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2017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黑体/小四)课程代码:16040703(16115402)课程名称:城市社会学英文名称: URBAN SOCIOLOGY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学时:社会学、行政管理专业48学时,社会工作专业32学时学分:社会学、行政管理专业3学分,社会工作专业2学分适用对象:社会学、行政管理、社会工作、文化产业管理考核方式:集中/分散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学研究方法二、课程简介《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专业重要的分支学科,也是城市规划、建筑学、人文地理等不同学科的交叉学科。
它起源于美国社会学研究,也是美国社会学的起源,在工业化后的城市化问题研究中逐渐成为社会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在社会学界第一个引入空间概念,注重环境与人的互动关系,提倡在空间环境中考察人类社会的建构及内在问题。
在发展过程中,从人类生态学派到新城市社会学派,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视角。
本课程重在介绍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以及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议题。
Urban sociology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sociology. It is also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such as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human geography. It originated from the sociolog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also the origin of American sociology.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Sociology in the study of urbanization after industrialization. I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pace first in the community of sociology, pays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human beings, and advoc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society and its internal problems in the space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school of human ecology to the new urban social school, 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uniqu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Chines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urban sociology and the research topics of urban sociology.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理论学习,理解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理解城市化过程及其主要问题;理解有关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地域规律;理解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理解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理解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等。
城市社会学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与理论

伦敦全景
伦 敦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1、同心圆模型 1929年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Ernest W.Burgess) 提出 (1)基本内容:城市内部结构由5个同心圆地带组成 第一带是中心商务区 第二带是过渡带。 第三带是工人住宅带。 第四带为中产阶级住宅带。 第五带是通勤带。
2、评价
(1)优点 第一,基本上反映了20世纪初西方城市的带状现象。 特别是过渡带,今天仍可以在某些地方看到其以某 种方式存在着。 第二,动态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元 结构城市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提出新的办 法。 (2)缺点 同心圆模型过于理想及对其它因素考虑较少(例 如没有考虑街区、地形、交通等)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与理论
•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
•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
• 新城市社会ban) • 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体 • 以其自身优势聚集不同文化、职业、语言背景的居 民,居民有一定的匿名性。 • 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 文化、服务等中心。 • 聚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织,居民具有 较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活动趋于专业化。 • 城市社会契约基础是法律、法规。 • 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时间观念强,相互间竞争激 烈。
4、折衷学说
1954年爱里克森(E.G.Ericksen)综合上述三种理论 的优点,提出了“折衷学说”。
(1)基本观点
认为中心业务地区,从城市中心向 外呈放射状延伸,在中心业务地区 外侧为大工业地带。住宅区则分布 于放射的中心业务地区之间。
(2)评价 此理论符合欧洲某些城市地域的分化状况, 更适用于分析工业城市的地域结构。
希腊雅典的卫城建在城中岩丘顶部
三、城市与自然环境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二)一、课程说明1、开课的意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1)开课的意义运用城市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城市发展,不仅是把握城市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是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认识和理解的一条必经途径。
因此,学习城市社会学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城市发展、关注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课程的性质本课程的开课对象是社工专业学生,属于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将了解如何运用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去分析社城市发展,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实事求是地把握和体察当代中国的国情,运用城市社会学知识,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
(3)目的与任务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2、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基本概念与经典理论;了解城市起源与发展、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规划、管理等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认识城市化、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与城市社会问题的关系,如何应用城市社会理论与方法解决城市社会发展问题。
