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肖邦

合集下载

肖邦降B小调波兰舞曲遗作论文

肖邦降B小调波兰舞曲遗作论文

肖邦降B小调波兰舞曲遗作论文波兰舞曲(又译“波洛涅兹”)的起源不可考,但确定其形态是亨利三世为波兰王、贵族们需列队迎候之后。

舞会用的波兰舞曲,其实早已被淘汰了,韦伯后来开始把形式用于器乐创作,肖邦是在韦伯创作基础上对这种形式的发展。

波兰舞曲的起源不可考,但确定其形态的是波兰王亨利,其最初的雏形是当时的波兰贵族们在舞会上用的舞曲,其实早已被淘汰了,韦伯后来开始把这种形式用于乐器制作,肖邦在韦伯创作的基础上对这种形式进行了发展。

肖邦的波兰舞曲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两类,其一是以强壮的、雄纠纠的节奏,叙述波兰往昔封建时代的繁华;另一类则为忧郁的情绪,反映在沙皇俄国压制之下苦难的波兰。

波兰舞曲是波里尼在七○年代录制一系列出色的肖邦作品里,最精彩的一张。

波里尼是1960年华沙肖邦大赛金牌得主,他以独一无二的艺术与技巧、忠于作曲家的要求以及个人丰富的想象力,具体呈现出这些作品的精华。

企鹅评鉴在提到这张唱片时表示:波里尼出色的掌握住音乐里精细的诗意……这是权威的演出,就某方面来说比鲁宾斯坦的演出更有说服力。

肖邦生前一共出版了8首波兰舞曲(含《幻想波兰舞曲》),死后又以OP.71出版了3首,加上死后陆续发现的,总计有17首。

波兰舞曲的起源不可考,但确定其形态的是波兰王亨利,其最初的雏形是当时的波兰贵族们在舞会上用的舞曲,其实早已被淘汰了,韦伯后来开始把这种形式用于乐器制作,肖邦在韦伯创作的基础上对这种形式进行了发展。

肖邦的波兰舞曲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两类,其一是以强壮的、雄纠纠的节奏,叙述波兰往昔封建时代的繁华;另一类则为忧郁的情绪,反映在沙皇俄国压制之下苦难的波兰。

波兰舞曲是波里尼在七○年代录制一系列出色的肖邦作品里,最精彩的一张。

波里尼是1960年华沙肖邦大赛金牌得主,他以独一无二的艺术与技巧、忠于作曲家的要求以及个人丰富的想象力,具体呈现出这些作品的精华。

企鹅评鉴在提到这张唱片时表示:波里尼出色的掌握住音乐里精细的诗意……这是权威的演出,就某方面来说比鲁宾斯坦的演出更有说服力。

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论文综述

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论文综述

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论文综述摘要:肖邦,波兰作曲家,19世纪钢琴领域中里程碑式的人物,自幼在钢琴演奏和创作上颇有天份,很多作品都传达出强烈的爱国情绪,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气质,世人称为钢琴诗人。

升c小调圆舞曲是一首非常抒情的乐曲,这是作者写给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

本篇文章笔者通过对大量文献研究,对这首作品的艺术特色做一个简要得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更多学习音乐的同学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作品背景1836年冬天肖邦结识了比他大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肖邦,这个纤弱、浮华、儒雅而又温柔的男子,对反传统的多产女作家乔治.桑,第一印象并不太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乔治桑越来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发现和他在一起时,他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

后来,肖邦和乔治桑生活在了一起,他们保持了长达9年的关系,乔治桑给予肖邦的细心照料,有助于焕发肖邦的才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后来几年,肖邦的作曲生涯达到了他个人生命的最高点,是肖邦鸣唱“天鹅之歌”的岁月。

1846年,肖邦和乔治.桑在诺罕庄园里一起度过了最后一个残秋,11月,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分开了。

肖邦来到巴黎心情十分忧郁,肺病加重,身体越来越坏,但为了生活,他还要带病教学生弹琴。

第二年春天他的身体稍微好一些,想起和乔治桑在一起的这些年,他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一首《升C小调圆舞曲》。

