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好处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祛除湿热的效果很好,但是一直以来争议很大!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祛除湿热的效果很好,但是一直以来争议很大!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曾经谈到“桂枝汤”是一个方内药物处于均衡状态的方子,它有鼓舞人体脾胃气血,输出气血的到人体“肌部”和“上焦”的作用。
在这个方子,桂枝和芍药是药力方向相反的一对药物。
桂枝能推动气血从心下(脾胃)向肌部供给,而芍药则能促进肌部的水湿回流,使心下的水湿之气向更下方运行。
比如,“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就是这样一个通过“利小便”来祛“水湿”的方子,在这个方子中“芍药,白术,茯苓”开始小试牛刀,形成了一个“利小便”铁三角。
理解这个铁三角,能让你更好地理解另一个伟大的治疗水肿的方子——“真武汤”。
在那个伟大方子中,肩负着祛除肌部及心下水湿,“利小便”任务的就是这个铁三角。
经方中的道理是一以贯之的。
所以,我觉得牢牢记住“芍药”下面的这些作用:“促进肌部的水湿回流,使心下的水气下降,行血,并且和甘草搭配后有强大的松解痉挛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方的组方原理。
但是,也有朋友尖锐地指出“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这个方子是错误的,“伤寒论”的第28条是错误的,他还说这是近代经方的“三个高峰之一”胡希恕老师说的。
的确,“伤寒论”第28条争议很大,有一些经方家,比如《医宗金鉴》的作者吴谦,还有胡希恕就认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错误的,应该去掉的不是桂枝,而是芍药。
胡希恕是中医临床大家,他关于伤寒杂病论的一系列讲座,让人醍醐灌顶,但是,他关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理解是有待商榷的。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这个方子中有芍药,白术,茯苓,中国的宋版,日本的康平本均如此记载,所以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之前,我们可以确认“伤寒论”原方就是这样的。
【经方研究】茯苓、桂枝、白术在治疗痰饮病中的配伍意义探析

【经方研究】茯苓、桂枝、白术在治疗痰饮病中的配伍意义探析【经方研究】茯苓、桂枝、白术在治疗痰饮病中的配伍意义探析摘要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4味中药组成。
其中茯苓、桂枝、白术为其核心药组,是构成治疗痰饮病的基本用药组合,本文将试从方剂配伍理论、中医文献论述、现代药理研究及其类方的临床运用等方面探讨茯苓、桂枝、白术在治疗痰饮病中的配伍意义。
复方的配伍是构成方剂学理论的核心之一,但目前对于复方配伍缺乏深层次研究,更缺乏对常用复方核心药组配伍的深入研究。
笔者认为:中医方剂有特定的组成药物,而其中的核心药组更为重要,这种核心药组不可随意分割、随心取舍,它决定了方剂的功用、主治等。
因此,笔者以文献资料、临床运用、现代研究为基础,寻找科学的论据证实苓桂术甘汤核心药组配伍的合理性。
通过对苓桂术甘汤核心药组的全面梳理,不仅导出与此核心配伍药组相类方剂,而且为深入研究治疗痰饮病方剂的配伍规律、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及研发中药新药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1 核心药组的方剂配伍理论以茯苓、桂枝、白术为核心药组的代表方剂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本方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水之功,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本方所治痰饮是因为中焦阳气不足,导致脾健运失职,不能化气行水,水湿之邪停聚为痰为饮。
根椐上述分析,治疗痰饮病需注意3点:①强调“利”,即甘淡渗利。
