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规律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血浆置换在肝功能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

血浆置换在肝功能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

血浆置换在肝功能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林静霞;郑淑慧;陈茂根;林婉颐;邹秋琼;肖帆;周振海【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我院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浆置换的应用,以进一步探讨血浆置换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进行血浆置换肝功能衰竭患者的出凝血、肝功能指标的前后数据,并配对比较分析患者血浆置换的治疗效果.结果我院2017年肝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浆置换215人次,56例患者进行血浆置换.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浆置换前后的出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s)23.7±10.7VS20.8±9.3(P <0.05);凝血酶原活动度(PTA,%)39.9±18.4VS45.9±18.1(P <0.05),出凝血指标PT和PTA血浆置换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浆置换前后的肝功能指标:总白蛋白(TP,g/L) 56.9 ±9.6 VS 54.5 ±7.5(P <0.05);总胆红素(TBIL,μmol/L) 519.0±198.5VS429.2±166.1(P <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U/L) 207.6±415.2VS122.1 ±215.0(P<0.0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U/L) 415.8±893.9 VS295.3±789.8(P <0.05),肝功能指标TP、TBIL、ALT和AST血浆置换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应用新鲜冰冻血浆加普通冰冻血浆进行血浆置换前后PT、PTA、TBlL、ALT的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能有效清除患者体内毒素,改善凝血,缓解病情,对于肝衰竭患者疗效显著,提倡应用,且应用新鲜冰冻血浆加普通冰冻血浆同样具有疗效.【期刊名称】《现代医院》【年(卷),期】2018(018)007【总页数】4页(P1004-1006,1009)【关键词】血浆置换;肝功能衰竭;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作者】林静霞;郑淑慧;陈茂根;林婉颐;邹秋琼;肖帆;周振海【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51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随着医院重症患者比例的提升,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应用越来越广泛,是临床输血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浆置换治疗乙肝肝衰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血浆置换治疗乙肝肝衰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血浆置换治疗乙肝肝衰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罗丽丹;胡小宣;袁琦;张斌;张征【期刊名称】《临床医学工程》【年(卷),期】2018(025)004【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乙肝所致肝衰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血浆置换治疗乙肝所致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转归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对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实验室指标、年龄、性别、肝衰竭分期、HBV-DNA、是否有肝硬化及并发症(腹水、腹膜炎、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和肝衰竭分期是影响血浆置换治疗乙肝肝衰竭疗效的危险因素(P<0.05),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995、9.368.结论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和肝衰竭分期是影响血浆置换治疗乙肝肝衰竭疗效的危险因素.【总页数】2页(P543-544)【作者】罗丽丹;胡小宣;袁琦;张斌;张征【作者单位】湖南省人民医院肝病内科, 湖南长沙410005;湖南省人民医院肝病内科, 湖南长沙410005;湖南省人民医院肝病内科, 湖南长沙410005;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放射科, 湖南长沙410005;湖南省人民医院肝病内科, 湖南长沙41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3【相关文献】1.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病死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J], 陈美平;杜杰;徐春华;曾德欣;陈杨志;王继红2.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J], 余卫业;戴炜;禹弘;岳建荣;胡敏冬;邬明;唐蔚;王东3.经血浆置换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模型的研究 [J], 甘琼萍; 谭可平; 陈婵; 陆晖; 陆鹏; 陈茂伟4.乙肝肝衰竭患者应用血浆置换治疗的临床研究 [J], 贾瑞菡5.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治疗HBV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J], 黎春宇;明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肝衰竭的护理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肝衰竭的护理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肝衰竭的护理作者:杨同伟来源:《健康科学》2018年第14期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肝衰竭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80例肝衰竭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在内科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

对照组40例未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平均住院日、好转率。

结果: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缩短了平均住院日,治愈好转率达到77.5%。

结论:血浆置换为主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手段。

患者的术前准备、术中监测、观察、处理和术后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人工肝血浆置换术;肝衰竭;护理肝衰竭患者病情发展快,并发症多,是威胁肝病患者生命的严重疾病。

人工肝支持系统(AISS)是治疗肝衰竭的重要手段。

其原理是通过暂时和部分替代肝脏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和恢复创造条件,或者在肝脏损伤严重的情况下,通过人工肝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从内科治疗过渡到肝移植。

其中血浆置换是目前临床人工肝治疗最常用的方法。

随着人工肝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作为人工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护理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科2016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肝衰竭患者80例,其中40例肝衰竭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0例肝衰竭患者,病原学检测均为乙型肝炎,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肝衰竭诊疗指南,将其分成两组。

