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肝衰竭和人工肝治疗研究进展(全文)

合集下载

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应用

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应用

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应用王笑笑, 黄建荣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人工肝支持系统是基于肝细胞强大的再生能力,通过体外的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者延长肝移植患者等待肝源的时间。

人工肝分为非生物型、生物型及混合型3种类型。

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利用物理化学的原理,应用吸附、透析、滤过、置换等方法清除有害代谢产物,补充生物活性物质;生物型人工肝以体外培养的肝细胞为基础构建体外生物反应装置,具有肝特异性解毒、生物合成及转化功能,进而起到清除有害代谢产物的作用;混合型人工肝是将非生物型及生物型人工肝装置结合应用,兼有二者的功能。

现将上述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

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NBAL为目前技术最成熟、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人工肝。

主要用于肝衰竭早中期,凝血酶原活动度介于20%~40%的患者;晚期肝衰竭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应慎重选择人工肝治疗。

在传染病重大专项课题资助下,本院联合全国十余家单位在“十二五”期间入组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096例,探索了在肝衰竭早期应用人工肝和不用人工肝治疗的效果及在肝衰竭中晚期用不同模式人工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结果显示人工肝治疗重型乙型肝炎安全有效。

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早期患者人工肝治疗能改善肝功能,但短期生存率与综合内科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

对乙型肝炎肝衰竭中期患者采用选择性血浆置换联合持续血液滤过的人工肝治疗方法较单纯的选择性血浆置换疗效更好。

对乙型肝炎肝衰竭中期患者治疗2次以上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目前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NBAL类型是血浆置换/选择性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在治疗过程中丢失大量血浆,需等量新鲜血浆补充,但国内血浆制品供应紧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血浆置换治疗的开展。

因此新型NBAL模式应运而生,如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连续白蛋白净化系统(CAPS)、血液透析滤过、配对血浆置换吸附滤过等。

人工肝新技术年度总结(3篇)

人工肝新技术年度总结(3篇)

第1篇2021年,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肝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在这一年里,我国人工肝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新技术的研发、临床应用和推广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以下是2021年我国人工肝新技术的年度总结。

一、人工肝技术新进展1. 人工肝治疗设备不断升级2021年,我国人工肝治疗设备在性能、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

新型人工肝治疗设备具有更高的过滤效率、更低的能耗和更少的并发症,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2. 人工肝治疗技术不断创新在人工肝治疗技术方面,我国学者成功研发了多种新型人工肝技术,如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PLTP)等。

这些新技术在治疗肝衰竭、肝性脑病等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

3. 人工肝治疗适应症拓展2021年,我国人工肝治疗适应症得到进一步拓展,包括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肝性脑病、肝功能不全等。

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更多患者受益,提高了治愈率和生存率。

二、人工肝技术临床应用成果1. 治疗效果显著2021年,我国人工肝治疗患者数量持续增长,治疗效果显著。

据统计,接受人工肝治疗的患者中,治愈率达到了60%以上,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病情,降低了死亡率。

2. 医疗资源优化配置随着人工肝技术的普及,医疗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

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开展人工肝治疗,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

3. 国际交流与合作2021年,我国人工肝领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知名医疗机构和学者分享研究成果,提升我国在人工肝领域的国际地位。

三、人工肝技术未来展望1. 新技术不断涌现未来,我国人工肝技术将不断涌现新技术,如生物人工肝、基因治疗等,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

2. 个性化治疗成为趋势随着医学的发展,个性化治疗将成为人工肝治疗的重要方向。

通过基因检测、生物信息学等技术,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 智能化、精准化治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将使人工肝治疗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应用进展

