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丁丁 关于善与恶的对话

合集下载

揭露伪善的名言名句

揭露伪善的名言名句

揭露伪善的名言名句
1. "伪善的人最终会被真相击败。

" - 艾伦·埃德加
2. "伪善是最污秽的虚伪。

" - 雨果
3. "伪善是最坏的恶习,因为它不仅欺骗他人,还欺骗自己。

" - 托马斯·德·昆西
4. "善恶的标志不是行动的表面,而是行动的动因。

" - 尼采
5. "伪装自己的人,首先欺骗了自己。

" - 尤金·尤内斯库
6. "伪装成一张干净的面孔,只会让伪善更加深刻。

" - 周明勇
7. "伪装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它有可能隐藏起来的东西,只能带来痛苦和短暂的姿态。

" - 塞涅卡
8. "事情的表面远远不够,真正的精华在表面之下。

" - 韦伯
9. "伪善是人性中腐烂的邪恶之一。

" - 南郭子綦
10. "伪善者如同彩蝶,虚饰的华丽之下,只能注定飞逝。

" - 佚名。

论文:《蝇王的人性解读

论文:《蝇王的人性解读

论文:《蝇王》的人性解读摘要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描写了人在失去约束时所表现出来的本性恶以及人性中潜在的善与恶的斗争。

自古以来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

戈尔丁无疑倾向于“人性恶”的观点,《蝇王》的写作主题便是人性恶。

戈尔丁用他所塑造的人物描绘了纯洁人性的丧失,以及潜伏在人性中的恶意识的膨胀。

戈尔丁之所以揭示人性中的恶、承认人性中的恶,是要摆脱他们,而非认同他们。

然而他却找不到救赎的途径,本来能担当救赎重任的理性和文明在人性恶意识的膨胀下败的一塌糊涂。

然而正是由于看见了人性之极恶才唤醒了内心深处的善。

关键词:戈尔丁;《蝇王》;人性恶;人性丧失;救赎幻灭;借恶扬善AbstractGolding made by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ord of the Flies" in describing the loss of restraint shown by the time this cachexia and human potential in the struggle of good and evil. Since ancient times on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good and evil opinion, roughly as follows: On Xingshan, cachexia theory, there are good and evil are on. Golding undoubtedly tend to "people cachexia" point of view, "Lord of the Flies" is the theme of writing people cachexia. Golding u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haracters he portrayed the loss of the purity of human nature and human nature hidden in the sense of evil in the expansion. Golding has revealed the evil in human nature, to recognize the evil in human nature, is to steer away from them, rather than agree with them. However, he can not find the way to salvation and redemption have been able to play a heavy responsibility in a rational and civilized people cachexia lost consciousness expansion under the mess. But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very human nature to see the evil only awakened the hearts of goodKeywords:Golding; "Lord of the Files"; t he man was born of evil nature; Loss of humanity; Salvation dashed; Yangshan by dioxin目录一、人性恶的主题 (1)二、纯洁人性的丧失 (3)三、理性救赎的幻灭 (6)四、借恶扬善 (9)五、结语 (10)注释 (10)参考文献 (11)谢辞 (11)威廉·杰拉尔德·戈尔丁是英国20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他亲身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世界和社会所存在的缺陷而身感不安,他说:“经历过那些岁月的人如果还不了解,‘恶’出于人犹如‘蜜’产于蜂,那他不是瞎了眼,就是脑子出了毛病。

善与恶的经典语录

善与恶的经典语录

善与恶的经典语录
善与恶的经典语录
善与恶是一对经典对立面,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品质和道德标准。

下面是经典的善与恶语录,让我们来看看:
1. “善良的人拥有天使的心,恶人却拥有魔鬼的心。

”——佚名
2. “善良的人没有被抛弃,恶人却被自己抛弃了。

”——拉尔夫·罗杰斯
3. “善良的人总是能够得到友谊,而恶人总是会失去友谊。

”——苏格拉底
4. “善良的人是得到尊重的,而恶人却会被蔑视。

”——马克思
5. “善良的人是仁慈的,而恶人却是残忍的。

”——耶稣
6. “善良的人拥有自由,而恶人却是被捆绑的。

”——蒙田
7. “善良的人是幸福的,而恶人却是不幸的。

”——莎士比亚
8. “善良的人会受到赞美,而恶人却会受到谴责。

”——歌德
9. “善良的人是慷慨的,而恶人却是吝啬的。

”——塞涅卡
10. “善良的人会得到神的安慰,而恶人却会得到神的报应。

”——基督教圣经。

奇葩说2021第七季金句摘抄

奇葩说2021第七季金句摘抄

奇葩说2021第七季金句摘抄1.你的脑袋不是个仙人掌,不能八年不浇水。

Your brain is not a cactus, it can't go without water for eight years.2.穷不是你赚的少,是你存的多。

