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成矿学-冈底斯铜成矿带
西藏冈底斯三处斑岩铜矿床流体包裹体及成矿作用研究

2005年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第24卷 第4期文章编号:0258-7106(2005)04-0398-11西藏冈底斯三处斑岩铜矿床流体包裹体及成矿作用研究Ξ孟祥金,侯增谦,李振清(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摘 要 对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中的驱龙、冲江斑岩铜矿床和与斑岩有关的帮浦铜多金属矿床进行了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探针分析。
对斑岩中斑晶石英、硅化脉石英和热液矿物硬石膏内流体包裹体的观测表明,与成矿有关的流体包裹体可以分为气相包裹体、液相包裹体、含子晶的多相包裹体等3类。
它们的均一温度变化较大(191~550℃),气相包裹体与含子晶多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相近,主要集中于300~550℃之间。
流体的盐度w(NaCl eq)为1.91%~66.75%,含石盐子晶包裹体的盐度w(NaCl eq)范围为32.70%~66.75%。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子晶以石盐为主,并有较多的黄铜矿;气相包裹体和液相包裹体的气相中含有CO2。
低密度的气相包裹体与高密度的液相包裹体、高盐度的含子晶包裹体共生,其均一温度范围一致,但盐度相差较大,指示成矿流体有不混溶作用或沸腾作用。
成矿流体来自于岩浆的出溶;金属硫化物直接来源于岩浆。
斑晶石英内流体包裹体中的不混溶作用与岩浆的初始沸腾有关;硅化脉石英捕获的流体包裹体与岩浆的二次沸腾有关;而硬石膏内流体包裹体的不混溶与两种不同性质流体的混合作用有关。
斑晶石英中包裹体内的黄铜矿子晶是岩浆流体高金属含量的表征而不是矿化开始的标志。
冈底斯成矿带内斑岩铜矿的成矿始于岩浆期后高温阶段,随后的高-中温热液阶段是流体大量沉淀矿质的重要时期。
关键词 地球化学;成矿作用;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斑岩铜矿;冈底斯;西藏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数十年来,斑岩铜矿由于其巨大的经济价值一直是重点勘查、开发和研究的对象。
西藏冈底斯中部铁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远景分析_曹圣华

第8 8卷 第1 1期2 0 1 4年1 1月 地 质 学 报 ACTA GEOLOGICA SINICA Vol.88 No.11Nov. 2 0 1 4注:本文为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西藏措勤县加不勒-日阿地区铁铜多金属矿普查”(编号2009541002)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编号1212010733803)资助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3-09-10;改回日期:2014-09-12;责任编辑:郝梓国,黄敏。
作者简介:曹圣华,男,1967年生。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区域地质矿产普查工作。
Email:shenghua9567@163.com.西藏冈底斯中部铁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远景分析曹圣华,王卓,楼法生,黄建村,熊伟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南昌,330030内容提要:冈底斯中部位于西藏高原腹地,地理位置和构造-成矿带所处的位置十分重要,大地构造位于拉萨-冈底斯陆块中部。
中新生代在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南俯冲、雅鲁藏布江洋向北俯冲、碰撞构造背景制约下,产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强大的热动力;多期次火山、岩浆热液的参与,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有利的成矿地质背景从宏观上控制了区内金属矿产的形成。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冈底斯中部地区近期地质勘查成果,运用成矿系列理论,以区域构造-岩浆时空演化特征为主导,探讨了区域成矿规律及成矿潜力,在冈底斯中部初步建立了燕山期与花岗质岩石有关的铜-铁-铅锌-银矿床成矿系列和喜马拉雅期与中酸性花岗质岩石有关的铜-铁-铅锌-金矿床成矿系列等2个矿床成矿系列和6个成矿亚系列;划分了洞错-尼玛锑铜多金属矿带、江马-文部铁铜多金属矿带、达雄-甲谷铜铁多金属矿带、隆格尔-尼雄-措麦铁铜矿带和杰萨错-查孜铜、铀钍多金属矿带等5条铁铜多金属成矿带和22个成矿远景区,指明了找矿方向。