二、大纲本文第一章: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一些概念识记:1、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规模管理总的战略思想,它为未来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2、城市性状态:人类聚居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人格模式。
3、沃思认为众多、居住密集和异质性是城市居民的三个基本特征,城市居民的其他社会心理特征以及生活方式的特点均是由此决定的。
第二节: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识记:1、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
城市社会学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 绪论
一、城市社会学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二、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四、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二、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城市的
研究。而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城市社
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是 工业革命的产物,其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的 美国。
(一)早期城市社会学研究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 1887 年出版了代表 作《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在这本书里,他将 人类社会抽象成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和以 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两种理想化类型。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则分别以“机械团 结”和“有机团结”来描述农村和城市的特征。
(一)早期城市社会学研究
(三)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城市社会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 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人类生态学派和 社区学派,在20世纪40年代后合流,被结构功 能学派取而代之。
包头市北梁棚户区
(三)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随着对城市研究的深入,城市社会学理论 呈现出学派林立的局面。1965年,在《城市社 会的理论与研究》一文中,美国社会学家斯鸠 伯格(Gideon Sjoberg)将这些理论划分为八 大流派。
(二)城市社会学的创立
城市社会学的系统研究起源于美国,1893 年,社会学家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创建了美国 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学系。芝加哥大学成为城市 社会学研究的基地。罗伯特·帕克、伯吉斯、 麦肯齐和沃斯是芝加哥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 他们对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城市社会学的创立
芝加哥学派的第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是罗伯 特·帕克(Robert Park)。1916年,帕克发 表《对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 意见》一文。在该文中,帕克把自己的学说称 之为“区别于动植物的生态学研究”的“人文 生态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类生态学。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在
城市社会学中,存在着多种理论,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
理论:
1. 资源依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是由于人们
对资源的需求和利益的追求。
城市的规模和功能扩张是为
了满足居民的需求,而居民则在城市中获得资源和机会。
2. 人类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
城市的结构和动态是由人类活
动和环境条件共同塑造的。
3. 社会交往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中个人和群体之间的
互动和社会关系。
它研究人们在城市中如何相互依赖、互
动和形成社会网络。
4. 集体行动理论:这一理论研究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在城市中的发展和影响。
它关注社会变革和政治动员如何在城市中发生和推动。
5. 都市化理论:这一理论研究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它关注城市发展和变革如何影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生活方式。
6. 社会空间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它研究城市空间如何塑造社会关系、身份认同和权力结构。
这些理论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和城市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城市社会学课件

大河流域 农业文明
村庄 城市
最早的城市所以发源于这些大河流域,主要是因为文明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 而大河流域是最适合农业与畜牧业发展的地方。农业文明必然导致固定的村庄 出现,而村庄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超越村庄的组织形式和聚合中心的出现, 则最终导致城市的产生。
两河流域: 乌尔城、巴比伦城
尼罗河流域:底比斯城
2. 是否有大大超过村落文化的创造力和创 造物,比如金字塔、超大型墓葬、大型 水利工程、巨大的城墙等。
3. 是否存在的明确的劳动分工,一定数量 的非农业人口,明显的社会等级或阶级。
4. 文字发明
第二章 古代都城、城邦与帝国 —— 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500年
第二章 古代都城、城邦与帝国 —— 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500年
罗马城表现了罗马文化的精髓: 开放性的城市中心广场 富丽堂皇的公共建筑 规模巨大的排污明沟、输水渡槽以及筑路工程
古罗马时期的兵营城
古罗马城
中华帝国与都城
西方的古代时期,大体相当于中国的从西周(约公元前1100年)到南北朝这段时 期(公元500年),所经历的朝代有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 南北朝。
第一部分 城市与城市社会学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第二章 古代都城、城邦与帝国 第三章 公元500年后的城市与文明 第四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第五章 城市社会学学派与发展脉络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什么是城市?
2万人以上的聚集地就是城市,在此规模以下的聚集地则 是农村。而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是“大城市”
第三章 公元500年后的城市与文明 —— 公元500年至1500年
第一节 欧洲商业文明与自治城市
