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用金紧密结合加快肿瘤治疗技术创新--2014CMIC中国微创介入

合集下载

科技创新为我国医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为我国医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为我国医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作者:潘锋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8年第19期由中国抗癌协会、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CGCA)主办,以“传承,创新,合作,共赢”为主题的“第十三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于6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举行。

在本次大会上,与会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针对当今国内外胃癌的临床研究、基础与转化研究、姑息康复治疗、临床护理等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分享了最新研究进展,大会共设立了27个专题分会场,并举办了多学科交流、临床研究进展等专题讨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詹启敏教授在开幕式主题论坛上向记者介绍了当前我国医学科技创新的现状和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并强调中国医学创新要汇聚公众需求、资源优势、政府重视等多方面的优势。

他认为精准是医学发展的终极目标和要求。

科技创新极大促进医学进步詹启敏教授首先介绍说,现代医学发展100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推动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使得医学诊断发生革命,人类可以在没有切口的状况下观察人体内部情况。

1928年青霉素问世后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

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揭示了生命的奥秘。

1954年第一例肾移植手术的成功,开创了器官移植时代。

1972年第一台CT诞生。

1978年法国医生完成了第一例微创手术。

2001年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发表。

X线诊断、CT实现了很多疾病的体外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

手术机器人、胶囊内镜为疾病诊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此外,这100多年来,医疗技术和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粗线条到较精准,MDT就是一个对疾病诊疗的整合和综合过程。

临床实践模式也从经验医学、循证医学向精准医学与整合医学转变,当前医学科技正在步入大数据、精准医学、靶向治疗的新时代。

詹启敏教授说,科技创新极大促进了医疗装备的进步。

基础理论和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催生了新的医学认识,推动医学新技术、新装备的发展。

“介入微创”为中晚期肝癌首选

“介入微创”为中晚期肝癌首选
疸、 食 道 狭 窄等 疾 病 最 主 要 治 疗 方 法 之 一 。
情况下 , 在 皮肤 上 作 几 毫 米微 小通 道 , 在 影 像
设备 ( r t n 管造 影机 、 C T) 引导 下 对 病 灶 局 部 进 行 治 疗 的 创 伤 最 小 的治 疗 方 法 。具 体 讲 , 就
加热 烧 死肿瘤 ( 射频 刀 、 微 波
刀) 、 冷 冻 冻 死肿 瘤 ( 氩氦 刀 ) 及 植 入 放 射 性 粒 子 肿 瘤 内照
射 方 法 可 有 效 控 制肿 瘤 。 实 践 证 明 ,选 择 适 当 的
介入治疗方法可延长 中晚期肝癌 患者生命 ,
减 轻痛苦 , 部 分 患 者 经 治 疗 后 可 行 2期 手 术
最 大程度毁灭性杀伤 。 三是肿瘤靶 向消融技术 : 在超 声、 C T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 接 受 四次 介 入 治 疗 后 ,非 但 疼 痛 减 轻 了 ,
肿 瘤 也 缩 小 了 ,而 且 生 活质 量 也 提 高 了 , 至
今 正 常生 活 3年 了。 4 5岁 李 先 生 肝 癌 手 术 后 复 发 ,通 过 肝
过 超 选 择 插 管于 肿 瘤 的供 养 血 管 , 用碘 油 和 其他颗粒状栓 塞剂阻断肿瘤血 液供养 , 把 肿
瘤饿 死 , 同时 高 浓 度 化疗 药 物 在 肿 瘤 内持 续
入、 粒 子 植 入 的联 合 治疗 , 解 除病 人 病 痛 。 听
从 医生 建议 , 张 大爷 接受 了联合 治疗 , 半 年
是 将 不 同 药 物 经 过 皮 肤 或 血 管 注 射 入 病 灶 内, 改变病 灶血供 并直 接作 用于 病灶 , 对 肿 3 8 I [ 2 0 1 7 . 0 3 ] l

科技部召开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

科技部召开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

第1期·3·科技部召开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2020年12月24日,科技部在京召开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研究部署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3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市副市长靳伟、上海市副市长吴清、广东省副省长王曦、科技部秘书长苗少波等出席会议,科技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相关省市科技管理部门及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分管领导同志分别作了讲话,围绕加快推动3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从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区域协同、优化创新环境、强化支撑服务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提出意见建议。

