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与创新_评_罗生门
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的叙事意识解读

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的叙事意识解读【摘要】概念200字摘要:在黑泽明电影《罗生门》中,叙事意识是一种引人深思的主题。
影片以一个发生在古代日本的谋杀案为背景,通过不同人物的叙述展现了真实性的多重性。
通过描述每个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和记忆,黑泽明探讨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以及真相和谎言之间的边界。
叙事的错综复杂性引发了观众对现实世界的质疑和思考。
从导言到结尾,观众被带入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困惑的叙事世界,迫使他们重新审视真相和现实。
通过对《罗生门》叙事意识的解读,观众得以反思人类的复杂性和道德观念。
【关键词】黑泽明、电影、罗生门、叙事意识、解读、引言、导言、正文、结论、总结1. 引言1.1 导言黑泽明电影《罗生门》是日本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这部电影,黑泽明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观念的相对性。
在影片中,黑泽明通过叙述一个发生在古代日本的谋杀案,展现了人们在面对不同情况时的选择与冲突。
影片以一个探索真相的框架展开,但却不局限于真相的揭露,而是更加关注人们面对真相时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通过不同人物的叙述,黑泽明展现了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理解和解读,呈现出了人类的主观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对黑泽明电影《罗生门》中的叙事意识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意味以及对生命、真相和道德的探讨。
通过剖析影片中的角色与情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动机和道德选择,进一步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使命。
2. 正文2.1 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的叙事意识解读《罗生门》是黑泽明的一部经典作品,影片围绕着一起发生在一座废弃的庙宇中的凶杀案展开。
通过多角度的叙事手法,黑泽明展现了每个角色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诠释,引发了观众对真相的思考和怀疑。
这种多重叙事的方式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现实世界中真实性的不确定性,也刻画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
在《罗生门》中,黑泽明巧妙地运用了叙事的多样性,通过不同角度的描述、对话和镜头语言,深入挖掘了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动机。
罗生门影评(精选5篇)

罗生门影评(精选5篇)第一篇:罗生门影评罗生门观后感著名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是一部对于人性探讨的电影。
黑白的电影画面中充满的是对诡异变化的人性的多方位拷问,此外这部影片的叙述方式也十分独特。
影片开头就是一场磅礴大雨,一位乞丐,一位僧人和一位樵夫在破败的罗生门下躲雨。
随着樵夫的“我不明白……我真的不明白。
”开始了一桩命案的回忆。
而在叙述期间又不断在公堂,案发现场和罗生门之间转换,形成了一种时空的交错感。
但是,故事发生的源头只是乞丐,樵夫和僧人在罗生门下避雨的故事,而且影片结尾也是雨停了,樵夫抱着被遗弃的婴儿与乞丐,僧人分别。
从这个大方向来说,这部影片的叙述方式是插叙的方式。
除了这一种叙述方式,在公堂上描述武士的死因的时候还运用了文学技巧中的复式人称叙述角度技巧——共焦点式的技巧。
对于武士死亡这件事,总共有六个人出面叙述这桩事件。
分别是强盗——多囊丸,武士的妻子,一位巫师,抓住多囊丸的人,那位僧人以及樵夫。
