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_王安国

合集下载

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新工科建设是指以适应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发展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跨学科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加强产业界、政府和高校之间的紧密合作,还需要探索并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协同育人模式。

协同育人模式是指在高校与产业界和政府之间建立起合作联盟,共同参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育人目标的协同推进。

政产学研的协同育人模式需要建立产学研合作共同体。

政府、高校和产业界应当共同组建一个合作共同体,明确各自的职责与权利。

政府负责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高校负责开设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产业界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实践环境和就业机会;研究机构则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研究。

协同育人模式需要建立跨界整合机制。

建设新工科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培养,高校应当设立多学科交叉专业,将不同领域的专家和教师组织起来,开展跨界教学和研究。

产业界也需要跨界整合,将技术、应用和市场等不同方面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创新生态链。

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协调和引导作用,促进各方面资源的整合与合作。

协同育人模式需要建立双向培养机制。

高校与产业界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应当实行双向培养,即高校培养的学生可以到企业、政府机构进行实践锻炼和岗位实习,而企业和政府机构也可以派遣员工到高校进行进修和研修。

双向培养可以加强高校与产业界、政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企业和政府机构的技术人才。

协同育人模式需要建立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为了保证协同育人模式的顺利实施和推广,需要建立对其进行评价的体系和激励机制。

