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翻译打印

合集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字词解释 句子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字词解释 句子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qě)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发:兴起、被任用畎亩:田地举:选拔、被任用士:狱官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中被任用,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任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被任用,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市:集市故:所以降:下达任:使命于:给是:这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集市被任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样的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财资缺乏拂:违背乱:扰乱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动:使…震撼忍:使…坚忍曾:通“增”,增加益:增加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恒:常常过:犯错误然:这样衡:通“横”,阻塞作:振奋、有所作为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征:表现发:流露喻:了解、明白入: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拂:通“弼”(bì),辅佐出:在国外敌:相当、匹配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这个国家往往就会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这样于:在这样之后才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译文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译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会员:jerryhuwq友情提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首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译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会员:jerryhuwq友情提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和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和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和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作品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1发2于畎亩3之中,傅说4举5于版筑6之间,胶鬲7举于鱼盐8之中,管夷吾9举于士10,孙叔敖11举于海12,百里奚13举于市14。

故15天将降大任16于是17人也18,必19先苦20其心志21,劳22其筋骨,饿23其体肤24,空乏25其身,行拂乱26其所为27,所以28动29心忍30性,曾31益其所不能32。

人恒33过34,然后能改;困于心35,衡于虑36,而后作37;征于色38,发于声39,而后喻40。

入41则无法家42拂士43,出44则无敌国45外患46者,国恒47亡48。

然后知生于忧患49,而死于安乐50也。

词句注释:1、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吠,田间水渠。

4、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译文及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译文及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译文及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孟子及其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发:起,指任用。

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畎,田间水渠。

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及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及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及注释舜发于亩,傅说于盘间楼,胶于鱼盐,关彝一世于秀才,孙帅于海,百里于市。

顺是从田里种田用的,是从筑墙用的,是从卖鱼卖盐用的胶水,管奕武是从狱官手里救出来任用的,孙帅是从海边僻静处用的,百里茜是从奴隶市场赎回来用的。

注释: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发:起,指任用。

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畎,田间水渠。

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见武丁,武丁曰:“是也。

”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

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举:被选拔。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

《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

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士:狱官。

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

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

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

海:海滨。

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

本为虞国大夫。

晋国灭虞国,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起被俘至晋国。

晋国嫁女于秦,百里奚被当作媵臣陪嫁到秦国。

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及注释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及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1、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畎,田间水渠。

4、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见武丁,武丁曰:“是也。

”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

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5、举:被选拔。

6、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一字词解释:1舜发.于畎亩()2畎亩( )3举( )4版筑( )5举于士.( )6举于市.( )7大任.( )8是.人( )9苦.其心志( )10劳.其筋骨( )11饿.其体肤( )12空乏..动心忍性( )15动心..其身( )13拂.乱.其所为( )14所以( )16忍性( )17曾益( ) 18曾.益( )19所不.能.( )20人恒.过()21人恒过.()22困.于心()23衡.于虑()24而后作.()25征.于色()26征于色.()27而后喻.()28入.则无法家拂士()29入则无法家....拂士()30入则无法家拂士()31出.则无敌国()32敌国()33国恒.亡()34国恒亡.()35然后..知生于忧患()36然后知生.于忧患()39而死.于安乐也()二翻译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3、饿.其体肤,空乏..其所为。

..其身,行拂乱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5、舜发.于畎亩..之间..之中,傅说举于版筑6、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7、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人恒过..,然后能改三.问答题: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2.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3、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4.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用?6.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你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7.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六、《送东阳马生序》重点词语嗜学..于藏书之家..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手.自笔录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人多以.书假余既加冠硕师..先达......执经叩.问德隆望尊稍降辞色....援疑质理叱咄..礼愈至.俟.其欣悦负箧曳屣四支.僵劲持汤沃灌...寓逆旅..被.绮绣..再食烨然..若神人蕴袍敝衣..意....慕艳以中......口体之奉二、句子翻译1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5、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6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7、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8、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9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10、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三重点问题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2、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宋濂的什么精神和品质?3、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5、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6、联系实际,谈谈你在“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中所得的启示。

7、从宋濂刻苦求学的故事中你得到哪些启示呢?8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七、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欣然:遂至:念:寝:但:相与:闲人:空明:户:藻、荇交横:二、把下列句中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问题探究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1、《记承天寺夜游》里能体现苏轼与张怀民之间的友情的句子有哪些,并分别说出理由。

2、“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闲”表现在何处?你如何理解“闲人”一词?3、有人说《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是作者悲观失望的情绪,你认同吗?请说明理由。

4、赏析文中对月色的描写。

5、拓展延伸(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八马说1、故虽()有名马,祗()辱: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译句(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6、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韩愈借千里马的问题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7、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8、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九.桃花源记陶渊明.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夹岸:,芳草:。

落英:。

缤纷:异:。

之:。

穷其林:。

穷:。

彷佛:若:。

便:。

舍:。

才:。

豁然..开朗。

:。

旷:。

俨然:。

属:。

阡陌交通:。

阡陌:。

鸡犬相闻:。

往来:。

种作:。

悉:。

外人:。

黄发垂髫:。

怡然:。

具:。

要:。

咸:。

问讯:。

妻子:。

邑人:。

绝境:。

间隔:。

乃:。

无论:。

为具言:。

叹惋:。

延:。

“不足:语云:为:。

既:。

便:。

扶:。

向:。

志:。

及:。

诣:。

即:。

志:。

欣然:。

规:。

未果:。

寻:。

问津:。

二、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3.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译文: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文: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译文:1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16.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1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18.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19.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20.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译文:21.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三相关成语:1、作者笔下的描绘了怎样的“世外桃源”?情节和文章内容分析。

(1)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3、《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其实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都有自己向往的“桃花源”,请简要说说你心目中的“桃花源”。

十、《论语》十则练习题1、孔子名,字,是春秋末年伟大的家、家,《论语》是用来记录的体散文专集,是家的经典著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有朋.自远方来(4)三.省吾身(5)交而不信.乎(6)传.不习乎(7)温故.而知新(8)学而不思则罔.(9)思而不学则殆.(10)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1)见贤思齐.焉(12)士不可以不弘.毅(13)死而后已.(14)其恕.乎(1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6)诲女.知之乎翻译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4、第一则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表达了孔子怎样的思想?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提倡的处事待人之道。

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写一句话用上这一格言。

7、求学中的你,正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选取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你的启示。

8、你如何看待曾子每天反省自己有没有做到“忠”和“信”?1、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论语》仍然获益匪浅。

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2、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