首先是由僧人和樵夫出面叙述三天前在山上遇见武士和妻子赶路的场景接着是抓住多囊丸的人描述在河边发现痛苦的强盗多囊丸。
然后多囊丸出面叙述他的案发过程,他坚称虽然自己确实贪恋武士妻子的美貌而设计绑架了武士并且和武士妻子发生关系,但是并没有想要杀死武士。
但是武士妻子一再挑唆,说只能一个人活下去。
所以才展开了一场公平的对决。
而接着上公堂作叙述的武士妻子却说,多囊丸在同自己发生了关系之后就落跑了,而自己的丈夫却因此而对自己产生了厌恶憎恨之情,自己悲痛交加昏迷过去后,醒来丈夫就切腹自杀了。
被请来替死去的武士叙述的巫师却又说出了另一个版本。
她说,武士被绑在树上后目睹了自己的妻子和多囊丸发生关系,一开始被迫的妻子却后来变得主动了。
不仅如此,本想带着妻子一走了之的多囊丸,却被自己的妻子拉住,说要杀死自己才能走。
这不仅让自己震惊,连多囊丸也决定不再要武士的妻子。
妻子趁机逃走,多囊丸也走了,武士自杀。
除了这几个在公堂上的叙述之外那位樵夫也在罗生门躲雨时说出了自己看到的场景,说是因为妻子的挑唆唔适合多囊丸不得不展开决斗,最终多囊丸用长剑刺死了武士。
日本文学改编与电影创作的联系—以电影《罗生门》为例

日本文学改编与电影创作的联系—以电影《罗生门》为例由文学作品改编之后的电影不在少数,这其中,如何能够展现文学作品内涵与导演思想意识的共通是评析一部电影作品的主要方面。
成功的文学作品改编,势必能够拓展电影的生命活力,同时也是电影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以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为例。
探究电影《罗生门》如何展现人性,生死善恶的主题,但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已经构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结构的叙事方式,而这种改编的成功不单单要求文学作品具备深刻的人文主义价值,也考验导演对于艺术追求的能力,这同时也启示我们,改编务必要尊重原著的价值意义,从更加深刻的层面挖掘精神内涵。
关键词:罗生门;文学改编电影;叙事方法;黑泽明根据历史题材改编的电影不在少数。
这些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到了影视当中,更加变得光怪陆离,网络争论不止。
黑泽明执导的电影《罗生门》对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同名小说做出了极大的改编。
将这样同名的电影与原著小说放在-起比对,我们能看到的是导演与作家共同探寻的精神内涵,更是体现时代思潮下思想意识的共通。
一、《罗生门》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的具体差异福柯说过:历史的叙述,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
芥川龙之介在创作《罗生门》时正是第--次世界大战期间,恰恰正是日本短暂稳定的大正时代,国内国际的局势混乱不堪,矛盾日益激化,在如此背景下,使得芥川不得已站在人生的角度进行创作与反思。
而黑泽明执导《罗生门》时,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日本还正处于战乱后寻求发展的重生之路,现实的窘境让人难以回避。
两位艺术家虽然生活的历史时期不一-,但是都有苦难的历史背景,这也使二人能够共同发现“罗生门”的隐含意义,在反思历史的精神中找到了契合点。
芥川龙之介作为新思潮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初期,正经历日本文学自然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但由于这种现实主义文学过于强调内容的客观真实,反而忽略了小说本身应该具备的技巧,缺少新鲜灵动的艺术魅力。
走向创新的模仿:《雪山飞狐》与《罗生门》之比较

走向创新的模仿:《雪山飞狐》与《罗生门》之比较
徐渊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08()9
【摘要】《雪山飞狐》因与《罗生门》有相似之处被很多人认为是模仿了《罗生门》,但金庸对此并不承认。
倒装叙述和多角度限制叙事确是二者相似之处,但在具体运用上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罗生门》完全采用倒装叙述和多角度限制叙事,而《雪山飞狐》则是连贯叙述和倒装叙述的有机结合,多角度限制叙事与全知叙事的高度统一。
所以,如果说是模仿,也是走向创新的模仿。
《雪山飞狐》的创新表现还在于,运用了不同于传统武侠小说的叙事模式。
这一切都源于金庸小说创作的创新追求。
【总页数】2页(P36-37)