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应用进展
( 泸 州 医 学 院 附 属 医 院感 染 科 , 四川 I泸 州 6 4 6 0 0 0 )
【 摘 要】 目前 肝 功 能 衰竭 患者 的 死 亡 率 仍 然 较 高 , 虽 然肝 移 植 是 治疗 终 末 期 肝 病 的 最佳 选 择 + 但 因供 肝 来 源 严 重 短
缺, 大部 分 患 者 仍 不 能 得 到 及 时 救 治 。 由 于肝 脏 再 生 潜 力 巨大 , 而 人 工 肝 支持 系统 辅 助 治 疗 可 在 短 期 内改 善 肝 功 能 , 在 患 者 肝 移 植 前 起 到 桥 梁作 用 , 故 临床 上 广 泛应 用 。但 目前 人 工肝 系 统 远 未 达 到 理 想 状 态 , 不 可 避 免 地 存 在 各 自的缺 点 。
西部 医学 2 0 1 4年 1月 第 2 6卷 第 1期 Me d J We s t C h i n a , J a n u a r y 2 0 1 4 , V o 1 . 2 6 , N o . 1
・ 1 ・
人 工肝 在 肝 衰 竭 中的应 用进 展 *
邓 存 良
Hale Waihona Puke i t s c l i n i e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a n d t h e p r o b l e ms .
[ Ke y wo r d s ] Ar t i f i c i a l l i v e r s u p p o r t s y s t e m;Li v e r f a i l u r e ;Ad v a n c e
笔 者 就人 工 肝 支持 系统 研 究 的 最 新 进 展 和 临床 研 究 , 对 各 种 类型 人 工 肝 的 优 缺 点 、 临床 应 用及 存 在 问题 做 一 述 评 。

人工肝的研究进展

人工肝的研究进展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20年 12 月第47 卷第 6期 Inter J Epidemiol Infect Dis,D e c ember 2020, Vol. 47,No.6• 565 -人工肝的研究进展李新婷姚瑶阿娜尔古丽•穆哈买尔鲁晓擘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乌鲁木齐830000通信作者:鲁晓擘,Emali:xjykdluxiaobo@126.(.(>m【摘要】人T.肝技术是指具冇解毒、代谢等作用的体外装置,可以暂时替代肝脏功能,主要用于肝功能衰竭、高胆红素血症等患者的辅助支持治疗。

人工肝0前分为非生物型人丁肝和生物型人丁.肝,前者应用广泛,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能改善转氨酶、凝血功能等;对于生物型人丁.肝,主要是以研究种子细胞及生物反应器为主。

本文就人T.肝的适应证及分类等方面的内容展开综述【关键词】肝,人T.;适应证;非生物型人丁•肝;生物型人工肝;混合型人工肝基金项目:闰家H然科学基金(82060115)1)01:10.3760/331340-20200528-00176A d v a n c e s o n artificial liverLi Xinting, Yao Ycu), Anaerguli Muhamaier, Lu XiaoboDepartment of Infectio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umg Medical University, Vrumqi 8300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u Xiaobo, Email:*********************【Abstr a c t】Artificial liver technology refers to an in vitro device with detoxification,metabolism and otherfunctions,temporarily replacing the liver function. I t i s mainly used for the auxiliary supportive treatment of patientswith liver failure or hyperbilirubinemia. At present,artificial liver tec hnology i s divided into non-biological artificialliver and biological artificial liver. T h e fomier i s widely used and can improve transaminase and coagulation functionfor liver failure caused by various reasons. For hio-ailificial liver,the researches focus on seed cells and bioreactors.In this article,the ind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artificial liver are reviewed.【K e y w o r d s】Liver, artificial; Indication;Non-l>iolog:i(.a l artificial liven Biological artificial liver; Mixed biolog-ical artificial liverF u n d p r o g r a 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82060l 15)DOI: 10.3760/cma.j.rn331340-20200528-00176肝衰竭是由多种W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病死率极高111肝移植是治疗肝衰竭唯一有效的方法,但因肝源短缺等原因阻碍了其在临床的应用,人T.肝作为肝移植的桥梁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王琨1李海红2邱焕昀2杨建波2卜超颖2纪薇2谢凤杰2银1.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2.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重症医学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00[摘要]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脏损害,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

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肝移植是有效的解 决手段,但受供体短缺的限制,难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目前,非人工生物型肝支持系统常作为肝衰竭治疗的一 线手段,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及血浆透析滤过为临床常用的三种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方法,这三种治疗 方法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脏功能,但均存在不足之处。

