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罗生门
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

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它以描写一起充满谜团的凶杀案为背景,通过展示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探讨了一系列深刻的哲学问题,引起了人们对真理、善恶以及自我意识的思考。
首先,小说通过凶杀案中的几个角色,表达了对真理和主观性的疑问。
故事中,凶案的目击者、凶手和被害者都提供了不同的陈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利益。
这使得读者不得不面临着多重版本的真相,思考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构的。
故事以真相的模糊性和相对性如同罗生门的形象,暗示了现实世界中的真理是多样而模糊的。
其次,小说中探讨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善恶和道德观念。
凶杀案发生后,社会对凶手的道德惩罚和谴责呼之欲出。
但是,故事中的凶手并非无辜之人,而是因为生存压力和绝望之下做出的极端选择。
这引发了对于行为的评判和人性的复杂性的思考。
小说暗示了道德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受到环境和个人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于道德的探讨要基于更为细致的思考和了解。
此外,小说揭示了自我意识的问题。
在小说中,每个人都试图掌控自己的命运,以寻求自由和幸福。
但最终,他们都陷入了自己内心的困境中。
故事中的凶手和目击者都深受内疚和恶梦的折磨,无法摆脱自己的过去。
这表明个体在追求自由和解脱的过程中,常常面临内在的冲突和困惑。
小说暗示了自我意识的模糊性和受限性,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综上所述,《罗生门》通过揭示凶杀案背后的人性和真相的复杂性,探讨了一系列深刻的哲学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真实性和主观性的疑问,道德和善恶观念的探讨,以及自我意识的困境和限制。
作为读者,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观念和认知,思考这些问题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和启示。
只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讨,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包容和平等的社会综上所述,《罗生门》通过揭示凶杀案背后的人性和真相的复杂性,引发了对于真实性和主观性、道德和善恶观念、自我意识的问题的深入思考。
《罗生门》:人性的复杂性与真相的多重解读

罗生门:人性的复杂性与真相的多重解读1. 引言•简单介绍《罗生门》是一部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出版于1922年。
该作品以一个发生在古代京都的谋杀案为背景,通过不同人物的诉说和回忆,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真相的多重解读。
2. 情节概述•在这个部分,详细描述《罗生门》的情节走向和关键事件。
包括:•谋杀案发生地点、时间和受害者;•寻找凶手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证词和线索;•不同角色对事件的描述和解释;•故事结局及对真相产生影响。
3. 主题分析•讨论《罗生门》所探讨的主题:人性的复杂性和真相的多重解读。
•解释不同角色在故事中展现出来的复杂人性:•凶手:揭示了人们所能达到的恶行极限;•受害者:表现了弱者面对困境时可能产生的心态和行为;•调查员:对事件进行推理和研究,并试图找到真相;•见证人:不同见证人的证词相互矛盾,使得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讨论故事中的真相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不同角色对事件的理解和记忆可以产生偏差;•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动机和利益,可能影响他们对真相的陈述。
4. 真相与主题关系•探讨故事中所呈现的真相是否可以完全被确定,并且探讨这种不确定性如何与主题相关联。
•分析不同解读对于人性观察的启示:•无法确定真相暗示了人性复杂性,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答案;•不同解读对人性进行多重观察和诠释,体现了作品探索人类纷繁复杂内心世界的意图。