【关键词】雪山飞狐;罗生门;模仿;巧合;创新
【作者】徐渊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从模仿记忆走向探究理解——小学数学“谁跑得快——速度的认识”教学设计比较 [J], 何雪芳
2.创新型企业:从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浙江省创新型企业发展调查分析 [J], 程惠芳;潘望;詹淼华
3.从模仿走向创新,从幼稚走向成熟———记“蒙台梭利教育课题”青岛会议 [J], 钱继芳
4.从"形式模仿"走向"意义理解"——"小数的意义"教材比较研究引发的思考 [J], 陈洁
5.科技战略“坐标”:从模仿创新走向多元创新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角度叙事的策略改进——浅析电影《罗生门》的叙事策略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多角度叙事的策略改进——浅析电影《罗生门》的叙事策略姜雨萌 东北师范大学摘 要:在《罗生门》这部电影中,导演黑泽明通过对芥川龙之介小说《竹林中》的改编,以及与小说《罗生门》的结合,在承袭前者叙事手法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特色与对小说具体内涵的理解对故事的真相进行还原,并为电影营造了一个光明的结尾。
本文试从反复叙事以及不可靠叙事与可靠叙事的结合的角度解析电影《罗生门》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反复叙事;不可靠叙事;可靠叙事作者简介:姜雨萌,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163-01电影《罗生门》以小说《竹林中》为基础进行改变和创造,故事很简单,罗生门下樵夫、和尚和仆人(由电影《罗生门》是结合小说《罗生门》创作而成,可知“路人”的身份是仆人)在躲雨,樵夫和和尚回忆刚才面对的案件:武将金泽武弘和他的妻子真纱在路上遇到了强盗多襄丸,强盗多襄丸觊觎真纱的美貌想要占有她,于是设计将武弘绑起来,并且当着他的面侮辱了真纱……然而故事的最后,金泽武弘死在了竹林中,他的死因就成为了所有人叙述的焦点。
而这个“焦点”却是众说纷纭,南辕北辙。
电影《罗生门》对小说《竹林中》的多角度叙事进行了策略性改进。
这部电影也同小说一样进行了反复叙事,剧情的每一次反复、每一个版本都颠覆了读者的刚刚形成的对事件真相的认知。
而二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部电影并没有完全给读者留下叙事空白,而是从旁观者(樵夫)的角度揭露了的故事的真相。
这就在《竹林中》不可靠叙事的基础上,加上了可靠叙事的成分。
一、反复叙事传统叙事学认为反复叙事由于其多重叙事视角,可使情节脉络清晰,易于排除各个叙事角度的局限性。
但是,这一观点却在电影《罗生门》中被解构了。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不同的人——多襄丸、真纱和被武弘的灵魂附身的巫祝之口说出来得“事实”都是不一样的。
关于《罗生门》读后感5篇

关于《罗生门》读后感5篇《罗生门》是一本由[日]芥川龙之介著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罗生门》读后感5篇,欢迎借鉴参考。
《罗生门》读后感一写了书评|写了书评|故事其实挺荒诞。
《山药粥》的五官是个可悲的人。
他卑微而没有尊严地活着。
毕生所想就是饱食一顿山药粥,而真正能吃到时,却有诚惶诚恐。
似乎失却了多年苟且偷生的意义。
《地狱变》其实我不明白,到底是谁逼死了小侍女。
她的父亲是一个奇才,却并不能让人敬爱,太过偏执。
简直偏执到令人震惊。
他为了心中的信悦能牺牲女儿,牺牲自己。
这两个人物活着都不是为了自己。
也是可悲。
《鼻子》他因为不寻常而改变,却又因为改变后变的寻常而被人嘲讽。
《河童》这真是描述了一个与众不同却又处处与生活关联的世界。
芥川龙之介说爱好讽刺的人是悲观主义者,最终会因为无法发现世界的美好而走向疯狂。
整个故事大概讲述了这一句话吧。
中间穿插的小故事,玻璃厂商操控政治家,政治家操控媒体,媒体操控舆论,舆论操控民众。
《侏儒的话》如果说前面那些还是短篇故事。
这里就是纯粹的句子。
只是这些句子经过芥川龙之介对人生,对艺术,对宗教,对文学,对小说家等等的提炼。
这让我想到了卡尔维诺。
说是小说家,不如说是寓言家。
他们的作品揭发的人性,生活…说实话,以我的年纪阅历,看这些书并不能很好地感受那种奥妙。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深深浸染着中国的文学艺术。
他多处引用了中国诗人,文学家的话语。
当然他也引用了很多其他国家的。
