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指导
中考化学考前指导

这是近年来出现的新题型,初中化学探 究题往往突出对以下一个方面或几个方 面的考查:①对科学探究计划的拟定; ②对科学探究提出假设并验证;③对科 学探究的实施方案作出评价或改进;④ 对科学探究的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和评价。 这类试题往往起点高、落点低。一般均 可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答,望同学们反 复阅读,理解含义,明确重点。排除干 扰,按题意回答。
如选择题中有如下选项:“一氧化碳能置换出氧化 铜中的铜,不饱和溶液蒸发溶剂后一定成为饱和溶 液”等。如有选择题“不正确的是”把“不’看漏掉,填 空题、推断题让写物质的名称却写成元素符号、化 学式等,有时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如氯不能写成 CL或cl,Mg、Mn不能写成mg、mn,Ca不能写成Cu, CO不能写成Co,碳酸钠不能写成NaCO3。 专用名词不能写错,如下列字容易写错:木炭、碳 元素、过滤、溶解、蓝色、金刚石、酒精灯、药匙、 坩埚钳、长颈漏斗、量筒等。有些简答题知道意思, 表达不到位,词不达意,造成失分。
祝同学们考出好成绩!
如要使10%的盐酸变为20%的盐酸,所采用的方 法有:加溶质、加入溶质质量分数大于20%的盐 酸,但不能用蒸发溶剂法,因为盐酸具有挥发性。 如:判断下列选项对错“某元素的单质变成化合 物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向某敞口久置的氢氧化钠 溶液中滴入少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该溶液 未变质”“将氢气、氧气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 铜粉末,可以除去氧气中混有的氢气”,再如: 某含硫化合物中,硫、氧元素质量比为2:3,则 该化合物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A.-2,B.+2, C.+4,D.+6。
中考化学考前指导
丹阳市云阳中学 蔡灵毅ຫໍສະໝຸດ 一、保持良好的心态,轻松应考
二、考前复习的重点 三、考试时应注意的几点
四、仔细审题,规范作答 五、多角度、换思路、灵活应变 六、考虑问题要全面,也是说要灵 活运 用所学知识解题 七、要十分重视探究性试题 八、仔细复查,按时缴卷
2024年宁夏中考化学试卷及答案指导

2024年宁夏化学中考仿真试卷及答案指导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 空气B. 食盐水C. 氧化铁D. 海水答案:C解析:选项中的空气、食盐水和海水都是由不同种类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因此它们属于混合物;而氧化铁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符合纯净物的定义,所以选项C正确。
2、在化学反应(CaCO3(s)→CaO(s)+CO2(g))中,若反应完全,则反应前碳酸钙的质量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钙质量相比:A. 反应前后质量相等B. 氧化钙质量更大C. 氧化钙质量更小D. 不确定答案:C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总质量不变。
但是题目中的反应是一个分解反应,生成了气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逸散至空气中,不会计算在固体剩余物的质量之中。
因此,反应后的固体氧化钙质量比反应前的固体碳酸钙质量要小。
答案选C。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A、甲烷(CH4)B、二氧化碳(CO2)C、乙醇(C2H5OH)D、苯(C6H6)答案:B解析:有机化合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但并不是所有含碳的化合物都是有机化合物。
二氧化碳(CO2)虽然含有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化合物相似,因此被归类为无机化合物。
其他选项中的甲烷、乙醇和苯都是典型的有机化合物。
4、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速率越快,反应物的转化率越高B、反应速率越慢,反应物的转化率越高C、温度越高,反应速率一定越快D、增加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一定越快答案:C解析:选项C正确,因为根据阿伦尼乌斯方程,温度越高,反应速率常数k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选项A和B错误,因为反应速率和反应物的转化率没有直接关系,反应速率快并不意味着转化率一定高。
选项D错误,因为增加反应物浓度确实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并不是一定越快,因为反应速率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催化剂等。
5、下列物质中,哪一个属于共价化合物?A. 氯化钠(NaCl)B. 氧化镁(MgO)C. 水(H₂O)D. 硫酸铜(CuSO₄)答案:C. 水(H₂O)解析:共价化合物是由非金属元素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分子。
中考化学复习指导:聚焦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

