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附复习要点《声音》_0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声音》归纳整理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声音》归纳整理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声音》归纳整理《声音》单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1《听听声音》•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声音有什么特点呢?声音会有大小:老师讲话一般比学生声音大,也就是强;声音会有高低:当音乐课唱“1”、“2”、“3”时,“3”的音高一些。

综合总结:老师与学生同时唱“1”、“2”、“3”中的“3”时,发现老师的声音响,也就是说,在唱相同的音高时,老师的声音比较大比较强。

声音会有长短:当火车接近我们时,拉响的汽笛声会让人感到声音变短,当火车远离我们时,拉响的汽笛声会让人感到声音变长。

声音会有方向: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但是,当把声音对准一个方向时,声音将以那个方向为主进行传播,就象老师同样站在教室门口,脸向内说话与向外说话时,学生听到的声音大小会有很大差别。

我们可以用哪些常用自制工具来听出音高?1 .敲击装不同水量的杯子2.相同的力敲击两支大小不同的音叉3.相同的力击打长短不同的钉子4 .拨动紧绷程度不同的橡皮筋几点补充:1.音的高低不随敲击或弹动的力量改变2.不同的力施加到物体上时,力量大的那次发出的声音较大-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什么是振动?振动是物体围绕形变以前的原始点作左右周期性运动的过程,即物体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让物体产生振动?敲锣打鼓、拨动钢尺与皮筋、空中挥舞长木棍、对着鼓面大喊、让水从高处流下等。

把音叉接触水面,水面会有什么现象?再把音叉插入水中,水又有什么现象?水面会有波纹产生,就象一粒小石子扔到水中产生涟漪一样;当音叉插入水中,会发现水面象沸腾一样,水珠向上跃起。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单元复习提纲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单元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声音》单元复习提纲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是,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能听到各种声音。

我们一般用来高、低、强、弱描述听到的声音。

2、当我们听到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后,仔细发现这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物质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随之消失。

3、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用同样的力击打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我们发现:大小音叉都会产生振动,发出音高不同的声音,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4、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就是振动。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说话时,手摸到喉头感觉手很麻,这是因为喉头的声带在振动。

用力弯曲钢尺,钢尺不会发声;轻轻拨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

我们观察到钢尺发声时的现象是钢尺在不断重复地做上下往返运动。

5、许多物体的长短或粗细发生变化时,它所发出的声音也会发生变化。

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造了许多乐器,如吉他、小提琴、黑管等。

6、解放军战士在入伍前,要通过严格的体检。

体检时测听力,医生用手握住一个发生器在被测试人的身后,将发声器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移动,这是在检测被测试人对声音的远近和方位的判断能力。

7、感受声音高低的变化的实验中,敲击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并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听到的声音。

敲击杯口时,声音是杯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杯中水越满则容器口距离水面的空气柱越短,那么声音就越高;敲击杯身时,声音是杯中水柱振动产生的,水越满水柱就越长,那么声音就越低。

8、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长短、粗细、大小和振动速度的快慢有关:振动物体短的、细的、小的和振动快的发出的声音高;振动物体长的、粗的、大的和振动慢的发出的声音低。

9、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总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是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能听到各种声音。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用同样的力击打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小音叉振动的快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大音叉振动的慢发出的声音音调低。

3、用不同的力击打同一个物体,轻轻击打时发出的声音音量弱,重重击打时发出的声音音量强。

4、振动是指: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5、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6、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7、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

)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例如锣面虽然停止敲击,但是锣面还在振动,)。

8、声音有强弱、高低、长短的不同。

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观察到物体的振动。

人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9、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用字母dB表示。

10、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用字母Hz表示。

它表示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11、小常识:①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②振动的物体有松有紧,(如:橡皮筋)紧的声音高,松的声音低。

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如:橡皮筋)用力拨声音就强,轻轻拨声音就弱③振动的物体有粗有细,(如:琴弦)细的声音高,粗的声音低。

④振动的物体有长有短,(如:钉子)短的声音高,长的声音低。

⑤振动的物体有大有小,(如:碗)小的声音高,大的声音低。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复习提纲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的单位为分贝。

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音高的单位为赫兹。

4、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5、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声音能在固体(桌子)、液体(水)、气体(空气)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6、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

7、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震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引起鼓膜振动。

