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涝年的划分

合集下载

淮河流域环境介绍

淮河流域环境介绍

自然灾害
淮河流域
气象水文
自然资源
Your company slogan
淮河流域包括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五省40个 地(市),总人口为1.65亿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11人 /km2,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8倍,居各大江大河流 域人口密度之首。
Your company slogan
淮河流域耕地面积1333公顷,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薯类、 大豆、棉花和油菜,1997年粮食产量为8496万吨,占全国粮食总 产量的17.3%。农业产值为3880亿元,人均农业产值为2433元, 高于全国同期人均值。淮河流域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
Your company slogan
淮河流域交通发达:
京沪、京九、京广三条南北铁路大动脉从本流域东、中、西部通过;著名的欧 亚大陆桥-陇海铁路横贯流域北部;还有晋煤南运的主要铁路干线新石铁路, 以及蚌合铁路和建设中的新长铁路等。
内河航运有年货运量居全国第二的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有东西向的淮河干流, 平原各支流及下游水网区内河航运也很发达。
如:有效地种植水葫芦——吸收水体中的重金属。
寻找麦草的更多新出路——减少水体有机物排放 利用贝类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与水污染治理
Your company slogan
淮河流域贝类丰富,广泛分布于干流和与之相通的各种水体中。考虑到淮河 流域的水污染物主要是严重超标的COD ,氨氮这些都会影响到流域生活的贝类, 这些会影响到流域的贝类生活,同位素组成变化可能记录了污染物来源和食物 链的结构变化的信息。

Your company slogan
“九五”计划:安排修建城市污水处理厂59座,到2000年底,建成 并运行12座,占20.3%;在建32座,占54.2%;未动工的15 座,占25.4%。

中国旱涝灾害时空演变规律

中国旱涝灾害时空演变规律

中国旱涝灾害时空演变规律一、旱涝灾害的时间变化规律1.旱涝灾害的年代际变化中国旱涝灾害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

根据历史资料,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旱涝变化周期。

在每个周期中,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都有所不同。

同时,不同地区的旱涝灾害也存在着差异。

2.旱涝灾害的年际变化旱涝灾害的年际变化主要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

在某些年份,降水较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而在另一些年份,降水较少,容易发生干旱灾害。

这种年际变化对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都有一定的影响。

3.旱涝灾害的季节性变化中国旱涝灾害的季节性变化也非常明显。

春季是旱灾多发的季节,而夏季则是涝灾多发的季节。

这种季节性变化与气候带和季风气候的特点有关。

二、旱涝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1.旱涝灾害的区域分布中国的旱涝灾害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东北平原等地区。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容易导致旱涝灾害的发生。

此外,沿海地区也容易受到台风和暴雨的影响,引发洪涝灾害。

2.旱涝灾害的空间相关性中国旱涝灾害的发生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在同一气候区域内,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同时,不同地区的旱涝灾害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3.地形影响因素地形地貌对于旱涝灾害的影响非常大。

地势较低的地区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而地势较高的地区则容易发生干旱灾害。

此外,山脉和水系的分布也影响着降水量的分布和流向,进而影响旱涝灾害的发生。

三、旱涝灾害的演变趋势1.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中国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也在发生变化。

气候变暖导致蒸发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加剧了干旱的程度。

同时,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也使得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

2.人类活动对旱涝灾害的影响人类活动对于旱涝灾害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等行为都会影响地表水文和气候条件,进而影响旱涝灾害的发生。

3.未来旱涝灾害的预测基于气候模型和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对未来旱涝灾害的趋势进行预测。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梅雨、山洪、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被称为“长江流域防汛重中之重”。

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秋季,尤其是梅雨季节和台风雨季节。

二、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如华北平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

干旱灾害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春季和夏季为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灾害有加剧的趋势。

三、地震灾害中国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地震带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带,如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地。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次生灾害多的特点。

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四、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

台风灾害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具有强烈的风力、暴雨和风暴潮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台风路径和强度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五、梅雨灾害梅雨灾害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等。

梅雨季节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容易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梅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六、山洪、泥石流灾害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山区,如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

这些地区地形陡峭,地质破碎,降水量大,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山洪、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救治难度大的特点。

七、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区域性: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不同。

