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尽黄沙始见金--山东河务局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治黄成就综述
光荣劳动铸魂魄深情传唱耀黄河

光荣劳动铸魂魄深情传唱耀黄河作者:孙朝阳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8年第09期初春,适逢植树绿化之时。
笔者走进滨州黄河河务局供水局韩墩闸管所,看到有个人正站在梯子上修剪龙爪槐,迷彩工作服上挂着泥土,头上布满了碎木屑,尽管春天的早上很是清凉,但仍看到他脸上流淌着汗滴,阳光下格外的刺眼。
他就是李德胜,一位扎根黄河的劳动者,一位热爱黄河的治黄人。
爱岗敬业不忘本治黄业绩闪光彩2006年以来,李德胜竞聘到滨州黄河河务局供水局工作,先后担任胡楼闸管所、小开河闸管所、韩墩闸管所副所长。
无论严寒酷暑,在提闸放水的日子里,李德胜每天都是迎着朝阳,开一个多小时的车去上班,一到闸上就马不停蹄地查看水情变化,从不耽搁一分钟,他经常开玩笑地说:“你见过黄河的第一缕阳光吗?”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把黄河的事情做好,首先要热爱黄河事业,勤勤恳恳工作”。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放水期间,他带领职工每天两次测流测沙,观测水位水情变化,第一时间上报有关数据,无一差错;黄河水位变化大的时候,每天不间断地去闸上查看,确保引黄闸的放水安全;防汛抗旱时,24小时开机,值班的晚上一个人打着手电筒去闸上巡视。
他对刚入职的新职工说:“只要把责任感时刻装在心中,兢兢业业,就能把工作做好。
”工作中,他狠抓水闸工程管理,创新涵闸工程交叉自检整改方法,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提升了工程面貌。
2015年,大道王引黄闸获得黄委“示范工程”荣誉称号。
同时,他认真做好供水服务工作,深入推进两水分供、两水分计。
他所在的韩墩闸管所工农业供水量逐年增长,特别是2016年,非农业用水提高了28%,创历史新高。
2017年,进入春夏以来,胶东地区旱情严重,道旭闸等多口门联动向胶东地区应急抗旱供水,有力支援了胶东地区抗旱工作,圆满完成了跨地区供水任务。
精益求精创新路科研领域领头兵闸管所的工作零碎又繁忙,但是李德胜仍然抽出时间搞科研,求创新,由他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科技项目及技术革新达14项,解决了工作中的诸多难题。
千川江海阔 风正好扬帆——惠民黄河河务局贯彻落实山东黄河“双高六出”工作理念综述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04(上)观察Observation2022年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落实落地的重要一年。
开年以来,惠民黄河河务局全体干部职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攒劲奋发,积极贯彻落实山东黄河河务局提出的“双高六出”理念,实现了壬寅虎年“开门红”。
谋划部署:高屋建瓴指方向“要对标省局提出的‘双高六出’理念,进一步通过治黄事业发展的高质量、业务工作的高标准,推动治黄工作‘出经验、出机制、出品牌、出亮点、出人才、出干部’。
”“要动员全体干部职工发扬‘有第一就争、有红旗就扛,有先进就学、有经验就借,有问题就改、有短板就补’的‘六有’精神。
”一年之计在于春,谋划新局正当时。
惠民黄河河务局先后召开了专题务虚会、惠民黄河工作会议等,分析研判当前问题,积极谋划研究2022年工作思路,指明方向,明晰路径。
惠民黄河河务局2022年的新蓝图上明确了10项工作目标,要求全局进一步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推进工程管理标准化、强化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升依法治河管河效能、提升治河科技信息化水平、确保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深化单位规范管理、厚植惠民治黄文化、深推有为机关和幸福单位建设、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
乘势而上风正劲,踔厉奋发开新局。
惠民黄河河务局全体干部职工以昂扬姿态推动各项事业在新征程上走在前、干在先、落在实,奋力推进惠民治黄工作实现新跨越。
积极动员:调研座谈促实干“新的一年,大家的工作面貌都很不错,要继续发扬实干精神,夯实基本功,千川江海阔风正好扬帆———惠民黄河河务局贯彻落实山东黄河“双高六出”工作理念综述阴周晓旭“楼宇文化”建设管理段调研座谈开展工程普查50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深入推动“双高六出”“一基三点”工作理念贯彻落实,全面指导2022年工作开展,惠民黄河河务局局长付义刚先后来到恒泰惠民分公司以及该局所辖的4个管理段开展调研座谈,了解职工学习动态,并对下一步工作做出指示。
座谈会上,付义刚听取了恒泰惠民分公司关于综合管理、党建、施工、财务、安全生产、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举措的汇报。
