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个体的情绪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健康主要是指身体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

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the concept and standard about mental wellness)

(一) 心理健康的定义

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说法不一,综合各种国内外各种观点,心理健康应符合以下条件:

(1)智力正常:智力是个体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其了解、认识外部世界的十分必要的条件。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并具有情绪体验能力,从而自我效能感增强,而智力落后者经常遭遇失败,伴随烦恼、痛苦的体验,产生自卑感。

(2)适当的情绪调节能力: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在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个体就会被消极情绪所困扰,而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有效宣泄的话,就可能使自己产生心理疾病,并可能对生理健康造成损害,患上身心疾病。同时,不良情绪的发泄方式必须考虑道德及社会的评价。

(3)自我评价恰当:心理健康者能充分了解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在学习、工作上获得成功,在生活中同他人和谐相处。心理不健康者,往往将失败归因于机遇和任务难度,整日怨天尤人,或将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4)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他人交往,建立了较为和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反之,就会离群索居,对他人不信任,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烦恼和痛苦。

第二节体育锻炼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促进

(the effects of mental wellness upon physical exercise)

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个体的一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呢?参加体育活动就是调节个体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智力(physical exercise is useful to intelligence)

智力是个体圆满完成工作、学习任务的基础条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

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由于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使大脑获取更多的氧气,给大脑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能够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体育活动不仅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有效,使其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为智力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疲劳感,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而体育活动的参与,有助于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形成兴奋与抑制合理交替的机制,降低疲劳感,提高文化学习的效率,此外个体的体质增强,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充分地挖掘与开发学习的潜力。

二、体育锻炼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feeling)

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会产生紧张、压抑、忧虑等不良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降低应激水平,使处理应激情境的能力增强。麦克曼(mclman)等人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身体锻炼者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的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身体锻炼者,而愉快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要高一些。

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是因为体育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快感觉。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体育锻炼有助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will)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

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困难,对个体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人的活动(尤其是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体育锻炼使自我概念更为清晰(physical exercise makes me clearer)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例如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包括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和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等。其中,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包括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自尊则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能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身高和低估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其身体自尊变低,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

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壮、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锻炼者比非锻炼者具有更积极的总体自我概念;体能强的人比体能弱的人倾向于具有更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和更高的身体概念;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因此,更积极的自尊心,更高水平的身体概念和自我概念与高水平的体能状况相关。

五、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public relations)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越来越趋向封闭的状态,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体育锻炼则打破了这种封闭,让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们互相

之间产生信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融。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马塞(massie)等人1971年的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球类、做操等集体性活动来得到满足。

由此可见,人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六、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physical exercise for decrease mental disease)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人们参加某个项目运动并坚持锻炼,他的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掌握并发展一些运动的技能和技巧。由此,个体会以自我锻炼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与大脑,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

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之一。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

第九课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

第九课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 1.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是心理最困惑的时期,让他们能多了解一些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教学内容分析:在体育课程标准中,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五大学习领域目标中设立了心理健康学习领域,以发挥体育的多功能性,在初中阶段侧重于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初步学习用体育活动的方法改善心理状态。 3教学目标: 1) 了解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2)了解身心健康的关系。 3)了解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4.教学难点分析: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区别 5.教学课时:一课时 6.教学过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课教案 课题: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2.了解身心健康的关系。 3.了解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提问与讨论式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讲授与展示图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四、板书设计

1.题目用红色笔写出 2.小标题用白色笔写出 3.板书要写清楚 五、教学内容与程序 (一)什么是真正的健康? 一提到“健康”,很多同学便会脱口而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呗。”其实这种理解是不 全面的,真正的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的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身体(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二)身心之间的关系 1.身体不健康对心理有影响 当我们身体健康时,就能够愉快的生活;反之,会引起心理或行为的变化。例如心脏病人常常惶惶不安;癌症病人会感到生活无乐趣,甚至产生死亡将临的恐惧。 2. 心理状态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充分说明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当人心理状态良好时,就会食欲旺盛、精力充沛,使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学习效率提高。当代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的心理状态可以引发一系列劣性生理机能的改变,因而导致失眠、便秘、消化不良、心绞痛、心率失常和月经失调等症状的产生。最新研究还发现:65%病人的疾病与社会逆境引起的压抑有关,35%的病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情绪不好引起的。 总之,心理和身体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二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1.有焦虑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到莫名的紧张、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心里烦躁、不踏实。 2.有适应不良问题的学生表现为不喜欢学校的课外活动,对学校生活不适应。这些在高一和初一学生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因此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帮助学生克服不适应性。 3.有情绪不稳定问题的学生比例仅次于学习压力感,其表现是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父母、老师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