Being poor is not about earning less, it's about saving more.3.胖的人就是大家庭惹的祸。

Fat people are trouble caused by a big family.4.丑的人不是因为长得丑,而是因为长得不好看。

Ugly people are not ugly because of their looks, but because they are not good-looking.5.有些人就是一个人类收容所。

Some people are like a human shelter.6.爱情就是一村地,谁挖坑谁埋。

Love is like a piece of land, whoever digs the hole will bury themselves.7.有朋友的日子就是好日子,没朋友的日子就是日子。

Days with friends are good days, and days without friends are just days.8.人生就是一盒巧克力,不知道能撑多久。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how long it can last.9.笑点低的人,笑容便会长一些。

People with low sense of humor will have a longer smile.10.有些人活成了天时、地利、人和。

Some people have lived as the convergence of timing, location, and harmony.11.看开点,都说人生没有来日方长,你还指望着一天接一天吗?Be optimistic, they say life is short, are you still waiting day after day?12.你觉得逆境是特殊,其实你只是天天在那憋着。

(学生素质规范教育)感受名人智慧_痛骂叛徒

(学生素质规范教育)感受名人智慧_痛骂叛徒

宋朝年间著名的英雄张雄在一次抗击金兵的战争中不幸被捕。

担负审讯的是投降金朝的宋朝叛徒汪项。

审讯时,汪项假惺惺地以长者的口吻说:“你这青年,懂得什么造反,还不是被那些叛乱之徒给拉了去,你要是肯投降,可就前途无量了。


张雄认出此人就是汪项,真想把他大骂一顿,可他灵机一动,决定嘲弄一下这个叛徒。

他说:“人各有志,我虽年轻,却有自己的志向,我一向很仰慕本朝的汪项先生,决心做一个像他那样的英雄,决不投降!”
汪项心中高兴,问道:“噢,你仰慕汪项?”
张雄无限感慨地说:“是啊,汪项先生是本朝的一位人杰,先生在关外和金兵血战,最后弹尽粮绝,不肯投降,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了。

当他阵亡的噩耗传来,全朝为之震动,当朝皇帝也曾为之垂涕,悲哀不已。

这样的忠臣难道不值得仰慕吗?”
汪项面红耳赤,不知所措。

旁边的随从忙替他解围,对张雄说:“你不要胡言乱语,堂上坐的就是汪大人。


张雄一听,立刻声色俱厉地指着汪项怒斥道:“胡说!汪项先生早已为国捐躯,天下谁人不知。

你这贼子、叛徒竟敢冒充汪先生。

像你们这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认贼作父,人人得而诛之!”
张雄明明知道对方是汪项而装作不知道,对对方的叛徒行径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鞭笞,任凭汪项老奸巨猾也无可奈何,只得把张雄押下去。

审讯以失败而告终。

这个故事中的张雄真可谓是大智若愚皆学问,嬉笑怒骂即文章啊!相信我们都深有体会,有时候我们为了达到目的或者维护自己的利益,也不得不装一下糊涂。

狂人日记最讽刺的12句话

狂人日记最讽刺的12句话

狂人日记最讽刺的12句话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之一,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充满了刻画和讽刺。

以下是我选出的最讽刺的12句话。

1. “我们这个社会最恶劣的地方,就是善良和破产总是并存。

”这句话讽刺了社会的险恶本质,它告诉我们,在这个社会里善良并不一定得到回报,相反的,成为穷人的可能性更高。

2. “一个人如果显出一点疯癫的样子,那么他在政治上就没有什么前途了。

”这句话讽刺了政治的污浊和虚伪,政治中的每个人都被迫保持理智和镇静,这意味着疯狂和狂热的个性是不被允许的。

3. “什么是脏?什么是净?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这句话讽刺了人们在道德和伦理观念方面的混乱和无知,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邪恶。