5. 文化与历史背景•分析《罗生门》出现在日本文学史上的意义及其反映出来的社会背景。
•芥川龙之介作为一位代表作家,将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学流派融合在一起,探索了人性复杂性的不同角度。
6. 结论•对整个文档进行总结,并强调《罗生门》所呈现的人性复杂性和真相多重解读的主题的重要性。
同时,提出此作品给我们思考和反思带来了什么。
•最后,鼓励读者自己去阅读《罗生门》,亲身感受其中独特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讨论。
以上是针对《罗生门》: 人性的复杂性与真相的多重解读所写的大致内容,根据您提供的字数要求和相关主题充实细节。
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

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被公认为是现代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以帝都京都为背景,讲述了一起谋杀案,引发了人们对真相、自我、现实与道德的思考。
《罗生门》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真理的多样性以及道德观念的相对性,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首先,对于真相的探讨是《罗生门》的核心主题之一。
故事中,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生存而编织自己的谎言。
死者的灵魂借助一个说谎的中人,通过虚构的故事告诉法官三个人的不同版本。
对于读者来说,难以辨别哪个版本才是真相,同时问题也出现在故事的结尾,警官头痛地问自己:“这些是不是全部都是谎言?”这使得人们开始怀疑真相的存在,让我们思考真相是否永远无法被把握。
其次,小说呈现了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的深刻探讨。
在《罗生门》中,每个角色都在不同程度上关注自己的利益和自我价值,追求生存的欲望成为主导力量。
例如,武士无奈地决定杀死他的妻子,因为在困难的时刻,他觉得这是维护自己尊严和面子的唯一出路。
同时,中人也通过对他的自我价值的认同来获取权力和地位。
《罗生门》通过探讨人的自我意识的复杂性,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和无底线。
另外,小说还涉及到现实和道德之间的矛盾。
在故事开始之前,帝都京都刚刚经历了一场暴风雨,道路被雨水冲坏,导致了人们陷入困境。
这种形势下的人们,灾后绝望之中无所顾忌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生存。
这种现实状态让人类的道德观念受到考验,也引发了人们对道德的反思。
小说中的武士决定杀死自己的妻子,由此引发了人们的争议和对人性的质疑。
作品通过对现实与道德的对立,引发人们对于何为“真正的善”和道德的本质的探讨。
最后,小说中的罗生门成为了世界的一个象征,具有普世的意义。
罗生门象征着现实世界的混乱和矛盾,以及人性中的黑暗和自私。
小说展示了各种版本的故事,使得真相模糊不清,引发了人们对价值观、伦理道德和现实的反思。
通过对罗生门的探讨,小说向读者传递了对于人性、真理和道德的思考。
《罗生门》:人性的多面性与道德抉择

罗生门:人性的多面性与道德抉择一、引言《罗生门》是一部由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22年。
该小说以一个门为背景,通过探讨不同角色在困境中的选择和行为,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并引发读者对道德抉择和真相的思考。
二、故事概述故事发生在古代京都一座名为罗生门的大门附近。
一个极度贫困的侍者被怀疑杀害了一名武士,并将其妻子纵火后自杀。
此案件经过三个不同角度和版本的描述后得到解决,然而每个版本都存在着矛盾和假设。
1. 第一个版本:贫穷侍者说法贫穷侍者声称他不得已而杀死武士,在人迹稀少的森林中袭击了他并夺取了金钱。
然而,在遭受强敌攻击时,他失去理智并将武士杀死。
2. 第二个版本:牛车夫说法牛车夫则提供了另一个版本。
他宣称看到贫穷侍者与武士的妻子亲密地在一起,并怀疑他们勾结谋杀武士。
为了保护自己和妻子,侍者杀害了武士。
3. 第三个版本:武士的鬼魂说法最后,故事加入了超自然元素,让死去的武士通过一个中间人来借尸还魂,并亲自陈述事件经过。
根据他的说法,妻子有意纵火,侍者是为了拯救她而杀害了他。
但在这个版本中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真相的怀疑。
三、人性的多面性揭示《罗生门》通过不同角色和各自不同的说法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贫穷侍者因金钱问题而被逼上绝路,在困境中选择用暴力解决问题;牛车夫由于妒忌而指控侍者,追求私利;而武士则在幽灵状态下捍卫自己并承认家庭内部问题。
