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论文综述
浅析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

浅析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技巧的复杂性著称。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首备受欢迎的钢琴曲——升C小调圆舞曲,被誉为“最轻松、最简单的圆舞曲”。
这首圆舞曲以其明快的节奏、轻盈的旋律和富有情感的表达而深受欢迎,被广泛演奏和传颂。
本文将对这首圆舞曲进行浅析,了解其曲式结构、演奏特点和艺术价值。
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圆舞曲的曲式结构。
这首圆舞曲包含了两个主要部分:A部和B 部。
A部分的旋律明快、活泼,富有舞蹈感;而B部分则较为抒情、柔和,旋律上升,带有一种温柔的情感。
整首曲子以A-B-A-B的形式呈现,A部分重复两次,而B部分则各自一次,形成了完整的曲式结构。
这种简单而又富有变化的曲式结构,给人以清新愉悦的感受,使人不禁想要跟随着旋律起舞。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圆舞曲的演奏特点。
这首圆舞曲的演奏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灵活性。
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准确地掌握旋律和节奏,将那如泉水般流畅、如欢快的欢乐舞曲。
在演奏的时候还需要表现出一种轻盈、自由的感觉,将音乐通过手指传递出来,带给听众一种愉悦的感受。
演奏者还需要在表现情感的注重音色的变化和对旋律的把握,使整个演奏更加生动有趣。
这首圆舞曲的演奏要求演奏者有较高的技巧水平和丰富的表现力,才能将肖邦所要表达的情感完全展现出来。
我们来探讨一下这首圆舞曲的艺术价值。
作为肖邦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圆舞曲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以其轻快明快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民族特色,吸引了无数听众的喜爱。
这首圆舞曲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创作的杰作之一,充分展现了肖邦的音乐才华和创作技巧。
再则是,在演奏上,这首圆舞曲对演奏者的技巧和艺术表现力要求都较高,也成为了钢琴演奏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圆舞曲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不仅反映了肖邦作为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和技巧,同时也将浪漫主义的音乐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浅析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

浅析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
肖邦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钢琴家和音乐爱好者所喜爱的。
其中,升c小调圆舞曲是其最知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被人们视为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下面就对这首经典小品进行浅析。
首先,升c小调圆舞曲的旋律花哨且优美。
首先出现的是一个短促、活泼的主旋律,它跳跃着从低音区开始,然后向上延伸并落回。
这个主旋律接下来也被反复呈现,每一次其旋律都在稍加变化,展现出肖邦的非凡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
其次,升c小调圆舞曲的节奏抓住了人们的心灵。
舞曲被适当地缩短,让听者感到它们是瞬间的,轻快的。
这样一来,听众无法停止跟随并沉浸在节奏中。
此外,升c小调圆舞曲的选材也值得一提。
圆舞曲起源于法国,是追求完美的上层社会的舞曲,是一种表达社交生活状态的文化形式。
通过这首曲子中精巧的旋律和优美的和声,肖邦呈现了一种优雅、柔美的舞曲,展现了他对旧大陆旧时光的怀念和向往。
综上所述,升c小调圆舞曲是肖邦不可多得的力作,其旋律欢快又充满想象力。
这是一首凝聚了肖邦对旧时光的怀念和热爱的作品,无论是听过还是演奏过它,都会在你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浅析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

浅析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
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是他创作的其中一首非常经典的作品,它展示了肖邦在音乐创作上的独特才华和创新力。
这首曲子在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其中每个部分都具有不同的音乐表达和变化。
这首圆舞曲的一部分是一个简短的引子,它由两个相继的小节组成。
引子起初通过一系列的降三度音程和强烈的和弦进展来建立起紧张的气氛。
随着引子的发展,乐曲逐渐达到了高潮,然后迅速地降调,为下一个部分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接下来,乐曲进入了第一个主题的部分。
这个部分的音乐非常动感,充满了活力和快节奏。
它由一系列连续的八度音程和跳音构成,使得整个曲子听起来非常轻快和欢快。
这个主题部分的音乐构造非常精妙,有时会有一些变化和转折,但整体上保持着同一的旋律和节奏。