如东部地区以洪涝、台风为主,西部地区以干旱、地震为主。

淮河流域极端旱涝特征分析

淮河流域极端旱涝特征分析
图 1 淮 河 流 域 17 - 2 1 极 端 旱 涝 年 时序 分 布 图 40 0 0年
F g 1 Ti ei s dsrb t n o xr me d o g ta d f o e r i ah i e a i rm 4 0 t 01 i. me s r it u i fe t e i o e r u h n o d y a s n Hu ie R v rb sn f l o 1 7 o2 0
睿 ,侯 保 灯
2 0 9 ; 南京水利科 学研究 院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 10 8 2
摘 要 :利用淮河流域历史水文气象 、 水旱灾害受灾成灾等系列资料 , 分析了极端旱涝的暴雨、 、 洪水 洪灾和干旱
灾害特征 , 以及天气成 因, 揭示 了交 替随机发生极端旱涝 的基本规律 . 结果 表明 ,4 0 2 1 17 - 00年淮河流域发 生的 极端旱涝分别为 4 6和 6 3次 , 平均 5a 发生 1 次极端旱涝 ; 梅雨 期降水量 的极端偏 多( 或偏少 ) 是形 成极端洪涝 ( 干旱 ) 或 最直接的 因素 ; 中高纬度西风环流和副高的季节性异常是发生极端洪涝 ( 或干旱 ) 的根本原因.
E— i:y wu@ n i e mal x hr. n
10 5
水 利 水 运 T 程 学 报
21 年 1 01 2月
极 端 洪 涝特 征 分 析
1 1 极 端暴 雨特 征 .
淮 河流域 暴雨 一般 发生 在 6 月 , 雨 最早 可发生 在 4月 , 迟 则 现 在 1 暴 最 0月 , 形 成流 域 极 端洪 灾 但
1 , 中 1 3 ,6 0 14 ,7 5 1 5 ,9 4 16 次 其 6 9 14 ,6 1 1 8 ,8 6 1 4 ,9 6和 18 9 1年尤 为 严 重 , 14 而 6 0年 大 旱灾 为 17 4 0年 以来 最 严重 旱灾 j 14 . 6 0年淮 河流域 以及 黄河 流 域 、 江 流 域 同 时发 生严 重 干 旱 , 河 干旱 造 成全 流 域饥 荒 , 长 淮 豫

中国历年干旱情况对比时间地区干旱季节

中国历年干旱情况对比时间地区干旱季节

中国历年干旱情况对比时间地区干旱季节中国历年干旱情况对比时间地区干旱季节灾情灾度评估小麦产量(万吨)与上年相比产量增减量(万吨)增减率1953长江以北及南方部分地区春旱、夏旱受灾面积861.6万公顷,成灾面积134.13万公顷。

旱1828.11166.40%1955陕北、山西、广东、广西、福建春旱、夏旱、秋旱受灾面积1343.27万公顷,成灾面积402.4万公顷。

大旱2296.6-36.7-1.57%1959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华南、东北夏旱受灾面积3380.67万公顷,成灾面积1117.33万公顷。

大旱2218.0-40.7-1.80%1960华北、长江中下游春旱、夏旱、秋旱受灾面积533.33万公顷,成灾面积200~330万公顷。

大旱2217.2-0.80.00%1961华北大部、长江中下游、黔北、川东南春旱、夏旱华北大部、东北西部地区春旱受灾面积1666.67万公顷;长江中下游、黔北、川东南地区夏旱受灾面积3784.67万公顷,成灾面积1865.4万公顷。

大旱1425.1-792.1-35.73%1972北方大部、南方的湘、鄂、黔、桂、川春夏旱、伏旱受灾面积3069.93万公顷,成灾面积1360.53万公顷,粮食减产965万吨。

大旱3598.534110.47%1977冬小麦主产区和江南、华南、云南部分地区冬春旱、伏旱、秋旱华北、西北、华南大部冬春旱,鲁南、豫北、苏北、皖北秋冬春连旱。

据晋、冀、鲁、豫、陕、受旱面积1066.67万公顷,广东冬春旱严重,受旱面积126.67万公顷,损失稻谷60万吨;福建受旱面积31.53万公顷。

大旱4107.5-928.5-18.44%1978江淮流域、冀南、豫北及陕、晋、鲁等省部分地区春旱和夏旱受灾面积3990.67万公顷,成灾面积1747.07万公顷。

损失粮食约100万吨。

大旱5384.01276.531.08%1986北方冬麦区大部、长江中下游部分及华南部分春旱、夏旱、秋旱受灾面积3104.2万公顷,成灾面积1476.5万公顷。

淮河流域环境介绍

淮河流域环境介绍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区,淮河以南
属北亚热带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1~16℃。气温变化由北 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极端最高气温达44.5℃,极端最低气温 为-24.1℃。蒸发量南小北大,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900~1500毫 米,无霜期200~240天。自古以来,淮河就是我国南北方的一条自 然分界线。

