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第一学期OS课程设计任务书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是学生学习完《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训练,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系统的原理及实现方法,加深对操作系统基础理论和重要算法的理解,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设计要求:从课程设计的目的出发,通过设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达到以下教学要求:1、鼓励并优先个人独立选题设计,可从下面设计题目中选择,也可以自拟相关题目;如要合作,每组最多两名同学,且设计文档不能相同;2、题目选定后报给班长,班长要注意班级内题目的平衡,根据所选题目进行协调,不要都选一样的题。
3、设计完成后由老师进行统一答辩,答辩时不能对自己提供的设计进行讲解的同学,视为抄袭;4、要求每位同学写出一份详细的课程设计报告(A4纸),同组者程序相同,但报告要自己独立完成。
5、最后每位同学要将自己的设计报告和电子文档(包括报告和源程序)交给学习委员,并由学习委员统一刻盘后上交。
三、设计内容:课题一、编制银行家算法通用程序,在实现资源分配时,能够有效地避免死锁的产生。
课题二、处理机调度算法设计目的:在多道程序和多任务系统中,系统内同时处于就绪状态的进程可能有若干个。
也就是说能运行的进程数大于处理机个数。
为了使系统中的进程能有条不紊地工作,必须选用某种调度策略,选择一进程占用处理机。
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模拟处理机调度算法,以巩固和加深处理机调度的概念。
设计要求:1.进程调度算法包括:先来先服务算法、时间片轮转法,短作业优先算法,动态优先级算法2.可选择进程数量,每个进程由一个进程控制块PCB来标识。
3.根据个人能力可实现其中的两种以上调度算法。
课题三、用多进程同步方法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设计要求:(1)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有界缓冲区进行操作后,即时显示有界缓冲区的全部内容,当前指针位置和生产者/消费者线程的标识符.(2)生产者和消费者各有两个以上.(3)多个生产者或多个消费者之间须有共享对缓冲区进行操作的函数代码.提示:(1) 有界缓冲区可用数组实现.课题四、设计一个虚拟存储区和内存工作区,编程序演示下述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并计算访问命中率:要求设计主界面以灵活选择某算法,且以下算法都要实现1、先进先出算法(FIFO)2、最近最久未使用算法(LRU)3、最佳置换算法(OPT)课题五、编程序实现下述磁盘调度算法,并求出每种算法的平均寻道长度:要求设计主界面以灵活选择某算法,且以下算法都要实现1、先来先服务算法(FCFS)2、最短寻道时间优先算法(SSTF)3、扫描算法(SCAN)4、循环扫描算法(CSCAN)课题六、编程模拟多进程共享临界资源:要求产生3个进程:1、两个进程模拟需要进入临界区的用户进程,当需要进入临界区时,显示:“进程x请求进入临界区…”,同时向管理进程提出申请;申请返回,表示进入了临界区。
OS课程设计任务书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网络工程专业09-1)一、课程设计题目(任选一个题目)1.模拟进程管理2.模拟处理机调度3.模拟存储器管理4.模拟文件系统5.模拟磁盘调度二、设计目的和要求1.设计目的《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是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性环节之一,是学习完《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后进行的一次较全面的综合练习。
其目的在于加深对操作系统的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操作系统结构、实现机理和各种典型算法,系统地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思路,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并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动向和趋势。
2.基本要求:(1)选择课程设计题目中的一个课题,独立完成。
(2)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3)充分运用前序课所学的软件工程、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相关知识(4)充分运用调试和排错技术(5)简单测试驱动模块和桩模块的编写(6)查阅相关资料,自学具体课题中涉及到的新知识。
(7)课题完成后必须按要求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格式规范,内容详实。
三、设计内容及步骤1.根据设计题目的要求,充分地分析和理解问题,明确问题要求做什么。
2.根据实现的功能,划分出合理的模块,明确模块间的关系。
3.编程实现所设计的模块。
4.程序调试与测试。
采用自底向上,分模块进行,即先调试低层函数。
能够熟练掌握调试工具的各种功能,设计测试数据确定疑点,通过修改程序来证实它或绕过它。
调试正确后,认真整理源程序及其注释,形成格式和风格良好的源程序清单和结果;5.结果分析。
程序运行结果包括正确的输入及其输出结果和含有错误的输入及其输出结果。
6.编写课程设计报告;设计报告要求:A4纸,详细设计部分主要叙述本人的工作内容设计报告的格式:(1)封面(题目、指导教师、专业、班级、姓名、学号)(见附录1)(2)设计任务书(3)目录(4)需求分析(5)概要设计(6)详细设计(含主要代码)(7)调试分析、测试结果(8)用户使用说明(9)附录或参考资料四、进度安排设计在学期的第15、16周进行,时间安排如下:五、成绩评定办法成绩分为优(A)、良(B)、中(C)、及格(D)、不及格(E)五个等级。
