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地质学》理论教学指导

合集下载

地质学基础 全套讲义

地质学基础 全套讲义

《地质学基础》讲义前言一、课程介绍1、课程性质地质学基础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程。

本课程对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具有重大作用,能够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球观和世界观,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其他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目的任务(1)目的:使学生对地质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逐步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的思维方法,为进一步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任务:学习和掌握地质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内容、意义及相互关系,从地球的组成、演化与各种地质作用的性质、特点、过程和结果入手,掌握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概念和术语、重要理论及地质思维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学生在低年级最先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城乡规划综合实习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的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土地资源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要求1、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及研究方法;现代地质学发展的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不同圈层的特点;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地壳类型及其特点;软流圈和岩石圈的特点;地质作用的分类;鉴定矿物的主要依据及其基本特征;矿物的分类;火成岩的分类,代表性的岩石及其特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类型及相应的变质岩;板块边界的类型;岩层的产状要素;褶曲的分类;断层的分类;描述地震特征的相关术语;火山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人类的演化阶段。

重要术语:重力异常;地磁异常;地热增温级;克拉克值;硅铝层;硅镁层;软流圈;岩石圈;地质作用;矿物;岩石;晶质体;非晶质体;类质同像;同质多像;解理;风化壳;变质作用;变质强度;接触变质晕;双变质带;贝尼奥夫带;构造运动;构造变动;地槽;地台;地盾;板块;褶曲;地形倒置;断层;地层层序律;化石;标准化石;地层;岩相;构造旋回;沉积旋回;矿石;矿床;品位.2、理解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获得的启示;酸性岩浆和基性岩浆的特征区别,岩浆性质与火山喷发类型之间的联系;鲍温反应系列对于认识矿物共生组合规律和掌握火成岩分类特征的意义;野外识别背斜与向斜;各种大地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分析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四纪时期地理环境演化的主要特征;分析矿床的形成与岩石成因之间的关系。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54604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Geolog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60(理论45+实验15)学分:4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地质学基础》是地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利用矿物、岩石、构造、地层等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去探寻矿产、水、土地、太空等人类生存必须资源,去处理地质灾害、地方病、重金属污染等人类生存相关的环境问题。

该课程在注重理论分析的同时,也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通过课程实验和野外实习,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该课程既能构建学生地质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又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地质野外工作技能,为学生以后深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地球科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Geology is a basic course for geography majors, this course uses geology basic theory and method of mineral, rock, tectonic, stratum and so on, to search for the human survival must resources such as mineral, water, land, space and so on, to deal with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geological disaster, endemic disease and heavy metal pollution. This course pays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analysis,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 through the course experiment and the field practice, and constructs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his course can not only build the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geology basic theory, but also can train the students ' basic geological field work skill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arth Science for the students further study and work.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基础地质学》教案

《基础地质学》教案

《基础地质学》教案(参考学时:64学时)前言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基础地质学(3)》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珠宝首饰与材料工艺学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岩土方向)的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明确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研究方法,掌握现代地质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现代地质学的主要成就,初步具备分析和推断地质问题的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地球的圈层构造以及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地壳的物质组成,常见的矿物和岩石,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过程及产物特征,岩石圈的运动规律。

课程的基本理论是:地球,特别是岩石圈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各种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课程的基本知识是:各种基本概念,地质现象,地质作用产物以及有关地球的基本论述。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启发式教学,并贯穿“将今论古”的原则。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手段:课程计划通过讲课和实习两个教学环节来完成,配合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包括幻灯、录像、图片展览和地质博物馆参观等)以及野外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理论教学深度。

第一章绪论一、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研究重点是地壳。

原因:人类生活主要局限于地球表面;受科学技术的限制2、地质学研究的内容:固体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形成和演变的历史。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目前主要是研究地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发展历史以及地质学在生产中应用的科学。