这些角色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道德品质、欺骗、自私和无助等不同的一面。
他们的行为和选择凸显了人性中的矛盾和复杂性,使得我们无法简单地将某个人定型为好人或坏人。
四、道德抉择和真相在《罗生门》中,每个角色都根据自己的利益、责任和恐惧做出了不同的道德抉择。
贫穷侍者因为绝望而称霸,并杀死了武士;牛车夫则以自我保护为理由指控侍者;而武士则通过鬼魂借尸还魂来揭示真相。
这引发了我们对于道德抉择和真相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面临困境时,他们会如何选择?是否会以牺牲他人利益来保全自己?又是否有类似于武士通过超自然方式揭示真相的可能?五、结论《罗生门》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在探讨人性多面性和道德抉择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与思考作用。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多重解读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多重解读罗生门,是日本大师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备受争议和赞誉的文学经典。
这个故事发生在平安时代的日本,在一座废弃的城门旁边的罗生门,围绕着一桩离奇而复杂的双人杀人案展开。
小说开头,一名传教士撇下自行车,进入这座废弃城门旁边的悬棺店。
当他进入店里之后,遇见了店主,这个店主据说曾亲眼目睹了罗生门发生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就是接下来要讲述的罗生门真相。
罗生门真相,在小说中表现为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和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抗和矛盾。
在小说中,读者可以发现至少四个主要的解读角度,它们是:1.人性的扭曲和堕落:在这个案件中,每个人物都暴露出了丑陋的一面。
从凶杀案中的三个当事人(男人、女人和传人)到其他出现的人物,都涉及到欺骗、谎言、嫉妒、勾心斗角等负面情绪。
小说通过展现人性的扭曲,考验读者对人性本质的看法。
2.爱情与欲望的力量:案件的核心是因为夫妻间的感情危机而引发的。
夫妻之间的欲望、嫉妒和争斗成为故事的驱动力。
小说中的女人在苦苦保护自己和爱人的利益之间,做出了另人难以理解的选择,从而引发了悬念和困惑。
3.真相的模糊与解释的主观性: 整个故事中,读者会发现关于罗生门案的多个版本和多个解释。
每个参与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和理由,他们之间的说法相互冲突,没有一个可以被全盘接受的真相。
通过这种模糊性,读者被迫重新思考真相的概念,引发了对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思考。
4.社会与个体的冲突:小说中,罗生门案件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冲突,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矛盾和封建体制的崩溃。
对于这个案件来说,社会的观点和法律往往扭曲和凌驾于个体的真实需求之上,这使得案件更加复杂和难以解读。
通过对这四个解读角度的分析,可以发现罗生门真相并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事件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它承载了更深层次的人性和社会问题,挑战了读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最后,罗生门真相带给读者的启示是:人性并不简单,真相并非唯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解读,而真相也可能是多样和复杂的。
浅析《罗生门》中恶的成因

浅析《罗生门》中恶的成因《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描绘了人性的丑恶和道德的虚无。
本文将从文本中的角色塑造、情节展开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等方面入手,探讨小说中恶的成因。
我们可以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入手,剖析恶的成因。
在《罗生门》中,主要的角色包括了富豪、武士、与未婚夫妇等,而这些角色展现出的恶,无一不与其个人品质、生存环境相关。
富豪因为贪婪自私,对人性不信任,最终导致他发展出猜疑心理,将自己的妻子当作财产一样守护,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武士则是因为无法容忍社会的艰难,不愿意陷入绝望,因此做出了不道德的行为。
