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鲁迅研究重点笔记

合集下载

《鲁迅研究》复习大纲、样题

《鲁迅研究》复习大纲、样题

《鲁迅研究》一、你如何看待建国后尤其是近些年来对于鲁迅褒贬不一的评价?对于鲁迅的各种激赏、赞誉之辞,我们并不陌生,对于其它种种的挑战与质疑,我们也没必要大惊小怪。

比如:在打倒孔家店、批判我国古代文明传统的浪潮中,鲁迅与很多学者一样显得过于极端,甚至认为“汉字不死、中国必亡”;对在内战与外侵双面交困下的国民政府的求全责备、对其积极一面没有足够的鼓励;有人亲身听过南京大学一位教授从社会功用角度批鲁迅的讲座,该教授认为鲁迅一味地“破”,而几乎没有“立”的功劳,唤醒了很多民众却没有指明出路,较之大量无理的谩骂,他的观点相对符合学理。

鲁迅是否合适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固然可以讨论。

但,至少我所见到的诸多否定鲁迅的言论还是不能打消我们对鲁迅的尊敬(并非独尊鲁迅!)。

关于近年来众多对鲁迅先生的过分攻击与置疑,我仍然想说的是:鲁迅的地位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是很重要的,他的文章对旧时的中国的挖掘和认识是很深刻的.不管他是怎么走上了文学的道路的,他的贡献是我们中国人所公认的,他的文学意识也是和现代的文学意识所不背离的,他的先进性也是勿庸质疑的.我个人认为他对中国的思想所产生的印象是决定性的,他的思想虽然在当时是很激进的,但是现在看来是很正常的.我想他的贡献和以前是否学过钢铁,造船与医学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他该是一个有着充分的文学天赋的人吧!二、你如何理解鲁迅早期文言论文在思想方面的价值和意义?"个人"、"精神"与"进化"是鲁迅留日时期五篇文言论文的三个关键观念.鲁迅的人性进化论以意志为动力,以"精神"的进化为目标,以"个人"为单位;以"主观"和"意力"阐释的"精神",最终是以"个人"的人格承担下来;"个人"指向"天才"、"超人"和"英哲"的"个性"及其"精神"价值.鲁迅在日本弃医从文,就开始了他的唤醒民众,救国的光辉道路。

最全00812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自考笔记(转载整理)

最全00812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自考笔记(转载整理)

最全00812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笔记(转载整理)第一章鲁迅一、鲁迅的思想鲁迅是在亲身经历的个人家庭的衰败和困顿、时代社会的腐败和无望从而产生的困惑、挫折和失败中,经过一次次的灵魂拷问和精神探索,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思想,并走向文学道路的。

鲁迅的思想重心放在“立人、立心”的“文化-精神”改造观念上。

在反思传统文化的弊病方面,他猛烈抨击历代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治心”手段对人心的残害,认为这是中国文化衰落的根由;同时赞扬那些历史上敢于反抗现实,特立独行的“中国脊梁式”的人物。

在借鉴、吸收外来的思想态度和实践上,他看重西方19世纪以来具有独立人格和反抗现实精神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翻译介绍跳动着“真实的心”的文学作品,以期达到通过文学进行心灵交流,使中国融入世界文学和世界思想的目的。

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上,他也坚持不从理论、条条框框来衡量作品,而是看作品是否体现了人的本心;在自己的创作中,也一样真实地表白内心,甚至“抉心自食”,以至达到了思想内容的无比深刻。

鲁迅以坚韧的“精神战士”形象,努力克服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虚无态度和绝望情绪,执着于自己经历的人生和现实,在文学创作、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等方面,为20世纪中国的文化和文学发展作了具有经典性的杰出贡献。

二、小说创作1918年《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它以鲜明的现代小说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之后鲁迅在1918年至1925年连续创作了26篇小说,结成《呐喊》《彷徨》两部小说。

(一)题材开掘的深刻性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鲁迅的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以浙东市镇为主要活动场所的乡土世界。

他通过《故乡》、《药》、《阿Q正传》,《祝福》、〈离婚〉、《明天》等小说描述了一些农民形象。

在描述下层人民生活苦难的同时,正面描写了他们精神上的愚昧和在封建权势压迫下的不幸人生。

自考资料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笔记

自考资料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小说]《阿Q正传》作者:鲁迅1、鲁迅小说的创作思想。