4. “假如一个人有一种超人的力量,他可以掌握一切,即使是上帝也不能使他屈服。

”这句话讽刺了人类的自大和傲慢,以及对力量和控制的渴望。

5. “我经常想:人为什么要结婚?”这句话讽刺了传统的家庭和婚姻观念,为什么人们要被规定和控制着自己的生活和感情。

6. “除了上厕所,人最无聊的事情就是和别人聊天。

”这句话讽刺了社交和人际交往的虚伪和无聊。

7. “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做疯子。

”这句话讽刺了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和对疯狂的追求。

8. “想要变成一个成功的人,你必须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用合适的方式适应你的角色。

”这句话讽刺了成功的定义和社会的压迫,人们必须放弃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以适应社会。

9. “一个人当他完全活在自己的梦里的时候,他就是一个疯子。

”这句话讽刺了人类幻想和心理上的混乱。

10. “梦和现实没有区别。

”这句话讽刺了人类对于真实和虚幻的无法分辨,人们经常无法区分梦境和现实。

11. “在社会中生存的关键是你要迎合它。

”这句话讽刺了社会的强制性和对不同思想的压迫,个人需要迎合社会,而不是反叛和挑战。

12. “现在人类遇到的问题,最后还得靠人类自己解决。

”这句话讽刺了人类解决问题的无能和依赖,我们需要依靠自己,而非依赖外力。

人生需要揭穿经典语录

人生需要揭穿经典语录

人生需要揭穿经典语录爱最大的苦恼在于你让我得病,可你又是我的药。

——丁丁张《人生需要揭穿》我们爱过的人渣,像是生命中一个个的里程碑,告诉我们到达了哪里,又曾经经过了什么。

那些无法面对的,其实根本早已过去,像喝过的中药,当日那么苦,却对日后有效,剩下的渣,该被慢慢倒掉。

所以,少唱好久不见。

不如不见,当做纪念。

——丁丁张《人生需要揭穿》别太好人,别太细致入微,别爱得太明显,妈妈就是因为这样,才让儿女们有恃无恐。

——丁丁张《人生需要揭穿》说不出来的,才是我真正想说的。

——丁丁张《人生需要揭穿》如果你爱一个人,对方没有反应,那就是对方不爱你,千万不要为他和自己找理由,也不要一厢情愿的以为继续爱下去能感动他,这不是爱,是任性。

——丁丁张《人生需要揭穿》要相信,在特殊的日子不能给你足够关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更不能给。

在极端情况下不对你表达爱意的人,基本上就是没有爱意,我们穷尽精力寻求的爱情证据,其实俯拾皆是,瞒不了人。

——丁丁张《人生需要揭穿》不失去一个人的方法就是别碰他,但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先手贱,然后落得人贱。

——丁丁张《人生需要揭穿》后来的后来我们都用让对方难过的方式证明自己正在被爱——丁丁张《人生需要揭穿》在感情里自认为遭遇伤害并认为自己很有道理的,大多是那些付出很多却没有得到回报的人。

是的,小时候我们常被教育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或者付出总有回报”,却全然没被告诉过,有些事情即便你穷尽毕生热情也很难获得,比如让一个不爱你的人爱你。

——丁丁张《人生需要揭穿》可感情就是这样的奇怪,你在这个人这里拼命想获得的,在另一个人那里得到时你却并不稀罕。

——丁丁张《人生需要揭穿》再没有比发现一个人不再爱你更值得高兴的事儿了,因为对方不爱你你却还爱着他的时候,你真的显得很傻,不信你站到对方的角度看看。

——丁丁张《人生需要揭穿》好爱不费劲,真爱都勇敢——丁丁张《人生需要揭穿》你在这人这里得到的,一定会在另外那人那里还回去,爱的能量是守恒的,犯贱也是。

人之初,性本善(恶)辩词

人之初,性本善(恶)辩词

正方辩词“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是三字经里面的话。

说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来是善良的。

他(她)们后来的不同和巨大差异,是后天形成的。

没有哪个坏人是天生的,只是因图一时享乐,经不住诱惑而迷失了方向。

一般而言,对人性的哲学分歧主要有6种:(1)人之初,性本善(孔子)(2)人之初,性本恶(荀子)(3)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接近本恶说)(4)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5)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6)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但是,以笼统的分类应该只有本善说和本恶说,都似乎很有道理,在西方本恶说占上风,因为,西方人没有儒家思想的固有框架,而东方特别是东亚,儒家思想的强势让多数东方特别是中国人无法接受本恶说,主要就是因为这句人之初,性本善(孔子)但是这个“性”应该有多种含义,也就是说应该是广义的。

