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过建春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过建春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专家访谈kZHUAN』A FANG TAN过建春: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本刊记者:陈词过建舂: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西溪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科主任,教授,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

浙江省名中医、省级名中医传承人项目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副主任,浙江省/杭州市中西医结合肝病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肝病专委会副主委,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肝病分会主委。

发表文章五十余篇,获奖5项,主持科技部H-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攻关子项目等课题二十余项。

擅长乙型肝炎、药物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衰竭等急慢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其中肝衰竭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是其优势和学科特色。

13ZHUAN』A FANG TAN»专家访谈记者:请问肝衰竭的定义是什么?中医又是怎么认识肝衰竭的?过建春教授: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高。

它的定义非常明确,我国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所讲,就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堇疸、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从中医角度讲,肝衰竭属于中医"急堇"、"瘟堇"等范畴,隋代大医家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堇疸诸侯•急堇候》中就曾记载“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堇,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堇也";急堇在发病过程中还可出现“血证”、“鼓胀”及“肝厥”等变证。

通俗点说,肝衰竭就是短时间内肝功能的迅速减退,快速进展的堇疸和凝血功能异常是其突出表现,所以中医学上多以急堇称之。

记者:有哪些原因会引起肝衰竭?临床上哪些情况更常见呢?中医又是如何解释它的病因病机的?过建春教授: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其次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如酒精、化学制剂等),儿童肝衰竭还可见于遗传代谢性疾病。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分 为 3型 : 超急性肝衰竭 型( 时 间 为 0— 7 d ) 、 急性肝衰竭 型 ( 时
A L F早期可 出现 恶心 、 呕吐 、 腹泻等 临床表现 , 急性期 可表 现 为黄疸 、 凝血障碍 、 昏迷等 , 肝性脑 病主要表 现为精 神迟钝 、
间为 8— 2 8 d ) 、 亚急性 肝衰 竭型 ( 时间 为 2 9 d一1 2 w) 。其 中超
4 治 疗
定义 , 2 0 0 5年 , 美 国肝病 学 会 在 A H F的基 础 上进 行 完 善 , 将
A L F确定为 : 在发 病 2 6周 内出现凝血障碍 ( I N R≥1 . 5 ) 和肝性
脑病的首次发病者 。在我 国, 病毒是 引起肝 衰竭 的主要病
因, 而病 毒性 肝衰竭多引起 慢性肝 衰竭 , 且首次 发病类 似 以急
急性肝功能衰竭 ( a c u t e l i v e r f a i l u r e , A L F ) 是 由多种 因素引 起 肝细胞在短期 内发生严 重损 害 , 且 可并发 肝性脑病 、 凝 血功 能障碍及其他器 官衰竭 的临 床综合 征 , 其病 死率 高达 7 0 %~ 8 0 % … 。在我 国 , A L F最常见 的病因是 病毒性 肝炎 , 其 次为药 物性原 因。 目前 , 对 A L F的治疗 最 为有效 的方 法是 原位肝 移 毒性肝衰竭患者 中乙型肝炎所致 占 6 2 . 9 % 。而 F o r b e s 等 报 道美 国非 甲非 乙或丙 型肝 炎所致 A L F占3 8 %。单纯丙 型肝病 毒不易 引起肝衰竭 , 往往是 重叠其 他类型病 毒才会 引起 A L F 。 在这 几种病毒 引起的肝衰竭 中 , 以甲型肝炎预后 最好 , 生 存率 为7 0 %, 而非 甲非 乙型肝炎最差 , 生存率 <2 0 %【 1 0 3 。 在英 、 美等发达 国家 , 药 物损 害是 引起 A L F的主要 原 因。 如在英 国 , 对 乙酰氨基酚服用过量是 A L F的主要原 因 , 病 死率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

