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
01肝素、低分子肝素的基础知识

肝素在灌流中的应用
一、全身肝素化 1)持续肝素化 2)间断肝素化 二、局部肝素化
(1)全身肝素化法
灌流前进行 预冲,每500ml生理盐水或者 5%葡萄糖溶液中加10~15mg肝素。从静 脉注入首次肝素量为0.5-1mg/kg。灌流开 始时,同时启动肝素泵,肝素维持量为 10~15mg /h。根据病情需要,每小时测 WBPTT、ACT调整肝素用量。
抗凝剂的使用
• 适当的抗凝剂不仅能减少凝血和患者失血,
而且保证了灌流的充分性。抗凝剂的使用 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既要达到抗凝目的, 又要避免过量引起出血的危险。 • 血液灌流、透析过程中可使用的抗凝剂较 多,其中以肝素应用最普遍。
肝素抗凝的实验室监测
• 全血部分凝血活酶时间(WBPTT)
• • •
正常值60~85s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正常值 30~45s 活化凝血时间(ACT) 正常值为120~150s 试管凝血时间(LWCT) 正常值为5~12min
目标凝血时间
实验方法
基础值 WBPTT ACT LWCT 60-透析中 透析结束 120-140s 85-105s 200-250s 170-190s 20-30min 9-16min
• (2)间断肝素法 •
首次肝素量为4000u从静脉给药,每 小时监测1次凝血时间。若WBPTT或ACT 在正常值上延长50%,或LWCT少于20分 钟,应追加肝素1000-2000u至LWCT达 到30分钟。
局部肝素化
使用于有高危出血倾向的患者 不给首剂肝素 治疗过程中肝素用量(u/h)=0.375×血流量 ×60min 同时在静脉持续注入鱼精蛋白中和肝素。鱼
肝素、低分子肝素的基础知识、 区别、应用
肝素、低分子肝素的概念
肝素大肚子的原理

肝素大肚子的原理
肝素是一种抗凝血药物,主要作用是抑制血液凝结过程,阻止血液中纤维蛋白的形成。
肝素对凝血酶的作用是通过结合和激活抗凝血酶III(AT-III)来实现的。
肝素大肚子的原理主要与其抗凝血的作用有关。
肝素在体内通过结合和激活
AT-III,使AT-III的抗凝血活性增强。
AT-III是一种天然的抗凝血蛋白,它与凝血酶结合后能够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凝血过程。
肝素结合和激活AT-III 后,能够显著增强AT-III的抗凝血活性,进而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由于肝素能够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减少凝血过程,因此在使用肝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控制不当导致大出血的风险。
肝素的剂量调整需根据患者的凝血指标、体重以及肾脏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以保证抗凝血的安全性。
总的来说,肝素大肚子的原理是通过结合和激活AT-III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进而抑制凝血过程。
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的活性/抗凝血活性的比值为1.5~4.0,而普通的肝素为1,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 出血的危险。具有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正广泛应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其有效性和安 全性均优于普通肝素,量效关系明确,可用固定剂量无需实验室监测调整剂量,应用方便。有实验证明:来自水蛭 素的Hiru-log多肽比肝素抗凝安全。低分子量肝素可以降低鼠移植肾脏免疫活性。方法:异体移植受体皮下注射 低分子量肝素2mg/(kg·d),每周5天,持续24周。结果: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后移植肾单核吞噬细胞,T细胞的浸 润减少,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 HC-Ⅱ的表达降低。实验结果表明:低分子量肝素可以降低鼠移植肾脏免疫活性从 而减轻移植肾脏慢性排斥反应。
外观与性状:白色或类白色结晶粉末 密度:2.18 g/cm3 沸点:644.9ºC at 760mmHg 闪 点 : 3 4 3 . 8 ºC 折射率:1.711 稳定性:吸湿性,可以在室温下保存至少12个月的钠盐。 储存条件:保存在阴凉、干燥、密封和避光的容器中。远离火源。保护容器/钢瓶免受物理伤害。
肝素(肝素)是一种粘多糖硫酸酯,其相对分子量为6000~20 000。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经过物理分离法, 化学裂解法与合成法等使标准肝素解聚而成。主要用于防治血栓形成和栓塞,治疗各种原因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以及其他体内外抗凝血,如心肌梗死及肺、脑、外周血管栓塞,体外循环等。
海关编码: WGK Germany:2 安全说明:S24/25 RTECS号:MI0850000
方法一、酶解-树脂法酶解取100kg新鲜肠黏膜(总固体5%-7%),加苯酚200ml (0.2%),如气温低时可不加。在 搅拌下加入绞碎胰0.5-1kg(0.5%-1%),用 300-400g/L(30%-40%)NaOH溶液调节pH8.5-9,升温至40-45℃,保温23h。pH8,再加5kg粗食盐(5%)升温至90℃左右,用6mol/L HCl调节pH 6.5左右,停止搅拌,保温20min,以布袋过滤, 得酶解滤液。肠黏膜[胰浆,NaOH]→[pH8.5-9, 40-45℃,保温2-3h]肠黏膜液[NaCl, 6mol/L HCl]→[pH8; 90℃, pH6.5]滤液吸附、洗涤、洗脱取上述滤液冷至50℃以下,用6mol/L NaOH调节pH7,加入5kgD-254强碱性阴 离子交换树脂,搅拌5h左右,交换完毕,弃去液体,用自来水漂洗树脂至水清,用与树脂等体积的2mol/L NaCl,搅拌 洗涤15min,弃去洗涤液,再加2倍树脂体积的1.2mol/L NaCl洗涤2次。用约树脂体积一半的5mol/L NaCl洗脱1h, 收集洗脱液,然后用约树脂体积的1/3的3mol/L NaCl洗脱2次,合并洗脱液。滤液[D-254树脂, NaOH]→[pH7, 5h] 吸附[NaCl]→[2mol/L→1.2mol/L, →5mol/L, →3mol/L]洗脱液沉淀、脱水、干燥将洗脱液用滤纸浆助滤,过 滤1次,澄清滤液以体积计加入用活性炭处理过的0.9倍的95%乙醇,冷处沉淀8-12h。虹吸上清液弃去,按100kg黏 膜加300ml的比例向沉淀中补加蒸馏水,再加入4倍量95%乙醇,冷处放置6h,收集沉淀,用无水乙醇脱水1次,丙酮脱 水2次,置P2O5干燥器中真空干燥,得肝素钠粗品。洗脱液 →沉淀物[无水乙醇;丙酮]→[P2O5]肝素钠粗品脱色、 沉淀、干燥用20g/L(2%)氯化钠溶液配成100 g/L(10%)的肝素钠溶液,以40g/L(4%)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氧化脱色, 每亿单位估计加入0.65mol高锰酸钾。先将药液调至pH8,预热80℃,在搅拌下加入高锰酸钾,保温2.5h,以滑石粉 作助滤剂,过滤,收集滤液。将滤液调节pH6.4,用0.