关键词:冈底斯中部;铁铜矿;矽卡岩型铁矿;成矿系列;成矿规律;西藏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地质背景、成矿规律的研究工作是伴随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不断加强而逐步深入的。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南缘喜马拉雅早期成矿作用__省略_自冲木达铜金矿床的Re_Os同

地质通报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第25卷第12期2006年12月Vol.25,No.12Dec.,2006收稿日期:2006-07-13;修订日期:2006-09-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272047)、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02CB412609)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010630112)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李光明(1965-),男,博士,研究员,从事青藏高原区域地质与矿产地质研究。
E-mail:cdlguangming@cgs.gov.cn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南缘喜马拉雅早期成矿作用——来自冲木达铜金矿床的R e-Os 同位素年龄证据李光明1,2,刘波2,佘宏全3,丰成友3,屈文俊4LIGuang-ming1,LIUBo1,SHEHong-quan2,FENGCheng-you2,QUWen-jun31.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2.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3.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4.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1000371.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2.ChengduInstituteofGeologyandMineralResources,ChinaGeologicalSurvey,Chengdu610082,SichuanChina;3.InstituteofMineralResources,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4.NationalResearchCenterofGeo-analysis,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摘要:采集冈底斯成矿带南部克鲁-冲木达铜金成矿亚带冲木达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的辉钼矿样品进行了Re-Os法精确同位素定年。
冈底斯斑岩铜矿_化_带_西藏第二条_玉龙_铜矿带_

2001年矿 床 地 质MIN ERAL DEPOSITS第20卷 第4期文章编号:0258-7106(2001)04-0355-12冈底斯斑岩铜矿(化)带:西藏第二条“玉龙”铜矿带?Ξ曲晓明1 侯增谦1 黄 卫2(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2西藏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西藏拉萨 851400)摘 要 通过广泛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学,Re-Os同位素,硫、铅同位素的综合研究,首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雅鲁藏布江北侧冈底斯斑岩型铜矿带含矿斑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的蚀变矿化特征,查明了矿化时代和成矿物质来源,阐明了该带铜(钼、)多金属成矿作用与冈底斯碰撞造山带发展演化的关系。
并通过与玉龙斑岩铜矿带的简要对比,指出位于雅鲁藏布江北侧的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完全有可能成为西藏的第二条“玉龙”铜矿带,具有形成世界级铜矿带的巨大潜力。
研究表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含矿斑岩属钾玄岩至高钾钙碱性岩系。
地球化学上以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Ba、Th、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重稀土元素Yb为特点;稀土元素则为轻、重稀土分馏明显的平滑右倾型式。
矿床具有自斑岩体向外由钾化→绢英岩化→青盘岩化的蚀变分带;矿化以岩浆期后阶段形成的脉状、网脉状和细脉浸染状矿体为主,矿石矿物组合简单。
含矿斑岩和硫化物具有一致的硫、铅同位素组成,硫同位素具幔源特征,铅同位素显示造山带铅特点。
由南木矿区5个辉钼矿样品得出了t=(14.6±0.20)Ma的Re-Os等时线年龄,说明成矿时代与斑岩体的侵入时代(20~14Ma)是一致的。
