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45张PPT)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课件(共23张PPT)

品读感悟
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 什么特点?
天真、勤劳、好学、可 爱、爱劳动……
品读感悟
作者是怎样描写农家生活的? 作者抓住农家生活的片段,运用通俗的语言,如 “耘田、绩麻、村庄、儿女、 童孙、耕织、种瓜” 等词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平白、浑厚、自然的语言勾 画出质朴的乡村生活的画面,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力 息。
( 青海 ) ( 雪山 ) ( 玉门关 ) ( 黄沙 ) 2.给下列生字换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海 忄___( 悔恨 ) _亻__( 侮辱 ) 破 _土__( 土坡 ) _氵__( 波浪 )
做一做
课堂练习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孤城遥望玉门关 玉门关:古_关__名__,__故__址__在__今__甘__肃_ 省敦煌西北。 (2)不破楼兰终不还 还:____回__家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词语
参军行
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
王昌龄
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产
使雪山晦暗无光。
青海长云暗雪山,
生战争。
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北。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指西域地区的各族政权。
不破楼兰终不还。
理解诗意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 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 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 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9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唐代诗歌的一些代表作品,如李白、杜甫 的诗歌,山水田园诗派的王维的诗。山水田园诗的静美让人向往, 而这种和平XXX生活背后的保证是在边关塞外,无数将士在浴血奋 战。在初、盛唐时期,除了山水田园诗派,还有一个重要的诗派, 那就是表现这种生活的——边塞诗派。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

赏析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将亡国 之恨宣 泄无遗
写出遗民对南 宋军队收复失 地的企盼
曲折地表达出 对苟且偷安的南宋 朝廷迟迟没有收复 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赏析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寄托了深切的同情。“遗民泪 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是诗人 对南宋朝廷饱含愤怒的强烈控诉。
读诗的前四句,读出诗人初闻喜讯的惊喜。
(课后第一题)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 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后第二题)
放声高歌。 应当。 开怀痛饮。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指春天。
【诗意】白天我要开怀痛 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 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东入海上摩天泪尽胡尘里王师又一年主题概括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写的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及沦陷区百姓疾苦以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表现了作者的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 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十分 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 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 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 国的一束奇葩。
朗读《秋夜将晓 出篱门迎凉有感》, 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读前两句诗,借助注释,说一说 诗句的意思。
长度,是虚指。 形容它很长。
形容它的高。仞,古代 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件(共44张PPT)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 年。 翻译
中原人民在金政权的压迫下眼泪已流尽 ,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想主 题 思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诗中运用夸张和 想象,真切地反映了在金国统治下,北方人民遭 受的苦难和他热爱祖国、盼望南宋王朝的军队 早日收复国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沦陷 的壮丽河山、苦难百姓的深切怀念和念念不忘 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南 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和悲愤的心 情。
根据统编教材整理 五年级语文下
[唐] 杜甫
人走 近 诗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世尊称为 “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代表诗作有《登高》《江南逢李龟年》 《望岳》等。
景写 作 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 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 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 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 降。诗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 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 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 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示儿》《书愤》 《游山西村》等。
景创 作 背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 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陆游 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 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虽值初 秋,暑威仍厉,使他不能安睡。将 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 成此二诗,课文是这组诗的其二。
读诗 意 解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 关。 注释
【青海】青海湖。 【雪山】指祁连山。 【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共200张PPT)

__青__海__长__云__暗__雪__山__,__孤__城__遥__望__玉__门__关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
理解“迎凉”,判断正误。
(1)“迎凉”符合秋叶的季节特点,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感到
凉爽。
( ×)
(2)“迎凉”既符合秋叶的特点,也与诗人心中的伤感相融合。
朗读古诗《从军行》 朗读时读准字音,理解词意、句意,反复朗读, 做到正确、流利,注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从 军行》读前两句时,语速缓慢,语气悲壮;读后两 句时,语速加快,语气肯定、激昂,重读“百 战”“终不还”。
朗读《从军行》, 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课前预习
助读资料我先看
王昌龄(?—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 (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 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 浑,格调高昂。其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 为世所称道。有“诗家夫子”之誉,又被后人 誉为“七绝圣手”。