北京市科委、上海市科委、广东省科技厅负责同志分别汇报了3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筹备建设进展情况,有关参与建设单位同志做了补充发言。

王志刚部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推动建设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举措,对于支撑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从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高度,深刻理解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重大使命,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动力源,形成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增长极。

要牢牢把握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聚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明确目标重点和主攻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突破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要将集聚培养科技人才队伍作为重大任务,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深度融合,吸引一批专业化、国际化、高层次科技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打造优势资源集聚的人才“特区”。

要强化跨区域统筹协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统筹与自主、共性与特色的关系,完善协同机制,加强科研数据、科技成果、科研设施等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促进创新要素高效配置。

老子峰下神话多

老子峰下神话多
质子治疗系统临床试验启动 质子中心实现“第一照”
质子治疗是当今最前沿的高端放疗手段,可 用于全身各部位肿瘤治疗,尤其对肿瘤被敏感 正常组织包绕的患者,优势更为明显。山东省 肿瘤医院质子中心作为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 “一号工程”“引爆项目”,其质子治疗系统 何时运营一直备受关注。
近日,好消息不断传来。7 月 6 日,质子治 疗系统一次性正式获得了国家生态环境部辐射 安全许可证审批,完全具备了开展临床试验的 资质和条件,将招募 47 例患者入组进行免费临 床试验。7 月 13 日,质子治疗系统正式开始进 入临床试验,再次刷新了“济南速度”,被业 界评价为招募的患者研究治疗周期 1-8
73
CITY OF SPRINGS
Copyright 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不止于此。山东中医药大学国际眼科与视光医学院、体育公园项目也迎来交付,医学大道项目 实现快车道全线贯通……
项目是园区发展的源头活水。截至目前,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累计开工建设项目 43 个,有 14 个陆续建成运营,它们犹如一根根顶梁支柱,正挺起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高质量发展的脊梁,为 济南“强省会”“走在前”凝聚磅礴力量。
Innovation / 创 新
Projects' Construction Vigorously Implemented in JMC
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
奏响项目建设“夏日进行曲”
文 / 王庆梅
图 / 刘悦琛
〇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正式落地。 Jinan Hospital of Guang'anmen Hospital has been established.
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项目启动 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高地

2010中国首届肿瘤介入与微创治疗大会在京举行

2010中国首届肿瘤介入与微创治疗大会在京举行

产 品制造 上 , 不仅 能替 代进 口骨 修复产 品 , 能降低 国内骨修 复产 品的价格 。 还
( 刊讯) 本
[ ]李 梅 . 6 宫颈 糜 烂 微 波 治 疗 后 多量 出血 6 O例 临床 观 察 及 处 理 [ ] 实 用 临床 医 药 杂 志 ,08 1 ( ) l3一l4 J. 2 0 ,2 9 :1 . l.
( 稿 日期 :0 0— 8 O 收 2 l 0 —3 )
21 0 0中国首届 肿 瘤 介入 与微 创 治疗 大 会在 京 举行
[ ]张 美 萍 .0 4 84例 宫 颈糜 烂 相 关 因 素 分 析 [ ] 重 庆 医 学 , J.
2 0 3 ( 4):8 2—1 4 . 0 9, 8 1 1 4 8 3
[ ]李 眷梅 . 波 治 疗 宫颈 糜 烂 10例 临 床 观 察 [ ] 中 国 医 5 微 0 J.
药 指 南 , 0 9, ( 4 :3 2 0 7 2 ) 1 6—1 7 3.
首届 肿瘤 介入 与微 创治疗 大 会 的执行 主席 邹英华 教授介 绍 , 随着 我 国医学科 技 的不断 发展 , 肿瘤 介入 与 微创 治疗 的新 技术 与新 方法 迅速 发展 , 而且 疗效 在不 断提高 , 肿瘤 导管 介入 和经 皮消 融为 主 的综 合治疗 方 法
获得 新进 展 , 以其 创伤轻 微 、 副反 应小 、 针对 性强 、 复快为 特征 , 为公 认 的中 晚期 肿 瘤患 者 首 选 的治疗 方 康 成
参 考 文 献 [ ] 乐洁 主 编 . 产 科 学 [ . 6版 . 京 . 民卫 生 出版 1 妇 M] 第 北 人
[ ]李莉 . 颈糜 烂 物 理 疗 法 治 疗 进 展 [ ] 现 代 临 床 医 学 , 3 宫 J.

