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合集下载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首先,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影响可以帮助提高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通过锻炼身体,我们可以增加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从而减少生病的机率。

同时,锻炼还可以增强身体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改善体型和姿态,提高身体的形象和自信心。

经常锻炼还可以帮助减少身体上的不适,像是疲劳感、紧张感和焦虑感等。

有研究还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脑中多巴胺和内啡肽的水平,这两种物质是与快乐和幸福感密切相关的。

其次,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减压释放压力,减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当我们锻炼的时候,身体会释放出一种叫做内啡肽的化学物质,它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减少痛苦感。

同时,体育锻炼还能够改善睡眠质量,帮助我们入睡并保持较长时间的睡眠。

睡眠对于心理健康来说非常重要,良好的睡眠可以帮助我们恢复体力和精神力,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另外,体育锻炼还可以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品质。

当我们锻炼的时候,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决心,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通过锻炼,我们可以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品质,比如毅力、坚韧、自律和决心等。

这些品质不仅对于体育锻炼有好处,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更加坚定和乐观。

最后,体育锻炼还可以促进社交和交流。

当我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时候,我们可以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训练和比赛,互相赞扬和支持。

这种社交和交流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社交圈,还可以减轻我们的孤独感和压力感。

此外,体育赛事也是一种公共的精神活动,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和凝聚力。

总之,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锻炼身体,我们可以提高心理健康,增加自信心和快乐感。

同时,体育锻炼还可以减轻压力,改善睡眠质量,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和促进社交交流。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锻炼是一种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对身体有益,同时也能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相辅相成,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而运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促进手段,具有着独特的作用。

正如丘吉尔所言:“太阳是我们心情的能量源泉。

”运动不仅如同一把太阳,能够驱散内心的困扰与消极情绪,更能够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在经历挑战的过程中更加强大。

本文将从身心平衡、压力缓解和自尊提高三个方面讨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首先,体育锻炼有助于身心平衡的达成。

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的身心健康逐渐失去平衡。

而通过参与体育锻炼,人们能够释放身体过剩的能量,减轻压力带来的不良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看,体育锻炼能够帮助人们调节情绪,提高感知能力,增加注意力的集中,并降低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正如心理学家尼爱曼曾说:“运动是调整我们身体和思维之间关系的最好方法。

”因此,通过参与体育锻炼,人们能够实现身心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

其次,体育锻炼还能有效缓解压力。

压力无疑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成为缓解压力的良药。

运动能够刺激身体释放内啡肽和多巴胺等内源性物质,它们被认为是大自然的“镇痛剂”和“快乐药”,能够给人带来愉悦感和幸福感。

此外,体育锻炼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肺功能,帮助身体更好地应对压力。

正如美国激励演说家罗宾斯所说:“运动是身心放松的最佳方式。

”通过运动,人们能够释放压力,获得身心的放松与舒适。

最后,体育锻炼对提升自尊心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自尊心是人们评价自己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在心理健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人们拥有健康的身体,而且还能够培养个人的自信心和坚韧意志。

参与体育锻炼,通过克服困难和挑战,人们能够感受到自身的成长与进步,从而提升自尊心。

正如詹姆斯·洛夫洛克所说:“运动培养了我的自信,磨练了我的意志。

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体育运动在促进心理健康,提升生活质量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并且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身体活动与精神压力现代社会的节奏加快,人们普遍面临着大量的精神压力。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身体活动方式,有助于减轻压力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有助于释放压力,并促进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改善情绪,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

此外,体育运动还能够提高个体对压力的适应能力,并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情绪。

二、体育锻炼与认知功能体育运动对于改善认知功能和提高大脑活力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研究发现,适度的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学习、记忆和注意力,并促进神经发育和连接的形成。

这是因为体育锻炼能够增加大脑中的血液流动量,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刺激神经元的生长和突触的形成,从而提高认知功能。

三、团队体育运动与社交关系团队体育运动在促进社交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与团队运动可以增加社交互动的机会,加强人际关系,培养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参与团队比赛和训练,个体能够与他人建立紧密的联系,并共同追求共同的目标。