第十三课-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十三课-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十三、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见:《第十三课-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ppt》教学目标: 1、丰富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 2、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影响心理健康的 心理健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人在孕育过程中,气质、性格和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的某些成分等就受到父母遗传因素的影响,出生后,还受到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我们从心理和遗传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两个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 1、心理和遗传问题 人的心理活动不是遗传的,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影响下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一个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的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的某些成分会明显地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2、心理和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生活事件和环境变迁、都市文化、心理冲突与不良人格特征等。 (1)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家庭是影响个体早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早期母婴关系和稍大后期的儿童与父母关系,对儿童长大以后的人际关

系和社会适应性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儿童早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就会产生消极影响。 (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社会生活的变动即为生活事件。如考试、升学、亲人的病故等。这需要个体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调整适应因这一事件所带来的生活变化,从而减轻精神压力。生活事件造成的精神压力越强烈持久,对心理和生理平衡的影响就越大。环境变迁也是重要的生活事件,它需要一系列的适应过程。(3)都市文化。都市文化在促进工业发展、商业繁华的同时,必然导致人口密度增加、住房困难等一些问题。由于繁杂的人际关系、噪音、交通拥挤等影响,实在难以避免产生情绪紧张。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住房拥挤、居室层次较高,公寓楼形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减少了,使焦虑、恐惧、寂寞等与身心不利的异常情绪的发生机率大大增加。 (二)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机理 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中曾满腔热情地歌颂道:体育是“勇气”,是“乐趣”,他以使人“内心充满欢喜”、“思路开阔”、“条理更加清晰”,“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也有着良好的作用。 1、体育锻炼可促进智力的发展 正常的智力是正确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前提,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想像力等能力得以改善提高,还可以令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智力具有促进作用。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汇总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个体的情绪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健康主要是指身体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 (the concept and standard about mental wellness) (一) 心理健康的定义 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说法不一,综合各种国内外各种观点,心理健康应符合以下条件: (1)智力正常:智力是个体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其了解、认识外部世界的十分必要的条件。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并具有情绪体验能力,从而自我效能感增强,而智力落后者经常遭遇失

体育运动主题班会教案

体育运动主题班会教案 体育运动主题班会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育运动主题班会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增加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及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让学生学会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参加体育活动。 二、活动重点: 充分认识阳光体育的重要性,明确阳光体育实施的迫切性和与我们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活动过程: (一)唱队歌。 (二)活动流程: 1.宣布活动开始: 主持人男:我们祖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大国。 主持人女: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开放的民族。

男: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体育精神哺育中华儿女。 女:体育精神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光照人间。 男:体育竞技是中国通向世界的重要渠道。 女:体育竞技能展现我国强大的体育实力。 合:体育运动就在我们的身边,“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2.快乐的大课间活动: 女:是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男:只有上上下下树立体育运动的精神,才能赢来更多关爱与更多的信任。 女:我们应当从小做起,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 合:一个有自信的人,面容上有光彩,行动上有坚持,生命中才有拼搏。 男:体育运动可以给人带来健康的体魄。 女:体育运动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吉祥。 男:下面进行大课间活动展示。 学生展示滚铁圈、转呼啦圈、袋鼠跳、夹球走等活动。 3.快乐的冬季三项运动: 女:我们的大课间活动是多么丰富多彩。

