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服务类)第1课《牡丹的拒绝》word教案

合集下载

《牡丹的拒绝》教案

《牡丹的拒绝》教案

《牡丹的拒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牡丹的拒绝》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尊重。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选择和拒绝。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牡丹的拒绝》的主要内容及其表达的主题。

(2)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难理解句子的解释。

(2)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提出对牡丹的印象和了解。

(2)引出课文《牡丹的拒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难理解句子。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3)全班交流,总结课文的特点和优点。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牡丹的拒绝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在讨论和思考环节,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选择和拒绝,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牡丹的拒绝,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1《牡丹的拒绝》课件18张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服务类

1《牡丹的拒绝》课件18张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服务类


17
作业:
❖ 《牡丹的拒绝》令你想到了什么?请以“牡 丹的拒绝之后”为题,写一篇200字的读后感。

18
牡丹的美称
“花中之王” “国色天香” “万花 “劲一骨品刚”身” “焦骨牡丹”

1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2
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 杭州。1969年赴北大荒 上山下乡,1979年调入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 创作。现为黑龙江省作协副 主席,一级作家,中国作协 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迄
今已发表小说散文近500 万字,出版各类专集40余 种,多次获各类文学奖,许 多作品被译为英、德、法、 日文介绍到海外。代表作有 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赤彤丹朱》、《情爱画廊》 等。并出版《张抗抗自选集》 5卷。
徐凝《牡丹》

6
人们为何要涛涛黄河般地涌进洛阳 去看牡丹?

7
人们期待中的洛阳牡丹是怎样的 景象?

8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牡丹又是怎么 一番景象?

9
文学作品真正能给人留下印象的,除 了真以外,就是艺术审美情致中的美感— 语言之美、情调之美,思想意识深处流动 和传递的人性之美、生活之美.
刘彦生


3
读了全文后,同学们最想说什么?

4
咏牡丹诗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徐凝《题开元寺牡丹》

5
牡丹芳,牡丹芳, 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灿灿,百枝降点灯煌煌.
白居易《牡丹芳》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牡丹的拒绝》

《牡丹的拒绝》

牡丹的拒绝一、教材分析课文记叙了自己去洛阳赏牡丹不见而归的一次经历。

行文在对牡丹雍容华贵、娇艳多姿的期待、仰慕和赞誉声中开场,渲染了各地游人蜂拥而至的热潮,并以对历史故事的回顾想象着牡丹花团锦簇、香云缭绕的盛况。

接着笔锋急下,讲述自己赏牡丹时遇春寒而满园萧瑟,不无失望和疑虑。

但作者并没有沉溺于失落惆怅之中,而是另辟蹊径由“拒绝开花的牡丹”联想到牡丹孤傲清高的品性。

每次打破常规都孕育新的机遇,在期望落空、伤心失意的另一端,会有惊喜欢悦填满你的希望之帆。

作者在故事中给我们的哲理启示,昭示了一种欣赏失落,享受意外的审美理念,使我们有一颗从容、机智和达观地应对生活的心态。

二、教学目标1.欣赏本文巧妙的构思2.理解感悟文中深刻的意蕴3.品味本文的三美三、教学重点、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深刻内涵2. 品味本文的三美四、教学依据与设想《牡丹的拒绝》是张抗抗的一篇托物言志类散文,主要内容是借对牡丹个性的描写来揭示现实社会中人对品位的一种漠视与忽略。

鉴于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设想上立足于掌握牡丹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对现实中所存在的漠视品位现象的一种反思。

在文意理解中训练学生鉴赏散文语句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设计用牡丹的图片、赞颂牡丹的诗、歌曲等情境来激发学生研究牡丹和研读文本的兴趣。

并采用问题情境发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内容,从而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1、《新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人格。

这一目标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现今教学中,使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来帮助学生实现。

2、“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吸收了目标激励教学法的目标引导学习和活动驱动型课堂教学法的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等成果,并引入了新的教育理论,在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任务”的完成中探究方法、拓宽思路、掌握知识,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最新中职语文第二册——《牡丹的拒绝》教案

最新中职语文第二册——《牡丹的拒绝》教案

最新中职语文第二册——《牡丹的拒绝》教案牡丹的拒绝 2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文章“由物及人”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尊重个性美的认识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学习“由物及人”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理解牡丹的个性和品位。

