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文言文专题
五年级小古文

五年级小古文一、《孔子论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孟母三迁》孟子之少也,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意,呼而问之:“何为辄止?”对曰:“有所失,复得之。
”其母曰:“子之失也,宜若何?”对曰:“宜速往追之。
”其母曰:“恶!无以是益也。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辍矣。
三、《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直情而行者也。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四、《颜回好学》颜回好学,不耻下问。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子路受教》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六、《子贡赎人》子贡赎人于诸侯,来归。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七、《宰予昼寝》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八、《子张学干禄》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九、《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十、《阳货欲见孔子》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部编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部编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滥(làn)竽(yú)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
宣王死,愍(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注释:①滥竽:不会吹竽。
竽,一种古代乐器。
②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
③说:通“悦”,喜欢。
④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们。
廪,粮仓。
食,供养。
⑤愍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
[1]下列语句翻译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______)(2)宣王说之:宣王对南郭处士说。
(______)[2]宣王时,南郭处士能为王吹竽的原因是_____,愍王时,南郭处士逃走的原因是________。
(请用原文回答)[3]“滥竽充数”本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____________的人。
2. 小古文阅读。
引婴投江有过①于江上者,见人方②引③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
人问其故④,曰:“此其父善⑤游!”(注释)①过:经过。
②方:正。
③引:拉着。
④故:缘故。
⑤善:擅长、善于。
[1]“有过于江上者”看到了一件什么事?用“”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的理由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关于这则寓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领的获得既要靠自己,也要靠先天的遗传。
B.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或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要因人因事而异。
C.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3. 课外欣赏。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题型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重点知识题型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小古文阅读。
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②也。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责骂。
⑥胡:为什么。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好:__________ 使:__________ 执: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当时流辈皆讥笑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
三人行,必①有我师焉。
择②其③善者④而从之,其不善者⑤而改之。
——《论语》(注)①必:一定。
②择:选择。
③其:代“他们”。
④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⑤不善者:缺点。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举个你身边“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例子,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加油站。
十一月四曰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 解释词语。
(1)不自哀:___________(2)尚:___________(3)戍:___________(4)夜阑:___________2.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一语双关,应怎样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读《杨氏之子》,回答问题。
五年级文言文小古文2018.05.10

五年级文言文小古文2018.05.10第一篇:五年级文言文小古文2018.05.10小古文15篇逐雀红日将下,打麦已完。
小雀一群,纷集场上,觅食余粒。
数童子立门前,拍手噪逐之。
雀闻人声,散入林中。
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打完小麦。
有一群小麻雀,纷纷跑到麦场上,吃散落的麦粒。
几个小孩站在门前,拍手叫喊着驱赶麻雀。
麻雀听到小孩们的叫喊声,四散逃去树林中。
勿贪多瓶中有果。
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
拳不能出。
手痛心急,大哭。
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瓶子里有果子,孩子伸手去瓶子里取,抓了一大把,瓶口小,手无法出来,硬出手疼,心急大哭,母亲说:“你不要贪多,少拿几个手就可以出来了。
”猫斗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有一只黄猫和一只白猫,在屋顶上打架,两只猫都发出呼呼的叫喊声,两只猫的毛耸立起来了,尾巴也竖起来了,四只眼睛相对怒视,两只猫不相上下。
过了很长时间,白猫稍微有些退缩,黄猫乘胜追击,白猫打不过躲进了屋里,不敢再出来。
已死的母熊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
中要害,端坐不倒。
近视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
猎人感动,遂终身不复猎。
猎人进山打猎,用枪射中了一只母熊。
正中要害,却坐着不倒下。
走进了一看,母熊已死,手抱着一块大石头,石头下有三只小熊,在水中玩耍嬉戏,母熊之所以死而不倒,是因为怕石头落下伤到她的孩子。
猎人非常感动,于是终身不再打猎。
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①俄而:一会儿。
②欣然:高兴的样子。
③差:勉强。
④未若:不如。
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
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
五年级古文

五年级古文1、五年级古文《古人谈读书》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2、五年级古文《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五年级古文《田忌赛马》孙膑是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田忌对他非常赏识。
田忌经常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
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一天,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
”田忌问道:“你是说换几匹更好的马?”孙膑说:“一匹也不用换。
”田忌有些不明白:“那怎么能有赢的把握呢?”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
”田忌很信任孙膑,决定全听他的。
于是,他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约好一起赛马。
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就要开始了。
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结果。
就在这时,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
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
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
田忌微微一笑。
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
田忌满意地笑了。
比赛结束了。
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齐威王好奇地问田忌:“你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是不是有人给你出谋划策了?”田忌如实相告,并引荐了孙膑。
小学五年级语文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课外阅读。
南辕北辙魏王欲攻邯郸。
季梁①闻之,中道②而反③,衣焦④不申⑤,头尘不去⑥,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⑦,方⑧北面而持其驾⑨,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释)①季梁:魏国人。
②中道:半路。
③反::假字,同“返”,返回。
④焦:皱褶。
⑤申:通假字,同“伸”,拉直。
⑥去:弹下(身上的尘土)。
⑦大行(háng):即今太行山,在今河北,山西交界处。
⑧方:正在,时间副词。
⑨驾:车。
[1]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曰:“吾用多。
”__________________(2)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个人知道走错了方向,仍坚持往北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阐述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读故事,完成练习。
魏文侯与虞人(虞人:管理山泽打猎的小官)期(约定时间)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外阅读。
齐宣王使人①吹竽,必②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⑤以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⑦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①使人:叫人。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丁生爱弟丁生有弟,甚爱之。
一日,弟疾①,卧床不能起。
丁生暇②时,辄③坐床前,为弟讲故事,唱歌曲,以解其闷。
及④疾愈,始已。
——选自《民国老课本》注释:①疾:病,身体不舒服。
②暇(xiá):空闲。
③辄(zhé);总是,就。
④及:等,等到。
[1]“甚爱之”和“甚聪惠”的“甚”都是“很,非常”的意思()A.正确B.错误[2]“甚爱之”中“之”的意思是()A.代词,指丁生B.代词,指丁生的弟弟[3]在弟弟卧床不能起时,丁生都为弟弟做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外阅读。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毕,令间谍问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魏王雅望非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言文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惠)。
五年级必背文言文