主要作品:《从军行》《出塞》《芙蓉楼 送辛渐》等。
第五步:提问题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 以在书上做上记号,上课时要想办法解决。
第一首
王昌龄(?—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 (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 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 浑,格调高昂。其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 为世所称道。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 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第二步:学字词
rèn
jì
五千仞岳 蓟北
tì
涕泪
cháng
衣裳
xiāng
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
理解“迎凉”,判断正误。
(1)“迎凉”符合秋叶的季节特点,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感到
凉爽。
( ×)
(2)“迎凉”既符合秋叶的特点,也与诗人心中的伤感相融合。
朗读古诗《从军行》 朗读时读准字音,理解词意、句意,反复朗读, 做到正确、流利,注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从 军行》读前两句时,语速缓慢,语气悲壮;读后两 句时,语速加快,语气肯定、激昂,重读“百 战”“终不还”。
朗读《从军行》, 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课前预习
助读资料我先看
王昌龄(?—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 (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 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 浑,格调高昂。其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 为世所称道。有“诗家夫子”之誉,又被后人 誉为“七绝圣手”。
主要作品:《从军行》《出塞》《芙蓉楼 送辛渐》等。
第五步:提问题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 以在书上做上记号,上课时要想办法解决。
第一首
王昌龄(?—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 (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 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 浑,格调高昂。其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 为世所称道。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 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第二步:学字词
rèn
jì
五千仞岳 蓟北
tì
涕泪
cháng
衣裳
xiā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课件(共30张PPT)

新月东升
品读感悟
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横线在诗句中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品读感悟
“铺”字可否换成“照、射”等字?为什么?
不能,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 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 就像是铺在江面,很形象。“铺” 字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 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逸的感觉。
品读感悟
品读感悟
小组讨论:
(1) 想一想: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了什么 时候的场景? (2) “铺”字可否换成“照、 射”等字?为什么? (3)在夕阳的映照下, 江水产生了什么变化?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诗人看到了哪首诗中描写了什么时候的场景? 红日西沉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夕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铺展,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一道残阳 水中,
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爱
可怜九月初三夜,
即珍珠。
露似真珠
。
月弯如弓。
理解诗意
太阳快要落山了,阳光斜照在 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红色,一半 呈现碧绿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 叫人爱好呀!那露珠如珍珠一样明 亮,月亮像弯弓一样挂在天空。
识字方法
谜语识字 莫添一口 谜底:暮
字词梳理
暮吟 (1)小组长带领全组讨论,怎样正确书写? (2)分享你们的巧记字形的方法 。
字词梳理
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 暮吟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字词梳理
看一看:关键笔画的写法。
暮吟
“莫”要等来“日” “口”说“今”日诗。
字词梳理
暮
写一写 下面是“日”,不是“目”。
朗读指导
品读感悟
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横线在诗句中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品读感悟
“铺”字可否换成“照、射”等字?为什么?
不能,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 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 就像是铺在江面,很形象。“铺” 字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 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逸的感觉。
品读感悟
品读感悟
小组讨论:
(1) 想一想: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了什么 时候的场景? (2) “铺”字可否换成“照、 射”等字?为什么? (3)在夕阳的映照下, 江水产生了什么变化?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诗人看到了哪首诗中描写了什么时候的场景? 红日西沉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夕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铺展,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一道残阳 水中,
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爱
可怜九月初三夜,
即珍珠。
露似真珠
。
月弯如弓。
理解诗意
太阳快要落山了,阳光斜照在 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红色,一半 呈现碧绿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 叫人爱好呀!那露珠如珍珠一样明 亮,月亮像弯弓一样挂在天空。
识字方法
谜语识字 莫添一口 谜底:暮
字词梳理
暮吟 (1)小组长带领全组讨论,怎样正确书写? (2)分享你们的巧记字形的方法 。
字词梳理
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 暮吟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字词梳理
看一看:关键笔画的写法。
暮吟
“莫”要等来“日” “口”说“今”日诗。
字词梳理
暮
写一写 下面是“日”,不是“目”。
朗读指导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共125张PPT)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 收复失地的消息后__欣__喜__若__狂__的心情,表达了 诗人强烈的__爱__国___之情。
忽传收蓟北
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
喜欲狂
狂态 狂想
漫卷诗书 放歌纵酒
青春作伴 即刻还乡
爱国 之情
有关爱国的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万仞
五岳
蓟北
涕泪
衣裳
襄阳
蓟
裳
岳
仞
涕
襄
仞岳摩遗涕巫
多音字
原文示例
(还有)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
还
(偿还) 终不还( )。
他还 有债务需要偿还 。
注意红色 字的读音
《从军行》
唐·王昌龄
探究读
根据朗读指导,朗读诗文,探究下列问题:
读完诗文,说说诗中最 能表现诗人志向的是哪一句?