本文旨在对这三种方法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肝衰竭;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血浆透析滤过;治疗[中图分类号]R5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21)03-0184-04Research progress of non-biologic artificial liver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 failureWANG Kun!LI Haihong^ QIU Huanyun2YANG Jianbo2BU Chaoying^ JIWei2XIE Fengjie21.Mudanjiang M edical UniversiLy, Mudanjiang 157000, China;2.InLensive Care UniL, Hongqi HospiLal AffiliaLed L o Mudanjiang M edical UniversiLy, Mudanjiang 157000, China[Abstract] HepaLic failure is a com mon and serious liver damage in clinical pracLice wiLh exLremely dangerous condi- Lions and a very high morLaliLy raLe. Liver LransplanLaLion is an effecLive soluLion L o Lhe poor LherapeuLic effecLs o f in- Lernal medicines. However, limiLed by Lhe shorLage of donors, iL could hardly be widely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Lice. A l presenL, n on-b iolog ica l arLificial liver supporL sysLem is ofLen used as Lhe firsL-line means for LreaLing hepaLic failure. Plasmapheresis, 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Lion and plasma diafilLraLion are Lhree commonly used meLhods for LreaLmenL of n on-b iologica l artificial liver, all of which can improve liver funcLion L o some exLenL, buL all o f Lhem have some shortcomings. This paper aims L o review Lhe LherapeuLic effecLs of Lhese Lhree meLhods in LreaLmenL of hepaLic fail­ure L o provide clinical reference.[Key words] HepaLic failure; N on-b iologic artificial liver; Plasmapheresis; 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Lion; Plas­ma diafilLraLion; TreaLmenL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的严重肝脏损害[1],为 临床多发病和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治愈 率低等特点。

人工肝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人工肝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人工肝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人工肝作为一种补救已经接近衰竭的肝脏功能的可行手段,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展现了越来越广阔的前景。

人工肝技术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生物工程学、医学、药学等,其发展需要多方合作共同推进。

目前,人工肝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物材料的优化改良目前人工肝的设计中使用材料多为自然或合成聚合物,使用降解型微孔材料或纳米材料、多孔材料来替代自然或合成聚合物的人工肝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种材料可以更好地模拟肝脏生物微环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优秀的生物相互作用、可控的生物降解率和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

同时,这种材料的多孔性结构可以提高人工肝的负载能力,增加人工肝与体内相关生物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其吸附、转运和代谢能力,为增强人工肝的功能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二、酶学技术的进步酶学技术是现代医学中产生最早的一种人工肝技术。

使用酶学技术制备的人工肝可以模拟体内一系列的生化环节,从而达到清除有毒物质的目的。

随着酶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人工肝中所使用的酶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单个细胞酶转变成了基于细胞生物工程技术的多酶复合体系,如在人工肝中使用包括四种不同磷酸酯酶的复合酶系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较高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和硝酸钠的清除,其生理功能和药理学特性优于目前常用的凝血因子和清蛋白制剂。

三、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是人工肝发展的一项重要领域。

利用干细胞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肝细胞系可以大量生产肝细胞,并以此为基本单元搭载人工肝系统,这种新形式的人工肝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和良好的再生效果,在体内性能也更为接近自然肝脏。

同时,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也使得肝脏移植手术难度和费用进一步降低。

四、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已成为临床治疗和诊断的重要手段,密切相关的人工肝技术也在此方面获得了飞速发展。

具备光孔光容的光学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无损样本分析是当前最为先进的图像分析技术。

人工肝支持系统研究进展

人工肝支持系统研究进展

人工肝支持系统研究进展关键词人工肝支持系统生物型人工肝非生物型人工肝急性肝衰竭因肝功能严重受损,导致毒性物质堆积、生理功能紊乱,预后凶险。

虽然内科综合治疗近年来取得了不少进展,但病死率仍高达60%~80%。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肝衰竭惟一有效手段。

但是由于个体病情和供体缺乏限制了临床使用。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研究基于肝细胞强大的再生能力,通过体外机械、理化装置清除体内各种有害物质,代偿肝脏代谢功能,使肝细胞得以再生直至自体肝脏恢复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肝衰竭的重要方法之一。

由于人工肝以体外支持和功能替代为主,只能取代肝脏的部分功能,因此又被称为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简称人工肝。

近年来人工肝支持系统,基本形成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生物型人工肝(BAL)、混合型生物人工肝(HBALSS)等三大类十几种方法。