评价体系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应当考虑到企业和政府机构的需要和评价标准。

激励机制应当通过奖励和荣誉的方式,鼓励高校、产业界和政府机构积极参与协同育人模式的建设和实施。

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科技创业月刊㊀2019年第2期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创新问题研究∗陈㊀珂㊀史健勇㊀叶欣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1620)㊀㊀摘㊀要:基于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创新的发展现状,结合政府㊁企业㊁高校㊁科研机构和用人单位等合作主体的特征,探讨目前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创新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协作过程方面存在成效不足㊁成果转化率偏低㊁企业缺乏动力㊁政府支持不够等问题;保障机制方面存在法律不健全㊁目标和利益不一致等问题;主体差异方面存在能力和结构不匹配㊁诉求相互冲突等问题.关键词:政产学研用;合作主体;协同机制中图分类号:F 20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G2272.2019.02.002∗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培育邮轮卓越人才的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创新研究 (A 1413)作者简介:陈珂(1984 ),男,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与邮轮经济;史健勇(1965 ),男,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与邮轮经济;叶欣梁(1979 ),男,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与邮轮经济.收稿日期:2018G12G06㊀㊀近年来,中国在政产学研用方面的合作发展很快,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大大刺激了技术需求.企业投入大学的资金越来越多,使得众多大学的科技经费出现了持续性增长.2015年高校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总数超过350亿元,科技成果直接交易额超过20亿元.我国高校㊁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并逐步成为共性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各类专项计划和合作项目,为企业所需的应用性共性技术解决提供了有益支持.不过,在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㊁协同创新及其政策扶持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1㊀合作中的问题落实到政产学研用合作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上,我国政产学研用合作快速发展,但整体成效不足;合作渠道增加,但学研方成果转化率较低;合作中企业参与增加,但努力程度较低;合作中政府的支持力度增强,但政策不够协调.1.1㊀合作整体成效不足技术咨询与开发,服务与转化是科研院所和大学合作的主要形式,一般经由双方协商并拟定正式的协议或合同.因此,我们可以从国内技术市场上企业购买的技术合同和高校与科研机构技术输出合同来观察我国政产学研用合作的整体情况.技术研发投入是企业实力的体现,随着国内企业的发展壮大,该方面预算迅速增加,技术研发人员在企业中所占比重也迅速增高,这一现象有赖于每年大量毕业生从高校输送到企业.随着技术贸易越来越频繁,企业逐步成为了创新的主体.因此,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输出相对份额下降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应该的.而企业技术采购数额的快速增长,大学和研究机构技术出口合同的周转率波动很大,这表明政产学研用合作的整体有效性仍然不足.表1㊀研究机构与高校技术输出合同与企业技术购买合同成交额(单位:亿元)年份机构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科研机构147.4190.6199.0260.4403.0501.0458.8560.0高校116.5135.2196.7248.6294.0329.5315.1314.0学研总和263.9325.8395.7509.0696.9830.5774.0874.0企业2665.22349.03156.03732.45043.75598.26609.67463.91.2㊀学研方成果转化率较低由于我国企业以前技术力量较弱,高校科技成果最初以自己转化为主,由此导致高校校办产业迅速发展.产生了以北大方正㊁清华紫光㊁清华同方㊁东软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规模化的生产能力,填补了我国一些生产领域的空白.2016年底,获得官方资质核准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已超过110个,在孵企业共15431家,不过相关成果转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存在少量成功案例,如清华大学的大型集装箱检验系统项目,但毕竟它借助了很多外力,很难普及推广.每年全国高校共有约7000项重大科技成果,但很多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技术过程存在问题,成功转化率很低.6P I O N E E R I N G W I T H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M O N T H L Y N O .2㊀20191.3㊀合作企业努力程度较低公司不愿意参与独立研发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需求大幅减少,从而导致研究项目和相关成果脱离生产实际,科技成果不容易转化.基础研究虽然还是不断得到加强,但是应用研究却不断弱化.此外,成熟产品和技术的大量进口削弱了国内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市场竞争力,很多自主研发平台难以为继,逐渐被淘汰.由于产业链低端地位的影响,市场上对手少,利润大时,企业更乐于进行难度低,短期可见成效的投入.而竞争激烈,利润少时,企业想要投资研发却又是有心无力了,这对扩大政产学研用合作也有比较大的影响.1.4㊀政府支持政策不够协调不同政府部门往往采取便于自身管控的政策,其导向性经常产生冲突.例如自主创新是科技部大力推崇的面向产业技术的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而衡量国企业绩的重要考核点是资产的增值保值及年度利润等短期目标,对于企业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技术研发战略等方面重视力度不够.因此,热衷于直接购买海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尽快实现赢利是现阶段国企高层管理者的典型行为特征.2㊀保障机制中的问题2.1㊀法律和规章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只有«科学技术进步法»等少数法规涉及了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创新,缺乏全面系统的立法,针对性和可行性值得商榷,亟待出台专门的法律规定.例如,企业和高校关心较多的 共同研发的关键技术保密 等相关问题在现有法规下就不能得到很好解决.财税制度上,政策局限性较大,优惠措施分散且可操作性不强,没有形成分层次,综合考虑多方利益的标准化政策或法规.虽然国家或当地政府出台了税收优惠措施,但基本局限于税率优惠与定额减免,对事前研发支持不够.2.2㊀合作各方目标和利益不一致就合作目标来说,由于政产学研用合作的各方 政府㊁企业㊁高校㊁科研机构及用人单位,属于不同类型的组织,内在属性的本质区别使得它们在合作目标以及观念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如用人单位或企业追求效益,看重市场前景,愿意迎合用户需求进行技术研发与革新,而科研机构或高校更关注具体项目的学术价值,尤其是研究成果是否对评奖评职称有所帮助,目标的不一致,易导致政产学研用合作陷入困境.就利益分配来说,属性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政产学研用各方的态度与合作进程,对于利益的期望值决定着矛盾大小.当利益分配的操作在各方可接受范围内时,将达成一致,如果超出范围,则产生矛盾.随着利益归属的分歧越来越大,矛盾可能激化,从而导致合作的分崩离析.如科研成果转让过程的定价问题㊁合作共建研发实体所产生的利润分配问题㊁成果的归属权问题以及知识产权问题等.3㊀主体间的问题3.1㊀创新主体能力结构不匹配政产学研用合作主体创新能力结构和水平决定其合作目标与行为,合作主体组织资源的异质性和互补性有利于双方在合作动因上形成共识,但是,组织属性㊁社会职能㊁文化等方面的显著不同,进一步导致主体合作动因与目标存在差异性,主体创新能力结构与水平是影响趋同性与差异性平衡关系的重要情境.(1)高校侧重于基础与应用研究,为企业提供基础性技术和基础性共性技术支撑.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促进了知识生产的深刻变革,以应用问题为导向的合作研究逐渐打破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线性分工.