《金匮要略》云:“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痰饮为病,与水湿为患息息相关,水湿停聚而成饮成痰,痰饮病之标不除,尤如河流淤堵泛滥成灾,故疏通水道,隐患则除。
甘淡之品可渗利小便,即治当从小便去之,使饮有去路,“短气有微饮”之症自除。
②强调“温”。
痰饮为阴邪,容易导致阳气运行不畅,甚至损伤阳气。
阳气伤则寒凝,脾阳运化失常,湿化成饮,停聚于中焦则发为痰饮。
痰饮又有得寒则凝,得温则行的特性,因此《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_去桂_乃因阳郁热_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之我见

中医药通报 2007年10月 第6卷 第5期30 Traditi onal Chinese M edicine Journal3作者简介 杨基建,男,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现任西安市中医医院国医馆主任兼院报主编。
陕西中医药学会理事、医史文献及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作者单位 西安市中医医院(710001)“去桂”乃因阳郁热———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之我见●杨基建3 摘 要 本文归纳并分析了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几种主要争论意见,认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合于医理。
并通过方证分析,认为本证属脾失健运的水饮阻滞心下之证;之所以“去桂”,是因为本证有阳郁发热这一兼证的存在。
关键词 方剂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药物作用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见于《伤寒论》28条,其文曰:“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痛项强,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此条历来争论较大,综合而言,大约有以下几点意见:1、认为原方“去桂”正确;2、认为原方可能因传抄致误,“去桂”应是“去芍”;3、认为桂、芍均无须去。
笔者认为,第一种意见值得肯定,但理由值得商榷;第二种意见,并无版本或其他资料依据,囿于利水不当去桂之理,径改原文,不但于本条释义不妥,且也不是一种应当提倡的做法;第三种意见,对原文的改动更大,同样缺乏依据;即使可根据证型变化在实践中引申使用,但纯粹就本条释义而言,不应考虑。
出现上述原文改动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认为本条方证“去桂”在医理上不通。
因为按中医理论,水为阴邪,故治水证必用温药;仲景也强调过“治痰饮者,必以温药和之”;而桂枝作为一味温热药,且有利水作用,著名利水方剂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都用到桂枝,故觉此证此方“去桂”甚不可解。
其实,本证“去桂”的道理就本条述症所言自甚精当,无须曲为解说。
的确,治水必用温药的原则就一般而言并不错;但对于本证,还应作具体分析。
本条所言之证,属于水饮郁于心下,治当以利水为大法,这无异议;其方后语有“小便利则愈”便是确证。
莫被浮云遮望眼 精研详辨始见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辨析

乃 太 阳之 腑病 , 枝 证未 罢 也【 以尤 在 泾 、 无 己代 表 的 者 , 苓 桂枝 白术 甘 草 汤主 之 。 综 合 分析 以上 条 文可 以发 现 . 非桂 1 1 。 成 茯 ” 条
医家认 为本 方证 外 有表 证 内有 停饮 , 尤在 泾 云 :头 项 强痛 , 如 “ 翕 文 开头 即 点 明 “ 阳病 发 汗后 ” “ 太 或 伤寒 ” 景先 贤 已明 确告 诉 我 仲 翕 发热 , 汗 , 在 表也 , 下满 微 痛 , 无 邪 心 小便 不 利 者 , 在 里 也 I 们 , 饮 2 】 。 只有 在 表证 和 水饮 同时存 在 时 才会 桂 枝 茯苓 白术 共用 , 而本 () 2 本方 证 的治 疗应 当去桂 还是 去 芍? 以胡 希 恕先 生 为 代表 的 条 方证 并无 表 证 , 如 故不 可 留桂 。本方 证 为什 么 要 留芍 呢 ? 可 以 一 医 家认 为应 当去 芍 留桂 ,而 以柯 韵 伯为代 表 的医 家则 认 为应 当 利小 便 , 疗 水饮 内停 小便 不 利 , 治 一可 以止腹 痛 治疗 心下 胀 满微