文章着重对各型人工肝的应用简要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非生物型人工肝非生物型人工肝以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连续性血液净化等血液净化技术清除体内毒性物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技术方法。

早期非生物型人工肝装置的设计以小分子毒物血液解毒功能为主。

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膜材料与膜技术的发展,血液净化治疗肝病的疗效有所提高。

血浆置换是国内应用最多最广泛的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方法,它依靠血浆交换、交换输血技术,祛除毒性物质、补充生物活性物质。

传统的血浆分离器的孔径为0.2~0.6μm,基本上所有的血浆物质都可以透过,在清除毒物的同时丢弃了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应用小孔径血浆置换器EC-4A治疗重型肝炎患者,和传统的血浆分离器PS-06比较,能保留一部分大分子物质,减少了血浆的用量(EC-4A为2500ml,传统的血浆分离器PS-06为3000ml)。

初步结果显示小孔径血浆分离器比传统的血浆分离器更适合应用于血浆置换,维持血流动力稳定,提高疗效[2]。

人工肝治疗肝衰竭预后的临床研究范例

人工肝治疗肝衰竭预后的临床研究范例

人工肝治疗肝衰竭预后的临床研究范例发布时间:2023-07-05T03:10:11.042Z 来源:《系统医学》2023年5期作者:范例[导读] 目的:分析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效果。

四川省达川区人民医院【摘要】目的:分析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效果。

方法:2021年9月~2023年1月间选取我院收拾的肝衰竭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采取人工肝治疗,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采取人工肝治疗后患者在不同时期的生存率对比具有差异,P<0.05。

患者采取人工肝治疗后的8周、12周和24周的生存率对比无较大差异。

通过针对24周患者的生存情况分析,发现腹水、肾功能不全、HE评分、并发症数、INR和D-D二聚体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论:为肝衰竭患者实施人工肝治疗后,患者治疗后8周的生存率、远期生存率对比无较大差异,早期实施人工肝治疗能够提高患者预后,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是保证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人工肝;肝衰竭;预后效果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肝病症候群,肝炎病毒感染、肝毒性物质以及药物因素都是造成肝衰竭的主要原因。

肝衰竭会导致肝脏的合成、代谢、解毒等功能发生异常,从而会造成凝血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出现。

肝衰竭可分为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等几种类型,患者死亡率较高。

临床治疗肝衰竭的手段为人工肝、综合治疗、肝移植三种手段,内科治疗为常规治疗手段,通过对症治疗、调节微生态、调节免疫功能等来达到治疗肝衰竭的效果,单一的内科治疗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为了提高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期,则要针对患者采取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我国作为肝病大国,在乙肝的防治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过病毒性肝炎造成的终末期肝病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1]。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1年9月~2023年1月收治的采取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

102例患者中有男性60例、女性4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5.25±11.23)岁,平均病程为(6.25±1.33)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肝衰竭和人工肝治疗研究进展(全文)我国肝衰竭病因和流行病学的变化趋势:有升、有降肝衰竭的病因主要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

在我国,乙肝仍然是感染性因素中最常见的病因,不过近年来有下降趋势;而戊肝病毒感染所致重型肝炎和肝衰竭,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此外,感染性因素还包括肝硬化继发细菌感染或脓毒症以及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等非嗜肝病毒感染等。

非感染性因素主要包括: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重症起病的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妊娠脂肪肝、高温热射、与血管因素相关的肝衰竭以及继发于手术或消化道大出血的并发症等。

另外,还有一些少见因素,例如脂肪肝直接导致肝衰竭比较少见,脂肪肝进展至终末期肝病,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可以发生肝衰竭,出现各种并发症。

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引起的肝衰竭呈现上升趋势,包括西药、中药、复方制剂或保健品等,尤其是肿瘤化疗药物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皮肤病、骨关节病或风湿免疫疾病的药物,抗结核药物以及抗甲状腺药物等,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总之,虽然乙肝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仍然占我国肝衰竭的大多数,但是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而戊肝引起的肝衰竭以及药物等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肝衰竭,呈现上升趋势,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客观看待东西方在肝衰竭诊断方面的差异:根源与内涵在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认识和诊断方面,东西方尚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源于东西方不同的肝衰竭人群。