聚焦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初中化学的第一个定量实验,也是中考化学的命题热点,旨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现根据反应原理进行分类探讨,助力学生中考。
一、红磷(或白磷)燃烧型例1 为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明按图1中甲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每次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总是远小于21%,他认为误差主要由实验装置造成,于是改用乙装置进行实验。
步骤如下:①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在量筒内加入100 mL的水。
③在广口瓶中加入少量水,使瓶内空气体积为250 mL。
④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塞紧瓶塞,关闭止水夹,接通电源使电烙铁发热,点燃红磷后,断开电源。
⑤燃烧结束并充分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待量筒内水面不再下降时,记录量筒内水的体积为65 mL。
(1)小明按甲装置进行实验时,该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2)与装置甲相比,装置乙中使用电烙铁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其原因是。
(3)根据本实验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小明发现,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仍有较大差距,查阅资料发现,引起本实验的误差除装置外,还与可燃物的性质有关。
解析:该题注重课本实验的改进,“源于课本,高于课本”,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检查此装置的气密性时,可将导管一端插入水中,用手紧握广口瓶外壁,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装置乙中使用电烙铁在密闭的集气瓶中点燃红磷,避免了瓶内空气外逸而造成的实验误差。
(3)量筒内减少的体积为氧气的体积,氧气的体积为100 mL65 mL=35mL,则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35mL100%14% 250mL⨯=。
答案:(1)将导管一端插入水中,用手紧握广口瓶外壁,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2)无需打开瓶塞点燃红磷,避免了瓶内空气外逸(3)14%二、铜粉(或铜丝)加热型例2 实验设计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
中考化学复习建议

中考化学复习建议:1、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首先是基础知识的整体复习,要把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细细地过一遍,回顾一个单元的知识后,如果想要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可以将课后的练习题再做。
2、专题复习,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复习,建议大家采用不同方式复习。
对于所有涉及到化学用语以及化学符号的内容,建议用图表的形式进行展示,记忆起来更方便。
对于涉及到化学物质变化以及反应类型的内容,建议使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记忆。
而对于涉及到化学实验的内容,可以找到相关实验的演示视频,更直观地进行相关反应的记忆。
对于涉及到计算的内容,应该注意相关化学方程式和表达式的规范,并标注出自己的常错点。
3、细化落实,扎实推进经过前一阶段的梳理教材、构建知识结构、过基础知识关,学生已经建立起知识框架,对遗忘的知识又重新复习,抓实“双基”。
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测试阶段,做适应性训练,继续巩固上阶段的知识和提升答题速度,充分熟悉考试题型,并且发现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专项训练,解决问题,查漏补缺,其次还需注重解题规范,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4、研究真题,精选精练真题最具典型性、规范性和代表性,很值得细做品味、挖掘探究。
把近五年(至少三年)的中考真题完完整整、认认真真地反复做几遍,每次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因为有些很顽固的题目,即使做了几遍还可能纠结不清,想搞清楚就必须下大气力,从中找规律、找趋势、找特点,分析其考点分布、命题思路、考查意图、选材特点、能力要求、设问方式等。
5、重视审题,提升能力复习备考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审题思路的引导,使学生养成正确审题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化学用语的书写与实验探究的能力;重视信息处理,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淡化单纯的计算,强调计算的基础性和实用性等,有针对性的选择模拟试题,做到有的放矢。
6、注重规范,严谨答题不少学生知道解题思路,就是说不清,逻辑混乱或由于疏忽写错且不规范,书写潦草、丢三漏四。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指导