“启蒙主义,为人生,改造国民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病苦“,既指极端贫困的物质”病苦“,更指极端麻木愚昧的精神”病苦“。

2、分析阿Q形象。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贫苦农民,是一个质朴、愚昧、也沾染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落后农民,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阿Q的性格是复杂的。

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著名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艺术典型。

3、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表现。

 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胜利”。

表现在①妄自尊大。

②自轻自贱。

③欺凌弱者。

④健忘。

⑤忌讳缺点,甚至以丑为荣4、如何评价阿Q的革命? 两方面分析评价:一、肯定阿Q要革命。

是被封建社会逼迫而去神往革命的。

二、也夹杂着农民的狭隘报复,说明他还不觉悟。

 阿Q的革命复杂性,基本上体现了农民革命的复杂性,提出了启发农民觉悟、教育引导农民的重要性问题。

5、阿Q“大团圆”结局揭示了什么? 有主、客观原因。

 主观上阿Q实在糊涂,把抢匪等同于革命党,揭示了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的重要性问题。

 客观上,阿Q是被由自由封建势力变成的革命政府判决枪毙的,这就揭示了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封建势力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的历史教训。

6、阿Q的典型意义。

 ①阿Q是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

具有针砭、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意义。

 ②阿Q的形象提出了国民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问题。

③揭示了辛亥革命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的历史教训。

7、鲁迅对阿Q抱怎样的态度?鲁迅对阿Q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8、简析赵太爷。

 赵太爷是封建地主,中国封建宗法制下农村的土皇帝。

他的性格是专横、贪婪、狡猾、狠毒。

9、简析《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的描写。

 小说对辛亥革命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自考鲁迅研究重要知识点

自考鲁迅研究重要知识点

自考鲁迅研究重要知识点1 中国小说人物主题的转换宋人话本的产生,在小说史上带有革命的性质。

其中有一点是:作品描写的对象由表现封建士子为主转向贫民,尤其是市民。

因而,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随之发生了变化。

(见李梅吾《中国小说史漫稿》P6)鲁迅小说是我国小说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这首先表现在作品思想内容上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尊重“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尤其是普通民众。

(见王敬文《鲁迅小说研究》P10)2《儒林外史》与鲁迅的杂文李悔吾《中国小说史漫稿》绪论中说:《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晚清谴责小说的创作,也影响着鲁迅的杂文。

值得注意。

(见李梅吾《中国小说史漫稿》P10)3 时代的转折,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历史的批判。

不对旧的民族历史作批判性总结,便难以对新的民族历史作总结性开始。

鲁迅小说正是对我国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最辉煌的一页——辛亥革命作了艺术的批判。

这是我们论述鲁迅小说的重大历史意义时所应注意的根本出发点。

见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4 鲁迅开创的现实主义主潮,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和西方近代现实主义在“五四”时代的历史交错点作为艺术背景和艺术渊源的。

那么,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对鲁迅小说的影响如何?鲁迅开创的现实主义与之有何不同呢?鲁迅对古典现实主义作了哪些丰富和完美呢?这应该是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之一。

5 鲁迅对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尤其是《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现实主义本质,有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领会。

他认为,《儒林外史》的艺术精义在于“烛幽索隐,物无遁形”,“使彼世象,如在目前”。

《红楼梦》的艺术要点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这里,给我们指了一条认识鲁迅现实主义与古典现实主义联系的途径——从鲁迅对古典现实主义的把握入手。

应注意研究。

6 鲁迅小说突破了我国旧小说濒于凝固化的艺术格局和表现方法。

这种突破,首先是从短篇小说的艺术格局开始的。

对旧小说艺术的突破,应是鲁迅对中国小说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

2023年辽宁自考鲁迅研究学习资料

2023年辽宁自考鲁迅研究学习资料

辽宁自考07565鲁迅研究学习资料1童少年时期对封建思想、封建思想文化封建教育旳批判对宣扬封建道德观念旳旳《二十四孝》极为不满(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对封建家长制度、封建教育制度,对迷信、封建落后旳陋习旳不满。

后来于五四文化运动时期对于封建老式旳剧烈扫荡,奠定了坚实旳基础。

2南京求课时期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旳影响达尔文进化论认为,自然界中旳一切生物都根据生存竞争,自然淘汰旳规律发展着、严复结合当时旳中国民族危亡旳客观情势,由此发出“学习西方,与天争胜,自强保种”旳救国思想。