纳米金:一种功能广泛的生物医学研究与应用工具

纳米金:一种功能广泛的生物医学研究与应用工具

纳米金也叫金纳米粒子。

这些纳米粒子大约是人头发的千分之一的尺寸大小。

纳米金非常小,通常它们以溶胶状态存在也就意味着金纳米粒子可以悬浮在液体中。

因此,金纳米粒子也被称为金溶胶或胶体金。

纳米金并不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黄金首饰的金黄色。

金溶胶通常显示出透明红色、蓝色、紫红色的状态,这主要是由纳米金的纳米尺寸效应和表面等离子共振特性所决定的。

纳米尺寸效应当固体晶体材料缩减到纳米尺度时就会展现出和块体结构不一样的性质。

超顺磁性的Fe3O4以及纳米金就是很好的例子。

大块的Fe3O4是亚铁磁性的,但是纳米尺寸的Fe3O4是超顺磁性的,也就意味着当存在磁场时纳米Fe3O4表现出磁性,当移去磁场时其磁性消失,这导致超顺磁性Fe3O4对于磁场的变化非常敏感并且响应很快。

而不同尺寸和形状的纳米金可与波长范围400-1200 nm)的可见光及近红外光发生相互作用,并且导致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或散射,从而使得纳米金表现出独特的光学特性。

例如,40nm的纳米金修饰抗体后可用于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构建,这也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POCT技术;10nm的纳米金修饰特异性单抗构建纳米探针,可用于免疫电镜中对细胞表面的抗原进行标记和定位;金标银染技术也广泛用于免疫检测或核酸检测中的信号放大。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通常来说,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有两种形式,如图1所示,传播的等离子体及局域化的表面等离子体。

当入射光与光滑金属表面相接触时会激发出金属表面的电子波,电子波会在金属表面传递,并与光耦合,这种现象被称为表面等离子极化(SPP)。

当光与金属纳米粒子相互作用时会产生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LSPR),这主要是由于金属纳米粒子费米能级附近导带上的自由电子在入射光频电场的驱动下在金属表面发生集体振荡,产生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当入射光的频率正好与自由电子的固有振动频率相同时,则发生共振,即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