中西医结合治疗
• 6.并发症的治疗 • (1)肝性脑病(神昏):应去除严重感染、出血及电解质紊乱等诱因;调整蛋白
质摄入及营养支持;应用乳果糖口服或高位灌肠酸化肠道,促进氨的排出;酌情选 择精氨酸、门冬氨酸-鸟氨酸等降氨药物;对症治疗。 • 推荐方药:清开方加减、安宫牛黄丸、大黄煎剂保留灌肠。 • (2)感染:对患者应常规进行血液和体液的病原学检测(证据级别:Ⅲ)。 • (3)低钠血症及顽固性腹水(鼓胀) :对于低钠血症伴顽固性腹水者,建议 • 使用托伐普坦;对顽固性腹水患者推荐螺内酯联合袢利尿剂治疗,应答差者可应用 托伐普坦(证据级别:Ⅲ)。
• ACLF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其发生与发展主要受致病因素和宿主两方面因素的 影响。
中西医结合诊断与分型
• 一、临床诊断
• 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以急性黄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碍为肝衰竭 表现的综合征,可合并包括肝性脑病、腹水、电解质紊乱、感染、肝肾综合征、 肝肺综合征等并发症, 以及肝外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黄疸迅速加深,血清 TBil≥10×ULN或每日上升≥17.1 μmol/L;有出血表现,PTA≤40%(或 INR≥1.5)。
• 一、治疗原则 • 1.西医治疗原则 • 参照《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目前, 肝衰竭的内科治疗主要采取相
应的病因治疗和综合治疗,并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病情较重者可进行 人工肝治疗,并根据病情进展情况进行肝移植前准备。 • 2.中医治疗原则 • (1)解毒凉血利湿是治疗肝衰竭的重要法则; • (2)截断逆挽是抢救肝衰竭成功的关键手段; • (3)顾护脾胃、扶正固本是提高肝衰竭疗效的基本法则。
中西医结合治疗
• 3.病因治疗
• (1)病毒性肝炎所致ALCF:HBV DNA阳性的肝衰竭患者,早期快速降低HBV DNA载量,建议立即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优先选用核苷类似物恩 替卡韦或替诺福韦酯类快速强效低耐药抗病毒药(推荐强度:A;证据级别:Ⅱ); 丙型肝炎病毒(HCV)RNA阳性的肝衰竭患者,可根据肝衰竭发展情况选择抗病 毒及药物治疗时机进行无干扰素个体化治疗。 (2)药物性肝损伤:N-乙酰半胱 氨酸。(3)其他类型肝衰竭: 如急性妊娠期脂肪肝导致的肝衰竭建议立即终止妊 娠,如终止妊娠后病情仍持续进展,需进行人工肝和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者, 采用白蛋白透析、血液滤过、血浆置换等人工肝支持治疗。

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

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
( H e p a t i t i s B V i r u s r e l a t e d A c u t e - o n - C h r o n i c L i v e r 1 . 4 排 除标 准 ( 1 ) 急性 肝 衰竭 、 亚 急性 肝 衰 竭 患
F a i l u r e , HB V— AC L F ) 的证 候 规 律 研 究 未 有 统 一 定 者 ; ( 2 ) 有明显腹水 、 消 化 道 及 其 他 器 官 出 血 倾 向 论, 而在 中 医理 论 中 , 证候 规 律 的把 握 对 治 疗 起 着 者 , 细 菌 或 真 菌感 染 、 肝 肾综 合 征 、 肝性脑病患者 : 关键 的作 用 。 本 研究 以 HB V — A C L F早 期患 者为研 究 ( 3 ) B超 或 C T等 影 像 检查 提 示 为 肝癌 患者 ; ( 4 ) 合
断参 照 2 0 1 2年 中华 医学会 感 染 病学 分 会 及肝 病 学
分 会 联合 制 定 的《 肝 衰 竭 诊 疗 指南 》 圈 , 即在 慢 性 肝 结 , 小便 短 黄 , 面 色赤 , 舌 红或 绛 、 苔黄 干 燥 或灰 黑 .
病 基础 上 , 短期 内发 生急 性肝 功 能 失代 偿 的 主要 临 脉数 有力 ( 洪数 、 滑数 、 弦数 等 ) 。 床 表 现 。早期 表 现 为 : 极 度 乏力 , 并 有 明 显厌 食 、 呕 寒证 : 恶寒喜暖 , 口淡 不 渴 , 肢冷蜷 卧, 小便 清 吐和 腹 胀 等 严 重 消化 道 症 状 ; 黄 疸 进 行 性加 深 ( 血 长 , 大便稀 溏 , 舌淡 、 苔 白而润 , 脉 紧或 迟 。
且是就 诊后 2周 内的报告 。
湿证 : 身体 困重 , 胸 闷脘 痞 , 口腻 不 渴 , 纳呆 , 恶