鲁迅接受了这一观点:新旳必胜旧旳,未来必胜过去,青年必胜老年。

这就构成了鲁迅进化论信奉即社会发展观旳基本特点,而尤其强调只有通过斗争才能获得社会旳发展和民族旳解放。

3日本留课时期思想经历在哲学上提出了“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强调主观精神在人类社会中旳地位与作用,发扬人物内在精神,强调少数天才和英雄人物在发明历史中旳作用。

宣扬主观唯心主义与唯意志论旳见解(临时迷误)个性解放毕竟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范围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却建立在革命民主主义场上,与尼采不一样。

4辛亥革命前后旳重要思想状况对辛亥革命热烈欢呼到严重失望,并没有单纯地沉湎于忧愤之中,他对辛亥革命旳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旳反思①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旳软弱、妥协。

②中国革命任务旳艰巨性、长期性③严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在苦闷和寂寞中继续奋进、战斗(辛亥之后,动乱不止)缅怀古代先贤。

从历史遗产中汲取精神力量,重视对抗精神。

(对中国老式文化糟粕旳批判,积累了充足旳资料。

从学术意义上看。

也给研究中国字体史和文学史做了必要旳准备)5五四时期旳政治思想○1在政治思想上,基于强烈旳民主主义规定,彻底旳反对封建主义,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志》中,就把斗争旳矛头直指向封建主义。

揭发“吃人”旳本质,并主线否认。

②1910月《我们目前怎样做父亲》抨击了封建旳旳“孝”道观念,对三纲愤怒声讨。

③鲁迅对保古派旳批判,重要着重在对“二重思想”(新旧并存中体西用)旳挞伐上,充足体现了鲁迅反对封建主义旳彻底性。

自考鲁迅研究主观题必背20题

自考鲁迅研究主观题必背20题

1.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及其局限:意义:(1)“立人”思想,是鲁迅早期思想中核心的部分,是他早期的哲学社会思想的集中反映。

(2)鲁迅提出“立人”的思想,本身是十分深刻的。

(3)当时的政治家考虑的多是经济、政体等问题,而萦回于鲁迅脑际的是“人”的问题,人的精神状态,人的成长和发展问题。

(4)鲁迅的“立人”思想,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局限:(1)鲁迅的“立人”思想,带有抽象的空想的性质。

(2)“立人”思想的哲学基础,也还不是唯物史观。

只有唯物史观才能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3)认识不到人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而改造客观世界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阶级的力量。

2.《狂人日记》发表的意义:1)在文学的意义上,《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开启了中国文学一个新的时代。

2)在思想的意义上,《狂人日记》以彻底的反封建的战斗精神,深刻地揭示了传统思想文化的吃人本质。

3)在道德的意义上,鲁迅自述《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对家族本位的批判,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资源。

3.研究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意义:1)改革中国社会,是鲁迅毕生探索的重大课题;改革中国人的国民性,是这一课题的内容之一。

2)但是,20 世纪 50 年代末,由于极左思想的干扰,关于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研究逐渐成为理论禁区,从此中断了二十余年之久。

3)事实上,改革国民性的思想,是鲁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更是促使他从事文艺运动的重要原因。

4)因此,这不仅是鲁迅研究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研究鲁迅思想和解读鲁迅创作的钥匙。

4.鲁迅小说揭示国民弱点的基本态度:1)当鲁迅揭露上流社会权势者身上存在的劣根性时,着重剖析这类人的堕落和腐烂,撕掉他们的伪装,毫不惋惜他们的溃灭。

对于这类人,鲁迅的暴围与讽刺,是不带丝毫痛惜之情的。

2)对于下层社会的农民和市民,鲁迅在暴露他们身上存在的弱点的时候,即使这种暴露和批判是尖锐的、冷峭的、不留情面的,但鲁迅首先关注的是他们的前途和命运,是在“哀其不幸”—同情这些劳动者所遭受的压迫和奴役的基础上,去批判他们那些被扭曲了的精神、性格和品质。

自考——《鲁迅分析研究》复习资整理料9

自考——《鲁迅分析研究》复习资整理料9

名词解释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

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

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

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

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

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

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

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 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

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 ,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

“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12.“民族魂” 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笔记(2)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笔记(2)

四、杂⽂创作 鲁迅的杂⽂集是⼀部“百科全书”,是⼀个活的两代中国⼈的“⼈史”,整体地成为现代中国的国情史。

鲁迅的杂⽂创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本留学时期《⽂化偏⾄论》、《摩罗诗⼒说》、《破恶声论》。