河北省石家庄市化学中考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纯净物的是:A、蒸馏水B、纯铜C、食盐水D、二氧化碳2、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A、2H₂ + O₂ → 2H₂OB、Fe + CuSO₄ → FeSO₄ + CuC、CaCO₃ → CaO + CO₂D、2HCl + NaOH → NaCl + H₂O3、下列物质中,哪一种是强电解质?A. 醋酸 (CH3COOH)B. 蔗糖 (C12H22O11)C. 氯化钠 (NaCl)D. 二氧化碳 (CO2)4、已知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下列关于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A. 它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B. 它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C. 它属于卤族元素D. 它的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5、在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 空气B. 氯化钠溶液C. 纯净的水D. 硫磺粉6、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化学变化:A. 铁生锈B. 烧纸C. 水蒸发D. 酸碱中和7、下列关于酸碱指示剂的说法正确的是:A. 酚酞在所有pH值下都呈现红色。
B. 石蕊试纸遇酸变蓝,遇碱变红。
C. pH值小于7时,酚酞呈无色;pH值大于8时,酚酞呈粉红色。
D. 所有的酸碱指示剂在酸性条件下都显示相同的颜色。
8、下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A. 蔗糖(C₁₂H₂₂O₁₁)B. 醋酸(CH₃COOH)C. 氯化钠(NaCl)D. 二氧化碳(CO₂)9、下列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A、氯化钠(NaCl)B、硫酸(H2SO4)C、蔗糖(C12H22O11)D、氢氧化钠(NaOH) 10、下列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A、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B、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D、氧化铜与氢气反应生成铜和水1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电解质的是:A. 氯化钠(NaCl)B. 硫酸(H₂SO₄)C. 氢氧化钠(NaOH)D. 水玻璃(Na₂SiO₃)12、在一定条件下,将1摩尔某气态氢化物与1摩尔氧气混合,充分反应后,生成2摩尔水。
中考化学复习指导:明晰“宏观”与“微观”

明晰“宏观”与“微观”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一直是中考化学的重点与热点,它涉及微粒知识、物质的组成与构成、元素符号、化学用语、相对分子质量等许多化学知识,是我们走进化学世界、了解化学知识的基本工具与必备常识。
一、要点提示要点1 元素及其分类1.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3.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4.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跟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密切的关系。
要点2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要点3 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描述组成与构成是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描述物质的。
通常说“某某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例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这里讨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故用宏观概念中的“元素”与“组成”搭配使用。
注意:千万不能用“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概念与“组成”搭配使用。
另外,从宏观角度来看,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例如,“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不能说“氢气是由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通常说“某某物质是由什么分子(或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这里讨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故用“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概念来描述,而不能用“元素”等宏观概念来描述。
注意:在描述物质的构成时是用“分子”“原子”还是用“离子”,取决于该物质的类型,不能乱用。
二、考题评析题型1 元素知识的考查例 1. 你知道吗?缺铁会引起贫血;缺碘易患坏血病;缺钙易得佝偻病或发生骨质疏松;缺锌会引起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这里的铁、碘、钙、锌是指( )A.原子B.分子C.元素D.单质解析:宏观物质的组成,用宏观概念元素来表示。
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人体缺少的铁、碘、钙、锌等不能以单质、分子、原子形式存在,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故是指元素。
【初中化学】中考化学备考指导:化学之最

【初中化学】中考化学备考指导:化学之最中考
生已经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为了帮助考生很好的对中考化学学科进行复习备考,下面总结了化学必考知识点。
化学之最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少的物质就是氮气
4、天然存有形软的物质就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轻的氧化物就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轻的原子就是氢。
11、熔点最轻的金属就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领域最广为的金属就是铁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就是中国;
16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17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宋朝应用);
18最早辨认出电子的就是英国的汤姆生;19最早得出结论空气就是由n2和o2共同组成的就是法国的拉瓦锡。
新中考化学应对策略

