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练习题
2024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运动的世界第四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填“大”或“小”)。
返回
1
2
3
4
5
6
7
基础题
(5)实验中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快
速 (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在做
变
(6)【解释说明】为了测量小车在AC段运动过程中下半程
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
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
短的是乙,故乙最先到达距离起点80 m处,故A错误;乙前
20 m的平均速度v1= =
平均速度v2= =
≈8.33
.
−
≈10.17
. −.
−
度v3= =
≈5.71
. −.
m/s,从20 m到80 m处的
的。
返回
1
2
3
4
5
6
7
综合应用题
4. [真实情境题][2023·合肥期末]某次运动会的100 m决赛
中,甲、乙、丙三位运动员距离起点20 m、80 m、100 m
时所用的时间如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距起点的距离
20 m
80 m
100 m
甲所用时间
2.3 s
8.9 s
12.2 s
乙所用时间
2.4 s
≈53.3 km/h,因此列车在“株洲
′ .
南—株洲”段的运行速度比在“株洲—田心东”段的大。
返回
1
2
3
4
5
6
7
基础题
3. [2024·汕头潮阳区校级期末]小明在“测小车平均速度”实
(完整word版)新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练习题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练习题一、选择题1、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 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2、某同学从甲地到乙地,前200m 以4m/s 的速度步行,后1000m 以10m/s 的速度乘车,则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7m/s B 、5m/s C 、8m/s D 、9m/s3、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 时,用了2s ,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 .1.5m/s B .2m/s C .1m/s D .2.5m/s4、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A .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 C .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二填空与实验题5、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图中a 、b 、c 三人同时从同一起 跑线开始运动,则甲图中运动最快的是 ,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 乙图中运动最快的是 ,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6.、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两电动小车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根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1)观察图可知,甲车通过0.6 m 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是 s.(2)观察图可知,乙车运动1min 通过的路程 m.(3)比较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 乙车的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测量蚊香燃烧的平均速度,他们设计了如下步骤,请你补充完整:(1) ;(2)将蚊香支在蚊香架上并点燃5min (即t 1),如图所示。
(3) ;(4v =t s 求蚊香燃烧的平均速度,其表达式为v = 接下来他们进行讨论; (5)根据蚊香燃烧的速度能否算出剩余蚊香还能燃烧多长时间? ,如果能,其字母表达式为t 2= ;(6)根据测量能否计算出从晚上10点到早上6点需烧多少盘蚊香? ,如果能,其字母表达式为n=8、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lc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 = cm; t BC = s; V AC = m /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v AC 偏 (填“大”或“小”)三、综合应用题9、骑自行车上坡用50s ,下坡用20s ,坡长100m ,求上坡的平均速度,下坡的平均速度,上、下坡一次的平均速度。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同步训练(附答案和解析)

⼈教版物理⼋年级上册第⼀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同步训练(附答案和解析)⼈教版物理⼋年级上册第⼀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同步训练⼀、单选题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车⾃斜⾯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斜⾯底端时停⽌计时.如图所⽰,此过程中⼩车的平均速度是()A.10cm/sB.9cm/sC.8cm/sD.7cm/s2.湖北省第⼗四届中学⽣运动会于5⽉17⾄27⽇在秀美⼭⽔宜居名城--湖北?黄⽯成功举⾏.在百⽶赛跑⽐赛中,黄⽯籍男运动员⼩磊同学赛出了个⼈最佳成绩.经过计算,他的百⽶赛跑平均速度约等于()A.2.5m/sB.3.3m/sC.7.0m/sD.11.1m/s3.汽车在⼀段平直的公路上⾏驶,前3min内,在第⼀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km,在第⼆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km,在第三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也是1km,那么汽车在这3min内的运动是()A.⼀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定是变速直线运动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4.