这种巧妙的音乐变化和转变使得整个曲子听起来更加富有层次和变化。
乐曲进入了转调的部分。
在这个部分里,肖邦非常巧妙地使用了升C小调和C大调之间的转变,从而为整个曲子带来了更多的音乐变化和情感冲击力。
转调的部分音乐表达非常热烈和激情澎湃,充满了豪放和激昂的气息。
这个部分的音乐输出非常丰富多样,既有引子部分的紧张感,也有主题部分的欢快和活力,还有转调部分的热情和激情。
整个曲子在这里达到了高潮,然后以一个宏大的结尾结束。
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是一首非常精彩和独特的作品。
它展示了肖邦作为作曲家的创作才华和创新力,使得这首曲子成为了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通过这首曲子,我们可以感受到肖邦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创新和突破,以及他对情感表达的独特洞察力。
这首曲子的音乐美感和情感冲击力使得它成为了经典的音乐作品之一。
浅析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

浅析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
肖邦的《圆舞曲》是其早期作品中受欢迎的曲目之一,也是他作品中比较简单易懂的一首。
该曲以c小调作为基调,共分为两个主题,分别呈现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
第一段:
《圆舞曲》第一段以弱音器来展现简单的主题,接下来加入逐渐增强的乐器和音量,使得主题更加饱满。
其基本旋律是以八分音符开头,在下一个小节中使用四分音符反复强调,在第三个小节中回到八分音符。
第二段中主题的前两个小节与第一段相同,但随后的部分变得更加复杂,展转不断。
整个第二段的音乐内容比第一段更加复杂,展现了一个更加完整和深厚的主题。
总结:
肖邦的《圆舞曲》以其简单明了的主题和旋律成为了经典之作,也成为了肖邦众多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之一。
该作品表现了肖邦精湛的创作才华和丰富的创意思维。
同时,其将弱音器等不同的乐器威力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加了整首曲子的魅力。
然而,这首曲子也面临着一些不足。
作为其晚年作品,它仍然展现出来肖邦的不成熟和创作上的缺失,尤其是在那些与当时流行音乐不同或过于激进的部分。
但这不能否定《圆舞曲》本身的价值,更是表现了肖邦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浅析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

浅析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肖邦的c小调圆舞曲是肖邦创作的一首钢琴独奏曲,属于他的作品集Op.64中的一部分。
这首圆舞曲由肖邦在1834年创作,是他晚期作品中比较著名的一首。
肖邦在创作这首曲子时,正处于创作热情高涨的时期,他的音乐作品也逐渐展现出了成熟和深沉的风格。
c小调圆舞曲在当时的欧洲音乐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一首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作品。
这首曲子融合了肖邦独特的旋律和和声风格,展现出了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创作才华。
这首圆舞曲也被认为是肖邦作品中的代表之一,体现了他对于钢琴音乐的独特贡献和影响力。
c小调圆舞曲是肖邦音乐创作中的经典之作,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展现了肖邦作为作曲家的才华和创造力,同时也成为了后人研究和演奏的重要曲目之一。
通过分析和欣赏这首曲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肖邦作为音乐大师的独特魅力和音乐风格。
1.2 作曲家简介肖邦(Frédéric Chopin)是波兰著名作曲家和钢琴家,被誉为浪漫主义音乐之父之一。
他于1810年出生在波兰的一个小镇,自幼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
在维也纳和巴黎等音乐重镇学习和演出后,肖邦开始创作出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成为当时乐坛的炙手可热的新秀。
肖邦的音乐风格独具特色,其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激情。
他善于运用各种和声技巧和琶音等钢琴练习,为钢琴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深度。
他的作品除了在技巧上要求极高之外,更强调对音乐情感的表达和演绎。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其中不乏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如《雨滴前奏曲》、《夜曲》等。
他对钢琴音乐的贡献被誉为是开创了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先河,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音乐界广受好评,在钢琴演奏界也被视为难度较高的挑战,成为许多钢琴家追随和演奏的经典之作。
1.3 乐曲概况肖邦的c小调圆舞曲是一首著名的钢琴作品,被认为是肖邦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圆舞曲是肖邦在1815年创作的,当时他只有15岁。
浅析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