只是中国两字出现在外国作品中,就会有种与有荣焉的骄傲感。
不说那些看上去精妙无比,但没有切身感受的文字。
单从布局结构而言,我是真不喜欢《侏儒的话》这种形式。
就像是《从你的全世界经过》(sorry,是不是叫这名儿来着)的语言集合。
因为文章中明明是一个话题,却有许多个“又”将其一段段地隔绝开来。
这种不能一口气好好畅快吐出来,偏要断断续续的感受,别提多糟心了。
……芥川龙之介说到有些作品作家他甚是喜欢。
能够感受到作品当中展现的作家的头脑心脏,但总不能完全地感受,总欠缺一些部分。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借鉴与创新”导写及范文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借鉴与创新”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梁思成、罗哲文、吴良铺、张锦秋、郭黛姬等一代代著名古建筑专家,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中国古建筑文化和技术的研究,使我国众多古建筑得以有效保护、其优秀建造理念、建筑技术和科技成果得以“复活”,并在现代建筑中重放光彩,引领世界建筑新潮流。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及其的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木草、民间方药入手,从中国传统医学典籍中吸取营养,经过380多次的实验,终于研制出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氯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攀上了世界医学高峰。
我国著名国产汽车生产企业比亚迪,而对众多车企在传统汽车制造技术研发上的刷烈竞争,把目光投向了世界能源开发的新领城,另辟蹊径,果断开启了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新道路,成为目前全球汽车制造行业中唯一一家能够实现电池、电机、电控自研自造的车企,图态电池和CTB 技术研发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了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的龙头.以上材料中,他们或发掘复兴,或借鉴创新,或另辟蹊径,都在各自的领域达到了领先水平。
这些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你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审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辩证分析问题,正确看待发掘复兴、借鉴创新、另辟蹊径的思维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探讨如何针对具体问题,正确选用发掘复兴、借鉴创新、另辟蹊径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材料的内容主要集中于科技领域,写作时可以将笔触延伸科技以外的其他领域,比如经济、文化、艺术、教育、思想、军事等领域。
在立意上,应突出在特定的领域应如何正确处理发掘复兴、借鉴创新、另辟蹊径的关系:对于三者的高下,不能简单定性,不能一概而论、厚此薄彼,要结合本领域的具体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正确运用,以真正促进本领域的卓越发展。
如:深入发掘、广泛借鉴、大胆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大法宝;中国式现代化要走适合国情的创造性发展之路;中国文化发展必须在扎根本土的基础上广泛吸纳,大胆创新;面对西方的封锁和打压,中国科技发展要走自主创新之路;变道超车是突破封锁的有效策略,等等。
罗生门读后感4篇

罗生门读后感篇1芥川龙之介,对于不少的文学爱好者来说,这必定是一个略带遗憾的名字。
就像美术爱好者对于那个用黑白两色既能构筑唯美意境的比亚兹莱的英年早逝而扼腕一样,芥川年仅35岁的生命太过于彰显命运对天赋的吝啬。
好在,在他们早早的去世之后,我们发现他们留给了我们不少值得珍藏的精神宝藏,一如比亚兹莱的《沙乐美》,一如芥川的《罗生门》。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23岁的时候发表的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不过“成功”一词只能说是在后来肯定了它的艺术价值,当时《罗生门》并没有激起强烈的反响。