乍一听,你会感到它的旋律很美,实际上它隐藏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悲哀。

肖邦似乎在说:悲哀吗?怎么?我可是不在乎的,不在乎的,该怎样就怎样吧!接着出现了一段抒情的慢板,好似是以往和乔治桑在一起的幸福日子的回忆——肖邦似乎力图忘掉悲惨的现实生活,而沉浸在他自己所创造的虚无缥缈的甜蜜梦幻世界,但是旋律中仍然不由自主地渗透着深刻的忧郁情绪。

二、曲式结构升c小调圆舞曲是一首倒装回旋曲式,是回旋曲式的一种变体。

每个基本部分都是由乐段组成,插部采用复杂乐段结构,叠部采用重复乐段结构。

作品织体采用了分解和弦式,以四分音符为律动单位,整个旋律渗透着犹豫情绪。

高中作文议论文论据事例精选_时事论据素材

高中作文议论文论据事例精选_时事论据素材

高中作文议论文论据事例精选高中议论文论据事例精选1、肖邦的遗愿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

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

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

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

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分析: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对祖国的眷念,是每一个爱国者的共同期望。

话题:“遗愿”“爱国——永恒的话题”2、华罗庚立志回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

有人想和他签订,把他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

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分析:“富贵不能淫”,物质再丰厚也不能阻挡爱国者回归祖国的脚步。

话题:“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价值”3、80美元环游世界有一位叫罗伯特·克里斯托夫的美国人,想用80美元来周游世界,他坚信只要有信心,有诚意,任何目的都能达到。

年仅26岁的罗伯特完成了准备后,他就在口袋里装好80美元,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自己的旅行。

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罗伯特为什么能成功?全在于他有积极的心态——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人一旦定下目标,就得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那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分析:世界上有多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罗伯特的经历印证了一句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只要下定决心,坚持到底,就没有完不成的事情。

话题:“成功的魔杖”“梦想与坚持”“信念”4、我竭尽全力一天,戴尔·泰勒牧师向教会学校的一个班宣布:谁要是能背出《马太福音》中的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他们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

肖邦音乐鉴赏论文

肖邦音乐鉴赏论文

肖邦音乐鉴赏论文肖邦音乐鉴赏论文肖邦是一位杰出的钢琴艺术家,对于他的生平已无须作任何多余的介绍。

没有一个弹钢琴的人不曾弹过他的作品,毫无疑问,每一个钢琴家都学习他的作品、研究他的音乐。

而一辈子只弹肖邦一个人的作品的钢琴家也不在少数。

所以他的作品在钢琴文献中占有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地位。

在钢琴作曲和演奏技术上,充分地发挥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其所创作的夜曲可谓是字字珠玑,声声动人,首首精品。

一、创作特色可以说肖邦的创作是打破常规的,他那种与生俱来的敏感、典雅、羞怯及忧郁的气质在夜曲这种形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他将夜曲从沙龙情调的狭小表现圈子扩展开来,不仅有对大自然夜景的描绘,细腻的心理刻画,静夜中忧郁、沉思、伤感、柔性的表白,而且将火一样的激情以及像叙事曲那样富于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内容注人夜曲中。

