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学会“偷懒”吧!
二年级作文叙事:学会懒惰

二年级作文叙事:学会懒惰
“英语就像散落一地的珍珠,只有勤奋者一个个拾缀起来,再认真用线穿起,才成就了一串宝贵的项链。
”英语老师教导我们。
“别以为你上课听听就完了,你得花时间去背,否则你照样得不了高分!”政治老师提醒我们。
“解题需要正确的方法,事半功倍,要学会偷懒,少走弯路。
”物理老师略带调侃地说。
“知道为什么会有工业革命吗?因为人们变懒了。
人们懒了,不想步行,于是有了汽车;人们懒了,又需要动力带动机器,于是有了蒸汽机。
”历史老师如是说。
现在你该知道了吧,什么时候该懒,怎样懒。
当修炼到一定程度后,你会尝到偷懒的甜处。
做个让学生动心的语文老师

做个让学生动心的语文老师作者:李彩萍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06期一直努力着,试图做个让学生“动心”的语文老师。
要让学生“动心”,其实并不需要美丽动人的外表,只要你做到以下几点即可:一、教会学生动手不动笔墨不读书。
要让学生“动心”,必须先让学生“动手”。
在读书时学会圈点批画,在动手中勾画出重点,勾画出疑难,勾画出最喜欢的句子,勾画出最感动的句子…….用手在书中留下痕迹,也在脑中留下一些印象。
有时候,圈点勾画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就教学生用了点评式读书法进行阅读。
我先展示了脂砚斋点评《红楼梦》的实例,例如王熙凤一出场,脂砚斋的点评是:“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文字非仙助即神助,从何得此机括耶?”这样,学生首先领略了点评式读书法的妙处,读书的劲头就来了。
我趁机点拨学生自己动手批注,一堂课下来,精彩纷呈,妙语连篇。
课后我在学生的练笔里看到了这种读书法的效果——他们学会了写评论,经过他们的点评,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形象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所以,语文老师要教会学生动手,在课堂上要舍得“留白”——留一些空间给学生。
让学生动手,他们会创造一片你意想不到的蓝天。
二、教会学生动脑魏书生说:“我很懒。
”的确,语文老师要学会“偷懒”,在“偷懒”中给学生一个动手的机会。
让学生动手的过程,就是一个动脑的过程。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肯动脑呢?不同的课有不同的方法,下边以文言文的学习为例略举一二。
第一、合作探究,集思广益法。
这种方法其实是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相互合作、相互竞争,以达到大家齐动手、动脑的效果。
据笔者的了解,文言文的学习一直是学生最头痛也最讨厌的一件事。
因为文言文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大多简约、精练,学生读起来觉得涩口、难以理解,因而形成部分中学生厌恶文言文的心理。
再加上有些老师采用“包办”政策——对一篇文言文,从字、词、句的解释,到思想内容的概括,再到艺术手法的归纳,无所不讲。
会“偷懒”,会学习

会“偷懒”,会学习作者:栾晓峰来源:《教育观察·中旬》2013年第11期[摘要]日常教学中,教师大可不必将“偷懒”看成是洪水猛兽。
教师不妨带着学生一起“偷懒”,教会学生如何“偷懒”:课堂练习少而精,板书设计简明扼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等。
[关键词]学习;方法;课堂;板书[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2-0015-02[作者简介]栾晓峰(1978—),男,江苏无锡人,本科,江苏省无锡市江南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当我们谈到学习的时候,我们想到的就是“勤奋”“刻苦”等词语,而“偷懒”是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允许出现的恶习。
但我们如果仔细梳理一下人类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偷懒”的过程,为了生活得更方便、舒适,人类有了许多的发明创造,“偷懒”成为了人类前进的动力之一。
因此,教师大可不必将“偷懒”看成是洪水猛兽,不妨带着学生一起“偷懒”,教会学生如何“偷懒”,你会发现学生的学习将呈现新的面貌。
一、课堂练习少而精首先,教师要学会“偷懒”。
教师要把自己从无边的讲解、练习中解脱出来,成为一个轻松的教学者。
有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喜欢准备许多的练习,只要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都要讲,结果题目讲了很多,但是重难点没有突出,没有把握住考查要求,使得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针对性的训练。
学生感觉学了很多,又感觉不知道到底学了什么,会了什么?所以教师要会“偷懒”,精选题目,把题目讲透,让学生理解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学生能学得了、学得会,才能愿意学、乐于学。