城市从衰落到重新崛起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5月20日1:30-3:30于205考试(十三周周一)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1、城市社会学亦称都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生态系统(芝加哥学派)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经济、文化系统。
(2)城市的社会问题A涂尔干《自杀论》失范型、宿命型、利己型、利他型。
B 沃思:城市规划、管理C卡斯特:住宅、医疗。
(3)城市化(4)研究城市的生活方式(5)城市社会关系,帕尔。
3、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课题:(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4)城市社会结构(5)城市化(6)城市文化(7)城市社会问题(8)城市规划(9)城市社会管理4、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概念——范畴——理论体系(研究方法)5、城市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与社会学:一般与特殊;指导与被指导(2)与城市学科群: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
第二节: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早期城市社会学的研究1、滕尼斯:1887年《社区与社会》中礼俗社会对应乡村;法理社会对应城市。
2、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机械团结——乡村——同质性——环节社会;有机团结——城市——异质性——组织社会。
3、齐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1)善于计算,追求精神(2)在经受过多的刺激,产生厌倦心理(3)都市个人在精神追求、美感理念等方面呈现出衰退之势(4)出现新的个性:自由与独立性;追求区别于他人的个性。
4、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城市共同体。
东西方城市差别的具体表现:(1)东方的城市并没有像西方城市那样有一套特殊的适用市民的实体法或诉讼法,也没有自由市民。
(2)东方城市基本没有自律性的行政,一般而言,东方城市在行政上从属于中央集权制;西方城市的权利是分散的。
(3)东方城市的社会组织是以亲属氏族等为基础的;西方城市的社会城市则以个人组织为基础。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引言城市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和城市社会关系的学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全球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社会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探讨城市社会学对我们理解和改善城市社会的重要性。
一、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1. 城市城市是指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社会功能复杂的居住地区。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城市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活动的中心。
2.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现象和城市内外的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城市如何塑造个体和社会、城市内的社会结构、城市居民的行为、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研究这些问题,城市社会学可以提供对城市社会的深入理解。
二、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可以设计问卷来了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社会关系等信息,从而揭示城市社会的一些特征和规律。
2. 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
通过亲自观察城市中的人群活动、社会组织、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情况,研究人员可以获取更直观的数据,并且可以深入理解城市现象和城市社会的特点。
3. 访谈与深度访谈访谈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可以与城市居民、社会组织的代表或者城市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观点、经历和想法,从而获取更深入的信息和洞察。
三、城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1.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城市社会学研究了城市化的动态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人员探讨了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等问题,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城市社会结构与差距城市社会结构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研究人员关注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包括阶级差距、种族差异、性别差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多项选择题1(5分)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A)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B)治理就是一个过程√•C)治理就是一整套规则•D)治理不就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就是持续的互动√•E)治理就是协调√治理的特征主要包括:•A)治理的基础不就是控制,而就是协调√•B)治理不就是一种正就是的制度,而就是持续的互动√•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D)治理就是自上而下的•E)治理不就是一整套规则,而就是一个过程√2(5分)制度的文化主要由哪些层面构成?•A)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B)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基本层面√•C)理性设计与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面√•D)民风民俗•E)机构、组织与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3(5分)现代化的城市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A)商业化•B)信息化√•C)全球化√•D)知识化•E)城市化√4(5分)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包括•A)采纳阶段√•B)接触阶段√•C)显现阶段√•D)融合阶段√•E)选择阶段√5(5分)城市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A)针对外来人口的社会福利体系•B)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系√•C)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D)针对军人家属的设置福利体系•E)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6(5分)城市文化冲突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A)经济型•B)时代性√•C)民族性√•D)社会性•E)区域性√7(5分)治理与统治的区别在于•A)权力的时限不同•B)行为主体不同√•C)权力运用的方式不同√•D)服务的对象不同•E)权力配置的形式不同√8(5分)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包括•A)两面性√•B)紧迫性√•C)不确定性√•D)高风险性•E)社会性√9(5分)城市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A)娱乐休闲的功能√•B)社会规范的功能√•C)社会化的功能√•D)经济发展的功能•E)社会融合的功能√10(5分)流动人口在融入地的社会融入模式有哪些?