这种社交互动有助于减少孤独感、社交焦虑和社交孤立,并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四、体育运动与心理疾病预防体育运动对于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也起着重要作用。

长期参与体育锻炼可以降低焦虑、抑郁、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等心理疾病的风险。

此外,体育锻炼还能够提高人们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增强个体的抵抗力,从而降低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发生。

五、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合理结合为了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有必要关注运动的频率、时长和强度。

适度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最有益处,但过量的锻炼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的疲劳。

因此,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育锻炼,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

此外,个体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以增加对运动的积极性和长期参与的可能性。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体育锻炼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说明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来提升心理健康:
1. 有氧运动:进行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可以释放内啡肽等自然化学物质,有助于减轻焦虑和抑郁,提升心情。

2. 团队运动:参与足球、篮球、排球等团队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健康,还能增强社交互动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助于建立自信心和减少孤独感。

3. 瑜伽和冥想: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放松身心,通过调节呼吸、冥想来减轻压力,提高自我意识和专注力。

4. 拳击和武术:这类高强度运动有助于释放紧张情绪,提升自我防御能力和自信心。

同时,它们也需要高度的专注和自律,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5. 散步和徒步: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散步或徒步旅行,可以让人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此外,接触大自然也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6. 设定目标和挑战自我:在体育锻炼中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些目标,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

同时,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也有助于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7. 保持规律和持续性:为了获得最佳的心理健康效果,建议每周进行至少三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体育锻炼。

保持规律的锻炼习
惯有助于维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8. 结合兴趣和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可以让人更加享受运动的过程并坚持下去。

同时,多样化的运动方式也有助于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总之,通过结合个人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的体育锻炼方式并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运动是一种可以增强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同时也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体育运动可以缓解压力、提高自我认知、增强自尊、改善情绪和增进社交关系。

本文将探讨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

1. 缓解压力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压力等等。

体育运动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缓解这些压力。

当我们参与体育运动时,身体释放出足够的运动内啡肽,这是一种能够改善情绪的化学物质,使我们感到愉悦和放松。

此外,体育运动还能帮助我们转移注意力,让我们暂时远离烦恼和焦虑,从而减轻压力的负担。

2. 提高自我认知通过体育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和能力。

例如,当我们尝试某种新的运动或挑战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局限性。

这种认识有助于提高自尊和自信心,因为我们意识到自己是有能力克服障碍和取得成就的。

此外,体育运动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技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3. 改善情绪体育运动对改善情绪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当我们运动时,身体会释放出多巴胺和内啡肽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提升我们的情绪和快感。

此外,体育运动还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改善我们的睡眠质量,消除疲劳和焦虑感,使我们的情绪更加稳定和积极。

4. 增进社交关系参与体育运动是一个良好的社交机会,可以帮助我们结识新朋友,增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在共同的兴趣点上,我们可以与他人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和友谊。

此外,参与团队运动,如足球、篮球等,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而提高我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体育运动,我们可以缓解压力,提高自我认知,改善情绪和增进社交关系。

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机会,使其成为改善心理健康的一部分。

快乐地运动,享受身心的双重益处!。

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压力、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各种挑战和困扰不断出现,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而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积极的方式,被广泛认为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并介绍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首先,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压力。

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巨大,人们往往承受着来自工作、学习、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

而通过体育锻炼,人们可以转移注意力,缓解身体与精神上的紧张感,从而达到舒缓压力的效果。

其次,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心情。

运动可以促使身体释放快乐激素,如内啡肽、多巴胺等,这些激素在体内的增加能够提升人们的情绪感受。

此外,体育锻炼还可以改善睡眠质量,使人们更好地恢复精力,保持良好的心情状态。

再次,体育锻炼对于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也有积极作用。

通过体育锻炼,人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强壮、更健康,这种改变会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自我认可和自我价值感。