浅析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肖邦(Frédéric Chopin)是一位波兰出生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以他优美的钢琴作品而闻名于世。
升C小调圆舞曲(Waltz in C-sharp minor, Op. 64, No. 2)被誉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深受钢琴爱好者和专业音乐家的喜爱。
本文将浅析这首美妙的圆舞曲,探索其音乐特点、历史背景和演奏技巧,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部动人的音乐作品。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圆舞曲的历史背景。
肖邦于1847年创作了这首圆舞曲,正值他生命中最后的创作时期。
在这一时期,肖邦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与他的好友乔治·桑德的恋情也面临着挑战。
这些情感和身体上的困难,都在肖邦的音乐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升C小调圆舞曲正是这种情感的真实写照,充满了浓烈的忧伤和深刻的内省。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圆舞曲的音乐特点。
圆舞曲的节奏轻快,富有活力,具有典型的三拍子节奏,令人不由自主地想要跟着旋律起舞。
在这种轻快的节奏下,却隐藏着一种深沉的忧郁情感,这种对比使得这首圆舞曲充满了戏剧性和吸引力。
圆舞曲的旋律优美动听,充满了华丽的装饰音和华丽的音乐造型,展现了肖邦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精湛的钢琴技巧。
圆舞曲的和声变化丰富多样,既有优美的和声进行,又有戏剧性的转调和层次分明的和声结构,使得整个乐曲更加丰富多彩。
这首圆舞曲还有许多特别之处。
它的A-B-A-Coda的曲式安排非常典型,并且在每个乐节中,旋律和伴随音乐的对话方式都非常巧妙。
圆舞曲的演奏难度也非常大,尤其是在演绎其充满变化和戏剧性的节奏和情感表达上。
要想完美演绎这首圆舞曲,演奏者需要具备出色的音乐感和技术功底,才能将其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进行演奏这首圆舞曲。
演奏者需要深刻理解圆舞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只有深入理解才能更好地表达音乐。
演奏者需要对圆舞曲的音乐结构有清晰的把握,明确掌握每一段的变化和表达方式。
浅析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

浅析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肖邦是音乐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音乐作品被誉为钢琴音乐的典范,成为了钢琴家们学习和演奏的经典曲目。
而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更是备受钢琴家们的钟爱和推崇。
这首圆舞曲以其明快的旋律和优美的音乐语言,深受听众喜爱。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进行简要分析和解读,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美妙的音乐作品。
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圆舞曲的创作背景。
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是肖邦在1835年所创作的一首钢琴独奏曲,属于其作品42号。
作为圆舞曲,这首曲子的音乐风格轻快活泼,富有情感表达力,适合用于舞会或其他欢乐场合。
在当时的欧洲,圆舞曲是颇受欢迎的音乐形式,而肖邦以其独特的音乐才华和创作天赋,为这一音乐形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
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的整体结构非常清晰,分为A-B-A-Coda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A以明快的舞曲节奏开场,旋律轻盈而欢快,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欢乐的舞会之中。
第二部分B则以柔和的旋律和优美的音韵将曲子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沉醉其中。
而第三部分A的再现则以更加热烈的节奏和更加激昂的情感,将这首曲子推向了高潮。
Coda部分则是让曲子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以欢快的音乐结束了这首美妙的圆舞曲。
整个曲子以其清晰的结构和丰富的音乐语言,展现了肖邦的音乐才华和创作水平。
在曲子的旋律和和声方面,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也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音乐魅力。
曲子的旋律优美动人,流畅自然,富有歌唱性,给人一种愉悦和轻松的感觉。
曲子的和声运用非常巧妙,既有明快活泼的部分,也有柔和抒情的部分,让整个曲子听起来既有活力又有深情。
曲子的节奏感也非常强烈,给人一种欢快跳动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要随着音乐起舞。
肖邦在这首圆舞曲中展现了其对旋律、和声和节奏的高超掌控能力,使这首曲子成为了钢琴音乐的经典之作。
除了在音乐形式和旋律和声方面的创新,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还展现了其对钢琴演奏技巧的高要求。
