心电图变化、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不良反应,术后随访时是否有术中知晓。

2 结 果211 用药量 528例患者平均用药量为25.73mL。

212 吸入浓度 1.5%~2.5%。

213 吸入时间 30min~5h50min。

214 停药至清醒时间 5~35min。

215 术中血压、心电图变化 血压波动30mmHg(1mm Hg= 0.133kPa)以内的共391例,波动在40~50mmHg有103例,波动在50~60mm Hg的有14例,波动大于60mm Hg的共19例,低于12/7kPa的1例,3例患者术中出现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其余患者心电图无明显变化。

研究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创伤患者应激反应及术后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

研究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创伤患者应激反应及术后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

研究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创伤患者应激反应及术后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创伤患者应激反应及术后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40例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70)与观察组(n=70),分别给予两组患者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与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应激反应,比较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麻醉后观察组患者的MAP、HR以及SPO2、PETCO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MMSE评分、TMT完成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能对创伤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起到稳定作用,是非常理想的麻醉手段,值得应用。

关键词:七氟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应激反应;认知功能外科麻醉手术后患者常会因为系统功能紊乱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导致患者丧失独立生活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规避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逐渐成为外科手术关注的重点。

本文主要探讨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创伤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术后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40例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70)与观察组(n=70)。

对照组中有男性36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48.56±3.48)岁;外伤部位:腰部外伤21例、四肢骨折18例、胸肺挫裂伤15例、脑外伤8例、多发性外伤8例。

观察组中有男性38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48.63±3.44)岁;外伤部位:腰部外伤20例、四肢骨折18例、胸肺挫裂伤16例、脑外伤10例、多发性外伤6例。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研究方法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前均注射0.5mg阿托品与0.1g苯巴比妥钠,进入手术室后即刻建立静脉通道,严密监测患者的MAP(平均动脉压)、HR(心率)以及SPO2(血氧饱和度)、PETCO2(呼吸末二氧化碳),同时两组患者均按照实际情况注射瑞芬太尼,浓度设置为3ng/ml,诱导时间控制在2~3min内。

七氟醚或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合用在妇科腹腔镜麻醉中的应用附40例分析

七氟醚或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合用在妇科腹腔镜麻醉中的应用附40例分析

肺泡腔内[2,3]。

病理改变主要是弥漫性肺泡内嗜酸性浆液渗出并有泡沫状改变,病灶间可相互融合,伴有间质增厚,可机化或纤维化[2,4]。

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胸痛、肺通气功能障碍、体重无明显原因下降等。

卡氏肺囊虫肺炎的病原检测有一定困难,最终确诊有赖于痰或肺组织检出病原体。

影像学检查是极为重要的辅助检查。

卡氏肺囊虫肺炎的X 线和CT表现为两肺弥漫性斑片状、磨玻璃状、囊状或结节状影,主要分布在两侧肺门及其周围,并向两侧中下肺野蔓延。

少数非典型表现有网格状影、粟粒阴影、多发小结节影、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气胸、空洞及胸腔积液[1]。

如未及时诊断治疗,病变进展迅速,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 IDS合并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与普通肺结核类似,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表现为大小分布密度一致的结节影,需与卡氏肺囊虫肺炎的粟粒阴影鉴别,后者多分布在中下肺野,有融合趋势。

浸润型肺结核表现为多样化、多区域分布病灶,常伴有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

A IDS合并细菌感染与普通细菌感染表现相似,但前者以急性弥漫性间质浸润为主,主要表现为普遍的云雾状密度增高,可见支气管血管束。

后者表现为大片状或局限性密度增高影,可见支气管气相。

A IDS肺真菌感染表现比较典型,大多发生在上肺野,在原有肺结核感染空洞内真菌感染形成真菌球,可见典型的空气新月征。

AIDS伴发肿瘤性病变有淋巴瘤,表现为肺门淋巴结肿大合并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肿大,同时肺内可见斑片状及多发结节影。