甲、⼄两⼈站在⼀堵光滑的墙壁前,两⼈之间相距102m,且距离墙壁均为68m,如图所⽰,甲开了⼀枪后,⼄先后听到两声枪响的时间间隔为()(已知空⽓中声⾳的传播速度为340m/s)A.0.1sB.O.2sC.0.38sD.0.4s5.龟兔赛跑中,乌龟和兔⼦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在中途睡起了⼤觉,醒来以后,飞速跑到终点,却发现乌龟早已到达终点.在整个赛跑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兔⼦⽐乌龟运动的路程长 B.兔⼦的平均速度⼤,运动快C.乌龟的平均速度⼤,运动快D.乌龟⽐兔⼦运动的路程长6.甲⼄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速度之⽐为2:3,通过的路程之⽐为4:9,则所⽤时间之⽐为()A.5:3B.8:9C.2:3D.3:27.在百⽶⽐赛中,⼀名运动员起跑时速度为9m/s,中途为8.5m/s,冲刺的速度为11m/s,如果他的成绩是10s,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为()A.36km/hB.9m/sC.9.5m/sD.⽆法确定初中物理试卷第2页,共10页8.我们常⽤“频闪照⽚”来研究物态的运动,如图所⽰,记录了甲、⼄两个运动⼩球每隔0.001秒的不同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球的运动路程长B.⼄球的运动路程长C.甲球的速度越来越快D.⼄球的速度越来越快9.如图所⽰,下列图象中,表⽰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1)与(3)B.(2)与(4)C.(2)与(3)D.(1)与(4)10.匀速直线运动公式是v = ,这个公式说明()A.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B.速度与通过路程所需时间成反⽐C.对于确定的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路程和时间⽆关D.对于确定的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关11.⼀个物体作直线运动,全程50m ,通过前⼀半路程⽤了4s ,通过后⼀半路程⽤了6s ,则该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A.10m /sB.6.25m /sC.5m /sD.4.17m /s12.校运动会800m ⽐赛中,前500m ⼩明落后于⼩王;后300m ⼩明加速冲刺超过了⼩王领先到达终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前500m ,⼩明的平均速度⼤于⼩王的平均速度B.前500m ,⼩明的平均速度等于⼩王的平均速度C.800m 全程,⼩明的平均速度⼤于⼩王的平均速度D.800m 全程,⼩明的平均速度⼩于⼩王的平均速度⼆、实验探究题13.⼩明看到滑雪运动员从越陡的坡滑下时,越快滑到底端.对此他猜想:“物体离地⾼度⼀定时,斜⾯坡度越⼤,物体从静⽌开始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也越⼤”.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其猜想.(1)实验所需的公式: ______ .(2)实验器材:除了如图所⽰的器材,你还需要的测量⼯具有 ______ .(3)实验步骤(可⽤画图或⽂字表述):______ .三、计算题14.⼩明在“测⼩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的实验装置:⼩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顶端由静⽌下滑,图中的⽅框内是⼩车到达A、B、C三处时电⼦表的显⽰.(1)实验中为了⽅便计时,应使斜⾯坡度较 ______ .(填“⼤”或“⼩”)(2)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电⼦表,如果让⼩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 ______ .(填“⼤”或“⼩”)(3)为了测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车从B点由静⽌释放,测出⼩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计算出⼩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______ ,理由是: ______ .⼈教版物理⼋年级上册第⼀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同步训练答案和解析【答案】1.B2.C3.C4.B5.C6.C7.A8.D 9.D 10.C 11.C 12.C13.v=;刻度尺、停表;①.⽤⽊块作⽀撑物将长⽊板搭成斜⾯;②.⽤刻度尺测长⽊板(斜⾯)的长度;③.让⼩车从斜⾯的顶端⾃由释放,⽤秒表记下⼩车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④.改变斜⾯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⑤.再改变斜⾯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⑥.由速度公式v=求出⼩车的速度,⽐较速度与坡度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14.⼩;⼤;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解析】1. 解:由图知,滑块的路程s=40cm+5cm=45cm,运动时间t=14:35:05-14:35:00=5s,滑块的平均速度v===9cm/s;故选:B.根据图⽰求出滑块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滑块的平均速度.本题考查了求滑块的平均速度,根据图⽰求出滑块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掌握平均速度公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2. 解:男⼦百⽶世界纪录中百⽶纪录略⼩于10s,即运动速度略⼤于10m/s;中学⽣百⽶所⽤时间要超过10s,即运动速度要⼩于10m/s,不可能达到11.1m/s;⽽2.5m/s和初中物理试卷第4页,共10页3.3m/s太慢,7m/s符合题意.故选C.此题考查对⽣活中常见物体物理量的估测,结合男⼦百⽶世界纪录略⼩于10s,估算中学⽣运动会中男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对⽇常⽣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掌握的⼀种基本能⼒,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的能⼒.3. 解:题⼲中汽车在3min内,在第⼀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km,在第⼆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km,在第三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也是1km,可以求得每个1min内的平均速度v===60km/h,⽽在各个1min内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选C.