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5-7卷读书笔记
《理想国》各卷读书笔记大全

《理想国》各卷读书笔记大全《理想国》各卷读书笔记大全及心得感悟!第一部分《理想国》章节框架柏拉图的《对话录》中的许多篇目都涉及了政治哲学有关的问题,但其中有三篇的多数篇幅用来讨论政治哲学,分别是《理想国》、《政治家》与《法律篇》。
《理想国》一书则是柏拉图壮年时期的代表作。
读完此书,我感觉到柏拉图在书中论述的宽泛,如乔治·萨拜因在《政治学说史》中说到的“《理想国》是一部无法归入任何一门学科的论著。
它既不适合被归入任何现代社会研究的范畴,也不适合被纳入现代科学研究的范畴。
这部论著实际上论及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书中包含了政治学、伦理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及艺术等诸多门类。
从书中我们可以一窥柏拉图的政治理念以及书中柏拉图国家理论的线索。
接下来按书中的章节进行梳理:第一卷:苏格拉底与众人就正义展开讨论(引入)苏氏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之父)谈论年龄与财富的话题,克法洛斯渐而提及了正义与不正义的问题。
克法洛斯认为正义应是讲真话与欠债还钱。
苏格拉底又举例疯人朋友在反驳克法洛斯的观点。
玻勒马霍斯也加入讨论,认为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在平时也有用处。
帮助朋友,伤害敌人是正义的。
伤害不正义的人,帮助正义的人,算是正义。
色拉叙马霍斯插入对话,其认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一种较为激进极端的正义观。
接下来的格劳孔的正义观则较为普遍:“正义的人生活的比较有益”。
与色氏谈论最后,苏格拉底则总结:“正义的人生活的好,不正义的人生活的坏”,但是关于正义的定义,苏格拉底还没有作出结论。
第二卷:进一步讨论正义,并从“个人的正义”转到“城邦的正义”以及城邦所需要的人格劳孔接替色氏与苏格拉底讨论,格劳孔提出正义的本质与起源(做不正义事是利,遭受不正义是害。
遭受不正义所得的害超过干不正义所得的利。
所以人们在彼此交往中中既尝到过干不正义的甜头,又尝到过遭受不正义的苦头。
两种味道都尝到了之后,那些不能专尝甜头不吃苦头的人,觉得最好大家成立契约:既不要得不正义之惠,也不要吃不正义之亏。
理想国读书笔记15篇

理想国读书笔记》理想国读书笔记(一)《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
无怪乎一次辩论课上,我提到这本书一个学期的时光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
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
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
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
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
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
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
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此刻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
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我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
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就应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就应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就应是哲学王想理。
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 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 ,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带给了现实的雏形。
理想国第五卷读书笔记

理想国第五卷读书笔记理想国第五卷读书笔记在第五卷的开头,苏格拉底准备接着第四卷来讨论四种恶的制度,但却被阿得曼托斯拦住,还岔开话题,让苏格拉底把之前没有说清楚的一个问题讲清楚,即“妇女和儿童公有”的问题。