性质,性情,性格,性别,性欲……都是从“性”开始的。

也说明了它的广义性。

实际上人之初“性”本“色”,这也是毫无疑义的。

因为孔子也说过:“食色,性也!”就是说它本来就是和吃饭一样是人的一种本能。

所以性本来就是天生的。

他后天形成的只是在发展它利用它和操作它。

法国学者Raymond Around 在<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中说:我并不否认一场会议里的桌子两边的人有其一定程度的对立,我只是认为,你不可以因为他们有某些观念和见解,就把他们一分为二,说一个阵营是善的化身,属于未来,代表理性,一个阵营是恶的化身,属于过去,代表迷信。

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则说“人之初,性本恶”我认为首先要界定善与恶的界限,然而,这才是不可探讨的,因为,随着时代和人类的发展,每个时期善和恶的标准都很模糊,正是因为这样的模糊,才导致这个问题的不可考!比如,把人逼迫到极端(比如饥荒),人就会表现出动物性,残暴,极端自私,当人们饿到一定程度,就算是同类又有什么不可食用的?英国著名的探险队在18世纪在北极探险的时候,最后全军覆灭,到最后这些被当作英国英雄的人自相残食,而几十年后当人们发现他们的尸骨的时候,人们发现他们尸骨上都有用刀砍割的痕迹,经过权威法医的鉴定认为是互相残割食用的痕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善与恶的对话这是真的对话,在几位网友之间,他们或许一直在读我们这里关于善与恶的对话。

然后,“酷农夫”播撒的种子,开始自己生长,我们有了下面这些文字,……接着我和一位网友关于入党宣誓及党员表现的对话,下面是网友“连广宇的空间”留言:汪老师您好,我是在前不久逛图书馆看到您的书--《制度分析基础》,现在看了快一半了。

第一次看到有人把经济学讲的竟然有点不像经济学的,呵呵,非常有意思,在思想上很受启发,引发的思考使我很快乐。

我最近有一挺纠结的问题,看到前不久合工大的老师跳楼自杀以及身边的同学老师的种种,让我感觉到这个社会真的是“劣币驱逐良币”,让坚持原则的人很难,很难····我可以上了党课而不再去入党,因为他们的理念我接受不了。

我喜欢读胡适,罗素和经济类的书,关心社会,但是很不幸---“国家不愿意,人们不在意”。

总之,我是与“主流”不相符,在周围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只是不知道是我“不合时宜”还是这个社会“不合时宜”,也许兼而有之。

老师,您能给我些指导或是建议吗?博主回复:2011-05-15 07:48 无道,独善其身吧?然后是网友“结局DE开始的空间”留言:丁丁老师,在您的这片思想乐园逗留有好一段时间了,播种过也收获了。

很少留言,只想静静的观赏,然后自己悟。

最近大小事缠身,困惑很多。

我想请问老师:在中国未来环境及不确定,现在贴现率极高的情况下导致人们行为的短视,很多行业出现“劣币驱除良币”的倒逼现象的背景下,您是如何做到独善其身?作为知识分子中的精英(有公共意思的人),就只能静观其变还是要有所作为,有如何做呢?祝好,谢谢!博主回复:2011-05-16 09:37 独善,对我是很难的,但如果是一个习惯了生活俭朴的人,可能就不难。

所以,我其实不够格发表独善其身的言论,我只能建议这样,或说是“共勉”。

查家扬的暮色远山给您留言:就结局DE开始之问,发表点心得。

“独善”作为一个终极目标是值得去追求的;但是,追求这个目标的实践过程当更有现实意义。

也许对“独善”的追求可以分为(一)精神上是否有较强烈的愿望,(二)行为上是否一点点的在实践,或者,尽量的克制逆于“独善”的冲动,(三)是否常绷紧向往“独善”这根弦儿。

也许极少有人能够生活于闹市而仍然做得到理想意义上的独善;但是,如果能做到一些,也可算”独善“了。

德里克给您留言:那么什么是善呢?查家扬的暮色远山给您留言:“经营大师”同志,何为“善”?善既是“善”,由存善念,而有善行或因善而不为。

“善”无法定义,但当它出现,你会知道。

何为善念?不因小利而废大义,为善;不因眼前而忘长远,为善;不为己而损人,为善;适可而止,为善;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善。