本组病例有2例合并卡波济氏肉瘤,患者同时有皮肤卡波济氏肉瘤。

X线表现为肺内多发大小不等结节影,沿血管分布,直径大于或等于1cm。

我国A IDS发病率远较非洲和欧洲为低,但近年来随着国内H IV感染与AIDS患者增多,AIDS合并各种肺部机遇性感染及肿瘤性病变病例也增多,影像检查是最基础和重要的辅助检查,各种感染的X线及C T表现都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临床诊断。

参 考 文 献1 李跃明,杨凤娥.HIV/AIDS相关性卡氏肺囊虫肺炎的临床特征和影像诊断[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 137621379.2 陈菊梅.现代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13542363.3 张兴江,范江.爱滋病毒感染与艾滋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832184.4 宋伟,严洪珍,王云.卡氏肺囊虫肺炎的X线、CT影像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0,8(4):29923001七氟醚或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合用在妇科腹腔镜麻醉中的应用(附40例分析)福建省妇幼保健院麻醉科(350001) 周 敏 陈小琳【摘 要】 目的 对比观察七氟醚2瑞芬太尼静吸复合与丙泊酚2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麻醉中的作用。

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对妇科手术全麻的临床效果分析

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对妇科手术全麻的临床效果分析

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对妇科手术全麻的临床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2-04-19T05:10:44.697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期作者:陈林[导读] 分析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对妇科手术全麻的临床效果,并分析这种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陈林湖北省恩施市中心医院 445000摘要:目的分析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对妇科手术全麻的临床效果,并分析这种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

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名妇科患者,并将所有的患者平均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异丙酚融合依托咪酯的麻醉方式,对对照组患者采用舒芬太尼结合七氟醚的麻醉方式。

结果患者插管前的数值要比基础值慢,但是在插管之后的1分钟要比插管前快。

结论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如果被融入成人麻醉诱导中往往显得更加安全有效。

关键词: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妇科手术;全麻手术;临床效果引言:七氟醚是一种新型的全身麻醉剂,不仅自身带有一定的香味,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对呼吸道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刺激作用,更属于容易挥发的气体,最近几年来经常被运用于小儿麻醉诱导中。

本次研究重点将七氟醚融入成人麻醉诱导中,并与传统的麻醉方式进行对比,并观察起效的时间、循环系统反应和其他一系列的不同指标。

使用这种麻醉方式并不会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被推广。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目前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名妇科病患者,所有60名患者都罹患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妇科病症,也有一部分患者伴随心脏病或者高血压等缺血性疾病。

1.2麻醉方法1.2.1观察组应该让观察组内部接受手术的患者在手术之前先禁食和禁水8小时,并在接受手术之后更好地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无创血压。

注意在进入手术室之后先监测患者的常规心电图、无创血压和其他不同类型的指标,同时开放两组患者的静脉通路,并针对他们使用异丙酚融合依托咪酯的麻醉方式,重点是用来直接镇静。

1.2.2对照组可以给予所有的患者借助专业的麻醉机来收集所有患者释放的废气,同时在治疗时配合合适的面罩,同时将氧气的流量控制在3升/分钟,并更好地指导患者采用肺活量式的呼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具有麻醉平稳、术毕苏醒快、无术中知晓等优点[1],但有引发恶性高热的可能,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复合吸入七氟醚的全麻、全凭静脉麻醉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毕苏醒时间,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妇科全麻手术患者3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60岁,其中盆腔淋巴结清扫3例,腹腔镜手术27例。

随机等分为两组(n=15),排除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麻醉方法全部患者于麻醉前30min肌注鲁米那钠(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

麻醉诱导采用咪哒唑仑注射液(商品名力月西)0.04mg/kg、丙泊酚1.5mg/kg、芬太尼4μg/kg、维库溴铵0.1mg/kg依次缓慢静注,面罩加压吸氧(流量4.0~6.0L/min)去氮5min,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潮气量(VT)8~10mL/kg,呼吸频率(f)12次/分钟,吸呼比(I∶E)为1∶2,调整呼吸参数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 CO2)30~35mmHg(1mmHg= 0.133kPa)。