去桂 留芍 。 确 的理解 本 段 条文 , 助于掌 握 《 寒论 》 阳证 中 痛 。 本 经 》 正 有 伤 太 《 言芍 药味 苦 , 。 邪气 腹 痛 , 痹 , 坚积 , 热 , 平 主 除血 破 寒
水 气 病 的治疗 大法 , 笔 者 不避 浅 陋 , 一 下 自己对 本 条 文 的理 疝瘕 。 痛 , 小便 , 气[ 近代 医 家 张锡 纯 《 故 谈 止 利 益 4 / 。 医学 衷 中参西 录》 解 , 望读 者 指正 。 希 中载 医案 两 则 : 一妇 因 阴虚 小便 不利 , 水肿 特甚 , 便旬 日未 通 , 大 笔 者认 为本 段 条文 的 病机 为外 无 表证 , 内有停 饮 。 细研 读 以 白芍配 阿 胶治 愈 。 仔 另一 六句 老人 , 肿 , 便 不 利 , 芍 药 配橘 水 二 用 《 伤寒 论》 我们 可 以发 现《 伤寒 论 》 中许 多 条文 为 医案 性 质 的治 疗 红 、 胡 , 愈 。吴立 文 老先 生 曾治 谢某 因前 列腺 肥 大 不 能排 尿 柴 治 实录 , 本段 条 文也 不例 外 。 原文 中一 个 “ ” 明患者 在 服用 桂 枝 以导 赤散 加 牛膝 生 白芍 两剂 小便 通 利 。 仍 点 以上 医案从 临床 方 面证 汤之 前就 有 头项 强 痛 , 翕翕 发 热 , 汗 的症 状 , 无 这是 否 说 明 , 用 明了 白芍 确有 利 小便 的作 用 。又 真武 汤 于本 方 仅 “ 服 附子 ” 药 之 一 桂枝 汤 之前 , 者有 表证 呢? 案是 否定 的 , 《 患 答 从 伤寒 论 》 1 第 2条 差 , 《 寒 论 ) 1 :少 阴 病 …… , 痛 , 便 不 利 , 考 伤 ) 6条 “ 3 腹 小 四肢 沉重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功效与作用关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功效与作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季节变换时人体非常容易觉得“躁动不安”,口干口渴、闹心躁动不安,而中医学中的药方就可以合理的调整人体中的每个功能,减轻情绪。
今日就给大伙儿介绍一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这类药方,期待对大伙儿有一定的协助。
我们别称持续白术茯苓汤、茯苓白术汤、桂枝去桂加苓术汤我们药方持续芍药3两,甘草2两(炙),姜片(切)3两,白术茯苓3两,薏苡仁3两,红枣12枚(擘)。
我们功效与作用持续利水通阳。
主太阳光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畅者。
我们使用方法使用量持续白术茯苓汤(《鸡峰》卷十八)、茯苓白术汤(《普济方》卷一四七引《十便良方》)、桂枝去桂加苓术汤(《内台方议》卷一)。
我们每家阐述持续组织《尚论篇》:在表之寒症未除,而在里之水饮上逆,故变五苓两补虚里之法,而用薏苡仁、白术茯苓主导治。
去桂者,以已误不能重复使用也。
然桂枝虽不能用,其属下诸属,皆所必不可少。
倘并无需芍药以收阴,甘草、姜、枣以益虚而和肠胃,其缘何定误汗、误下之变耶?故更一主帅,而一军工用命甚矣,仲景立方米之王也。
肠镜《伤寒贯珠集》:表邪挟饮者,不能攻表,必治其饮然后表可解。
桂枝汤去桂加薏苡仁、白术茯苓,则不欲散邪于表,而但逐饮于里,饮去则不特满痛除,而表邪无附,亦自解矣。
肿瘤《古方选注》:苓、术、芍、甘,治太阳光里水法也。
解肌或下,水邪没去,而反变症,是是非非解肌者矣,当去桂枝,而苓、术、姜片代桂枝行阳,存芍药以收阴;不取辛甘散发于表,取苓、芍约阴利湿,甘、枣松土水处理,即太阳光入里用五苓表中两解之义也。
胃镜《伤寒论类方》:凡聚瑞有十以内加减法,皆佐使之药,若去其君药,则另立方米名。
今去桂枝之名,所不能解。
殆为此方虽去桂枝,而意仍离不了乎桂枝也。
我们临床医学运用持续组织流行性感冒《新医学》(1975;3:159):病人岁数颇高,偶感风寒,初起鼻塞头晕脑胀,喉痒咳嗽,血痰清稀很少,服药物出汗后病症仍疑惑。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医案——低热,小便不利,胃痛、颈椎强痛

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医案——低热,⼩便不利,胃痛、颈椎强痛2外感加内伤——柴瑞震医案张某,男,63岁,素有痰喘宿疾。
1999年5⽉6⽇因外感⽽痰喘发作,⾃服安乃近、蛇胆川贝液、⿇黄素,翌⽇觉感冒、痰嗽均减,但增颈项强痛,尤以背部右上侧为甚。
5⽉8⽇,⼜觉四肢关节重闷⽽痛,腹满不能饮⾷,⾷则呕恶清⽔。