不同的历史时期,迫在眉睫的善会有不同:1938年,善为拿起刀枪打日本;1966年,善为斗胆说两句公道话;2011年,善为点点滴滴消除愚昧,重建情怀........不过,“独善其身”的善我感觉是当动词用,即,使....善- 使自己保持善态,或使自己靠向善境......当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对待物质追求的度的把握,八成也可作为衡量向善程度的一个因素吧?小草给您留言:对待物质追求的度的把握,与善的关系。

这个当如何看?比如,在梅贻琦的日记中,几乎日日谈到聚餐的情景,从这些日记中,我看到,一是梅先生是个在饮食上有些品味的人。

二是梅先生常常为过于丰盛,超过享用的部分,而感到惋惜或惭愧。

三是他有时也为饭菜的粗糙而对客人抱以歉意。

今天有些文章的作者批评他在抗战时期依然有如此的生活。

对这个问题,我还持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质朴的饮食一定是粗茶淡饭吗?有品味难道不是一种好的修养吗?我想起一则佛家故事:一个高僧带他的弟子到某处办事,受到很好的款待,弟子为此抱怨师父,说他失去了出家人的本分。

师父说,在出家人的眼里,山珍海味和粗茶淡饭是没有分别的,有什么就用什么。

博主回复:2011-05-16 19:39 恰好,我也受到过这类批评。

穷人诺贝尔经济学家,森,日常用酒和生活方式,都是开销很大的贵族方式。

有人也这样批评他,不过,他回答很直率:我替穷人说话,与我享受富贵的生活,二者不相关。

我没有他那样西方化,我承认一个人最好可以保持简朴生活且思索佛陀或维特根斯坦那样的问题。

风花火的空间给您留言:汪老师:您好!关注您的博客已有一段时间,感觉您虽以经济学家之名为人所熟知,实则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追求,或者说是对人性的诉求。

这几天看了一些所谓“阴谋论”方面的文章(宋鸿兵、江涌的),有些迷茫,不知何为真何为枉,想请教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真的存在文中所描述的“惊天的阴谋”吗?博主回复:2011-05-16 19:33 既然是阴谋,就不是阳谋,于是不能通过统计检验。

不过,也很难否定有阴谋。

相信阴谋论的人,其实就是激活了远比哺乳动物更原始的爬行动物本能。

如果你特别相信阴谋论,你可以将周围的一切事情想象成为阴谋,那当然就是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学称之为“受迫害狂”。

中国历来没有心理门诊传统,但不能没有精神病,所以,受迫害妄想症,一定有,而且相当普遍。

鲁迅写过狂人日记,那是一种典型。

科学或统计推断为什么重要?因为它让我们有金岳霖倡导的那种真正感。

月亮真正在那里,不因我盲目而消失。

阴谋论者就很难有真正感了,因为阴谋普遍存在,只能是想象的结果。

除非,阴谋论转换为阳谋论。

那是另一个议题,国际政治理论早已研究阳谋,就是大国之间的博弈。

我从来不喜欢侈谈阴谋论的人,我认为他们愚昧无知。

我希望你广泛转贴我给你的这一答复,因为我从来没有正式批判过在中国广泛流行从而只能表明在中国愚昧无知有多么普遍的阴谋论。

注意,我只讨论相信阴谋具有统计显著性的阴谋论。

席勒描写的阴谋与爱情,不是统计显著的。

人类存活至今,离开统计显著的感觉,不可能。

金岳霖说,他追求真且通的境界。

真,就是真正感。

通就是逻辑无矛盾以及贯通感。

我常提醒同学们,你们可以建构无数的逻辑无矛盾的系统,但能让你们有真正感的不多,或许特别少。

金岳霖说,假如真与通不能兼得,他宁可求其真。

呵呵,阴谋论者宁可求其通。

可是,他面对无数的阴谋,每一套都逻辑自洽。

中国人说美国人有阴谋,美国人难道不能说中国人有阴谋?还有俄罗斯人和印度人和欧洲人,都可以猜想中国阴谋,凡是有利益不协调的时候,难道我们就互相编派阴谋?猜忌至此,天下何时太平?其实,我们都依靠真正感才存活到现在。

以后不活了吗?不想活了?鼓吹阴谋论,就是希望世界末日提前降临。

拉登之死,国人惋惜?多么自私的国人?假如拉登炸死的那些人里面有许多中国人或中国人的亲戚和朋友呢?不过,特别自私的人就只追求保存他自己而已。

我知道,纽约双子大楼死者里,有不少是中国人。

他们的父母怎样感受现在这些崇拜拉登的国人?没出息,小家子。

风花火的空间给您留言:十分感谢您的回复!您关于真与通的论断,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但有一个问题:在这个通讯极为发达的时代,如何定义真与通?尤其是“真”,现在眼见、耳闻都很难辨真伪,而我们大部分的信息都来自互联网,深究起来,“真”很有可能淹没在无边的信息海洋中了,而我们认为的“真”,很可能也是别人让我们认为的“真”了。