麻醉维持:气管插管后将新鲜气流量改为1.0L/min,甲组调整挥发罐七氟醚浓度为2.0%,根据需要调整七氟醚吸入浓度为1.5%~4.0%;乙组以丙泊酚6mg/(kg·h)维持,根据需要增减4~10mg/(kg·h)。

术中微量泵输注维库溴铵维持肌松,间断推注芬太尼,缝皮前甲组停止七氟醚吸入,乙组丙泊酚逐渐减量至停止。

术毕给予新斯的明、阿托品拮抗肌松药作用,待呼吸满意后拔除气管导管。

1.3监测方法监测术前及术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P ET CO2(使用气体浓度监测仪)等。

记录患者术毕恢复情况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

对术中知晓情况、术后离床活动时间、离院时间进行随访。

1.4统计学处理所得计量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两组患者术中芬太尼、维库溴铵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甲组动脉血压波动为(10±4)%,乙组为(2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甲组患者术毕苏醒拔管时间为(10.68±5.23)min;乙组为(17.22±7.3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所有患者术中均无知晓发生。

注:与乙组比较,a P<0.05。

3讨论自1968年Regan合成七氟醚经临床实验观察后用于临床,由于其具有诱导迅速、无刺激味、麻醉深度易掌握等特点,凡需全麻的患者皆可应用[2]。

对心血管影响比异氟烷小,心律失常少见,与肾上腺素合用无妨;有良好的肌松作用,随麻醉加深呼吸抑制加重,但较氟烷轻;对脑血流量、颅内压影响与异氟烷相似,未见明显的肝损害等[2],逐渐在临床普遍应用起来。

本研究中吸入七氟醚后部分患者因血压和心率下降较明显(应注意维持其血流动力学的稳定[3]),迫使将吸入七氟醚浓度降低,考虑这可能与七氟醚对循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关[4]。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1)血流动力学指标,血压在诱导、吸入后各个时期MAP波动于10~12kPa,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5];(2)术中对手术刺激的反应,在切皮、打开腹膜、探查腹腔、关腹等手术操作时,甲组患者血压、心率波动,气道压增加趋势等方面优于乙组,提示七氟醚可达到良好的麻醉深度;(3)术毕恢复状况,甲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优于乙组,其中甲组比乙组拔管时间平均缩短了8.66min,有利于术后麻醉早期恢复[6];(4)两组患者均未有术中知晓情况的发生。

比较两组结果,作者认为静脉复合七氟醚吸入优于丙泊酚术中静脉维持麻醉且麻醉深度易于调控,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可以减轻气腹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7]。

术后苏醒恢复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临床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1]吴琳.丙泊酚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患者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25-26.[2]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七氟醚在妇科静吸复合全麻中的应用周士三,薛涛,李茂(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江苏淮安223002)【摘要】目的探讨七氟醚在妇科静吸复合全麻中的应用。

方法将择期妇科全麻手术患者3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各15例),甲组以丙泊酚、芬太尼、咪哒唑仑注射液(商品名力月西)、维库溴铵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持续吸入2%七氟醚,间断推注芬太尼,微量泵输注维库溴铵维持肌松。

乙组以丙泊酚、芬太尼、力月西、维库溴铵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持续泵注丙泊酚6mk/(kg·h),间断推注芬太尼,微量泵输注维库溴铵维持肌松。

观察、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及术毕苏醒拔管时间,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动脉血压基础值甲组波动为(10±4)%,乙组波动为(2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甲组术毕苏醒拔管时间为(10.68±5.23)min;乙组为(17.22±7.3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七氟醚静吸复合全麻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术毕苏醒拔管时间减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全麻方法。

【关键词】妇科外科手术;麻醉,全身;麻醉,静脉;麻醉,吸入;麻醉药/投药和剂量;醚类/投药和剂量;妇科;七氟醚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5-2315-02中图法分类号:R614.2文献标识码:B表1两组患者动脉血压波动及术毕苏醒拔管时间比较(x±s)组别甲组乙组10±4a20±6动脉血压波动(%)10.68±5.23a17.22±7.35术毕苏醒拔管时间(min)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8月15日第28卷第15期J Mod Med Health ,August 15,2012,Vol.28,No.15目前,替代治疗是终末期慢性肾脏病(CKD )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