诊其脉,濡⽽涩,察其⾆,质胖嫩,苔滑腻⽽⽩,询其⼩便,谓数⽉来尿常不利,常服西药克尿噻,近数⽇末服,⼩便淋漓不畅,但不急不痛。
疏⽅:桂枝10g,⽩芍10g,⽣姜5g,⼤枣6枚,焦⽩术15g,⾚⽩苓各15g,细⾟5g,陈⽪10g。
⽇服1剂,连尽2剂。
复诊,颈项、关节之强痛已衰其⼤半,腹已松适,⾷已不呕,惟背部右上侧处仍⽊着痺痛。
于原⽅中去陈⽪、苍术,加桃仁、红花各10g,改⽩芍为⾚芍,连进5剂后,已⽆不适。
按语:《素问·⾄真要⼤论篇》上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五常政⼤论篇》⼜说“⽔饮内蓄,中满不⾷,⽪帬⾁苛,筋脉不利”、“脾病,⾝痛体重,腹腰脊痛,胫痠,背膂筋痛,⼩便闭”,可以说是本条⽂的滥觞。
基于这样的病因病机,其治疗⽅法⾃然是利⽔化湿,疏通经⽓,所以仲景在⽅剂服法中特别注出“⼩便利则愈”⼀语。
以上⽤本⽅所治的20余例患者,收效都较满意。
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于桂枝汤原⽅中加⼊茯苓、⽩术之后,由⼀个桂枝汤兼及另外四个⽅剂功⽤的缘故。
这四个⽅剂即苓桂术⽢汤、苓桂草枣汤、茯苓⽢草汤、⽢姜苓术汤。
上述四⽅的功⽤加上桂枝汤的调和营卫、通经解肌,对于⽔湿内困脾胃,外痺经脉所引起的项背强痛、⼼下满痛、脘腹痞闷呕恶、⾷欲不振、关节痺痛等都有显著的疗效。
于是笔者或疑,原⽂“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是否在年代之沿⾰中传抄讹错?现陈管见,以就明者指正。
论;本条医案,是有外感,所以正常⽤桂枝就⾏,没什么可争议的。
⼩便不利者,是有⾥湿,就加苓术。
真不知道争论什么意思,说到底还是对提纲不理解。
提纲已经说明,桂枝汤后,减桂枝加苓术。
伤寒论第二十八条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湿热之都领方剂

伤寒论第二十八条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湿热之都领方剂原创微笑的胖虎微笑的胖虎 2022-08-03 17:13 发表于河北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出自于张仲景之伤寒论的第二十八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组成是:“白芍 30、生姜30、生甘草25、和田大枣 12枚、茯苓 60、生白术 12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主证是:“便异尿异头异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方歌是:“芍姜草枣苓术汤,白芍生姜各三十,茯苓六十倍生术,和枣十二枚调味,生甘草用二十五。
”愚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之名,觉有难以记忆之感,特起别名以记录之:“便异尿异头异汤”又防记不住药味,特再起别名为:“芍姜草枣苓术汤”。
芍姜草枣苓术汤说明以湿热为殃,若尿赤涩黄如浓茶,可合入通翘栀子豉汤;若大便以干燥便秘为主,可合入润营法。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中之所以去掉桂枝,是以怕更加重于湿热。
言“或下之”被用了下法,却无功而返,因为此处根本就不是里实。
乱用以下法,不被引邪入里,就算是万幸了。
这赖以桂枝汤为之功也,若不先用以桂枝汤,而先用之以其他之下法,恐怕必是引邪入里了。
言“无汗”表闭无汗内有湿气也!言“仍头项强痛”胃阳明经内有湿热,闭阳于表,阳不得以宣发,必然是以无汗而处之。
阳明,若作以湿热必然是头痛的,必然是发热的。
项强,是以津液被蒸,却不被以宣发而已。
不是津液不足,若是不足,咋不加以葛根乎?言“翕翕发热”乃是“一阵阵地发烧不止”其外在表现是:颧骨处红彤彤的,犹如猴屁股。
言“心下满微痛”胃脘之所以胃如拳塞满感,且扪之拒按,有痛感,是表未解,腑不降气故也。
但凡是以胃脘如拳塞满感之人,再扪之难过,用以此方,必以捷报之!言“小便不利者”小便异常之人,就是所谓之小便不利者,譬如:浓如茶色、尿骚臭黄、小便赤痛、小便短少、小便喷屎、小便尿崩等等不一而足,只要是小便异常,则就是小便不利。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痰饮内停型颈肩综合征疗效观察_杨宏宝

[ 收稿日期] 2012-11-08 [ 作者简介] 杨宏宝 ( 1966-) , 男, 医学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仲景学说及温病学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 74 ·