朗读指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读完诗文,找出诗人“涕泪满衣裳”的 原因。
剑外忽传收蓟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在今河北东 北部一带,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涕(tì):眼泪。
《从军行》要表现出将士们大无 畏的英雄气概,朗读基调应该是豪迈 奔放的,最后两句感情浓烈,朗读时 要用铿锵有力,充满坚定的语气。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 / 长云 / 暗雪山, 孤城 / 遥望 / 玉门关。 黄沙 / 百战 / 穿金甲, 不破 / 楼兰 / 终不还。
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件(共54张PPT)

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吗?
白日放歌/须/纵酒,
诗人春天启程,此时 还没有启程返乡。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从“巴峡”到“巫峡”再到“襄阳”最后到 “洛阳”实际距离并不近,读诗时为什么觉得这些地 方仿佛离得很近呢?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轻快、迅捷
朗读指导(课后第1题)
自由朗读诗的后四句,前两句读得酣畅淋漓 一些,最后两句则要读出其中的轻快、迅疾,表 达出诗人迫切的心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
·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看图背诗。(课后第1题)
简介诗人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 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 诗人。
著有《剑南诗稿》《渭 南文集》等。
简介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 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合称“李杜”。
遗 民 泪 尽 胡 尘 里 ,“遗民这”句的诗心表情达还是是 南 望 王 师 又 一 年 。诗人的心情?
绝望的心情。
借遗民之口表达诗 人的心情。
此时中原已经沦陷了六十多年,诗人身在南方 北望中原,会是怎样的心情?
朗读指导(课后第1题)
用沉痛的语气读这首诗的后两句,“尽” 和“又”稍稍加重语气,充分表达出诗中深沉 的感情。
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
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八句诗,其急如飞……生平第一快诗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课堂小结
这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写下了一千五 百多首诗,记录着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因此他的诗被称作“诗史”。透过他的诗 句,隔着千年的时空,我们仍然深切地感 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
qīn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 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自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同学读过相关资 料吗?
安史之乱
9.古诗三首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解诗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听说 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那里是 被安史叛军占据之地。不同于今天的河南河北。
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诗句
要求: 前两遍声音略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第三遍放声朗读,读出诗的韵律来。
初读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小组讨论:喜从何来?喜在何处?
写出意外惊喜之况,有如长比放流,骏马注坡, 直是一往奔腾,不可收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决心和英雄气概。这首诗气势雄伟,境界开阔,感情悲壮, 抒发了戍边将士卫国守疆,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宋] 陆游
走
近 诗
陆游(1125年—1210年),
人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
史学家、爱国诗人。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
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
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
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
集》等。
创
作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
背
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陆游
景
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
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虽值初
秋,暑威仍厉,使他不能安睡。将
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
成此二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景 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
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
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
降。诗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节
奏
划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分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 意 解 读
四川剑阁以南的 地区,代指作者所 在的蜀地
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在今 河北东北部一带,当时是叛军 盘踞的地方。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翻译 剑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
听到时涕泪洒满衣裳。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 “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 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 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 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
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
《出塞》《闺怨》等。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读一读,想一想: 朗读节奏是怎样的? 读完诗后,你的脑海 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诗 意 解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读
极言战事之频繁。
抒发了戍边将士不打败敌人 誓不归还的豪情壮志。
写
法 1.反衬手法。
特
开头两句用“长云”“雪山”“孤城”等景色,描绘边
点 塞艰苦、悲凉的环境,并借以反衬将士的意志坚定。接着写
战争的持久、激烈,金甲磨穿,然而将士们报国壮志却没有
被消磨,反而更加坚贞不屈。
2.直抒胸臆。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
翻译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
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主
题
思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诗中运用夸张和想
想
象,真切地反映了在金国统治下,北方人民遭受的
苦难和他热爱祖国、盼望南宋王朝的军队早日收
复国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沦陷的壮丽河
山、苦难百姓的深切怀念和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
爱国热情;字里行间
回头看
解
胡乱地卷起
读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翻译
妻子和孩子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
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通过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诗人的 欣喜之情。
“喜欲狂”更是直接表达了诗 人在听到蓟北已收的喜不自胜的心 情。
诗
意
纵情饮酒
指春天
解
读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和悲愤的心情。
[唐] 杜甫
走
近
诗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
人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世
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
史”。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代表诗作有《登高》《江南逢李龟年》 《望岳》等。
写
作
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
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中所包 含的思想感情。
会 认
字
rèn yuè jì
tì cháng xiāng
仞岳蓟涕裳襄
千仞 岳阳 蓟州 鼻涕 白裳 襄阳
·
唐
王 昌 龄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 和战士的生活。
走
近
王昌龄 (698年—757年),
诗 人
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翻译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
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碰到青天。
诗 意 解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读
注释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青海】青海湖。 【雪山】指祁连山。 【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翻译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
