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疗法
经筋疗法自学教程大全

经筋疗法自学教程大全
经筋疗法是一种通过按摩和按压特定的经络和穴位来促进身体健康的方法。
它源自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被认为可以调理内脏功能,舒缓疼痛,促进血液循环等。
下面是一些经筋疗法的自学教程,供参考。
1. 概述:了解经筋疗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明确它与其他按摩疗法的区别和特点。
2. 经络与穴位:学习主要经络的走向和与内脏器官的关联,掌握常用的穴位名称和位置。
3. 推拿按摩:学习不同的推拿按摩手法,例如点按、搓揉、推拿等,了解每种手法的适用范围和技巧。
4. 经筋疏通:学会寻找和疏通经络的方法,如运用手指、拇指、掌心等按压和揉捏经络。
5. 穴位按摩:了解常用穴位的按摩方法和作用,例如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等。
6. 按摩顺序:学习按摩时的顺序和节奏,如从上往下、从外往内的按摩顺序。
7. 注意事项:了解经筋疗法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例如孕妇、患有特定疾病的人群应避免按摩。
8. 自我练习: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在自己身上进行自我按摩和调理,注意观察身体的反应和改善情况。
9. 学习交流:加入经筋疗法的学习交流群体,与其他爱好者分享经验和提问问题。
10. 持续学习:经筋疗法是一个广阔的学科,持续深入学习和研究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以上是经筋疗法的一些自学教程概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注意遵循专业人士的指导,在实践过程中确保安全和效果。
皮部经筋推拿技术综述

皮部经筋推拿技术综述皮部经筋推拿技术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揉捏、拍打等手法刺激人体的皮肤、肌肉和经络,以达到调理身体、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的效果。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操作方法、适应症等方面对皮部经筋推拿技术进行综述。
一、技术原理皮部经筋推拿技术是基于中医理论的实践,认为人体经络分布于皮肤和肌肉之间,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理气血运行,调整阴阳平衡。
推拿手法的力度和频率可以引导经络的流动,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身体机能。
同时,推拿手法还可以刺激皮肤和肌肉的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调节内分泌系统,提高机体免疫力。
二、操作方法皮部经筋推拿技术主要通过手部进行操作,包括揉捏、推拿、拍打等手法。
在进行推拿时,按摩师需要根据不同的病症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法和力度。
揉捏手法主要是用拇指和其他手指按摩和揉捏经络和穴位,推拿手法则是用手掌按压和推动,拍打手法则是用掌根或拳头轻拍患者的身体表面。
按摩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反应和感觉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推拿效果。
三、适应症皮部经筋推拿技术适用于多种疾病和不适,特别是与皮肤、肌肉和经络有关的病症。
例如,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等常见病症可以通过推拿手法缓解疼痛、舒缓肌肉紧张。