他们不明白,这和城邦的正义有什么关系呢,他们的疑问主要是:“你觉得我们的护卫者应该怎样去把妇女和儿童归为公有;儿童从出生到接受正规教育,这一阶段大家公认是教育最难的时期,这一时期应该怎样去培养他们。
”(p179)这是苏格拉底面临的第一个浪头,苏格拉底认为要说清楚这些不容易,而且人们会怀疑他的这个建议是否行得通,这也是他自己关心的问题。
他对回答这个问题很犹豫,也很严肃,“我怕的不是人家嘲笑,那是孩子气,我怕的是迷失真理,在最不应该摔跤的地方摔了跤”(p179)而且,他还认为“失手杀人其罪尚小,混淆美丑、善恶、正义与不正义,欺世惑众,其罪大矣”(p179)接下来,苏格拉底就用动物的比喻女子和男子可以干同样的事情,只要他们接受了同样的训练。
但人们可能会因为女子也需要裸体训练,认为这是可笑的,但其实并不可笑。
苏格拉底还对这样的人进行了讽刺“他们一本正经地努力建立某种别的美的标准,却不以善为美的标准”,因为“研究看来可笑的事物在理性认为最美的事物面前往往会变得不可笑”(p182)接下来他们开始一点点的争论,首先他们承认“不同的禀赋应该有不同的职业”,但男子和女子有不同的禀赋,是否也应该是要有不同的职业呢,苏格拉底发问,“不同的禀赋究竟应该是什么意思,同样的禀赋究竟是什么意思,对不同样的禀赋给以不同样的职业,对同样的禀赋给以同样的职业,究竟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苏格拉底一贯的辩论方式,对细微之处刨根问题,找出差异来,最后自证其说。
苏格拉底认为许多人“他们以为是在辩论,实际上不够在吵架而已。
因为他们不懂得研究一句话的时候怎样去辨别其不同的涵义,只知道在字面上寻找矛盾之处。
他们咬文嚼字,互相顶嘴,并不是在做辩论式的讨论。
理想国第七卷读后感

理想国第七卷读后感
这一卷里最著名的大概就是那个“洞穴隐喻”了。
想象一下,一群人被困在洞穴里,只能看到洞壁上的影子,还以为那就是真实的世界。
当其中一个人挣脱束缚,走出洞穴看到外面的阳光和真实的事物时,他的世界观完全被颠覆了。
这个隐喻特别有趣又深刻得让人咋舌。
就好比我们平常很多时候,就像洞穴里的人,被自己有限的认知和周围的环境所局限,以为自己看到的、知道的就是全部真相。
比如说,我们可能仅仅根据网络上的一些碎片化信息就以为自己了解了某个事件,实际上那可能只是真相的影子而已。
而且这一卷还让我觉得,追求真理就像是那个走出洞穴的过程,艰难得很。
首先得有勇气去挣脱那些束缚我们的东西,可能是习惯,可能是大众的观念。
这就像要从温暖又熟悉的被窝里早起去做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一样,需要强大的内心动力。
书中还讨论了很多关于教育的事儿。
我感觉教育在这里就像是那根把人从洞穴里拉出来的绳子。
好的教育不是简单地往脑袋里塞知识,而是像点亮一盏灯,引导我们去发现真实的世界。
就像我上学的时候,有些老师只会让我们死记硬背,那完全不是理想国里所说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激发我们对知识的渴望,让我们自己主动去探索那些未知的东西,就像被解放的洞穴人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一样。
这一卷也让我有点头疼。
里面的哲学论述有时候就像一团乱麻,需要我反复去读才能理解一点点。
但正是这种反复琢磨的过程,又让我觉得像是在挖掘宝藏,每理解一点就特别有成就感。
理想作文之理想国各卷读书笔记

理想国各卷读书笔记【篇一:《理想国》读书笔记】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
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
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
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
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
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
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
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
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
所以,通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并不认同的柏拉图的观点。
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可以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
理想国第七卷读后感

理想国第七卷读后感《理想国》第七卷读后感。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第七卷是《理想国》的最后一卷,其中包含了柏拉图对于哲学家的教育和统治者的素质的阐述。