耳朵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8、保护我们的听力的措施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控制发声源、限制传播过程、保护耳朵。

Q:看下面这张图,同学C在写字,同学A和同学B都能听到同学C写字的声音。

请问:(1)同学A和同学B谁更快听到同学C写字的声音?为什么?答:同学A更快听到。

因为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比气体(空气)快。

Q:完成下图 Q:为什么道路的两边种树有什么作用?答:1.降低噪音2.净化空气3.增加绿化Q:电视遥控上的音量键调节的是电视声音的(A)。

A.强弱B.高低C.高低和强弱Q:耳朵中将声音转化为振动的部位是( C )A、耳蜗B、听小骨C、鼓膜Q:古代人们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来判断有无马群到来。

运用的原理是: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 B )A、慢B、快C、一样C1。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3单元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3单元

第三单元《声音》基础知识§3—1听听声音填空1、音叉是一种发生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在自然界中听到的声音有风声、海浪声、雨声;在生活中听到的声音有机器声、飞机声、音乐声。

3、用相同的力分别击打大音叉和小音叉,大音叉产生的声音低,小音叉产生的声音高;轻轻击打和用力击打同一个音叉时,轻轻击打产生的声音弱,用力击打产生的声音强。

§3—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填空1、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的作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3、人能够发声,是因为人体有一个能够振动的器官——声带。

4、我们身上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鼓膜。

二、解释:三、振动物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的作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四、问答题:列举实验中的三个现象来证明声音的产生。

答:①轻轻敲击小鼓,鼓皮振动,发出声音;②轻敲音叉,音叉振动,发出声音;③轻拨钢尺,钢尺振动,发出声音。

§3—3声音的变化一、填空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2、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3、很多物体的长短或粗细发生变化时,它所发出的声音也会发生变化。

4、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它表示的是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

二、判断1、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音高的单位是分贝,音量的单位是赫兹。

(×)3、轻轻拨动钢尺与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

(×)4、拉紧橡皮筋,再弹拨,振动加快,发出的声音变强。

(×)5、拉动橡皮筋,橡皮筋不能发出声音。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全册)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

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鹂鸟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拔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克不及)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德律风”,声音主如果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

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

依赖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类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发(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号,(大脑)吸收到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1.声音的(上下)可以用(音高)描述。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第一课听听声音★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 ,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

)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

3、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 ,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5、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单位:分贝(dB)★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

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单位:赫兹(HZ)。

他表示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

运用:1、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 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2、拨动皮筋,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3、振动的物体有粗有细,粗与细比较,哪个音高?细的。

例如:拨动琴弦时, 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4、振动的物体有厂有短,长与短比较,哪个音高?短的。

例如: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5、同样的力去击打不同的音叉,声音的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答:音高不同,大音叉音低,小音叉音高。

6、不同的力去击打同一个音叉,声音的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答:音量不同,用力大的声音强,轻轻击打声音弱。

第四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 ,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2、尺子伸出桌面越短, 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 发出的声音越低。

第五课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科学四上第三单元概念

科学四上第三单元概念

科学四上第三单元《声音》复习提纲班级姓名学号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也摸不到它,但是,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能听到各种声音。

我们一般用来高低、强弱等描述听到的声音。

2、当我们听到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后,仔细发现这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物质的振动就没有声音,当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随之消失。

3、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用同样的力击打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我们发现:大小音叉都会产生振动,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4、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就是振动。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声带在振动,发出声音。

感受振动的器官是耳朵。

用力弯曲钢尺,钢尺不会发声;轻轻拨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

5、许多物体的长短或粗细发生变化时,它所发出的声音也会发生变化。

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造了许多乐器,如吉他、小提琴、黑管等。

7、书本P57的耳的结构示意图。

记住各部分的名称,会填图。

8、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长短、粗细、大小和振动速度的快慢有关:振动物体短的、细的、小的和振动快的发出的声音高;振动物体长的、粗的、大的和振动慢的发出的声音低。

9、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

它表示的是物体1秒钟振动的次数。

10、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11、一把尺子伸出桌面10CM,重拨,振动幅度大,声音强,轻拨,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12、一把尺子,伸出桌面10CM和4CM,拨动:尺子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音高越低,尺子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音高越高。

13、4个杯子,1号杯装水最多,4号杯装水最少,敲击时,1号声音要低,4号声音要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