肝素的副作用

肝素的副作用肝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的抗凝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循环系统疾病,如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脏瓣膜病和冠心病等。
肝素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结,从而预防形成血栓。
然而,肝素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尽管大多数人可以良好耐受,但在使用肝素时,仍需要密切注意其副作用。
首先,肝素的主要副作用是出血。
由于肝素的抗凝作用,它可能导致血液凝血功能下降,使患者出现出血的风险增加。
当使用肝素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时,可能出现明显瘀血、淤血或皮下出血等症状。
出血的严重程度与肝素剂量和患者的特殊情况有关,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
其次,肝素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有些患者对肝素过敏,可能出现皮疹、荨麻疹、痒、发热、喉咙肿胀或呼吸急促等过敏症状。
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或心律失常也可发生,这种情况下应立即停止使用肝素并就医。
此外,肝素还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症。
长期使用肝素可能干扰骨骼的代谢,抑制钙的吸收,从而导致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表现为骨折风险增加,易于出现骨疼、关节痛、身高减少等症状。
因此,在长期使用肝素的患者中,应密切关注骨骼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骨质疏松。
最后,肝素还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的使用可能导致血小板的数量减少,从而影响凝血功能。
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容易出血、皮肤出血点和瘀斑等症状。
如果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应立即就医,并根据医生的建议适时停止肝素治疗。
总的来说,肝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抗凝药物,但仍存在一些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肝素时,医生应充分评估患者的情况,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和需要,决定是否使用肝素以及使用何种剂量和疗程。
此外,患者在使用肝素期间应定期接受血液凝血功能和其他相关指标的检查,以及及时报告任何不适症状,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肝素抗凝血机制

肝素抗凝血机制肝素是一种抗凝血药物,可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等血栓性疾病,也可在心脏手术、血液透析等情况下使用。
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凝血作用,这些机制包括抑制凝血因子活化、促进抗凝血酶的活化、抑制血小板活化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肝素的抗凝血机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的作用和应用。
一、肝素的基本结构和分类肝素(Heparin)是一种多糖类抗凝血药物,由多种硫酸基团组成,通常来源于动物的肠黏膜,其结构具有多样性。
按照分子量和结构特点,肝素可分为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和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
普通肝素主要由长链多糖组成,分子量较大,作用较短暂;低分子量肝素则具有较小的分子量和更明确的抗凝血活性,持续时间更长,不需要经常监测凝血指标。
二、肝素的抗凝血机制肝素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凝血作用,其中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抑制凝血因子活化肝素主要通过与抗凝血蛋白抑制物质(Antithrombin III,ATIII)结合,促进ATIII对凝血酶和其他凝血因子的抑制活性。
ATIII是一种天然的抗凝血蛋白,在没有肝素作用时,其对凝血酶等凝血因子的抑制活性较弱。
而当肝素与ATIII结合时,可以显著提高ATIII对凝血酶、凝血因子Xa等的抑制作用,从而抑制血栓形成。
2.促进抗凝血酶的活化肝素不仅可以促进ATIII对凝血酶的抑制,还可以直接与凝血酶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凝血酶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酶,参与纤维蛋白原的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