治黄一线走出的全国先进工作者——记范县黄河河务局职工林喜才

人物People2020年11月24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内,暖意融融,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2400余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共聚一堂,接受党和国家授予的崇高荣誉。
林喜才,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中的一名普通工人,从治黄一线走进人民大会堂,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接受最高规格的表彰仪式。
在迎风搏浪中成长1981年,刚刚初中毕业的林喜才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加入一线治黄队伍,这一干就是39个春秋,寒来暑往,汛来凌去,从未离开。
16岁就参加治黄工作的林喜才一直牢记父亲的话:“想在黄河上干好,没文化不行,缺乏文化和技术知识,再用心也很难把工作做好。
”刚上班的工作地点,是在放淤固堤工地的吸泥船上。
虽然工作条件差、安全风险大,工作三班倒,但不管工作多忙,年轻的林喜才都没放松过学习,随身携带的《黄河埽工》《河防词典》等专业书籍,不知被他翻了多少遍,书中内容烂熟于心。
凭着一面恶补理论知识,补齐知识短板,一面在工作实践中苦练,不断强化“内功”,林喜才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抢险救灾本领。
作为技术骨干、抢险专家,他参与或主导抢护各类工程险情20多次,为大河安澜贡献了自己的最大力量。
2003年,黄河发生罕见的秋汛洪水,林喜才带队奔赴封丘县大功控导工程支援抢险。
作为抢险技师,他负责抢护的坝段处于大溜顶冲部位,关系着整个控导工程的安全。
危急时刻,林喜才冷静判断,果断采取柳石搂厢护岸、柳石枕护根等措施,对工程进行紧急抢护。
整整13个昼夜,他带领队员坚守在抢险第一线,顶住极度疲惫、顶住疾风骤雨、顶住蚊虫侵扰,最终确保了大功控导工程的安全。
之后的一次次抢险经历,更让林喜才多年练就的本领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
2007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范县辛庄滩区灌溉引水闸门失控漏水,他指导抢险队员用铅丝土袋笼围堵法抢护,4个小时就控制了险情,避免滩区遭受洪灾;2010年9月,杨楼控导工程1号坝迎水面非裹护体出现土体墩蛰较大险情,他采取“抢点顾线”和传统搂厢的抢护方法,第一时间控制住险情,保证了工程安全;2018年,黄河下游发生伏秋连汛期间,吴老家控导工程多坝出险,他指导抢险队员采取“先上后下、先重点后一般”应急处置方案,使工程化险为夷……在迎风搏浪中,林喜才不断成长,铸造出过硬的防汛抢险本领。
我与黄河三十年——建国60年治黄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我与黄河三十年——建国60年治黄事业的发展与变化1958年,我出生在山东省东营市。
在那里,我度过了孩童时代,当时于家里比较贫苦,家中大姐、二姐都没有上学,我8岁开始读小学、初中、于1977年高中毕业。
1978年,作为当时公社抽调的义工生产队安排到垦利黄河修房段路庄分段做了一名黄河修防临时工,从事后勤管理工作。
1979年,黄河系统因人员长期的青黄不接,国家正式批准黄河招收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农民工充实治黄队伍。
从此,我正式加入到治黄队伍中来,成为治黄战线中的一员。
1984年东营市成立滨州黄河汽车队来到东营河务局。
转眼30年过去了,30多年来,我一直从事黄河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等工作,其中,跟随工程公司风风雨雨转战南北施工工地12年,为东营治黄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青春和年华,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以优异的工作成就深受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这里面也有作为一名黄河职工妻子的巨大功劳。
我的妻子,是一位娴熟温柔型,有文化、充满爱心的好妻子,为了我们这个家,一个人在农村耕种着十几亩土地,还得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日夜操劳,忘我地无私地奉献出了她美好的年华,是她一个女人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撑起了我们这个本来贫苦但富有生机的家。
劳苦可想而知,有一次,她因重感冒发烧严重不得不输液退烧,上午十点输完液,就立即背起喷雾器到稻田打药去了,一连五天都是如此,从不叫苦叫累,无私地、默默地奉献着……是她为了支持我的工作,一个人担起了家中的全部生活重担;我本人常年随黄河工程公司在工地施工,一干就是十二年,一个月回不了一次家,在家住也就是一个晚上,有时回家时孩子已经睡着了,第二天在孩子没醒时又早早地赶回了工地,难怪孩子都说儿时对我这个父亲没有印象啊。