皮部经筋推拿技术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对于疲劳、失眠、消化不良等症状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总结起来,皮部经筋推拿技术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揉捏、拍打等手法刺激人体的皮肤、肌肉和经络,以调理身体、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它的技术原理基于中医理论,操作方法包括揉捏、推拿、拍打等手法,适应症广泛,特别是与皮肤、肌肉和经络有关的病症。
这种疗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从皮肤入手,通过刺激经络调理身体,对身体的整体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经筋疗法在头颈部疾病的应用概述

中医认 为“ 筋” “ 经 是 经脉 ” 的连属成 分 , “ 即 经络 ” 的内涵 阳明、 少阳脉络 , 以致经气阻滞 , 经筋失养 , 筋肌纵缓不收而发 之一。 素问・ 《 痿论 》“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因此 , 。 经筋在人 病l 现代 医学 称为周 围神经性 面瘫 , 圳 , 认为 是由于面神经 非化 体经络 中占据很重要 的地位 ,发掘具有 医疗实用价 值的经筋 脓性炎症 导致 面部 肌 肉活动 降低 或者瘫痪 ,与局部循环障碍 疗法 , 不仅在扩大针灸治疗 范围上 , 到协 同针灸 提高疗效具 和病毒感染有关 在周 围神经性 面瘫 的研究上 , 氏r 治疗 起 。 刘 l 。 在 有 现实意义 ,而且在推动非药物疗法 向新 的认识领 域伸展方 该病上 , 局部选穴上侧重 用鱼腰 、 丝竹空 、 四白、 禾寥 、 夹承浆 、 面, 无疑具有更深远 的影 响。现将近年来经筋疗法在治疗头颈 地仓等位于 口、 眼轮匝肌上 的穴位 , 以更好地调整面部经筋_。 l 】 1 部疾病 的收获与体会方面 , 作简要概述 。 秦 氏口 治疗周 围性面瘫 的研究上 , 在 主要采用 提捏 、 切按、 切拨 1头面部疾病 及切揉 的理筋 手法 , 配合切按合谷 、 并 翁风 、 阳、 太 迎香 、 承浆、 在 现代 医学研 究 中 , 经筋 不仅 与 人体 的肌 腱 、 肉的分 颊 车等经行治疗 , 果显示 3 例 中 , 肌 结 1 痊愈 2 , 6 . 显 0例 占 45 %; 布、 起点 以及走 行上 基本 一致 外 , 与 面神 经系统 的关 系密 效 6例 , 1 . 有效 4例 , 1 .%; 效 1 , 3 %。总 还 占 94 %; 占 29 无 例 占 . 2 切 。有研究表 明 , 手太 阴病 候为耳 鸣病 , 手少 阳经病候则为舌 有效率为 9 . 68 %。 卷, 推断手三 阳经筋在头 面部 与脑 神经 有密切 的关 系 , 因此 , 2颈部疾病 经 筋病变多 以“ 筋结 ” 为主要 病因 。 筋疗法 主要通过理筋手 经 颈部经 筋疗 法借 助 于“ 筋节 点 ” 以及经 筋病 变 系列 具有 法 , 用于躯 体结 构最 庞大 的筋 肉系统 , 接作 用 于病态 之 的特殊 的形态 的特点认识 , 作 直 在治疗 颈部疾病上有 了一定 的进 “ 筋结 ” 使 之从病 理性 的紧 结 、 血 闭阻状 态转 为生 理性 的 展 。韦 氏f利用 经筋刺 法 并恰 当 的结 合 外敷 壮药 治疗 神 经 , 气 1 形态并 使气 血通 畅 , 而达 到通 经活 络止 痛 、 气 活血祛瘀 根性 颈椎病 , 到 了很 好 的活 血化瘀 解结 、 从 行 起 散寒除 痹止痛 的 的功效[ 1 ] 。 功效 。 氏 治 疗 颈肩综 合 征方 面采用 “ 冯 理筋查 灶 ” 以及 “ 手 李氏 为经筋 的实质是 以周 围神经 的躯体神经 为主, 少 法一 刺一 罐 一 针 拔 系列 解 锁 ” 经筋 疗 法 , 等 综合 消 灶理 筋法 , 部分 以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 功能为代表 ,所 以临床上常见 的 对 颈 、 、 的筋 结 , 肩 肘 分别 施 以解 结 、 解锁 、 固灶行 针及拔 罐 神经系统为周 围神经疾病 , 凡能 引起 肌 肉疼痛 、 功能 障碍 的都 法等 综合 的经筋 治法 , 以期 达 到疏 通经 络 , 通而不 痛 的治 疗 属于经筋病的范 围。