?1、旋律特色肖邦夜曲旋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声乐性。

如创作于1830年的《降E 大调夜曲》作品9之2,回旋曲式,12/拍,行板速度。

这首夜曲的特点是右手旋律保持优美的装饰性的歌唱,左手是和声性的伴奏。

它像是花腔女高音在轻盈的伴奏下唱着一首优美、抒情的咏叹调。

肖邦常因创作内容的需要大胆打破传统曲式结构的框框,这首回旋曲即是ABAIBIAIC的结构形式。

主题A段(1一8小节)是一首抒情、明朗而柔美的歌。

经过8小节A段主题装饰性变化后引出了插部B段(9一12小节)的旋律,这一段音乐在A段的基础上注人了幸福、恬静的歌唱性。

A段经过三次重复后进人插部C段。

中间穿插的两个段落(9一12小节和17一20小节)是前面主题的引申和扩展,像歌剧中的宣叙调在柔情地倾诉内心的感受。

终曲的尾奏是一串快速的华彩乐段,晶莹、剔透,饱含着内心的激情,最后在降E大调主和弦分解的摇曳型节奏中越来越轻地结束了全曲。

2、表现手法特色新颖的和声及独特的转调手法在夜曲创作上的应用,是肖邦夜曲的又一特色。

肖邦可称为19世纪浪漫派音乐中和声方面的一位创新者。

艺术无界限议论文

艺术无界限议论文

我想,我可以读懂肖邦。

似乎是有些自大的话。

我本平凡,而他,谈吐文雅,星光环绕,我与他,天壤之别,一条湍急汹涌的急流横跨我们之间,我又如何读懂他?肖邦的光环源于他在音乐上的造诣。

故园是他的精神寄托,自然地,他的音乐中融入了他对故园的爱,而他的音乐,也因他坎坷的经历,拥有了不用于故园的朴素的另一种激昂的特点,展现出了另一个肖邦。

肖邦对于音乐的敏感程度,我不曾拥有;他坎坷的经历,我从未体验,他如此热烈的爱国之情,我自愧不如……如此而言,想要读懂他,似乎难于上青天。

只是,他能够在音乐上有如此高的成就,定是因为他对音乐的不懈追求,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因而,我可以肯定地说:我可以读懂他,至少能明白他对艺术的执着。

起初,我并不理解一个音乐家为什么能够为了一个音符废寝忘食,不明白一个画家为什么能够为了一块色彩忘我工作。

总以为他们的行为过于疯狂,非常人所能理解。

一次偶然,我注意到了房间角落里那个落满灰尘的画板,它孤寂地躺在地面上,不声不响,似乎是被抛弃后无声的抗议,陪伴它的,只有一支笔,一块橡皮,还有一幅未完的画。

已经不记得有多久没碰它了。

起初,因为一时兴起而报名学画,却在中途放弃,本以为已经不再对之感兴趣,却不想再次拿起画板的时候,竟有种莫名的兴奋,就像与久别的好友重逢一般。

有人问过我:“连续三、四个小时一直在画画,不会烦躁吗?〞我笑答:“怎么会觉得烦,画完一张画,会觉得很快乐。

在绘画时,完全不会想到其他事情,只一心扑在上面。

〞绘画,确有这种成效,让人抒发情绪,我可以在生气时,涂鸦出血盆大口的狮子;可以在开心时,描绘出春暖花开的景象;可以在烦闷时,随意在纸上涂画;就算是一只笔,也能供我在无聊时随意把玩。

之前的疑惑似乎得到了解答。

艺术,真的可以成为一个人的精神寄托。

对于艺术的追求,是一个永远得不到满足的过程,却也是一个充满收获的过程。

收获快乐,收获美。

艺术,是没有界限的,不是吗?即便是平凡人,也可以享受艺术。

肖邦练习曲《冬风》基本特征论文

肖邦练习曲《冬风》基本特征论文

肖邦练习曲《冬风》的基本特征【内容摘要】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出众的钢琴作曲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诗意和震撼人心的特质。

而真正让肖邦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是他的音乐同时兼容了具有高度的思想价值和浪漫主义的音乐语言。

文章从艺术性、独创性着手分析了《冬风》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肖邦练习曲《冬风》特征一、肖邦概况弗郎德里克·弗郎索瓦·肖邦(1810—1849年),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肖邦开始学习钢琴是在6岁时,7岁写了《波兰舞曲》,在8岁时开始登台演出,不满20岁就成为华沙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49年,肖邦在巴黎举办了他最后的演奏会,同年10月去世,时年39岁。

在肖邦传奇的一生中,民族精神一直跟随着他,他严词拒绝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他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时曾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二、《冬风》的艺术特征1.艺术性《a小调练习曲》是一首情感严峻、气氛阴沉而又气势磅礴的音乐诗。

钢琴家德彪西曾评价此曲,本曲最特殊的贡献是在人能想象的范围内具有丰富的音符,不是多种乐器的管弦乐,而是单纯完整的钢琴音乐。

肖邦由此建立了钢琴音乐与管弦音乐的界限。

这首练习曲以进行曲风格开始,左手反复主旋律动机,右手用半音阶展开,4/4拍,调性为c大调到a小调。

该曲是从一个宁静的单音形式的音乐动机开始,像远方教堂的钟声,庄严且具有浓郁的宗教性,后一句是以四声部载体的形式再一次出现,这时它更加微弱了,似钟声在山谷中时断时续的回音。