鲁迅早期思想时的这些⽂章,都收到了鲁迅第⼀本杂⽂集《坟》中。

作为⼀种⾃由形式的“⽆体之⽂”,鲁迅的杂⽂开始于1918年-1919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随感录”专栏中的杂感与杂论。

鲁迅的杂⽂创作⼤致可以分为这样⼏个阶段:A、1918-1925年的尝试阶段,主要包括《坟》、《热风》表述与新⽂化运动中其他作者相同的“五四”⽴场即反传统,破坏偶像,抨击迷信和国粹,⿎吹科学、进化、民主与个性解放。

B、1925-1928年主要包括《华盖集》《⽽已集》《三闲集》在北京。

C、1929-1934年主要包括《⼆⼼集》〈南腔北调集〉、〈伪⾃由书〉〈准风⽉谈〉〈花边⽂学〉这⼀时期正值中国内忧外患加剧,国民党⽂化围剿,鲁迅在上海的⽣活颇为艰难。

D、1934-1936年,杂⽂创作“后期《且介亭杂⽂》,〈且介亭杂⽂⼆集〉〈且介亭杂⽂末编〉,这⼀时期死亡、疾病威胁着鲁迅,鲁迅杂⽂创作却已⼊了更扩⼤、深化乃⾄⽂化历史的底层,关注重⼼重回到他最熟悉的⽂学、艺术、历史研究和国民⼼理的艺术分析上来,开展了更加⼴阔的视野,注⼊平淡的思考与深化的情感。

鲁迅杂⽂涉及问题极⼴,⼏乎涵盖现代中国⼈⽣活的各⽅⾯。

⾸先,鲁迅杂⽂内容的核⼼是揭露现实中⽆处不在的奴役关系,⼤声疾呼⼈的觉醒、⾃主与解放。

从“⽂化-精神”改造观念出发,宏观把握中国思想史,中国国民⼼理、民族性格及其出路,⼀直是鲁迅杂⽂的基调。

其次,从杂⽂经常谈论的对象上看,他的杂⽂⼀是针对农民、妇⼥、⼉童和⼩市民,⼀是针对现代知识分⼦。

鲁迅杂⽂思想艺术的特质: (⼀)强烈的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 鲁迅的杂⽂集是⼀个不停息的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化⽃争的编年史。

鲁迅形成⾃⼰的“争存于天下”、“⾸在⽴⼈”,⾸先要寻到⼈的权利的思想,将锋芒对准了形形⾊⾊的奴役压迫,这就是他批判社会,否定攻击旧⽂化和旧思想的根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鲁迅研究重点笔记(6)简答题1. 鲁迅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有哪几个突出的方面? .答:艺术格局的丰富多彩、简洁深厚,悲喜剧交融,白描传神。

2. 《野草》中哪些篇章体现了鲁迅的这种态度,他又是怎样揭示奴才性格的核心的?答:主要有《复仇》、《求乞者》等。

以讽刺的笔触,揭示其苟活的人生,对中庸哲学的否定。

3. 鲁迅的悲喜剧观有哪些特点?答:鲁迅将“人生有价值”的观念引入对悲剧和喜剧的认识之中,使“悲剧”、“喜剧”与有“价值”意义的内涵相联系。

鲁迅揭示了悲剧就是要以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悲愤感来感动读者、观众的心,激发他们强烈的爱憎情感,而喜剧则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使人们在诙谐、幽默中认识人生、认识社会。

4. 哲理与诗情是鲁迅杂文艺术的一大特点,,大致可以分成哪几类,各类的特点是什么?答:两大类。

第一类的特点是叙述与抒情相互渗透,第二类是以说理为主,理中见情,在哲理的诗化中做到情理交融。

5. 创作《野草》时,鲁迅正处在世界观矛盾而复杂的时期,思想变化有哪些特点?答:1)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病态;(2)歌颂韧性战斗精神;(3)严于解剖自我,真诚坦露心胸。

6. 鲁迅的杂文创作有哪些艺术特色?请简要说明之。

答: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要点:(1)逻辑性;(2)形象性;(3)讽刺性;(4)抒情性;(5)多样性;(6)常用曲笔。

7. 鲁迅的比较文学实践,具有哪些作用与意义?答:鲁迅企望通过翻译的作品来唤醒和激发中国人民的斗争意识,体现出一位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思想。