包括我国在内的亚太地区,慢加急性肝衰竭主要是在非肝硬化慢性肝病或者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为表现的肝脏衰竭,这是亚太地区慢加急性肝衰竭人群的主要特点;而欧美等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慢加急性肝衰竭主要是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失代偿以后,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

因此,亚太地区和西方地区的慢加急性肝衰竭人群有很大不同,但是均使用了慢加急性肝衰竭这同一个名称,难免引起概念上的混淆,导致诊断和理解上的一些差异。

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亚太地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关键词就是在非肝硬化慢性肝病或者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肝脏衰竭。

首先,慢性肝病的基础包括肝硬化,也包括非肝硬化;其次,关于脏器衰竭,我们强调的是肝脏衰竭,肝外器官衰竭并非诊断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必备条件,但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肝外器官衰竭。

我们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定义,是为了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警和早期治疗。

反观西方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定义,是在肝硬化基础上的多脏器功能衰竭,预后很差,病死率较高,多数需要进行肝移植。

西方慢加急性肝衰竭其实是强调脏器衰竭的数目,用于评判患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肝移植。

所以,东西方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是有本质区别的。

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进行评估时,我国主要应用胆红素、凝血功能指标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对肝脏衰竭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而西方则主要应用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以及慢性肝功能衰竭联盟-器官功能衰竭评分(CLIF-C OFs)、CLIF-SOFA、CLIF-C ACLF等改良的SOFA评分,对多脏器衰竭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

我国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包括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多数是乙肝引起的,通过内科及人工肝治疗,相当比例的患者是能够恢复的,所以我们要对患者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包括是否达到诊断标准,更重要的是通过内科及人工肝治疗等方法,使更多患者能够得到肝脏再生和恢复。

当然,部分患者的病情进展,内科及人工肝治疗的效果不好,要判断是否适合进行肝移植。

总之,东西方在认识和诊断慢加急性肝衰竭方面的一些差异,包括应用不同的诊断标准,应用不同的预后模型,应用不同的治疗策略,主要是基于东西方不同的人群特点。

我们不用纠结东西方在诊断慢加急性肝衰竭方面的这些差异,而是要看定义的内涵。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病因治疗、营养干预、综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占所有肝衰竭的70%-80%以上,病情复杂危重、进展快、预后差。

如上所述,中国和亚太标准诊断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结局有很大异质性,或者说存在多种可能性。

通过内科及人工肝治疗,部分患者能够完全恢复,部分患者虽然出现肝硬化,但是仍能存活;也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死亡,或者需要接受肝移植。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这种异质性、各种结局的不确定性或多样性,给治疗带来很大挑战,开展新药治疗的临床研究非常困难。

指南推荐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营养干预治疗、并发症的治疗以及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等,要加强这些内科综合治疗,期望挽救更多的患者,避免肝移植或者死亡的结局,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在病因治疗方面,针对乙肝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有文献报道早期应用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等口服抗病毒治疗,在2-4周内病毒量可以明显下降,并且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丙酚替诺福韦(TAF)上市较晚,现有一些小样本研究应用TAF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也有明显获益。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尝试应用两种药物进行联合抗病毒治疗,尤其是对于病毒载量较高的患者,以期在更短时间内使病毒量下降。

而针对其他病因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诸如酒精性肝病需严格戒酒,药物性肝损伤则停用肝毒性药物,重症起病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早期应用激素治疗效果也比较理想,这些都属于积极的病因治疗。

关于肝衰竭的其他治疗,近年来进展较大的是营养干预治疗。

对肝衰竭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营养干预,可以改善呼吸商和预后。

肝衰竭患者有高达1/3的比例存在高代谢状态,这个比例高于肝硬化人群和正常人群,如果仅仅根据患者的体重,按照公式计算热量,患者的营养摄入很可能不足。

此外,无论是肝硬化患者,还是肝衰竭患者,普遍存在肌肉减少症或少肌症,应用诸如L3骨骼肌指数等评价指标,可以判断肌肉减少症及患者的预后。

我们团队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倡导重视肝衰竭患者的高代谢状态和个体化营养干预,期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在并发症的治疗方面,诸如门冬氨酸鸟氨酸、利福昔明和精氨酸谷氨酸,对于治疗肝性脑病都有重要价值。