最后,体育锻炼还能够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

研究表明,适量的体育锻炼对于大脑认知功能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运动能够促使大脑释放更多的神经递质,促进神经元的连接,从而提高人们的思维敏捷性、记忆力和创造力。

二、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内在联系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首先,心理健康是体育锻炼的一种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体育锻炼,人们能够更好地调节情绪,提高心理韧性,增强对困难的应对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目标。

其次,体育锻炼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手段。

心理健康需要得到综合的保障和促进,而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方式,能够满足人们对身体和心理的需求,促进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再次,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共同构成了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身体与心理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3篇

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3篇

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一)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体育运动是一种有益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活动,其对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忙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和提高身体素质,参加体育运动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身体健康方面:1、美化身材。

长期坚持体育运动可以增强肌肉、提高身体的代谢率,减轻或消除多余的脂肪,从而塑造出健康完美的体态,让人拥有更加自信的形象。

2、增强体质。

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人体机能的各项指标,包括心肺功能、耐力、力量、速度、柔韧性等,增强人体免疫力,减少可能患病的机会,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

3、提高睡眠质量。

长期缺乏运动会引起失眠,而体育运动可以分解身体内的能量,有助于人体进入亚健康状态,进而保证人体中的荷尔蒙平衡,促进良好的睡眠质量。

二、心理健康方面:1、缓解压力。

人们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产生的焦虑、紧张情绪也随之增加。

体育运动可以释放紧张情绪,促进整体心理健康,让人们有更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2、提高自信。

通过体育运动,人们可以逐渐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和体魄,克服自己的弱点,达到身心的平衡,更容易获得自信,改变消极的情绪。

3、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运动往往需要团队合作,这不仅可以培养人们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增强自身的团队意识和责任心,从而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情商和心理健康。

总的来说,体育运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身心健康事业。

无论是身体健康方面还是心理健康方面,长期坚持体育锻炼都会带来巨大的好处。

我们应该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从而拥有更加健康、积极、快乐的生活。

(二)究竟如何做好体育锻炼才能健康如何做好体育运动,是现代人关心的问题。

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有助于人们保持身体健康、促进心理健康,但在运动的过程中,如何做好自我保护,防止各种运动伤害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了解如何做好体育锻炼。

一、合理运动计划合理的运动计划是进行体育运动的前提和基础。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一、体育活动的积极心理健康效应1、體育活动与认知活动认知是人重要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认知功能是可以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保证。

Elsayed等人的研究进一步指明,健康的被试流体智力的分数比不健康的被试高,这也就表明体育活动有助于改善人的认知能力,特别是有助于提高中老年人的认知能力;2、体育活动与自信心的建立在心理学上,与自信心关系密切的两个概念是自我概念和自我有效感。

(1)体育活动与自我概念关系:从体育的角度看,自我概念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结果。

较长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个体增强体质、使自己的身体素质增强,从而有助于个体自信心的建立,从而形成良好的身体自我概念。

一旦积极的自我概念形成,将会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个体更加自信。

(2)体育活动与自我有效感。

自我有效感是指人们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体育活动对情绪的改善(1)抗抑郁作用。

许多有氧运动或不强烈的运动大多伴有柔美的音乐且本身具有一定发泄作用,这将有助于轻、中度抑郁症状的降低;而对于无氧运动,有学者提出同样有降低抑郁的作用。

(2)体育活动与乐观主义。

长期的体育活动或其他干预策略(包括使其心境发生重要变化的策略)会以多种方式对人的乐观主义倾向的形成产生影响。

二、体育活动有助于心理健康的理论假说1、生物化学假说(1)心血管功能假说。

该假说主要讲述,运动通过改善我们人体的心血管和大脑机能,身体各部位通过神经系统向大脑传达“愉悦的信号”,从而使身心都处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减轻了心理的不良情绪。

(2)胺假说。

该假说的基本前提是神经递质类化学物质分泌量的增加同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有关。