OS课程设计__读者写者

兰州交通大学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课程:计算机操作系统题目:进程同步(读者--写者)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日期:2012年12月21日目录1题目 (1)2设计概述 (1)2.1问题描述 (1)2.2采用信号量机制 (1)3课程设计目的及功能 (1)3.1设计目的 (1)3.2设计功能 (1)4总体设计思想概述 (2)4.1功能流程图 (2)4.2开发平台及源程序的主要部分 (3)4.3数据结构 (3)4.4模块说明 (3)4.5源程序 (3)5测试用例,运行结果与运行情况分析 (12)5.1测试用例 (12)5.2运行结果 (12)5.3运行结果分析 (14)6总结与心得 (15)1题目进程同步模拟设计——读者和写者问题2设计概述2.1问题描述模拟用信号量机制实现读者和写者问题,即有两组并发进程:读者和写者,共享一组数据区,进行读写操作,要求任一时刻“写者”最多只允许一个,而“读者”则允许多个。
2.1.1要求允许多个读者同时执行读操作;不允许读者、写者同时操作;不允许多个写者同时操作。
2.1.2读者和写者的相互关系:2.2采用信号量机制1)Wmutex表示读写的互斥信号量,初值: Wmutex =1;2)公共变量Rcount表示“正在读”的进程数,初值:Rcount =0;3)Rmutex:表示对Rcount的互斥操作,初值:Rmutex=1。
3课程设计目的及功能3.1设计目的通过实验模拟读者和写者之间的关系,了解并掌握他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原理。
由此增加对进程同步的问题的了解。
具体如下:1)掌握基本的同步互斥算法,理解读者和写者模型;2)了解windows中多线程(多进程)的并发执行机制,线程(进程)间的同步和互斥;3)学习使用windows中基本的同步对象,掌握相应的API。
3.2设计功能利用模拟用信号量机制实现读者和写者问题:通过用户控制读进程和写进程,反应读者和写者问题中所涉及的进程的同步与互斥。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分三个单元,其中单元1为“我与电脑交朋友”,单元2为“我用电脑学画画”,单元3为“争做键盘小能手”。
单元1通过让学生与接触电脑,玩电脑、用电脑,来认识鼠标和键盘,掌握鼠标的用法,以及学习和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窗口等知识。
其主要任务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对电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养成正确、规范地学习和使用电脑的良好习惯。
单元2是让学生用电脑进行绘画创作。
教学内容是:学会使用一种计算机画图软件,设计并绘制图形,熟练操作鼠标。
本单元从绘画的角度入手:熟悉绘画工具→用线条绘制简单图形→给图画添加颜色→使用技巧绘画→创造绘画作品。
通过绘制一个个作品,逐步掌握电脑绘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画出一幅比较完整的作品。
而且在完成作品、展示作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学习画图,既能掌握计算机处理图形的基本技能,同时让学生熟练鼠标的操作,掌握保存文件的方法,理解复制、粘贴操作,又能培养他们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打下基础。
单元3是让学生掌握打字的规范,考虑到组织教学的方便性,教材自主开发了一款打字软软件,非常适合教学的需要。
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围绕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来安排教学内容。
本单元逐一学习基准键的指法、主键盘区指法、大小写字母和数字符号的切换输入方法、盲打技术,最后还安排了一些比赛项目。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电脑的基本组成,知道各部组成的名称。
(2)会正确地开启和关闭计算机。
(3)学会使用鼠标进行操作,认识windows 操作系统的窗口。
(4)认识电脑中的“桌面”、“任务栏”、“开始”菜单。
(5)简单了解电脑在生活中的应用。
(6)学会启动和退出“画图”软件,掌握应用软件启动和退出的一般方法。
(7)熟悉“画图”软件的“菜单栏”与“工具箱”。
(8)知道画图工具和颜料盒的作用。
刘会远 霍运杰教学任务书

邢台技师学院教学任务书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刘会远霍运杰
在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2013年9月——2013 年11 月),请您完成下列教学任务。
课程班级上课周数周课时进度考核方式钳工机电1201C 10 18 期末鉴定
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应会部分
1、钳工基本功训练:例如锯削、锉削、划线、测量、
钻孔等各项钳工基本操作训练。
2、钳工往年鉴定真题强化训练:例如五边形镶配、
双凹凸盲配、燕尾镶配等课题。
应知部分
1、机械类基础知识:例如制图、公差、液压、量具、
金属材料、机制工艺等理论知识。
2、钳工专业知识:例如划线、锉削、锯削、孔加工
等专业理论知识。
要求
通过学习,让学生达到如下基本要求:
1、通过钳工基本操作训练教学能使学生掌握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且达到中级钳工操作基本要求。
2、通过往年中级钳工鉴定实训真题,能使学生具备中级钳工工艺分析能力且能掌握一切中级钳工实训课题综合操作技能。