未婚夫妇则因为贫困,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导致了心灵的扭曲。
这些角色塑造上的细节描绘,丰富了小说的层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恶的成因与人性个体之间的关联。
我们可以认为,恶的成因在于人性的薄弱与环境的影响。
小说中的情节展开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恶的成因的线索。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情节的设置,将人物的内心矛盾与恶的成因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恶的成因。
在富豪与武士的对话中,富豪一方面表现出对人性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自己对女人的欲望与猜忌,这种矛盾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整个故事的发展,也反映了恶的成因与心理的矛盾之间的关联。
又在未婚夫妇的对话中,作者表现了他们心灵上的扭曲与对现实的不满,这种心理因素使得他们做出了不道德的选择。
这些情节展开的细节描写,有效地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恶的成因的思考空间,也进一步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也可以从作者的思想观点入手,阐述恶的成因。
在《罗生门》中,芥川龙之介通过富有哲理性的语言以及深刻的思想观点,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与深刻的洞察。
作者通过书中的人物形象,揭示了社会现实对人性的扭曲所产生的恶行,也为读者提供了对恶的成因的深刻思考空间。
作者通过小说的叙事手法,将恶的成因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刻的讨论,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对恶的成因有更加清晰地认识。
《罗生门》:人性的复杂和恶与善的边界

罗生门:人性的复杂和恶与善的边界引言《罗生门》是一部由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出版于1922年。
这部作品以古代日本为背景,通过描绘一个充满诡秘和暴力的罗生门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边界。
故事中塑造了各种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展示了他们内心深处隐藏着的黑暗面和复杂心理。
本文将通过分析主要角色和情节来探讨《罗生门》对人性复杂性及善恶边界的深刻揭示。
主要角色分析游牧民(觉)游牧民是故事中唯一幸存的目击者和参与者,他被认为是客观的旁观者。
然而,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游牧民也有自己隐藏的动机和秘密。
他改变自己的身份并且用欺骗试图逃避责任。
这突出显示游牧民内心阴暗面存在,并且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迅速显露。
女被害人(米僧侣的妻子)女被害人是故事中一位具有强烈意志和坚定观念的角色。
她因被多个男性囚禁而感到压抑,最终选择用暴力方式反抗并保护自己。
尽管她被描绘为一个受害者,但她展示了内心深处的勇气和求生欲望。
这表明即使在极端情况下,人性也可能变得复杂而不容易理解。
杀人剑客(藤原武藏)杀人剑客是一个让人费解和引起争议的角色。
他以不同身份出现,同时对于自己智慧和力量的认识也不同。
他表示通过杀戮来修正社会道德。
然而,他的行为却展示了复杂的内心冲突,这种模糊性使我们难以评判他是好是坏。
情节分析罗生门事件故事开场描述了一名残酷谋杀案发生在罗生门前。
这个罪行令人震惊,吸引了民众的注意。
这个事件成为后续探讨复杂人性和辨别善恶的关键。
口供和回忆通过塑造各个角色的口供和回忆,小说揭示了他们心理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欲望和动机。
每个角色都为事件提供了不同版本的真相,使读者陷入疑惑和思考。
结局故事结束时,游牧民被迫承认自己编造了一个虚假的身份,并试图逃避责任。
这突出显示了他内心隐藏的边暗面。
同时也让读者深入思考,在一个道德混乱且充满谎言与暴力的世界中,我们如何判断人性中善与恶的边界。
总结《罗生门》通过描绘一系列复杂而令人费解的角色以及扭曲不清的情节,向我们展示了人性内部由黑暗到光明之间的融合与对立。
人性的黑暗面:解读《罗生门》

人性的黑暗面:解读《罗生门》概述在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罗生门》中,探讨了人性深处的黑暗面。