二、地质学的分科1、研究地球(固体地球的外层——岩石圈)物质组成的学科——结晶矿物学、岩石学。

2、研究地壳运动、形变及地表形态特征的学科——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貌学等。

3、研究地壳的演变历史和古代(地质历史时期)自然面貌的学科——古生物学、地史学、古地理学等。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学时:72学时学分:3学分理论学时:60学时讨论学时:12学时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大纲执笔人:王心源大纲审订人:一、说明1、任务与要求地质学基础是地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按照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的实际和教学工作的需要,本大纲内容重点是以矿物和岩石、地质构造和大地构造及地质发展史为基本内容,而这些内容又以地壳的组成物质、构造变动和发展历史组合成新体系,以便为地貌、土壤、水文、区域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以及环境学概论等后行课打下一定的地质基础。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除了安排有课堂学习外,还有野外与室内的实习,以培养学员初步野外工作能力。

由于地质学的范围非常广泛,而地理专业需要的内容又是多方面的,所以在规定的学时内难以完全应用课堂讲述的方式进行,矿物、岩石的分类描述,主要古生物化石鉴定以及地质图的阅读等,可结合课堂以外进行教学。

本大纲只能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讲授地质学的基本要求。

其内容、顺序和时间安排,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

3、大纲内容绪论一、地质学的对象、内容和分科二、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三、地质学在地理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章地球概况第一节地球概况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二、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密度和重力;地球的磁性;地热;磁偏角;磁倾角的概念第二节地球的结构掌握地球的结构的划分一、地球外部圈大气圈水气圈生物圈二、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一级构造单位:即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大陆型地壳具双层结构:花岗岩层、玄武岩层大洋地壳具单层结构:玄武岩层第三节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一、地质作用二、地质年代地质作用概念地质作用/根据能的来源不同又分为外力地质作用:风化、前理、搬迁、沉积、成壳内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地质年代表第二章矿物矿物的概念第一节矿物的基本特征一、结晶的基本概念晶体与非晶体质体;晶系和主要原单形;聚形和双晶。

地质学基础部分教案

地质学基础部分教案

地质学基础部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质时期划分和地质作用的基本知识。

3. 培养学生对地质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其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质学基本概念:地质、地质学、地质时期等。

2. 地质学研究方法:地质观测、地质调查、地质勘探等。

3.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等。

4.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质作用过程与地质构造等。

5. 地质时期划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质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质作用及地质时期划分。

2. 教学难点:地质作用过程与地质构造、地质时期的划分及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地质学基础》、《地球科学》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PPT、地球仪、地质标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质标本,引导学生关注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讲授地质学基本概念:介绍地质、地质学、地质时期等概念,让学生了解地质学的研究范畴。

3. 讲解地质学研究方法:阐述地质观测、地质调查、地质勘探等方法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4. 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介绍地壳、地幔、地核的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

5. 探讨地质作用:讲解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及其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6. 讲授地质时期划分:介绍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时期的特征及其划分依据。

7.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地质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地质时期划分,分享学习心得。

8. 总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和互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质作用及地质时期划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确保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学时54学分 3赤峰学院环境与资源管理系制定人:任晓辉审核人: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地质学基础是四年制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当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掌握有关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变动和发展历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

同时,地质学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了解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常见的标准化石;掌握阅读平面地质图、绘制剖面地质图和野外地质调查的一般方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1.课程内容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重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又要注重提高教学的起点,反映地质科学的新成就和新进展。

2.作为专业基础课,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还要注重实用性。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尽管总课时压缩到 54 学时,但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起重要作用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和野外考察等)要进一步强化。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1.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选用合适的教材,以教材为主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2.本大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选定教学内容,既注重知识传授,更强化能力培养。

(四)室内实验及野外实习( 8 学时)1.实验一(1)实验名称:观察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2)主要内容与要求:观察矿物的形态、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断口等主要物理性质,通过观察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学会鉴别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掌握系统描述矿物标本的一般方法,为下一步鉴定矿物打下基础。

(3)学时分配: 2 学时。

2.实验二(1)实验名称:认识常见的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2)主要内容与要求:通过认真观察常见的岩石标本,学会肉眼鉴定岩石的一般方法,并对所观察的岩石进行系统描述,完成实习报告的有关部分;掌握主要岩石的鉴定特征,能够准确鉴定主要岩石。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课程编号:0114021B3学时/学分:48/3 课程类别/性质:专业基础/必修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一、课程目标与定位《地质学基础》是土木工程专业(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知识平台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该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是研究土木工程建设项目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也是知识面较宽、工程性、综合性较强的自然科学。