2024肝衰竭诊治的进展与挑战

2024肝衰竭诊治的进展与挑战

2024肝衰竭诊治的进展与挑战肝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其病死率极高,多年来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

各国学者不断探索其定义、病因、分类、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

其中,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作为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失代偿并伴有器官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其短期病死率尤为突出。

目前,〃三早一体系〃的全程管理模式已成为肝衰竭治疗的基本策略。

尽管近年来肝衰竭的临床诊疗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进一步加强临床和基础研究。

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的争议与共识ACLF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恶化,以肝脏和/或肝外器官衰竭和短期高病死率为主要特征的复杂综合征。

ACLF的定义一直是国内外有争议的问题,全球尚无统一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ACLF定义与诊断标准包括:欧洲肝病学会ACLF标准(EASL-ACLF)、中国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小组ACLF标准(COSSH-ACLF)、亚太肝病学会专家共识(APASL-ACLF)、北美终末期肝病研究联盟ACLF诊断标准(N ACSELD-A CLF)、美国胃肠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指南》和中国肝衰竭诊治指南等。

2022年美国胃肠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指南》综合APASL x EASL-CLIF X NACSELD,提出具有包容性的定义。

ACLF是发生在伴或不伴肝硬化的慢性肝病基础上的一种具有潜在可逆性的疾病,在缺乏基础肝病治疗、肝脏支持系统治疗或肝移植的情况下,可导致多器官衰竭,3个月内病死率高。

ACLF通过慢性肝病、胆红素升高和INR延长来识别,肾脏、呼吸、循环或脑功能衰竭支持诊断的建立。

脏器衰竭的严重程度可以采用EASL-CLIF或NACSELD脏器衰竭评分来评估。

我国《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版)》中将ACLF定义为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以急性黄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碍为肝衰竭表现的综合征,伴或不伴随肝外器官衰竭。

2022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全文)

2022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全文)

2022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全文)肝硬化患者一旦出现腹水、肝性脑病、黄疸、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即进入了肝硬化失代偿。

而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与肝功能的急剧恶化有关,往往造成肝衰竭、肝外多器官衰竭与高短期死亡率。

ACLF病情凶险,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除肝移植外,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

目前全球各地区对ACLF的定义主要来自于亚太肝病学会(APASL)、北美终末期肝病研究联盟(NACSELD)、欧洲肝病学会(EASL)、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以及中华医学会(CMA),这些定义虽然针对同一个疾病,但由于地域,引起该疾病的病因、诱因等不同,其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不尽相同,对该疾病的治疗和管理带来极大挑战。

1ACLF的定义ACLF的概念在1995年第一次被提出,用来描述急性和慢性肝损伤同时发生的情况。

2006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与肝病学分会最早对ACLF的定义为“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1]。

2009年APASL的ACLF协作组首次发表其专家共识,定义ACLF为:无论有或无慢性肝病基础的患者,出现急性肝功能恶化,表现为黄疸(TBil ≥5 mg/dl)和凝血功能障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或凝血酶原活动度<40%],并于4周内出现腹水和/或肝性脑病。

2013年EASL的一项包含8个欧洲国家的前瞻性多中心大规模研究(CANONIC)[2]结果,将ACLF定义为一种肝硬化的急性失代偿,与器官衰竭和短期高死亡率(28 d死亡率≥15%)相关的疾病。

根据发生器官衰竭的数目,将其分为3个不同的等级(ACLF 1级、2级、3级),其28 d和90 d 死亡率分别为22%、32%、76%和40%、52%、79%[2]。

2014年,NACSELD在肝硬化失代偿感染住院患者中定义感染相关的ACLF为“存在两个或多个器官衰竭(标准为存在休克、Ⅲ或Ⅳ级肝性脑病、使用血液透析或机械通气),短期死亡率显著升高”[3]。