五年级必背文言文【篇一:五年级必背文言文】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3.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4.菩萨蛮??大柏地毛泽东【篇二:五年级必背文言文】【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人想要买一双鞋子,他事先自己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他在市集上挑选好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
于是说:“我忘记带已经量好的尺码了。
”便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结果没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 )契(q )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
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幼时记趣【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好文言文一定要走好“三步曲”第一步:喜爱文言,培养兴趣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
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
要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自己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
第二步:读好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需要从整体入手,也就是说从“文”上下功夫。
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
文言文的朗读要求: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第三步:读懂文言文1怎样读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
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同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只要走好上述的“三步曲”,相信小学生学好文言文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学习文言文技巧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古今异义。
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
③一词多义。
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
④通假。
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
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
⑤词类活用。
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
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2.断句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
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
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
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
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
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
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
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
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
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
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3.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
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
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
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
具体来说,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补充省略的部分。
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
②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③适当增减。
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
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
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
4.多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尤其是反复诵读。
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脱离语言环境,干巴巴地去记一些语法规则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
多读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语感,以达到能够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
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们对文言文有丰富的感性知识。
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阅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
文言文基础知识常用虚词用法[之] 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
一、用作代词1.“之”常作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在句中作宾语。
例如:(1)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它,他们不好的地方就改正它。
2有时也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我(们)”、“你(们)”。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您要怜悯(我)而让我活下去吗?3.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或远指,相当于“这”、“这样的”、“那”、“那样的”。
例如:(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二、用作助词1.“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如(1)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面,再不医治,将会更加严重。
(2)永之人争奔走焉。
(捕蛇者说》)——永州的百姓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2.“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
例如: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呀。
(2)而两狼之并趋如故。
(狼》)——但是两只狼一起追赶(仍然)像先前一样。
3.“之”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现代汉语中没有与此相当的词,可以不译。
例如:(1)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2)惟弃秋之为听。
(《弃秋》)——只听弈秋的讲解。
4.“之”用在表示时间久暂的单音词或不及物动词之后,起调整音节或舒缓语气的作用,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相当的词,可不译。
例如:(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好一会儿,(狼的)眼睛好象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2)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三、用作动词“之”用作动词,充当谓语,相当于“去”、“往”、“到”。
例如:(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陈胜)又暗地让吴广到驻地附近杂草丛生的神庙里。
(2)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我想去南海,(你看)怎么样?[者] 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常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一、用作助词1.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
相当于“……的人”、“……的事物”。
例如: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这不是离我们远的东西看着就小,离我们近的东西看着就大吗?(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徒步行走的人在树下休息。
2.“者”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比况性结构,用在句末,表示相似于某种状况,常与“若”、”似”配合使用,相当于“象……样子”。
“象……似的”。
例如:(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但是(老虎)来回观察毛驴,觉得(毛驴)象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
(2)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他说着这些话,脸上好象很悲伤的样子。
3、用在数词的后面,一般指几种人或事物。
例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理,也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活动。
二、用作语气词1.用在判断句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2.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
有时:语前加一“有”字,形成“有……者”的格式。
一般可不译也可译为“的”。
例如:(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
(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有(个)姓蒋的独享那(捕蛇的)利益三代了。
3.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句末,把结果或现象提示出来,后一分句申述原因或理由。
例如:(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二章)——(虽然如此),但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占有天时不如占有地利(更重要)。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
(《活板》)——不用木料做字模,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了。
[所] 用作助词,偶尔也用作名词。
一、用作助词1“所”字经常用在动词、动宾词组或形容词之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有指代作用。
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
相当于“……的(人、事、地方)”,或“所……的(人、事、地方)”。
例如:(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这个(打渔)人一件一件地为(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了自己听到的事。
(2)衣食所安。
(《曹刿论战》)——衣物食品这类安身的东西。
2.“所”用在动词前,后面再加上“者”构成“所……者”格式,译法与不加“者”同。
例如:(1)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刻舟求剑》)——船停下来了,就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2)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
(《冯婉贞》)——傍晚的时候,所杀死的敌人大约百十来人。
3.“所”用在介词“以,从、为、由”等之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一般可充当主语、宾语或判断句的谓语,可分别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人物、处所、原因以及方式方法等等。
相当于“……的人”、“……的地方”、“用……方法”和“……的原因”。
例如:(1)是吾剑之所从坠。
(<<刻舟求剑))——这儿(是)我的剑掉入水中的地方。
句中的“所从”,即“从所”,表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