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越来越为效益所趋使;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所不可避免;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巨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越来越显着。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有许多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安眠药渡日,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有许多人终日以酒为伴、沾酒就醉,打人骂人;有许多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罪;有许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有许多人无能、失意、潦倒、贫穷;有许多人学生学习不好;有许多人苦恼于性问题;有许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处,整日疑神疑鬼;许多家庭因成员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恼万分;许多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可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健康的概念已不再被人们简单地定义和局限为生理健康,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健康的真正含义是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学家们对心理健康所作的描述是:有充沛的精力,有高度的适应能力,情绪稳定,心胸开阔等。事实上,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可谓是一对孪生兄弟,而心理健康从某种程度上讲要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⑴躯体健康; 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不少人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生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区别和联系: 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人的心理不是一般物质的运动,而是人的机体,首先是人脑这种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的机能、活动过程或运动。人离开脑就不存在心理活动。无脑的或患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J I A N G C O L L E G E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V o l 30N o 1J a n 2006 护理与康复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刘 娅 浙江省绍兴市体育运动学校 绍兴 312000 摘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是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课题。通过分析回顾了国内、外有关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探讨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5509(2006)01 0087 02 PE Exercis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L iu Ya P E and S p or ts S chool of S haox ing City ,Zhej iang P rov ince (312000) Abstract:PE exer cise and psy cho log ical health is a new subject in the field o f spor t psy cho log y study.T hroug h analy sis,it t races back so me import ant r esear ch fr uits at home and abr oad o n the eff icacy o f PE ex ercise and psy cho lo gical health,explo res the sta tus quo ,ex isting pr oblems and future dev elo pment in the field.Key words :P E ex ercise,psycholog ical health 体育锻炼有助于身体健康,这己为许多人所熟知。当一些人体弱多病、身体状况不佳时,除服药打针外,他或她会考虑通过身体活动来增强体质、恢复健康。然而,当某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遭受挫折而情绪长期低沉,或患有明显的心理疾病时,他或她很少会想到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情绪,消除心理问题。 迄今为止,已经有许多学者就体育锻炼与一些心理健康指标(如情绪、个性、人格、自我概念、认知过程等)之间的关系,以及体育锻炼对治疗心理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作为促进心理健康重要手段之一的体育锻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也就成为现在乃至以后国际运动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领域中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讨论,在介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1 体育锻炼对智力的影响 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一般来说,测定人脑细胞的反应速度可以看出他的思考速度和智商的高低,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是促进脑细胞反应速度提高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的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人的右脑半球,由于大脑对身体的感觉和运动是对侧支配的,而体育锻炼又能经常活动平时较少活动的左侧肢体,所以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就有利于挖掘大脑右半球的智力潜能,发展人的智力。 2 体育锻炼对情绪状态的影响 情绪状态主要包括心境、激情、应激等。它是研 究者们用来检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效应的最主要的指标之一。体育锻炼的情绪效应包括短期情绪效 应和长期情绪效应。 2 1 体育锻炼的短期情绪效应 许多研究发现,参加愉快的、非竞争性的或有节奏的体育锻炼会产生显著的短期情绪效应,从而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如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对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良好。体育运动可以给个体带来诸如愉快、信心、自豪的情绪体验;但锻炼后即刻进行的测量结果表明,高强度的锻炼对情绪有消极的影响。 2 2 体育锻炼的长期情绪效应 H avden 等人(1984)有关有氧锻炼与焦虑和抑郁关系的研究发现,长期有规律的锻炼者在较长时间内很少焦虑和抑郁;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人心率的60%~75%)的锻炼,每次锻炼时间20~60min,有助于情绪的改善。 2 3 体育锻炼的应激效应 M org an 等人研究指出,高强度的体育锻炼(80%的最大摄氧量)可以降低应激,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与习惯于坐着的人相比,更少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国内学者朱健民研究发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应激反应明显低于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3 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的形成及其发展与人的行为活动密不可分。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锻炼者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样就有利于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的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人格的显示和发展。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创造性、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使人乐观等心理保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1月第30卷第1期

体育锻炼基本原理教案

体育锻炼基本原理教案 每个体育老师再上体育课的时候,会需要写教案。 体育锻炼与健康教案范文一 幼儿园小班健康教案:天天锻炼身体好活动目标 1.通过手臂姿势的变化,表现正面做操人的不同姿势。 2.知道天天做操能锻炼身体,让身体更健康。 活动准备: 1.活动材料P14,油画棒。 2.正面做操人的不同姿态范例,早操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做操真有趣。 1 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天天做操?(做操是为了锻炼身体,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2 师:小朋友们,我们现在每天早上都会做早操,那你们还记得我们平时做操时的动作吗?我请一些小朋友来做做看。请个别幼儿上来做早操中的一些动作:侧平举,手上举,手叉腰等…… 3 引导幼儿观察做早操时的不同姿态。 4 出示范例,引导幼儿欣赏正面做操人的不同姿态。 师:请你们看看图片中他们做了哪些动作,请小朋友来找一找。。动作是哪幅图呢?这些做操的人的身体,头,胳膊,腿是怎样摆得呢?仔细观察,我要请小朋友来学学看。(幼