从一个p到两个p,表现出了黎明前的黑暗,爆发前的平静,音量几乎弱到不能再弱,为马上爆发埋下了伏笔,骤然间,好像狂风的音流从天而降,猛烈地倾泻而来,造成了一种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所有的音符在沉寂了许久之后终于爆发。

最初两个小节的主题材料贯穿了整个曲子,是全曲的核心,它的展示、展开、延伸决定了这个曲子的全貌。

这种用单一主题手法让作曲家高度集中地宣泄情感,这种形式也把该曲严峻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使积压在作曲家心中的愤慨、压抑的悲剧性情思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西方音乐鉴赏论文(关于肖邦)

西方音乐鉴赏论文(关于肖邦)

爱国的钢琴诗人——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作曲家之一·肖邦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

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

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自始至终都深爱着自己的祖国。

然而,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

从1772年到1795年这二十几年当中,先后遭到俄、普、奥三国的三次瓜分。

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

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

1830年以前肖邦尚是一个无忧无虑刚刚走入生活的年轻人,这一创作时期的作品欢快明朗,没有严峻的悲剧性因素,但思想深度确实有限的。

然其早期创作中极为可贵的一点,便是很早已显示出波兰的民族特色,各种民间舞蹈的体裁、节奏,以及风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动、感人。

而在被迫远离祖国来到巴黎的1831年前后,肖邦的创作进入了思想上和艺术上真正的成熟期。

这段创作时期中,肖邦多数的作品都渗入了他对祖国的情感——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又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虐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鸣奏曲》等;还有还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等等。

其中的《第一叙事曲》鲜明地流露出作曲者的爱国情感。

肖邦玛祖卡舞曲音乐特点[论文]

肖邦玛祖卡舞曲音乐特点[论文]

浅析肖邦玛祖卡舞曲的音乐特点摘要:本文从旋律、节奏、和声、方面,结合主要作品分析了肖邦玛祖卡舞曲的音乐特征。

从中不难看出肖邦在玛祖卡音乐体裁艺术化方面所付出的艰苦努力,也凸显出他对本民族音乐传统的深厚情感。

明了这一点,无论对于演奏肖邦的玛祖卡作品,还是深入整理、挖掘我们本民族传统音乐的精髓并使之发扬光大,都有不可忽视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肖邦;玛祖卡舞曲;音乐特征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83-02一、肖邦玛祖卡舞曲的旋律特征肖邦玛祖卡舞曲的旋律特征,首先表现为歌唱性旋律的广泛运用。

这些美妙的旋律,大多源自他对祖国民间歌舞的回忆。

肖邦常常在旋律动情之处标记加强旋律的歌唱效果,使钢琴这种并非以表现连贯、抒情气息见长的乐器,所奏旋律竟具有声乐咏叹调的特点,缠绵啡恻、荡气回肠,让人意犹未尽。

在肖邦玛祖卡的旋律中,装饰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些装饰音属于一种完全新颖的类型,与音域相对狭窄、仅仅围绕骨干音的古典装饰音迥然不同。

它们以快速灵活、激动奔放的音流,回荡在整个音域之中,与旋律有机融为一体,成为旋律线表情的重要补充。

这是肖邦玛祖卡舞曲旋律写作的又一特征。

例如,在玛祖卡作品中存在着大量新颖的装饰音手法:不同音程的双音经过音群、八度经过音群,以及随意变换的各种经过音群。

即便其中杂有与旋律调性相悖的音,也让人并不觉得不协调。

正如肖邦的挚友、画家德拉克罗瓦所言:“他(笔者按:指肖邦)为我们提供了这些附加的小音群,它们降落在旋律符号之上,宛如露珠点缀着旋律线。

以往人们只有在意大利古典派声乐曲中才采用这种装饰音。

他打破了在他之前人们始终未能逾越的界限,使装饰手法具有了人声达不到的即兴性和变化性。

”旋律中装饰音的创造性应用,是肖邦在民间玛祖卡舞曲基础上,对古典式旋律风格的极大丰富与拓展。

肖邦玛祖卡舞曲中,对波兰民间音乐调式的运用,也是其旋律方面的重要特征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初识肖邦》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 2011 年 3 月 29 日
初识肖邦
【摘要】他是音乐天才,是“钢琴诗人”;他满腔爱国热忱,却被迫流亡国外,甚至临死前都无法完成自己的心愿――再踏上那片日夜苦苦思念着的土地,而留在他身边的仅仅是一杯被他带在身边的来自祖国的泥土;他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他,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他,就是肖邦。