体育活动可以使人释放儿茶酚胺,而高水平的儿茶酚胺是与愉快和积极的心境状态相联系的。

(3)内啡肤假说。

该假说的基本前提是体育活动可导致内啡肤的释放。

该化学物质具有像麻醉剂一样的效应,可使人愉快和减少疼痛,从而使人的抑郁、焦虑、困惑等消极情绪水平显著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J I A N G C O L L E G E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V o l 30N o 1J a n 2006护理与康复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刘 娅浙江省绍兴市体育运动学校 绍兴 312000摘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是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课题。

通过分析回顾了国内、外有关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探讨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5509(2006)01 0087 02PE Exercis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L iu Ya P E and S p or ts S chool of S haox ing City ,Zhej iang P rov ince (312000)Abstract:PE exer cise and psy cho log ical health is a new subject in the field o f spor t psy cho log y study.T hroug h analy sis,it t races back so me import ant r esear ch fr uits at home and abr oad o n the eff icacy o f PE ex ercise and psy cho lo gical health,explo res the sta tus quo ,ex isting pr oblems and future dev elo pment in the field.Key words :P E ex ercise,psycholog ical health体育锻炼有助于身体健康,这己为许多人所熟知。

当一些人体弱多病、身体状况不佳时,除服药打针外,他或她会考虑通过身体活动来增强体质、恢复健康。

然而,当某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遭受挫折而情绪长期低沉,或患有明显的心理疾病时,他或她很少会想到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情绪,消除心理问题。

迄今为止,已经有许多学者就体育锻炼与一些心理健康指标(如情绪、个性、人格、自我概念、认知过程等)之间的关系,以及体育锻炼对治疗心理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作为促进心理健康重要手段之一的体育锻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也就成为现在乃至以后国际运动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领域中的重点研究课题。

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讨论,在介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1 体育锻炼对智力的影响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

一般来说,测定人脑细胞的反应速度可以看出他的思考速度和智商的高低,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是促进脑细胞反应速度提高的重要方法之一。

人的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人的右脑半球,由于大脑对身体的感觉和运动是对侧支配的,而体育锻炼又能经常活动平时较少活动的左侧肢体,所以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就有利于挖掘大脑右半球的智力潜能,发展人的智力。

2 体育锻炼对情绪状态的影响情绪状态主要包括心境、激情、应激等。

它是研究者们用来检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效应的最主要的指标之一。

体育锻炼的情绪效应包括短期情绪效应和长期情绪效应。

2 1 体育锻炼的短期情绪效应 许多研究发现,参加愉快的、非竞争性的或有节奏的体育锻炼会产生显著的短期情绪效应,从而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

如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对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良好。

体育运动可以给个体带来诸如愉快、信心、自豪的情绪体验;但锻炼后即刻进行的测量结果表明,高强度的锻炼对情绪有消极的影响。

2 2 体育锻炼的长期情绪效应 H avden 等人(1984)有关有氧锻炼与焦虑和抑郁关系的研究发现,长期有规律的锻炼者在较长时间内很少焦虑和抑郁;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人心率的60%~75%)的锻炼,每次锻炼时间20~60min,有助于情绪的改善。

2 3 体育锻炼的应激效应 M org an 等人研究指出,高强度的体育锻炼(80%的最大摄氧量)可以降低应激,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与习惯于坐着的人相比,更少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

国内学者朱健民研究发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应激反应明显低于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

3 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的形成及其发展与人的行为活动密不可分。

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锻炼者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样就有利于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的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人格的显示和发展。

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创造性、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使人乐观等心理保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1月第30卷第1期刘 娅: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健价值。

由于体育锻炼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更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们可以通过进行体育锻炼来达到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等。

4 体育锻炼对自我概念的影响自我概念是指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心理、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

许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与自我概念显著相关,运动参与者的身体知觉能力高于非运动参加者。

Salokun以青少年为受试对象,探讨篮球、曲棍球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影响,结果发现,体育运动训练对于自我概念的发展具有正面的意义。