中医药在肝胆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肝胆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肝胆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肝胆系统疾病是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肝胆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药在肝胆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实证研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一、中医药在肝胆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中医药的整体观念中医药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观念,即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协调。

中医药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方面的平衡,来维护肝胆系统的正常功能。

2. 中医药的病因病机观念中医药对肝胆系统疾病的治疗还注重病因病机观念,即通过辨证论治的方式,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机,采用相应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进行干预。

比如在治疗肝炎时,中医药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面的药物进行治疗。

3. 中医药的药物应用中医药在肝胆系统疾病治疗中有丰富的药物资源。

常用的中草药有黄芩、柴胡、山楂等,它们具有抗炎、抗病毒等多种功效,适用于治疗肝胆系统炎症和感染。

同时,中医药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来改善肝胆系统的功能。

二、中医药在肝胆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实证研究1. 中药治疗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有研究表明,某些中药可以减轻慢性肝病患者的症状,改善肝功能指标。

比如乌梅、山楂等中药对于慢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以降低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等指标。

2. 中医药对胆结石的治疗胆结石是肝胆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药在胆结石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研究进展。

比如柴胡、枳实等中药可以通过促进胆汁分泌和胆道收缩来帮助胆结石的排出。

此外,中医药的中药汤剂和药物组方对胆结石的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三、中医药在肝胆系统疾病治疗中的未来发展方向1.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的结合是未来中医药在肝胆系统疾病治疗中的重要趋势。

中医药可以借鉴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加强对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提高中医药在肝胆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还 包 括 自身 免 疫 性 肝病 、 代 谢 性 肝 病 、 胆 汁 性 肝
肝 衰 竭 中最 常 见类 型 [。AC F 2 】 L 的临 床表 现 复杂 ,
预 后 凶 险 ,进 一步 研 究AC F L 的发病 机 制 对 寻求 有
效 的治 疗方 法 具有 重 要 意义 。近年 来 ,AC F L 的发
重 障 碍 或 失 代 偿 , 出现 以凝 血 机 制 障碍 和 黄疸 、 肝性脑 病、腹水等 为主要表现 的一组 临床症 候群[ 3 1 。
在 我 国引 起 肝 衰 竭 的主 要 病 因是 肝 炎病 毒 ( 要 主 是HBV) ,其 次 是 药 物 及 肝 毒 性 物质 ( 乙醇 、 如
竭 ,将 亚 急性 肝 衰 竭 定 义 为 1 天 至2 周 内 出现 肝 5 8
础 上 , 因 急 性 诱 因 作 用 ,临床 表 现 为 黄 疸 和 凝 血
衰 竭 临 床表 现 ,而 美 国肝 病 研 究 会 ( AAS D)则 L
通讯作者 :杨晋辉 E a =ze g s e g 2@ 6 . o mi l h n h n 5 3 13 c m
感 染 性 因素 中 , 乙 型肝 炎病 毒 的重 新激 活 是 我 国 AC F L 急性损伤 的最主 要病 因,化疗、 免疫抑制剂 以
我 国 2 0 年 公 布 的 《 衰 竭 诊 疗 指 南 》 指 06 肝 出 ,肝 衰 竭 是 多种 因素 引起 的严 重肝 脏 损 害 ,导 致 其 合 成 、解 毒 、排 泄 和 生物 转 化 等 功 能 发 生 严
衰 竭 (u a uel e alr ,S F 、AC F3 s b c t i rfi e AL ) v u L 类
5 %~ 7 %[ ,而 在 我 国 乙 型 肝 炎 病 毒 占8 %, O 0 5 ’ 2 酒 精 性 肝 病 仅 占 1%[。此 外 ,AC F 3 8 】 L 的慢 性 肝 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中西医研究进

【摘要】急性肝衰竭(ALF)和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病死率高,属于危重病。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从发病机制、中西医治疗现状方面综述ALF和ACLF研究进展。