新中考化学应对策略
1. 熟悉考纲:了解考试的内容和重点,掌握考试的要点和难点。
2. 多做练习题:多做一些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 注重实验: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要注重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
4. 学会归纳总结:化学知识点比较分散,要学会归纳总结,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
5. 做好错题整理:将做错的题目整理出来,分析做错的原因,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6. 注意化学用语的规范: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基础,要注意化学用语的规范和准确使用。
7. 多参加课外活动:参加化学课外活动,如化学竞赛、科技创新等,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8. 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指导:中考化学答题两技巧
一、优化答题顺序,明辨答题“取”“舍”
拿到试卷后,切勿忙于做题,应快速通览试卷,大体了解试卷的概况,学会快速判断题目的难易、估计答题耗时,先做容易的、耗时短的题目,将难度大、答题耗时长的题目往后放。
避免容易得分的题目最后却没有时间做。
对于个别难度很大的题目,要敢于放弃。
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那些自己更有把握的题目上,可能对整体分数的提高更为有效。
要在考试时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答题顺序,建议做到“四先”:先答自己最擅长的科目,先答自己最“拿手”的题,先答感觉“面熟”的题,先答“性价比”高的题。
控制解题节奏、把握答题时间
中考时间一般不会十分充裕,解题后不可能做到大量而细致的复查,所以要立足一次成功,如果有时间,应复查解答疑难问题的思路方法是否有误以及解答简单问题中有无粗心大意和笔误等“低级”错误。
合理安排各题的解题时间,培养估计时间、合理分配时间,控制解题节奏的能力。
解题时要稳中求快,切勿前松后紧,答较易题要节约时间,更要杜绝“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全而不准”的现象。
选择题每道用时建议不要超过1分钟, (余下时间留给大题或检查),纵观历年中考考生在化学答卷中暴露出问题,不难发现有许多共同之处,如:1、基础不够扎实;2、实验不够重视;3、审题不够仔细;4、表达不够清楚;5、书写不够规范;6、思维不够灵活;7、时间不够充裕。
其中“审题不够仔细、表达不够清楚、书写不够规范、时间不够充裕”几个问题是考生在临场答卷中最常出现的“技术性”问题或“低级”错误,由于这些问题和错误的出现而失分很不值得,其实若加以注意,完全可以避免。
注意仔细审题,避免答非所问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谨、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几种具体的方法:
(1)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多层次多角度获取信息:审题时,要先“纵览”再“深挖”、先“泛读”再“精读”,即先粗略将题目浏览一遍,了解题目的概况。
如涉及了哪部分化学知识,描述了什么现象和化学过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再细读一遍,对题目文字、注解和图表的关键之处,要敏锐捕捉、细心领会,仔细品味。
(2)逐字逐句,捕捉有用信息:审题时要克服只关注那些给出的具体问题,而忽视叙述性语言的倾向。
例如:“恰好” “过量”等等。
审题时应边读边想,读到关键(或易遗漏)处,反复推敲,从中捕捉解题信息。
在化学题审题中,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字句:“不正确”、“由小到大排列”、“由大到小排列”等;
(3)排除干扰,滤取有用信息:在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中,并不一定都是解题所必需的,有些或许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有些则是题目的“引子”,要准确地判断哪些条件与解题有关,哪些是干扰因素,这就需要对问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对这类问题审题时,要克服思维定式的负面影响,不要仅仅与平时做过的类似问题进行简单类比,生搬硬套,“想当然”,而不注意两者在条件、情境等的不同之处。
要正确地把握化学的本质,抓住化学变化的特点,摒弃干扰,滤取有用信息。
(4)深入分析,挖掘隐含信息:有的题目在正文并不给出全部信息,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图、表或注解、提示、“已知”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有时一些明显的提示信息还会隐含在题目设置的问题之中。
对题目隐含条件的挖掘,需要与化学情境、化学变化过程的分析结合起来,因为题目隐含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全面剖析题意,细心地把握化学情境,反复推敲关键词语,有机结合已学知识,无遗漏地将隐含条件挖出来并充分加以利用。
理清解题思路规范答题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解题的落点是用简练的化学语言(专用语),完整、严谨、科学、规范、无歧义的将问题表述清楚,这往往是提高中考化学填空题成绩的有效途径。
最简单有效的训练方法就是模仿历年中考化学题及其参考答案的表达方式、教材上的叙述以及化学教师规范的化学语言。
同时,还应适当揣摩出题人的意图,顺着出题人的思路去分析和答题。
在答题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题目要求规范答题,落笔之前,应看清要求,书写注意规范严谨:
1、填“名称”、“符号”还是“代号”、“序号”等
2、填“大于”还是“>”;“增大”还是“变大”等
3、填“化学式”、还是名称等
4、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配平、注明反应条件以及“→”、“=”、“→”、“↑”、“↓”等
此外,解题中还须注意的一些问题有:
5、总之,中考是对考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全方位”考查,只有沉着、细
致、严谨、规范的解答,才会获得满意的成绩。
祝各位考生在中考考场上发挥出自己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