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与体内布赫纳氏菌及其次生共生 菌的相互关系

合集下载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一、名词解释1 病害循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的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2 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初次侵染是指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称作初次侵染。

再次侵染是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纳的寄主植物,称作再次侵染。

3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是病原物渡过寄主的休眠期和不良环境条件而后引起下一生长季节的初次浸染。

4 土壤寄居菌:是在土壤中随病株残体生存的病原物,当病残体腐败分解后它们即不能单独地在土壤中存活。

多数强寄生的真菌、细菌属于这一类,如各种果树叶斑病菌、蔬菜软腐病菌等。

5 土壤习居菌:对土壤适应性强,可独立地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能繁殖,如腐霉属、丝核菌属和镰孢霉属真菌等,均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常引起多种作物的幼苗死亡和植株萎蔫等症状。

6 单循环病害: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

7 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8 系统侵染性病害:水果采收后在贮运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染而引起水果腐败与品质下降的都称为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的种类常以病原菌感染后在植株上所表现的症状来区分,有干腐、软腐、各种变色斑、组织肿大或坏死、器官破坏或表面粗糙等等。

二、问答及论述题1 病害循环与病原物生活史的关系?答:病害循环不同于病原物的生活史。

生活史是以病原物为对象阐述病原物的生长繁殖和休眠过程;而病害循环主要是以特定寄主与病原物的组合为对象,阐述病害的发生发展和延续,包括病原物与寄主的接触、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表现症状、病原物的生长和繁殖、病原物的传播以及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生活史相同的病原物,它们所引起病害的病害循环可以完全不同。

如各种黑粉菌的生活史基本是相似的,但是各种黑粉病的病害循环并不相同。

例如,小麦散黑穗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胚中越冬,所以带菌种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而小麦腥黑粉病菌以冬孢子附着在小麦种子表面越冬,或随菌瘿落入土中或肥料中越冬,故其初侵染来源还包括土壤或堆肥中的冬孢子。

No.10试题参考答案

No.10试题参考答案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No.10)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同宗配合:有些菌物单个菌株就可完毕有性生殖,称为同宗配合。

2.生理小种:在病原物的种内,在形态上相似,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和致病力或其它特性上有差别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3.营养体亲和群:菌物种内或专业型内根据营养亲和性划分的菌株群体,营养亲和的菌株为同一种群。

4.子实体:菌物的孢子产生在含有一定分化的产孢机构上,菌物的产孢机构称为子实体。

5.生活史:指菌物的孢子通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6.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菌的部分遗传物质传递给受体菌的过程。

(一种细菌菌体的DNA 或RNA 通过噬菌体感染另一细菌时转移到此菌中。

)7.根寄生:是指一类寄生在寄主植物的根部,在地上部与寄主植物彼此分离的寄生性植物,称为根寄生。

8.病害循环:是指寄主植物从上一种生长季节发病到下一种生长季节再次发病的过程称病害循环。

9.多循环病害:在一种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持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10.检疫性有害生物:指对某一地区含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在该地区尚未存在或虽已存在但分布不广,并正由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

11.初次侵染(primary infection):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合来的病原物的侵染称作初次侵染。

二填空题1.真菌的无性繁殖方式有断裂、裂殖、芽殖和原生质割裂。

2.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重要有植物病原菌物、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植物病毒、植物病原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

3.植物寄根本虫完毕整个生活史通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4.植物病原细菌的重要侵入途径有自然孔口和伤口。

5.植物病害的防治办法重要有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抗病品种的选育与运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三问答题1.简述Phytophthora 和Pythium 在形态上的异同点。

(5 分)答:共同点:营养体是无隔菌丝体,孢囊梗分化很低,游动孢子无两游现象,藏卵器内只含有1 个卵孢子。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填空题1、磷壁酸是______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几丁质是______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吡啶二羧酸钙主要存在于细菌______结构中,二氨基庚二酸主要存在于______菌的壁中,藻胆蛋白主要存在于______中。

2、病毒一步生长曲线有三个最重要的特征参数,即______期(包括______期和______期)和______期的长短以及______的大小。

3、呼吸保护是指______菌科的菌种能以极强的______作用迅速将周围环境中的______消耗掉,使细胞周围围环境处于______状态,借此保护固氮酶。

4、一般而言,微生物在含糖基质上生长,会产生______,而使______;微生物分解蛋白质或氨基酸会产生______,而使______。

5、酵母菌一般具有以下五个特点:① ______,② ______,③ ______,④ ______和⑤______。

6、1347年的一场由______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7、在面包、蛋糕中常加入______作为防腐剂。