除内科基础治疗、肝脏移植之外,人工肝支持治疗及中医药疗法是肝衰竭的
重要研究方向,其中人工肝支持治疗包括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分子
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成分血浆分离吸附系统(Prometheus)、血浆置换疗法(PE)、血浆透析滤过(PDF)等非生物人工肝及生物人工肝,中医药疗法包括中药
汤剂口服、灌肠及中成药的使用。

传统中医药疗法与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相结合,
有望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肝衰竭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肝衰竭;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人工肝;中药;综述
肝衰竭是指由酒精、病毒、药物或缺血再灌注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损伤,主要分为急性肝衰竭(acuteliverfailure,ALF)和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ACLF)[1]。

ALF是指既往无肝病基础,但在短时间内出
现大量肝细胞坏死,导致肝脏的合成、解毒、排泄、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进而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而ACLF是指慢性肝病发生急性肝代谢失调导致的肝功能衰竭。

1中西医对ALF和ACLF的认识
有学者认为,肝衰竭的发生发展与肝细胞死亡、再生密切相关。

目前已知的
肝细胞死亡机制主要有以下两种:①直接损伤细胞或激活细胞信号通路,导致细
胞内稳态紊乱;②先天或适应性免疫反应导致免疫介导的肝损伤。

与脓毒症类似,肝衰竭患者通常表现为免疫瘫痪,以全身炎症和细胞免疫抑制为特征,可导致严
重的肝外并发症,如多器官功能衰竭。

中医古籍中并无“肝衰竭”病名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
“急黄”“瘟黄”“肝瘟”等范畴,是邪实极盛导致肝脏功能在短时间内急剧受
损所致,其基本病机为本虚邪实。

毛德文教授提出肝衰竭“毒邪病因”学说,认
为毒为致病之因,瘀、痰为病变之本,其病位主要在肝,横连于胆,克伐脾胃,
上行于脑及心包,下涉于肾。

李筠教授认为,肝衰竭以肝、脾、肾三脏亏虚为本,湿、热毒、瘀、痰为标。

综上,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为机体外感湿热疫毒之邪,毒
热炽盛,湿浊闭阻,上蒙清窍,三焦不利,正虚邪陷,终致痰瘀互结而难以化解。

正如《瘟疫论》所载,黄疸为“疫邪传里,遗热下焦,小便不利,邪无输泄,经
气郁滞,其传为疸,身目如金”[2]。

2人工肝治疗ALF和ACLF的相关研究
目前,内科综合治疗仍是ALF和ACLF的基础治疗措施,包含一般支持治疗、对症治疗、病因治疗及对并发症的治疗。

肝脏移植是ALF和ACLF病情恶化不能
进行药物治疗时的可行方案,但肝脏来源具有不确定性,且医疗费用昂贵、排异
反应明显,甚至有的患者由于医学或社会心理等原因不愿接受肝移植。

体外生命
支持系统(ECLS)能够选择性地清除肝衰竭过程中积累的毒素,促进肝脏再生,并
可能抑制导致肝脏衰竭的病理途径,是临床治疗肝衰竭的重要手段,可分为非生
物人工肝、生物人工肝两种。

2.1非生物人工肝
2.1.1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是将血液灌流和胆红素吸附结合
在一起的一种人工肝治疗技术,血浆分离后在胆红素吸附器和血液灌流器进
行顺序吸附,再与血细胞混合后输回至人体内。

这种方法对血浆中的凝血因子、
白蛋白以及生长因子等成分无明显影响。

郭龙采用DPMAS治疗肝衰竭,发现患者
血浆中血氨、胆红素以及炎症因子等有害物质含量显著降低,且白蛋白损失较小,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3]。

2.1.2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
当ALF和ACLF病情恶化时,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被认为是有效清除毒素的方法,可以快速分离与白蛋白结合的毒素。

研究显示,MARS可显著降低ALF和ACLF患者血清胆红素、胆汁酸、氨、尿素和肌酐水平,恢复肝衰竭患者的血管阻力、降低其对升血
压药的需求。

还有研究表明,MARS可改善ACLF患者的肝性脑病等级,但在ALF患者的临床观察中未见此效果。

2.1.3成分血浆分离吸附系统成分血浆分离吸
附系统(Prometheus)装置是由一个主回路组成,血液通过大孔过滤器进入回路,该过滤器使白蛋白进入一个二级回路,在该二级回路中,白蛋白结合的毒素通过两个含有木炭的吸收塔被去除。