于妻子的无私奉献和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使我全心扑在工作上,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在父母相继去世后,她才带着子女来到了单位,我们在单位卖了房子,一家人才真正实现了团聚。
随着子女的成长,一双儿女相继上了大学,离开了家,现在,家中大部分时间,就剩下我们夫妻二人。
保护利用黄河繁荣发展河南--河南河务局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治黄成就综述

保护利用黄河繁荣发展河南--河南河务局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治黄成就综述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和华夏文明,还因其桀骜不驯的性情和多泥沙特性,在历史上屡屡泛滥成灾,尤以河南为烈。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00多次,其中河南占三分之二,大改道26次,有20次在河南,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黄河宁,天下平”成为沿黄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
1946年,伴随着人民治黄事业成长起来的河南河务局,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下,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下,河南黄河万名干部职工承担起黄河河南段的治理开发与管理任务,累计完成国家防洪工程建设投资100多亿元,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依靠沿黄党政军民,战胜了花园口站12次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大洪水,实现了60多年黄河岁岁安澜,彻底改变了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险恶局面;大力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1500多亿立方米黄河水润泽中原,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近年来,面对河南治黄新的形势和任务,河南河务局全面推进黄河工程、黄河经济、黄河文化、黄河生态“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积极践行“基层为本、民生为重”的管理理念,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治黄成就,荣获了“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中华全国总工会“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全国水利工程大禹奖”、“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以及河南省委、省政府“创建文明单位工作先进系统”、“支持抗旱保丰收先进单位”等一系列重大荣誉。
201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河南河务局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这一喜讯传来,伴随着浓浓春意,给生机勃勃的河南黄河带来无限激情。
在河南治黄发展历史上,河南河务局迎来又一个辉煌。
黄河防汛:众志成城岁岁安澜万里黄河,险在河南。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把黄河防汛作为一件大事,全面实行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建成了完善的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基本实现了防汛指挥现代化。
创新奋进和谐的山东黄河河务局

●
●●●●●●●●●●●●●●● ●●● ●● ●● ●● ●● ●●●●●●●
山 东黄 河 防 汛 指 挥 中心
黄 河 山东 段 河 道 长6 2 8 k m , 在 山东 省
流经菏泽 、 济宁、 聊城、 泰安、 德州 、 济
南 、 滨 州 、 淄博 、 东 营9 市2 5 个县 (市 、
黄河堤 防生 态防护林 带
山 东黄 河 险 工
株存有-~ 2 5 0 0 多万 株 。 加 强 黄河水 资源 统 一
管理 与 调 度成 效 显 著 , 黄 河 山东 段 连续8 年
不 断流 , 首次实施 了引黄济淀 , 多次实施 引
黄济津 、 济青 , 全 省 1 ] 个市6 8 个县用上 了黄
河水 ,
滩 流量 由不 足 2 0 0 0 m
。/s 提 高 ~:113 7 0 0 m
/ Yi 。
s, ,
上 , 河道刷 深 , 过 洪能 力显 著提 高 。
积 极 推 进 黄河标 准化堤 防建 设 、 防
洪工 程建设 , 加强东平湖、 河 口 治理 与
河道整 治 ,
完成工
程 投 资4
8
4
.