《地质学基础》所包含的知识、理论既是土木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又是为后续的专业模块课学习和将来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主要以地质学基础理论、项目工程场地安全为目的,围绕地质条件和地质问题,介绍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工程岩土的工程性质,分析解决和正确处理各种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有关地质问题。

二、课程从属项目关系本课程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专业必修技术基础课程,侧重岩土与地下工程专业。

涉及《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地史学》、《古生物学》、《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等有关内容,这些内容对该门课程起到了完善和补充的作用。

与本课程联系较为密切的是《测量学》、《力学》、《工程岩土学》、《土质土力学》。

先修课程:大学基础理论课程后续课程:《工程岩体力学》、《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地下工程检测技术》、《隧道工程》。

三、课程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地质学基础》课程主要以地质学基础理论、项目工程场地基础安全为目的,围绕土木工程项目的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介绍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地质思维能力、地质时代概念的建立和地质作用过程的感性认识,并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初步学习与掌握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以及地质理论知识在岩土与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工程岩土的工程性质,分析解决和正确处理各种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有关地质问题,为专业课学习和将来实际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地质学基础教学基本要点

地质学基础教学基本要点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
1、沉积岩的化学成分;沉积岩的结构;
2、砾岩;火山碎屑岩;
3、白云岩的生成机理;
4、煤、油页岩;蒸发岩、硅质岩;
【掌握】
1、沉积岩的分类;沉积岩的矿物成分;沉积岩的颜色;
2、粉砂岩与粘土岩;
3、碳酸盐岩的结构成因分类;常见碳酸盐岩;
【重点掌握】
1、沉积岩的概念,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机械沉积分异作用;成岩作用;沉积岩的构造;层理构造;2、碎屑岩的一般特征;碎屑岩的分类;砂岩的成分分类;
学时要求
总共21学时,面授6学时,自学15学时
主要内容
一、核心知识点
1、地质构造的概念,岩层产状三要素,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及其形成过程;
2、褶皱构造:褶曲及褶曲要素,褶曲的基本类型及特征,褶皱的组合,褶皱的形成机制,同沉积褶皱的概念与特征,褶皱的形成时代;
3、断裂构造:节理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分类,断层及断层要素,断层的基本类型及特点,常见的断层组合;露头区断层的识别标志及特征、断层面产状的确定,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断层的形成时期,生长断层的概念、特征及形成。
【重点掌握】
1、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一岩石圈,研究的内容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分布特征、形成过程及演化规律;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所谓的“历史比较法”(或称“将今论古”、“现实主义原则”)的原理就是指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学习建议
学习本门课程应注意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相结合,注意在实验过程中以及工作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的应用,注意建立初步的地质概念与模型、培养矿物岩石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地质学》理论教学指导《基础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应用地球化学、珠宝首饰与材料工艺学等地学类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

该课程旨在学生明确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研究方法,掌握地质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地质学的研究现状、主要成就和发展方向,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地质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勇于献身地质事业的精神,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具体教学要求如下:第一章绪论知识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地球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为什么要学习地质学;本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掌握“将今论古”的原理。

第二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知识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唯一性;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表面特征,大陆地形单元和海底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大洋中脊。

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重力、密度、地磁、地热;地球的圈层构造,岩石圈、软流圈的概念;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特点;核幔差异旋转;地球能量系统,地质作用的概念,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概念与分类。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物理性质、表面特征、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征,掌握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分类。

第三章地球物质组成知识点:地壳的物质组成,克拉克值、丰度的概念;矿物的概念,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与分类;常见矿物的认识;岩石的概念,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概念。

学习目标:掌握元素丰度和矿物的概念、形态和物理性质、岩石的概念、常见矿物的认识。

第四章风化作用知识点: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分类;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的方式及主要产物;残积物,风化壳,土壤的概念;风化壳剖面及结构,风化壳的类型,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学习目标:掌握风化作用概念、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及产物特征。

第五章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知识点:地面流水的概念;地面流水的运动形式;片流和洪流的地质作用及产物主要特征和地貌;河谷及其横剖面的组成要素;底蚀作用及其产物,侵蚀基准面、向源侵蚀、河流袭夺和平衡剖面的概念;侧蚀作用,河曲的发展及牛轭湖的形成;河流的搬运作用及机械分异;沉积类型和冲积物的特征;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和条件;河流地貌;阶地的概念、形成过程及研究意义。