肝素的活化凝血酶主要通过与其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阻断凝血链反应,抑制血栓形成。
3.抑制血小板活化除了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外,肝素还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来发挥抗凝血作用。
血小板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关键细胞,其活化和聚集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步骤之一。
肝素可以通过改变血小板表面的电荷,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粘附,从而延缓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肝素副作用

肝素副作用肝素是一类常用的抗凝血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
虽然肝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药物,但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副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肝素的常见副作用。
首先,肝素使用可能会导致出血。
肝素是一种抗凝血药物,可以抑制血液凝结,从而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但是,如果使用过量或不当使用,会导致血液过于稀释,从而增加出血的风险。
常见的出血表现包括皮肤淤血、瘀伤、鼻衄、牙龈出血等。
其次,肝素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对肝素过敏,使用后可能出现过敏症状,如皮疹、瘙痒、荨麻疹等。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导致呼吸困难、心动过速、低血压等。
此外,肝素使用还可能引发骨质疏松。
长期大剂量使用肝素会抑制骨细胞的生成,进而导致骨密度下降,增加骨折的风险。
因此,长期使用肝素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并采取相应的骨质保健措施。
另外,肝素还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功能来防止血栓形成,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肝素会导致血小板数量明显下降。
这种血小板减少症会增加出血和瘀血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肝素期间需要定期监测血小板数,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最后,肝素使用过程中还可能发生注射部位疼痛、血肿、局部红肿等局部反应。
这些反应通常是暂时的,并在治疗结束后自行消失。
综上所述,肝素作为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虽然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方面非常有效,但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出血、过敏反应、骨质疏松、血小板减少症等。
因此,在使用肝素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剂量,并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副作用。
同时,患者在使用肝素期间应密切观察身体的变化,如出血、过敏症状等,及时就医并停药。
打肝素注意事项

打肝素注意事项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以及某些心血管疾病。
但使用肝素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避免副作用和药物不当使用的风险。
首先,使用肝素前应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
医生应评估患者的血液凝固状态、肾功能、出血风险等因素,判断是否适合使用肝素以及合适的剂量和疗程。
在使用肝素期间,患者应注意遵循医生的嘱咐,并定期复诊检查。
定期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肾功能等指标,以及监测使用肝素后的出血和血栓情况。
同时,应避免其他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同时使用,以免增加出血的风险。
若有其他药物需使用,应提前告知医生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对于长期使用肝素的患者,应定期检测肝素的抗凝效果,保持血液凝固时间在目标范围内。
如果发现肝素抗凝效果不足,应及时调整剂量,避免出现血栓。
在使用肝素期间,患者应尽量避免受伤和剐蹭,以免引发出血。
如果不慎出现出血,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患者应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酒、保持适当的体重、进行规律的锻炼等,以改善血液凝固功能,减少血栓的发生风
险。
最后,患者在使用肝素期间应定期进行口腔及皮肤护理,以预防感染。
使用肝素后要注意避免皮肤受到刺激,避免使用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或化妆品。
总的来说,使用肝素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定期检查相关指标。
患者应注意避免受伤和剐蹭,并且改善生活习惯以降低血栓风险。
任何不适或疑问都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肝素的鉴定

肝素的鉴定
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但是,在现代医学中,肝素的鉴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不同类型和质量的肝素对治疗的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本文将介绍肝素的鉴定方法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肝素的鉴定方法