关键词 冈底斯 碰撞造山带 花岗斑岩 斑岩铜矿带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斑岩型铜矿作为最主要的铜矿床类型,目前已确认其产出环境主要有两种,即岩浆弧环境和碰撞造山带环境。
前者以环太平洋斑岩铜矿带为代表,如Andean斑岩铜矿带(Ca2 mus et al.,2001),该带产于安第斯大陆边缘弧,主要发育于晚始新世—渐新世安第斯造山旋回构造收缩阶段(Tomlinson et al.,1997a,1997b),受呈平行弧状展布的走滑断裂和北西向基底构造控制(Richards et al.,2001);后者则以西藏东部斑岩铜矿带为代表,如玉龙斑岩铜矿带(55~36Ma;Ma, 1990),该带产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大规模汇聚碰撞(50~55Ma)形成的西藏高原造山带东缘,受调节和吸纳陆-陆汇聚碰撞应变而产生的北西向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控制Ο。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拉屋锌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硫化物LA-MC-ICP-MS原位S同位素约束

Abstract: Irnwumedium skarn type Zn - Cu polymetallic deposit is locasted in the eastern section of the Middle Gangdise Pb — Zn polymetallic metullogeizic iDelt. The deposit is doministed by Cu — Pb Zn minerafizalion, uccompaizied by W — Sn minerafizalion,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Pb — Zn — Ag deposits developed in the sa_me region. The Zn - Cu polymetallic ore bodies ure m;rinly pro duced in the skarn of the contact zone between the monzogra_izite and curboiziferous system, and
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埃达克质斑岩含矿性_源岩相变及深部过程约束

2005年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第24卷 第2期文章编号:0258-7106(2005)02-0108-14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埃达克质斑岩含矿性:源岩相变及深部过程约束Ξ侯增谦1,孟祥金1,曲晓明1,高永丰2(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2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摘 要 西藏冈底斯斑岩铜钼成矿系统(13.6~16.9Ma)发育在印-亚大陆后碰撞地壳伸展环境。
成矿前斑岩成岩年龄≥17Ma,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成矿期斑岩形成于14.5~17.6Ma之间,以二长花岗斑岩和石英二长斑岩为主,成矿后斑岩为花岗斑岩,其成岩年龄为11.2Ma。
3期斑岩均为高钾钙碱性或钾玄岩系列,地球化学上类似于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埃达克质岩。
成矿前斑岩具有最低的ΣREE(27×10-6~45×10-6)、w Y(2.9×10-6~3.4×10-6)和w Sm/w Yb(3.0~4.9),最高的w Zr/w Sm值(50~118);成矿后斑岩具有最高的ΣREE(122×10-6~197×10-6)和w Y(8.2×10-6),中等的w Sm/w Yb(5.9~6.2)和w Zr/w Sm值(34~44);成矿期斑岩总体处于两者之间,其Sr-Nd同位素组成与Cordillera Blanca埃达克质花岗岩类似。
研究提出,来自深部的软流圈物质或亏损地幔物质与下地壳物质交换,不仅导致冈底斯加厚、下地壳熔融,而且提供了巨量金属供应。
部分熔融首先从下地壳底部开始,逐渐向上部迁移。
下地壳石榴石角闪岩部分熔融过程中,残留相由角闪石向石榴石大规模转变导致角闪石的大量分解,释放出大量流体,是冈底斯斑岩含矿性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 地质学;源岩相变;深部过程;埃达克质斑岩;冈底斯斑岩铜矿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试图建立一些判别标志,用以区分含矿与不含矿斑岩,但结果却不尽人意。
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模式

山) 与斑岩铜矿关系的神密面纱。 王全海、王保生等 (2002) 认为冈底斯矿带东段
铜多金属资源总量不低于1500万吨; 冈底斯矿带的
图 2 冈底斯矿带花岗质岩石年龄频率图 (据李光明等, 2003)
F ig. 2 O re2fo rm ing age spectrum fo r gran itic rock s from the Gangd isêpo rphyry copper zone