新中医 2013 年 3 月第 45 卷第 3 期 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March 2013 Vol.45 No.3
新中医 2013 年 3 月第 45 卷第 3 期 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March 2013 Vol.45 No.3
· 73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痰饮内停型颈肩综合征疗效观察
杨宏宝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 广西 南宁 530001
[ 摘要] 目的: 观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颈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从临床观察的角度探析桂枝去桂 加茯苓白术汤去桂去芍这一学术争议。 方法: 将 180 例患者随机分为 3 组各 60 例。 治疗组采用桂枝去桂加茯 苓白术汤治疗; 对照 A 组采用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治疗; 对照 B 组予甘露醇脱水减轻水肿, 青霉素、 地 塞 米 松 抗 无 菌 炎 症 , 川 芎 嗪 活 血 通 络 止 痛 。 结 果 : 总 有 效 率 治 疗 组 93.33%, 对 照 A 组 83.33%, 对 照 B 组 78.33%, 经 R idit 分析,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P <0.05) ; 对照 A 组、 对照 B 组 2 组间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 >0.05) 。 治疗组优于其他 2 组。 结论: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颈肩综合征疗效良好, 值得在临床上推 广应用, 根据临床观察, 本方“ 去桂枝” 优于“ 去芍药”。
韦某, 女, 44 岁, 2010 年 9 月 5 日初诊, 主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好处
导语:可能我们大家对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还不是很了解,这属于中药汤的一种。
多喝一些这些汤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老年人缓解我们自身容易出现的
可能我们大家对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还不是很了解,这属于中药汤的一种。
多喝一些这些汤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老年人缓解我们自身容易出现的失眠多梦的情况。
还可以改善我们自身出现的神经衰弱的问题,对于改善女性朋友出现的月经不调的情况也非常有帮助,普及一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好处吧。
1.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
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白茯苓可健脾,对于久病瘦弱、食欲不振或兼有体倦乏力、腹泻的气虚脾弱病人有扶脾益气的作用,而且药性平和,治疗上述症状可与人参、白术、甘草和用称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运化不利.但是味道,不一定很好喝
2.白术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功效
1、用于脾胃虚弱:
(1)食少、虚胀、便溏、神疲乏力,为补气健脾的常用药,配人参、茯苓等,如四君子汤。
(2)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大便泄泻,配干姜、人参,如理中汤。
(3)脾虚湿滞,泄泻便溏,配党参、扁豆、茯苓等,如参苓白术散
2、用于脾虚水停所致的痰饮、水肿,为痰饮水肿的良药
(1)痰饮证,配桂枝、茯苓,以达到化痰饮之功效
(2)水肿,小便不利,配茯苓、泽泻,起到燥湿利水之功效
3、用于气虚自汗,常与黄芪、浮小麦等配用。