1.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在肝素鉴定中非常有用的分析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肝素会与某些特定的化学试剂反应,并产生一种特殊的化合物,通过检测这种化合物的存在和数量,可以确定肝素的含量和质量。
2.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酶联免疫吸附法是另一种常用的肝素鉴定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特定的抗体会与肝素结合,在此基础上,通过检测特定的酶反应产生的信号来测定肝素的含量和质量。
3. 凝胶过滤层析法 (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凝胶过滤层析法是一种通过分子量分离肝素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一种具有特定孔径的凝胶将肝素分子分离,从而确定肝素的分子量和质量。
肝素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由于肝素能够抑制血液凝固过程,因此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经常使用。
但是,肝素的不同类型和质量可能会导致治疗效果不同,因此在选择肝素时,需要进行鉴定,并确保其质量和纯度符合规定的标准。
此外,对于使用肝素治疗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肝素的效果和安全性,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因此,肝素的鉴定在临床医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体并非单一分子,而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被称为补体系统。
补体广泛参与机体微生物防御反应以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是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
凝血过程通常分为:①内源性凝血途径;②外源性凝血途径;③共同凝血途径1.内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
临床上常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反映体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Ⅻ激活,到因子X激活的过程。
当血管壁发生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带负电荷的内皮下胶原纤维与凝血因子接触,因子Ⅻ即与之结合,在HK和PK的参与下被活化为Ⅻa。
在不依赖钙离子的条件下,因子Ⅻa将因子Ⅺ激活。
在钙离子的存在下,活化的Ⅺa又激活了因子Ⅸ。
单独的Ⅸa激活因子X的效力相当低,它要与Ⅷa结合形成1:1的复合物,又称为因子X酶复合物。
这一反应还必须有Ca2+和PL共同参与。
HK 己糖激酶; PK蛋白激酶;PL磷脂
2.外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并非全部存在于血液中,还有外来的凝血因子参与止血。
这一过程是从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
临床上以凝血酶原时间(APTT)测定来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
组织因子是存在于多种细胞质膜中的一种特异性跨膜蛋白。
当组织损伤后,释放该因子,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它与因子Ⅶ一起形成1:1复合物。
一般认为,单独的因子Ⅶ或组织因子均无促凝活性。
但因子Ⅶ与组织因子结合会很快被活化的因子Ⅹ激活为Ⅶa,从而形成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后者比Ⅶa单独激活因子Ⅹ增强16000倍。
外源性凝血所需的时间短,反应迅速。
外源性凝血途径主要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调节。
TFPI是存在于正常人血浆及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一种糖蛋白。
它通过与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因子Ⅹa结合形成复合物来抑制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的活性。
另外,研究表明,内源凝血和外源凝血途径可以相互活化。
3.凝血的共同途径
从因子X被激活至纤维蛋白形成,是内源、外源凝血的共同凝血途径。
主要包括凝血酶生成和纤维蛋白形成两个阶段。
(1) 凝血酶的生成:即因子Ⅹa、因子Ⅴa在钙离子和磷脂膜的存在下组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即凝血活酶,将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2) 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原被凝血酶酶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并交联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纤维蛋白单体的生成,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纤维蛋白的交联。
纤维蛋白原含有三对多肽链,其中纤维蛋白肽A(FPA)和B(FPB)带较多负电荷,凝血酶将带负电荷多的纤维蛋白肽A和肽B水解后除去,转变成纤维蛋白单体。
(从纤维蛋白分子中释放出的FPA和FPB可以反映凝血酶的活化程度,因此FPA和FPB的浓度测定也可用于临床高凝状态的预测。
