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说课稿-优质课专用word版-2019人教部编语文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幻灯片)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

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3.再默读这一大段。

同时思考:(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4)轻声读第八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②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请大家找找比理直气壮更勇敢的词。

这儿为什么用撞而不用磕、碰?③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④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的很被动呢?⑤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

秦王怕玉碎,假意答应让城。

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

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6)复述完璧归赵(提示:复述不是背诵,同学们可以根据故事梗概进行。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将相和》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属于“历史故事”单元。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战国时期蔺相如与廉颇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好的故事,展现了人物性格特点和历史故事背后的深刻道理。

本文的编排意图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历史故事,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教材内容分析:本文主要分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突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廉颇的知错就改。

知识点包括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学习成语和古汉语表达。

教学资源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历史背景,播放相关视频片段,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

二、说学情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但对于一些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古汉语表达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在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上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训练。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目标设定:1.知识与技能:o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o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

o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历史资料,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学会宽容和理解他人。

o培养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内容及其背后的含义。

-把握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一些古汉语表达和成语的含义,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并将这一道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说教法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将相和》说课稿【6篇】

《将相和》说课稿【6篇】

《将相和》说课稿【优秀6篇】《将相和》说课稿篇一《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诉人们"和'的重要性。

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

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

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根据课文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正解认读24个词语。

注意"荆、璧'的写法。

了解"和氏璧'的来历及价值;了解"上大夫、上卿';认识"瑟、缶'。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人物品质的句子。

3、能概括出故事的小标题。

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受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体验到阅读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点:1、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2、抓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受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的写法。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采用"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整个教学过程,用朗读和感悟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中理解,在语言中感悟。

下面就着重来谈谈我的具体教学思路。

整堂课我分成三大环节,首先是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前已经发给了学生预习提纲,所以一上课主要是通过检查1、课题中的"将' "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2、是否能够正解认读24个词语,以及文中出现的许多如今不常用的词语;3、能概括出三个故事的小标题,以及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个小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6《将相和》优质课说课稿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6《将相和》优质课说课稿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6《将相和》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文章通过赵奢与赵括的不同军事观念和做法,展现了将相之间的矛盾和和合,最终使得赵国得以强大。

本课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历史,增长知识,同时也能从将相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良好的品德。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文中将相之间的矛盾和和合观念可能难以理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赵国将相的历史背景,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文章内容,理解将相之间的矛盾和和合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历史、尊重先贤的情感,从将相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品格。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理解将相之间的矛盾和和合观念。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获取智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赵奢和赵括。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将相之间的矛盾和和合。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获取智慧。

4.讲解解析: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讲述自己从将相的故事中汲取到的智慧,分享自己的感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的: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教育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提示课题昨天,我们学了前面两个故事,看到蔺相如为使完璧归赵,在秦王面前临危不惧,以死相拼,渑池会上又是蔺相如机智勇敢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个故事。

(板书:负荆请罪)二、新授(一)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1、出示填空题:(1)蔺相如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声称,蔺相如听了就。

(2)他对手下说这样做为的是。

(3)廉颇知道了,就到蔺相如门上。

从此,他们,保卫赵国。

2、学生自读课文,练做填空题,请学生填空。

3、小结层意:这三题把这则故事分成三层。

第一层讲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因而将相不和。

第二层蔺相如为了赵国利益,一再避让。

第三层讲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二)学习故事第一层。

1、先来看故事第一层,一生读。

2、小结过渡:从这一层我们知道廉颇起初曾想给蔺相如一个下不去,可后来却与对方握手言和,最终将相和好。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关键作用?(三)学习故事第二层。

1、过渡讨论:关键因为谁?他是怎么做的?他的行动用一个词来概括(避开)。

他为什么一再避开廉颇呢?在整个事情过程中,蔺相如的行动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2、幻灯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国。

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3、齐读,你读了这段话理解了什么?(板书:顾全大局)4、老师分层,同学们对这段话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们再来一层一层细细讨论一下。