为规范替代治疗,提高替代治疗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改善CKD 预后,国内外先后出版了多种指南,其中最为中国临床医师熟悉并用于指导临床工作的是由美国全国肾脏病基金会(NKF )颁布的CKD 的临床实践指南(K/DOQI )以及卫生部及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颁布的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SOP ),对CKD 的诊断、治疗和监测进行了明确的规范。

但对实施该规范后基层医院CKD 诊疗现状尚未见报道。

本文对本院透析中心2010年6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新入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参照SOP ,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基层医院CKD 诊疗工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2010年6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在本院首次替代治疗的CKD 5期患者。

1.2研究方法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入院时血压、通路等一般资料。

1.3实验室检查检测首次透析时的血尿素氮(BUN )、肌酐(SCr )、血清清蛋白(Alb )、血红蛋白(Hbg )等参数。

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

GFR 采用MDRD 公式计算:GFR=170×SCr-0.999×年龄-0.176×BUN-0.170×Alb+0.318×(0.762女性),单位为mL/(min ·1.73m 2)。

2结果2.1一般情况2010年6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在本院首次透析的CKD 5期患者共81例,其中男53例(65.4%),女28例(34.6%);平均年龄(52.30±16.07)岁。

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28例,高血压20例,糖尿病15例,痛风4例,恶性肿瘤2例,多囊肾2例,梗阻性肾病1例,无明确病因9例。

2.2血压81例患者中除20例原发病为高血压外,41例患者伴肾性高血压。

61例患者均服用降压药物治疗,但透析前体检仅9例血压小于140/90mmHg (1mmHg=0.133kPa )。

2.3通路81例患者中有51例患者有明确肾功能异常史超过3个月,其中10例患者已建立动、静脉内瘘,1例行腹膜透析置管,其余40例无任何通路。

2.4替代治疗方式选择70例无通路患者短期经临时中心静脉导管透析治疗后,49例患者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以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11例腹膜透析,其余10例患者短期透析后因各种原因退出。

2.5开始透析时生化指标检测全部患者开始透析时GFR 为(6.40±2.82)mL/(min ·1.73m 2)。

GFR<5mL/(min ·1.73m 2)24例,5~10mL/(min ·1.73m 2)51例,>10mL/(min ·1.73m 2)6例。

SCr (890.07±398.13)mol/L ,Hbg (78.00±17.16)g/L ,Alb (32.25±4.97)g/L 。

3讨论高血压是CKD 患者肾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进入CKD5期患者95%合并高血压[1]。

2010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对同时存在高血压及肾脏病的患者,饮食及血压控制最为重要。

在患者能够耐受下,可将血压降至130/80mmHg 以下;对CKD5期患者,血压控制在小于140/90mmHg 。

本组患者中,61例患者病程中有血压升高,均已服用降压药治疗,但透析前检查仅9例血压小于140/90mmHg ,血压控制达标率仅为14.8%。

终末期肾衰竭血压升高主要原因是钠水潴留、细胞外液增加引起的容量负荷过重。

有研究表明,非透析CKD 患者每天盐摄入量控制在6g 左右,有益于CKD 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盐摄入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

同时,患者对自我血压监测及血压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根据自觉症状而不是血压水平自行决定是否服药及服用剂量均是血压控制不佳的重要原因。

表明需加强医学干预,督促患者定期复诊,控制盐的摄入,做好居家血压监测,按医嘱规律服药,以延缓肾功能恶化。

由于经济原因及肾源有限,替代治疗是CKD 5期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

建立永久性通路是替代治疗的先决条件。

有研究表明,在起始治疗时就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症状更少,体力恢复更好,精神状况和自我感觉更佳,睡眠更好,生活质量更高[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