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概要
新城规划方案

新城规划方案第1篇新城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城市品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某地区决定开发一片新城区。
本规划方案旨在为新城区的建设提供科学、合理、可行的指导。
二、规划目标1. 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2.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3.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规划原则1.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2.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3. 人本导向,注重民生。
4. 创新驱动,持续发展。
四、规划内容1. 空间布局规划(1)居住用地:合理配置住宅用地,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需求,构建多样化的居住环境。
(2)公共设施用地:按照城市功能需求,合理布局行政、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设施用地。
(3)商业服务业用地:结合城市发展方向,规划商业、商务、休闲等用地,促进产业发展。
(4)工业用地: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5)绿地与开敞空间:加大生态绿地、公园等开敞空间的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2. 基础设施规划(1)交通设施: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内外联系。
(2)给排水设施:优化给排水系统,确保城市用水安全和污水达标排放。
(3)能源设施:合理布局电力、燃气等能源设施,保障城市能源供应。
(4)通信设施: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
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1)教育设施:完善教育设施布局,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水平。
(2)医疗卫生设施: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3)文化设施: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4)体育设施:加大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市民身体素质。
4. 生态环境规划(1)生态保护:严格保护生态敏感区和生态红线,维护生态安全。
新城区开发建设实施方案

新城区开发建设实施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我的办公桌上,那一瞬间,关于新城区开发建设的想法就像潮水一样涌入我的脑海。
我拿起笔,让思绪在纸上自由流淌。
一、项目背景与目标新城区的开发建设,不仅仅是土地的利用和建筑物的堆砌,更是一个区域发展的新起点。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区。
1.背景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功能的拓展对现有城区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缓解这一压力,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势在必行。
2.目标定位新城区将定位为集居住、商业、文化、教育、科研、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力求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二、规划布局1.功能分区新城区将分为居住区、商业区、文化教育区、科研创新区、休闲度假区等几个功能区域,每个区域都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2.交通规划交通是城市的血脉,新城区的交通规划要充分考虑各区域的连通性。
我们将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私家车为辅的交通体系,确保居民的出行便利。
三、基础设施建设1.供水供电新城区的供水供电设施将采用最先进的技术,确保24小时不间断供应,满足居民和企业的需求。
2.排污排水我们将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确保新城区的排水系统高效、环保。
四、产业发展1.产业结构新城区将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2.政策扶持政府将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新城区,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五、生态环境建设1.绿化景观新城区的绿化景观设计将注重生态平衡,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
2.环保理念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将严格遵循环保理念,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六、社会事务管理1.社区服务新城区将设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提供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全方位服务。
2.公共安全我们将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确保新城区的居民生活安全、和谐。
七、实施步骤1.前期调研对现有资源进行详细调研,为后续开发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余杭临平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

余杭临平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余杭临平新城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城市。
作为杭州的东大门,这座新兴城市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造一个宜居的城市,必须对其核心区进行合理规划和城市设计。
首先,余杭临平新城核心区的城市设计应该注重人性化。
城市的发展应该服务于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因此,城市规划应该注重步行和骑行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
同时,城市空间布局应注重居民的日常需求,包括住宅、商业、教育、医疗、娱乐等。
公共设施应该充足,并且易于到达,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其次,城市设计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
余杭临平新城核心区的规划应该考虑到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绿色空间和公园应该得到合理规划和布局,以提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保护生态平衡。
此外,城市设计应该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利用。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绿色建筑设计,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再次,余杭临平新城核心区的城市设计应该充分考虑社会公平和包容性。
城市应该为所有社会阶层的人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和福利。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有相应的社会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
这样可以促进社会共享和融合。
此外,城市的规划应该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经验。
最后,城市设计应该注重区域整合和协调发展。
余杭临平新城核心区的规划应与周边地区的规划相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发展整体。
不同区域之间的交通互通应得到重视,以便居民可以方便快捷地前往其他区域。
在城市设计中,应考虑到交通枢纽和城市中心的位置,以便提供良好的交通和商业枢纽。
此外,城市设计应该注重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区域的发展。
综上所述,余杭临平新城核心区的城市设计应注重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和包容性以及区域整合和协调发展。
这样才能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当地政府和规划部门应积极推动合理规划和设计,并与居民保持紧密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努力打造一个宜居、和谐、繁荣的城市。
新城规划设计方案