在整个曲子中,肖邦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手指技巧,包括琶音、颤音、滚音以及各种装饰音等,让这首圆舞曲成为了钢琴家们展示技术功底和艺术表现力的绝佳曲目。
浅析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

浅析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肖邦是19世纪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包括许多优美的钢琴曲,其中最著名的之一就是c小调圆舞曲。
这首曲子是肖邦在1835年所创作,至今仍然是钢琴家们最喜欢演奏的作品之一。
c小调圆舞曲以其柔美的旋律和绚丽的音乐构思而广受好评。
它是肖邦圆舞曲系列的一部分,是一首非常受欢迎的作品。
这首圆舞曲旋律优美,音乐表现生动,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首曲子进行浅析,探讨其作曲特点和艺术魅力。
c小调圆舞曲的曲式结构非常典型,分为三部分:快板-慢板-快板。
这种典型的曲式结构使得整首曲子在节奏和情感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平衡。
在快板部分,曲子以明快的节奏和轻盈的音符展现了序曲的气势。
而在慢板部分,曲子则变得细腻而柔和,旋律婉转动人,情感渗透其中。
最后的快板部分则是整首曲子的高潮,音乐节奏趋于激昂,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c小调圆舞曲的旋律非常动人,充满了情感的表达。
肖邦以富有诗意的旋律构思,加上流畅的琶音和华丽的音阶的组合,展现了他高超的作曲技巧。
整首曲子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给人一种如翩翩起舞的感觉。
特别是在慢板部分的旋律更是婉转动人,令人陶醉其中。
这种婉转动人的旋律表达了肖邦对于爱情和浪漫的向往,也体现了他对于音乐的深沉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c小调圆舞曲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音乐结构、高超的技巧和深厚的情感而备受推崇。
它是肖邦不朽的音乐遗产之一,也是钢琴演奏家们最喜欢演奏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不仅在音乐结构和技巧上有着独到之处,更在情感表达和艺术价值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是肖邦作品中的精华之一,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优美动人的圆舞曲,感受肖邦的音乐魅力,领略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丰富情感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论文综述
摘要:肖邦,波兰作曲家,19世纪钢琴领域中里程碑式的人物,自幼在钢琴演
奏和创作上颇有天份,很多作品都传达出强烈的爱国情绪,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
气质,世人称为钢琴诗人。
升c小调圆舞曲是一首非常抒情的乐曲,这是作者写
给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
本篇文章笔者通过对大量文献研究,对这首作品的艺
术特色做一个简要得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更多学习音乐的同学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作品背景
1836年冬天肖邦结识了比他大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肖邦,这个纤弱、
浮华、儒雅而又温柔的男子,对反传统的多产女作家乔治.桑,第一印象并不太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乔治桑越来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发现和他在一起时,他
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
后来,肖邦和乔治桑生活在了一起,他们保持了
长达9年的关系,乔治桑给予肖邦的细心照料,有助于焕发肖邦的才华,他们生
活在一起的后来几年,肖邦的作曲生涯达到了他个人生命的最高点,是肖邦鸣唱“天鹅之歌”的岁月。
1846年,肖邦和乔治.桑在诺罕庄园里一起度过了最后一个残秋,11月,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分开了。
肖邦来到巴黎心情十分忧郁,肺病加重,
身体越来越坏,但为了生活,他还要带病教学生弹琴。
第二年春天他的身体稍微
好一些,想起和乔治桑在一起的这些年,他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一首《升C
小调圆舞曲》。
乍一听,你会感到它的旋律很美,实际上它隐藏着一种说不出来
的悲哀。
肖邦似乎在说:悲哀吗?怎么?我可是不在乎的,不在乎的,该怎样就
怎样吧!接着出现了一段抒情的慢板,好似是以往和乔治桑在一起的幸福日子的
回忆——肖邦似乎力图忘掉悲惨的现实生活,而沉浸在他自己所创造的虚无缥缈
的甜蜜梦幻世界,但是旋律中仍然不由自主地渗透着深刻的忧郁情绪。
二、曲式结构
升c小调圆舞曲是一首倒装回旋曲式,是回旋曲式的一种变体。
每个基本
部分都是由乐段组成,插部采用复杂乐段结构,叠部采用重复乐段结构。
作品织
体采用了分解和弦式,以四分音符为律动单位,整个旋律渗透着犹豫情绪。
插部
一(1~32)小节为复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单一调性,主调为升c小调,前
半部分a乐句可以分为4+4的乐节,模进平行。
每个乐节又可分为两个2+2得乐汇。
1-4小节维前乐句,其前乐汇以两个长音为基础,显示静止的一面,后乐汇