儿边回答边模仿动作。)二、我们大家来做操。 1 引导幼儿将自己或同伴做操的样子画下来。 师:刚刚老师请小朋友观察了许多做操的人的样子,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们也来画出做操的人,而且要画出不同的姿态,请你们大胆思考,画出自己想画的姿态,并帮他们涂上颜色。老师请你们画完一个人,再画另一个而且是和以前一个姿势不一样的,好吗?(鼓励幼儿画出各种动作。)2 先画完的幼儿可以添画户外场景。 3 展示幼儿作品: (1)师:小朋友们都画好了,现在老师请你们做做看自己画中的动作,让大家来看看自己画的像不像,好吗?请幼儿学一学,做一做画中不同的动作。 (2)师:大家今天都画得很认真也做得很认真。小朋友们都知道做操是一项体育锻炼。 小朋友们天天做操可以增强体质,使我们的身体强壮起来,所以我们每个小朋友不但要天天做操,而且要认真做操,好吗? 体育锻炼与健康教案范文二 中班健康活动: 活动目标: 1.能为自己做简单的周运动计划,了解多运动对身体有好处。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中文摘要 :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 担负着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是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 , 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 , 体育锻炼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 能够减轻心理压力 , 改善情绪状态 , 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去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本文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 分析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 并结合体育与健康的理论 知识 , 论述体育锻俩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 并提出大学生应该如何合理进行体育锻炼的建议。 英文摘要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i s t h e m a i n f o r c e o f o u r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dr i v e , th e y ar e su p p o s e d to ac c o m p l i s h th e gr e a t n a t i o n a l r e j u v e n a t i o n o f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is an im p o r t a n t st a g e of de v e l o p m e n t , an d id e a s an d v a l u e s is a cr u c i a l ti m e. An d sp o r t s tr a i n i n g fo r th e pr o m o t i o n o f me n t a l he a l t h is a ve r y im p o r t a n t po s i t i v e ro l e to al l e v i a t e t h e m e n t a l s t r e s s , m o o d , e s t a b l i s h g o o d i m p r o v e m e n t s t o t h e c o n c e p t an d tr a i n i n g of st r o n g wi l l , to he l p st u d e n t s ac q u i r e a g o o d m i n d t o t h e a b i l i t y t o p r o p e r l y f a c e d s e t b a c k s a n d f a i l u r e s. T h i s a r t i c l e w i l l r e v i e w t h e r e l e v a n t d o c u m e n t s , s p o r t s ex e r c i s e s an d an a l y z e st u d e n t me n t a l he a l t h , sp o r t s an d h e a l t h a n d w i t h t h e t h e o r y o f k n o w l e d g e , i n v a r y i n g d e g r e e s o f th e un i v e r s i t y of me n t a l pr o b l e m s so m e ve r y so u n d ad v i c e. 中文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英文关键词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S p o r t s e x e r c i s e s

体育锻炼的好处一(室内课教案)

体育锻炼的好处一(室内课教案)★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重要作用,并把它与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和将来参加祖国的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教学要点 1、人的机体组成。 2、体育锻炼对人体主要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 初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加速期,应全面地发展身体,使身体正常生长发育。经常进得体育锻炼,不仅促进人体形态的生长发育而且对人体机能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体育锻炼对机体主要系统的发展究竟有哪些影响呢? (一)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运动系统包括三部分:骨、骨连结和骨胳肌。 1、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肌肉中的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多,血流量增大,使肌体内血液供应良好,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的吸收与贮存能力增强,肌纤维增粗,肌肉体积增大。因而,肌肉也就变得更加粗壮、结实、发达而有力。另外,由于肌肉结构的变化,酶的活性增强,以及神经调节的改进,导致机能的提高,表现为肌肉收缩力量大、速度快、弹性好、耐力强。 2、体育锻炼可促进骨质增强,提高骨的性能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使新陈代谢得到改善,骨的结构和性能发生变化。 表现在骨密质增厚,使骨变粗,骨小梁的排列根据拉力和压力不同更加整齐而有规律,骨表面肌肉附着的突起增大等等。 体育锻炼,不仅可使骨的直径增大,而且可使少年骨长径生长速度加快,对身高的生长有积极促进作用。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锻炼的学生的身高要高一些,这在许多科学实践中得到证实。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增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的力量和柔韧性,从而加固关节。由于有目的地进行各关节活动,使柔韧性提高,韧带、肌肉的伸展性得到改善,从而扩大了关节运动的幅度。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了关节的牢固性,提高了关节的柔韧性,减少各种外伤和关节方面的疾病。 (二)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循环系统是人体非常重要的组织机构,它是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它的作用是使血液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给各组织、细胞,同时,把组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教学设计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教学设计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转楼一中赵举辉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康以及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2,了解身心健康的关系。 3,了解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在心理上渴望求新、求异、求趣,不喜欢单调枯燥的课堂。所以,在组织教学时,要求新颖,学生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就我校而言,由于师资短缺,非专业的老师上体育课学生就感到枯燥无味,而我是与游戏方式给学生上课,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从而使这些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无形中大多数的孩子们对体育有了浓厚的兴趣。通过不同教师的对比,使我感到培养学生的兴趣最关键,首先,让学生从心里上接受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这样学生才会主动锻炼身体。总之,心理和身体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两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重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身心之间的辩证关系 难点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健康”(教师)“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学生)。“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真正的健康是指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良好。” 2、板书课题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二、讲授 1、健康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状态,而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健康的三个层次: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 补充:健康的十项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体育教案第课时