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必须是物体每时每刻的速度都相同.物体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才是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反映物体的运动快慢程度.4. 解:∵第⼀次声⾳直接从甲传到⼄,∴S1=102m,则第⼀次的时间为:t1===0.3s,第⼆次声⾳从甲到c再到⼄,从图可知,OA=OB=AB=×102m=51m,OC=68m,AC=BC===85m,∴第⼆次的路程为:S2=AC+BC=85m+85m=170m,则第⼆次的时间为:t2===0.5s,两声枪响的时间间隔为:t=t2-t1=0.5s-0.3s=0.2s.故选B.(1)第⼀次声⾳直接从甲传到⼄,所以传播了102m,已知声速,可利⽤公式t=计算第⼀次的时间;(2)第⼆次声⾳遇到光滑的墙壁要反射的,根据反射定律来画图,连接甲⼄,做连线的中垂线与墙壁交于⼀点c,声⾳从甲到c再到⼄,甲到c的距离是有勾股定理可求出是85m,所这次声⾳总共要传播170m,可利⽤公式t=计算第⼆次的时间,从⽽可以计算出两声枪响的时间间隔.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确定声⾳从甲处传到墙壁到反射回⼄处的路程是本题的关键,也是⼀个难点.5. 解:由题知,乌龟和兔⼦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在中途睡起了⼤觉,醒来以后,飞速跑到终点,却发现乌龟早已到达终点;在整个赛跑过程中,兔⼦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乌龟⽤的时间短,所以乌龟运动得快(即乌龟的平均速度⼤).所以A、B、D错误,C正确.故选C.⽐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法有三种:(1)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较运动路程的长短,路程长的运动的快.(2)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时间短的运动的快.(3)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运动的快.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基本⽅法和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等于⼀段路程与其所对应的时间的⽐值(兔⼦睡觉的时间也必须计算在内)].6. 解:由v=得t=,则所⽤时间之⽐:t甲:t⼄=甲甲:⼄⼄=:=2:3.故选C.已知物体运动的速度关系及路程关系,利⽤t=求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因为是求⽐值,要细⼼,防⽌因颠倒⽽出错!7. 解:百⽶⽐赛的路程s=100m,运动员的成绩t=10s,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v===10m/s=10×3.6km/h=36km/h.故选A.百⽶⽐赛的路程为100m,运动员的成绩为10s,根据v=求出他全程的平均速度.初中物理试卷第6页,共10页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要注意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值.8. 解:A、B、在甲图中,包括了5个时间间隔,每个时间间隔为0.001秒,即甲运动了0.005秒;⼄图只有3个时间间隔,⼄运动的时间为0.003秒.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图可知甲⼄运动时间虽然不同,但运动路程相等,故A、B错误;C、由甲图所⽰的两点之间的长度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相等,甲球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故C错误;D、由⼄图所⽰的两点之间的长度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球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球速度越来越快,故D正确.故选:D.根据题意,⾸先要明确,每相邻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0.001秒,根据间隔的段数可以确定运动时间的长短.利⽤相邻两点之间的长度可以确定其通过的路程,由于时间相等,根据公式:v=可以确定物体速度的变化.通过频闪照⽚可以获得以下两个信息:频闪照⽚中相邻的两个照⽚之间的时间间隔相等;两个相邻的照⽚之间的长度是运动物体在⼀个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距离.9. 解:(1)根据图象可知,路程随时间均匀增⼤,做匀速直线运动,故(1)正确.(2)根据图象可知,速度随时间均匀增⼤,故(2)错误;(3)根据图象可知,路程随时间不变,处于静⽌状态,故(3)错误;(4)根据图象可知,速度随时间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4)正确;故选:D.根据速度时间图象的斜率表⽰加速度,位移时间图象的斜率表⽰速度判断图象的性质即可.对于图象问题⾸先搞清楚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的含义,然后根据图象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10. 解: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个定值,即路程与时间的⽐值是个定值,也即路程与时间成正⽐,不随路程和时间⽽变化.⽽选项A、B、D中的说法属于不能真正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故选C.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运动⽅向都是不变的,⽽速度的⼤⼩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时间⽆关.实际上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时间t是原来的⼏倍,路程s就是原来的⼏倍,其速度v=是不变的.本题主要考查学⽣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让学⽣明⽩,不能只站在纯数学的⾓度理解物理公式,⽽应考虑它的物理意义.11. 解:物体⾛全程需要的时间:t=4s+6s=10s,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v===5m/s.故选C.知道物体通过的路程,求出全程需要的时间,根据公式v=求平均速度.本题考查了学⽣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计算平均速度要⽤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绝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2除).12. 