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六国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16.2《六国论》课件 (共5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 有满足,六国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六国就越急迫。所以, 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 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至于:以致
颠覆:灭亡。 以:用。 固:本来。 然:这样。 事:侍奉。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较:与……比较。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因果承接。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 的土地比较,(前者)实际数目多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 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于:跟,对。 再:两次。 而:连词表并列。却:使……退却,使动。 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短语后置句。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 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安稳。 寝:休息,睡觉。 而:可是,转折连词。
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 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奉:献,送。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终:最后。 迁灭:灭亡。 与:亲附、亲近。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后也随着五国 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判:确定,断定。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 有满足,六国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六国就越急迫。所以, 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 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至于:以致
颠覆:灭亡。 以:用。 固:本来。 然:这样。 事:侍奉。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较:与……比较。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因果承接。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 的土地比较,(前者)实际数目多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 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于:跟,对。 再:两次。 而:连词表并列。却:使……退却,使动。 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短语后置句。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 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安稳。 寝:休息,睡觉。 而:可是,转折连词。
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 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奉:献,送。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终:最后。 迁灭:灭亡。 与:亲附、亲近。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后也随着五国 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六国论》优秀课件PPT

第贰部分
2023//55//1188
7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辛 读 争 皇 三 父 青二寒三级级思 并 发 方 年 当 勤 书 诵 城 人 子 丝 窗四究级 同 奋 知 已 年 为 从 苏 咸 皆 同 根 多 圣五级儿 读 需 二 苏 第不洵震中进根少人与书用十老 一晚名惊举京白年语女籍功七泉 。,。,。,。,。,。,。,
四级
,以论证为主,其特点五级 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 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借古讽今。
2023/5/18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2.背景解读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单大击军压此境处,编直逼辑澶母州版城文下本(今样河式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六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国
论 三级 四级 五级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
2023//55//1188
1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目 录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三级
四级
01 学习背景
03 五级 课堂检测
02 课文解读
04 延伸拓展
2023/5/18
2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二级 是,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每年要送给三辽级大量的钱物,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屈
四级
辱的盟约之中付诸东流。苏洵反对这种屈辱的求和五级,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贿赂秦相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希望北宋统治者能改弦更张, 勿重蹈覆辙。
2023/5/18
3.古单代文化击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五级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
2023//55//1188
7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辛 读 争 皇 三 父 青二寒三级级思 并 发 方 年 当 勤 书 诵 城 人 子 丝 窗四究级 同 奋 知 已 年 为 从 苏 咸 皆 同 根 多 圣五级儿 读 需 二 苏 第不洵震中进根少人与书用十老 一晚名惊举京白年语女籍功七泉 。,。,。,。,。,。,。,
四级
,以论证为主,其特点五级 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 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借古讽今。
2023/5/18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2.背景解读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单大击军压此境处,编直逼辑澶母州版城文下本(今样河式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六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国
论 三级 四级 五级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
2023//55//1188
1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目 录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三级
四级
01 学习背景
03 五级 课堂检测
02 课文解读
04 延伸拓展
2023/5/18
2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二级 是,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每年要送给三辽级大量的钱物,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屈
四级
辱的盟约之中付诸东流。苏洵反对这种屈辱的求和五级,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贿赂秦相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希望北宋统治者能改弦更张, 勿重蹈覆辙。
2023/5/18
3.古单代文化击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五级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 1、暴霜露 “曝”,曝露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
动词,获得
35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6
文言虚词
•
而
•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大患 献易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8
2024/10/15
49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
动词,获得
35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6
文言虚词
•
而
•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大患 献易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8
2024/10/15
49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六国论》ppt课件

2、本段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在结构上起什么 作用?
以上两段揭示六国败亡之因,这一段则用假设论证的方法,设想 六国图存之道,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进一步支撑了中心论 点,具有“豹尾”之妙。
在结构上,这一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 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达到借古讽 今的目的。其中“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部分,“为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哉”是启下部分。
第三段:
齐人未尝赂秦,终 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矣。燕赵之君,始有 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燕虽小 国而后亡,斯用兵之 效也。至丹以荆卿为 计,始速祸焉。赵尝 五战于秦,二败而三 胜。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终于也随 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 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 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 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 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自己 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被灭, 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 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 秦国的计策,才招致了(灭亡的) 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 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第一段: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段从几个方面提出中心论点并进行了阐释?