在读完第七卷后,我深受启发,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之构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柏拉图对于哲学家的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哲学家应该具备德行、知识和智慧,他们应该是真正的智者,而不是追求权力和金钱的人。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应该接受严格的教育,包括数学、几何、音乐、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本质,指导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真正的智慧不是来自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来自于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于世界的深刻理解。
其次,柏拉图对于统治者的素质的讨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是具备智慧和德行的人,他们应该是为了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服务的。
柏拉图提出了“哲学王”的概念,他认为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成为合格的统治者。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应该掌握在真正有智慧和道德的人手中,而不是被那些追求权力和金钱的人所控制。
另外,柏拉图对于理想国的构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是由哲学家统治的,这个国家应该是公平、和谐、有序的。
在这个国家里,人们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是追求智慧和道德的提升。
这个国家里的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帮助,没有私有制和私人财产,所有的资源都是公有的。
这个国家里没有战争和内乱,人们生活在和平和幸福之中。
这个理想国家的构想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真正的理想国家应该是建立在智慧和道德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权力和金钱之上。
总的来说,读完《理想国》第七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柏拉图对于哲学家的教育、统治者的素质和理想国的构想都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他的思想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指引,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智慧和道德的重要性。
关于《理想国》读书笔记7篇

关于《理想国》读书笔记7篇为了国家的发展,每个人就应加强本行业得技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理想国》读书笔记7篇,欢迎借鉴参考。
理想国读书笔记(一):其实《理想国》是政治学的著作,这我在第一篇的读书笔记中已经说了,所以他要解决的也是关于国家的建设的问题,我们明白的是,在人与人之间构成社会的时候起,国家的建设就已经引起了人的关注,个性是在以后的人们的论述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在这个读书笔记结束后我将写关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的读书笔记)所以关于国家的建设我们务必深刻的理解之后你才明白为什么那些写于书纸上的言论是那样的重要,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群体了,他们已经扩大了,而治理的艰难也就体现了出来,这个时候,什么样的国家结构是合理的,什么样的国家的形式是合乎人的理性同时也合乎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就需要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厘定了,在柏拉图的理解中我认为由于他自我的贵族的身份和他处于当时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领袖伯里克利去世而民主政治没有很好的发展的时候,外受到斯巴达人的统治,内部也不怎样协调的背景下,他思考的是如何从一个完善的角度来更加有利于制度的建构,同时能够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时候保障城邦的正义,所以政体的选取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入了这样的思考,是时代的情势所要求的,当然其中有柏拉图自我的哲学家的思考在里边。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讨论的政体有五中,即王政政体,民主政体,暴君政体,寡头政体、僭主政体。