【教学方法】鉴赏和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思想:《新大纲》教学目的一栏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人格。

而且,这一目标的实现在阅读课中必须充分利用文本提供的资源。

这是读本上的一篇文章,属于自读性质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是靠学生自己通过深入阅读教材,然后思考、讨论、理解、升华。

一、导入新课这几天,我们学习了淡雅朦胧的《荷塘月色》和清新淡雅的《我的空中楼阁》这两篇散文,感受了散文的优美意境,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张抗抗的这首独具特色的优美散文《牡丹的拒绝》。

牡丹在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的心中都占有很高的地位,历代的许多文人墨客、社会名流、皇帝贵族都喜欢牡丹。

他们不仅爱花、赏花、宴花、结花、拜花,而且种花、插花、写花。

正象文中所说:“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但是在当代作家张抗抗的眼中牡丹却又有另外一番模样和风姿。

二、作者简介张抗抗,女,1950年生于杭州。

19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乡,1979年调入黑龙江从事专业创作.现为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一级作家,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小说散文近500万字,出版各类专集40余种,多次获各类文学奖,许多作品被译为外文介绍到海外。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等。

并出版选集5卷。

早期作品主要以创伤文学为主,但她的诸如《隐形伴侣》、《赤彤丹朱》、《白婴粟》等表露出来的对纯真的执着、对历史的冷静思考颇为独树一帜和令人称道。

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服务类)第1课《牡丹的拒绝》ppt课件2

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服务类)第1课《牡丹的拒绝》ppt课件2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 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 杭州市,1966年杭州市 第一中学初中毕业。 1969年赴北大荒农场上 山下乡,在农场劳动、 工作8年。1977年考入 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 专业,1979年调入黑龙 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 业文学创作至今。
思考
牡丹拒绝了几次, 分别拒绝的是什么? 为什么?
由物及人,借牡丹作者 赞美了人的什么品质?
维护人格尊严,不畏强权。 遵循自然规律和行事准则, 不趋媚俗。
编后语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2019/8/2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பைடு நூலகம்nk
you!
2019/8/2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牡丹的拒绝》教案

《牡丹的拒绝》教案

《牡丹的拒绝》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牡丹的基本特点和生长习性。

让学生了解牡丹拒绝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植物生长现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牡丹的基本特点和生长习性。

牡丹拒绝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 教学难点牡丹拒绝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理解和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牡丹的基本特点和生长习性。

讲解牡丹拒绝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牡丹拒绝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牡丹拒绝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备课资料:牡丹的相关资料、案例等。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课件等。

4.2 学生准备预习牡丹的相关知识。

准备笔记本和笔,做好笔记。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牡丹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牡丹的基本特点和生长习性。

5.2 讲解牡丹的基本特点和生长习性讲解牡丹的外貌特征、生长环境等基本特点。

讲解牡丹的生长习性,如开花周期、繁殖方式等。

5.3 讲解牡丹拒绝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讲解牡丹拒绝的原因,如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等。

讲解牡丹拒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

5.4 案例分析给出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牡丹拒绝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5.5 小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对牡丹的基本特点、生长习性以及拒绝原因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牡丹的生长和发展。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发言、讨论等。

评价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牡丹的拒绝教学设计

牡丹的拒绝教学设计

《牡丹的拒绝》教学设计林甸县职教中心吴海波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深入理解作者借助“牡丹”这个意象所表达出来的深刻哲理。

2、能力目标:学生了解“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借“牡丹”这个意象所歌颂赞美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

根据散文“托物言志”的特点理清作者的思路,解读文中“牡丹”这一意象。

从牡丹这一物象的具体特征来理解她在作者情感世界里的象征意义,领略牡丹的“拒绝”之美。

三、教学设想。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感性——理性——悟性安排教学过程,教学从文本入手,问题设计环环相扣,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全身心投入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拒绝”之美,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并实现对主旨的延伸拓展。

2、制作与教学相配的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系统性,并增强审美效果。

四、教学课型。

研讨——品读,借助多媒体电教图片五、教学过程【导入课文】云想衣裳花想容。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介绍作者:展示张抗抗相片、其近年出版书籍的封面及其生平简介。

