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题详解】
C项理解错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这里的人不想出去,不想被外界的人打扰。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由内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可知两文描绘的都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民风淳朴的社会。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阡陌交通( )⑵便要还家( )⑶便扶向路( )⑷处处志之( )
10.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篇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篇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篇《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篇《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14分)(20xx,河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阃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①人。

少负②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③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昊兵法。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④。

学射于周同⑤。

同射三矢⑥,皆中的⑦,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菩⑧;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

②负:具有。

③强:擅长于。

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

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

⑥矢:箭。

⑦的:箭靶的中心。

⑨管(ku6):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2分)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 ___②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____(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R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C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精选22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精选22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精选22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篇1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3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_________________(2)未果,寻病终寻: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不久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B.何陋之有C.花之君子D.能以径寸之木2. 下面对《桃花源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渔人“缘溪行”拉开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为桃花源的出现自然铺垫。

B. “皆叹惋”意蕴丰厚,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

C. 渔人辞别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来时路而返,这与渔人入桃花源的情节形成照应。

D. 作者通过真实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笔多曲致,富有波澜。

3. 下面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欲穷其林(尽)B.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C.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D. 处处志之(记号)4. 下面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B.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真无马邪D. 闻之,欣然规往宴酣之乐,非丝非竹5.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语言精练、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语句盛新图定为成高,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及解析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便舍.船屋舍.俨然B. 寻向.所志便扶向.路C. 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D.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坻,为屿,为堪,为岩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B. 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C.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D. 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4. 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链接材料】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题)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题)

(二)文言文阅读Ⅰ(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选自《桃花源记》,陶渊明)1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出师表》)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D.不足为外人道也酿泉为酒(《醉翁亭记》)14.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5.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第①自然段写田园风光、百姓的日常生活及精神状态,表现桃源环境优美、社会安宁。

B.“皆叹惋”写渔人及桃源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桃源外百姓遭遇的惋惜,言简意丰。

C.选文叙写善用照应,如“得其船”照应“便舍船”、“寻向所志”照应“处处志之”等。

D.选文描绘的世外桃源寄托着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追求,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

答案:13B14.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5B。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六篇(含答案)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六篇(含答案)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六篇班级:姓名: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水益涩①,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②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③,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④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⑤“雪窦山”字。

注:①涩:不通畅。

②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③陇:通“垄”。

④牧竖:牧童。

⑤髹(xi 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1)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 (2)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3)曳.舟不得进_______________ (4)遂.缘小溪_______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樵童牧竖相征逐。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5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5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5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③便扶向路()④寻病终()便要还家()皆叹惋()13.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2分)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16.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2分)17.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答:参考答案:1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同邀邀请惊讶,惊奇1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朝代)著名诗人___,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③甚异之()④不足为外人道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如此美好,那么你理想中的社会王国是什么样的?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设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2、(1)鲜艳美丽(2)整齐的样子(3)对感到奇怪(4)不值得,不必3、(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4、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

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5、“略”。

符合社会现实言之有理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篇二」文言文阅读【甲】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皆若空游无所依依:依托。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北斗星。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互相通达。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邀请。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同“乃记之而去”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C.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D.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伤仲永》1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从侧面加以烘托,突出潭水的清澈。

B.从乙文“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句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打扰这里的生活。

C.甲乙两文都写作者仕途上遭受挫折,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

D.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第②段侧重于描写,乙文第②段侧重于叙述。

参考答案10.B 11.D 12.C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篇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12.解释下列加点词(1分)(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 便要还家()13.下列每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是()(2分)A. 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 为:不足为外人道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C.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D. 具:具答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14.翻译句子(2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5.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和平;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

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当今和谐社会的认识。

(2分)12. (1分)(1)与世隔绝的地方(2)通邀,邀请 13.D(2分)14. (2分)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15.(参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优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生活富足,人人自得其乐等。

(2分)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篇四」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问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4分)(1)屋舍俨然 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____(3)遂迷 ________________ (4)寻病终 ________________【小题2】下列各项划线字与现在意思一样的是(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不足为外人道也【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A.本文采用层层设疑的写法,既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B.见到村中人的生活状况,渔人“乃大惊”,说明眼前的场景是他先前所未见过的。

C.渔人“处处志之”,却“遂迷”,让故事亦真亦幻,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

D.对于桃花源,刘子骥之后就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小题5】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3分)答案【小题1】(1)整齐的样子(2)“要”通“邀”,邀请;(3)于是、就(4)不久【小题1】A【小题1】略【小题1】B【小题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A中“捕鱼”古今意思相同。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B中应是桃源人“乃大惊”。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篇五」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6、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8、“村人”“不知不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9、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10、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1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

(用原文语句作答)13、文中与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14、成语“无人问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1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1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18、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19、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20、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21、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武陵渔人的见闻后,为什么“皆叹惋”呢?22、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23、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2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卟为外人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2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意见。

27、古往今来,人们对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有不同理解: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似为无意;而谢得枋却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又觉有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