两个方面: 一是赂者,“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针对 直接赂秦的国家而言的,从正面解释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 最终被消灭;二是不赂者,“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是针对没有赂秦的国家而言的,从反面解释由于赂秦国家被 消灭,没有赂秦的国家就失去了强援,结果也就不能独自保全。
之不得下咽也。悲夫! 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
以上两段揭示六国败亡之因,这一段则用假设论证的方法,设想 六国图存之道,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进一步支撑了中心论 点,具有“豹尾”之妙。
在结构上,这一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 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达到借古讽 今的目的。其中“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部分,“为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哉”是启下部分。
第三段:
齐人未尝赂秦,终 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矣。燕赵之君,始有 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燕虽小 国而后亡,斯用兵之 效也。至丹以荆卿为 计,始速祸焉。赵尝 五战于秦,二败而三 胜。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终于也随 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 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 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 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 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自己 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被灭, 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 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 秦国的计策,才招致了(灭亡的) 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 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第一段: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段从几个方面提出中心论点并进行了阐释?
两个方面: 一是赂者,“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针对 直接赂秦的国家而言的,从正面解释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 最终被消灭;二是不赂者,“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是针对没有赂秦的国家而言的,从反面解释由于赂秦国家被 消灭,没有赂秦的国家就失去了强援,结果也就不能独自保全。
之不得下咽也。悲夫! 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
高中语文《六国论》 课件

势:势力,力量 可以:可以凭借 以:凭借
下:名作动,吞下 苟:如果 下:名作动,降低身份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用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 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降低身份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文章结构
弊
在 赂
第 一 段
秦
总 分
赂秦 总 力亏 分
数量上 程度上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
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然则:既然这样
至于: 古:以致、以至于 今:表让步的连词
之:助词,的
颠覆: 灭亡、覆灭
暴:形容词,凶残 之:助词,的 厌:通“餍”,满足
固: 本来 ;宜:动词,应该 ;然:代词,这样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凶残秦国的
成语
1.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现在用来 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用于两者〖错例〗最后几年,由于市场竞争 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 全省60%的市场份额。2.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正例】和煦的春风带来生机盎然的季节,学校社团的招新活动再次成为 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女学生纷至沓来,踊跃报名3.发指眦裂——发指 ,头发向上直竖;眦裂,眼眶睁得开裂。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4.飞扬跋 扈——飞扬,放纵;跋扈,蛮横。多指蛮横放肆,目中无人。5.放浪形 骸——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形体。行动没有拘检。旧指不受 世俗礼法的束缚。
研读——第三段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 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六国论-PPT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贵族喜欢养士 14
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 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 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 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 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 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 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 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 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 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 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 论之。
语,该动词即译成“使-------做------”。
4
4、解释下列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丧失,丢失,动词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动词
以荆卿为计 作为,动词
邯郸为郡 成为,动词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介词
为国者无使为------ 治理,动词
六国破灭 灭亡,动词
薪不尽,火不灭 熄灭,动词
暴霜露 暴露,显露,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7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4)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5)举以予人
省略句,省略宾语
(6)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
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
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
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
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
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 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 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 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 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 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 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 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 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 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 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 论之。
语,该动词即译成“使-------做------”。
4
4、解释下列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丧失,丢失,动词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动词
以荆卿为计 作为,动词
邯郸为郡 成为,动词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介词
为国者无使为------ 治理,动词
六国破灭 灭亡,动词
薪不尽,火不灭 熄灭,动词
暴霜露 暴露,显露,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7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4)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5)举以予人
省略句,省略宾语
(6)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
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
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
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
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
《六国论》ppt课件

徘徊不前 往来查看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与《六国论》中 哪一观点相照应?
亡/遗:丢失 掉落损耗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并列 困顿不堪,精疲力竭 就这样,从此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பைடு நூலகம்
浪费 连词,表顺承制服动作名,逃亡/败北的军队
使动,使…漂浮
连词,表目的,来
秦国——商 鞅变法
知识补充——三皇
一说为历史时期,即“三皇时代”(公元前? 年-公元前3077年),又意为人物合称,原始意 义上的三皇是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 增补原始社会时期的三个杰出的部落首领或部 落联盟首领,即燧人、伏羲、神农(即炎帝) 作为“三皇”。
后期增补的后三皇在不同文学著作中分别有不 同的说法:如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 大传》;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 义》;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出自《庄子》、 《纲鉴易知录》。
安寝。
到
国:短诸侯国的封地 家:士大夫
的封地
第二段叙述了秦国几个君主?