二、板书设计简明扼要我们很多的教师很负责任,每一节课都要密密麻麻地写几黑板的板书,几乎把教师要讲的每一句话,解题的每一个步骤都写了出来。
其实这种做法并不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因为教师板书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你写得越多就意味着你讲解得就越少;同时教师的板书会要求学生记下来,就会导致学生一直在不断地写,而没有时间去理解和掌握。
我学会了“偷懒”

我学会了“偷懒”的艺术
嘿嘿,你没看错,我学会了“偷懒”的艺术。
别急着摇头,这可不是你想的那种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的懒惰,而是一种更高级、更有智慧的懒惰。
话说那天,我正在写作业,突然觉得好累啊,手好酸,眼睛也花了。
这时候,我想起妈妈常说的一句话:“聪明人用笨方法,笨人用聪明方法。
”我想,我可是个聪明人,何不试试用笨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于是,我开始琢磨起来。
首先,我把作业本放在一边,伸了个大大的懒腰,然后开始东张西望。
突然,我发现书桌上的一本书《如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嘿嘿,这不是我妈妈用来“整治”我的工具书吗?我灵机一动,拿来翻了翻,还真让我找到了一个好办法——番茄工作法。
这个方法说来简单,就是25分钟集中精力学习,然后休息5分钟。
我心想,这不就是给“偷懒”找个好听的借口吗?于是,我决定试试看。
25分钟后,我放下笔,舒舒服服地休息了5分钟。
咦,别说,这方法还真管用,休息过后,我感觉精神焕发,写作业也轻松了许多。
经过一番实践,我发现“偷懒”其实是一种智慧。
只要我们掌握好方法,就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所以,我要大声地告诉大家:我学会了“偷懒”的艺术,而且我为此感到自豪!
哈哈,是不是觉得我这个小懒虫有点儿道理?那就一起来试试吧,
让我们在“偷懒”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真正的智慧懒虫!。
教师要学会“偷懒”

教师要学会“偷懒”作者:黄华来源:《甘肃教育》2017年第15期【关键词】教师;学生;能力发展【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5—0038—01一直以来,对于教师来说“勤”永远是主流,我们提倡教师勤劳,是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最好的表率。
要让学生成为勤奋的人,教师应当率先垂范。
一方面,我们在着力让学生养成好的“学”的习惯,而另一方面,我们却严重忽视了对“教”的习惯的养成与监控。
我们对某些现象已熟视无睹:案前那一群群孜孜不倦地批改着学生作业的疲惫的身影,讲台边那一阵阵带着耳麦却依然嘶哑的传道声,班会及自习课上那一片片严厉的训斥与责备,还有那么多的鸦雀无声、催人入眠的课堂,但是这样一味苦干蛮干,有用吗?效果好吗?众所周知,学习是学习者构建其内在心理表征的复杂过程。
新课程观和新课程标准都大力提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
而许多教师的“勤”却正剥夺了学生成长的权利,比如以下这两种情况的“勤”,则对学生有害而无利。
一、教师的“勤”太过低效,则会适得其反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我们“少教”的主旨就是为了学生的“多学”乃至“不教”。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勤劳”还是“以教定学”,而不是“以学定教”。
不考虑怎样做效果最好,教师教多少,就要求学生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就要求学生怎样学。
“教”完全支配控制了“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
最终,教育的目的成了让自己觉得踏实,并不是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教育真正对学生有帮助。
二、“填鸭式”的“勤”反而抑制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的“懒惰”本质上是一种退,这种退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而学生的成长才是教育的目的。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力于实效教学,在以下几种常态教学情景下教育的思路和方法上,我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1. 课堂教学中的“偷懒”。
教学就象是一只杯子,杯子的边薄,装的水才多,也就是教少而学多。
做个会“偷懒”的班主任

做个会“偷懒”的班主任作者:刘汉青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2年第16期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讲,有一个叫郭橐驼的懒汉,特别善于种树。
他种的树没有不活的,不仅早结果,而且果子又大又多。