由于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使淮河入 海无路,入江不畅,加上特定的气 候和下垫面条件,淮河流域历史上 洪、涝、旱、风暴潮灾害频繁,举 世闻名。流域内大洪、大涝、大旱 经常出现。一年之内经常出现旱涝 交替或南涝北旱现象。在淮河中下 游和淮北地区经常出现因洪致涝、 洪涝并发现象,危害最大的是大洪 水和洪涝组合所造成的灾害,在淮 河下游地区还极易遭遇江淮并涨、 淮沂并发、洪水风暴潮并袭的严重 局面
据历史文献记载统计,从14世纪到19世纪的500年里,淮河流域发 生较大水灾350次,不足两年一次。黄河夺淮初期的12、13世纪, 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35次;14、15世纪每百年水灾75次;16世纪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450年里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洪涝 灾害越来越严重。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1954、1957、1975和 1991等年份发生较大洪涝灾害,约10年左右发生一次。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88mm,其中淮河水系910mm,沂 沭泗水系836mm。山东半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31mm。多年平均 降水量的分布状况大致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多于平原,沿海大于内 陆。淮河流域内有三个降水量高值区:一是伏牛山区,年平均降水量 为1000mm以上;二是大别山区,超过1400mm;三是下游近海 区,大于1000mm。流域北部降水量最少,低于700mm。降水量 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雨量为最小年雨量的3~4倍。降水量的年内分 配也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80 %。

水利部关于明确汛期阶段划分有关事项的通知

水利部关于明确汛期阶段划分有关事项的通知

水利部关于明确汛期阶段划分有关事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水利部•【公布日期】2024.03.30•【文号】水防〔2024〕89号•【施行日期】2024.03.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防汛抗旱正文水利部关于明确汛期阶段划分有关事项的通知水防〔2024〕8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各流域管理机构:为及时安排部署各阶段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提高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意识,现就我国汛期、主汛期、防汛关键期和凌汛期划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区域划分我国七大流域汛情南北差异显著,一般以长江、珠江、太湖流域为南方片,黄河、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流域为北方片。

二、阶段划分(一)汛期。

南方片汛期一般为4月至10月,北方片汛期一般为6月至9月。

我国每年入汛日期按照《水利部关于印发我国入汛日期确定办法的通知》(水防〔2019〕119号)确定,如入汛时间晚于4月1日,以4月1日作为入汛日期。

汛期结束日期各地可结合本地当年汛情确定。

(二)主汛期。

南方片主汛期为6月至8月,北方片主汛期为7月至8月。

(三)防汛关键期。

防汛关键期均为7月16日至8月15日。

(四)凌汛期。

黄河流域凌汛期一般为11月至次年3月,松辽流域凌汛期一般为11月至次年4月。

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凌汛期具体时间,做好凌汛期防御各项工作。

各地各流域管理机构要根据不同汛期阶段,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预字当先,超前部署,针对性安排各项防御工作。

若汛期结束后又发生汛情,各地各流域管理机构要及时恢复防汛值班值守、会商研判等工作,确保防汛安全。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负责对外发布工作。

水利部信息中心可依据入汛标准会同有关流域管理机构及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机构确定我国入汛日期,并负责相关解释工作。

水利部2024年3月30日。

安徽省农作物旱涝灾害发生原因及规律探讨

安徽省农作物旱涝灾害发生原因及规律探讨

安徽省农作物旱涝灾害发生原因及规律探讨[摘要]:安徽省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正确认识旱涝发生的一般规律及旱涝形成原因,对确保农业生产稳产高产起着重要作用。

文章从农作物旱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入手,探讨旱涝发生规律,[关键字]:农作物;旱涝灾害;原因;规律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农作物受灾严重。

研究早涝发生的原因、规律,对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农业损失、节约水资源、实现农业高产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1、安徽省早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1.1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安徽省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受东南太平洋和西南孟加拉湾季风影响,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经常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北侧或西北侧提供丰富的水汽来源,与北方南下冷空气接触,便形成连续的暴雨天气。

由于降雨具有时空分布的随机性,造成年际和年内雨量分配上的极端不均匀。

1.2水资源分布不均安徽省境内主要有长江、淮河两大入境河流,江淮两大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5%。

按照水系可分为淮北、江淮和江南三大区域。

全省地表径流以大气降雨补给为主,其年内与年际变化和地区之间的变化特点与降水相似,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幅度大,地区分布自北向南递增,淮北最小,大别山区与江南山区较大。

径流年内分配差异性较大,主要集中在汛期。

淮北地区连续最大四个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70%~80%,其它地区占60%左右。

安徽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675亿立米,居全国第十四位。

全省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为1100立方米和1040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数的一半。