有关学者研究 , 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有一定 目的 。 的连续性和依附关系 的 ,例 如从 足 阳明经 筋的循行途径 可看 综上所述 , 经筋 疗法 已经被广 泛应 用于头颈部疾病 , 是 但 到从趾 长伸肌 到股 内肌 、 耻骨 肌 、 直肌 、 大肌 、 锁乳 突 经筋病变 的研究机理研 究甚少 ,单纯 的停 留在治疗结果 的研 腹 胸 胸 肌、 颞肌 、 面肌相互附着的关系E 1 。林氏 在治疗偏头痛方 面 , 主 究上 。 现今 , 经筋疗法在古典经筋疗法提供的综合疗法施治手 要采用对颞经 区、 眶膈经 区、 枕经 区及 颈经区的穴位行 经筋疗 段启示下 , 创立 的新型综合 疗法 , 其特点 主要 是充分发挥传统 法, 发现该法 能有效的解除持续性 收缩状态筋结 的功效 , 起效 单项疗效基础上 的群体 协 同功效 的殊途 同归作用 ,它 同针灸 迅速 , 期疗 效巩 固, 远 总有 效率达到 10 0 %。韦 氏 主要采用经 疗法相 比较而 言 ,更具有特色 ,提 高了非药 物疗法的临床疗 筋手法加上经筋 针刺 、拔 罐等综合 的经筋疗法治疗偏头 痛 3 效 。它既联 系针灸 而又区别于针灸的特色 , 4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 例, 并与传统针灸方法 3 4例( 照组 ) 疗效 比较 。结果 显示 景 。我们 应该认 真仔细的对该疗法进行总结研究 , 同为继续 对 作 共 治疗组 总有效率 9 . %, 照组 总有效 率 7 . %, 41 对 2 9 2 两组 总有 开发这一祖 国传统 医学遗产而努力 ,从 而为临床上治疗头颈 4 效率 比较 , 统计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 < .5 。提示经筋疗法中 部疾病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P 00 ) 的“ 以痛为腧 ” “ 、松筋解结 ” 的治 疗方法 比传统单 纯的“ 辨证取 参考文献 穴” “ 、通经活络” 的针灸方 法更 能有 效地治疗偏头痛。王氏 等 [1 1黄敬伟 主编. 经筋疗法『 . M] 北京. 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 ,9 6 19 . 研究显示 , 通过选用 阳 白四透 、 四白两 透等透 刺 , 地仓与颊 车 []李 洁.浅谈经 筋理论在 针灸 中的应 用 『.针 灸临床 杂志, 2 J 2 0 ,0 3 :. 1 04 2 ( ) 7
经筋疗法的原理是什么

经筋疗法的原理是什么
经筋疗法是一种中医疗法,其原理基于中医学的经络理论。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有一套经脉,这些经脉贯穿全身,类似于一个网络系统,通过这些经脉,气血可以流动。
经筋疗法认为,当人体的经络系统发生堵塞、疲劳、扭曲等问题时,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病症。
经筋疗法的目的就是通过刺激和调节经络,使气血恢复正常的流动。
它主要通过按摩、推拿、拔罐、针灸等手法来刺激经络和相应的穴位,以增强血液循环、舒缓肌肉、调整身体的能量平衡。
此外,经筋疗法还认为,人体的筋络与经络密切相关,筋是人体腱肌的主要成分,与经络相通。
经筋疗法还可以通过调整筋与经络的关系,来治疗肌肉和骨骼系统的疾病。
总之,经筋疗法通过刺激和调节人体经络和筋络系统,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和调整身体的能量平衡,达到治疗病症和保护健康的目的。
壮医经筋疗法