发展
秦惠文王(前337~前331) 秦武王(前330~前307) 秦昭襄王(前306~前251)
孝文王(前250,仅三天) 庄襄王(前250~前247)
(详写) (略写)
这个时间段的秦强不强?从原文中找答案。
第2段采用哪些手法、从哪些方面写了抗秦力量的强大? 土地:十倍于秦; 军队:百万之众; 政策:合从缔交; 人才:“四君”、“六国之士”“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 渲染九国声势浩大,与之后惨败形成极强反差,侧面衬托出秦国的 强大,为后文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磅礴气势做了铺垫。 由此可以看出,秦国统一六国已成定局。
《六国论》课件(共3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中心论点
赂秦而力亏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正 故曰:弊在赂秦也
反 总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 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满足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越厉害
判:决定,确定 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以致,以至于
颠覆:灭亡 以:用 事:侍奉 薪:柴草 得:得当,适宜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 (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 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 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 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jì)牧以谗 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 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再:两次 却:使……退却 洎:及,等到 以:因为
谗:小人的坏话、谗言 终:坚持到底 革灭:消灭
殆:几乎,差不多 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 孤危:孤立危急 诚:实在 不得已:没有办法
动词,厌恶、讨厌
文言知识积累:一词多义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亲附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介词,跟、和
③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和、同
与
④则与斗卮酒 动词,给
⑤与会者 动词,参与、参加
⑥与人为善 动词,赞许、赞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洵(1009 — 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 “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27岁始发奋读书,考进士、茂才等,皆不中。宋仁宗 嘉祐元年(1056),苏洵率子苏轼、苏辙到汴京,深得翰林学 士欧阳修赏识,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给了宋仁宗,名声大噪。 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 丞。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
① 举例论证。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通过列举 具体史实,充分论述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从而论证了“不赂者以赂 者丧”这一分论点,用铁的事实说话,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② 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如“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火不灭’”,作者用这一形象的比喻,雄辩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这一分论点。
深入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吗?试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 秦。”
这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但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古论 今。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 主要是因为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 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以“远交近攻”的手段各 个击破。
六国论
素养目标
1. 了解苏洵及“论”的文体特点,积累、梳理并归纳本课文言知识。 2. 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3. 学习本文运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了解本文论证严密和借古讽今 的写作特点。 4. 探究本文的现实意义,加深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深度,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辽、西夏的威胁与袭 扰,北宋朝廷不敢正面抵抗,而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逐年向 契丹和西夏缴纳绢匹银两,换取暂时的安宁喘息。以贿求和,对内加重了 人民负担,损伤了自己的力量;对外则不断刺激敌人的胃口,使得他们贪 得无厌。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苏洵希望北宋统治 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举贤任能,团结一致,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 国家的安全,于是写下了这篇《六国论》。
然后用“然则”一转,由摆事实过渡到讲道理。用“有限”与“无 厌”、“弥繁”与“愈急”,道尽暴秦无厌之欲、诸侯赂秦之失,并明 确提出赂秦的最终结果是亡国。
最后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准确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 本错误。既对上文的论证进行了补充说明,又能很好地收束上文,通俗 易懂,增强了说服力。
3.第三段怎样用假设推理的方法论证“弊在赂秦”这一观点的?
题目解说
“六国”指战国时代除秦国以外的燕、赵、韩、魏、齐、楚 六个诸侯国。
“论”是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 国论”就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的意思。
文学常识
论 “论”是古代论说文体中的一种,以议论为主,析理透辟。“论” 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用于发表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一种 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鉴。 本文即史论。
③ 对比论证。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 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六国与北宋对比。作者通过运用对比论证,说明北 宋如果赂敌而求安,实在是下策。这样对比,孰舍孰取,非常鲜明。
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 统一的实力,加上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 愿望。
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 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 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 亡的原因,以此劝谏北宋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辽、西夏, 要用武力,要抵抗。
先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秦受贿所得的土地比战胜所得的要 多许多,六国行贿所失的土地比战败所失的要多许多,可见赂秦带来 的损失之大,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又为下文的进一步 论证打下基础。
接下来以先人“暴霜露,斩荆棘”辟疆土之艰辛和后人“如弃草 芥”割地之轻率相对比,用传统的孝道来谴责这些国君。以“今日割 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出赂者是怎样“奉之弥繁”;“秦兵又至 矣”,写出秦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紧逼、必欲亡之而后快的状态。
内容小 结
主题归纳
本文着重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 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 北宋对契丹、西夏的袭扰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苏洵希 望北宋统治者以六国为鉴,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 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文中作了以下假设:韩、魏、楚三国不割地赂秦,齐不亲附于秦,燕国 不用荆轲刺秦王的计策,赵国良将还活着。用假设推理的方式,将“弊在赂 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说明只有用武力抵抗才能救亡图存。
4.谈谈结尾段在全文论述中的作用。