5、齐读第一层:这句话说什么?6、齐读第二层:(1)这层围绕哪个字来写的?(2)怎么说和这个道理的?(正反两方面)(3)不和有什么坏处呢?指齐读。

《将相和》优秀说课稿

《将相和》优秀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将相和》是本册第五组的第一篇文章,本组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2、教学目标《将相和》这篇课文的脉络和主题都很清晰,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水平。

我决定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小标题概括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的方式,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并理解故事情节;通过交流与探索,理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3、重点难点我依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如下: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交流与探索,理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1、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说学法在学习过程中我充分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角色扮演等方式展开。

三、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设疑导入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所以在课题导入中设置疑问,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

根据题目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为学习课文制造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课文的欲望。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走进课文,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个故事,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这几个故事吗?这是为了让学生带着思考阅读文本,初读课文之后,对学生的生字词检查,为了进一步的阅读课文扫清障碍。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说课稿第1篇】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1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将相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文第二课时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以“和”为主题,通过叙述三个故事写出了将和相由不和到和的经过,刻画了蔺相如机智勇敢、无畏、大义凛然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赞美了他们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其次,谈谈我所教授的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但知表层易明深层难,在学习的过程仍需要我的引导和点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将充分考虑以上因素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认识,我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文章中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难点是体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学习本文的写法。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一堂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中我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手段的辅助下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思考。

在学法上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朗读法、讨论法、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接下来,就到了我们最重要的部分教学过程,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旧可,导入新课在这环节中,我会出示上一节课学习的生字卡,让学生读,并用这些生字口头组词,然后请同学们用简结的语言复述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在学生的回答中加以归纳明确上节课主要讲了蔺相如和廉颇不和是因为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仅凭一张“嘴”位居自己之上不服。

《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一、说课标1.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时间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二、说教材《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个故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叙写,每个小故事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联系紧密。

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引起了廉颇的不满,才有了第三个故事。

将、相由“不和”到“和”,表现了他们二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情怀。

本课作为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二课,重在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基本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为有效地展开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搭石以及搭石所描绘的生活场景离我们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需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三、说目标(一)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生字。

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说教法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引导,首先在理解课文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事例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五、说教学过程将相和的故事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所以,我通过简介历史背景和和氏璧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下面请看我的课堂实录。