壮医经筋疗法Cangyih Ginghginh Liuzfaz壮医经筋疗法是运用壮医经筋手法查灶、消灶、经筋针刺、经筋拔罐等三联疗法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适应证偏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胸椎功能紊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质增生症、腰三横突综合征、梨状肌损伤、腰腿腹三联征、退行性膝关节病变等多种病症:二、器具准备推拿按摩味、针灸针、拔罐器、了矾酒精:三、治疗方法1.体位:患者根据治疗部位应仰卧或俯卧在治疗味上,全身放松2.查灶:医者运用右手拇指的指尖、指腹及四小指的指合力,对经筋线作浅、中、深层次,由浅至深,由轻至重,以切、循、按、摸、弹拨、推按、拨刮、钳掐、揉捏等手法行检,诊查病灶之点、线、面。
3.消灶分三步第一步,壮医经筋手法。
医者先用右手手畹在病变部位来旧滚动3~5遍,使局部充分放松发热:然后采嗣时关节之尖(鹰嘴)、钝(眩骨内髁)、硬(前臂尺骨面)、软(前臂内侧面)旧个部位配合拇指及凹小指倾着病变部位的经筋线进行全线按、揉、点、推、弹拨、捏拿等分筋理筋手法,手法要“中灶”,力量从轻到重,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第二步,壮医经筋针法。
以“固灶行针”为原则:医者左手固定病灶,右手持2寸或3寸毫针,对准病灶快速进行,要求以“中灶调气”为目的,可根据不同病灶选用“一孔多针、局部多针、透针穿刺、移行点刺、尺筋分刺、轻点刺络”等多科;针法,使针刺部位出现酸、嘛、张或传电感为宜.不留针。
第三步,经筋拔罐法。
采用闪火拔罐法在针刺病灶部位或经筋浅上拔罐10分钟即可。
四、注意事项1.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配合协作。
2.手法时注意患者状况,操作细致,直巧力,忌蛮力,以防折伤。
3.针法刺激要按患者的承受能力,因人、因病施法。
4.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5.严防刺伤重要部位及脏器。
6.拔罐注意火力和时间,严防烧伤及起泡。
五、禁忌证1.年老体弱者禁用。
2.严重心脏病患者禁用。
3.严重皮肤病患者禁用。
经筋疗法

【一】、经筋病症的病因病理机制浅析--------------------------------------------------------------------------------(一)、经筋病症概念经筋病症,系指由于外界环境及体内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人体筋肉系统发生病变,表现现筋肉急慢性损伤症、病理体征、功能异常以及不同程度的机体整体影响的临床证候群。
由于筋肉系统机体组织结构的庞大体系,其结构成份复杂、生理功能多样化、涉及面广泛、承受的任务繁重、受损伤的机遇多等,故经筋病症属临床的常见多发病症;不少的疑难病症及未明原因的疾病,可由经筋病症直接或间接导发,这是医学潜在课题。
但由于我国的经筋学科处在萌芽发展的形成阶段、经筋病症的定义及其范畴等,有待于提高和统一认识而逐步确定。
(二)、经筋病症的病因病理机转浅析 1.外界异常气候变化因素正常的外界气候,俗称正气。
异常的外界气候,称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皆可成为致病的邪气;以风、寒、湿三邪致病者最常见、其中毒邪.是经筋病的最常见致病因素。
机体遇寒,首先毫毛收缩、络脉收缩,随之肌筋收缩。
寒邪不去,肌筋挛缩不解,发生“筋结”性疼痛;久结之肌筋,成为“结块”,可触到其结块的变化形体,经筋病症患者,对异常的气候变化比常人敏感,称为“阳虚”素质;遇上寒邪,卫气受伤、肌腠闭塞,体内气机枢转失调,内邪比热,热气蒸腾,出现全身不适、舌红口干脉数,通过揭闭疏筋理腠,起到解郁泄热作用,把病症治愈。
2.外界大学作用因素外界力学作用,如挫、擦、换、碰、撞、击等作用于机体筋肉,轻者致不同程度的肌筋受伤,发生“瘀积”为患;严重者,损筋削肉,以致骨折或损及脏腑。
是常见致病因素,也是肌筋病的常见致因之一。
3.机体自身动态活动的动、静力学因素机体于空间活动,离不开肌、筋、膜、带的参与。
任何肢节、肌筋的活动,都具有活动量度及方向性等的生理因素制约.凡超越生理性负荷的活动,皆可成为肌筋膜带的致伤。