• 新城规划背景与目标 • 规划理念与原则 • 空间布局规划 • 交通规划 •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 实施策略与建议
01
新城规划背景与目标
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
01
02
03
04
人口增长压力
随着人口迁移和自然增长,城 市面临人口膨胀压力,住房、 交通等基础设施需求增加。
02
规划理念与原则
规划理念
01
02
03
可持续发展理念
新城规划应注重生态、经 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创新发展理念
以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 技术、制度等多方面创新, 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新 城。
以人为本理念
新城规划应关注人的需求, 创造宜居、便捷、舒适的 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 活品质。
博物馆规划
结合新城的特色和历史文化,规划博物馆,展示地方文化 和历史遗产。
体育场馆和健身中心规划
建设满足各种体育活动需求的体育场馆和健身中心,提高 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06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给水排水系统规划
给水系统规划
根据新城规模和居民用水需求,确定水源、水量和供水方式,合理布局水厂和 供水管网,确保供水安全可靠。
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保护生态环境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 发展,建设宜居城市。
推动城乡一体化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 一体化发展。
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
明确新城规划的具体地域范围,包括 核心区、拓展区等。
规划期限
设定新城规划的时间跨度,一般为中 长期规划,明确各阶段的目标和重点 任务。
兰州新城重点地段设计说明

在安宁区启动新城建设。
将主要发展行政办公、金融、文化、教育、体育、商贸、居住、高新技术产业等,以带动城市西部各项事业的发展,缓解城关中心区的压力,使兰州市平衡发展。
山水丝路,活力新城——兰州新城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前言世纪更替,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兰州这片神奇的土地,形成了金城地理,人文,历史,景观的独特魅力。
在自然力以及不断增加的人力作用下,这种历史发展持续地发生着变化。
远在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块地方生息、繁衍,从事狩错和农牧业生产,先后创造了灿烂的马家窑和齐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曾经的古丝绸之路重镇,新亚欧大陆桥的枢纽。
1999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兰州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二十一世纪兰州城市发展的动力, 将更多的来自本身的凝聚力。
与现有城市中心区分处黄河两岸的世纪新城,将使兰州具备独特的气质,完备的功能,优美的环境。
它将和原有的城市中心并列,构成整体,为人们提供多种多样的城市空间体验,成为兰州的活力中心。
1.概述兰州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区域性城市,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
位于东经102.30-104.30,北纬35.51-38之间,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气温10℃,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
兰州是黄河上游资源富集区的中心。
闻名全国的“瓜果城”。
旅游资源丰富,是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
是大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
铁路干线交汇处,重要的集装箱转运中心。
新扩建的兰州中川机场黄河兰州段航运正在开发之中,现已开通近40公里的市内旅游航道。
兰州市辖皋兰、榆中、永登三县和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五区,90个乡镇、40个街道办事处、804个行政村,总面积13085.6平方公里,全市人口314万。
XX新城核心区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