如今看来何妨呢,短暂的岑寂不能埋没才华的光辉吧。
芥川的短篇小说除却个别有着清晰杜撰的时间空间背景(如《南京的基督》《单相思》)之外,大部分取材于东亚的古代神怪传说或是历史故事,《罗生门》也是属于这个范畴(取材于《今昔物语》)这种背景框架的直接借鉴最大的优点就是使读者能够更快地产生对于作品本身的代入感。
芥川的小说篇幅不长,角色也不多,这些硬件的简洁为作者软件的发挥提供了很大的创作自由度。
如开头的背景交代非常的简洁:“薄暮时分,罗生门下,一个家将正在等待雨的过去。
”——短短的一句话,地点时间人物全部展示了。
针对芥川来说,这样的简洁更能够凸现他那凌驾于情节之上,读者情绪之上的冷静沉郁的叙述。
《罗生门》作为他的代表作,非常突出的展示了他的这种特色。
《罗生门》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种浓重阴沉的气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于是,乐得狐狸来栖,盗贼入住,最后竟将无人认领的死尸也搬了进来,且日久成俗。
”-这便是文章标题罗生门的景象,再加上落魄流亡的家将,骨瘦如柴的老妪,搭配着乌鸦死尸,全都在昏暗的雨天下散发着消极腐烂的气息,呈现着行将就木的可憎状态。
这种笔法就像艾伦。
坡那种无故产生裂缝的墙壁一样,给情节的发展作了一个危险的预兆。
但就象征意义而言,两者却又是截然不同的。
艾伦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在种植恐惧的种子,而芥川这样做,因为他就是以这样的姿态来写小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 鉴 与 创 新——评《罗生门》乔莹洁内容提要:短篇小说《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之作,取材于日本平安末期的话本小说《今昔物语集》第二十九卷第十八话。
本文通过与原作的比较,论述《罗生门》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主题和塑造鲜明人物形象这两个突出特点,从中表现芥川的创新精神和丰富的表现力。
同时,追溯作者创作《罗生门》的社会原因,以使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作者和理解作品。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罗生门》 《今昔物语集》众所周知,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罗生门》取材于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的话本小说《今昔物语集》。
关于这一点,作者在《那时的我》一文中曾这样写道:“由于受到半年前那次婚姻挫折的影响,每当独自一人时,总感觉提不起精神。
所以想写些尽可能远离现实的,尽可能愉快一点的小说。
于是,我首先从《今昔物语集》中取材,写下了《罗生门》和《鼻》这两个短篇小说。
”¹以此为开端,后来从《今昔物语集》中取材创作小说几乎成了芥川龙之介的一大特色。
如《竹林中》、《芋粥》、《往生画卷》、《命运》、《六宫公主》等,他的许多部小说都与《今昔物语集》有直接的关系。
不管作者当初是否意识到,或者尽管作者表白当初想写“尽可能远离现实,尽可能愉快的小说”,但是,《罗生门》中那种借古讽今、针弊现实的价值取向却是不容否认的。
那么,《罗生门》和其取材的原作相比究竟有什么不同,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罗生门》的原型出自《今昔物语集》第二十九卷第十八话“罗城门楼上遇尸记”。
故事共500多个字,主要记录了这样一件事:一个盗贼从摄津国到京城偷窃,来到罗城门下见天色尚早,为了不被人发现,他打算躲到罗城门楼上等待天黑。
不料爬上二楼时,看见一个老妪正在拔死人的头发,开始他以为是鬼,很恐怖。
可当他听老妪说准备用死人头发做假发卖钱时,便迅速剥光老妪和死人身上的衣服,抢下老人拔的死人头发逃之夭夭了。
全文只是叙述故事的过程,没有丝毫多余的描写。
这一点反映了《今昔物语集》单纯记录性的创作特色。
相比之下,《罗生门》在内容上和描写上不仅丰富多彩,而且,颇具社会内涵。
《罗生门》创作的新意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罗生门》通过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揭示小说的主题。