淮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省的49%,而其水资源量只有全省的20%,水资源人均、亩均占有量仅为全省平均数的一半,淮北中北部水资源人均不足500立方米,属极度缺水区。

径流的年内与年际变化及水资源总量地区分布差异是造成全省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又一原因之一。

1.3然条件不同,早涝灾害发生的频率不一样安徽省南北地貌差异较大,淮北地区为广大冲积平原,江淮之间包括淮南丘陵区、江北丘陵区、皖西大别山区及沿江江北平原区,江南除部分沿江平原圩区之外,大多是山区及丘陵岗地,山区及丘陵地区,干支流河道承泄洪水能力较低,山区山洪暴发,极易造成洪涝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旱涝年份: 淮河流域的旱年为 1952 年、1959 年、1961 年等共 10 a,涝年为 1954 年、1956 年、1957 年等共 9 a; 长江中下游
流域的旱年为 1952 年、1958 年、1961 年等共 11 a,涝年为 1954 年、1969 年、1980 年等共 10 a。结合水文资料进行修订
表 1、表 2 分别为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代表站的相关 信息资料。
表 1 淮河流域代表站的相关信息及资料的起止年月
区站号 站 名
省份
纬度 / ( °)
经度 / ( °)
海拔 /m
开始 年月
结束 年月
57089 57193 57290 57297 58015 58027 58040 58102 58122 58138 58141 58150 58203 58208 58311 58314 58221 58241 58251
后,确定了 1951—2007 年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因梅雨季降水而导致的洪涝年份。
关 键 词: 旱涝年; 水文分析; 代表站; 淮河流域; 长江中下游流域
中图分类号: P466; P339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3969 / j. issn. 1000-1379. 2012. 03. 012
参考 Ting 等 [8]划分降水区的方法确定代表站,该方法在 国内 研 究[9 - 10] 中 也 有 人 使 用。首 先 计 算 全 国 756 站 1951— 2007 年( 6—7 月) 降水标准差,分别得到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 游流域降水变率最大的站点: 阜阳( 淮河流域) 和黄山( 长江中 下游流域) 。其次分别以阜阳和黄山为基点站计算其与全国 756 站的单点相关系数( 图 1) ,图 1 中 阴影所覆盖的区域为相 关系数大于 0. 2 的区域,所标数字表示该数字所在的站点与阜 阳站或黄山站的相关性是否通过显著性检验: - 1 表示没有通 过检验,1 ~ 5 分别表示通过显著性水平为 10% 、5% 、2% 、1% 、 0. 1% 的置信度检验。通过检验的站点表示有着与基点站较为 一致的降水变率,可使用这些通过检验的测站( 淮河流域有 19 个测站,长江中下游有 43 个测站) 的降水平均值来表征淮河流 域( 长江中下游流域) 梅雨期的降水量。
113. 87 114. 52 114. 02 114. 05 116. 33 117. 15 119. 12 115. 77 116. 98 118. 52 119. 02 120. 25 115. 73 115. 62 116. 50 116. 32 117. 38 119. 45 120. 32
·30·
值作为各自流域的雨量。
1 资料和方法
( 1) 降水资料为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 756 站逐日降水 资料,时间为 1951—2007 年。
( 2) 采用求相关系数和 t 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
2 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代表站的选取
受资料的限制,在以往的研究中,流域代表站主要依据主
收稿日期: 2011-03-21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2004CB418300) ; 中国气象局农业 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项目( Z200903) 。 作者简介: 孔海江( 1970—) ,男,河南汤阴人,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 事灾害性天气、气候研究工作。 E-mail: hjkong415@ yahoo. com. cn
人 民 黄 河 2012 年第 3 期
观综合分析来确定[6 - 7]。张庆云等[6]从中国气象局整编的 160 个基准站中选取淮河流域的 10 个代表站( 连云港、淮阴、徐州、 蚌埠、阜阳、南阳、信阳、东台、南京、合肥) ,用这 10 个站的标准 化降水距平算术平均值表征淮河流域区域降水变化,分析流域 旱涝与年际的变化特征。由于南阳站位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其 降水量的大小并不能代表淮河流域的降水量,因此把南阳列为 淮河流域的代表站是 有 疑 问 的。 矫 梅 燕 等[7] 在 淮 河 流 域 选 择 6 个代表站( 新县、太和、蒙城、合肥、泗阳、高邮) ,这 6 个站也 是强降水中心,河南新县位于淮河上游南侧,安徽太和和蒙城 位于淮河中游北侧,合肥位于淮河中游南侧,江苏泗阳和高邮 分别位于淮河下游两侧,这些代表站能够较好地反映淮河流域 降水的时空演变。虽然这些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淮河干 流区域的降水量,但是对于全流域来讲,可能还不充分。因此, 有必要选取一种较为客观的办法来确定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 游流域的代表站。
我国是世界上多旱涝灾害国家,且特大洪水主要发生在长 江流域[1]。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南部与北部年 平均降雨量相差 400 ~ 500 mm,汛期降雨集中,暴雨持续时间 长[2]。叶笃正等[3] 的 研 究 表 明,全 国 涝 灾 主 要 集 中 在 江 淮 地 区,该区旱涝灾害主要发生在 6—8 月,梅雨的异常和台风活动 是旱涝灾害发生的主要成因,其中 6—7 月的旱涝灾害大部分 是梅雨异常引起的。徐海明等[4]的研究也表明,江淮梅雨量与 该地区夏季 6—7 月累计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达到 0. 8,因此可以 选取 6—7 月累计降水来表征江淮梅雨。我国 20 世纪 90 年代 洪涝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 1996 年、1998 年、1999 年) ,而 21 世纪初,洪涝的位置北移,主要出现在淮河流域( 2003 年、2005 年、2007 年) [5]。这种年代际的转型,急需把长江中下游洪涝 和淮河流域汛期洪涝的发生条件加以区分,从新的视角来研究 两流域洪涝的天气气候背景的差异及其机制。本次研究笔者 选用雨量作为判定两流域旱涝年的一种特征量。受资料的限 制,选用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中一些代表站的雨量平均
66. 8 52. 6 82. 7 114. 5 44. 2 41. 2 3. 3 37. 7 25. 9 40. 8 14. 4 2. 0 32. 7 42. 9 60. 5 86. 4 21. 9 5. 4 4. 3