Tucker(1983)研究了男性大学生肌肉力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他发现,在体重作为协变量的情况下,力量与身体自尊、情感稳定性、外向和自信呈正相关。

力量训练组比对照组在自我概念上产生了显著性的提高,且自我概念的提高与肌肉力量变化相关。

skirnar等人(1986)在一个单组准实验设计研究中发现,有氧锻炼提高了中年女性的内部身体意象和身体能力感。

随机地将中年妇女分配在3种处理条件下:6个星期的上肢力量训练组,6个星期的下肢力量训练组和无训练的控制组。

研究结果表明,训练组身体自我的概念提高达到了非常显著性的水平。

5 与心理健康效应有关的体育锻炼处方在锻炼心理学领域,体育锻炼处方是指锻炼者为了获得较大的心理效应而制定的包括锻炼内容、运动量等方面的计划。

它主要包括锻炼的种类、频率、强度、次数、持续时间等方面。

锻炼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运动处方的上述几个方面与个体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密切相关。

5 1 体育锻炼的种类 Bosscher(1993)调查两种锻炼方式(一种锻炼方式是散步和慢跑,另一种锻炼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练习体操与放松练习相结合)对于严重抑郁症住院病人治疗效果的研究指出,慢跑和散步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显著减轻;:Mantisen(1993)在回顾了以往的研究文献后指出,进行有氧的或不强烈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降低轻度和中度的抑郁症状,并认为自尊心增强,身体状态明显好转。

相反,混合组被试术报告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变化。

Beg er(1992)研究发现,无氧锻炼(如举重)与有氧锻炼一样具有减轻抑郁程度的作用。

散步或慢跑被试在处理应激情景、改善情绪方面显著优于力量或柔韧组被试。

然而,生理结果与心理结果不同,在应激任期间,散步或慢跑组被试与柔韧或力量组被试在生理反应方面未有差异。

5 2 体育锻炼的强度 通常把锻炼强度分为3个主观负荷强度等级,即:A(RPE7~10),运动后即刻感觉非常轻松或轻松;B(RPE11~14),运动后即刻感觉尚轻松或稍累;C(RPE15~19),运动后即刻感觉累、很累或精疲力竭。

由于在运动中锻炼者很难用生理学指标监控锻炼强度,锻炼个体对活动负荷的主观评价尤显实用。

文献已证实,RPE与H R、VO2max、VE等高度相关。

如,:Berger(1993)等发现,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大心率的60%~75%)运动,有助于情绪的改善;Steptoe等研究指出,适中的体育锻炼能够改善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状态;还有些研究表明,中等或大强度的长期锻炼能够治疗非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症。

对大众的健身锻炼而言,最好是从事以中等强度为主的体育锻炼。

5 3 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及频率 到目前为止,对于每次锻炼所持续的时间多长才能够产生最佳的心理健康效应的说法不一。

Berg er(1993)等人认为,每次锻炼时间20~60m in,有助于情绪的改善;Long等人认为,坚持进行8~10周的体育锻炼是取得心理健康效应的最佳时间;还有研究表明,对于焦虑患者,体育锻炼所持续的时间越长,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就越好。

现有的大多数研究所采用的锻炼频率都是每周2~4次或3~5次。

总之,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充分重视锻炼医学和锻炼心理学评价锻炼强度的交叉研究,重视强度变化对个体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影响,以期寻找获得锻炼身心健康效应的理想途径。

参考文献:[1] 邢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2] M o rg an W P,Ellickso n K A.H ea lth,anx iety,and phy sical ex ercise.Anx iety in sport:A n inter nat ional per spectiv e[J].Hemisphere,1989,(5):56 59.[3] Berger B G,M cinman A.Exer cise and the qualit y o f life[M].In:Singer R N,M ur phey M,T ennant L K,H andbo ok of r eser ch on spo rt psycholog y.N ew Y o rk:M 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93.[4] 殷恒婵,傅雪林.对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分析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4,(6):37 39.[5] 季浏.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9):16 20.(收稿日期 2005 09 14)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1月第30卷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