柏拉图也分别给出了五种政体不一样的内在的性质和本身存在的区别,我们或许明白,在这五种政体中在这天我们实行的主要的政体就是民主政体,诚然,在柏拉图的理解中他认为最好的就应是一种哲学王统治的王政,那样的话,因为哲学王自我的素质优异于常人,所以在城邦的建设中就能够到达最好,而最坏的或许暴君的统治了,因为那是一种毫无秩序可言的政体,而在那样的社会中一切的东西的发生和其他的什么都来自于君主的意志,那么就毫无一个预期可言,在那样的时代中,国家的统治是十分的不稳定的,那么在哲学王其次的就是民主政体,就是我们在这天广泛实行的这种,当然我们要清楚的是在我们这天的民主政体的形式中和柏拉图的理解是有区别的,但是它们在理念上和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尽管他可能不怎样好,但是就如同我的一位宪法学的老师在讲宪法的时候说的那样,此刻的制度(当然很大的程度上是指法律方面的)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最起码的一点我们明白他不是最坏的。
理想国读书笔记(共7篇)

篇一:《理想国》读书笔记读《理想国》对话plato伯罗奔尼撒战争,遍地兵燹,雅典城邦衰落,疫疠流行,那一位系出名门的伟人,深思自省,于是,有了《理想国》,从此,西方有了一颗堪与《圣经》争辉的明星,震古烁今。
他借苏格拉底之口,以探讨正义为由,创制了一个极尽他心中之美好的理想国度,其中包括国家的组成、成员的分工、管理者的职责、青少年的教育、男女平等、哲人为王以及哲学王的标准和培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同时还穿插着他一些诸如洞穴比喻和理念论的哲学思想。
在《理想国》中,对于国家与各个阶层,柏拉图认为,理想的国家即正义的国家,是智慧、勇敢、节制三者的和谐有序的结合,三种品质的载体相应的就是社会上的三个阶层。
为数甚少的有用智慧的知识阶层,叫做统治者;处在中间阶层的是拥有勇敢品质的人,叫做护国者,处在最底下的阶层的是那些无知、不能做自己主人的人,在政治上必须由统治者统治。
只要各个阶层实践了与自身相适宜的美德,正义的国家就实现了。
初读不免被其的大胆构建所吸引与感动,然细读之,会发现,在那华丽的语言、缜密的逻辑、丰富的想象、精彩的阐述背后,是唯心主义的对人性的违背,这,使得他的国家,注定只会也只能成为,理想国。
对于教育,柏拉图认为,教育和培养是当政者应注意的一件大事。
理想国的建立和保持,赖于教育,一个人得到的培养如果不合适,那么最好的天赋所得到的结果甚至会比最差的天赋还要坏。
理想国中有公民身份的男女儿童的教育从音乐和讲故事开始,歌词、曲调和故事内容都要经过严格审查,禁止不健康的东西。
10岁时所有男女孩子都被送到乡下去受教育,除识字、阅读。
道德教育外,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理论。
20岁时,进行第一次筛选,考察其有无辩证法的天赋。
30岁时,根据第一次被挑选出的人的综合表现,做第二次筛选并进行考试。
被选出的人用五年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学习辩证法,35岁时再放到实际工作中锻炼。
撇开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不谈,这本西方思想史上最富智慧与影响力的著作的教育理念,对于今天我们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将教育视为与经济、科技有同等地位的国家进步的重要生产力,有重大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国》读书笔记——关于哲人王的教育问题
上文苏格拉底和阿黛伊曼特、格劳康谈论到了哲人王的问题,接下来他们开始讨论了哲人王的教育问题。
首先对于统治者的性格要有着很严格的要求。
过于聪颖、记忆良好、思想敏捷或是过于坚忍不拔、不易变通的人都是不适合的,而那些同时足够的、匀称的具有这两种品质的人才适合。
而且这个人要接受导最严格的教养,受到那些辛勤劳苦、危难恐惧和欢乐舒适的考研;还要在各种学问、知识、体魄竞技和争夺上锻炼他。
(503d-504a)
但除此之外,还要保证他们能接受最重大的学习。
阿黛伊曼特提出问题:此重大的学习究竟是什么?苏表示,那种善的形式就是那最大的学问,当善的形式和正义以及其他的一切事物结合的时候,他们就变成了有用的使人受益的东西。