其他种树人虽然暗地观察、仿效,却怎么也比不上他种的树。
有人问郭橐驼其中的奥秘。
郭橐驼说:“我并没有什么奥秘使树木长得茂盛,只不过顺应树木的天性罢了。
”他在移栽树木时,将树根舒展,带着旧土培平、捣结实,这样做完以后,就不再管它,使得树木的天性得以保全。
有些人植树则不然,早晨看看,晚上摸摸,刚走开又回来看。
更有甚者,用指甲划破树皮来察看是否成活,摇晃树干来看是否栽结实了。
虽说是爱树,实际是害树。
种树如此,教育也是同理。
这里所说的树木就是形形色色的学生,种树的郭橐驼就是善教的教师。
树木能否成材,就取决于“郭橐驼们”如何去护理和培植。
在很多时候,班主任也不必那么“辛苦”,应该学会“偷懒”。
魏书生主张:“凡是学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教师就不要去替代,否则就是压抑学生的潜能,助长他们的依赖思想。
”魏书生就是这样一位非常会“偷懒”的班主任。
他曾经说过,教师越勤快,学生就会越懒惰。
教师的“懒”让学生失去的是依赖思想,培养和练就的是学生的自立、自强和自理能力。
做班主任,该“偷懒”时就要“偷懒”,“懒老师”才能教育出“勤学生”。
班主任容易犯一个共同的毛病:对待班级管理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包办代替学生该做的一切,唯恐不周而造成班级的“大乱”。
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仅班主任自己身心俱疲,而且学生还不领情,班级秩序也每况愈下。
于是有人提出了一套评价班主任工作的标准:班主任不在教室,班上纪律很好的为优秀;班主任在教室,班上纪律很好的为及格;班主任在教室,纪律仍然不好的为不及格。
不负责任的班主任是可恶的,而整天为班级工作忙得焦头烂额的班主任又有点可悲。
当然,班主任的懒不是傻懒,如果你想少干,就要想出懒的方法,要懒出风格,懒出境界。
做个会“偷懒”的班主任是要有足够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高深的教育智慧做前提的。
体育教师要学会“偷懒”

体育教师的“偷懒”及理由[文章摘要]体育课堂也是以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为基础的。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文从体育教师一些适时、适当地“偷懒”举动展开说明,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来阐明体育教师应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放开手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让体育课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
[关键词]偷懒偷懒秘笈偷懒理由真正主人“偷懒”,在各种词典中的解释大都是:“贪图安逸、省事,逃避应干的事”。
显然,这是一个贬义词。
喜欢偷懒的体育教师大有人在,体育教师偷懒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比如前期大家口诛笔伐的“放羊式”教学:体育教师集合队伍,领着学生千篇一律地做做准备活动,然后把器材发给学生,将“羊”(学生)往“草场”(操场)上一赶,自己歪一边休息去了……“羊倌”和“羊”各得其所。
恐怕很多体育教师都有这样的“教学经验”。
我就做过这样的尝试:这是一节八年级的体育课,秋高气爽,我要上楼去开个短会,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篮球、软排、羽毛球、乒乓球、跳绳、橡皮筋、毽球等各种器材,做完统一的准备活动后,由学生们自由组合,自己选择活动参与。
我在楼上观察了一下,学生真高兴啊!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很投入,玩得大汗淋漓,乐在其中。
甚至有学生在下课时,还向我提议:下节课我们还这样玩!虽然这就是体育教师最典型的偷懒,但凡是在教学中摸爬滚打了几年的体育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这种偷懒的教学过程,很多时候学生是很喜欢的。
为什么?实际上,专家们贬称为“放羊式”教学,学生们却认为是“自由活动”。
这样的自由活动,学生自己支配时间,自己相互合作,自己掌控负荷,自己选择喜欢的内容,学生当然高兴啊!但这节课后,有位学生的话让我反思,他说:老师,你真会偷懒咧,你什么都不管,又不教我们动作,我们什么都没学到。
是啊!长此以往,体育课没有了组织教学,没有了言传身教,没有了专门的技术技能传授,没有了特定的运动负荷刺激,学生何来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何来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新课标改革成了空中楼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也就成了皇帝的新衣。
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

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自从教了一年级,喉咙就没好过,好不容易回到高年级喉咙好的差不多,结果上周又哑了,真心说一句:做班主任真累!今天的智慧分享从吐槽开始。