体育教案第课时 教学内容:体育与身体形态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身体形态,并对自己的身体形态进行简单评价。 2、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3、掌握促进身体形态的体育锻炼方法以及在形体练习中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重点: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让学生注意站、立、行的姿势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参照形态练习中应注意的事项,合理地参加体育锻炼。首先引导同学们观看健美运动员健硕的肌肉以及体现力与美的身体形态,观看篮球运动员普遍拥有的高大雄健的体魄;模特和体操运动员的体形之后。 向大家提出问题:你希望自己拥有健美的体形吗?毫无疑问,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让人羡慕的美的身体形态。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了解身体形态。(继续提起学生的兴趣) 正确的身体形态:体态无时不存在于你的举手投足之间,优雅的体态是人有教养,充满自信的完美表达。美好的体态,使你气质高雅、年轻,身上的衣服显得更漂亮;善于用形体语言与别人交流,你会受益匪浅。 站姿:抬头,挺胸,收腹,两腿稍分开,脸上带有自信,有挺拔的感觉。 坐姿:腿保持基本站立的姿态,后腿能够碰到椅子,轻轻坐下,两膝并拢,手可以放在中间或两边;跷腿时,两腿并拢。

行姿:抬头,挺胸,收腹,肩膀往后垂,手要放在身体两边,轻摆动,轻步伐,不能拖泥带水。 蹲姿:屈膝,并拢,臀部向下,上体保持正直。 下面我们学习有关《体育与身体形态》的知识 二、新授: 1、了解自已的身体形态 A. 身体形态的定义;身体形态:是身体的外部形状和特征。阅读第四页到第五页的身体形态部分,。掌握克托莱指数的计算方法 B. 克托莱指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克托莱指数=体重(kg)÷身高 (cm)×1000;同学们在阅读完之后,可以依据自已的实际情况求出自已的克托莱指数并和第五页的有关全国均值进行对比。 C. 描述身体形态的指标:身高、体重、胸围和坐高; D.学生对身体形态发育的评价:分组、讨论和评价(10—12人一组,各小组对身体形态进行讨论和评价,并写出两条促进身体形态发展的锻炼方法。并在课堂上进行全班同学交流,老师点评指导)。 2、掌握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A.初中阶段身体形态发育的特点:(1)身高的增长。(2)体重的增长。(3)胸围的增长。 B. 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发育影响的原因分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使骨细胞生长更旺盛,并能使骨骼变得更加粗壮坚实,可使软骨的细胞正常增殖,促进骨骼的生长速度,从而使身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个体的情绪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健康主要是指身体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 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the concept and standard about mental wellness) (一) 心理健康的定义 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体育锻炼和社会适应》教案

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体育锻炼和社会适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知道参加体育锻炼在提高个体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积极作用;理解体育活动中的不同角色,并在体育活动中主动发挥其作用。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理解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意义。 3、情感目标: 使学生理解体育的价值和公平竞争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参加体育锻炼在提高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积极作用。 难点:理解体育活动中的不同角色,并在体育活动中主动发挥其作用。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 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 1、“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要说明了人由自然的人 (或者生物的人) 向社会的人 (即人的社会化) 的转化及其必然性,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等问题。该知识点的介绍比较通俗易懂,一般学生都能看懂,但有些学