,所以他的比较文学实践《摩罗诗力说》是鲁迅站在被压迫人民的立场上,为中国介绍控欧洲积极浪漫主义文艺思想,文艺作品的第一篇论文。

8. 鲁迅是怎样概括白描艺术手法的?其要点又是什么?答:鲁迅尤其重视运用白描手法。

鲁迅曾给白描下了一个精到的蜀说:“…白描‟却没有秘决。

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作文秘决》,《南腔北调集》)“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9. 鲁迅对悲剧的认识是什么内容?请简要说明鲁迅的悲剧观。

答:鲁迅的悲剧观。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首先,鲁迅认为,悲剧反映的对象是实体性的,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着的。

其次,鲁迅指出悲剧是一个“毁灭”的过程,毁灭的对象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

鲁迅对悲剧的论述,涉及面广,他从以上对悲剧内容的美学特征的理解出发,还在许多方面对悲剧创作提出了一系列主张。

10. 鲁迅在杂文《坟·写在〈坟〉后记》中提到,“中间物”概念的内涵指的是什么?答:是鲁迅自己的说法。

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

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1. 鲁迅在“五四”时期写的“随感录”有哪些特点?答:尖锐而深刻、巧妙而生动的独特个性。

12. 鲁迅在创作《野草》象征主义表现艺术的手法答: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野草》大放异彩。

《野草》正是以各种具有物质感的意象,赋予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从而独特地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寄寓某种哲理性的思考。

其途径有以下几种:其一,自然景物的象征;其二,突出自然景物或者某种事物的自然特征,从而引申、阐发其精神实质;其三,直接诉诸于人和事,赋予某些人物或故事以象征的意义。

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野草。

中不少篇章能够以短小的篇幅而取得含蓄凝练、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13. 对于讽刺艺术的论述,鲁迅提出了哪些精辟的观点?答:其一,夸张;其二,反语;其三,摹拟;其四,谐趣。

14. 鲁迅杂文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有哪几个突出的方面?答:鲁迅的杂文展示着“时代的眉目”,是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值得后人认真研读的一代“诗史”。

首先,鲁迅的杂文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主要动向和重大的历史事件。

其次,鲁迅的杂文中活现着一批栩栩如生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

再次,鲁迅的杂文形象地描绘了许多社会世象和心态。

15. 简述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意义。

答:从祥林嫂的悲剧中,不只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残酷地钳制着劳动者的命运,并且还戕害人的精神,把人变得迟钝、麻木和愚昧。

16. 《影的告别》如何表现作者的内心矛盾?答:现实生产中形影相随,不能分开。

鲁迅在《影的告别》中巧妙地构想出影形告别的场景,从影的告别词可见,它既想决别,又对形留恋,但最后是决绝而去。

影和形的告别象征着鲁迅一个自我向另一个自我的诀别。

“影”的形象是鲁迅内心思想矛盾的化身,“影”的告别词也正是鲁迅当时内心矛盾的坦露。

17. “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

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象阔人的老太爷一样。

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说明鲁迅这段话所包含的美学内容。

答:(1)说明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存在着阶级压迫和阶级剥消,存在着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因而在爱憎美丑的认识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立。

(2)说明属于不同思想体系的人,也不可能有共同的美感,共同的“喜怒哀乐。

18. 鲁迅关于唐、宋传奇两者区别的看法。

答:传奇小说,到唐亡时就绝了。

至宋朝,虽然也有了传奇的,但就大不相同。

因为唐人大抵描写时事;而宋人则多讲古事。

唐人小说少教训;而宋则极多教训。

19. 简述鲁迅对《聊斋志异》艺术上的评说。

答:鲁迅认为《聊斋志异》艺术上特色有二:一是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二是说妖鬼多具人情,通世故,使人觉得可亲,并不觉得可怕。

缺点是“用古典太多”,使人不容易看下去。

论述题1.试分析论述鲁迅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答:①以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美的本质;②美的本质离不开现实社会和时代的制约;③美的本质具有人类文化的共性,也有民族文化的个性2.试分析论述鲁迅在《野草》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哲学思想。

答:①体现了鲁迅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思想②体现了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思想。

③体现了鲁迅自我剖析、自我反省和自我牺牲的思想特点。

3.结合对《野草》的阅读理解,试分析论述《野草》“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思想特点。