解:AB、由题知,跑到500m,两⼈跑的路程相同,因为v=,⼩明⽤的时间多,⼩王⽤的时间少,所以⼩明的平均速度⼩;故AB错误;CD、跑完全程,两⼈跑的路程相同,因为v=,⼩明⽤的时间少,⼩王⽤的时间多,所以⼩明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D错误.故选C.前500m,⼩明和⼩王跑的总路程相同,⼩明⽤的时间多,⼩王⽤的时间少,根据公式v=⽐较他们平均速度的⼤⼩关系;800m全程,⼩明和⼩王跑的总路程相同,⼩明⽤的时间少,⼩王⽤的时间多,根据公式v=⽐较他们平均速度的⼤⼩关系.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是⽐较总路程和总时间,在路程相同时,⽤的时间少的平均速度⼤.13. 解:(1)实验所需的公式:v=;(2)根据公式v=,需要⽤刻度尺测量路程,⽤停表记录时间;(3)实验步骤:初中物理试卷第8页,共10页①.⽤⽊块作⽀撑物将长⽊板搭成斜⾯;②.⽤刻度尺测长⽊板(斜⾯)的长度;③.让⼩车从斜⾯的顶端⾃由释放,⽤秒表记下⼩车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④.改变斜⾯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⑤.再改变斜⾯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⑥.由速度公式v=求出⼩车的速度,⽐较速度与坡度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故答案为:(1)v=;(2)刻度尺、停表;(3)①.⽤⽊块作⽀撑物将长⽊板搭成斜⾯;②.⽤刻度尺测长⽊板(斜⾯)的长度;③.让⼩车从斜⾯的顶端⾃由释放,⽤秒表记下⼩车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④.改变斜⾯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⑤.再改变斜⾯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⑥.由速度公式v=求出⼩车的速度,⽐较速度与坡度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1)实验所需的公式v=;(2)需要⽤刻度尺测量路程,⽤停表记录时间;(3)改变斜⾯的倾⾓,让⼩车从长⽊板的上端由静⽌下滑到底端,测出⼩车的滑⾏时间,⽐较滑⾏时间,⽐较平均速度的⼤⼩.本题考查了实验设计,设计实验前要知道实验的⽬的、原理、实验器材,这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与关键.14. 解:(1)实验中使⽤的斜⾯的坡度较⼩,其⽬的是便于测量时间;(2)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3)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他的⽅案不正确.故答案为:(1)⼩;(2)⼤;(3)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1)斜⾯倾⾓越⼩,⼩车速度变化越慢,⼩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时间的测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平均速度的测量

平均速度的测量一、单选题1.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st可知,物体的A.速度大小与s、t 有关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D.路程与时间成正比2.做“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时,必需的两种测量工具是(、A.斜面和小车B.斜面和刻度尺C.小车和秒表D.刻度尺和秒表3.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30m,则物体A.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B.一定做变速直线运动;C.每分钟的平均速度一定是0.5 m/s、D.每秒钟的平均速度一定是0.5 m/s、4.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5.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6m,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A.3m/s B.2m/s C.4m/s D.3.5m/s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C.龟兔赛跑中乌龟获胜,说明赛程中它的平均速度更大D.刻舟求剑故事中楚国人没找到剑是因为他不懂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道理7.小明家离学校600 m远,他步行到学校要花10min,那么他步行的平均速度为( )A.60m/s B.6m/s C.1m/s D.1m/min8.汽车在一段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前3min内,在第一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km,在第二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km,在第三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也是1km,那么汽车在这3min内的运动是()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9.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6m/s,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4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A.5m/s B.4.8m/s C.5.8m/s D.无法确定10.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小车在AB、BC和AC段的平均速度分别是v AB、v BC和v AC,由图可知A.v AB最大B.v BC最大C.v AC最大D.v AB、v BC和v AC一样大二、填空题11.如图所示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_____(选填“甲”或“乙”)。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运动的世界各个章节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章运动的世界第一节动与静1.下列几种运动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A.地球围绕着太阳转B.听音乐时,心情激动C.翱翔太空的“神舟”飞船D.“复兴号”列车在铁轨上高速行驶2.2023年暑假贵州“村超”新话题带火了贵州旅游。