学习目标:掌握地面流水的概念和运动形式,河流的地质作用的过程及产物特征,流水地貌。

第六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知识点:地下水及其来源、赋存形式、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的埋藏类型;喀斯特及发育条件;喀斯特地貌发育阶段;常见的喀斯特地貌;洞内沉积和洞口沉积类型和特征。

学习目标:掌握地下水的概念、赋存形式、埋藏类型,潜蚀作用及其类型,喀斯特及发育条件和发育阶段,常见的喀斯特地貌现象。

第七章海洋的地质作用知识点:海与洋,海水的三个重要参数:盐度、温度和密度;海洋的环境分带及其特征;海水的运动形式及其特点,波浪的变形和折射;海蚀作用的类型和海蚀地貌;海洋的搬运作用及其特点;不同海洋环境的沉积作用,沉积物的来源;海积地貌类型及其成因;浅海的机械、化学和生物沉积;珊瑚礁类型及其成因;浊流沉积作用。

学习目标:掌握海水的运动的方式及特点、海洋的环境分带及各带的地质作用和产物特征、各种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类型及其成因。

第八章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知识点:湖泊、沼泽的概念;湖泊的分布;湖盆的成因;湖水的成分;湖水的来源和排泄;湖泊的动力;湖泊的剥蚀和搬运作用;潮湿气候区湖泊的机械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和生物沉积作用;干旱气候区湖泊沉积作用发展过程;沼泽的成因,沼泽的生物沉积作用和煤的形成。

学习目标:掌握湖盆的成因和湖泊的动力,不同气候区湖泊的沉积作用及其特征,沼泽的成因和煤的形成。

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知识点:雪线的概念;冰川的形成及运动,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川的类型: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冰川的剥蚀作用及方式:挖掘和锉磨;冰蚀地貌:冰斗,悬谷,冰蚀谷,刃脊,角峰,羊背石;冰川的搬运作用及特点;冰碛地貌和冰水沉积地貌,冰碛物的特征,冰川湖和季节泥;冰期及其原因。

学习目标:掌握冰川的概念、类型、地质作用及其产物特征。

第十章风的地质作用知识点:大气环流和行星风系,季风,台风,龙卷风;风的地质作用特点;风蚀作用的产物;风的搬运作用及其分异作用;风积作用和风积地貌,沙丘的类型及成因;荒漠的概念及其类型;黄土特征、成因、分布及研究意义;黄土地貌类型。

学习目标:掌握风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特征,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及其成因,黄土特征及研究意义。

第十一章成岩作用和沉积岩知识点:成岩作用的概念和类型;沉积岩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沉积岩的分类;常见沉积岩的认识。

学习目标:掌握固结成岩的方式及特征、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常见沉积岩的认识。

第十二章古生物、地层和地质年代学知识点:化石的概念及保存类型;古生物的分类,各门类的基本特点;古生物的地史演化;地层的概念;相对地质年代及其确定方法;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地质年代)的概念;地质年代表;地球各个时期的发展概况。

学习目标:掌握化石、地层的概念,相对地质年代及其确定方法,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表。

第十三章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知识点:构造运动的概念;构造运动的方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构造运动分期;构造运动的主要证据;构造运动旋回和构造运动期。

岩层的产状和产状要素;地层接触关系和确定不整合的时代;褶皱的概念及基本类型与分类;断裂构造的概念及基本类型;断层的组合类型。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接触关系,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的概念;不整合存在的标志;确定不整合的时代。

岩石变形的概念;褶皱的概念及基本类型:背斜,向斜;褶皱要素,褶皱的剖面和平面分类;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倾伏背斜,水平背斜;褶皱的组合:线状褶皱,短轴褶皱,穹隆和构造盆地。

断裂构造的概念及基本类型:节理,断层;断层要素;断层的类型: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断层的组合类型:阶梯状断层、地堑和地垒、叠瓦状构造;判断断层存在的依据;断层的动向。