8、由霉腐微生物引起的材料劣变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等多种。

9、质粒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但从细胞中分离的质粒大多是3种构型,即______型、______型和______ 型。

10、抗原与抗体间有八类主要反应,例如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二、判断题11、G-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少、厚度薄,因此用溶菌酶处理后容易获得原生质体。

()12、稀释测数用的无菌水通常是由自来水灭菌而成。

()13、混合发酵的多种菌种,增加了发酵中许多基因的功能,可以代替某些基因重组工程菌来进行复杂的多种代谢反应,或促进生长代谢,提高生产效率。

()14、温和噬菌体侵染宿主后,不会引起宿主细胞裂解。

蚜虫及小麦蚜虫

蚜虫及小麦蚜虫

蚜虫分布及活动区间
蚜虫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十分广泛,但主要集中于温带地区。 无翅蚜的活动范围仅几米,有翅蚜虫活动范围达几十米。 蚜虫可以进行远程迁移,主要是通过随风飘荡的形式来进行扩散。 一些人类活动也可以帮助蚜虫的迁移,例如对附着蚜虫的植物进行运 输的过程。
蚜虫天敌
蚜虫的天敌有瓢虫、食蚜蝇、寄生蜂、食蚜瘿蚊(aphid midge larvae)、蟹蛛、草蛉以及昆虫病原真菌(entomopathogenic fungi ,绿僵菌)。
蚜虫和蚂蚁共生
种类 常见的蚜虫种类如下︰ 1.苹蚜成体黄绿色,头、足黑色;卵黑色,产在唯一的宿主──苹果树上越冬。 一种真菌靠它的蜜露生长。 2.甘蓝蚜俗名菜蚜,形小、灰绿色,有粉状蜡质覆盖物;群居在卷心菜、花 椰菜、抱子甘蓝、萝卜等的叶背面,在北方以黑色卵越冬,在南方无有性期。
3石原氏球蚜在云杉 道格拉斯等冷杉上产卵危害。 4玉米根蚜 生存依靠玉米地的蚂蚁,卵在冬季由蚁贮藏在巢中,春天征 5 生活 9 分类
2 生活习性
3 种类
4 分布 8 光合作用
6 防治
7 影响
10 身体构造 11 摄食
12 共生关系 16 防御
13 繁殖过程 14 演化
15 敌害
一、形态
蚜虫主要分布在北半 球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地 区 。世界已知约4700余 种,中国分布约1100种。
节肢动物起源于类似环节动物的蠕虫,经历下列演进阶段: ①各节腹侧生出附肢,以便行走; ②头部发展为触角、眼和口器,成为感觉和取食中心; ③翅和足集中在胸部成为行动中心; 腹部是内脏和生殖中心。
蚜虫大小
蚜虫的大小不一,身长从一到十毫米不等。最大的蚜虫-长吻蚜 10毫 米。
最大的昆虫

昆虫学

昆虫学
了展 望 .参 6 1
病毒感染 的防护 、控制跳跃基 因具有重 要 的意义 .它 已被作为一种强大 的 “ 基 因沉默 ”技术被用于全球 的实验室 ,而 且 ,会推动新 的医疗技术 的出现 .图 2
参7 关键词: NA ; mal NA; NA基 因; R i s lR R
o gn s 刊 ,中]杨佐娟( o e ei s[ , 陕西师范大 学生命科学学 院, 西安 7 0 6 ) 何建平 10 2 , , / 昆虫 知 识 . 2 o ,4 () 4 ~4 2 一 0 6 34. 7 5 —4
20 年 1 07 3卷 第 5期
体 内菌胞中还发现有若干种类次生共生
细菌,其功能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蚜 虫的生态学特 征有关 .对蚜虫与其体 内
题 .参 3 7
共生菌相互关系的研究提出一些新的问
p z i p y i l g o me ii e 0 6 i r e n h so o y r d c n 2 0
4 () 49 4 2 34. 3 ~ 4 —_
1 0・5 8 4
农业综合生产 与保护 的基本理论初探 =
P i r t d ft e b i e r fi t — rma y s y o a c t o o n e u h s h y
鼻咽癌是一种 多基 因遗传性肿瘤,在中 国南方和国外 中国南方移 民及后 裔中发 病率极高,严重 危害了我国南方地区人 民生命健康 .对 于这样 一种具有明显 民 族聚集现 象和 地域 差异的恶性肿瘤, 目 前认为其病理 发病 机制与遗 传和环境 因 素的共同作用密切相 关.现 主要 阐述 鼻 咽癌 作为一种 多基 因遗传 性肿瘤 的病 因 发病机制 ,初 步建立鼻 咽癌 易感基 因群 的概 念和 鼻咽癌发生发展 过程 中易感基 因群主导的多阶段 性多米诺骨牌效应分 子机制假说 ,为寻 找鼻 咽癌遗传 易感风 险因子,筛选鼻 咽癌 高危人 群以及探索 鼻 咽癌靶 向性及个体化 的诊 断和 治疗手