小明和他的家人正坐在高速行驶的开往贵州的动车上,若认为他们所坐的座椅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A.车站的路牌B.过道中行走的乘客C.铁路沿线的房屋D.动车上的小桌板3.下列语句中加横线部分描绘的运动情景,选取山为参照物的是()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B.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D.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4.小敏和小华在探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用彩笔在一张很长的硬纸片上画出房屋、树木和白云作背景,再在一张宽卡片的下方画上两条横线代表公路,在公路上画一辆汽车,在宽卡片的上部两侧各开一条狭缝,使硬纸片恰好能插入,如图所示。
以背景作为参照物,①向左拉动硬纸片你会看到汽车;②向右拉动硬纸片你会看到汽车。
5.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任务实现30战30捷。
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升空的情景如图所示,在火箭点火升空过程中,以载人飞船为参照物,飞船内的航天员是的;以地面为参照物,飞船内的航天员是的。
这说明运动和静止是的。
6.《吕氏春秋·察今》记录了“刻舟求剑”的典故。
学习物理知识后使我们懂得,要确定剑落水的实际位置,应选择的参照物是()A.岸边的树B.舟C.舟上的标记D.水流7.如图,小海站在滑板上滑行。
若认为小海静止,选择的参照物是 ()A.脚下的滑板B.迎面走来的同学C.附近的楼房D.路边摇曳的树枝8.如图所示,由于有风,河岸上的旗帜向右飘,在河面上的两条船上的旗帜分别向右和向左飘,关于两条船的运动状态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A船可能是向左运动的B.A船可能是静止的C.B船肯定是向右运动的D.B船可能是静止的9.2023年5月17日,我国成功发射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
(完整word版)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基础练习(全册)---学生用(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测量的目的是:获得的数据,作出的判断。
2、长度的测量工具叫。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有:、、、、、。
3、刻度尺上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叫。
叙述分度值是要有和。
4、使用刻度尺测量前要三看:一看;二看;三看。
5、刻度尺按照厚薄不同可分为刻度尺和刻度尺。
6、刻度尺按照分度值不同可分为刻度尺、刻度尺、刻度尺和刻度尺。
7、记录的长度测量结果必须要有和。
8、使用刻度尺测量时必须注意:(1)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或者;(2)要用刻度线或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前边缘;(3)刻度必须要物体。
(4)记录数据时,必须记录到分度值的位。
(5)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
9、长度的单位从大到小有:、、、、、、等。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是。
10、判断记录的测量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就看倒数第位的和分度值的是否一致,如果一致是的,如果不一致是的。
11、在我们记录的正确长度测量结果中,所有各位都是数字,一位数字是估计数字,除最末一位外的其他各位数字都是数字。
12、误差是与的差异。
13、人,用工具,使用方法都会有误差。
14、误差是避免的。
但误差可以。
15、误差的产生与测量的有关,与测量的有关。
16、由于测量方法而产生的叫错误。
测量错误避免。
17、改正了错误的测量方法只能避免,不能避免,也不能减小。
18、长度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与有关;能够达到的准确程度与有关。
19、分度值越小,长度测量越。
刻度尺的分度值为多少,测量长度时所能达1到的准确程度就是。
20、减小误差的方法有:(1);(2);(3)。
21、用同一把刻度尺多次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时,记录的测量结果除了要记录到分度值的外,还必须满足除位可以不同,其余各位必须。
2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只能用的测量结果来求平均值,错误的测量结果用来求平均值。
24、求平均值时,应当用法保留小数位数和原小数位数。
25、时间用来测量。
古代测量时间用和。
26、时间的国际单位有:、、。
时间的国际主单位是。
2017新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练习册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配套练习册参考答案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基础练习1米。
千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纳米。
2、1mm。
0.68。
3测量值。
真实值。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
读书粗心。
4A。
5B。
6D。
7D。
8D。
9C。
10D。
11B。
综合提升12偏小。
13A。
14B。
15A。
实践探究16、1。
3.24/3.25/3.26。
17、(1)1.57/1.58/1.59。
(2)B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基础练习1运动。
静止。
2歼-15战机。
航空母舰/甲板。
3船。
江岸。
4位置。
参照物。
5B。
6B。
7B。
8是相对于跑步机的跑道跑了2千米。
相对于地面当然是静止的。
综合提升9地球。
10、静止、向北运动或向南运动(速度小于列车的速度)。
11B。
实践探究12C。
13(1)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以迅速移动的背景作参照物。
(2)能。
可以让背景快速运动。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基础练习1、运动快慢。
v=s/t。
m/s。
km/h。
3.6。
2、5。
3A。
4D。
5C。
6D。
7、4m/s 综合提升8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
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9、3。
15。
10(1)从标志牌处到西大桥的流程为8km。
(2)该路段车辆可行驶的最大速度为40km/h。
12。
11D。
实践探究12、5。
6。
快。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基础练习1、v=s/t。