(505a)苏接着解释善的形式是最重大学习的原因:对于善和好,没有人会满足语只得到表面上或者臆想中以为的东西,相反他们要追求真实的是的。
(505d)因为这是灵魂所追求的东西,灵魂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善和好。
阿黛伊曼特不满足苏的答案,要求苏继续解释。
苏表示,如果想要单独的解释善是什么,这个问题太过困难,是办不到的事情,但是他可以解释善的一个孩子的道理。
(506e)我们“有”很多meihao的东西,“有”很多善的东西;同时我们又有一个美自身,有一个善自身,而有一类东西我们能看到,但不能被思议;还有一类东西,不能被我们看到,却能被我们思议。
(507b)而我们是借助我们身上的视觉这种官能来观看那些能被我们观看到的东西。
而视觉不像听觉那样,视觉还需要另外一个中介,如果没有这个中介,那种看到别的东西和被看到的能力也就没有了。
那么这个中介就是一种叫做“光”的东西,而光是来源于太阳的。
苏接着解释,眼睛是在一切我们的感觉器官当中最近似于太阳的,而太阳是视觉的起因,而且它正是由视觉本身所睹见的。
(508b)而且太阳不但为万物提供了那被见的能力,还提供了产生、生长和养育的条件。
这就可以用相同的方式来理解善:如果灵魂关注什么是真理和“是”的光辉所照耀的东西,那么就可以立即理解;相反,如果只关注那些有生有灭的东西上,那就显得是不理智的。
(508d)对于那些被认识的事物来说,不但他们被认识是从善那
里来的,并且它们的“是”和他们之所为“是”的东西也是由于善而为他们具有的,而善,不是“是”的东西,而是超越于“是”之上的。
(509b)接着苏又举了一个关于线段的例子,用来阐述可见世界和可思维世界的关系。
把一个线段分为两部分,上层是属于可思维一类事物的一段;下层是可见事物的一段。
用同样的原则再去分其中的每一段。
那么最下面的一段代表的就是映像,即各种影子以及在各种光滑表面上的投影。
上一段就是一切映像的原型,即周围的一切动植物和一切人造的东西。
这两段分割的标准就是合乎或不合乎真实或真理来进行区分的。
(509e-510b)接下来,苏接着解释那被思维事物的那一段的分割方法。
其中的第一部分就是从假设出发,不是向上而是向下走向结论的事物,也就是几何学和其他相邻的学科。
因为数学中的很多事物都要把一些公式公理当作是已知的,是假定的,从而一步一步推导得出结论。
(510c-511a)另一部分是由理性本身,借助辩证的力量所把握到的东西。
因为在此段中,理性把假设当作阶梯、跳板,从而走向那个超越于假设之上的东西,达到那个作为一切事物本原的东西,并攀附于后者,接着不断向上走向结论。
而且这几段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他们之间是由相互联系的:从下到上是愈加真实的。
(511d)同时,这几段也对应了四种灵魂的态势:最高的是理性思维,第二段是思想,第三段是信念,最后一段是臆想。
接下来,苏用有关洞穴的一个例子阐述受不受教育的问题。
有一个长长的进入到洞穴的通道,巷口敞开着对着光亮;在这个洞穴里,有一群人从孩童时,腿脚和颈项就处于捆绑当中,从而在同一个地方直视前方;有一堆火,在火堆和囚人之间,有一堵作为间隔的小墙;在墙的一边有人用各种人像器皿在做木偶戏。
那些囚任看不到任何别的东西,除非是被火光照射进来的的影子。
他们看不到那些真实的头颅,只能看到那些影像,因此他们看到的是不准确的,但是他们认为那样是准确的。
如果那些人解除了捆绑,被命令转动颈项去直视火光,他们会感到痛苦,由于耀眼的光芒,他不能仔细端详原来只看到影子的那些东西,那么现在他和“是”更加接近了。
如果有人要求让他回答着真实的东西是什么,那么他会不知所措,并且认为原来看到的东西比现在真实。
如果人把那些人拖到充满着阳光的洞穴外面。
那些人会两眼充满着芒刺,立即根本看不到一件真实的东西。
他们需要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才能看太阳本身以及处
于它本身的位置的真实的所是。
如果让此人回想起原来的居处的话,他一定会怜悯那些无知的囚人们的。
再如果,此人如果回到洞穴中,被要求对那些木偶戏进行估价并表示意见,从而就会和那些永不脱离的人发生争执,那么此人就会引起别人的嘲笑,并说他走上去了一次却下了眼睛回来了,并说并不值得往上走,最后会把他杀死。
(514a-517a)而那通过视觉而显现的领域就是这个黑暗的洞穴;火焰的光亮就是太阳的能力和作用;向上的行程和观照就是灵魂向上进入思维世界的行程。
因此得出结论:对于一切事物来说,善的形式就是一切正确和美好的事物的原因。
在可见的世界当中,它产生光亮和太阳,在思维的世界中,它本身作为主宰,是真理和理智的持有者。
凡是也想要正确行事的人,都必须要对它有所见和所认识的。
(517c)而由洞内走向洞外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是把一个人“转身”的过程,让他在朝向“是”,或是在存在的道路上不断的上升,使人的灵魂、眼睛向上看的过程。
教育是使灵魂、眼睛转向的技巧,不再向下看的一种技巧。
教育无法让一个傻瓜变得聪明。
教育却可以让那些有能力的人脱离可见世界,转向可思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