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45例

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45例壮医经筋疗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调理筋脉,疏通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疏肝消癖散是一种中药方剂,以疏肝解郁,行气消癖为主治功能,主要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型疾病。
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大部分患者都是肝郁气滞型,因此采用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选取45例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患者,采用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
经过治疗,患者的乳腺增生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以下是本研究的具体内容。
一、选取对象本研究选取了45例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在35岁至55岁之间,均为女性。
患者均有乳房胀痛、结节、乳房胀块、乳房胀痛等典型症状,符合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的诊断标准。
二、治疗方法采用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进行治疗。
具体方法为,采用经筋疗法进行穴位按摩和推拿,疏通气血,调理筋脉;同时服用疏肝消癖散进行内服调理,疏肝解郁,行气消癖。
治疗周期为3个月。
三、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乳腺增生症状变化,包括乳房胀痛的程度、是否有结节、乳房胀块的大小等,以评估疗效。
四、观察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发现45例患者的乳腺增生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乳房胀痛的程度减轻了,有结节的患者结节的大小也有所减小,乳房胀块的大小也明显减小。
总体上来说,患者的乳腺增生症状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五、结论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为乳腺增生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中风后遗症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中风后遗症,中医又称“偏枯”。
本症同现代医学所称脑血管意外的病变基本相称。
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出血、脑梗塞、脑栓塞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为临床上一组多发而急重病症。
中风后遗症,乃指上述病症急性期已过而遗留的病症。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表现,多因病变发生的部位及严重程度不同而有差异。
但常见的语言障碍、偏瘫等,乃本症的基本表现。
病灶体证:中风后遗症的病态形征表现特点,在中医古籍《内经》中叙述了本病变的左而右、右而左的“维筋相交”关系,指出“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这段经文,阐明了中风的病变部位同肢体阳性体征的交叉关系,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实用意义。