答:(1)揭露社会之黑暗犹如地狱(《失掉的好地狱》);(2)嘲讽“中庸”和奴才哲学(《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求乞者》);(3)抨击精神麻木的“戏剧的看客”(《复仇》、《复仇(其二)》);(4)鞭挞青年空虚无聊、忘恩负义的灵魂(《我的失恋》、《颓败线的颤动》);(5)揭穿“正人君子”虚伪的假面(《狗的驳诘》、《死后》)。

《野草》对韧性战斗精神的歌颂:(1)为刚强不屈的战斗者唱赞歌(《秋夜》);赞美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过客》);(3)颂扬无私无畏的献身品格(《死火》);(4)热情歌颂叛逆的猛士(《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

《野草》确实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用诗的激情和诗的形象来展现自我内心世界矛盾和斗争。

这种自我解剖、渗透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哲理探索意味。

4.鲁迅对中外文化遗产采取什么态度?试论述鲁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历史贡献。

答:鲁迅基于中国社会现实的考虑,特别注意提倡现实主义精神,但作为艺术表现的方法,鲁迅则在提倡现实主义方法的同时,也兼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多样的创作方法。

鲁迅一向认为,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不但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只要有利于更好地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有利于写出成功的作品,对任何表现方法都可以采用“拿来”的办法。

鲁迅在这方面的主张以及创作实践,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仍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的。

5.试分析论述鲁迅所提出的“兴感怡悦”是一切艺术美的本质的美学思想。

答:鲁迅解释什么是美?“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

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

”③美的本质是超功利的,并非致用。

他在另一处说:“主美者以为美术目的,即在美术,其于他事,更无关系。

”④这便是文学上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所主张的。

他说美术有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美术云者,即用思想以美化天物之谓。

”⑤他强调“神思”,即发挥想象力达到理想境界。

美的社会功能就是“涵养吾人之神思”⑥。

我们欣赏美术作品,便受到薰陶,使人气质受到影响。

鲁迅打了一个比方:“如游巨浸,前临渺茫,浮游波际,游泳既已,神质悉移。

”⑦我们欣赏美术作品好像在大海中游泳,。

而且科学知识给人的启迪和艺术作品并不相同,科学知识靠推理,艺术作品靠直觉,直接能感受到人生的哲理,能接触到人生的真理的隐密幽深之处。

这是美术供人享乐功用的一方面。

6.结合你对《野草》的理解,试论述《野草》的哲理性和文化意识。

答: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野草》大放异彩。

《野草》正是以各种具有物质感的意象,赋予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从而独特地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寄寓某种哲理性的思考。

其途径有以下几种:其一,自然景物的象征;其二,突出自然景物或者某种事物的自然特征,从而引申、阐发其精神实质;其三,直接诉诸于人和事,赋予某些人物或故事以象征的意义。

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野草》中不少篇章能够以短小的篇幅而取得含蓄凝练、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野草》的文化意识:《野草》的语言文字显得特别优美和瑰丽。

《野草》的语言精炼而警拔,往往精炼得近于浓缩,有的成为警句。

《野草》的语言又是含蓄而曲折的。

《野草》中的对话往往也寓意深警,不管是讽刺还是抒情,常常闪现着诗意的光彩。

《野草》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常用排比句式,多结构相似的短语,关键性句子尤其是警句每见重复等等。

7.试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两篇小说为例,论述鲁迅小说的现代特征答:鲁迅小说对我国传统小说艺术实现了大突破,创造了崭新的中国现代小说艺术。

首先,在人物与故事关系上,鲁迅的小说突破了传统短篇小说的格局(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完成了从情节小说向性格小说的转化);其次,在艺术手法上,鲁迅“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他的小说综合运用了中西方小说的艺术技巧,从作品内容出发灵活而多变,充分显示了鲁迅丰厚的中西方艺术素养和艺术上的独创性;再次,在小说语言上,鲁迅小说彻底地摆脱文言,改用白话,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鲁迅小说在形成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主潮方面的贡献与特点:鲁迅对我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流派的形成起了主帅作用,他是这一文学思潮、流派的奠基者与旗手。

鲁迅小说犹如涉世很深者向人们讲述世态和人心,简约而严谨、冷静而深沉,读后既发人深思,又感人肺腑,可谓理深情挚。

鲁迅的小说,成功地刻画了阿Q等一群出色的人物形象,他们性格鲜明、独特而又有极大的普遍意义。

鲁迅小说所特有的质朴、清醒、深沉,使他的现实主义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影响及于几代作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