0. 512566±0. 000023 0. 512270±0. 000012 0. 512545±0. 000011 0. 512582±0. 000014 0. 512611±0. 000007 0. 512441±0. 000008 0. 512428±0. 000008 0. 512381±0. 000006 0. 512468±0. 000009 0. 512508±0. 000009 0. 512450±0. 000009 0. 512458±0. 000007 0. 512282±0. 000008 0. 512496±0. 000009 0. 512390±0. 000010 0. 512449±0. 000007 0. 512423±0. 000008
本文为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2002CB4126010) 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大调查项目 (1999 10200246) 的成果。 收稿日期: 2005210210; 改回日期: 2006204207; 责任编辑: 章雨旭。 作者简介: 芮宗瑶, 男, 1935年生。研究员, 主要从事金属矿床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电话: 010268999054; Em ail: R uizy@ sina. com。
冈底斯东段铜多金属矿产类型划分

冈底斯东段铜多金属矿产类型划分发布时间:2022-09-23T09:50:20.86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5月第10期作者:李林[导读] 矿产类型的划分是十分复杂和极其困难的工作李林(成都理工大学)摘要:矿产类型的划分是十分复杂和极其困难的工作。
冈底斯带铜多金属矿产的类型划分也不例外。
关于冈底斯东段铜多金属矿床的类型,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界定,有喷流沉积岩型、层矽卡岩型、矽卡岩型、斑岩型、热液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包括高硫型、低硫型)、侵入岩型、角岩型、火山岩型等说法。
这些说法要么局限于某个具体矿床的研究,要么局限于某方面的研究,但众说纷纭的局面却严重妨碍了区域矿产预测工作的开展。
本文立足于全面收集的矿产勘查资料,全面考察了各已勘矿床的矿化特征,对冈底斯东段铜多金属矿产类型中的一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即认为所有矿床均为热液脉型成矿。
关键词:矿产类型划分;热液脉型成矿1.区域矿产概况冈底斯东段矿床(矿点、矿化点)共有269个,有工程控制的42个,没有工程控制的227个,分布较为均匀,主要分布在北东、南、南西、中、东、南东、西以及北部,除了北西部以外,其他地方分布的都较多。
超大型矿床2个,都是铜多金属矿;大型矿床有6个,其中,铜多金属矿床3个,铅锌银多金属矿床1个,铬铁矿床1个,钨钼多金属矿1个;中型矿床9个,其中,铜多金属矿床4个,铅锌多金属矿床1个,金多金属矿床1个,钨钼多金属矿2个,铁多金属矿1个;小型矿床5个,其中,铜多金属矿3个,金多金属矿1个,铬铁矿1个;矿点9个;矿化点238个(图1)。
图 1 冈底斯东段矿产分布图1.勘查矿区及名称;2.矿点(矿化点);3.地名;4.二级成矿省级编号;5.三级成矿带及编号;6.四级成矿亚带及编号冈底斯东段研究区内共发现269个矿床(矿点、矿化点),其中,达到矿床级别有22个,矿点有10个,矿化点有237个,涉及铜多金属矿、铅锌多金属矿、金多金属矿、钨钼多金属矿、铁多金属矿、铬铁矿等多个矿种,以铜矿为主,其中铜矿占53.9%,铅锌矿占15.98%,金矿占9.29%,钨钼矿占8.92%,铁矿占11.15%,铬铁矿占0.7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成矿学课程读书报告——西藏冈底斯铜成矿带学院:资源学院班级:020091姓名:王宏强学号:20091000163指导老师:徐启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3年4月目录一、区域构造背景 (1)二、矿化的基本特征与成因 (8)1.基本特征 (8)1.1 矿化分带 (8)1.2 矿化类型 (8)1.3 围岩蚀变 (9)2.矿床成因 (10)三、区域成矿条件分析 (11)1.构造条件 (11)2.岩浆岩条件 (12)四、区域成矿模型和找矿标志 (13)1.区域成矿模型 (13)2.找矿标志 (14)参考文献 (15)西藏冈底斯铜成矿带一、区域构造背景冈底斯铜成矿带位于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侧,是印度与欧亚大陆大规模碰撞的直接产物。
平行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布。
处于印度一亚洲大陆主碰撞带中心部位。
东西长达2000多公里。
冈底斯带经历了西藏造山带板块俯冲、碰撞与陆内地壳伸展等重大构造活动事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火山一岩浆组合和盆地沉积体系。
总体上从北向南依次发育弧后火山盆地、冈底斯花岗岩弧、日喀则前陆盆地、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等地质单元。