【治疗方法】中风后遗症,顾名思义,既有中风的存与去的问题,又有中风与后遗原封不动的并存问题。
经筋疗法,临床注重上述三个问题的区别与识别,从中明确:①中风脑损伤的病症仍存在,治疗脑的康复工作应当继续。
②中风过后,脑的损伤已基本恢复或已全恢复,则主要医治后遗症。
③脑损伤继续影响着后遗症,两者都需要同时治疗,以治疗脑的康复来解除后遗症的遗留的康复。
一般说来,脑已康复的后遗症,其虽然不会自然自愈地康复,但治疗获得康复的工作任务轻得多了。
经筋疗法对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基本原则,是以舒筋活络来调整脑海的康复,而带动后遗残体的康复;同时,对因中风造成的残体及肢节,同样以舒筋解结的综合疗法,促使其尽早获得康复。
构成上下并治,治脑与治残肢并举的施治手段。
在上述基本原则指导下,从经筋治病原理考究,经筋疗法探索到治瘫的基本方法是:①脑的康复法。
以头、颈、肩及华佗挟脊的舒筋来促进脑的康复,称为近位“舒筋健脑”法。
近位“舒筋健脑”,尤以颞部经筋穴位为主要施治部位,其中颞7针的疗效堪优。
在近位健脑的同时,以手足的六条经筋的远端指爪穴位,作为远程调节经络施治,形成远近调节经络疗法(详见施治穴位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筋疗法一、经筋病变;陆床阳性体征概念(一)经筋病变体征概念经筋病变体征,是在经筋体系所属的肌筋膜带及结缔组织等,人体软体组织病变所形成的临床病态形证表现。
由于这组人体组织结构体系庞大、成分复杂,起止、分布及功能各异,并形成纵横交织状态,故经筋病变临床体征,具有广泛性、多形性等待点。
临床检查时,需根据经筋的不同分布部位、不同组织性质,来加以识别确认。
经筋病变体征,在经筋学科换称为经筋病灶。
(二)经筋病变体征检查任务要求1.按医疗常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常规化检,以了解全身健康状况,并为进行特殊检查提供基础依据。
2.对基础检查发现疾患可疑迹象,进行必要的特殊检查,以明确疾病性质。
3.对经筋病症可疑的恶性变及骨性病变,要加以鉴别和排除。
4.进行经筋专科有关检查。
如肌电图检查,电刺激兴奋点检查,经络测定仪检查,经穴区带检查,内脏皮肤反应过敏区检查,经筋病灶检查等。
本节重点介绍经筋病灶检查的手触查灶法。
(三)经筋查灶法的地位作用经筋查灶法在经筋疗法的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积极的作用。
1.它于人身躯体直到200多个经筋穴位,填补了古医籍中十二经筋图线缺乏经筋胸穴的缺陷,为经筋疗法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2.查明上述的经筋脑穴,具有定位准确、得气显著、治疗功效特殊等待点,为经筋疗法形成高疗效的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为针灸探索高效、特殊脑穴,提供重要途径。
3.经筋查灶法,在明确经筋病症具有单纯型的经筋病灶喻穴点的基础上,深入查明复合型的经筋腧穴,具有点一线一面一多维性的特点,为经筋疗法确立由点的局部治疗,发展成为点、线、面及多维性的整体辨证施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临床运用中,对经筋病症的施治,产生了原发与继发、标与本并治的效应。
4.经筋查灶法,揭示出经筋病症临床表现具有多种特性,如结灶性、瘀滞性、累及性及累及演进性、牵涉反应性、收缩性及收缩失均性、致疲劳或紧张性、隐蔽性、压迫性、症状类似性等,对解决临床医疗面临的诸多课题,产生了积极作用。
5.经筋查灶法,首次在医界揭示出48种难治病及病因未明疾患,存在经筋病变的致因,对医治奇难杂症具有现实意义。
二、经筋病灶检查经筋病灶检查,即经筋临床阳性体征检查,简称经筋查灶,是经筋专科恃有的检查方法。
本检查法,以双手密切配合的物理触诊检查为主,查明经筋病灶所在部位、形证特点,及其连锁反应规律,为临床施治提供依据。
多年的临床实践说明,本检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识别力强,定位准确、操作方便、实用,安全可靠等优点,是目前解决经筋病症疑难课题便捷的有效的检查方法。