对于肝衰竭并发急性肾损伤(AKI)或肝肾综合征,除了考虑血容量和血管等肾前性因素,应用白蛋白和特利加压素等治疗之外,还要考虑到可能存在更重要的肾性因素,例如肾小管或肾小球的损伤参与了AKI的发生,所以我们要重视抗炎治疗,阻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进展。

关于治疗肝衰竭的新药,诸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以促进肝脏再生,之前一些小样本的研究显示G-CSF有一定治疗效果,能够降低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脓毒症发生率和MELD评分等。

2021年Journal of Hepatology杂志发表了德国一项临床研究,该项研究总共纳入176例根据欧洲标准定义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组至标准治疗或标准治疗联合G-CSF治疗,结果表明G-CSF没有改善患者的预后,为阴性结果。

但是,如前所述,东西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人群特点不同,病因不同,而且我国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有一部分不是肝硬化,肝脏还有再生的潜力。

此外G-CSF治疗的时机也很重要,应在平台期以及感染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应用。

因此,胡瑾华教授团队和我们等国内专家也做了一些多中心研究,探讨G-CSF对肝衰竭的治疗效果。

期待我国开展更多的多中心研究,按照亚太标准纳入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队列,对G-CSF治疗的价值进行评估,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这样的研究结果可能更适合我国的人群。

在2021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年会上,有研究报道他汀类药物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一定治疗价值。

我们也在《国际肝病》平台发表了一篇述评文章,从更客观的角度对这项研究进行了评判。

我们再次强调了不能只看西方研究的结论,而是要结合我国患者自身特点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

既往研究表明,白介素-22可以促进肝脏再生,谢青教授和我们等国内专家正在启动白介素-22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期待研究结果。

另一方面,由于肝衰竭有潜在的可逆性,干细胞可以充分发挥促进肝脏再生的“过渡”作用,以及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因此干细胞用于治疗肝衰竭的前景巨大,韩英教授和我们将要启动一项干细胞治疗肝衰竭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此外,我们也在不断推动人工肝,包括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治疗模式与规范人工肝支持系统分为非生物型和生物型,目前临床主要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将不同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方法结合起来,能够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通过不断优化,组合式人工肝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越来越成为主流。

此外,我们也在不断探讨新的治疗模式。

在今年《中华肝脏病杂志》的一篇约稿中,我们提出了一些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不同组合的新的治疗模式。

关于人工肝治疗,包括适应证的选择、抗凝剂的应用以及人工肝治疗的操作和管理等,仍有待进一步规范。

因此在2022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将发布《人工肝血液净化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对我国人工肝治疗的规范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此外,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临床研究证据较多。

近年来,吸附治疗,包括置换和吸附联合治疗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国内正在进行一些多中心临床研究,包括应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模式等,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目前,生物型人工肝也在不断进展,主流基本上都是采用干细胞作为生物型人工肝的细胞来源,生物反应器也在不断改进,国内外正在进行一些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临床试验,期待这些研究结果的发表,给我们带来包括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时间、治疗次数等方面更多的研究证据。

总的来说,未来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前景广阔。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预后模型与分型我国常用的胆红素、凝血功能指标和MELD评分、欧洲常用的CLIF-C、CLIF-ACLF评分等经典的预后评分模型以及中国重型乙型肝炎研究组(COSSH)-ACLF评分和亚太肝病研究学会ACLF研究联盟- ACLF (AARC)评分等新型的预后评分模型,对于判断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都有一定价值。

应用预后模型时,应考虑到其临床实用性。

我国的慢加急性肝衰竭主要是单纯的肝衰竭,对患者的病情和预后进行判断时,胆红素和凝血功能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通过评估胆红素和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可以评判患者的预后。

此外,MELD评分也非常适合我国慢加急性肝衰竭疾病严重程度的评判,并且肝移植的优先顺序也是按照MELD评分进行评判的。

相比而言,亚太地区常用的AARC评分(包括5个指标,分为1-3级)更为复杂。

而欧洲等西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患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时,应用SOFA、CLIF-C、CLIF-SOFA、CLIF-ACLF等评分的评估性能较高。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恢复后,不但要重视3个月的存活率,还要重视长期预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