2
亿元
,
土
亿 方 2
模 最 大 的水 利 水 电施 工 企 业 — — 山东 黄 河
工 程 集团有限公 司 。 省级文 明单位 由2 0 0 0
年 的 1 7 个增 加 ~ Ej 2 7 个 、 市级文 明单位增 加
了8 个 , 文 明单 位创建率 由2 0 0 0 年的8 5 %提
高~ J9 6 %。
(强 : 以 上 般 据 截 至2 0 0 7 年 底)
举目千山绿___乘风扬帆起——东营黄河河务局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3.12(下)黄河黄土黄种人严管加持坚定发展步伐纪律和规矩是“高压线”,也是“通行证”。
守规矩则是干事创业的最大底气。
2023年8月3日,东营黄河河务局召开党组(扩大)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财会监督工作,传达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精神,听取财务部门关于2024年“一上”预算及财务联审互查存在问题的汇报,并就做好财会监督工作和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提出了具体要求。
规范财经秩序、严抓财经纪律的背后,是东营黄河河务局长期以来坚持以高质量监管推动高质量发展。
“南坝头险工背水面存在视频监控盲区,麻湾险工部分坝头视频监控没有覆盖到,如果能再安装几个摄像头就好了。
”2022年5月,在视频监控、无人机巡视及远程会商“三个全覆盖”应用交流座谈会上,该局麻湾管理段职工王金栋直言不讳。
东营黄河河务局严格落实智慧水利总体要求,以“需求牵引”为原则,推动视频监控系统从“有没有”向“全不全”转变。
截至目前,该局监控摄像头机位总数达到45个,堤防工程平均650米覆盖一处,险工平均300米覆盖一处,实现辖区堤防、险工和水闸等重要节点监控全面覆盖。
东营黄河河务局率先成功实行“先整体后局部,先上游背水后下游临水”的巡查流程和“巡迹+预置点”的巡查新模式,优化巡查流程,缩短巡查时间;探索形成工管、水政、防办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视频会商+无人机”联合会商机制,影像资料集中收集、资源共享;创新滩唇观测模式,利用无人机定时、定点、自主拍摄辖区内所有滩区水位情况,实现滩唇出水高度观测自动化,进一步减轻管理段职工工作强度。
2022年9月23日,在黄委直属机关党委、山东黄河河务局联合举办的黄河水利基层党建示范带观摩会上,东营黄河河务局联合会商机制作为“三个全覆盖”深入应用创新点进行了现场展示,赢得了一致赞许。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
从“三个全覆盖”的深入应用到“治黄新一线”的聚力打造,再到科技创新的潮头而立,智慧山东黄河建设的蓝图已然绘就,东营黄河河务局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向着既定目标砥砺深耕、乘风远航。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登鹳雀楼》。
这句话可以说是王之涣的一部分名言,也是古代励志精神、决心和毅力的最好诠释。
“千淘万漉”是指金子提炼的过程,意思是提炼黄金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淘洗和加工,需要付出巨大辛苦才能得以提取出来。
对于这个过程,人们需要忍受淘洗时沉重的劳动和漫长的时间,不但是对躯体上痛苦的承受,而且对心态上的挑战也是极大的。
这正是“千淘万漉”所言的辛苦。
然而,这句话并不是想表达“多劳多得”的意思。
而是希望表达在经历了多年的磨砺和历练之后,最后才能出现完美的黄金。
因此,在完成淘洗和加工后,你最终会拥有发现珍贵资源的喜悦和肯定。
这是“吹尽狂沙始到金”所表达的意思。
这句话不仅仅是用来形容黄金制炼的过程,更是意味深远。
它是让我们铭记一个内在的愿望,鞭策我们要磨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迎接现实生活中的彩虹和雨天。
无论人们遇到了哪些困难,都应该坚持不懈地进行努力。
然后,当你走过了艰难困苦的时刻,才有机会获得成功和荣耀。
当然了,这样的淘洗和加工过程不仅适用于金子的提炼,还适用于人生旅程。
在我们的职业、学习或生活方面,我们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和付出来获得想要的结果。
所有这些努力都会带给我们一些生活的经验和智慧,让我们更有信心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可以说“千淘万漉”和“吹尽狂沙始到金”是人类历史上使用得最多的一句动人的名言之一。
它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继续坚定前进的信念。
它也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努力,才会最终获得成功和荣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淘尽黄沙始见金--山东河务局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治黄成就综述“五一”前夕,山东河务局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这一荣誉是山东黄河人历尽无数艰辛换来的褒奖!它将激励山东黄河广大干部职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努力的工作,投入伟大的治黄事业中。
山东河务局作为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山东设置的派出机构,承担着黄河山东段的治理开发与管理任务。
全局下辖8个市级河务(管理)局、30个县级(市、区)河务(管理)局、15个直属单位,有干部职工12000人。
自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下,山东河务局以除害兴利、造福齐鲁为己任,团结带领广大治黄职工,艰苦奋斗,励精图治,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建成了较为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战胜了历年洪水,创造了64年黄河伏秋大汛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彻底扭转了黄河史上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