(一)检查前准备及检查程序病人一般取卧位,医者于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基础上,进行经筋查灶检查。
全身性查灶,一般的检查顺序是从头部起始,延及颈、肩、胸、腹、背、腰及四肢。
首先从中了解病人躯体所患经筋病变的大体情况,接着对重点病区及继发连锁反应形成的体证详细检查,以全面查出明显的及隐伏性的阳性病灶体征为目的,记录病灶的分布部位,为分别分次施治提供依据。
(二)检查方法及技术要求检查方法:采用手触诊查法。
两手密切配合,左手着重协助固定诊察部位及提供诊察之方便,右手根据所检查部位的生理形态、肌筋的厚薄及层次、正常组织的张力、结构形状等情况,分别运用拇指的指尖、指腹及拇指与四小指的握合力(即指合力),构成主要探查工具。
同时,运用指力、撑力、腕力、臀力及时力协调配合,对行检区域,作浅、中、深层次、由浅而深、由轻而重地,以循、触、摸、按、切、拿、弹拨、推按、拔刮、钳掐、揉捏等手法行检。
通过正与异触觉的对比方法,结合患者对检查的反应,识别阳性病灶是否存在及其表现的特征、所出部位的所在,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以确定阳性病灶。
对于一时难以认辨的病灶,需作反复的复检,或作会诊检查及待殊检查。
对可疑菌性感染、恶性变等异态病灶,要及时作相应检查,鉴别确诊。
技术要求:对行检查的技术基本要求是,①对行检的部位区域的生理结构状况熟悉;②能够发挥拇指指尖及指腹的灵敏作用;③切实学会使用指合力的功能作用;④双手密切配合,能及时、准确地发挥及认辨阳性病灶;⑤具有识别真假阳性病灶的能力;⑥查出阳性体征,具有疾病形成性质,要用通盘考虑的联系思维方法去认识。
(三)躯体阳性病灶高发区及病灶形征特点择述在对经筋病灶的行检中,应特别注意高发病区域的重点检查,及病灶连锁反应区、线的检查,在此基础上再作多维病灶的检查。
这是经筋病灶检查及治疗的关键课题之一。
据古代医典十二经筋图线形成原理,结合人体动态活动的考究认定,由于机体的动态活动产生具有犹似医典十二经筋的牵拉线力作用。
当这些线力群“超阈限”地作用干应力点时,便可导致应力点发生病理性筋结点(病灶点);而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的一维向多维化演进;最终导致经筋病变的点、线、面及多维系列病变的形成。
这是经筋除去外因作用之外的,内在病变规律。
这一规律,不仅较符合实际,科学地解释了十二经筋图线,及古人所称之“筋结”形成原理;而且,根据这一原理运用于经筋查灶检查,可获得在躯体的经筋病灶前的规律分布图(详见绘制的经筋病灶图)。
驱体高发病灶区、线以及多维性病变系列,便是根据上述原理和规律,进行检查而确认的经筋学科内容。
1.常见经筋高发区,病灶示范检查(1)常见经筋病灶高发点:①肌筋的起点及终止附着点(拟似古人所称的左右尽筋头),②肌筋的交会点。
例如,胖肠肌肌筋的承山交会点、髂肌与腰大肌肌筋干腹股沟(冲脉处)的交会点等。
③肌筋的力学受力点。
例如,肩胛提肌肌筋2~4颈椎横突点、颈侧受力点及肩胛骨内上角点。
④游离骨质点。
例如,腰3横棘突、颈2横突、十二游离肋端、剑突尖端点等,⑤骨粗隆。
例如,肱骨粗隆、肱骨内上踝、外上踝及股骨内外踝等。
(2)常见经筋病灶高发线:①骨缝沟、线。
例如,颞上线、项上线、颅骨人字缝、冠状缝等。
③经筋循行径线连锁反应型病灶。
例如,手太阳经筋循经的头颈侧-肩背-臂时-腕部的线性灶;足阳明的下侧腹-中腹-胸-颈部的连锁反应病灶等。
十二经筋的循行路径,皆可查到相应的线性型反应病灶。
(3)面性型反应病灶:面性型的病灶,系指在同一的平面,可查到多经并病的病灶。
例如,手三阳经所循经的颈、肩、臂部位,常可查到三经并病的阳性病灶,是经筋疗法病灶区的划分基础(下述)。
(4)多维性型反应病灶:多维,系指具备两个层次面以上的物理像结构,它构成物质的立体感。
人体的构形,有前后左右四个侧面,呈扁圆形构体。
肌筋在机体动态活动过程,皆多发生左与右、前与后的既是桔抗,又是协调统一的动作。
故肌筋的损伤,具有多维性并存的客观规律。
经筋疗法依据上述原理,在检查经筋症灶时,确立起多维性的查灶消灶方法。
例如,腰痛病人,既要作腰部及腿部的局部性及线型性病灶阳性体征的检查;同时,要对病人进行腹股沟及腹部深层“缓筋”的查灶。