此时,电磁场的能量被有效地转变为金属表面自由电子的集体振动能。

2014 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

2014 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

201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一等奖8项201401070 IgA肾病免疫炎症机制、新型生物标志物及防治的创新技术与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陈香美、蔡广研、司徒卓俊、彭佑铭、郑丰、李锦滔、那宇、张雪光、梅艳、张利、朱晗玉、王远大、王涌、陈大鹏、李平201401231 鼻咽癌个体化治疗研究与应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赵充、麦海强、张力、卢泰祥、李宇红、谢方云、胡伟汉、刘孟忠、孙颖、柳娜、陈磊、唐玲珑、毛燕萍、周冠群201401258 脑卒中发生机理与临床救治新技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费舟、潘伟生、章翔、黄国柱、李兵、路钢、蒋晓帆、郭庆东、李侠、张磊、吴志萍、姬西团、高大宽、付洛安、胡世颉201401134 胃黏膜癌变的新机制及早期防治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房殿春、姚礼庆、杨仕明、汪荣泉、周平红、刘海峰、梁后杰、彭贵勇、陈东风、201401073 听神经病发生机制的基础研究与诊治防控的临床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南方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王秋菊、肖中举、翟所强、唐杰、杨仕明、高维强、邢光前、于宁、王大勇、冀飞、于201401034 抗肿瘤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的建立及推广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孙燕、王金万、徐兵河、冯奉仪、储大同、周际昌、张湘茹、王奇璐、李树婷、韩晓红、李青、周立强、张频、王子平201401126 天然免疫识别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曹雪涛、安华章、于益芝、刘星光、徐胜、刘书逊、韩超峰、蒋应明、杨鹏远、侯晋201401287 活体肝移植的创新性研究香港大学卢宠茂、万钧、李珮瑜、吴德斌、耿玮、李长贤、刘小兵二等奖25项201402234 慢性乙型肝炎优化抗病毒治疗及影响疗效的因素南方医科大学、Humanity and health limited天下仁心有限公司、深圳市源兴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侯金林、孙剑、廖家杰、王战会、周彬、陈金军、陈永鹏、马世武、李咏茵、黄璇201402213 胰腺重大疾病多学科诊疗体系的建立及关键治疗措施的创新和应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春友、姜洪池、吴河水、孙备、杨智勇、赵刚、熊炯炘、陶京、周峰、刘涛201402069 蛋白质泛素化修饰的调控机制及其在骨质疏松促骨形成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张令强、贺福初、张戈、卢克锋、秦岭、尹秀山、邢桂春、李英贤、崔宇、何珊201402062 血糖及相关代谢异常在冠心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与机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周玉杰、杨士伟、王志坚、吴永健、杨新春、聂绍平、周迎生、华琦、赵迎新、刘宇扬201402275 泌尿男生殖系肿瘤多组学研究及其转化应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蔡志明、桂耀庭、黄毅、吴松、侯勇、李泽松、韩永华、孙小娟、黄卫人、李英睿201402142 疑难危重心血管手术麻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张铁铮、孙莹杰、曹惠鹃、耿智隆、金强、侯明晓、周锦、李林、许霁虹、宋丹丹201402106 新生儿脑病诊治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周文浩、朱长连、邵肖梅、孙金峤、熊曼、程国强、张崇凡、王来栓、曹云、杨毅201402130 常见良性食管疾病的外科治疗策略及应用基础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如文、谭群友、周景海、龚太乾、邓波、于磊、郭伟、蒋耀光、范士志、马铮201402115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证结合防治技术及其转化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季光、张莉、柳涛、黄诚、刘建文、王峥涛、宋海燕、王淼、王磊、杨丽丽201402308 基于稀土纳米上转发光技术的即时检验系统创建与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科炎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热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杨瑞馥、周蕾、黄惠杰、黄立华、郑岩、林长青、余韶华、张平平、屈建峰、谢承科201402178 血管发育与重构的分子机制研究及其在血管病变干预中的应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南京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浙江大学张力、季勇、朱建华、周斌、余路阳、胡晓晟、严卉、谢利平、陈婷、周逸蒋201402152 病毒性肝炎免疫损伤特点及抗病毒治疗对其影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牛俊奇、涂正坤、姜艳芳、金清龙、李娟、李婉玉、石晓东、张洪、冯俊燕、孙捷201402133 癫痫防治新技术开发及相关研究重庆医科大学、北京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湖南省湘中制药有限公司王学峰、王克威、肖波、张建国、李世绰、关国良、王文志、茆顺明、唐敦立、陈国俊201402026 提高心血管核医学诊断水平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何作祥、杨敏福、方纬、赵世华、窦克非、刘秀杰201402122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研究上海市胸科医院、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韩宝惠、沈洁、顾爱琴、高志强、王慧敏、姜丽岩、钟华、施春雷、张伟、钟润波201402232 Cl-通道对脑血管重构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中山大学关永源、周家国、王冠蕾、汤勇波、杜艳华、王小广、马明明、吕晓飞、刘捷201402061 脑重大疾病磁共振评价体系及诊疗关键技术与临床应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李坤成、高培毅、蒋田仔、朱朝喆、于春水、王亮、林燕、卢洁、于爱红、王志群201402105 