蚜虫次级内共生菌的多样性和功能

蚜虫次级内共生菌的多样性和功能

蚜虫次级内共生菌的多样性和功能曾凌达;刘倩;黄晓磊【摘要】内共生菌与其寄主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蚜虫类昆虫的内共生菌分为初级内共生菌(Buchnera)和一些次级内共生菌.Buchnera与蚜虫寄主之间有密切的营养共生关系,对蚜虫寄主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虽然次级内共生菌在蚜虫体内含量相对较少,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次级内共生菌无论对蚜虫寄主的生态行为(抵御寄生蜂、耐高温特性、体色形成等)还是物种形成和进化的影响都不容忽视.此外,次级内共生菌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也促进了功能基因学的发展.在系统梳理已发表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主要综述了蚜虫次级内共生菌的基本特征、多样性、及其对蚜虫寄主的生态影响,进而对未来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武夷科学》【年(卷),期】2019(035)001【总页数】8页(P4-11)【关键词】内共生;蚜虫;初级共生菌;次级共生菌;生态功能【作者】曾凌达;刘倩;黄晓磊【作者单位】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福建福州350002;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福建福州350002;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9.36+7.2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植食性昆虫通常取食植物韧皮部汁液,但由于植物韧皮部汁液富含糖分却缺乏必需氨基酸,因此植食性昆虫体内含有为其提供必需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共生菌。

例如,蚜虫类昆虫本身不能合成多种必需氨基酸,如组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缬氨酸、精氨酸等,因此它们体内存在一类专性胞内共生细菌,该菌是呈卵形或球形的革兰氏阴性菌,隶属于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布赫纳氏属(Buchnera)(Munson et al,1991),其能够为蚜虫寄主提供必需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对于蚜虫营养代谢和正常发育有重要贡献(Munson et al,1991;Douglas,1998;Sandström et al,1999;黄晓磊等,2011)。

蚜虫与其胞内共生细菌的相互作用

蚜虫与其胞内共生细菌的相互作用

展望:
植食性昆虫的食性和营养,在昆虫与植物间的关系中处于最为重 要的低位,这些问题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因研 究技术的提高,对有关问题的研究引广泛的兴趣,使得在近期内可能 有重要发展。对于植食性种类的食性问题的澄清,无疑对其他食性的 种类有关问题的解决能有极大的帮助。这些方面的成就有必定会大大 丰富昆虫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冯利,孙玉诚,等.蚜虫-内共生菌的互利共生研究综述[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6): 65~68. 苗雪霞,丁德诚.蚜虫与其胞内共生菌的相互作用[J].生命科 学,2003,15(4):243-247. 黄晓磊,刘琳,乔格侠.蚜虫与其初级内共生菌进化关系:假说及演化机理[J]. 昆虫学报. 2011, 54(5): 582-588. 王兴亚,李学军,张广学.谈蚜虫的行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5, 23(4). 薛宝燕, 程新胜, 陈树仁, 魏重生.昆虫共生菌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 志.2004,16(3):188-189. 胡祖庆,赵惠燕,胡想顺,等.共生菌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6):163~物的另一重要功能是相当于动物的“肾脏”,它 能将寄主废弃的氮进行脱毒和再循环。脱共生蚜虫谷氨酸水平的提高 反映了它能经谷氨酸合成酶将废弃的氨转变为谷氨酸。换句话说,谷 氨酸是氨的一种脱毒产物,是由于脱共生蚜虫中氨浓度大量增加引起 的。这一现象也表明,共生蚜虫中的细菌进行了废弃氨的循环,从而 使氨浓度下降。
蚜虫与其胞内 共生细菌的相互作用
专业:农药学 导师:胡兆农 姓名:何振宇