然而,即使在政产学研用合作背景下,高校的优势仍然是提供基础技术等竞争前技术,为区域内企业㊁产业发展储备前瞻性技术,而对于私有属性较强的专有技术涉及较少.同时,当前高校科研团队知识结构部单一,运作管理封闭的现状,已经无法满足涉及领域广泛㊁学科交叉㊁与产业结合紧密的共性技术开发需求.因此,竞争前技术基础良好㊁而应用型共性技术薄弱是高校作为技术供给方的重要情境之一.(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对应用性共性技术,甚至产品技术需求迫切.由于行业科研院所转制与外源型产业发展路径的影响,国内企业普遍处于自主创新能力偏弱㊁共性技术转化能力有限的被动状态,而这种困境也迫使政产学研用合作不断向技术创新链的下游转移,具体表现为企业迫切希望高校为其提供相对成熟的产品技术,而较少涉及共性技术等平台技术的合作开发.同时,由于共性技术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预示着单一企业或科研机构不能独占其潜在收益,这也决定了现阶段企业不可能独自肩负起共性技术研发与供给的重任.因此,自主创新能力薄弱㊁共性技术供给缺位是现阶段企业参与政产学研用合作所面临的双重困境.(3)科研院所属性㊁定位不明确,其职能兼顾技术研发㊁转化以及产业化等多个方面.行业科研院所转制使其共性技术供给与转化主体的地位模糊不清,更重要的是将部分科研机构推到了市场前沿,使其覆盖知识创新㊁技术创新㊁甚至产业化的所有环节.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或产业化成为科研院所关注的首要问题,而职能重心的后向转移势必削弱其共性技术(尤其是应用性共性技术)的供给地位,也进一步造成了我国产业核心技术空心化的困境.总7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创新问题研究科技创业月刊㊀2019年第2期体来看,科研院所应用性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能力弱是制约政产学研用合作层次与质量的短板之一.3.2㊀合作主体之间凸显差异化政产学研用合作主体在文化㊁社会职能以及组织特征方面存在明显不同.企业为了获取最大化利润而致力于研发成果私有化,通过商业机密或专利竞赛形式将其变为排他性专有技术;高等院校关注学术成果的公共性和学术声誉.两者评价体系的缺位与错位直接影响了政产学研用合作的层次与质量,也进一步加剧了共性技术研发㊁供给体系缺失的局面.同时,企业也只是将学研机构看作产品技术的外部来源,无法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本质提升,最终导致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不可持续性.因此,要实现主体之间的平衡,必须将合作重心定位于共性技术层面,解决企业基础性共性技术,支持和提升企业应用性共性技术能力.4㊀结语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之后,正不断创新并释放新动能.大批科研机构㊁高等院校㊁各类企业和政经商贸用人单位,建立了数以千计的以企业为主体㊁市场为导向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协同创新联盟,越来越多的科学家㊁企业家㊁金融家依托这一机制进行着合作.因此,有必要认真分析当前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中主体的缺位和弱点,进一步深入研究各类现存问题的内在原因,为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创新的良性发展建言献策.参考文献[1]㊀何爽,谢富纪.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及相应政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0(12).[2]㊀周济.走出中国特色的高校科技产业化新路[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8).[3]㊀孙福全,王伟光,陈宝明.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㊁机制与政策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4]㊀B A N A L E S T A A ,S T A D L E RIM ,C A S T R I L L OJD P .R e s e a r c h O u t p u tf r o m U n i v e r s i t y GI n d u s t r y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P r o j e c t s [J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Q u a r t e r l y ,2013(3).[5]㊀肖丁丁,朱桂龙.跨界搜寻对组织双元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结构视角[J ].科学性研究,2016(7).[6]㊀G E R T N E RD ,R O B E R T S J ,C HA R L E SD.U n i v e r s i t y-I n d u s t r y 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 :A C o p sa p pr o a c ht o K T P s [J ].J o u r n a l o fK n o w l e d g eM a n a ge m e n t ,2011(5).(责任编辑㊀吴㊀汉)E x i s t i n g Pr o b l e m s o n I n n o v a t i o n i n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M e c h a n i s m o fG o v e r n m e n t ,I n d u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R e s e a r c ha n dE m p l o ye r C H E N K e ㊀S H I J i a n y o n g ㊀Y EX i n l i a n g(S c h o o l o fM a n a g e m e n t ,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 o fE n g i n e e r i n g S c i e n c e ,S h a n gh a i 20162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a t u s o f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m e c h a n i s mi n g o v e r n m e n t ,i n d u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r e s e a r c ha n d e m p l o y e r ,c o m b i n e dw i t h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c o o pe r a t i o ne n t i t i e s s u c ha s g o v e r n m e n t ,e n t e r Gp r i s e s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s c i e n t if i c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i o n s a n d e m p l o y e r s ,t h i s p a pe r d i s c u s s e s t h em a i n p r o b l e m s i n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of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m e c h a n i s m.I n s u f f i c i e n t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o f t h e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p r o c e s s ,l o wc o n v e r s i o n r a t eo f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l a c ko fm o t i v a t i o n ,l a c ko f g o v e r n m e n t s u p p o r t ,i n a d e q u a t e l a w s ,i n c o n s i s t e n t g o a l s a n db e n e Gf i t s ,a b i l i t y a n d s t r u c t u r em i s m a t c h ,c o n f l i c t i n g d e m a n d s a n d s oo n .K e y w o r d s :g o v e r n m e n t ;i n d u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r e s e a r c h a n de m p l o y e r ;c o o p e r a t i v ee n t i t y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m e c h a n i s m8。