学习目标:掌握构造运动的概念及类型,地层接触关系,褶皱、断裂的基本类型、组合及特征。

第十四章地震作用知识点:地震的概念;地震要素:震源、震中、震级及烈度和等震线的概念;地震的成因类型;地震作用的过程;现代地震的分布规律;地震过程和地震预报。

学习目标:掌握地震作用的概念及成因类型,地震过程和地震预报的有关知识。

第十五章岩浆作用与岩浆岩知识点:岩浆和岩浆作用的概念;火山和火山喷发物;熔岩的产状类型;火山喷发的类型:裂隙式,中心式,熔透式喷发;中心式喷发的类型:宁静式,猛烈式和递变式;火山机构;火山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侵入作用的概念;侵入岩体的产状:协调侵入体,不协调侵入体;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同化混染作用,气液作用,鲍温反应系列的概念;岩浆岩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岩浆岩的分类;常见岩浆岩的认识。

学习目标:掌握岩浆及岩浆作用的概念,岩浆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的方式及产物特征,火山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岩浆的演化,岩浆岩的基本特征,常见岩浆岩的认识。

第十六章变质作用与变质岩知识点:变质作用的概念;影响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变质作用的方式;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及其所形成的主要岩石类型:接触变质和接触变质岩;动力变质和动力变质岩,区域变质和区域变质岩,混合岩化和混合岩;变质岩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变质岩的分类;常见变质岩的认识。

学习目标:掌握变质作用的概念、影响因素、方式及类型,变质岩的基本特征,变质岩的分类,常见变质岩的认识。

第十七章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知识点:大陆漂移说及其地质证据;海底扩张学说及其依据;转换断层的概念;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涵义;板块边界的类型及运动;全球板块的划分;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内力地质作用与板块构造的关系;威尔逊旋回。

学习目标:掌握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学说的基本要点及其依据,板块构造的概念,边界类型及运动,全球板块的划分。

第十八章地球资源与地质环境知识点: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的概念;有关矿床的基本概念:矿产、矿田、矿床、矿体、围岩、矿石、脉石;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地质环境的概念及特征;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概念;自然地质环境与人类的安全和健康。

学习目标:掌握地球资源的分类,矿产资源的基本概念,地质环境的基本概念。

《基础地质学》实践教学指导(1)实验教学:【实验一】矿物形态和物理性质实验内容:矿物形态,主要是结晶质矿物的单晶体、双晶体及集合体形态。

矿物的物理性质,主要是矿物的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硬度、比重、解理及断口。

基本要求:了解矿物的形态及物理性质,为认识矿物打下基础,认识和描述常见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其鉴定特征。

【实验二】常见矿物的识别实验内容:方铅矿、辉锑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萤石、重晶石、滑石。

基本要求:认识和描述常见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其鉴定特征。

【实验三】造岩矿物的识别实验内容:橄榄石、辉石、角闪石、正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方解石。

基本要求:认识和描述这些矿物的物理性质,掌握其鉴定特征。

【实验四】地质作用现象图片观察实验内容:阅读实验室30张动力地质作用的照片,并回答问题。

基本要求:通过照片的观察分析,加深对动力地质作用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重点难点:认识常见动力地质作用的现象和产物。

【实验五】沉积岩的肉眼鉴定实验内容:砾岩、砂岩、页岩、泥岩、石灰岩、白云岩、硅质岩。

基本要求:观察沉积岩的一般特征,观察描述常见的沉积岩,并将观察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表格中。

重点难点:肉眼怎样鉴定沉积岩。

【实验六】常见古生物化石的观察和认识实验内容:观察动物化石:腕足类(巅石燕);珊瑚(贵州珊瑚、笛管珊瑚);三叶虫(雷氏虫);笔石(对笔石);头足类(角石);鱼类(狼鳍鱼)。

植物化石:栉羊齿,苏铁杉。

基本要求:了解常见的动植物化石。

【实验七】读断层地区地质图并求断距和产状实验内容:褶皱:褶皱要素,褶皱类型——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水平褶皱、倾伏褶皱、短轴褶皱、穹窿、构造盆地。

断层:断层要素,主要断层类型及常见断层组合类型。

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

基本要求:熟悉褶皱要素及背斜、向斜在剖面上的表现;熟悉断层要素及各种断层在剖面上表现;观察角度不整合在剖面上的表现。

【实验八】岩浆岩的肉眼鉴定实验内容:橄榄岩、苦橄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闪长岩、闪长玢岩、安山岩、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

基本要求:认识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观察描述常见的岩浆岩,并将观察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表格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