与MARS类似,Prometheus治疗ACLF同样具有降低血清胆红素、胆汁酸、氨、尿素和肌酐水平的作用。

但是,Prometheus 不能改善全身血流动力学或神经系统状态。

2.1.4血浆置换疗法
血浆置换疗法(PE)是目前临床上一种重要的人工肝治疗模式,先通过滤膜过滤出血液中含有毒素的血浆,然后将等量的新鲜冷冻血浆与过滤后存留的血细胞等重新输回体内。

研究表明,大容量的PE能够增加脑血流量及脑灌注压力,但不会增加颅内压。

在PE期间,外周血管阻力和动脉血压也会升高,因此在肝衰竭患者的心输出量减少的情况下不会损害全身和内脏循环的氧气消耗。

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PE能够显著改善ACLF患者的症状及预后。

Meta分析结果显示,PE 是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手段。

3中医药治疗ALF和ACLF的相关研究
3.1中药汤剂
3.1.1内治
中医学认为,肝衰竭的基本病理因素是热毒、瘀、痰和湿,故治疗时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开窍醒脑为主。

刘巧红等采用解毒化瘀通腑颗粒治疗肝衰竭疗
效满意,发现其能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李永春
等以茵陈蒿汤加减治疗1例急性肝损伤患者,患者皮肤及巩膜黄染明显减轻,肝
功能恢复正常。

肝病日久,湿热毒邪互结为痰,上扰心神,蒙蔽清窍,即可出现
神昏、谵语等神经系统紊乱症状,可予豁痰开窍法治之。

田甜等研究发现,菖蒲
郁金汤能降低ACLF模型大鼠的血氨水平、改善星形胶质细胞水肿。

3.1.2外治
肠道内存在大量细菌和内毒素,肝衰竭时肝脏不能有效清除内毒素。

内毒素
不仅可以直接损害肝细胞,还会与单核巨噬细胞上的内毒素受体结合释放大量炎
性介质,从而启动免疫应答,加速肝细胞死亡及肝脏微循环障碍,对肝脏形成
“二次打击”,使病情恶化。

黄裕红等采用解毒化瘀汤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大黄、乌梅)治疗肝衰竭,发现该疗法在改善患者肝功能、防治肝性脑病方面疗效显著。

龚艳桥等采用赤芍解毒汤保留灌肠治疗ACLF疗效满意,能很好地改善患者的肝
功能、凝血功能,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

3.2中成药
刘洋等采用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西医疗法治疗ALF,患者炎症指标、凝
血功能、肝功能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

雷扬等研究发现,
痰热清注射液对ALF小鼠具有保护作用,能降低模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改善肝组织炎症病理,减少肝窦出血。

王璐研究发现,解毒化瘀颗粒联合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能显著改善ACLF患者的短期预后(8周),并
能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肝功能复常率。

4小结
肝衰竭的临床治疗发展迅速,从一般的内科治疗到ICU专科医疗管理的改善,再到目前正在兴起的人工肝和肝移植技术的发展,临床疗效显著提高。

随着肝衰
竭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人工肝支持装置相继应用于临床,非生物
人工肝多种模式组合已经成为临床治疗肝衰竭的重要手段。

此外,现有的以细胞
为基础的治疗方法也为肝细胞再生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北京中医
药,2021,40(09):946-955.DOI:10.16025/j.1674-1307.2021.09.005.
[2]杨伟荣,凌慧琪,刘仙梅.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对病死率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04):124-
126.DOI:10.19347/ki.2096-1413.202104043.
[3]陈词.过建春: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中西医结合诊治[J].肝博
士,2020(04):13-15.
[4]林勇凯. 基于数据挖掘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D].广州中医药大学,2021.DOI:10.27044/ki.ggzzu.2021.000669.
[5].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推荐意见[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35(06):1215-12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