复杂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方案的优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符伟国、董智慧、郭大乔、徐欣、陈斌、蒋俊豪、杨珏、史振宇、竺挺、石赟201402316 泌尿系统肿瘤诊疗技术创新及相关基础研究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医科大学殷长军、王美林、吕强、秦超、李普、张正东、顾民、华立新、邵鹏飞、李鹏超201402166 新发传染病处置高技术平台的构建与应用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明浩、鲍倡俊、崔仑标、祁贤、焦永军、朱叶飞、汤奋扬、郭喜玲、汪华、史智扬201402262 急性重症高原病的流行特征及其集束化治疗方案的建立与应用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青海省格尔木市人民医院马四清、吴世政、吴天一、张雪峰、郗爱旗、张淑坤、林丽君、何宗钊、陈强、许雪侠201402046 我国耐药结核病流行状况及关键防治技术的研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赵雁林、许绍发、何广学、逄宇、王宇、程京、金奇、高微微、邢婉丽、郭永201402245 脑卒中临床诊治关键技术研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游潮、刘鸣、李浩、林森、关俊文、刘翼、陶文丹、蒋艳、贺民、谢晓东201402107 母-胎免疫调节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杜美蓉、李大金、金莉萍、朴海兰、朱晓勇、李明清、唐传玲、赵洪波201402188 经胸微创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研究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曹华、陈良万、陈强、张贵灿、陈道中、张蕙、徐帆、王齐敏、黄忠耀、邱罕凡三等奖47项201403198 表观遗传学的免疫调控关键技术及其抗肿瘤作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山东大学、济南市中心医院姜国胜、高成江、常晓天、汪运山、宋冠华、张彩、任霞、李霞201403050 补肾方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生物学机制及新药研发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岐黄制药有限公司、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谢雁鸣、王和鸣、邓文龙、鞠大宏、魏戌、沈霖、支英杰、宇文亚201403119 额侧位喉部分切除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董频、谢晋、李永团、高尚、王国良、陈歆维、张佳、王果201403317 胰腺癌三级预防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推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成锋、林东昕、赵平、车旭、吴晨、王贵齐、赵心明、张建伟201403131 抑郁症相关分子基础研究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大学谢鹏、邱江、周健、李琦、杨德宇、郑鹏、牟君、朱丹201403154 蛋白质酪氨酸激酶和磷酸酶生物学功能新发现及抑制剂的筛选吉林大学付学奇、邢述、赵志壮、马俊锋、李婉南、胡鑫、徐雪松、董洪钵201403016 肾上腺髓质素功能多样性及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齐永芬、齐建光、金红芳、唐朝枢、杜军保、张靓、滕旭、蒋维201403267 新疆哈萨克族高血压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候选基因的关联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李南方、姚晓光、周玲、索菲娅·阿布力克木、张德莲、常桂娟、周克明、努尔古丽·买买提201403313 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德培、尹岭、何毅、王恒、崔蒙、陈杰、洪晓顺、杜冠华201403029 炎症标志物在冠状动脉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李建军、陆宗良、惠汝太、徐波、郭远林、朱成刚、吴娜琼、徐瑞霞201403165 高血压的发病机理及遗传学临床应用研究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医科大学占伊扬、朱国庆、沈冲、丁海霞、贾坚、门琛、李妍妍201403238 广西黑衣壮族和白裤瑶族人群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广西医科大学尹瑞兴、刘唐威、潘尚领、林伟雄、冯启明、杨德寨、吴锦珍、吴海201403020 血脂异常防治技术及在基层的推广应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复旦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胡大一、陈红、孙艺红、叶平、李瑞杰、余金明、丁荣晶、王家宏201403039 疑难性心肌肥厚疾病诊断技术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方全、程中伟、田庄、曾勇、方理刚、张抒扬、严晓伟、朱文玲201403104 心肌重构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与临床应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邹云增、龚惠、姜红、葛均波、苑洁、孙爱军、陈瑞珍、杨茗201403037 中国过敏性疾病诊疗体系建立及关键技术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新华联协和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尹佳、叶世泰、乔秉善、孙劲旅、周俊雄、王良录、李宏、王瑞琦201403097 代谢性炎症调控对糖尿病β细胞功能保护和血管并发症防治作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彭永德、刘志民、丁晓颖、石勇铨、王育璠、钱镭、邹俊杰、陈向芳201403094 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肝病疾病进展的基础和临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谢青、韩泽广、项晓刚、黄健、王晖、邓庆、蔡伟、桂红莲201403040 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崔丽英、李晓光、刘明生、管宇宙、邹章钰、王悦、翦凡、李本红201403175 抑郁症的共病诊断、治疗及发病机制研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袁勇贵、吴爱勤、侯钢、张志珺、刘阳、柏峰、李海林、李晶晶201403085 