延续了两个世纪的辉煌,无可挑剔的技术,感性与浪漫的结合,加上略带忧郁地摇曳,肖邦的作品把内在的精髓诠释地淋漓尽致,浑然天成而无不让人叹服。

【关键词】音乐家爱国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
一、肖邦的生平
1810年的3月1日,在华沙郊区一个名叫热拉佐瓦-沃拉的小镇上,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诞生了。

肖邦——作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他不仅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还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在波兰,肖邦被视为神童,6岁时,在他的姐姐和母亲教授下,他开始学习钢琴。

肖邦是个音乐天才,他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从小就展现出他惊人的音乐天赋,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创作于1817年,也就是他7岁那年。

这无疑体现出了肖邦不同寻常的即兴创作能力,因此,他在华沙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肖邦第一次登台演奏,8岁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上演奏了阿达尔伯特·吉罗维茨的作品,,从此他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起肖邦师从约瑟夫·艾尔斯内(1769年—1854年)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1784年—1838年)的作品。

1826年从中学毕业后,肖邦在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

肖邦作曲相当勤奋,他发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调钢琴和管弦乐变奏曲,来自莫扎特的歌剧唐·乔望尼,几年后在德国引起了轰动,1831年罗伯特·舒曼作为音乐评论家在莱比锡的一份19世纪最重要的音乐报纸中,以《作品二号》为题,写道:“先生们,向天才脱帽致敬吧”,对肖邦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

1829年至1831年间,肖邦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各地举行了多场音乐会,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高度评价,“柔和的演奏,难以形容的流畅,能够唤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绎。

”,他是“音乐地平线上最闪亮流星中的一颗”。

二、肖邦的曲子
肖邦的音乐留给大家的不仅是美的享受,还是一个质的突破,他的曲子,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技术领域的财富。

他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

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著名的有:两部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奏鸣曲、四部叙事曲、四部谐谑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练习曲、十八首波兰舞曲、四首即兴曲等等也正因为这样,他被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的音乐优美动人,极富浪漫气息,他的和声新颖大胆,富于表现;他的音乐语言成为他独特的个性体现,是与任何人都不相同的浪漫主义的诗意的歌唱。

就他的练习曲而言,肖邦创作的练习曲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练习曲的训练专项技巧的功能,其本身的艺术价值也十分突出。

首先,它们具有高度的独创性,把艺术性和技术性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避免了十九世纪初以来,钢琴练习曲常流于单纯技术性的机械,平庸和枯燥。

从技术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的技术题材中最为集中,训练价值最为有效的,而且可以说它们开拓了近现代钢琴的新天地。

从音乐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已不是单纯的练习曲,而是真正的艺术品珍品,是很好的音乐会表演曲目。

肖邦的练习曲为后世的“艺术性练习曲”“音乐会练习曲”开辟了道路。

对于肖邦练习曲的内容及价值,肖邦的权威研究家尼克斯曾说:“不论是从审美的观点还是技巧的观点来看,肖邦的练习曲比起任何作曲家的同类作品绝无逊色。


三、我的感动
如果肖邦只是一名音乐家,那么像我这样的学生不会给予他太多的关注,但是在他身上,却有一种精神深深打动着我,吸引着我。

我想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能深刻的拥有这种精神并一生不放弃。

欣赏肖邦,更因为他那炙热的爱国情怀。

一九三一年七月,肖邦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

但是,当他途经斯图加特的时候,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

这不幸的消息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肖邦的心。

他孤零零一个人走回旅馆,悲痛、愤怒使他坐卧不安,他在屋里踱来踱去。

硝烟弥漫的祖国,火光冲天的华沙,倒到血泊中的起义者……这些景象萦绕着肖邦,使他不得安宁。

他痛苦地闭上了双眼,他的心紧缩起来。

天黑了,肖邦点燃一支蜡烛放在桌前,摊开日记本,挥笔写道:“……莫斯科鬼子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吗?他们践踏着成千上万的死尸填满的坟墓,他们放火焚烧城市!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鬼子都不能杀啊?……”他突然放下笔,霍地站立起来,用尽全力捶击钢琴,大声呼吼道:“不!波兰不会亡!绝不会亡!”
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