观察组患者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13~76岁。

其中慢性加亚急性肝衰竭34例,慢性肝衰竭5例,急性肝衰竭1例,根据病情、经济情况每例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术1~5次。

对照组选同期肝衰竭患者40例,基础治疗同观察组,未进行人工肝治疗。

男26例,女14例,年龄18~72岁。

其中慢性加亚急性肝衰竭31例,慢性肝衰竭8例,急性肝衰竭1例。

通过血浆置换术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缩短了平均住院日,治愈好转率达到77.5%,治疗效果优于未进行人工肝治疗组。

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观察

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观察

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观察陈丽霞;林恢;朱灯;陈达;刘政芳【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4例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血浆置换法进行治疗,结束后比较肝功能情况,治疗效果,不同病情患者生存时间和存活率比较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2.73%,肝衰竭的早中晚期治疗效果存在差异,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进行治疗后,除ALB指标无变化之外(P>0.05),其余指标均呈现出了变化,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的过程之中,发生不良反应共计31次,占总次数的8.03%。

早期患者存活率为85.6%,中期为62.5%,末期为21.3%,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时间组间数据存在差异,早期最高,中期次之,晚期最低。

结论对于肝衰竭患者,使用血浆置换进行治疗,可以取得满意效果,不良反应少,临床效果好。

%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lasma exchange i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failure.Methods 154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2 to December 2013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implementation of plasma exchange treatment,after liver function,curative effect,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disease and survival rate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2.73%,liver failure early in the late treatment effects are obvious differences,the data between the groups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after treatment,in addition to ALB indicators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P>0.05),other indicators are showinga significant change,between groups of data exist 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in plasma exchange for patients,adverse reactions,a total of 31 times,accounted for the total number of 8.03%. Early patients survival rate was 85.6%,medium was 62.5%,the last stage is 21.3%,the data between the groups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and survival time between groups of data differences and highest early and mid time of late is the lowest.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the use of plasma exchange for treatment,can achieve satisfactory results,less adverse reactions, clinical effect is good.【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6(007)015【总页数】4页(P61-64)【关键词】肝衰竭;血浆置换;疗效【作者】陈丽霞;林恢;朱灯;陈达;刘政芳【作者单位】福州市传染病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第四病区中西医结合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州市传染病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第四病区中西医结合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州市传染病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第四病区中西医结合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州市传染病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第四病区中西医结合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州市传染病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第四病区中西医结合肝病科,福建福州 3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Abstract】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lasma exchange i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failure. Methods 154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2 to December 2013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implementation of plasma exchange treatment,after liver function,curative effect,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disease and survival rate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2.73%,liver failure early in the late treatment effects are obvious differences,the data between the groups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after treatment,in addition to ALB indicators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P>0.05),other indicators are showing a significant change,between groups of data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in plasma exchange for patients,adverse reactions,a total of 31 times,accounted for the total number of 8.03%. Early patients survival rate was 85.6%,medium was 62.5%,the last stage is 21.3%,the data between the groups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0.05)and survival time between groups of data differences and highest early and mid time of late is the lowest.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the use of plasma exchange for treatment,can achieve satisfactory results,less adverse reactions,clinical effect is good.肝衰竭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截止到当前,在治疗该疾病方面依旧没有特异性治疗方式,使用有效方式,全面提升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是最近几年学术界所研究的热门话题[1]。

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分析

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分析

s r m J, BI , e u AJ T L ALB P , T , TA CRE F n lee toy e W B , , e a lc rl t , C HGB a d P T me s r d b f r r ame t t h n fte t n , n t n L a u e eo e t t n ,a e e d o ame t a d a e t r
[ 摘要】 目的 探讨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加 急性肝衰竭 的疗 效和安全性 。方法 3 2例 慢加急性肝 衰竭 患者共 行治疗 7 例次 , 8 分析治疗前 、 治疗结束时 、 治疗结束后 4 — 2 87 h患者主要症 状 、 肝功能 、 凝血功能 、 肾功 能 电解质及 血常规 主要 指标变化 。观察 治疗 中及治疗 后 2 4h内不 良反应及 近期 转归。结果 治疗结 束时血清 A 、 BL和 TI C E水平 比治疗前明显下降( R P均<0 5 , L . )A B和凝血酶原活动度(T  ̄治疗前上升( <0 5 , 0 P A)L P均 . )血钙 比治疗 前下 降( <00 ) 0 P .5 , 血清 中血钾 、 血钠 、 血氯 、 C、 WB 外周血 HG B和 P 与治疗前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 5 。治疗结束后 4 ~ 2h血清A T P .) 0 8 7 L、 TI BL和 C E水平低于治疗前 ( <00 )P A高于治疗前( <O0 )血清 AL R P均 .5 ,T P . ; 5 B与治疗前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 >00 ) P .5 。 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 明显 改善 , 近期转归较好 , 总有效率 为 8 .%, 13 早期患 者总有效率 最高 (00 , 9 .%) 晚期患者最 低( 00 。 4 .%) 不 良反应发生率低 (56 , 2 .%)无严重 不 良反应 发生 。结论 序 贯应用血浆置换 联合血浆灌流治疗 慢加急性肝衰竭 能显著改善 患者临床症状 和肝 功能 , 良反应少 , 不 是治疗肝衰竭安全有效 的方法 。 【 关键词1 血浆置换 ; 灌注 ; 浆 ; 血 肝功能衰竭 [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 5 .; 5 53 4 71 R 7 .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0 — 142 1)4 02 — 4 0 7 8 3 ( 20 — 2 3 0 0