3、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复习能使学生达到中级钳工水平的相应基本基础要求。
教研室主任:系部主任审核:
教务处审核盖章:
2012 年8 月30 日。
os课程设计报告

os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OS(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能够运用OS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掌握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和作用。
2.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和输入/输出管理。
3.熟悉常见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和Unix。
4.能够使用操作系统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
5.掌握基本的操作系统命令和操作技巧。
6.能够运用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遵守计算机伦理和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和作用,以及操作系统的四大基本原理: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和输入/输出管理。
1.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和作用:介绍操作系统的概念,解释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分析操作系统的重要性。
2.进程管理:讲解进程的定义、特征和状态,介绍进程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进程的创建、调度和同步。
3.内存管理:讲解内存的分类、分配和回收策略,介绍内存管理的技术,如分页、分段和虚拟内存。
4.文件系统:讲解文件和目录的概念,介绍文件系统的结构和管理方法,包括文件的创建、删除和权限管理。
5.输入/输出管理:讲解输入/输出设备的概念,介绍输入/输出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设备驱动程序、中断处理和DMA传输。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操作系统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

《操作系统》课程实验指导书一、设计题目题目一:模拟实现页式虚拟存储管理页面置换算法题目二:模拟实现虚拟存储管理(请求分页存储管理)题目三:模拟实现可变分区存储管理题目四:模拟实现算法多级反馈队列进程调度算法题目五:模拟银行家算法二、设计目的《操作系统》课程实验是计算机类专业的集中实践性环节之一,是学习完《操作系统》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练习。
其目的在于加深对操作系统课程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功能,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地位和特点,具有分析实际操作系统,设计、构造和开发现代操作系统的基本能力,为今后从事的各种实际工作,如设计、分析和改进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提供必要的软件理论基础。
、设计内容设计内容一页式虚拟存储管理页面置换算法1.目的和要求在熟练掌握计算机虚拟存储技术的原理的基础上,利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模拟实现几种置换算法,一方面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通过编程根据已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进行系统软件开发和针对实际问题提出高效的软件解决方案打下基础。
2.设计内容阅读教材《计算机操作系统》第四章,掌握存储器管理相关概念和原理。
模拟实现页式虚拟存储管理的三种页面置换算法(OPT、FIFO和LRU),并通过比较性能得出结论。
前提:(1)页面分配采用固定分配局部置换。
(2)作业的页面走向和分得的物理块数预先指定。
可以从键盘输入也可以从文件读入。
(3)置换算法的置换过程输出可以在显示器上也可以存放在文件中,但必须清晰可读,便于检验。
3.设计环境Windows操作系统、VC++6.0C语言4.设计提示(1)基础知识存储管理是操作系统进行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功能。
现代操作系统广泛采用虚拟存储的技术对内存进行扩充。
实现虚拟存储的一个主要技术手段就是将辅存和主存统一管理,在二者之间进行对换,从而形成物理上两级而逻辑上一级的存储管理系统。
一个置换算法的好坏对这个逻辑上的单级虚存的性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会影响处理机的调度性能。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设计目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是操作系统课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1、加深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设计要求1、学生应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2、课程设计应符合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规范,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3、学生应按照规定的格式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需求分析、设计方案、实现过程、测试结果和总结等部分。