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近年来,新工科建设被广泛关注。

新工科实际上是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视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研发人才的一系列探索。

新工科的建设不仅是一种学科内部的创新,更是一种跨学科合作创新的模式。

从政策、产业、学术角度出发,新工科建设呼唤着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以政府主导、产业广泛参与、高校贯穿始终、研究机构提供支撑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

在该模式下,产业和高校协同培养出更符合实践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同时,政策支持和政企联动,也让优秀的高校在新工科建设中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首先,政府的重要作用不可忽略。

政策越来越倾向于加强对新工科建设的支持。

国家支持新工科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政策不断推出,为新工科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还加大了对新工科人才培养项目的经费支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其次,产业支持是新工科建设成功的关键。

产业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共同开展专业课程等各种合作形式,以实验室设备提供、企业项目实践等多种方式,与高校形成有机联盟,达到产教融合的目标。

一方面,产业可以将先进的技术引进到高校,并将实践需求转化为人才培养需求,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实战锻炼;另一方面,合作企业可以促进企业发展,同时获取高质量的人才。

此外,高校在新工科建设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

高校可以从多个角度开展探索,开发新课程、引入产业经验和专业技术,深入实践中积累经验,形成科研优势和技术优势,吸引更多的产业企业和政策支持鼓励。

最后,研究机构的参与促进了政府和产业的对接。

很多研究机构扮演着信息中介的角色,他们通过专业背景和人才积累满足政府、产业、高校突出的需求,为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提供了更完善的支持。

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预期效果相当显著:可以使教育教学更贴近现实、更有针对性;可以培养出更适应工业发展的人才;可以推动产学研用资源的融合、互通共享,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

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兴领域的崛起,工程科技在人类社会中日益重要。

新工科建设应运而生,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优秀工程人才,为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则是新工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实践。

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是指以政府、产业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为主体,通过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实现对工程人才的教育培养。

其中,政府在政策导向、投入支持、人才招引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产业界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保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则负责教学和指导研究,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实验平台;企业则提供实践岗位和帮助学生形成实践经验。

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工程人才获得了全方位的培养与锤炼,具有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也更具备市场适应性。

实践证明,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是促进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这种模式打破了各方之间的壁垒,促进了交流互动和协作创新,真正实现了学术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二是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学生在产业和科研方面得到了实践锤炼和经验积累,更加适应市场需要,具备更高的就业竞争力。

三是提高了科研水平和产业发展速度。

学校和科研机构有机地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加强了技术转化和应用推广,推进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在新工科建设中,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首先,政府应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产业界和学校深度合作,推行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

其次,学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实力,提高培养工程人才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注重课程的实践性,不断探索创新性课程和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最后,产业界应加大对学校和人才的支持,通过提供实践基地和就业机会等方式,符合市场需求的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

总之,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在新工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政产学研用”创新模式下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研究