生对该知识点未必能够真正领会。因此,教学中在运用社会学关于人的社会化的知识说明问题的同时,应注意引用有关具体实验范例,说明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适应能力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主动适应社会、自觉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意识。 2、“体育有助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介绍了为什么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性,参加体育活动能满足人的交往需要,并使人的性格得到改善等要点。这些要点的介绍比较简捷,因此,教学中需要注意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如在说明为什么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性的问题时,应在着重说明体育活动具有交往性特点的同时,补充说明这种交往活动具有娱人性、有助于建立人的友谊、满足人的交往需要、消除孤独感、改善人的性格等特点,以使学生理解体育活动在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和娱心、健心等方面的功能。 3、“体育活动中的角色扮演”。主要说明了体育活动的角色扮演和规则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法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有利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性。这些知识点的介绍简要,没有进行具体的例举说明,因此,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具体的例证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参加体育活动时的角色扮演和规范行为与现实社会 生活中的角色扮演、遵纪守法的关系,启发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更加积极主动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遵守体育道德规范,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性。 (二) 现代社会中获取体育和健康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探究体育活动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影响

探究体育活动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影响 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回顾以往国内外对领导心理健康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料的归纳整理,并采用SCL-90量表对河南省参加党校学习的领导干部参加体育活动的不同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调查统计,探究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参与程度较高的领导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优于参与程度较低者,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促进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 标签:体育活动;领导干部;心理健康;运动心理学 前言 近年来,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领导干部队伍普遍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领导干部是一个需要很高综合智能的职业,领导要有完成本职工作的本领和健康的体魄,同时也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了领导的有效性,所以,领导干部应该保持心理健康才能发挥有效的领导作用。只有领导干部拥有了健康的心理他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且能激发下属工作的积极性,保证工作的高效运转。目前,领导干部仍然是一个新的课题。科学实验证明,体育锻炼对提高健康水平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本研究从河南省参加党校学习的领导者群体中进行取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试图探索河南省领导干部参加体育活动程度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期望研究结果能揭示体育活动影响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内容结构,为提高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一、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前,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的研究已经达成共识:心理健康与参与体育活动水平是相辅相成的。临床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显示,参与体育活动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心理疾病的手段,能够明显改善一些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而且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心理健康的维持。持续30min左右的一次性身体活动可改善心境状态并且缓解焦虑和紧张的情绪。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快速的生活节奏,人们常常会产生情绪波动和过度紧张的情绪,要适应这种环境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应该多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从而缓解内心的不良情绪,始终保持在一种比较稳定、积极的状态之中[1]。 (一)参与体育活动能够促进智能发展 体育活动是一种人自发而主动的运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够让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强化,可以发展人感知能力,让大脑思维想象的反应速度提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需要大量的思考,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他们思考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东莞市常平中学罗凯雍 [摘要] 体育锻炼不仅能从生理角度增强人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要纠正人的心理缺陷,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和健康的体魄。本文就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初略的分析并提出了锻炼方法。 [关键词]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影响 1、前言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的时代。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现代人承受着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压力,特别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城市的繁荣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它也带来了拥护和喧嚣,带来了身心的疲惫和精神的重负,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多数专家有了这样的共识: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其他素质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现代人必须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承担起这种快节奏、高强 与此同时,社会竞争的下移使广大中学生饱受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容乐观。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学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第三次全教会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予以重点关注,要求“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不 是抓不抓的问题,而是如何抓的问题。 体育肩负着十分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

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组织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 2、体育锻炼对人体心理的积极作用 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增强,但是锻炼身体必须遵循人体生理活动过程的规律,才能收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效果。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古希腊人不仅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的的体质的必要手段,还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我国古代也十分重视体育和心理的关系《礼·大学》中说:“心宽体胖”,意即心理健康的人,身体就好;反过来,身体好的人,也有利于心理健康。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 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2·1、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了大脑皮层神经的平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了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感知敏锐、思维灵活、想象丰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还能使在空间、时间和运动感知能力方面得到发展,使人体感觉、重力感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知觉等更加准确,从而提高大脑神经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和改善部分人的意识和记忆模糊、朦胧, 出现错觉和幻觉等智力上的障碍。 2·2有利于个性心理的完善 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为基础。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