故事发生在一个废弃的大门前,通过四个不同角度的讲述者,揭示了人们由于贪欲、嫉妒和自私等因素而追求自己利益时所展现出来的邪恶行为。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进行详细解读。
贪欲与欺骗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残害武士、失去丈夫的女工、秘密观察员以及激动情侣——都具备着不同形式的贪欲。
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地进行欺骗和谎言。
残害武士冷血杀死并抢夺他人财物,女工撒谎和替未婚夫隐瞒真相,秘密观察员伪装成其他人物获取信息,激动情侣为了保全彼此关系而选择诬告他人。
嫉妒与背叛除了贪欲和欺骗,嫉妒和背叛也是故事中人性黑暗面的体现。
女工对富裕的贵族妻子心生嫉妒,试图通过欺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在秘密观察员得知他的身份被揭穿后,为了保护自己,背叛了他曾效忠过的势力。
自私与道德沦丧在《罗生门》中,人们为了自身利益甚至愿意放弃基本道德原则。
残害武士为了获得金钱牺牲了人命,女工出于私心撒谎隐瞒真相以保全自己的地位,各角色之间互相投掷责任以推卸罪责。
社会环境的影响尽管每个角色都展现出人性黑暗面,但这种行为并非完全源于内在本性。
芥川龙之介描绘了一个社会环境下诱发黑暗行为表现的框架。
这个框架不仅存在竞争造成的压力、贫富差距、社会地位不平等等因素,也深刻反映了当时日本复杂而动荡的社会现实。
对人性黑暗面的反思《罗生门》通过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入探讨,促使读者自省。
它折射出了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引发我们对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思考。
同时,这个故事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机会去探索解决方案,改变贪欲和背叛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结《罗生门》通过多个角度和情节展示了人性深处的黑暗面。
贪欲、嫉妒、自私以及背叛等因素导致了各种邪恶行为在故事中不断呈现。
作品向读者提出警示,引发了对人性本质、社会环境以及道德观念等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阅读并理解《罗生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并寻求构建更良好世界的途径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罗生门》大才子王凯《罗生门》是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经典作品,拍摄于1950年,当时距离日本战败仅仅五年。
能在战后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拍摄出如此举世闻名的优秀电影,真是非常难得,同时也显示出黑泽明先生高超的技艺!影片一开始便为我们营造出了一种悲凉又略有恐怖的氛围:瓢泼大雨,一座古寺,一块匾额(上写“罗生门”)。
影片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是整个事件更加有悬念,一个老头和一个和尚在一起说着一个令他们深感恐怖的事件,另一个过路人为了躲雨加入他们,同时因为好奇要二人讲述整个故事的内容。
于是,故事开始了。
整个故事其实并不复杂,老头是个农民,一天上山砍柴,在山中发现了一个男人的死尸,于是报案。
后来杀人犯被抓住,原来是个臭名远扬的强盗,他中途劫住了一对夫妇,制服了丈夫后,强奸了那个女人…最后,这位不幸的丈夫死了,妻子安然无恙,强盗由于不明原因自己身体不适而被官府制服。
整个事件实际上很简单,甚至有些乏味,如果按照常理,这个案子就可以结案了,电影业界没有了日后的国际声誉。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几方当事人的口供竟然不一致;不但不一致,出入还很大,甚至于使整个事件的性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因就是,这几方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某种需要和某种原因,或多或少隐瞒并修改了事件当中的若干环节,导致整个事件在几方当事人的叙述中,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并且从中挖掘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矛盾、感情突变一一分析出来;并且将暴力、谎言、忠贞、节操、尊严在人性中所占的地位深刻地描写出来,给人一种心灵震撼的感觉,同时又催人思考,让人在看完影片之后重新审视自己,审视人性,看到自己在遭遇暴力犯罪和利益被损害面前的真实表现,真正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包括夫妻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稳定程度和变化时的激烈程度。