“政产学研用”创新模式下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研究

广东化工2019年第20期·186·第46卷总第406期“政产学研用”创新模式下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研究孟展,薄惠,宁绍爽,崔宁(黄河科技学院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63)Cultivation under the Innovative Mode of“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User Synergy”Research onInnovative Applied TalentsMeng Zhan,Bo Hui,Ning Shaoshuang,Cui Ning(School of Medicine,Huanghe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gzhou450063,China)Abstract:Due to the lack of practical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current mode of“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User”,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innovation mode of“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User”to further improve th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of undergraduates.Through improving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strengthening financial support,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network resources,formulat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applied talents,mobilizing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increasing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double-professionally-titled”teachers,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novative mode of“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User”to cultivate innovative applied talents.Keywords: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user;innovative and applied talent;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e applied talents“政产学研用”指的是政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目标用户五种力量。

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逐渐被提出并受到重视。

新工科建设是为了适应新时代需求而提出的,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则是在新工科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将政府、产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等各方资源整合起来,共同育人,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已经成为教育界和产业界的共同关注和重要议题。

通过这种模式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对于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价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相关问题,深入分析其意义、定义、特点、途径与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具体展示。

通过对新工科建设和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旨在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深入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

通过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新工科建设和协同育人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新工科建设的意义新工科建设的意义在于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促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培养具备应用型、创新型能力的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新工科建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作者:张杰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4年第12期张杰(黄冈市科技局湖北黄冈438000)摘要:针对产学研合作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大对产学研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

为落实好中央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的需要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建成支点,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推进黄冈市“双强双兴”建设的需要,提出政产学研协同合作,创新的重要意义。

为黄冈政产学研的协同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创新;体系;技术;产学研;合作中图分类号:F271.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4.12.0081研究意义和目的近年来,黄冈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高校院所合作计划,攻克了一批技术难题,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依靠自主创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当前,黄冈市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仍较突出,为加快创新黄冈建设、推进黄冈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新途径。

本文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对生产、教育、科研这三种不同功能和资源上的社会分工形式的协同和集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劳动力提供了相应的有效形式和途径。

产学研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动是中央、国务院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发挥产学研合作工作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先进技术和人才优势,促进企业和科研的进一步技术创新,完成产业向技术型转型的要求。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1)引进高校人才,优化人才需求结构,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统筹各类人才队伍;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合适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2)确立市场导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跟踪、对接,推动科技成果在我市产业化;鼓励企业创新,积极催生创新型企业,提升现有企业的创新能力,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需求、投入、研发和应用主体。

我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

我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

我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作者:张晓玲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18期摘要:通过政产学研用的概念界定及我国目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特点分析,提出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法》为基本法,包括主要的法律制度、服务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法律制度的配套政策体系和地方性政策法规支撑体系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政策法规体系框架,并提供完善的思路和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政产学研用;政策法规体系;协同创新;促进法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8-0195-03一、政产学研用的内涵界定从本质上来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种创新主体,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和优势互补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共同进行技术创新,在政府等外部主体的协作下,实现从科研到产品再到市场的良性循环的一种创新形式。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应包括主体、核心、目的等基本要素。

其主体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类主体,内部主体包括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外部主体包括政府和社会中介组织等机构以及目标用户;其目的是加快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其核心是协同技术创新。

据此,本文将“政产学研用”内涵界定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内部主体,在政府和科技中介组织等外部主体的支持下,根据目标用户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协调、整合技术创新要素,加快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总过程.二、我国目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特点分析(一)政府发挥引导、协调与规范协同创新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在重工业和国防科技领域,许多重大项目的研究都是在政府的指令下完成的。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重点营造协同创新的政策法制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组织实施的作用。

(二)企业的主导地位越加巩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开始发展起来,在整个体系中,企业既是分析创新需求的主体,又是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既是资本投入的主体,又是承担风险的主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 4 期中国地质教育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40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王安国1, 21.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和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071;2.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

摘 要:本文阐述了政产学研用模式的由来,指出该模式是由产学研模式和政产学模式发展而来,分析了政产学研用模式的内涵。进而指出通过集合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所等各方资源优势,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供选择的政产学研用理论的协同创新模式。关键词:产学研;政产学;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372 (2012)04-0040-04

收稿日期: 2012-09-20;修回日期:2012-10-20。基金项目:中国海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系列图(GZH200900504)。作者简介:王安国,男,助理经济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及海洋地质学研究工作。