以带有休止的附点音符为基础,两个小节之间同头异尾,富有动感,一动一静形
成乐句内部的鲜明对比。
5-8小节为后乐句,是1-4小节的下行三度模进。
9-16
小节为b乐句,9-10小节为模进主题,12-13小节模进,然后以旋律半音下行级
进的形式扩展,开放于属和弦。
后半部分中,a乐句为原样重复,b乐句变奏重复,b乐句的变奏是以25-26小节为模进主题,27-28小节模进一次,29-32小节
在模进的基础上扩展,扩展的31-32小节经完满终止在主调上收拢。
叠部一(33~64)小节原样重复的乐段。
第一次陈述的乐段为8+8方整性
结构,调性保持在主调升c小调,前乐句由方整性的4+4两个乐句组成,后乐句
是前乐句的下行无度模进,不完满终止于主和弦。
后乐句是前乐句的平行变奏,45~48小节半音上行,完满终止收拢于主调。
48~64小节是乐段的原样重复。
插部二(65~96)小节是变奏重复的乐段。
第一次陈述的乐段为9+8不对
称结构,调性经过等音变化转入降D大调。
前乐句可以划分为两个5+4两个不对
称的乐节,采用新材料,下方声部维和弦式织体,旋律声部与织体声部形成交错
的切分节奏,模糊了三拍子的舞曲节奏特征,82~96小节是乐段缩减变奏重复,引入八连音、三连音等节奏组合,最后的级进下行起到向叠部连续过度的作用。
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为六部结构,第一插部和主部在第二插部和主部之后
再现一次。
三个插部分别以素材和同主音调式调性的对比,构成对比中部再现单
三部曲式。
升c小调的主部从中回旋。
三、演奏技巧分析
肖邦升a小调圆舞曲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重要问题,由于作品中的风格,节奏,和声等重要的要素都具有重要的关联性,就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因素带来
的影响。
音乐风格及创作特征,旨在为研究作品中音乐风格及创作特征的是运用,探寻更好的发展方向,找到更好的解决对策。
A段首先要以弱起开始,此时手指
贴键,在单音向六度双音过渡处要高抬指,慢触键,运用掌关节和腕关节调整手
指的力量,保持平稳自然状态,在连线末尾处做一个落流,收住。
其次,接下来
的两个小节带有休止,要注意将重音落在第三拍上,而这也是肖邦圆舞曲中带有
玛祖卡舞曲风格特点的关键因素之一。
再次,在双音连续进行处,手指一直平稳
贴键弹奏,同时要注意休止的准确性,从而保持双音整齐,声断气不断。
最后,
半音音阶处以指尖来固定指法,在渐慢,渐快再渐慢中自由处理。
B段急速如波
浪起伏连绵不断的旋律,演奏时手指要水平方向除键,以碗力带动手指,四指支
撑点落实,表现出一个力量弹奏多个音的感觉,而且要清晰圆润,手指不粘连,
在颗粒感很强的音符中表现出柔美细腻的味道。
c主题转入降D大调,指尖坚实
牢靠贴键,弹奏时要注意和声结构,表现出多声部的特点,还有低声部线条的旋
律特征,从而表现出乐曲的多层次特征。
特别是在84小节的八连音处,要求左
手节拍始终规整,同时对节奏进行自由处理,展现出两头松,中间紧的特征。
四、总结
肖邦一生总共创作了21首圆舞曲,从表达形式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把实
际的舞蹈加以理想化的作品,另一类则为圆舞曲形式的抒情诗。
如《降E大调华
丽大圆舞曲》《将D大调小狗圆舞曲》等作品属于前一种类型,而《升C小调圆
舞曲》属于后一类。
肖邦的圆舞曲在演奏技巧上相对比较简单,内容也较为通俗
易懂,所以为一般人所喜爱《A小调华丽圆舞曲》(Op34-2)据肖邦的学生说,
肖邦自称这首圆舞曲为“忧郁圆舞曲”。
乐曲一开始即以像风笛吹奏似的低音长音
为背景,在内声部出现一首悠长的旋律。
全曲在优雅的情形下隐藏着忧郁,并具
有斯拉夫民族的民间风格。
据传,肖邦在巴黎的乐谱店偶遇钢琴家赫拉正在购买
他的圆舞曲乐谱,肖邦问他喜欢哪一首,赫拉回答:“都喜欢,但最喜欢这首a小调。
”肖邦非常高兴的表示“我也是”并当即请钢琴家吃饭。
《升C小调圆舞曲》是肖邦在去世前两年创作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其节奏近似波兰的玛祖卡舞曲,
是一首典型的圆舞曲抒情诗。
最能体现肖邦的个性及民族性的圆舞曲。
任何人都
肯定会说是这首《升C小调圆舞曲》。
本曲作于1846-1847年,节奏近似玛祖卡
舞曲,但完全不是为舞蹈伴奏的舞曲,而是真正的圆舞曲抒情诗。
本曲是肖邦去
世前两年完成的,隐含着他对生命的认识。
乐曲为三段体式,无序奏。
一开始便
是流露着一丝忧伤的第一段主旋律,仍然具有肖邦那轻柔、飘逸的性格特征,可
见作者对美好生活仍有一线憧憬。
第二段为急速的连动,似滚珠落玉般晶莹剔透。
但这不是肖邦以往作品中那种华丽的风格,而是充满着一种无奈的旋律,仿佛是
作者在倾诉他孤寂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孔亚磊,肖邦夜曲解读叨,成都:四川戏剧2008,(4):116
[2]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上),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5)
[3]李虻音乐作品曲式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4]张洪岛,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2
[5]周琪芝,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的艺术特色,8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3,7
[6]邱成斌,《升c小调圆舞曲》的创作特色,大舞台,2014,12
[7]吴国,高晓光,吴琼钢琴艺术博览,奥林匹克出版社,1999,1
[8]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何静(1995.08-),女,四川人,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声乐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