XXXX新城核心区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一条篮宝石项链,串联几多半岛栖居三个城市功能核,谐唱一曲绿色新区蓝宝石项链:以生态,人文,宜居宜业为目标, XX新城核心区的设计充分考虑场地特性,将现有的滞洪水库分解成连续的雨洪管理系统,并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 成为城市景观的确基础设施,是新城区的蓝宝石项链,节约使用土地,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土地价值;绿道网络:以绿宝石项链为骨架,建立多条斜向绿道,并于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相结合,构成宜人的绿色交通和游憩网络,这是新城建设的生态与人文的基础结构,居住和办公及行政等功能的布局都将充分利用绿色网络的优越条件来布局, 并从中获得持续的生态和健康效益;地铁为核:新城布局以地铁站为中心,组织交通网络,充分发挥XX主城区的联系优势,形成紧凑与节约型城市结构;“三心一链”:城市功能布局充分考虑土地的混合使用,强调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和共生、排斥关系,体现在“三心一链”的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三心之间相对独立,又通过步行绿道建立相互联系,同时各自都有方便独立的对外联系,互不干扰。
会议、展览中心布局在核心区南部外围,更是考虑到大体量单一功能体对城市生活和交通的干扰弊端以及本身对外部交通的依赖性。
目录一、规划依据 (3)二、区位分析 (3)三、现状分析 (4)四、总体构思 (5)五、方案特色 (5)六、规划结构及功能分区 (8)七、交通系统规划 (10)八、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11)九、建筑形态设计 (15)十、地下空间规划 (16)十一、竖向规划 (17)十二、分期建设 (17)十三、地块划分 (17)十四、经济技术指标 (17)十五、投资估算 (18)一、规划依据1.XX市XX新城核心区概念性城市设计方案的征集书及有关答疑文件2.《XX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3.《XX新城规划(2005---2020)》部分内容4.国家及地方规范、法规5.现场踏勘、访谈获得的资料二、区位分析2.1 XX概况XX,地处XX南郊平原,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目录一、现状概况...................................................................................................................................... - 2 -(一)地理区位........................................................................................................................... - 2 - (二)现状分析........................................................................................................................... - 2 - 二、规划设计依据,指导思想和控制体系..................................................................................... - 2 -(一)规划设计依据 .................................................................................................................. - 2 - (二)规划指导思想 .................................................................................................................. - 2 - (三)新城建设的基本原则 ...................................................................................................... - 3 - (四)规划控制体系 .................................................................................................................. - 3 - 三、用地布局控制.............................................................................................................................. - 3 -(一)用地功能组织和地块划分 .............................................................................................. - 3 - (二)地块性质........................................................................................................................... - 4 - (三)用地性质兼容性控制 ...................................................................................................... - 4 - 四、地块使用强度控制 ..................................................................................................................... - 4 -(一)控制原则........................................................................................................................... - 4 - (二)控制内容........................................................................................................................... - 5 - (三)控制指标........................................................................................................................... - 5 - 五、道路竖向控制.............................................................................................................................. - 5 -(一)道路网布置 ...................................................................................................................... - 5 - (三)道路工程技术指标要求 .................................................................................................. - 7 - (四)道路交通设施布置 .......................................................................................................... - 7 - 六、地块配建设施控制 ..................................................................................................................... - 7 -(一)配建要求........................................................................................................................... - 7 - (二)配建设施........................................................................................................................... - 7 - 七、地块建设要求控制...................................................................................................................... - 8 -(一)建筑后退红线控制........................................................................................................... - 8 - (二)后退边界控制................................................................................................................... - 8 - (三)出入口方位及数量控制................................................................................................... - 8 - 八、景观风貌引导控制...................................................................................................................... - 8 -(一)本区风貌景观定位........................................................................................................... - 8 -九、指标变更控制.............................................................................................................................. - 9 -十、给水排水规划.............................................................................................................................. - 9 -(一)给水规划........................................................................................................................... - 9 - (二)排水规划......................................................................................................................... - 10 - 十一、电力电信规划........................................................................................................................ - 10 - (一)电力规划......................................................................................................................... - 10 - (二)邮政、电信、移动通信、广播电视 ............................................................................ - 11 - 十二、实施规划的措施与建议........................................................................................................ - 11 - 十三、附则........................................................................................................................................ - 11 -一、现状概况(一)地理区位吉凤经济开发区即为现在的新城区,以乾州组团为中心,沿吉凤大道和发展大道向外延伸,吉凤经济开发区周边由小寨群山、大寨群山等山体围合,其内有万榕江、湾溪河等河流穿城而过。
新城区开发建设实施方案 (2)