又如肩周炎患者,经筋疗法不仅把目光集中于肩周的局部体征检查;而且,对其颈、肩、臂的连带关系,依次进行前后上下的四维查灶,及多维系列性“解锁”。
根据人体构形及经筋呈多维性分布特点,经筋疗法确认,经筋病灶的点、线、面及多维性分布构形的内在规律,体现了本疗法的整体辨证观,成为本学科具有高疗效的基础。
2.经筋阳性病灶形征特点综述经筋阳性病灶,系指病理状态下经筋组织的生物体态变异,用经筋查灶可以识别、辨认的临床阳性体征。
正确识别辨认阳性病灶形证特点、是经筋疗法学科的重要课题。
现将经筋阳性病灶,形征特点归纳综述如下。
(1)阳性病灶形征形成的基本因素注析:前已述及,经筋阳性病灶,乃是经筋组织在病理状态下的生物体态变异。
因此,阳性病灶应具备形征形成的基本因素是:①在原经筋组织生理形态的基础上形态改变。
它可以通过“知其常则知其变”的正常与变异对照比较,获得识别及分类。
②经筋阳性病灶(或称经筋穴位)同针灸腧穴,虽然在诊疗的应用方面具有相同的含意,但在形态及分布方式、使用方法、治疗手段等,存在较大的差别。
例如,阳性经筋病灶位置的确认,必须在机体查到有形的体征始可确定。
其确立的阳性体证治疗穴位,体现出中医因人、因病而治的辨证施治法则,不限于以固定的穴位来套治同类的病症。
经筋阳性病灶,建立的点、线、面及多维性构成的体系,既具有局部性的点性、线性及机体一个侧面的面性腧穴,又能从机体的整体确立了多维性的诊疗法则,是经筋学科显著区别于一般疗法之所在;它起到经筋病症的原发与继发、标与本并治的作用。
(2)经筋阳性病灶形证的一般临床表现形式:经筋病灶临床表现,多因人、因病、因经筋组织成分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它具备可查及的形征。
其形征特点分述如下:①粗糙状病灶。
粗糙状病灶,是经筋阳性病灶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较为常见。
好发于经筋组织活动度较大、受磨擦损伤机遇较多的部位。
例如,腕关节的桡骨茎突远端、上胸胸肋关节附近周边,硬、软肋骨衔接处的筋膜等,是单调固定体位的职业病患者、超限阈活动量较大运动员、部队战士及体质较单薄的妇女等常见阳性的经筋病灶出现者。
于患部检查,可触知患处经筋组织呈粗糙样病态形征,用切拨法及指尖按旋法的检查易于查出;切按时,医者的触感同患者病态异常感觉相吻合.粗糙样病灶,临床多处于隐蔽状态,患考常以其他症状苦诉而就诊,极易造成临床上的误诊。
X光、CT、B超等先进食品检查工具,对本病灶的分辨力较低,多不作阳性体征报告,成为现行医疗的误区之一。
②增厚型病灶。
增厚型经筋阳性病灶,系临床常见的经筋病灶之一。
其;临床表现,是经筋病变部位组织增厚,疼痛明显,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急性发作期,多伴随局部组织发生水肿,以至反应性轻微红肿。
患者常以明确的定位病症求医。
主诉的起病成因,有挫伤、捩伤、跌仆及撞击病伤史等;亦可有自身不明其起病原因者。
病程较长是本病型的一般共同点。
好发于头部、胸廓、肢体远端及关节周围。
用指尖切拨法检查,可查出局部经筋组织增厚、硬度增加,以至局部隆突、周围水肿等。
病灶面积较宽者,在查及增厚性病灶范围内,尚可检到索样性的病灶伴存。
增厚型病灶,除了局部疼痛、功能障碍等之外,临床上常因其所处的不同部位,产生牵涉性反应的多种不易察觉的症状。
③微粒样病灶。
病灶呈芝麻状、绿豆样大小,好发于微小关节周围,浅而薄层的肌筋膜机体部位。
例如,指指关节腕关节伸侧的骨性小关节,桡骨茎突远端及足跟关节周围的骨小突等,多系微小筋膜及微韧带附着点损伤所形成的筋结病灶,是造成关节炎混淆致因之一;筋膜性的筋头结灶,好发于颞筋区、颈项筋区、胸腰筋膜区及大腿外侧的阔筋膜张肌、胫前肌筋膜区等。
①颗粒及结节型病灶。
病灶大小如黄豆,花生米、蒜米、蚕豆样不等,好发于微小的肌性组织及尽筋头的附着点,如大皱眉肌、小皱眉肌、遮肌等;股内侧肌及股外侧肌于膝关节附近的尽筋头附着点;肱桡肌肌腱于桡骨远端的茎突附着部位等。
肌肉及附着于骨性组织的膜性筋膜,皆有可发生附着点的筋结病灶,但其疼痛症状导致病人主诉者,多在远端的尽筋头,是中医所称的着痹及现代医学所称的骨性关节炎的常见致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