昆虫共生菌: 指存在于昆虫体内特定部位的微生物,它与宿主昆虫相互依赖、相 互影响、协同进化。宿主昆虫为共生菌提供稳定的小生境和营养成分, 共生菌则帮助宿主合成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的营养物质,降解宿主体 内的有毒物质,协助宿主消化特殊食物。 昆虫对食料植物的选择性: 狭义的食性: 为对植物的趋性以及到达植物上以后咬食和保持不断取食等一系列 反应中所表现的特点。 广义的食性: 在含义上等于昆虫依靠何种植物能建立种群的规律,其间除了包括 上述的一系列反应之外,还牵涉到昆虫对营养成分的消化利用和某些 有毒物质的适应和克服。这样便和昆虫代谢发生了联系(钦俊德,昆虫 学报,1962,11(2))。

节肢动物共生菌Cardinium的研究概况

节肢动物共生菌Cardinium的研究概况

节肢动物共生菌Cardinium的研究概况庞淑婷,江婷婷,汪亮,施祖华3(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杭州310029)摘要:共生菌在节肢动物中普遍存在,与寄主形成互惠共生关系,协同进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对寄主的生长、生殖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

Cardinium是最近定名的、在节肢动物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共生菌,可以通过诱导细胞质不亲和、孤雌生殖和雌性化等方式调控寄主生殖,改变寄主适应性,以利于其分布和传播。

本文综述了Cardinium研究的基本概况,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 键 词:Cardinium;共生菌;细胞质不亲和;孤雌生殖;雌性化中图分类号:Q14312;Q93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9261(2010)022******* An Overvie w of R esearch on Symbiont Cardinium in ArthropodPANG Shu2ting,J I ANG T ing2ting,W ANGLiang,SHI Zu2hua3(Institute of Insect Science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29,China)Abstract:Symbionts are very comm on in arthropods an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ecology and ev olution of their hosts.They symbiose with hosts,affect the growth and propagation of hosts,and benefit from each other.Cardinium is a recently described bacterium from the Bacteroidetes group,widely distributed in arthropods.It is inv olved in diverse reproduction alterations of its hosts,including cytoplasmic incom2 patibility,parthenogenesis and feminization.The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h progress and potential appli2 cations of Cardinium.K ey w ords:Cardinium;symbionts;cytoplasmic incom patibility;parthenogenesis;feminization共生菌广泛分布于节肢动物中,可以影响寄主生态互作,供给寄主食物中缺乏的营养,调控寄主生殖方式,对寄主的生态学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遍, 而且有别于布赫纳氏菌的种群动态等特征, 垂直传递可能不是次生内共生菌的主要传播方 式, 个体间的水平传递可能是其主要传播途径。 如蚜虫可能通过取食其它蚜虫分泌的含有次生 细菌的蜜露, 也可能通过寄生蜂在寄主蚜虫间
[><] 的寄生产卵等方式实现水平传播 。但有关