新城区开发建设实施方案新城区开发建设实施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设施建设:新城区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道路、桥梁、给排水系统、电力系统等。
要建设现代化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的交通承载能力。
同时,要建设完善的供水、供电、供气和污水处理系统,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 住宅区规划与建设:新城区要合理规划住宅区,注重环境友好和居民生活质量。
要划定不同功能区域,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公园绿地等,确保不同功能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同时,要推动高品质的住宅建设,提高住房的品质和居住环境,提供多样化的住宅供应。
3. 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新城区要积极引进优质的企业和产业,以带动经济的发展。
要制定全面的产业发展规划,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
同时,要注重创新创业环境的建设,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人才和资本的投入。
4. 文化教育和社区建设:新城区要注重文化教育和社区建设。
要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活动。
同时,要建设学校、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等,为居民提供教育和社区服务。
要注重社区的规划和管理,营造和谐、安全的社区环境。
5.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新城区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要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
同时,要推动生态建设,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提高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要鼓励居民参与环保和生态建设,提高环境意识和生态素质。
以上是新城区开发建设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具体的实施细节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制定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城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概要
新城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概要
河路平面及景观界面分析
(4)、520号规划路
规划设计范围为520号规划路最外控制线两侧各100米范围的地段,设计区用地约80公顷。
随着这三条大道的建设和府驻地的西迁,将向全社会表明兰州市政府建设兰州新城的决心和信心,加速启动兰州新城建设,促进第二市中心的形成。
通几条重点路段的开发建设,将带动新城开发的全面展开,并有效带动周边安宁、七里河、西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旧城改造,疏关中心区人口,缓解城关区建设压力,优化和完善城市结构,塑造新世纪兰州城市新形象,毫无疑问,三条大道是开户兰州城世纪发展之门的金钥匙。
二、规划概要
1、规划结构
本设计确定规划范围的规划结构为“一心、二轴、三线、一环、六区段”。
“一心”:行政中心与市民广场。
是区域的地理位置中心,城市开敞空间网络的中心,新区景观中心和灵魂。
“二轴”纪大道和518#路互相垂直的景观和发展主轴,以行政中心为基点向四面衍伸,使新区的空间发展结构更为丰富和全面。
(1)世纪大道主轴线:步行尺度为主的主体景观轴线,南北几乎贯通了整个新区,北接大青山,南连黄河,将成为兰新时期的地标,与行政中心一起,担负着塑造城市崭新形象的使命。
(2)518号规划路次轴线:链接新区东部教育区和西部农业种植区,以景观绿化与商业界面为主。
是世纪大道主轴线的充。
“三线”:以514#路、520#路、滨河路为三条城市发展引导轴线和景观轴线。
北滨河路:是连接兰州市各组团的主要干道里黄河风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以生态湿地公园为主结合桥头广场形成游憩性生态廊道。
520号规划路:连接新区中心迎、崔家大滩和马滩的三个部分,是进入新区的门户,通行能力突出,主要为商务界面街道,强调交通干道的景观意向。
安宁西路兰州旧城区有着直接的联系,为新区目前开发最多的区域,新区的开发必然由此开始向滨河方向延伸,我们在开发顺序上将其为初期商业开发的重点,以此带动整个新区的商业繁荣。
同时它是将来连接各个组团的城市发展轴线之一。
一环:调整12地土地平衡,由原来单纯的文化娱乐性质用地调整为商务、零售与文化娱乐混合,以此将左右两个商业区连成一片,形成界面连环形步行尺度商业街,整合得到更为集约化的结构模式促进土地利用的效率达到最高,达到商业繁荣。
并使群集效应向核内渗透六区段”:根据功能定位,将三条路及08号街坊划分为六个不同的区段,分别是:
Ⅰ区——商务办公区
Ⅱ区——行政中心区
Ⅲ区——商业服务区
Ⅳ区——文化娱乐区
Ⅴ区——文化商贸服务区
Ⅵ区——教育科研区
2、功能布局
Ⅰ区——商务办公区
本区段是世纪大道的514#路以北部分,规划沿世纪大道为新城商务办公区,考虑政府西迁后及沙井驿铁路编组站建设需要大量的办公建筑。
纪广场鸟瞰
Ⅱ区——行政中心区
本区段是世纪大道及新城的核心区,新城行政中心,新城世纪广场。
该地段规划布局为:纵轴序列、背负青山、面向川坪、南纳环水,东映青龙、西迎黄河、共生共兴。
518#路以南规划量宏伟的新城行政中心,横跨轴线作为广场和世纪大道的对景,行政中心中部是政府大会堂,其形式为雄伟壮丽的“世纪之门”政中心以此门为中心左右对称。
街坊北半部分中部规划为世纪广场,一半圆形水系环绕的新城中央公园分列广场两边,在东西0#规划路转弯处规划城市规划展览馆和会展中心,与行政中心共同围合广场,并形成520#路的对景,提升广场的文化品位。
区——商业服务区围绕行政中心外围,利用规划522#路设计步行商业街Ⅳ区——文化娱乐区本区段是世纪大道520#规划路以分,为文化娱乐区。
主要功能为完善新城区的文化功能。
创造与世纪广场相呼应的开敞空间,作为世纪广场景观高潮的延续和。
Ⅴ区——文化商贸服务区本区段是520#规划路为文化服务区。
在银滩桥头规划兰州文化艺术中心,以兰州大剧院为中心,围
四座主题文化场馆,由敦煌歌舞剧团、陇剧团、秦腔、交响乐团等文艺团体作为日常排练办公所用,以弘扬兰州文化艺术,以成银滩桥头的标志景观。
府大楼
3、在此段结合广电大厦设置黄河明珠塔,形成俯瞰眺望新城的制高点。
Ⅵ区——教育科研区创造富有明确地域文化特色的黄河沿岸空间序列,通过对银滩湿地公园和部分景观节点的重点设计造生态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湿地系统。
四、基础设施
根据《新城分区规划》、《兰州市近期建设规划》,兰州新城至2010年规划人口规模为33万人,建设用地控制规模为.77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规模为102.32平方米/人。
兰州新城基础设施条件优越,给水、雨水、污水、供电、燃气、供热相关规划,完全可满足33万人及规划用地内的基础设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