同时,积极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引黄兴利,为民造福,促进了山东沿黄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进入21世纪,山东河务局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民生水利发展要求及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理念,坚持科学发展,促进人水和谐,与时俱进,科学治河,扎实工作,在防洪防凌、引黄供水、工程建设、科技创新、应急抢险救灾、民生水利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
千秋伟业人民治黄以来,国家对千里堤防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加高加固,将过去的秸料埽坝全部石化,共修建各类堤防1543千米、险工控导工程265处、6440段坝岸、涵闸117座,兴建了东平湖水库、北金堤滞洪区等蓄滞洪工程。
近年来,山东河务局又对东平湖进行了综合治理,疏浚北排入黄河道,修建庞口闸,修复戴村坝,加固二级湖堤。
对黄河入海口有计划地进行了3次人工改道,实施了黄河口门疏浚和挖沙固堤工程。
现行清水沟流路自1976年人工改道以来已安全行水34年,改变了历史上黄河尾闾任意摆动、四处漫流的局面,为胜利油田生产和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
1998年“三江大水”之后,国家加大了对黄河治理的投资力度,防洪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
黄河人开创性地建设了治黄史上前所未有的标准化堤防工程。
2005年,在一期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中,山东河务局把标准化堤防建设列为全局工作的第一要务,集中人财物,强力推进。
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广大职工战严寒、斗酷暑,风餐露宿,连续奋战,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建设任务,建设者们用满腔热情和感人事迹谱写了一曲长堤颂歌。
目前,全局已建成标准化堤防401千米,使黄河标准化堤防成了名副其实的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
特别是济南段黄河标准化堤防,荣获了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成为2008年度全国水利行业唯一的获奖工程,也是人民治黄以来第一个荣获鲁班奖的防洪工程。
经过60年不懈努力,黄河山东段已初步建成了由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和蓄滞洪工程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一条气势磅礴的“水上长城”展现在世人面前。
山东黄河已累计完成各类防洪工程建设土方13.63亿立方米、石方1968万立方米、投资115.6亿元,工程抗洪能力显著提高。
2006年,山东黄河全面完成了水管体制改革,实现了水管单位、供水单位、养护公司、其他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分离,形成了基层单位事、企分开的格局,历史性地改变了“修、防、管、营”于一体的管理体制,使工程管理与维修养护得到明显加强。
在对各类防洪工程的管理中,牢固树立“人水和谐”理念,按照《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要求,认真落实维修养护责任制和执法巡查责任制,坚持标准管理、规范管理、精细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工程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工程面貌大为改观。
全局堤防绿化已达1389千米,树株存有量2300多万株,千里堤防成为独具生态魅力的绿色长廊,被全国绿化委表彰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全局已有6个国家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6处国家水利风景区、3处黄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57处堤防险工被黄委命名为“示范工程”。
安澜护国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山东河务局依靠建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和沿黄党政军民、治黄职工的严密防守,战胜了1949年、1958年、1976年、1982年大洪水,安全度过了1969年和1970年“三封三开”的严重凌汛。
黄河不会忘记:1958年花园口站出现22300立方米每秒洪峰,为黄河有水文观测记录以来最大洪水,7~8月间,花园口站出现一万以上流量洪峰5次。
山东部分堤段洪水几乎与大堤持平。
在洪水暴涨的危急关头,沿黄各地干部、群众、解放军110多万人上堤防守,喊出了“水涨一寸,堤高一尺”、“人在堤在”、“洪水不落,决不收兵”的战斗誓言,山东临黄大堤一昼夜间修起了600多千米子埝。
最紧张时干部群众站在堤顶,形成人墙,抵挡风浪袭击。
近年来,山东黄河战胜了2001年和2007年汶河东平湖大水、2003年黄河中下游发生的严重秋汛、2010年金堤河较大洪水,成功抵御了2009~2010年度黄河严重凌汛,确保了黄河山东段64年伏秋大汛岁岁安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安定环境。
据测算,仅1946~1996年,黄河下游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就达4000多亿元。
山东河务局多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防汛抗洪先进集体”。
为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自2002年起,连续12次成功实施了黄河调水调沙。
在确保防洪工程和滩区安全的前提下,共有1.87亿吨沙冲刷入海,黄河山东段主河槽平均冲刷深度为1.14米,平滩流量由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过洪能力明显增强。
黄河人在治理世界上最为复杂的河流的探索中,找到了处理黄河泥沙、扼制悬河升高的一剂良方,走活了历代治黄人苦思冥想的一盘大棋。