在胚胎和幼龄蚜虫体内的菌胞聚集在一起 呈 “C” 形分布, 位于肠道的侧面, 称这一结构为 含菌体 ( 1(9&’.06& 0’ 67#&906&) 。在含菌体周围
[#, "(] 值及渗透压 。 0-1234. 研究发现, 采用微注
由于布赫纳氏菌只能通过 !"#"# 蚜虫的功能: 蚜虫的卵巢在寄主世代间垂直传递, 而在寄主
["#] 体外环境里不能长期生存 , 故可以把蚜虫 $
布赫纳氏菌共生体系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布 赫纳氏菌的氨基酸和泛酸—合成酶 % 生物合 [&] 成途径均与蚜虫的代谢密切相关 。此外, 共 生菌的生长繁殖也是靠宿主蚜虫来进行调控 的
对蚜虫与其内共生细菌共生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布赫纳氏菌 61,7)$+( 普遍存在于蚜虫
体内特殊的菌胞中,与蚜虫形成专性共生关系, 为宿主蚜虫提供多种必需氨基酸和 0 族维生素。蚜虫 体内的菌胞数量是一个动态变量, 受蚜虫体内、 外环境因子的影响。在某些蚜虫体内菌胞中还发现有若 干种类次生共生细菌, 其功能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与蚜虫的生态学特征有关。对蚜虫与其体内共生菌相 互关系的研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关键词 蚜虫,内共生细菌,布赫纳氏菌,互作关系
[>* ; ><] 播 。但考虑到次生内共生菌存在并不普
于血腔里, 还大量存在于体内的胚胎中。最近, 他 !’(&%8B& 等人初步揭示了菌胞的发育起源, 们利用基因标记物在胚胎内发现了在母体细菌 进入前特定的细胞群 (菌胞亚群) , 确证了人们 曾经基于形态观察得出的结论— — —位于胚胎后 端的细胞核构成未来的菌胞核; 而且在胚胎发 育中发现了另一菌胞亚群, 可能通过胚带迁移 到原生菌胞处吸收布赫纳氏菌
"O%# 年, ’<C9*3 首次报道蚜虫体内存在共 生细菌, 生活在蚜虫体腔内特殊的巨型细胞
["] 内 。P<=D1,9 也曾注意到蚜虫体腔内含有颗
菌胞 ( DC;<>1;C><= 或 @+;><?*1;C><=) , 菌胞内含有 大量的球状细菌, 还发现有一些种的蚜虫体内
[R] 除了含有球状细菌外, 还含有杆状细菌 。
[ ] +?@A 等 !( 。 !"! 蚜虫与其次生内共生菌的关系