1952 - 07 1954 - 01 1958 - 01 1951 - 01 1954 - 10 1960 - 01 1957 - 01 1953 - 01 1952 - 09 1957 - 01 1954 - 01 1954 - 01 1953 - 01 1952 - 07 1955 - 11 1954 - 01 1951 - 09 1954 - 05 1953 - 01
摘 要: 利用 1951—2007 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 756 站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计算 6—7 月降水标准差,确定淮河流域
和长江中下游流域降水变率最大的站点,分别计算各站与这两个流域降水变率最大的站点相关系数,把通过显著性检验
的站点分别作为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代表站。利用两流域代表站的标准化降水指数确定了 1951—2007 年的
Identification of Floods and Droughts Years over Huaihe River Basin and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KONG Hai-jiang1,2,3 ,WU Sheng-an1,2
许昌 西华 驻马店 信阳 砀山 徐州 赣榆 亳州 宿县 盱眙 淮安 射阳 阜阳 固始 六安 霍山 蚌埠 高邮 东台
河南 河南 河南 河南 安徽 江苏 江苏 安徽 安徽 江苏 江苏 江苏 安徽 河南 安徽 安徽 安徽 江苏 江苏
34. 03 33. 78 33. 00 32. 13 34. 43 34. 28 34. 83 33. 87 33. 63 32. 98 33. 63 33. 77 32. 87 32. 17 31. 75 31. 40 32. 92 32. 80 32. 87
第 34 卷第 3 期 2012 年 3 月
【水文·泥沙】
人民黄河 YELLOW RIVER
Vol. 34,No. 3 Mar. ,2012
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旱涝年的划分
孔海江1,2,3 ,吴胜安1,2
( 1. 中国科学院 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2. 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3. 河南省气象台,河南 郑州 450003)
( 1.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3. Henan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Zhengzhou 450003,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daily rainfall amounts data-sets of 756 stations in 1951 - 2007 provided by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er,the stations that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were biggest were found over Huaihe River Basin ( HRB) and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 YRB-MLR) after computing precipitation standard deviation in June-July period. By computing the simultaneous correlation of all stations over the two basins and the two stations of the biggest precipitation variation,the stations that correlation was significant were regarded as representative stations of HRB and YRB-MLR respectively. The floods and droughts years in 1951 - 2007 were identified with the help of standardized rainfall index of the representative stations over the two basins. There were 10 droughts years over HRB,such as 1952,1959 and 1961,etc. ,and 9 floods years,such as 1954,1956,1957,and so on. 11 droughts occurred in YRB-MLR,such as 1952,1958,etc. ,and 10 floods,such as 1954,1969,1980,and so on. With the aid of hydrological reference,the floods and droughts years were revised. The years of floods and droughts in the rainy season in the periods of 1950 - 2007 were finally defined. Key words: floods and droughts; hydrologic analysis; representative weather stations; Huaihe River Basin;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