DPMAS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影响分析

DPMAS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影响分析

DPMAS联合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影响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指既往存在慢性肝病史的患者,在短期内出现急性肝功能失代偿或衰竭,具有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等特征。

PE(全量血浆置换术)是临床治疗ACLF的常用手段,但由于血浆分离器在清除血浆物质方面缺乏针对性,并不能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利用血浆分离器,对血浆进行连续性分离,可以更加高效的吸附、清除有毒的代谢物质。

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属于非生物型的人工治疗手段,可以将肝衰竭物质清除,为机体及时补充所需要的活性物质。

基于此,为探究ACLF 治疗中DPMAS+LPE的效果,贵州省人民医院对收治的100例ACLF患者展开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100例ACL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n=50),对照组给与PE治疗,观察组给予DPMAS + LPE 治疗。

PE组:给予0.4 g西咪替丁静脉滴注、25 g异丙嗪肌肉注射,采用新鲜冷冻血浆作为置换液,设置参数:120-150 ml/min血液流速,置换2-3 h,置换量2500-3000mI;观察组:LPE置换量调整为(2000±500)mL将血浆分离器串联血液灌流器、胆红素吸附器等,维持4.5-5.4L的血浆吸附量,每次治疗3h,共计治疗1周。

二、结果1、肝功能指标对比观察组治疗前TBIL、ALT、AS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Th1型细胞因子对比观察组治疗前血清IFN-γ、TNF -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FN-γ、TNF -α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Th2型细胞因子对比观察组治疗前血清IL-6、IL-10、IL-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6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10、IL-4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例肝衰竭患者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术治疗的护理

1例肝衰竭患者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术治疗的护理

1 例肝衰竭患者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术治疗的护理摘要:目的总结1例肝衰竭患者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血浆置换术治疗的护理体会。

方法根据1例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血浆置换术治疗的患者的病程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及时准确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及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根据病程进展,更改相应护理措施,并保证护理措施落实的有效性。

结果实施上述有效的护理,患者顺利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血浆置换术治疗,治疗后患者胆红素较前下降,精神明显好转,皮肤黄染较前改善。

结论通过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保证血浆置换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才能够有效的缓解不良症状,最终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术;肝衰竭;护理肝衰竭患者由于大量毒性物质积聚,可引起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出血等并发症,目前尚缺乏特异有效的药物,临床病死率高[1]。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连续性血液净化、分子吸附系统等多种血液净化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肝衰竭的辅助治疗[2],其中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方法已成为治疗肝衰竭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既可以特异性吸附胆红素还可以清除体内毒素及炎症因子[3-4],同时又不丢失自体血浆,进而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为肝脏再生、肝功能的恢复争取时间,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5]。

但在治疗过程中对护理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医护密切配合也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为总结经验,更好地为肝衰竭患者提供有效治疗和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将我科2021年3月31日收治的1例肝衰竭患者治疗及护理干预措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男,65岁,主诉“全身黄染伴乏力1月余”入院。

入院查体:体温36.2℃,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HR 102次/分,R 25次/分,BP 106/71mmHg,SPO2 97%。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疗效观察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疗效观察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疗效观察宫铁红,刘玉乔,马艳丽,金湘辉(河北省承德钢铁公司职工医院,河北承德067102) [摘要] 目的 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30例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血浆置换治疗。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结果 血浆置换术后患者自觉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清转氨酶、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提高,白蛋白水平升高。

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肝衰竭的方法,对早期肝衰竭疗效优于中晚期,安全性好。

[关键词] 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肝功能衰竭[中图分类号] R57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11)19-2374-02 肝衰竭是所有肝病类型中病情最凶险、病死率最高的病症之一。