让人真正感受到在危险在邪恶面前人性的善与恶,坚强与软弱,坚守与突变…人性,在暴力这个大镜子面前,显得是那样的苍白与无力!在整个犯罪过程中,只有两点被各方一致认同,达成一致供词:女人的确被强盗玷污了身体;女人的丈夫的确是死了(至于是怎么死的则成了最大的疑团,多方口供在这个问题上,是异常的不一致。
)至于整个事件的过程,我们不听一面之词,而是通过每个当事人的口供,从中得到些什么。
强盗:“我在睡觉时被这对过路的夫妻吵醒,但如果不是那一阵微风让我看到那美丽女人,我不会下定决心,去劫他们。
我把丈夫制服后,要强奸那个女人,但那个女人不一般,她丝毫没有吓得六神无主,而是要与我搏斗,用匕首保护自己,但最终我征服了她。
事后我想一走了之,我并不想伤人,但是这个女人却要求我与她丈夫搏斗,胜者将成为她的男人,她说她不想让占有过她身体的两个男人都活在世上!我惊呆了,她丈夫也大为惊愕。
但是我们还是打斗起来了,我最终成功地杀死了他,这个男人让我记忆深刻,因为他和我打斗了二十六剑:在这之前,没有人能和我打斗到二十剑以上。
我胜利了,但是那个女人却不见了。
再后来,我就突然肚子痛,被抓了。
”按照强盗的说法,这场事件的真正主角是这位女性,她的表现让我们十分钦佩:她是位贞洁烈女,在强盗面前没有像一般的女性那样懦弱,而是激烈反抗;但最终失败了。
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女性的体力无法与男性相抗衡;另一方面,我们是否可以引申为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尽管女人拼尽全力还是被强盗强暴了,这里面蕴含了深深的悲剧色彩:有时,人的命运(尤其是女人的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上。
女人在贞洁被玷污后的表现让我们吃惊,她竟然要强盗与自己的丈夫搏斗,胜者成为她的男人!女人需要男人,更需要有勇气有安全感的男人,自己的丈夫保护不了自己,这对于女人来说,不尽尴尬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也许此时在这个女人的眼中,强盗不再是强盗,而是一个被选择的依靠对象;丈夫也不再是丈夫,而是另一个被选择对象,两个男人要用实际行动争夺一个异性。
两位男人都是很有本事,打了二十六剑才分出胜负!但此时那个女人却跑的没影了(对此,我一直不能理解,也许正是在暗示强盗说的话是假的吧。
)这是强盗给出的供词。
女人:(不幸的女人,你看上去是那样的柔弱,与强盗说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完事后,强盗把我扔到我丈夫面前,解开我丈夫的捆绑绳,然后笑着跑走了。
我哭泣不止,我丈夫却十分冷漠与绝情,说我应该自杀!我伤心欲绝,拿着匕首浑身颤抖,后来我昏了过去…当我醒来时,我丈夫已经死了!我手中的那把匕首竟然插在我丈夫的胸上,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这是第二个版本,与第一个版本截然不同:没有贞洁烈女,只有一个看上去很自私很冷酷的丈夫。
他的妻子被人强奸并不是她的过错,而身为男人,身为女人的丈夫,不但不因为没有保护好妻子而自责,却倒打一耙,把一切的责任推给妻子,还逼她自杀。
这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行为。
对外不能自保,对付不了强盗,只能拿同样是受害者的妻子撒气!男人,也许应该通过这一事件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当然,这和日本国的文化有关系:在日本,女人的地位很低,基本上是为丈夫的马首是听,没有与男人平等的权利。
无论怎样,作为一个男人,有如此低劣之表现,让人唏嘘。
至于这个丈夫是怎么死的,又是一个谜。
也许是被妻子在慌乱中杀死(这种可能性很小),也可能是自杀(就日本的文化传统而言,男人可以为尊严或者天皇而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理解为他认为妻子被强奸有损他的尊严,结果自杀;但这有些牵强。
)总之,这份供词最含糊其辞的地方就是没有交代清楚她的丈夫到底是怎麽死的!被杀的男人:先声明一下,这个男人的的确确是死了,但是黑泽明导演不愧是著名导演,搬出了日本的通灵法术,让男人借别人的身体来说话,并且还宣称鬼魂是不说假话的!(这一点让我很吃惊同时又很敬佩:名导演就是名导演,想法就是创新的很;当然,毫无疑问,这是封建迷信,希望观众在观看这段情节时明确这一点。
同时,建议十八岁以下观众在父母及监护人陪同下观看:毕竟,这一段有一点恐怖。
)“我是一个不幸的鬼魂,只有鬼魂才不说谎话。
那个强盗在强奸完我的妻子后,竟然要求我的妻子跟他走;我的妻子竟然同意了!还有更让我震撼的,我的妻子竟然要求强盗杀掉我,杀掉我!!她太狠毒了,她让我绝望!然而,强盗也被震住了,他突然变脸,把这个贱妇踢倒在地,问我想让他如何处置这个贱人!就凭他这个行为,我原谅他刚才的罪行。