利用含同位素的营 !"#"$ 布赫纳氏菌的功能: 养液饲喂, 高温胁迫或抗生素等方法去除蚜虫 体内共生菌的大量研究均证明
[#, !) * !!]
, 布赫纳
氏菌的主要功能是为宿主蚜虫提供多种必需氨 基酸。 +,-../, 和 0-1234. 研究表明, 去除布赫纳 氏菌的豌豆蚜虫体内蛋白质含量约减少 !)5 , 非必需氨基酸 (自由氨基酸) 含量约增加 ()5 ; 去除布赫纳氏菌的黑豆蚜 !"#$% &’(’) 对色氨酸 但正常蚜虫对色氨酸的同 的同化率仅为 6&5 , 化率为 #&5
[>+] 在菌胞外的存活率低所致 。通过对豌豆蚜
(即后来的 !"#$%&’ 将数量众多的球状细菌 布赫 纳 氏 菌) 定义为初生内共生菌 ( 5’.6(’7 , 而把其它杆状或棒状的细菌定 &%803761.0%93) [:] 义为附属共生菌 ( (##&330’7 &%803761.0%93) , 也 有 人 称 之 为 次 生 内 共 生 菌( 3&#0%8(’7 。 &%803761.0%93) 初生内共生菌 $ 布赫纳氏菌 布赫纳 氏 菌 为 球 形 或 卵 球 形, 直径 + ; * 细胞壁类似于革兰氏阴性细菌, 在蚜虫整 6, ! 个生命周期中, 布赫纳氏菌被局限于体内特定 !"# 的细胞 (特称为 “菌胞” ) 内
粒状原生质细胞, 但当时错误地认为这些细胞 是附带的脂肪体, 故称之为 “假卵黄” , 将这些 “假卵黄” 集聚在一起形成的球状细胞称为 “卵 黄球” 。他们的发现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重 要基础。"$"# 年 J/G; 首次对蚜虫体内这种颗 粒状原生质的 “假卵黄” 予以澄清, 即它们是寄 主细胞内、 被局限在特定细胞质内的细菌 。 随着显微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到 "$Q% 年, 除根瘤蚜科 0/;7,<? 在总结前人研究后发现, 27CGG1I<?*9+<、球 蚜 科 89<G3*9+< 和 扁 蚜 科 蚜 总 科 8B7*91*9<+ .1?D+B7*9*9+< 的 某 些 种 外, 的所有种类体内都含有巨大的含菌细胞, 简称
[>* ; ><] 一种螺原体 ( 35.’05B(36() 。这些次生内共
。菌胞通常是巨
大的细胞, 如体重 : 6/ 的豌豆蚜成蚜含有大约 菌胞平均直径 ?* ! 每个菌胞约 >,, 个菌胞, 6, 含有 +@ *,, 个细菌, 占细胞质体积的 4,A 。 在蚜科孤雌生殖型豌豆蚜中, 除了在短期的卵 巢感染阶段外, 很少在菌胞外发现布赫纳氏菌, 少量逃入血腔的细菌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或破
[’, &, #, "(]
射方法将布赫纳氏菌细胞注入蚜虫血腔后, 布
["!] 赫纳氏菌会迅速消解 , 这说明蚜虫的抗菌能
力强, 还是布赫纳氏菌对体腔内酸碱度、 渗透压 等状况的忍受能力差, 还不清楚。另外, 崔晓峰 等人对桃蚜 *+,-% ")./$/’) ( ;13</,) 的研究表明, 布赫纳氏菌的 =,->? 蛋白可能参与了宿主蚜虫 传播 多 种 植 物 病 毒 病, 如马铃薯叶卷病毒
[*] 坏 。布赫纳氏菌通过卵巢在蚜虫亲代与后代 [>,]
生细菌被局限在菌胞周围的鞘细胞中, 或分散 或聚集于蚜虫血腔中, 另外在脂肪体细胞和缺
[>*] 失布 赫 纳 氏 菌 的 含 菌 细 胞 中 也 偶 有 发 现 。
间垂直传递, 孤雌胎生蚜虫胚胎发育进行到囊 胚期从原卵区挤出时, 共生菌从菌胞中放出, 与 卵巢的卵泡上皮细胞接触, 通过胚孔进入囊胚,
(批准号:L#LM#!LM)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G@BN ,5+/& <9/& ;, ! !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修回日期: !##%-#$-#M, !##%-"#-!%, !##%-"!-#" 再修回
・ ::: ・
昆虫知识
L$.%&3& !"BB&9.% 0M N%9060B0/7
[L] [!]
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不 断发展和应用, 使得近十几年来关于蚜虫体内 共生 细 菌 的 研 究 有 了 很 大 进 展。 "$$" 年, E/,=1, 等根据这种内共生菌的 Ř#- 亲缘 关 系 相 近,将 其 分 类 地 位 定 为 朊 细 菌 门 (! , 肠 2?1><1@+;><?*+, -2?1><1@+;><?*+ ) !朊细菌组 杆菌科 T,><?1@+;><?*+;<+<, 并把它们归入一个新
! ( !"##$%$ "& ’#()* ’+"*$,*-") , 0+1-2*,3! .()/-)% 0%+-,1#*1+(# 2)-3$+4-*5 , 4+,5*,3 !"##$%, 67*,+)
21*#%&’# 89:+,;<= *, *,><?+;>*1,= @<>A<<, +B7*9= +,9 >7<*? =CD@*1>*; @+;><?*+ +?< ?<:*<A<9& E1=> +B7*9= B1==<== @+;><?*+ 1F >7< 3<,/= 61,7)$+( *, <,91=CD@*1,>*; DC;<>1;C><= +,9 >7< +==1;*+>*1, *= 1@G*3+>< F1? @1>7 B+?>,<?=& 61,7)$+( B?1:*9<= <==<,>*+G +D*,1 +;*9= +,9 0-:*>+D*,<= >1 +B7*9=& H7< +@/,9+,;< 1F DC;<>1;C><= *= + :+?*+@G< 9<B<,9<,> /B1, <,91@*1>*; +,9 <I><?,+G <,:*?1,D<,>+G F+;>1?=& J1D< +B7*9= 7+:< =<;1,9+?C =CD@*1,>=, *& <& @+;><?*+ >7+> +?< D1?B71G13*;+GGC 9*=>*,;> F?1D 61,7)$+( *, DC;<>1;C><=& H7< F/,;>*1, 1F =<;1,9+?C =CD@*1,>= +?< ,1> F/GGC /,9<?=>119 @/> B?1@+@GC +==1;*+><9 A*>7 <;1G13*;+G B<?F1?D+,;<= 1F +B7*9=& J1D< K/<=>*1,= +?< ><,>+>*:<GC B1=<9 F1? F/>/?< ?<=<+?;7& 3$0 4)%/* 摘 要 +B7*9, <,91=CD@*1,>*; @+;><?*+, 61,7)$+(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