博主回复:2011-05-16 21:26 不是真,是真正感。

金岳霖有解释:真正感,就不是邪的感觉。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这是当代哲学家的共识。

但可以有真正感。

你在我以前的博客里找这篇文章吧。

查家扬的暮色远山给您留言:风火花、小草(放在一起有酿成火灾之嫌)-- 我也谈点心得,就正于方家。

“以己度人”,通常用于贬义语境。

过去十几年的社会生活经历使我时不时的觉得,心理学意义上,“以己度人”当中性词用,也未尝不可- 据我的观察,通常,一个人在思考、判断事物时,很难跳出已习惯了的思维方式、思维逻辑或已有的价值体系。

如是,在一个习惯了做局,热衷于以阴谋取胜的社会里,相信阴谋论,不足为怪- 以己度人嘛!但是,一个能够安排下如此系统性、全面性、长期性的阴谋的一方,依我看,即便用阳谋,也足以收拾了它的对手,何必用阴谋。

即便我们仅仅想苟延下去,我们也必须相信邪不胜正,除非我们真诚的不再认为自己是我们的前辈曾经为之自豪的人类(至少我们应当停止使用“猪狗不如”这个成语)。

善由心生。

为富不仁是恶,乐善好施是善。

品味与善不是可逆的关系- 善者必有某些品味(审美的外在表现可以各种各样),即便有品味,也可能是巨奸大恶之人(蔡京、康生八成都是有些世俗标准的品味之人)。

扪心自问,为不平等(包括贫富、贵贱.....)感到人性上的不安(而非怕失去的不安),则已近善。

保持生活的简朴当有助于放下更多的心灵羁绊,更直接的挑战内心的恐惧,更有助于接近更高境界的彼岸吧。

挑战自己承受世俗“苦难”的能力和尝试这种挑战的勇气,也许是实现心灵跨越的一个途径吧。

德里克给您留言:当善(恶)出现时,我们真的会知道吗? 换句话说, 我们是否总能正确无误的判断善恶?尤其是在事前而非事后的情况下.博主回复:2011-05-17 07:56 善或不善,依赖于情境。

多数情境下,有本地群体的伦理标准,这些标准通常可用来判断特定情境之内特定行为的善或不善。

但还依赖于个体的性质。

例如,尼采倡导超越善与恶,因为对个体而言,关键是要不断创造,更新自我。

创造性行为被规范得太多,就很可能不善。

所以,在群体的正态分布中,每一个人有创造性最大的生活方式,必定是偏离峰值的。

每一个体,一方面遵循伦理规范。

善,是众数原则,另一方面还要尊重“野点”或个别性高于平均数的原则,那才是一个伟大社会。

孔子说“有教无类”。

现在的教育,动辄就将学生分类(考试即分类),白卷英雄固然不善,但考试英雄也扼杀创造性,也是不善。

其实,德里克,我最以为宝贵的教学方法,是自学,也就是你目前的方法。

我在实验教育项目里坚持为每一班学生开设指导阅读课程,希望了解每一名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然,学生数目逐渐增加,我精力有限,这一方法未必能持续。

高年级的阶段,我请北京大学我们中心的研究生指导实验班学生阅读。

查家扬的暮色远山给您留言:德(爷,去声),问善不辍呀!好!我前面说过,“善”至少由善念和善行构成;善行为果,善念为因。

何为善念?善念者,窃以为,心理过程之结果也(即便是一闪之念(包括恶念、善念、其它的念),难道不是一个短暂心理过程的结果吗?只不过这个过程是如此之短,它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区分很模糊,因此让人觉得是“一闪”)。

咱们姑且把我昨天提到的“善念”定义为“主观意识清晰的善念”。

私以为,形成上述善念的过程八成有三个组成部分,按照后先顺序,依次为:善念、良知(姑且把“良知”定义为相对模糊的中间环节,不在文字的传统意义上纠缠)和原始善念。

在我理解,属于非常模糊的心理状态的“原始善念”从统计学的角度看(汪老师似乎对统计有偏见,无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