边疆少数民族先天性心脏病批量介入救治方法规范的研究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刘惠亮、郑静晨、马东星、吴晓霞、陈金宏、李红、侯海军、张璐201403041 基于流式细胞术的细胞表型和分子表型的临床系列应用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崔巍、韩冰、张之南、郭野、黄春梅、陈倩、刘定华、王斐201403129 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医院张晓莉、府伟灵、彭智培、谭霭仙、黄庆、陈翠敏、朱静、汪江华201403071 超声引导子宫及卵巢病变原位治疗方法建立及其临床应用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晶、韩治宇、梁萍、于晓玲、张冰松、关铮、李秀丽、马霞201403019 中国黑色素瘤个体化治疗模式的初步建立北京肿瘤医院郭军、孔燕、斯璐、迟志宏、崔传亮、盛锡楠、毛丽丽、李思明201403128 射频消融术治疗肝胆外科疾病的系列研究与推广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马宽生、曾勇、吴泓、夏锋、李晓武、陈敏、冯凯、黄纪伟201403170 基于异种细胞的新型生物人工肝安全性研究及临床应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东南大学、江苏省传染病医院施晓雷、丁义涛、顾忠泽、赵伟、吴亚夫、韩冰、任昊桢、郑以山201403038 GP73在肝癌早期诊断,治疗效果评价和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毛一雷、杨华瑜、徐海峰、田亚平、桑新亭、卢欣、张宏冰、钟守先201403288 活体肝移植核心技术的应用研究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陈新国、潘澄、徐光勋、李威、蒋文涛、淮明生、刘蕾201403233 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及发病学研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深明、常光其、李晓曦、林勇杰、胡作军、吕伟明201403132 膀胱癌应用基础及临床治疗重庆医科大学吴小候、罗春丽、张尧、唐伟、何云锋、王德林、尹志康、陈在贤201403123 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下尿路疾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华大学徐月敏、傅强、张耀鹏、王华平、冯超、邵惠丽、陈仕艳、张炯201403294 心脏移植临床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念国、夏家红、方敏、刘金平、史嘉玮、王国华、孙宗全、蒋雄刚201403063 颅底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张俊廷、吴震、贾桂军、张力伟、刘阿力、贾旺、万虹、陈绪珠201403108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NF-KB/PR-B失平衡机制的研究及其临床转化应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刘惜时、郭孙伟、袁蕾、聂姬婵、卢媛、郑峪201403161 乙型肝炎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母婴传播防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周乙华、胡娅莉、王志群、陈洁、戴毅敏、张姝、武巧珍、许碧云20140309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颜华、由彩云、于金国、毛春洁、张惟、韩金栋、高军、胡艳滨201403100 视网膜脱离视觉功能保护策略研究与应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孙晓东、汪枫桦、宋正宇、刘海芸、宫媛媛、董凯、王雯秋、冯竞仰201403246 口腔颌面部肿瘤侵袭转移分子机制及热化疗干预的研究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梁新华、李龙江、汤亚玲、潘剑、陈宇、李一、华成舸、张壮201403118 重要疑难真菌病及皮肤病的诊治研究上海长征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廖万清、姜远英、潘炜华、曹永兵、施伟民、王彦、方伟、陈敏201403018 生物活性短肽的产学研集成研究北京大学、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李勇、蔡木易、张召锋、王军波、朱翠凤、许雅君、林峰、梁江201403028 HPV DNA检测技术筛查宫颈癌的系列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襄垣县妇幼保健院乔友林、赵方辉、张询、章文华、潘秦镜、陈凤、陈汶、李凌201403043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应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余宏杰、王宇、杨维中、冯子健、高占成、廖巧红、高立冬、陈恩富201403187 生命不同阶段暴露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男(雄)性生殖发育的损害效应安徽医科大学徐德祥、王华、姬艳丽、孟秀红、张程、陈远华、赵梅201403068 水体生物污染危害、检测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李君文、屈卫东、舒为群、邱志刚、郑唯韡、陈济安、金敏、谌志强201403116 基于方证相应的阴虚动风证帕金森病异动症研究与临床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何建成、袁灿兴、孙永宁、浦斌红、庄燕鸿、罗瑞静、滕龙、洪芳201403065 银屑病(白疕)“从血论治”辨证体系的系统确证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王莒生、周冬梅、孙丽蕴、王萍、邓丙戌、张广中、陈维文、张苍国际合作奖1项201404045钱秉中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卫生管理奖2项201405099 日间手术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王兴鹏、程南生、钟力炜、唐国春、马洪升、刘国华、许迅、万国华201405211 我国县域医疗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方鹏骞、张晋、朱嘉龙、王碧艳、熊昌娥、陈婷、张霄艳、张凤帆医学科普奖2项201406183 基于地域特点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系列健康教育科普作品绍兴市人民医院郭航远、袁敏、陈利坚、王勋英、彭放、池菊芳、邢杨波、杨芳芳201406180 《相约健康》综合科普项目浙江省医学会、杭州市卫生局、杭州电视台骆华伟、王莉、滕建荣、方健国、夏茂松、毛国雄、邵珍珍、朱立卫生政策奖1人201407319胡善联复旦大学。