本段将北宋与六国相比,劝告北宋统治者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可 一味乞求苟安,资敌自亡。从文章的结构来看,这是在中心论点的基础上引 申出来的结论;从写作目的来看,这恰恰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
课文探究
1.文章第一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第一段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并从“赂”与 “不赂”两方面加以简要论证,提出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正面 申说赂秦必亡。第二个分论点以问答的形式加以申说,指出“不赂者” 因“赂者”而亡。为全篇论述举纲张目。
2.第2段是如何论证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
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 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 言必中时之过,对北宋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 鞭挞;但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 淡化笔势,改变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以接受他 的犀利与委婉,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主要作品有 《嘉祐集》。
苏洵27岁始发奋读书,考进士、茂才等,皆不中。宋仁宗 嘉祐元年(1056),苏洵率子苏轼、苏辙到汴京,深得翰林学 士欧阳修赏识,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给了宋仁宗,名声大噪。 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 丞。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
① 举例论证。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通过列举 具体史实,充分论述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从而论证了“不赂者以赂 者丧”这一分论点,用铁的事实说话,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② 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如“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火不灭’”,作者用这一形象的比喻,雄辩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这一分论点。
深入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吗?试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 秦。”
这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但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古论 今。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 主要是因为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 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以“远交近攻”的手段各 个击破。
六国论
素养目标
1. 了解苏洵及“论”的文体特点,积累、梳理并归纳本课文言知识。 2. 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3. 学习本文运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了解本文论证严密和借古讽今 的写作特点。 4. 探究本文的现实意义,加深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深度,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辽、西夏的威胁与袭 扰,北宋朝廷不敢正面抵抗,而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逐年向 契丹和西夏缴纳绢匹银两,换取暂时的安宁喘息。以贿求和,对内加重了 人民负担,损伤了自己的力量;对外则不断刺激敌人的胃口,使得他们贪 得无厌。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苏洵希望北宋统治 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举贤任能,团结一致,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 国家的安全,于是写下了这篇《六国论》。
然后用“然则”一转,由摆事实过渡到讲道理。用“有限”与“无 厌”、“弥繁”与“愈急”,道尽暴秦无厌之欲、诸侯赂秦之失,并明 确提出赂秦的最终结果是亡国。
最后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准确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 本错误。既对上文的论证进行了补充说明,又能很好地收束上文,通俗 易懂,增强了说服力。
3.第三段怎样用假设推理的方法论证“弊在赂秦”这一观点的?
题目解说
“六国”指战国时代除秦国以外的燕、赵、韩、魏、齐、楚 六个诸侯国。
“论”是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 国论”就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的意思。
文学常识
论 “论”是古代论说文体中的一种,以议论为主,析理透辟。“论” 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用于发表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一种 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鉴。 本文即史论。
③ 对比论证。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 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六国与北宋对比。作者通过运用对比论证,说明北 宋如果赂敌而求安,实在是下策。这样对比,孰舍孰取,非常鲜明。
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 统一的实力,加上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 愿望。
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 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 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 亡的原因,以此劝谏北宋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辽、西夏, 要用武力,要抵抗。
先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秦受贿所得的土地比战胜所得的要 多许多,六国行贿所失的土地比战败所失的要多许多,可见赂秦带来 的损失之大,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又为下文的进一步 论证打下基础。
接下来以先人“暴霜露,斩荆棘”辟疆土之艰辛和后人“如弃草 芥”割地之轻率相对比,用传统的孝道来谴责这些国君。以“今日割 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出赂者是怎样“奉之弥繁”;“秦兵又至 矣”,写出秦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紧逼、必欲亡之而后快的状态。
内容小 结
主题归纳
本文着重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 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 北宋对契丹、西夏的袭扰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苏洵希 望北宋统治者以六国为鉴,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 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文中作了以下假设:韩、魏、楚三国不割地赂秦,齐不亲附于秦,燕国 不用荆轲刺秦王的计策,赵国良将还活着。用假设推理的方式,将“弊在赂 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说明只有用武力抵抗才能救亡图存。
4.谈谈结尾段在全文论述中的作用。
本段将北宋与六国相比,劝告北宋统治者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可 一味乞求苟安,资敌自亡。从文章的结构来看,这是在中心论点的基础上引 申出来的结论;从写作目的来看,这恰恰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
课文探究
1.文章第一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第一段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并从“赂”与 “不赂”两方面加以简要论证,提出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正面 申说赂秦必亡。第二个分论点以问答的形式加以申说,指出“不赂者” 因“赂者”而亡。为全篇论述举纲张目。
2.第2段是如何论证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
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 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 言必中时之过,对北宋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 鞭挞;但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 淡化笔势,改变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以接受他 的犀利与委婉,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主要作品有 《嘉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