一.政产学研用模式的由来政产学研用模式是在产学研和政产学模式基础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行业联系的不断紧密,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达到互利共赢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协同集成式的管理思维。1.产学研模式产学研模式最早开始于美国硅谷。二战前后,加州ISanta Clara镇附近曾是美国军方的研究基地,产生了一些研究机构,二战后军方研究项目南迁,但很多研究人员留了下来,创办了一些高科技公司,因为周边有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著名学府。高科技人力资源相当丰富。而且当地政府出台了低价租赁办公场所的政策,公司运营成本具有优势,硅谷应运而生。国际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较为成熟的实例除硅谷之外,还有美国128公路地区、英国剑桥科技园、日本筑波科学城、中国北京中关村、韩国大德科学城、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和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等[1]。这些产学研合作实例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是在著名高校聚集之地,都具有高新技术企业背景等。在现今的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社会和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然而,产学研模式虽然强调了高科技知识的核心作用,但却忽视了在实践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政府的作用[2]。政府是产学研科学、正确发展的保障,对产学研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一种新的、更为全面的合作模式—政产学模式产生。2.政产学模式政产学模式或官产学模式,是分析在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之间形成合作创新关系的相关理论。目前三重螺旋模型(Triple Helix)是其主流理论[2]。该模型指出,实施产学研合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重视,政府应该在经济和技术创新中承担更多的任务,如财税、人才政策等应该向政产学合作模式倾斜,鼓励通过政产学合作来推动知识发展和产业进步。政产学合作模式在产学研模式的基础,强调了政府在其中的政策引导和平台搭建作用,更为全面。政产学模式虽然强调了政府的导向作用,也强调了研究工作要立足于产业实际情况而展开,但却忽视了创新过程中市场需求、用户需求的变化。政产学三重螺旋模型理论形成和发展于发达国家和高技术产业,在我国国企的创新实践中应当谨慎地吸收和采用,因此,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模式应运而生。二、政产学研用关系分析政产学研用分别代表了政府机构、企业集团、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目标用户五个方面,其中政府机构处于宏观指导层面,企业集团、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从事具体的科研活动,属于微观层面,目标用户代表了市场需求,是联系宏观与微观层面的中介,也是检验微观产品的试验田。通过集合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所等各方

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学术专栏41总第 84 期

究成果在市场中的接受程度,借助企业的良好平台及资源,研究所在技术上开发的同时完成可以完成对研究方向的规划与调整,在政产学研用模式中,具备将研究与生产融为一体的自然优势,处于核心地位。5.以“用”为导向市场代表的是需求,是产学研合作的最终目的,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只有明确了市场需求的变化,才能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持续发展。市场是科技创新的源动力,是产学研合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更是不可逆转的经济规律。因此以市场为导向表明了产学研合作是科技行为和经济行为的和谐统一。三、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代表了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所和市场五方面为了共同整体利益联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所进行的政策服务、科研开发、生产营销、咨询服务等经济合作活动,是政府、生产、教育、科研、市场不同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与耦合,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模式。政产学研用合作作创新模式是指政产学研用合作主体之间所采取的不同合作方式、合作类型的标识。这种标识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也是产学研结合研究中的一种范式[4],按照主体标志的不同,

主要可以分为实体模式、基地模式、科技园模式、市场需求模式和虚拟模式等。1.实体模式实体模式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围绕共同目标,按照出资比例组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出资单位以其出资额所占据的股权比例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并享有权力。根据产学研合作中各主体参与程度的不同,实体型模式可分为企业主体型、高校主体型与科研院所主体型三种。企业主体型是指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由企业主导来实现技术研发与市场活动的有机结合,其特征是企业同时作为科学技术的创造研发者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使用者,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在企业主体型中,政府、高校和研究所通常扮演向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转让的角色。