现在网上的对于班主任工作的吐槽也是层出不穷,确实只要有班主任聚集的地方,倾诉工作的累,几乎成了老师们共同的心声。
确实,班主任每天与学生形影不离,负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真正成了班妈班爸。
大事你负责,小事你管理,这个学生东西丢了,你帮着找,那个没来上学你要叫,不懂事的学生打起架来,你的心情也随着一团糟,今天接待家长来访,明天又要和任课老师协调……此外,班主任每天还要起早贪黑,早到校,晚离开。
所以好多班主任由衷感慨:“班主任的日子啊,真的好难熬!再看看那可怜的班主任费,拿的是卖白菜的钱,担的却是卖白粉的责。
高尚一点讲,教育是陶冶心灵的艺术,累绝对不是我们的目的,肯定还有一条更好的路,只是我们暂时没有发现而已。
那么,那条路又在哪里呢?(你无法管死你的学生)记得我上初中那会,班主任老师是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可以说相当强势,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学生被训得服服帖帖,他管住了学生,也管死了学生。
一切能想到的高压政策在他这里都有实施,重重地打人,用侮辱性的话语骂人,罚钱,罚抄,罚站,这些都不在话下。
让我耿耿于怀的是我有一次因为考试没有考到他理想的分数而被罚钱和罚抄书,心疼自己那少得可怜的一点零花钱,平时好不容易省下来的,就这样没了,但是因为自己的不争气也只能吃这个哑巴亏。
可以说当时全班同学没有一个喜欢这个老师,前阵子大家还在班级群里说笑,下次看到他真想揍他一顿。
虽然我的这些经历极具时代性,但是反问一句,他这样的管理方法效果怎么样?学生感恩了吗?学生们真的是敢怒不敢言而已。
所以我们应当(勇敢。
及时地转变工作思路)把班级还给学生,一切让学生自主,自主化教育管理应该成为我们每个班主任偷懒的好途径。
下面这个小故事也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有一老一少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学会“偷懒”吧!
发表时间:2011-03-11T11:27:16.903Z 来源:《时代英语报教学研究月刊》2010年第11-12期供稿作者:魏玉平
[导读] 众所周知,学习,是学习者构建其内在心理表征的复杂过程。
新课程观和新课程标准都大力提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
常态教学下的“偷懒”,不是指生活行为懒散,不是敷衍了事,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是指教学行为中的一种技能或手段。
它是指在一定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巧妙地给予主体更多更好的互动机会,是苦思冥想后富有前瞻性的预设与谋划,是主导者苦于心智后乐于心田的编码艺术,是教育哲学中“精神立人”、“以课立人”的标杆与高度,是教育社会学中践行“课堂即社会”的崇高理念,是教育心理学召唤“生命化课堂”的展现与张扬。
正如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提倡的那样,“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了一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作,多了一些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脚步”。
众所周知,学习,是学习者构建其内在心理表征的复杂过程。
新课程观和新课程标准都大力提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
可当下,一方面,我们在着力让学生养成好的“学”的习惯,而另一方面,我们却严重忽视了对“教”的习惯的养成与监控。
我们对某些现象已熟视无睹:案前那一群群孜孜不倦地批改着学生作业的疲惫的身影,讲台边那一阵阵带着助麦却依然嘶哑的传道声,教室里晨读时的那一份份乏味与单调,班会课上那一片片严厉的训斥与责备,家长会上那一张张困惑无助的脸庞,还有那么多的单调歌喉中鸦雀无声、催人入眠的课堂……
带着凝重的思索,我们不禁要问:《课程标准》更新了,我们的课程观随之更新了吗?我们的教学方法更新了吗?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非得让自己这么累不可吗?鉴于此,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力于实效教学,在以下几种常态教学情景下教育的思路和方法上,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旨在抛砖引玉。
1.早读课(领头羊和羊群效应)
常态下的放养式自由的早读,通常效率不高。
早读课该怎么才能实现高效?这是许多文科老师,尤其是英语老师经常琢磨的一个问题。
从外语教学的互动角度,我们尝试了这样的“偷懒”。
“偷懒”前,我们以备课组为单位,借助“同事互动”,把近期学习过的语汇知识(含语用、短语、句式及经典句型等),在课堂适当的讲习后,分批打印,发给同学。
“偷懒”中,我们先让课代表(“领头羊”)示范领读(在一节早读课上,通常可以诵读相关内容2~3 遍)。
以后的早读课上,每次由老师指定、同学推荐或自荐的同学到台前领读。
这样下来,每个同学在每个学年度可轮到两至三次领读的机会。
他(她)带领着伙伴们一起滚雪球,共同提高。