三、课程设计题目题目 1:进程管理模拟系统设计一个模拟进程管理的系统,包括进程的创建、撤销、阻塞、唤醒、调度等功能。
要求使用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来实现进程的状态转换和调度策略,并能够模拟多个进程的并发执行。
题目 2:内存管理模拟系统设计一个模拟内存管理的系统,包括内存的分配、回收、页面置换等功能。
要求使用合适的内存分配算法和页面置换算法,并能够模拟内存的使用情况和页面的换入换出过程。
题目 3:文件系统模拟系统设计一个模拟文件系统的系统,包括文件的创建、删除、打开、关闭、读写等功能。
要求使用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来实现文件的存储和管理,并能够模拟文件的操作过程和文件系统的目录结构。
四、课程设计步骤1、需求分析仔细分析题目要求,明确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需求。
确定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以及系统与用户的交互方式。
2、总体设计设计系统的总体架构,包括模块划分和模块之间的接口。
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来实现系统的功能。
3、详细设计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包括函数的定义、参数的说明和算法的实现步骤。
绘制程序流程图和模块结构图,以帮助理解程序的逻辑结构。
4、编码实现使用选定的编程语言实现系统的功能。
遵循良好的编程规范,保证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5、测试与调试设计测试用例,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第一学期OS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2.10.30
一、设计内容
设计一个多任务(多线程)的系统,涉及进(线)程的操作、通信、同步,以及内存管理、文件操作等核心知识点。
二、设计目的
理解进(线)程的概念;掌握进(线)程通信的基本原理及典型的通信方式;掌握进(线)程同步机制及其实现机理;掌握内存操作、文件操作;熟悉软件设计、开发过程,提高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三、基本要求
设计一个基于C/S模式的综合应用系统,该系统的功能需求自定义,但必须涵盖“设计内容”所规定的知识点:进(线)程的创建、终止、socket通信、同步、内存操作及文件操作。
必须采用图形用户界面(MFC或基于C#的WinForm程序),开发环境采用VC6.0或VS2008。
四、课程设计的进度安排
五、课程设计的考核
1、阶段性文档:需求设计、架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说明、测试报告及总结
2、检查程序
3、课程设计说明书及源码
六、具体任务
1.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问题描述:参看课本。
输入:生产者个数、消费者个数、缓冲区个数、每个生产者生产产品的个数等。
输出:生产者-消费者并发执行的过程。
消费者消费完所有的产品结束。
2.内存管理
编写一个程序,包括两个线程,一个线程用于模拟内存分配活动,另一个用于跟踪第一个线程的内存行为,要求两个线程之间通过信号量实现同步,模拟内存活动的线程可以从一个文件中读出要进行的内存操作。
每个内存操作包含如下内容:
时间:每个操作等待时间;
块数:分配内存的粒度;
操作:包括保留一个区域、提交一个区域、释放一个区域、回收一个区域、加锁与解锁一个区域。
可将它们的编号放置于一个文件中。
保留是指保留进程的虚地址空间,而不分配物理地址空间;
提交是指在内存中分配物理地址空间;
回收是指释放物理地址空间,而保留进程的虚地址空间;
释放是指将进程的物理地址与虚拟地址空间全部释放;
大小:块的大小;
访问权限:共五种PAGE_READONLY, PAGE_READWRIYE, PAGE_EXEXUTE, PAGE_EXEXUTE _READ, PAGE_EXEXUTE _READWRIYE.
提示:使用windows提供的信号量。
对windows分配虚拟内存、改变内存状态,以及对物理内存(physical memory)和页面文件(page file)状态查询的API函数的功能、参数限制、使用规则作较深入的了解。
3.快速文件系统
设计一个函数int filter(char source,char* sink,int f)其中
source:源文件,即从哪个文件中读取数据;
sink:目标文件,即将数据写入哪个文件;
f:一个对文件的操作(可以任意定义)。
分别用三种方式实现对一个文件的操作:
(1)无缓冲区方式:表示使用的标志位是FILE_FLAG_NO_BUFFERING;
(2)缓冲方式:表示使用的标志位是FILE_FLAG_SEQUENTIAL_SCAN;
(3)异步方式:表示使用的标志位是FILE_FLAG_OVERLAPPED。
具体说明:
Filter函数的作用是从source文件中读取数据,经过操作f后,写入文件sink中。
整个过程需要三个部分完成:
(1)建立三个filter文件(功能不同),并自己生成一个源文件(大小不小于512kb),作为file1,经过10步,写入sink,记录总体时间。
即从file1写入file2,从file2写入file3,…,从file9写入file10,从file10写入sink文件。
(2)用createfile建立文件时使用FILE_FLAG_SEQUENTIAL_SCAN标志,系统将给文件加上缓冲区,与(1)类似,做10次读写。
注意缓冲区大小必须小于文件大小。
(3)用createfile建立文件时使用FILE_FLAG_OVERLAPP标志,将使用异步传输。
同(1)(2)一样做10次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