•A)选择型√•B)隔离型√•C)多元型√•D)融合型√•E)融入型√11(5分)社区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哪些?•A)社区就是一套完整的组织网络系统√•B)地域性居住单位√•C)具有一定时间持续性与地域性连带的社会组织单位√•D)社区经济基础•E)社区意味着一种结构、一种意识与一种秩序√12(5分)城市的特性包括:•A)多样性√•B)法理性√•C)匿名性√•D)聚集性、信息性√•E)异质性√13(5分)心态文化就是指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A)民风•B)价值观念√•C)申美情趣√•D)民俗•E)思维方式√14(5分)我国城市社会保障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A)现行社会保障的法制不健全√•B)覆盖面太窄√•C)资金缺口大√•D)参保者的意识不健全•E)整体缴费水平太高√15(5分)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趋势主要有•A)住宅郊区化与土地资源问题√•B)居住空间的分异与隔离√•C)特殊群体的住宅问题√•D)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微观机制•E)弱势群体的住宅问题√16(5分)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导致了下列哪些问题?•A)社会生活被侵蚀√•B)生态环境破坏√•C)城市结构瓦解√城市文化的功能•D)城市公共服务滞后•E)阶层分化隔离√17(5分)文化资本具有哪些特性?•A)不可转换性•B)增值性√•C)主体的不可分割性√•D)社会延展性•E)不可继承性√18(5分)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A)政府政策动力机制√•B)工业化动力机制√•C)产业结构变迁演进型动力机制√•D)农村富余劳动力迁移•E)多元化主体推动的动力机制√19(5分)城市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趋势主要有•A)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共存√•B)全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共存√•C)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共存√•D)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共存•E)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共存√20(5分)文化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A)社会关系与社会组织要素√•B)精神文化要素√•C)语言与符号要素√•D)物质产品要素√•E)规范体系要素√1(5分)社区治理的主体包括•A)社会组织√•B)党政组织√•C)居民√•D)社区志愿者√•E)营利性组织√4(5分)下列哪些属于城市文化的特征?•A)辐射性与反辐射性√•B)开放性与兼容性√•C)集中性√•D)多元性√•E)法治性√9(5分)城市文化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哪些要素?•A)物态环境、经济发展√•B)城市文化设施√•C)时间维度√•D)空间特征√•E)制度与规章√11(5分)文化融合的过程主要包括•A)整合√•B)建设•C)撞击√•D)接触√•E)筛选√16(5分)国际现代建筑学会于1933年发表的《雅典宪章》认定现代城市有哪些功能•A)交通√•B)娱乐•C)工作√•D)居住√•E)休憩√20(5分)社区按照空间特征可以将社区分为:•A)整体社区•B)局部社区•C)专能社区√•D)法定社区√•E)自然社区√7(5分)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A)居住与就业地点的空间失配√•B)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C)开发商规划趋于商业化•D)政府没有长远规划•E)土地财政以及房地产税的问题一、多项选择题3(5分)信息化给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主要包括: •A)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增强•B)影响的范围更加扩大•C)给危机的救治带来极大的挑战•D)危机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E)使事故得以扩散的途径增多4(5分)城市实地研究的方法主要有:•A)参与法•B)问询法•C)跟踪法•D)访谈法•E) 城市实地研究观察法5(5分)社区治理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A)居民•B)社会中介组织•C)驻社区单位•D)社区组织•E)党政组织6(5分)根据城市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概括为:•A)城市文化建设机制•B)城市制度文化建设•C)城市形象•D)城市社会成员素质的培养•E)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7(5分)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流派主要有:•A)结构主义学派•B)区位论学派•C)行为学派•D)社会生态学派•E)景观学派8(5分)流动人口的()决定了流动人口在进入城镇地区后,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适应。
•A)收入水平•B)社会政策与经济制度•C)流入地居民对待外来人口的态度与行为•D)流入地的宏观背景•E)社会经济特征及思维观念9(5分)所有的儿童福利服务都就是应该就是免费的,这就是国家最应该投资的领域。
•A)正确10(5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就是由哪些主题建构起来的?•A)同心圆•B)集体消费√•C)都市社会运动√•D)对城市的权利√•E)空间的生产√11(5分)芝加哥学派主要采用了()来描述社会群体在城市的空间分布。
•A)民族•B)生命周期•C)种族•D)阶层•E)阶级12(5分)开发商的哪些行为对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问题就是有影响的?•A)征收高额税收•B)人为的STP策略√•C)价格合谋策略√•D)加大对空间资源的占有√•E)囤积土地√13(5分)在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就是一个包容甚广的概念,它与中国的“社会保障”的外延有本质不同。
•A)基本相同•B)错误14(5分)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主要包括民政福利与职工福利两大部分的内容。
•A)解放初期•B)错误15(5分)城市文化的结构的要素主要包括:•A)文化设施、产品•B)制度与规章•C)舞物态环境•D)时间维度•E)空间特征16(5分)孔德认为影响人类社会向实证社会前进的因素包括:•A)民族性•B)气候•C)道德价值•D)人口•E)死亡一、多项选择题1(5分)风险社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A)风险的信息化•B)风险的人化√•C)风险的普遍性√•D)风险的物化•E)风险的制度化√2(5分)我国的城市公共危机主要分为:•A)公共政治事件•B)自然灾害•C)社会安全事件•D)事故灾难•E)公共卫生事件4(5分)芝加哥学派主要采用了()来描述社会群体在城市的空间分布。
•A)民族•B)阶级•C)种族•D)阶层•E)生命周期5(5分)在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就是一个包容甚广的概念,它与中国的“社会保障”的外延有本质不同。
•A)错误•B)基本相同12(5分)美国的城市化就是内生型的而不就是外激型的。
•A)错误•B)就是外激型而不就是内生型的16(5分)基层自然社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A)居住区•B)居住小区•C)居民大院•D)居住生活单元•E)里弄17(5分)美国城市化的发展迄今已有100年的历史。
•A)200年•B)错误18(5分)流动人口的()决定了流动人口在进入城镇地区后,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适应。
•A)社会政策与经济制度•B)流入地的宏观背景•C)收入水平•D)社会经济特征及思维观念•E)流入地居民对待外来人口的态度与行为19(5分)全面整合的危机管理模式代表着:•A)一种危机管理的整合流程√•B)一种危机管理的基本制度安排√•C)一种危机管理的组织体制√•D)一种危机管理的哲学与理念√•E)一种危机管理的科学方法√20(5分)城市居民的高密度聚居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带有表面性、短暂性、局部性与匿名性,这导致了人们的势利与世故,以及社会流动的减少。
•A)社会流动的增加•B)错误城市的社区建设起源于:•A)慈善活动√•B)政府救助•C)民间援助行为√•D)社会福利救助活动√•E)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