该病传统的内科综合治疗效果差,病死率50%~70%[1]。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能有效清除体内的部分毒性物质,改善内环境,利于肝细胞再生,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近期疗效确切,已经逐渐成为肝衰竭内科治疗和肝移植以外的另一重要治疗手段。

2007年8月—2010年8月,我院采用血浆置换方法治疗肝衰竭患者30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临床诊断和分期均符合《肝衰竭诊疗指南》[2]有关标准。

临床分期:早期15例,中期10例,晚期5例;乙型肝炎24例,丙型肝炎1例,未分型1例,乙型肝炎并酒精性肝炎1例,药物性肝炎1例,酒精型肝炎2例;急性肝衰竭2例,亚急性肝衰竭4例,慢性肝衰竭24例。

112 方法 给予保肝降酶退黄、利尿、通便、抑酸、补充能量和维生素等治疗,包括给予促肝细胞生长素、甘草甜素、谷胱甘肽,输新鲜血浆、白蛋白,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调整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规律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究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规律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的肝衰竭患者47例,行血浆置换,比较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治疗后12周时,46.81%的患者好转出院,53.19%的患者病情恶化后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TBIL(P<0.05)和PTA(P<0.05)是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后短期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的3次血浆置换过程中,PTA明显的升高(P<0.05),TBIL在平稳下降,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影响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指标变化有益于患者的预后康复临床干预。

关键词:肝衰竭;血浆置换;血清总胆红素;影响因素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解毒、分泌以及代谢功能的器官,若受到肝炎病毒或肝毒性物质的感染,易出现肝脏类疾病[1]。

肝衰竭就是各种重型肝脏类疾病发展到终末期表现,临床分为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以及慢性四种,一般表现为黄疸、乏力、腹水、凝血功能障碍以及食欲不振等,严重影响到身体其他器官的正常功能[2]。

一直以来肝衰竭的死亡率居高不下,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3],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慢性乙型肝炎,由慢性乙型肝炎并发肝衰竭患者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且预后不良。

目前,临床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肝移植和常规内科综合干预。

其中肝移植治疗肝衰竭临床疗效最佳,但因该方法肝脏资源有限,基层医院无法开展、大部分患者无法承担医疗费用等因素,未能大范围内应用。

常规内科综合干预为保守治疗,以防治并发症和提高免疫力为主,患者死亡率高达70%[4]。

近年来,随着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TPE)的不断发展,在肝衰竭患者上的治疗也略见成效。

TPE是一种体外循环治疗模式,通过体外的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将患者的血浆从全血中分离同时重新补充血浆或代血浆制品,通过清除大分子致病溶质的方法,助患者肝功能恢复,促进体内新陈代谢,维持内环境稳定,短期疗效明显[5]。

本次研究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的肝衰竭患者47例,探究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规律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的肝衰竭患者47例,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及分型分期均符合我国2018年修订的肝衰竭诊疗指南,详见表1。

表1 47例肝衰竭患者的基本资料基本项目信息平均年龄(岁)42.6±11.8男性/总人数(例 %)38/47(80.85)临床分型(例 %)ACLF早期14(29.79)中期16(34.04)晚期8(17.02)SA早期2(4.26)LF晚期3(6.38)AL F4早期1(2.13)中期1(2.13)晚期2(4.26)病因分类(例)HBV感染36(76.59)自身免疫性肝病2(4.26)药物及肝毒性物质5(10.64)妊娠性脂肪肝1(2.13)病因不明3(6.38)1.2临床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2018年更新修订的《肝衰竭诊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排除对血液制品或肝素等过敏、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精神障碍等所有不能耐受TPE治疗的患者;排除资料不充分患者病例。

1.3方法2.4.1 内科综合治疗47例患者均配合常规的内科基础治疗,如卧床休息,能量营养物质的供给,口服或静脉应用保肝降酶退黄药物,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急慢性HBV感染者予以加用核苷(酸)类似物,辅以补充白蛋白、新鲜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积极防治并发症,特殊类型的肝衰竭患者可加用激素抗炎等免疫调节治疗。

2.4.2 人工肝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应用NGL XJC2000血液成分分离机以及四川南格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P-1000G血浆分离装置,根据病情治疗频次为1-6次,每天一次,每次置换血浆量1600-2000ml血浆,设置血液流速50-80ml/min,设置血浆分离速度30-50ml/min,首次治疗前需行无菌股静脉导管置管术,妥善固定并叮嘱患者相关注意事项,每次治疗按照人工肝操作规范常规应用抗凝剂、葡萄糖酸钙等,防止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抽搐及血栓形成等。