路程。
时间。
卷尺。
停表2、AB:0.600、2、0.300。
BC:0.400、1、0.400。
AC:1.000、3、0.333。
3(1)匀速。
6。
(2)1.2。
(3)小于。
综合提升4(1)t=10:05-10:00=5min(2)v=s/t=6.0km/5min=72.0km/h。
5、80km/h。
200km 。
实践探究6、(1)5.0(2)6.7(3)7.1(4)6.1(5)6.1。
第一章综合练习一、1、cm。
dm。
cm。
cm。
2、20。
18。
3、1.2米每秒。
成年人正常步行每秒通过1.2米的路程。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练习题含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测量平均速度练习题1.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s追上了它前方450m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A.5m/s B.10m/s C.15m/s D.20m/s2. 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
它看到乌龟跑的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
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B.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D. 兔子睡觉时肯定是静止的3.关于速度,以下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 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 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4. 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A.3∶2 B.3∶1 C.3∶4 D.4∶35.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 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6.某同学从甲地到乙地,前200m以4m/s的速度步行,后1000m以10m/s的速度乘车,则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5 min行驶1000 m。
这位同学骑自行车前5min的平均速度是 m/s,中途8 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km/h=________m/s ,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______m/s。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内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平均速度练习题
1.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s追上了它前方450m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
A.5m/s B.10m/s C.15m/s D.20m/s
2. 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
把乌龟落在后面。
它看到乌龟跑的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
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
B.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D. 兔子睡觉时肯定是静止的
3.关于速度,以下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 )
A 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 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
大
C 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速度越大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
大
4. 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
A.3∶2 B.3∶1 C.3∶4 D.4∶3
5.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 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
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6.某同学从甲地到乙地,前200m以4m/s的速度步行,后1000m以10m/s的速度乘车,则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A、7m/s
B、5m/s
C、8m/s
D、9m/s
7.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A.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C.乙图和丙图 D.
乙图和丁图
8. 一位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 min行驶了1200 m,然后又用0.5 h行驶了8 km,最后用5 min行驶1000 m。
这位同学骑自行车前5min的平均速度是
m/s,中途8 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km/h=________m/s ,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______m/s。
9.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
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内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
(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_______cm,=_______s,=________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
(填“大”或“小”)
(5)通过计算可知:________Vbc。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A A C D C C C
8.4,16,4.44,4.25 9.V=
t s ,小,5.00,1,0.033,大,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