在全面做好各项防汛工作的同时,山东河务局依托防汛专家、抢险设备、救灾物资等优势,积极投入自然灾害应急救灾中,“黄河铁军”赢得了一次次赞誉。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山东河务局迅即吹响抗震救灾抢险集结号。
一方面,紧急调运橡皮舟等大宗防汛物资支援四川救灾;一方面,迅速组建了由277名队员、42台(套)大型抢险机械设备组成的机动抢险队,连夜急行军2200余千米,开进到四川重灾区广元和绵竹开展抢险救灾。
同时,先后疏通了石亭江主河道,完成了4座水库的应急排险任务,抢修20余千米的村民出山道路,为3000多名村民顺利撤离打开了生命通道,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灾区群众的广泛赞誉。
山东黄河抢险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支援抗震救灾‘工人先锋号’”。
山东河务局被水利部表彰为“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山东河务局还先后派专家和技术骨干支援了1998年长江大水抢险、2003年陕西渭河抢险、2008年山东柴汶河抢险和2010年江西赣江抢险。
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内蒙古严重凌汛、西南大旱、吉林内涝洪水以及泰山大火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先后10余次紧急调运防汛抗旱物资支援抢险救灾,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兴利为民历史上黄河下游只有泛滥之害,而无灌溉之利。
新中国成立后,遵照“除害兴利”的方针,山东黄河引黄供水得到了迅速发展。
自1950年在利津綦家嘴建成第一座引黄闸以来,目前已建有引黄涵闸63座,设计引水能力达2423立方米每秒。
黄河是山东的主要客水资源,目前,山东省已有11个市、70个县(市、区)用上了黄河水。
近10年,年均引用黄河水60亿立方米,引黄灌溉面积达3000多万亩,现有万亩以上的引黄灌区58处,其中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19处,引黄灌溉年增产效益达30多亿元,对山东沿黄工业GDP影响量达1200多亿元。
供水用途也由最初单纯的农业灌溉发展成为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及生态用水的多目标全方位供水。
人民治黄以来,山东黄河累计引用黄河水3000多亿立方米,为战胜历年严重干旱,保证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农业增收发挥了重大作用。
1999年国务院授权对黄河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调度以来,山东河务局精心调度、科学配置宝贵的黄河水资源,黄河山东河段已连续11年不断流。
开创了“两水分供”水资源配置模式,把黄河水远距离送到德州庆云,滨州沾化、无棣,菏泽南五县等严重缺水地区,解决了群众的吃水难问题。
特别是2006以来,山东共引用黄河水316亿立方米,年均63.2亿立方米,黄河水资源基本满足了沿黄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需要。
面对去冬今春山东特大旱情,严格执行《黄河水量调度条例》,认真编制《春季抗旱应急预案》,积极投入引黄抗旱。
自2010年11月以来,已安全引用黄河水20.9亿立方米,为近10年来同期最多,较旱情严重并启动一级抗旱预警的2008~2009年度同期多引水6.5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山东百年一遇的特大旱情。
山东河务局按照国家防总部署,积极协调,科学调度,克服重重困难,实施跨流域调水,把宝贵的黄河水调到天津、河北、青岛等地,先后圆满完成了8次引黄济津、16次引黄入冀、21 次引黄济青任务,补水2533万立方米。
累计跨流域调水129.5亿立方米。
确保了这些省、市重点城市的供水安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黄河水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绿色颂歌。
2010年,成功实施了刁口河备用流路恢复过水试验,实现了刁口河流路的全线过流,使枯竭了34年的刁口河故道自流引水全线贯通。
连续3次向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组织生态调水,共补水5363万立方米,使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得以良性维持,丰富了生物多样性,黄河尾闾再现碧野万顷、鸥鸟翔集的盎然生机,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黄河每年约有10亿吨泥沙输往河口地区,64年来,共有530多亿吨泥沙在黄河口入海,填海造陆1400平方千米,为国家新增土地210多万亩。
科技兴河1970年,在让黄河泥沙变害为利的探索实践中,山东黄河职工制造出黄河上第一只简易吸泥船——“红心一号”,发明了吸泥船引黄放淤固堤技术。
此项技术的诞生,大大加快了黄河下游堤防加固步伐,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于1978年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自1970年以来,山东黄河利用这项输沙技术,累计完成放淤固堤土方5.5亿立方米,对800多千米黄河大堤进行了加固,有效减缓了河道淤积,减少了农田挖占。
为沿黄村镇淤改盐碱涝洼地2万多亩,增加了农民耕地,沿黄地区成为山东省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
近年来,机淤固堤技术不断探索改进,取沙汇集系统和远距离输沙技术使输沙距离提高到1.5万米以上,输沙生产效率提高了3.7倍,机淤固堤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滩区治理、水库加固、挖河疏浚、渠道清淤、土地改造等诸多领域,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近年来,山东河务局积极践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努力以科技进步推动由传统治黄向现代治黄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