治疗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定期检查置管处有无折损或渗血,观察病情变化及不良反应。

每次治疗前后采集静脉血,检测肝功能、凝血指标等。

1.4疗效评价(1)所有患者在治疗后12周时的转归情况;(2)所有患者TPE前、后的生化学指标比较:包括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尿肌酐(Cr)、甲胎蛋白(AFP)、白细胞计数(WBC)、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以及TPE次数、单次血浆用量、MELD评分(首次术前3天内),其中MELD计算公式:9.6×ln(肌酐 mg/dl)+3.8×ln(胆红素mg/dl)+11.2×ln(INR)+6.4×病因(病因:胆汁淤积性和酒精性肝硬化为0,病毒等其他原因肝硬化为1)(肌酐:1mg/dl=88.41umol/l; 胆红素:1mg/dl=17.1umol/l)。

(3)比较TBIL清除率、TBIL下降水平、PTA升高水平、PTA升高比。

TBIL下降水平=术前TBIL水平-术后TBIL水平、TBIL清除率=(TBIL下降水平/术前TBIL水平)%、PTA升高水平=术后PTA水平-术前PTA水平、PTA升高比=PTA升高水平/术前PTA。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x±s)描述,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所有患者在治疗后12周时的转归情况。

所有入选的肝衰竭患者治疗后12周时的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

生存组:患者好转出院,22/47(46.81%);死亡组:患者病情恶化后死亡,25/47(53.19%)。

2.2所有患者TPE前、后的生化学指标比较单因素法分析生存组和死亡组所有患者的生化学指标相比较,其中TBIL、AFP、PTA以及MELD评分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见表2。

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BIL(OR:1.353,回归系数:0.258,95%置信区间:0.0075~0.880,P<0.05)和PTA(OR:0.649,回归系数:0.043,95%置信区间:0.483~0.968,P<0.05)是影响两组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后的短期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表2 所有患者TPE前、后的生化学指标比较(x±s)生化指标生存组(n=22)死亡组(n=25)TPE前TPE后TPE前TPE后TBIL (μ想mol/L)339.15±89.36201.36±87.37$410.36±110.46^294.36±121.46*$Alb28.36±28.35±328.34±3.28.34±3.6(g/L) 3.78.59684Cr (μmol/L )71.35±16.3671.22±15.9971.36±16.2871.24±16.17AFP (μg/L)198.36±16.3639.36±6.30$99.38±15.36^27.36±5.89*$WBC (X109/L)4.99±2.165.35±2.095.43±3.115.32±2.89PTA(%)33.28±7.3925.64±5.38$29.11±9.01^21.37±7.26*$TPE(次)2.61±0.68 2.59±0.55单次血浆量(ml)2493.26±70.382498.46±81.49MELD(分)27.87±4.1935.34±5.11注:与生存组相比,*P<0.05,且^P<0.05;与TPE前相比较,$P<0.05。

2.3 TBIL下降水平、TBIL清除率、PTA升高水平、PTA升高比的变化情况所有患者在3次血浆置换过程中,PTA表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P<0.05),同时TBIL在不断下降,但是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表3 3次TPE后的TBIL、PTA比较(x±s)1次TPE2次TPE3次TPE t PTBIL下降水平(μmol/L)209.9±79.21192.58±80.22178.74±76.831.012.613TBIL清除率(%)42.71±9.2346.42±8.4945.53±11.10.116.963PTA升高水平(%)23.94±10.0115.42±13.2218.18±8.891.842.105PTA升高比(%)105.18±82.3374.14±100.1962.91±50.514.889<0.053讨论肝衰竭具有发展速度快速,并且治疗及预后较为困难,致死率极高的特点[5]。

目前,临床对于肝衰竭的发病机制还尚未有完全明确的报道,但是对于我国比例较高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而言,患者在短时间内可出现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失代偿,临床表现严重。

因此,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改善疾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6]。

TPE作为目前肝衰竭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为肝脏修复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主要手段是通过清除体内有害因子,补充所需因子和体外物理干预来达到改善机体内环境,减轻肝脏代谢负担的目的,过程中配合抗凝药物,证血浆置换循环的顺利进行[7]。

本次研究显示,47例肝衰竭患者治疗12周时的转归情况显示:有46.81%的患者情况好转出院,53.19%的患者病情恶化后死亡。

与2018年王艳红[8]等人报道的肝衰竭死亡率70%相比,有显著的降低。

本次研究用单因素分析法对生存组和死亡组所有患者的生化学指标进行分析,发现TBIL、AFP、PTA以及MELD评分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并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TBIL(P<0.05)和PTA(P<0.05)是影响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疗法后短期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