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微创介入疗法的近远期临床效果

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微创介入疗法的近远期临床效果

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微创介入疗法的近远期临床效果1. 引言1.1 患者与疾病背景恶性肿瘤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具有疾病进展较快、症状较严重、治疗难度大等特点,给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微创介入疗法逐渐成为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微创介入疗法的临床近远期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治疗策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通过研究患者与疾病背景,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特点和治疗需求,为微创介入疗法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2 微创介入疗法的原理与优势微创介入疗法是一种以微创方式进行的治疗方法,通过经皮或内镜途径在患者体内施行介入治疗,避免了传统开放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同时具有较高的精准性和疗效。

其原理主要是通过借助影像学引导,将导管或手术器械引入到肿瘤或病变部位,进行局部治疗或消融,达到最佳疗效。

1. 低创伤性:微创介入疗法相比传统手术,创伤更小,患者术后康复较快,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 精准治疗:由于可以在影像的引导下直接作用于肿瘤或病变部位,微创介入疗法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治疗,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3. 全程监控: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实时的影像监控病变和治疗进程,能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4. 可重复性:对于一些需要多次治疗的肿瘤或病变,微创介入疗法可以反复施行,增加治疗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微创介入疗法的近远期临床效果,通过分析疾病背景、微创介入疗法的原理与优势等方面,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1. 探讨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对微创介入疗法的接受情况;2. 分析微创介入疗法对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3. 评估微创介入疗法对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4. 研究微创介入疗法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及相应的管理措施;5. 探讨微创介入疗法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建议和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 合 、转 化 、创 新 的 宗 旨, 【 _ j 前 拥 有 会 员单 位 9 l 家 ,其 中 企 、 2 5
家 、研 究 院所 8家 、医 院 5 8家 。在
瘤精准微创消融治疗 领域 不断探索 ,
应 用肝 动 脉导 管化 疗栓 塞 联 合 C T I 大 肿 瘤 消 融 治 疗 。 精 准 微 创 消 融 手
创 术技 术 , 时 借助媒 体宣传普
及 做创技 术常识 , 更 多 人 群 r解
到 微 创 手 术 技 术 ,使 肿 瘤 患 者 能 够 第 一 时 间 应 用 微 创 手术 技 术 治 疗 疾 病 , 真 让 患 者 、家 庭 及 社 会 享 受
到 微 创 手 术 所 带 来 的益 处 。
2 ( ) 1 4年 l 1月 2 1 1 3 至 2 4日,
加 强广泛 合作交流 推 动微创事 业发 展