《今昔物语集》中“罗城门楼上遇尸记”与《罗生门》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前者主人公本来就是一个盗贼,而后者主人公则是由一个普通人变为盗贼。
一个普通人为何会变成一个盗贼,恐怕这是小说最有意思的地方。
“某日傍晚,有一个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º小说是这样开头的。
显然,作者用家将代替了盗贼。
那么,家将如何会一个人来到这破烂不堪的罗生门下呢?原因就是“这两三年,因接连遭受地震、龙卷风、火灾、饥荒等几次灾害,京城已格外荒凉了”。
»京城尚且如此萧条,老百姓的生活便可想而知了。
这个家将就是于四五天前,被多年的老主人辞退后才来到这里的,虽然它只是萧条中的一个小小余波,但对家将来说却是致命的打击。
所以,与其说家将是在避雨,不··82如说他眼下已无路可走。
家将想来想去,他明白自己目前只有两条路,一条就是“饿死在街头的垃圾堆里,然后像狗一样,被人拖到这门上扔掉”¼;另一条只有当强盗。
不过,对于以后要走上当强盗的路,一开始他是提不起勇气的。
若不是碰上那个老妪,也许他会选择另外一种人生,所以,与老妪的邂逅成了这家将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从以下描写中可以捕捉到家将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变化的轨迹:家将想找个地方舒服地睡一觉,他首先想到了罗生门的楼上。
家将壁虎似地忍着脚步声,好不容易才爬到这险陡的楼梯上最高的一级,尽量伏倒身子,伸长脖子,小心翼翼地向楼里望去。
果然,正如传闻所说,楼里胡乱扔着几具尸体。
这时家将发现尸首堆里蹲着一个人,是穿棕色礼服,又矮又瘦像只猴子似的老婆子。
这老婆子右手擎着一片点燃的松明,正在窥探一具尸体的脸,那尸体头发很长,量情是一个女人。
家将带着六分恐怖四分好奇的心理,一阵激动,连呼吸也忘了。
照旧记的作者的说法,就是“毛骨悚然”了。
老婆子把松明插在楼板上,两手在那尸体的脑袋上,跟母猴替小猴捉虱子一般,一根一根地拔着头发,头发似乎也随手拔下来了。
看着头发一根根拔下来,家将的恐怖也一点点消失了,同时对这老婆子的怒气,却一点点升上来了——不,对这老婆子,也许有语病,应该说是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了。
此时如有人向这家将重提刚才他在门下想的是饿死还是当强盗的那个问题,大概他将毫不犹豫地选择饿死。
他的憎恶之心,正如老婆子插在楼板上的松明,烘烘地冒出火来。
只见这时家将两腿一登,一个箭步跳上楼板,一手抓住刀柄,大步走到老婆子跟前。
“你在干什么,老实说,不说就宰了你!”“拔了这头发,拔了这头发,是做假发的。
”一听老婆子的回答,竟是意外的平凡,一阵失望。
刚才那怒气又同冷酷的轻蔑一起兜上心头。
老婆子继续说道:“拔这死人头发,是不对,不过这儿这些死人,活着时也都是干这类营生的,要不干就得饿死……。
听着听着,家将的勇气就鼓起来了。
这是他刚才在门下所缺乏的一种勇气,也是跟他上前抓老婆子时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勇气。
现在,他不但不再为是饿死还是当强盗的问题烦恼,或许已经把饿死的念头完全逐出意识之外去了。
“确实是这样吗?”老婆子的话刚说完,他讥笑地说了一声,便下定了决心,立刻跨上前一步,抓住老婆子的大襟,狠狠地说:“那么,我剥你的衣服,你也不要怪我,我不这样,我也得饿死嘛。
”家将一下子把老婆子剥光,把缠住他大腿的老婆子一脚踢到尸体上,只跨了五大步便到了楼梯口,腋下挟着剥下的棕色衣服,一溜烟走下楼梯,消失在夜幕中。
½事件的全过程也许只有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
但是,这瞬间家将心理上受到的冲击却最终··83决定了他的命运。
老婆子的一席话表现了人最本能的自私心理,使人强烈地感到“人是自私的”,老婆子说的是实情,“不干就得饿死”。
死的女人生前把蛇肉当成干鱼卖为的是活命,眼下老婆子拔这女尸的头发也是为了活命。
要活命就必须“不择手段”,要择手段只有死,这就是家将面临的严酷现实,也是老婆子给他的启示和决心。
于是,家将终于干起了他开始时根本不敢想的营生——强盗。
从以上描写可以看出,这个家将从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变成强盗,其心理变化大致经历了四个过程:迷惑—恐怖—憎恶—蜕变。
芥川正是通过表现家将的这种心理变化的过程来揭示“人都是自私的”这样一个主题的。
尽管每个人自私的表现手法不同,但其结果都一样,死的女人是这样,老婆子是这样,本来正直忠勇的家将绝境中也终于露出了自私的真面目。
小说结尾写道:“没多一会儿,死去似的老婆子从尸堆里爬起光赤的身子,她爬到楼梯口,披散着短短的头发,向门下张望。
外边是一片沉沉的黑夜。
谁也不知这家将到哪里去了。