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

这首乐曲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

正是这首曲子,让我深深地迷恋上了肖邦。

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

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影响较大。

由于肖邦的音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出波兰人民热爱自由、渴望民族解放的强烈愿望。

《C小调练习曲》使我们感受到肖邦悲愤的情感,严正的抗议,有力的号召和波兰人民前仆后继的奋勇精神,以及他对起义必将成功的必胜信念。

在那个局势紧张的时刻,肖邦的父亲建议肖邦暂时先留在国外,最终,肖邦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了法国巴黎。

肖邦到达巴黎的时候,法国正处于君主立宪的“七月王朝”时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金钱统治着社会的一切。

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黎,尽管在文化艺术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成为全欧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可是,正如肖邦在巴黎时所说的:“这里有最辉煌的奢侈。

有最下等的卑污,有最伟大的慈悲、有最大的罪恶;每一个行动和言语都和花柳有关;喊声、叫嚣、隆隆声和污秽多到不可想象的程度,使你在这个天堂里成为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说谁也不过问一个人是怎样生活的......。

”为了在巴黎站
稳脚跟,肖邦和上层社会的人士交往。

环境决定了他"非生活在这个圈子里不可。

1833年初,肖邦在给多·泽瓦诺夫斯基的信中写道:“我已经进入最上层的社会,与大使、公爵、部长交往,......因为据说高尚的趣味是从这里出发的;假如有人在英国或奥地利大使馆听过你,你马上就有更大的才能了;假使沃德蒙公爵夫人庇沪你,你马上就弹奏得更好。

”由此可见,肖邦在巴黎尽管假快打开了局面、获得了成功,但他是不满意的。

上层社会的奢华和虚假,无法安慰一位满怀亡国之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灵。

1832年底,他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的优美艺术部长:“一个不能再忍受祖国的悲惨命运而来到巴黎已将近一年的波兰人——这是我向阁下作自我介绍所能使用的全部头衔——恭顺地向您请求把音乐学院大厅供他一月二十日举行音乐会用......”。

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身分和他的心情。

和上层人物交往,日益使他感受到“假发所掩盖的是巨大的空虚。

”唯有和波兰侨胞在一起,他才感到亲切。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肖邦就是抱着这样的悲愤之情,与生活了20年的祖国别离。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

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

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1830年11月2日,在肖邦踏上奔赴维也纳的旅程之际,送别的友人拦住了他的马车,送上一只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并深情唱道:“不论你在哪里逗留、流浪,愿你永不将祖国遗忘,绝不停止对祖国的热爱,以一颗温暖、忠诚的心脏。

”从此在巴黎,他开始以演奏、教学和作曲为生。

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

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他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肖邦的晚年生活非常孤寂,他痛苦地称自己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

根据肖邦的遗愿,他被葬于巴黎市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下葬时演奏了奏鸣曲Op. 35中的葬礼进行曲。

虽然肖邦被葬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但他要求将他的心脏装在瓮里并移到华沙,封在圣十字教堂的柱子里。

柱子上刻有圣经马太福音六章二十一节:“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

”。

拉雪兹神父公墓里的肖邦墓碑前,总是吸引著许多参访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里,依然鲜花不断。

后来肖邦在波兰的好友将故乡的一罐泥土带到巴黎,洒在肖邦的墓上,使肖邦能够安葬在波兰的土地下。

2010年是肖邦诞辰两百周年,波兰政府将今年命名为肖邦年,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这位半生颠沛流离、客居他乡、然而又将一片赤诚之心献给祖国的波兰之子。

作为一名音乐家,更作为一名爱国志士,肖邦值得我们永远记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