那个贱人转身就跑,强盗去追她…没有人能想到,我的心事多么的痛苦!后来强盗回来了,他没有追上那个贱人,他解开我的绳子,然后自己走了!我没有脸再活在这个世界上了,我不但被强盗欺负,竟然还被我那不忠而又心狠的妻子伤害!我只有以死来解脱这一切耻辱!我是自杀的,用匕首自杀的。
”看到这,我大惑不解,以上三种说法那一种是真的。
我似乎相信了这第三种说法:因为“鬼魂是不会说谎的”!但仔细想想,这是最令人震撼且匪夷所思的说法了。
这个不幸的女人,在被强奸后竟然能生出与犯罪者一起走,做这个犯罪者妻子的念头,让人很难理解。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强盗身上有一种原始的男子野性,而女人的丈夫就是缺乏这种野性。
因此女人在遭到这种变故后,对这种男人的野性产生了好感,对这种强壮的男人产生了依赖!在如此短时间内产生这种感情,难度系数相当大。
当然,她这么做是对她的丈夫的最深刻的背叛,她这么做究竟对不对呢?从道德的角度说,毫无疑问是错的。
但如果从人最真实的自然情感来说,是可以理解的:自己的保护者(即丈夫)是无能的,不能保护自己;而另一个男人占有了自己的身体,同时他是个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异性,可以给自己一种安全感,那么很正常,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女人完全有理由对这个占有了自己的身体的男人产生一种很莫名很冲动的依赖感!而后来,她坚决要求强盗杀掉自己的丈夫,如此绝情的行为真的让我难以理解——也许只能用第一个版本中的说法来解释:她不想让占有过她身体的两个男人都活在这个世上!这个强盗的反应也很极端,他听到这个要求后,大吃一惊,而后马上翻脸,与那个不幸的丈夫统一战线,要惩罚这个女人!也许他认为这个女人太心狠手辣了,太不可靠了——一旦有一天,一个比他更厉害的强盗赖强这个女人,自己不也就被无情的抛弃并且被杀掉了吗?强盗的这个反应让我觉得他是个聪明的强盗!后来女人逃跑了,强盗也走了,只剩下那个被耻辱包围住了的丈夫,很显然,他的心已经死了,于是他选择了自杀。
三个不同的版本,三种大相径庭的说法,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事情的真相了。
别急,还有一个人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真相,他的话最有权威性!他是谁呢?补述一个细节,那把匕首,对,匕首,它上面嵌着宝石,很值钱,后来被插在了那个丈夫的胸上(至于是谁插的,我们确实不知道),而后来,在官府去勘查现场时,已经不翼而飞了!换句话说,当这一连串事件结束后,有第四人到过现场,并且取走了这把之前的匕首!谁呢,当然是那个上山砍柴的老年农民!!是的,他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完整经过。
看他的叙述:“强盗强奸了那个妇人,并且要求她答应他做他的妻子。
女人说这不可能,然后飞快地跑到自己丈夫面前,用匕首隔断绑住丈夫的绳子。
强盗说“你这是让两个男人做决定。
”意思是要和这个丈夫决斗。
不了这个丈夫去说他不愿为这样一个女人冒生命危险!丈夫对妻子十分厌恶,说她被两个男人搞过,应该自杀(也许,女人本想让丈夫杀死强盗,却听到丈夫这样的话,伤了心的她挑拨了丈夫与强盗之间的战争);强盗对此好像很不同意,说女人本来就是软弱的。
这时,女人突然震怒,说她的丈夫其实你才是软弱的,你应该杀了这个强盗,然后才有资格让我自杀!然后她又对强盗说,你也不是真正的男人,女人喜欢的是充满热情的男人,男人只有用剑才能得到他的女人!‘男人只有用剑才能得到他的女人’,好像是这句话,激起了这两个男人的英雄气,他们打斗起来。
结果,丈夫被强盗用剑扎死,女人也逃跑了,强盗一身疲惫,也走掉了。
”总算得到了实情,但我们已经被这一个并不复杂的犯罪事件闹得精疲力竭,看看真相吧,那个丈夫表现的很不堪,他的确是自私且懦弱的,把责任都推给了同样是受害者的妻子;而且还贪生怕死。
强盗倒好像是动了真情,但也并不真正理解这个女人。
而这个女人才是真正的烈女,她隔断绳子救了自己的丈夫,她的一席话把两个男人的虚伪与软弱暴露无遗,是的,女人不是贱人,是受害者,而男人,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完全不考虑女人的感受,他们两个才是不堪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把自己的劣根性完全表现出来:自私、懦弱、虚伪、逃避……我们来对比每个人的陈堂证供,看看他们在哪些环节说了谎,并且思考通过这些谎言说明了什么。
强盗对于那个丈夫的懦弱表现没有提及,说这个人能跟自己打二十六剑;同时也没有说女人骂他们两个人的话,为男人保全了脸面。
女人呢,把自己说成了一个柔弱的人,但她暴露了自己丈夫的自私、冷漠、懦弱,但是没有说出丈夫到底是怎么死的,也许是不愿重新想起这段痛苦回忆吧,但她对于自己匕首的说法很让人无法理解,他为什么编出那一种谎言,始终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