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 遥相望。
景物: 青海 长云 雪山 孤城 玉门关
特点: 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
作用: 通过辽阔、荒凉的环境描写,反衬戍边将士不畏
根据部编版教材整理 五年级语文下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
中,你积累过哪些有关爱国
的诗句呢?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学
习 目
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
标
等6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翻译 在这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饮
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读一读,想一想: 朗读节奏是怎样的? 读完诗后,你的脑海 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诗 意 解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读
注释
【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 【五千仞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 高。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诗
意
解 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金甲】金属制的铠甲,战衣。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 政权。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
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点出了边塞战场的特征。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宋] 陆游
走
近 诗
陆游(1125年—1210年),
人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
史学家、爱国诗人。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
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
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
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
集》等。
创
作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
背
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陆游
景
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
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虽值初
秋,暑威仍厉,使他不能安睡。将
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
成此二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景 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
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
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
降。诗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节
奏
划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分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 意 解 读
四川剑阁以南的 地区,代指作者所 在的蜀地
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在今 河北东北部一带,当时是叛军 盘踞的地方。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翻译 剑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
听到时涕泪洒满衣裳。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 “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 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 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 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
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
《出塞》《闺怨》等。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读一读,想一想: 朗读节奏是怎样的? 读完诗后,你的脑海 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诗 意 解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读
极言战事之频繁。
抒发了戍边将士不打败敌人 誓不归还的豪情壮志。
写
法 1.反衬手法。
特
开头两句用“长云”“雪山”“孤城”等景色,描绘边
点 塞艰苦、悲凉的环境,并借以反衬将士的意志坚定。接着写
战争的持久、激烈,金甲磨穿,然而将士们报国壮志却没有
被消磨,反而更加坚贞不屈。
2.直抒胸臆。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的
翻译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
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主
题
思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诗中运用夸张和想
想
象,真切地反映了在金国统治下,北方人民遭受的
苦难和他热爱祖国、盼望南宋王朝的军队早日收
复国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沦陷的壮丽河
山、苦难百姓的深切怀念和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
爱国热情;字里行间
回头看
解
胡乱地卷起
读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翻译
妻子和孩子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
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通过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诗人的 欣喜之情。
“喜欲狂”更是直接表达了诗 人在听到蓟北已收的喜不自胜的心 情。
诗
意
纵情饮酒
指春天
解
读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和悲愤的心情。
[唐] 杜甫
走
近
诗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
人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世
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
史”。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代表诗作有《登高》《江南逢李龟年》 《望岳》等。
写
作
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
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中所包 含的思想感情。
会 认
字
rèn yuè jì
tì cháng xiāng
仞岳蓟涕裳襄
千仞 岳阳 蓟州 鼻涕 白裳 襄阳
·
唐
王 昌 龄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 和战士的生活。
走
近
王昌龄 (698年—757年),
诗 人
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翻译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
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碰到青天。
诗 意 解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读
注释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青海】青海湖。 【雪山】指祁连山。 【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翻译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
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 遥相望。
景物: 青海 长云 雪山 孤城 玉门关
特点: 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
作用: 通过辽阔、荒凉的环境描写,反衬戍边将士不畏
根据部编版教材整理 五年级语文下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
中,你积累过哪些有关爱国
的诗句呢?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学
习 目
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
标
等6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翻译 在这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饮
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读一读,想一想: 朗读节奏是怎样的? 读完诗后,你的脑海 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诗 意 解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读
注释
【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 【五千仞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 高。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诗
意
解 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金甲】金属制的铠甲,战衣。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 政权。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
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点出了边塞战场的特征。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