图1 政产学研用合作系统结构图的资源和优势,同时围绕市场需求,在各个不同行为主体间有效互动,相互磨合,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可以取得整体大于局部的效果,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为促进,以研究所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协同创新体系。1.以“政”为基础以“政”为基础是指政府要做好基础性的服务工作,在产学研合作中, 政府要起到规划、监管和保障的服务职能,营造好有利于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合作的大环境,消除壁垒,加强政策研究和出台,重点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使用,项目申请、评审、验收并通过项目锻炼培养人才,专项研究资金提供、基础设施规划等方面提供政策引导与支持,将市场导向和政府服务很好地结合起来,加强宏观管理, 规范产学研发展方向,营造有利于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政策环境与氛围,为产学研合作保驾护航。2.以“产”为主体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发展经济离不开企业,企业对社会需求最了解,对市场反应最灵敏, 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作用者。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明确产学研发展的方向,才能有效积聚力量,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扎实有效[3]。3.以“学”为促进高校中云集了众多的知名教授专家,研究成果代表了社会经济领域内最前沿的新知识、技术与工艺,成为企业产品更新换代,促进经济梯次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关系中,高校扮演了知识与技术、理论与工艺更新换代升级的“加油站”角色。4.以“研”为核心研究所具有自己的研究技术人员,有的研究所还具有自身的实体企业,具有将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成果的便利条件,可以方便地检验研

王安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422012 年第 4 期中国地质教育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高校主体型是指大学自己创办科技产业或建立实验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学技术的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这种产学研结合模式,既是一个教学实体,又是一个科研实体,一个产业实体。该模式把高校和市场、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使得学校的成熟技术和设备可以直接为企业生产服务,典型的实例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科研机构主体型是以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合作方式。这种模式在公益性研究单位下,由于受制于国家政策的诸多限制,相对较少,但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以自身的人才技术和设备力量,通过环境评价治理研究中心、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中心、西安中地工程勘查有限公司等实体企业,不但锻炼了队伍,盘活了现有资产,而且实现了技术与市场的良性结合,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属单位中的佼佼者。2.基地模式产学研合作基地是指合作方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所建立的以研发、培训、研习、交流为目标的合作平台。这一平台的特点是非实体型,更多是以人才培养、实训、交流与研发合作为目的。按照主体类别来分,也可以分为高校主体型、企业主体型、科研院所主体型。该模式目前在研究所中,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情况比较普遍。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自1997年8月与吉林大学地学院(原长春科技大学)签订共建海洋地质研究生授予点协议以来,又先后同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同济大学等地质类高校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2009年5月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成为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成为集研究、培养、实践、就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15年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已经与包括签订协议的高校在内的十几家高校联合培养140人,其中博士33人,硕士107人。这些学生有的直接留所工作,有的进入中石油、中海油、地调院等大型公司和科研院所,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这种科研合作模式,对研究所而言,可以短期内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长期来说可以储备人力资源;对高校而言,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参与到具体项目的实施中,使毕业论文更有针对性。 3.科技园模式科技园模式一般主要是由高校牵头,联合多家企业和政府参与,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等,各方以产权为纽带,实行资本运行,以期获得高收益、高回报。如我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优势,推动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特别是软件产业,目前已成为“国家火炬软件产业基地”。科技园区近年来形成的创业园也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亮点之一。科技园区模式的孵化器是一种过渡转化的组织模式。它是能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品化提供研究开发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等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系统的人员培训、市场推广、政策咨询、法律援助、融资支持等服务的经济组织。由1987 年我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东湖创业中心成立,到目前我国已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00多家,成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的摇篮,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学校与联络产学研的纽带。我国科技新区的建设和运营,大致有4种开发类型,一是“政府模式”,政府自己成立公司,用政府财力完成园区的规划和一级开发,把开发出的小地块出让给入驻企业,这是大型产业新区开发的主流模式。二是“企业模式”,即大的实业集团根据自己的产业链需求,自建生产基地或研发基地,实际参与到产业新区园中园建设。三是“政企合作模式”,往往是政府控制园区的产业定位和规划,委托园区开发企业进行一级开发投入和产业招商及服务。四是“市场化开发模式”,通常由开发商自己从新区购置土地,建立子园区,通过园区企业的土地开发、物业出售或出租,以及相应的产业增值服务获得综合的项目回报。4.市场需求模式市场需求模式是指政产学研用合作方基于市场需要形成的合作方式,按照技术流通和服务的形态分类,市场需求牵引型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技术转让型。即由合作方对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非专利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充分评估其市场前景、技术经济指标和产业化风险的基础上,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协议书来确立双方的合作关系,并遵循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和互利有偿的原则,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及技术交付的验收标准、价款支付方式和违约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