)纤维蛋白单体生成后,即以非共价键结合,形成能溶于尿素或氯醋酸中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又称为可溶性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生成后,可促使凝血酶对因子ⅩⅢ的激活,在ⅩⅢa 与钙离子的参与下,相邻的纤维蛋白发生快速共价交联,形成不溶的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
纤维蛋白与凝血酶有高亲和力,因此纤维蛋白生成后即能吸附凝血酶,这样不仅有助于局部血凝块的形成,而且可以避免凝血酶向循环中扩散。
肝素可抑制凝血酶原激酶的形成。
抗凝血酶Ⅲ(AT-Ⅲ)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能灭活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Ⅻa、Ⅺa、Ⅸa、Ⅹa)。
肝素与AT-Ⅲ的δ氨基赖氨酸残基结合成复合物,加速其对凝血因子的灭活作用,从而抑制凝血酶原激酶的形成;并能对抗已形成的凝血酶原激酶的作用。
与凝血酶的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结合成稳定的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灭活凝血酶,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干扰凝血酶对凝血因子ⅩⅢ的激活,影响交联纤维蛋白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对凝血因子Ⅷ和Ⅴ的正常激活。
血小板第3因子(PF3)是血小板活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膜表面磷脂,是人体凝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血因子V的固定部位,可加速凝血活酶的生成,促进凝血过程。
血小板第3因子缺陷病(Scott syndrome)由weiss等于1979年首先报道,发现于一位名叫Mary Ann Scott的患者,故叉称Scott综合征。
其特征为单纯血小板促凝活性缺陷。
单纯的血小板第3因子(PF3)缺乏极为罕见,至今只有数例报道,部分病例可能继发于其他疾病,如Ehlers-Danlos综合征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5-羟色胺最早是从血清中发现的,又名血清素,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中,特别在大脑皮层质及神经突触内含量很高,它也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
有些机体组织当受到某些药物作用时,可以释放出5-羟色胺,例如一个利血平分子可以使受作用的组织释放出几百个5-羟色胺分子,因而产生利血平的一系列生理作用。
低分子量肝素:为了减少肝素的易导致出血、血小板减少和骨质疏松等副作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欧洲首先研发出了低分子量肝素。
经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低分子量肝素具有抗
血栓作用强而副作用小等优点,具有更为广泛的医学用途,成为治疗急性静脉血栓和急性冠脉综合症(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的首选药物。
具有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正广泛应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普通肝素,量效关系明确,可用固定剂量无需实验室监测调整剂量,应用方便。
肝素在肿瘤应用方面:肝素的抗癌机制有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抗增生、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等。
肝素可与类固醇类药物合用治疗肿瘤,还可用于放疗综合征、肿瘤并发症的治疗。
肝素对炎症过程的影响:肝素与肥大细胞的关系、肝素抑制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及其随后向组织的迁移等方面表明,肝素对炎症的作用机制是有影响的。
心绞痛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烧伤
肝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易引起自发性出血,表现为各种黏膜出血、关节腔积血和伤口出血等,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肝素治疗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主要分为两型:
(1)骨髓被药物毒性作用抑制所致;
(2)药物通过免疫机制破坏血小板所致。
后者中以肝素、奎宁、奎尼丁、金盐与磺胺类药物发病较高。
临床症状极不一致,血小板减少至(1.0~80)×10 9 /L,轻者无症状,重者可因颅内出血或因肝素导致内皮细胞的免疫损害,合并危及生命的肺栓塞与动脉血栓形成致死。
诊断主要依靠:
(1)药物治疗期间血小板减少;
(2)停药后血小板减少消除。
严重患者血清中可检出药物依赖性血小板抗体,但敏感性不高而常呈假阴性。
治疗的关键是:立即停用相关药物,严重病例可使用输注血小板、激素、丙球甚或血浆置换。
肝素不宜用于溶血尿毒综合征。
溶血尿毒综合征(HUS)是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病因之一。
儿童期典型腹泻后HUS90%由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引起。
目前认为HUS发病的中心环节是内毒素启动内皮细胞受损,继而出现凝血系统激活,炎症介质释放,内皮素-一氧化氮轴紊乱等多环节参与发病。
全身各器官均有不同程度受累,主要是肾脏,其次是脑。
治疗上强调支持疗法和早期透析,典型HUS的治疗不提倡应用肝素、抗生素和激素。
不典型HUS可适用血浆置换,有一定疗效。
应对措施:轻度过量时,停药即可;重度过量时,除停药外,还需注射肝素特效解毒剂——鱼精蛋白
偶见过敏反应。
长期应用可致脱发、骨质疏松和自发骨折。
APTT依然是作为监测UFH的选择之一。
它是非常简单,快速和便宜的项目。
然而,却难以标准化。
APTT检测需要整个凝血瀑布中的所有蛋白都是完整的,从而可以准确测量肝素水平。
凝血酶原时间(APTT)
除了不同凝血因子水平的因素,试剂和仪器会影响其对肝素的敏感性,导致在实验室之间结果最终会有多达四倍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