通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同学们的语言积淀厚实了,语感增强了。
“偷懒”后,我们发现,同学之间的差距渐渐地缩小了,考试检测时丰收的面扩大了,尤其是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学习能力提高了不少。
2.互动课堂(“伙伴互动”中的及时反馈)
实效教学离不开及时的反馈。
在常态教学的检测环节上,我们扬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偷懒”地借助“伙伴互动”(魏玉平,靳贺良,2006),有效地实现了及时反馈。
“偷懒”前,师生达成共识,每周进行3-4次的课堂检测。
检测前,事先告知学生待检测的内容(通常是早读课所诵读的语汇知识)。
“偷懒”中,我们采用传统的听写方式,且略给学生时间重温检测内容。
但听写之后,我们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课后批阅、次日反馈的惯例,让同学们在老师的组织下,以同桌、同组或分组交叉的方式当堂批改,合作纠错。
约两分钟后,小组长将结果当堂反馈。
在师生共同反馈的过程中,及时总结,及时表扬和批评,充分认同学生认知能力差异的合理性,尤其关注那些进步较大的“问题学生”。
“偷懒”后,我们发现,语汇知识过不了关的学生,越来越少。
究其因,可能是主体的互动批改,让师生双方得到了检测的及时反馈,及时纠错。
与此同时,在相互批改的过程中,学生们又一次温习了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也强化了对伙伴的责任感。
3.班会课( 植根于心灵深处的班级文化)
班会课是师生之间心灵交融、共识达成和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
在常规教育过程中,我们“偷懒”地和学生们一起,建设和管理班级。
“偷懒”前,我们以“理解他人、挑战自我”为班训,会同班委会和团支部,商讨本学期班级建设和管理的计划,在反复征求同学的意见后,确立方案。
“偷懒”中,在常规教育任务完成后,我们放手,让班委会组织主题班会活动(如就时尚话题展开的讨论或辩论等),或让团支部组织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如班级郊游、爱心义卖、关注弱势群体等)。
更多的时候,我们采用班会书面小作文或口头演讲等方式,以“理解他人、挑战自我”、“假如我是……,我会……”等话题,人人展示、相互交流、共同研讨,通过思维碰撞,迸发火花,产生思想共鸣。
“偷懒”后,我们发现,班级氛围和谐、上进,凝聚力加大了,进取心增强了。
究其因,可能是老师从班会的“组织者和训导者”转化成了“参与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班级文化的建设者和管理者。
同学们把集体的成功放在首位,真正理会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
在班训的感召下,“理解”成了诸多情感交流与沟通的催化剂。
毋庸置疑,生活中最有用的知识是方法。
针对教育教学的效果检验与评估而言,我们认为,过程好了,结果就不会差;学生动起来了,他们的发展就一定不会差。
余慧娟老师在解读基础教育专家邓可清的“人人成功、各得其所”的管理理念时,提出了“位育,教育之最大民生”的教育见解(余慧娟,2010)。
我国著名教育家学潘光旦早在1933年就提出,“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叫人得到位育,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的注解是‘遂其生’,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之大欲”。
让我们大胆推测,如果在常态常规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能从学生的实际(过去、现状、角度、高度)出发,着眼实效,“安所遂生”,少一些徒劳,多一些“偷懒”,少一些包办和控制,多一些预设和谋划,如问题、困难的前瞻,方略、技巧的揣摩等,担当热心帮助者和平等参与者的角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给予他们松紧适度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师生互动”和“伙伴互动”,借助适切的监控和反馈机制,唤起许多沉睡的潜能,开启若干幽闭的心扉,让他们释放出无比灿烂的阳光,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不会如此的这般沉重,我们的教育才会真正实现其要义,才会抵达“教育之最大民生”(余慧娟,2010)。
我们坚信:只有唤醒师生个体灵魂且释放其生命活力的教学,才是适用的、高效的、美丽的,只有“内化”、“境化”、“趣化”、“情化”且“活化”了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是实质上的以人文素养为目标的“生命化课堂”,才能从教育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才能达到“天
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作者单位:南京市下关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