图1 西藏碰撞造山带构造简图(据尹安,2001)区域地层:冈底斯带构造一地层分为结晶基底与沉积盖层两大部分。
结晶基底时代为中元古代一早寒武世,奥陶纪以后为沉积盖层。
依据沉积建造、岩石组合、岩相特征与构造活动,冈底斯带地层划为三个构造地层单元。
前奥陶系构造一地层单元。
前寒武系分布于冈底斯带北侧当雄一羊八井一雪古拉一线,称为念青唐古拉群。
系中元古代、晚元古代印度地台边缘沉积带的复理石或类复理石层经500-600Ma(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3)时期的构造热事件的变质形成,形成变质基底。
岩性为条带状混合岩、黑云二长片麻岩、透辉石大理岩、长石石英砂岩、石榴绢云母片岩、绿泥石石英片岩、角闪石片岩等。
厚度大于5000m。
与不同时代的围岩多呈断层接触。
变质岩系被北东向走滑断层和近东西向逆冲断层切割。
同位素年龄806-1250Ma(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3)。
前奥陶系地层出露不全,为一套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岩石。
分布于冈底斯北侧东部松多-加兴一带。
下部岩性为绿帘绿泥钠长石片岩、阳起石片岩、角闪绿帘石片岩、绿泥片岩夹薄层大理岩透镜体,厚度大于1231m;中部为石英片岩和阳起石片岩,厚度大于IO32m;上部以块状石英岩为主,厚1016m。
石炭系一古近系沉积构造地层单元。
本构造地层单元以滨海一浅海相沉积为主,下部碎屑岩、碳酸盐岩一中基性火山岩交替出现。
上部以碎屑岩沉积为主,顶部以火山沉积岩为主。
石炭系:由下石炭统的永珠群和上石炭统朗玛日群组成。
永珠群主要为变质粉砂岩和细粒石英砂岩,夹泥质云母片岩,厚1100m。
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
同位素年龄为290Ma(周云生,1981);朗玛日群出露面积不大,主要岩性为长石岩屑砂岩。
异叠系:由下统的落巴堆组和上统的蒙拉组组成。
落巴堆组为一套浅海相一滨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特征,下部灰岩夹砂岩、板岩,上部为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夹砂岩、板岩和大理岩,上下均为断层接触。
厚度大于1252m。
蒙拉组小面积出露。
顶底断层接触。
岩性为层状凝灰岩、细砂岩及粉砂岩。
图2 西藏冈底斯铜成矿带地质矿产略图1斑岩型矿床; 2矽卡岩型矿床; 3第四系; 4新生界; 5中生界; 6古生界; 7前寒武系;8花岗岩; 9超基性岩; 10板块缝合带; 11地质界线; 12断层三叠系:于拉萨河下游一带大面积出露。
下段以灰岩为主,上段以基性火山岩为主。
下部与蒙拉组地层接触,上部被中侏罗统切桑温泉组不整合覆盖。
侏罗系:只出露中、上统,缺失下统。
下部切桑温泉组为一套砂砾岩及砂岩、粉砂岩、页岩夹火山岩组合,厚度大于242m。
上部多底沟组为一套中厚层状灰岩夹泥质灰岩、泥灰岩,局部夹砂岩及粉砂岩。
厚度大于195m。
顶部与侏罗系一早白至世的林布宗组整合接触。
侏罗系一早白坐世:北部为林布宗组,岩性主要为滨海沼泽相的泥页岩夹砂岩组合。
南部为麻木下组,出露不全,主要为大陆斜坡一浅海环境下的碳酸盐岩沉积,伴有火山活动。
白至系:分布广泛,区域上岩性有较大差别。
北部出露于墨竹工卡一林周一堆龙德庆一带,可划分为四个地层单元,从下到上依次为楚木龙组、塔克那组、设兴组、汤贾组。
汤贾组与设兴组及上覆古新统典中组呈不整合接触。
楚木龙组以石英砂岩为主夹煤层,设兴组为潮汐相泥质岩。
南部出露于尼木一曲水一带,分为比马组和旦狮庭组,岩性为片理化蚀变火山岩、大理岩、变质砂岩。
古近系:由一套中酸性和偏碱性火山喷发岩组成,与下伏汤贾组和设兴组不整合接触,总厚度大于1545.3m。
从下到上分为三个组:典中组、年波组、帕那组。
典中组岩性为黑云母安山岩、安山纷岩和英安质熔结凝灰岩,夹火山集块岩、凝灰岩,上部流纹质英安岩,厚度达1162m,与上覆始新统年波组呈不整合接触。
年波组为一套紫红色流纹质熔结凝灰夹沉火山角砾岩及凝灰质砾岩,局部夹长石岩屑砂岩,与上覆帕那组整合接触,厚度大于100.56m。
帕那组,分布广泛,岩性为流纹质熔结含火山角砾凝灰岩、流纹质火山角砾岩,局部夹安山岩。
厚度人大于262.75m。
40Ar-39Ar测年结果表明,典中组的年龄为60-64Ma,年波组年为56.51Ma,帕那组年龄为43.93-53.52Ma(周肃等,2001;周肃,2002:莫宣学等,2003)。
新近系一第四系构造一地层单元。
以松散的碎屑堆积为土,在湖泊和沼泽盆地有多种盐类化学沉积。
尚有少量的火山岩分布。
新近系:零星出露,为夏息果组,岩性为一套胶结疏松的层砾岩和泥岩。
厚度大于120m。
该套地层分别与下伏典中组火山岩及上覆中晚更新世砂砾层为不整合接触关系。
黑云母与透长石的40Ar-39Ar测年结果为11Ma(周肃,2002)。
第四系:分布广泛。
主要由湖相沉积、冰碳、冰水沉积、冲积、洪积、残破积、风成堆积、沼泽堆积与化学沉积等形成的沉积物。
区域岩浆岩:冈底斯带的岩浆事件包括与洋底扩张有关的基性一超基性岩浆活动和与印度、亚洲两大板块俯冲、碰撞有关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及火山作用。
这里只对冈底斯中、新生代花岗岩浆活动事们:及其相关的火山作用进行简要介绍。
火山活动。
冈底斯发育大面积的火山岩,空间上与冈底斯岩浆岩密切伴生。
冈底斯带火山岩主要是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形成的,燕山期以前的火山岩规模有限,分布比较零星。