在阅读策略上,通过交流理解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让学生积累一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并将方法应用于课文实践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蔺相如屡为赵国立功,受到了重封,他本应该受到文武大臣的景仰,不料却引起了廉颇的不满。课件再次出现廉颇的话,激化矛盾。
品读将相和好。主要抓住蔺相如的话来体会他的顾大局、识大体;抓住廉颇的负荆请罪,再谈廉颇的人物形象
三、走出《将相和》,升华和的内涵
首先,回味故事,理清故事间的关系。出示一道选择题,思考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完璧归赵是渑池会见的( ),负荆请罪是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的( )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之所以如此设计,是为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努力做《语文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严格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形成立体式的目标体系,达到在“立言”的基础上“立人”的目的。
2.努力将语文教学当作一门艺术来追求!艺术是讲究层次的,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和”字,设计了“走近《将相和》、走进《将相和》、走出《将相和》”这一递进式的教学过程。这样做,是为了逐层递进,拉近学生与秦、赵两国,与蔺相如、廉颇之间的距离,通过文本的细读,使学生深入理解矛盾冲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最后升华到一定的认知高度,从而走出文本,走进生活,了解到“和”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根源。今天的中国仍然秉承着“和为贵”的思想,“和”引领着中国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强盛。
总之,故事虽短,但教之意义深远。深究此文,语言训练有味,文化建构有道。将相不和,赵国危矣!《史记》不读,镜之何有?
其次,再来说说教法与学法。
鉴于《将相和》这篇课文的脉络和主题都很清晰,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一理论,我决定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紧接着,通过交流小标题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训练。
二、走进《将相和》,三品蔺相如
以矛盾冲突为切入点,课件出示廉颇的话,学生先说说自己读了廉颇的话后,对廉颇的第一印象。然后质疑:蔺相如真的像廉颇说的那样,光靠一张嘴吗?
为了帮助学生弄明白这一问题,我将课堂充分放手交给学生,具体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蔺相如“勇敢、机智和爱国”,放手让学生去抓文中关键的语句,并通过“有感情地读”来体会蔺相如的人格特点。
【小学教育】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说课稿-优质课专用word版-2019人教部编语文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诉人们“和”的重要性。
走出《将相和》,作为老师,我们没有理由不向我们的孩子推荐阅读史学巨著《史记》,这部花了司马迁毕生精力写就的史书究竟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我想:必定是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厚重文化!这样的书,这样的阅读,我们无法拒绝!况且《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学生要加强课外阅读,要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再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和不和和”,简简单单一条线,一目了然!它既向学生晰地呈现出了《将相和》一文的行文思路,又很好地向我们说明了“和”的重要性!我喜欢这样的板书设计,因为浓缩就是精华!更为巧妙的是整节课至此可以高度浓缩为一个“和”字。
3.三品蔺相如的“爱国”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了让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中活跃起来,所以第9自然段我采用了师生讨论的教学方式,抛出问题:“ 蔺相如明知秦王不会授城,为什么不和手下人一起化装回赵国?你觉得他这样做好不好?”这一问,与学生的思维来了一个链接,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尊重学生答案的同时,联系课文第17自然段中蔺相如与手下人的对话,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感受蔺相如的不怕牺牲、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a.起因 结果 b.结果 起因
学生思考后填空,并且讲出理由,这样设计是帮助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理清三个故事间的关系,教师小结答案后板书:和——不和——和。
然后,小结全文,赵国的安定,得益于廉颇和蔺相如的“同心协力,和睦共处”。紧接着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和”字的变化,结合视频介绍中国的“和”文化。
一、走近《将相和》,引出和的概念
为了在教学伊始就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我用《六尺巷》的故事导入,先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引出“和”的概念,然后相机板书课题“将相和”。
接下来就是把时间交给学生,首先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时,为了让他们做到读与思相结合,我布
1.一品蔺相如的“勇敢”
当蔺相如看到秦王并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时,他就理直气壮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其中的“撞”字就是一个很好的抓点,这一“撞”,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2.二品蔺相如的“机智”
可以抓住“看”体会蔺相如能察言观色,准确地揣摩人的心理,他采用“金蝉脱壳”之计将和氏璧从秦王手中拿了过来;接着紧扣“理直气壮”,让学生去读、去演,读演结合,感受蔺相如的智中有勇;接着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蔺相如相继采用“缓兵之计”明着是要秦王举行授城仪式,实际上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故意拖延时间送璧回国,从而深切地体会蔺相如勇中有谋。
②试着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在充分朗读之后,通过词语填空的方式对学生生字词的学习进行检查,着重检查指导学生对生字音形的准确把握,如“诺”应读“nuò”,不读“ruò”;“璧”字写的时候既要注意字形,又要注意字的结构,要力求写匀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读这些词语。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我始终觉得中华文化的传承,应该且必须是从识字写字开始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所以可以这样说:识字写字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起点!
3.努力做到“以读为主”,我觉得“读”永远是最好的语文实践。读字,读词,读句……读文化!在这一节课中,我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点!
最后,以一副对联结束我今天的说课:
将相和,和衷共济,文武双全,一片爱国魂
师生携,携手并进,教学相长,两颗进取心
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将相和
和 不和 和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并且体会到“和”的意义。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将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采用“品读词句”“以读为主”等语文学习方法,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下面就着重来谈谈我的具体教学思路。
整堂课我分成三大环节,即“走近《将相和》”“走进《将相和》”和“走出《将相和》”。
知识与能力:认识16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小标题概括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理解故事情节;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与探索,帮助学生理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品悟“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以此为跳板,了解中国的“和”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