来 闩全 l 2 Q个 省 『 f 』 的5 0 0 余
家 故代 表 参 加 此 次 盛 会 会 、 义以 产 、学 、研 、川 、 联 合 创 新 为 议
大会 邀 清 r 本领域 5 8位 专家 进
社 、人 民 网 等 主 流 媒 体 竞 相 报 导 这 种 精 准 微 创 消 融 手 术 优 势 而 易 见 ,明 有 别 于 传 统 外 科 于 术 给 患
以 政 、 产 、学 、研 、用 、金 相 结 合 的 形 式 ,伞 面 推 进 肿 瘤 微 创 治 疗 技 术 的 推 广 普 及 、科 技 创 新 、成 果 转
科 技 与 济 结 合 等 面做 了 大 的 有 成效 的 T作 ,积 累 r宝贵 的经 验 ,
望l l f 接 I } | 厉: ”
突破微创 治疗瓶 颈 技术创新 惠及 患者
从此 次 大 会 获 悉 , 以郑 加 生 教
者 正 常 组 织 几乎 无 损 伤 , 对机 体 免
定 一 他 传 达 了 务 院 剐 总 理 刘 延 尔 就 产学研 一 体化 报告 给予 的批 示 : “ L f 1 产 学 研促 进 会成 立 以来 ,敛 力 于 推 动 政 、产 、学 、研 、用 、金 的 建 赢 r智 能 微 创 手 术 平 台 ,形 成 r
融 手术 l 1 8 6台 。 中央 【 乜视 台 、新 华
疫 系 统 不 受 影 响 ,就 发 小 肿 瘤 一 般 手 术 全 过 程 仅 需 半 个小 时 ,复 杂 患 者 最 多 需 要 1个 小 时 ;埘 于 较 大 肿 瘤 ,可 适 形 消 融 布 针 , 即 可 完 成
肿 瘤 微 创 联 盟 期 秉 承 规 范 、
授 领 衔 的郑 加 生 团 队 在 影 像 引 导 肿
行 了肿 瘤 微 创 治 疗 方 面 的 学 术 弩 题
由 中 国肿 瘤 微 创 治 疗 技 术 创 新 战 略 联 盟 (以 下 简 称 : 肿 瘤微创 联盟 ) 、
报 告 ,就 肝 、肺 、 肾 、骨 、胆 道 等
肿 瘤 的 射 频 治 疗 、微 波 消 融 、氩 氦
吴 阶平 医 学 基 金 会 微 创介 入 医学 专 家 委 员会 联 合 主 办 , 首都 医 科 大 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r产业联盟 I n d u s t r y A l l i a n c e I
政产学研用金紧密结合 加快肿瘤治疗技术创新
2 0 1 4 C MI C 中国微 创 介入 医学 学术 大会
暨肿 瘤 消 融治 疗 学 习班在 京举 行
中 国肿瘤 微创 治疗 技术 创新 战略 联盟 办公 室主任 邢 秀亚
真 听取 _ 『各 位 专 家 的 讲 座 ,学 习 吲 际 先 进 的 肿 瘤 微 创 治 疗 技 术 。此 次 会议 家 演 讲 和 动 交 流 的基 础
I 通 过高 峰论坛 f j l 领 肿 瘤 微 创 消 融 发 展 的 厅 向 ;通 过 互 动 交 流 ,普 及
专、 l 技术 知 识,儿更多 医生掌握微
刀 冷 冻 消 融 、光 动 力 治 疗 、聚焦 超 声、 粒子植入 、 纳米刀 、 T I P S 治疗 、
放 射 免 疫 治 疗 及 并 发症 的 防治 等 相 关 沦题 进 行 广 泛 深入 地 探 讨与 交 流 ,
附 属 北 京 佑 安 医 院 等 四 家 医 院 承 办 题 , 就} J 【 f | 瘤 微 创 前} f } 技术 、 临J 术研 究 、 的2 ( ) 1 4 C MI C 中 微 创 介 入 医 学 学 科 研 成 果转 化 及 、 I 化 发腱进行 J ,
术 大 会 暨 肿 瘤 消 融 治 疗 学 习班 在 北
京 京 瑞 大 厦举 行 。
广泛 的交流与 合f i ,推 进 我 【 叫肿 瘤
治疗 进 入 微 创 于术 的新 时代
会 议 学 术 氛 闹 浓 厚 ,与 会 代 表 们 认
r 产业联盟 I n d u s t r y A l i a n c e I
集政 产学研 用之 力
共 同搭建合 作 平 台
首都 医科 大 学 附属 北京 佑 安 医 院肿 瘤 肝 胆 微 创 介 入 中心 主 任 、 中 国肿 瘤微 创 治 疗技 术 创 新 战略 联 盟 理 事 长 郑 加 生教授 在 会 上讲 话
人会 开幕式 【 , 中 同 产 学 研 合 课 题 干 ¨ 国 际 多 中 心 临 床 研 究 , 获 得 作 促 进 会 剐 会 K 、秘 长 王 建 华 埘 3 项科技成果奖 , 同 家发 明专 利 3 项, 肿 微 创 联 盟 的 I 作 给 予了 充 分
化和 产 业 发 展 。
者带来 的巨大手 术创伤 币 ¨ 漫 长 的术 后 康 复 过 程 。 影 像 引 导 精 准 微 创 消
融 实 现 手 术 用 开 腹 、不 流 血 的 精 准 微 创 手术 ,手 术 时 间 短 ,对 患
互 动结 构 ,
整 合 创 新 资 源 ,促 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