火山岩的年龄主要在晚白坐世与渐新世之间。
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晚侏罗世一白垩纪与俯冲活动有关的火山作用,古新世一始新世与碰撞作用有关的火山作用(65-40Ma)和晚始新世一近代碰撞后火山作用(约40Ma以后)(Mo et al.,2003)。
其中与碰撞有关的火山岩最为发育。
燕山期火山岩为含有大量火山碎屑岩的钙碱性基性到酸性的岩石组合,产出层位是上侏罗统的多底沟群、上侏罗一下自坐统的林布宗组、昂仁组和设兴组。
火山岩空间上的分布与中酸性深成岩一起组成一条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平行的岩浆弧,代表了燕山期由雅鲁藏布江洋盆削减而引起的陆缘火山弧环境。
喜马拉雅期火山岩分布在冈底斯海陆交互相和陆相沉积盆地中。
三卜要层位有上白坐统始新统林子宗群、渐新统日贡拉组、渐新统一中新统大竹卡组和上新统乌郁群。
晚白坚世一始新世的林子宗群火山岩、渐新世一中新世大竹卡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中海陆交互相和陆相条件下喷发的以火山碎屑岩为主体的高钾钙碱性岩套,渐新世到上新世的火山活动转入陆相盆地喷发,火山活动受大陆碰撞造山作用的陆内汇聚控制。
火山岩的岩石类型多样,有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凝灰岩、安粗岩、钾玄岩和相应的火山碎屑岩。
在SiO2-(K2O+Na2O)图解中,多位于亚碱质区(图2),岩石为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系列,普遍具有高钾特征(图2)。
在里特曼一戈蒂里指数图解中,岩石落在造山带一岛弧火山岩区(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3)。
岩浆侵入活动。
冈底斯带出露中、新生代花岗岩,构成巨大的花岗岩基,是青藏高原中、新生代花岗岩主要分布地区。
冈底斯花岗岩基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长2000公里,宽100公里。
油一系列规模巨大的复式花岗岩类岩基和小侵入体组成。
在冈底斯山主脊线以南到雅鲁藏布江沿岸分布为连续的巨大的岩基,主脊线以北为不连续的小岩株。
侵位最高层位为白至系,被新近纪不整合覆盖。
图3 冈底斯火山岩SiO2-K2O及SiO2-K2O+Na2O图解花岗岩基内的岩石类型比较复杂,从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和中酸性岩脉都有出露。
岩石之间的成分变化具有完好的连续性,以中酸性岩石为主体。
总体上岩石从南到北酸性程度增加,具有大陆边缘和岛弧地区花岗岩类深成岩带的特点(Moore J G,et al.,1959;Aguirreetal.,1974;金成伟等,1990)。
冈底斯中酸性侵入岩的SiO2:含量变化于50%到80%之间,均值67.65%,与我国花岗岩类平均成分相比要偏基性。
随着510:含量的增高,岩石中A12O3、MgO、全铁和CaO逐渐降低,而碱质(Na2O+K2O)和K2O增高(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3)。
岩石属于钙碱性系列。
岩石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闪长岩一石英闪长岩类、花岗闪长岩类及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I型花岗岩,钾长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和花岗斑岩为S型花岗岩,一般前一类形成较早,空间上分布于岩带南侧,后一类形成较晚,位于岩带北侧(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3)。
冈底斯中酸性侵入岩具有多期多阶段侵位的特点。
花岗岩年龄数据初步统计结果表明,岩浆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120一20Ma之间,与火山作用时间基本同步(图2)。
从130Ma 开始,随着新特提斯洋的俯冲,岩浆活动越来越强烈。
总体上可以分为二个大的岩浆活动时段:120-70Ma、70-10Ma。
活动时间分别与冈底斯地区岩浆演化不同阶段相对应:早期为大陆边缘与岛弧岩浆活动期,晚期为同碰撞和碰撞后岩浆活动期。
其中55-45Ma和30-20Ma 为岩浆活动的两个高峰期,与与印度一亚洲大陆大规模碰撞时间和强烈的逆冲事件相对应(Allergreetal.,1984:Seharesetal.,1984;Xuetal.,1985;Harrisionetal.,1999)。
在10-20Ma之间,有一系列沿南北向裂谷带分布的中酸性小斑岩体,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斑岩,他们形成于碰撞后的陆内伸展环境。
这类小斑岩体与区域上的斑岩铜矿具有密切的联系。
区域构造:冈底斯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可以简单地分为如下三个阶段:新特提斯洋的俯冲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形成阶段(120-70Ma)。
新特提斯洋在二叠纪开始发生裂谷作用,形成多期裂谷型玄武岩喷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