思路剖析:本导入力求言简意赅,衔接自然。

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牡丹盛开的画面和题目、作者和文章出处创造情境,并简洁介绍牡丹名贵品种以及与牡丹相关的文学现象从而激发学生探知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学中的情意原理。

【重点突破】“一般写牡丹的文章,大多赞美牡丹的秀韵多姿、雍容华贵、绚丽娇艳的外在之美,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牡丹的拒绝”赞美了牡丹之美不仅美在其艳压群芳的美丽,更美在其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的高贵品质。

”这既是本文的重点又是本文的难点,本文拟通过分析这一内容来体现设计思路,其流程如下:感性——理性——悟性【感知文本内容】(一)感知牡丹之美:1、自由阅读课文感知、欣赏、品味牡丹之美:姚黄、魏紫、豆绿、雪塔、首案红等(以下问题旨在培养学生从文中提取、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二)理清思路探讨牡丹之美:2、初读文本,你觉得牡丹的美是否如世人所公认名不虚传呢?世人公认她美在何处?(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明确:秀韵多姿、雍容华贵、绚丽娇艳、国色天香、惊世骇俗、倾国倾球可见世人眼里牡丹之美,美在其:色、香、形[理性分析意象](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辨证的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细读文本,我们发现作者还慧眼独到,在她眼里牡丹还美在何处?从何处看出来?明确:“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

高二下学期语文《牡丹的拒绝》教案

高二下学期语文《牡丹的拒绝》教案
这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2、请大家列举古今中外像牡丹那样有骨气、不苟且、不畏权贵的人物。
参考: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徐悲鸿拒给蒋介石画像,并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
五、作业:(二选一)
1.语言积累:摘抄文中精彩段落并反复诵读。
2.说说下面这些事物我们常用来象征人类的哪些精神品质。选择一种,仿照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话。
2牡丹拒绝的原因——
一是因为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
二是源于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个性与品位。
四、拓展延伸、赏花识人
1、联系实际生活,你认为作者仅仅是为了写牡丹吗?真正意图是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讨论归纳:由物及人,赞美那些像牡丹一样不慕虚华,对生命执着追求,在富贵和权势面前不屈服、不低头,挺直腰杆,有尊严的人。
松树野草腊梅春蚕蜡烛
记笔记
识记并做好笔记
朗读
思考
讨论
积极作答
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课时连续号
课题
《牡丹的拒绝》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欣赏牡丹的美。
2、了解本文托物言志,以花喻人的写法。
3、学习牡丹的可贵品格。
教学重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领悟牡丹的高贵品格。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牡丹的高贵品质。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讲授法、启发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二、预习验收、初赏牡丹
1、听写字词(详见课后练习一)
2、听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提到了牡丹的哪些品种?
(2)牡丹花开是怎样的情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板4-2
标题:
《牡丹的拒绝》教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学科领域
语文
二、适用年级
中职一年级
三、教学/学习内容概述
理请本文的脉络结构;了解本文托物言志,以花喻人的写法;学习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可贵品格。

四、学习者分析
职业中专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对于课文的把握有一定的基础。

五、学习目标/学习成果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托物言志的这种学习方法,把握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收集有关牡丹的图片资料,了解本文作者。

3.情感价值目标:学习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可贵品格。

六、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以花喻人的写法。

七、教学难点
由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可贵品格。

领悟做人的道理。

八、教学方法
讲解、演示、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牡丹图片配有音乐(ppt课件)
(二)解题
1.文章题目(拟人化)
2.作者简介(ppt课件)
(三)赏析课文
1.请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请本文的脉络结构。

第一部分:牡丹的美丽
第二部分:牡丹的拒绝
第三部分:牡丹的品行
2.讨论(ppt课件)
(四)概括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看牡丹而不遇这件事,采用托物言志,以花喻人的写法,从一个侧面写出了牡丹的不苟同,赞美“牡丹的拒绝”。

(五)总结写作特点
1、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以花喻人的写法。

2、比喻、拟人,引用反问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给文章增添了色彩。

3、本文整句很多,富有节奏感,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六)迁移练习(ppt课件)
(七)布置作业
十、所需材料及资源
1、教材教学参考书
2、网络教学资料库(图片、音频)
3、录音资料,多媒体课件
十一、评价方法或工具
班级:姓名:成绩:
十二、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