”¾显然,这老婆子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这种结局使读者的心情很沉重,让人感觉不到丝毫的愉快。
相反,倒让人觉得小说充满了一种对“生存痛苦”的哀叹和对生存环境的讥讽,这一点恐怕是芥川当初没有料到的。
不过,它却给作品增加了丰富的社会内涵,也给读者留下了一串思考。
第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罗生门》中出场人物只有两个,家将和老婆子。
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丑陋。
但是,芥川从不同的视角来描写两人的丑陋。
对老婆子是从整体上把握,对她每一个细致的部分几乎都作了描写。
凡读过小说的人恐怕都不会忘记老婆子丑的样子:“穿着棕色衣服,白发,又矮又瘦,活像个猴子。
”¿“那胳臂瘦嶙嶙地皮包骨头,同鸡脚骨一样。
”À“老婆子眼睛睁得更大,用眼眶红烂的肉食鸟一般瞿烁的眼光,然后把发皱的同鼻子挤在一起的嘴像吃食似地动着,牵动了细脖子的喉尖,从喉头发出乌鸦的嗓音。
”Á这样子哪里像人,活像一个怪物。
就是说,芥川把这个老婆子描写成了世间外表最丑陋不堪的一种人,加上老婆子靠拔死人头发做假发卖为生等种种出人意料的所作所为,使人感到这老婆子是从外表一直丑到了骨子里的不可救药的人,从她身上似乎都能闻到腐尸的臭味一样。
由此,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老婆子有一种憎恶到极点的心情。
与老婆子不同,对家将的丑陋相貌作者主要是通过他右脸上那个肿疱来表现的。
小说曾四次提到这个肿疱:第一次,“这家将穿着洗旧了的宝兰袄,一屁股坐在共有七级的最高一层的台阶上,手护着右颊上一个大肿疱,茫然地等着雨停下来。
”b k第二次,“过了一会,在罗生门门楼宽广的楼梯中段,便有一个人,像猫似的缩着身体,弊着呼吸在窥探上面的光景,楼上漏下火光,隐约照见这人的右脸,短胡子中长着一个红肿化脓的面疱。
”b l第三,“家将把刀插进鞘里,左手按着刀柄,冷淡地听着,右手又去摸摸脸上的肿疱,听着听着,他的勇气就鼓起来了。
”b m第四次,“老婆子的话刚说完,他讥笑地说了一声,便下定了决心,立刻跨前一步,右手离开肿疱,抓住老婆子的大襟,狠狠地说……”b n尽管作者没有过多地描写家将的外貌,但是,这个肿疱已经向读者展示了家将的外貌特征,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把握这个人物形象,这个肿疱的设计真可谓独具匠心。
顺着这个肿疱,我们也可以追踪到家将心理变化四个过程的轨迹。
它反映了家将与老婆子的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丑”。
这种“丑”不单单是外表上的丑陋,如果说家将开始还很在意这个肿疱的话,说明他还有一点做人的良知。
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家将不在乎脸上的肿疱了,因此也逐渐丧失了人的良知,露出人“自私”的本性。
“人都是自私的”,这是作者试图在小说中表明的主题。
家将本来是一位忠勇且富有正义感的武士,然而,迫于生计,他最后也不顾廉耻地当了强盗,背离了武士做人的原则和道义。
家将的蜕··84变有其内在因素,但芥川似乎更加强调外在的因素。
小说暗示着恶劣的社会环境、败坏的社会风气是造成道德沦丧的主要原因,它同时也动摇着日本传统的价值观。
家将和老婆子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设计,表现了芥川细致的观察力和极强的表现力。
所有读过《罗生门》的人恐怕都会对“像猴子一样的老婆子”和“脸上有肿疱的家将”这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记忆深刻,它大大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涵,所以,《罗生门》比原作更富吸引力。
《罗生门》发表于大正四年十一月的《帝国文学》上,正如芥川在《那时的我》一文中提及的本来想写一篇“愉快的小说”,但是,在所有读过小说的人中好像没有一个人有愉快的感觉,所以,小说发表时芥川自己也说,不但“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完全被默杀了”,b o相反,难听的话却听了不少,有的甚至说它是一篇“鬼的故事”。
产生这种结果一点也不奇怪。
小说中那些荒凉、恐怖的画面,如“朱漆斑驳的罗生门”、“门楼顶上成群的乌鸦”、“楼上的死人”、“死人堆里摇拽的火光和丑老婆子”等已经够吓人的了,而且,故事又是发生在黑夜,更令人不寒而栗。
难怪读过小说的人会有“可怕”、“鬼界”、“死人世界”等不良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